集装箱改变世界(修订版)读后感10篇

2019-01-26 文摘大全 阅读:

集装箱改变世界(修订版)读后感10篇

  《集装箱改变世界(修订版)》是一本由(美) 马克莱文森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92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1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集装箱改变世界(修订版)》读后感(一):《集装箱改变世界》——有大能量的都是简单的东西

  改变一个世界运行规则的,究竟是大人物的意志还是一些小东西的横空出世?不同的人肯定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不过看完这本书,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真正能够永恒产生价值的是那些看上去不怎么起眼的东西。比如铁丝网,比如土豆,比如集装箱。当然也有时候,有的人会觉得这一派观点多少有点矫枉过正了,人类历史的进步真的和那些小东西有绝对的关系吗?这个问题就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待了。以其变者而观之,那些东西真的就是重塑了一个时代背景。集装箱就是其中最好的一个例子。把大量货物封装,港口只需要处理一整个箱子而不必面对所有零零散散的货物,这大大提高了海运的能力。当然这也降低了运输成本,让古典经济学中被无视的交通成本真的可以被无视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绝对优势就这样被释放了出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中国人最需要感谢的就是集装箱的推广者麦克莱恩。没有他的这一番努力,中国根本不可能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分工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国所以能够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和集装箱的最终推广成功是有很大关系的。

  在这当中遇到的艰难险阻真的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似乎只有那种心中有大志,同时又行动上极为坚持的人才能够做得下来。除此之外,这个人还需要有相当的头脑和手腕。所以上天选择了麦克莱恩。他清楚地知道集装箱的好处,他还是资本运作的大师,他也很清楚怎么才能让别人在这件事情上站在自己这一边,为别人创造价值。正是因为麦克莱恩的这些特点,他才能够成功。但是创新者的悲歌也就在这里了。他的创新头脑改变了世界,却最终没能让他自己大赚特赚。你自己知道道理没有用,有时候创业者的判断力还需要社会环境的辅助。没有这些基础条件的帮助,走对了路也未必能成功。麦克莱恩常常遇到的窘境就是如此。这一本书,真的是写尽了一个创新者的酸甜苦辣和人类创新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不仅有正能量,其实也有一丝负能量。

  从后来的结果追认来看,麦克莱恩的集装箱之梦改变了人类社会。可是这种成功真的和他对未来的局势判断有什么关系吗?或者说他是为了改变人类社会才推广的集装箱吗?仔细想来也真的是未必。他作为一个商人,其实想的不过是自己应该怎么找办法多赚点钱。有困难,就克服困难来做。以至于到最后他把一切都铺开了,才产生了那种规模效应。其实人类的时代进步也就是这么回事情。有事先规划的计划往往难以成功,时代风气的形成都要归功于那些没有宏观目标的个人。

  《集装箱改变世界(修订版)》读后感(二):航运行业与世界贸易变迁史的一瞥

  1. 集装箱运输的成本远远低于传统散装海运成本(成本结构的大部分是港口周转存储成本而非海上航行成本,而集装箱的标准化削减了码头成本)。

  2. 运输成本的直线下降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传统散装海运导致达成全球贸易的成本太高(有时高达产品成本的25%),高运输成本比trade protectionism更有效得阻碍了全球贸易。所以1950年前大量贸易都是本国/本地贸易。

  3. 纽约在集装箱兴起的初期试图捍卫自己作为传统港口的地位,政客为获得码头工人少数裔的选票主导投资纽约的传统港口,企望阻扰历史前进。虽然最后以集装箱为核心功能的新型港口落户在新泽西而非地理/运输成本毫无优势的纽约港。在美利坚,政治利益也大于过经济利益。

  《集装箱改变世界(修订版)》读后感(三):为什么我会推荐这本书?【喜欢读史书的人】

  1.如果你想要了解:为什么体力工人会排斥文明,相反,他们(码头工人)更珍惜“好喝酒、好打架”的名声。这本书,会给出一定的原因与现象描述——这说明:“粗人”现象是全球化的,而非中国特有的。

  2.如果你读《第五项修炼》读不太明白,那么,先读这一本,而后,想想,为什么我们需要系统思考了。

  3.多式联运,在中国仍然任重而道远,而国外的资本家们是以长远利益为导向,反而更容易高效率;中国各省之间的地方保护主义、短期利益导向、任期内的懒政思维,导致“标准化”在中国非常之困难,而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增加了零和的结果。而缺乏共赢。

  4.中集集团(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个有意思的组织。时代造就了集装箱,时代也造就了中集集团。

  ==============================

  话说,已经很久没有在豆瓣上写书评了。

  一方面,自己的时间被微信占用了不少,工作与生活的微信。

  另一方面,豆瓣网,作为我的人生当中的一个部分,暂时实现了我的部分目标,它逐渐退居二线。我的人生,依然是现实生活中的管理与教学。

  这本书,英文原名《The Box:How the Shipping Container Made the World Smaller and the World Economy Bigger》,我是学医出身,喜欢读史,业余爱好之一就是读书、大量阅读、广泛阅读。

  这本书将集装箱的历史说得一清二楚,同时,可能你都没有意识到:美国人的玩具公司美泰,将工厂设在中国广东省,而通过海运/集装箱运至美国洛杉矶,运费摊至每一个玩具上,远低于将一箱玩具通过公路零担运输从中国广东运至中国上海(当然,时间方面,我们不能要求太高,毕竟,加急件与平件是有区别的)。

  同样,集装箱由于大大减少了偷盗行为,也使得工厂的设立,不再依赖水运或公路或铁路,所以说,中国制造近些年的发展,也得益于集装箱的发明,同时也促进了中集集团的大力发展,最终,中集击败韩国企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供应商。

  换句话说,没有集装箱——不存在“集装箱标准化”——不存在极低成本的远洋运输——工厂仍然要建造在美国本土——没必要跑到中国去建厂——香港台湾不会到大陆设立企业——中国改革成果不明显——中国经济建设/GDP上升不明显—— ……

  《集装箱改变世界(修订版)》读后感(四):改变世界的盒子

  《集装箱改变世界》(The Box: how the shipping container made the world smaller and the world economy bigger),(美)Marc Levinson著,姜文波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9月版,279页。

  这本书是比尔盖茨推荐过的书籍之一,也因此热销。(曾有篇文章历数了因为盖茨推荐而热销的书籍,的确,首富的影响力就是大,为什么中国没有首富发布书单?马云忙着用演讲给大众洗脑,王健林忙着树立小目标。。。我倒是经常推书,可惜影响力极其一般,这个公众号每篇文章阅读寥寥)。

  一个铁盒子,如何改变了世界?如何影响了美国各大海港的变迁,如何造成了美国东西海岸的发展差异,如何永远的造成了英国传统大港如伦敦和利物浦的衰落,如何影响了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如何影响了越南战争?传统航运业,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工会、标准制订组织是如何看待集装箱的兴起的?有哪些英雄人物对集装箱的发展做出了不凡贡献?他们的个人结局又如何?有没有人真正准确地预测到了自动化新技术对行业的影响?当颠覆性的新技术出现后,紧跟潮流激流勇进好,还是适当观望更合适?

  不讲故事给一个产品立传,把以上这些说清楚,把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理清楚不容易,这本书做到了。还是很有意思的一本读物,翻译的不错,推荐观看。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集装箱改变世界(修订版)》读后感(五):一个行业的变迁

  此书描述了集装箱改变了航运业的整个历程:包括集装箱出现前,整个航运业的现状:货物散乱,运输不便,码头割据,工人混乱,政府管控垄断定价,货物运输各种弊端。随着技术进步,马克莱恩作为集装箱航运的一个最重要推动者,从轮船、集装箱、卡车、铁路、码头等各方面硬件上如何一点点地进行改变,与之配套的政府管制、码头工人纠纷、港口规划发展和各行业壁垒这些软件是如何逐渐放开解决,形成利益共同体。然后,又重点描述了集装箱业务大规模发展的契机和整个惊心动魄的过程。最后,分析了作为生产者的轮船公司和消费者的运货人是如何相互博弈,为自己争取利益,同时这种博弈给港口经济带来的影响。

  读完此书,会对整个物流行业的兴衰成败以及行业的各个要素:包括生产者(轮船公司)、消费者(运货人)、政府、商品(货物运输)、劳动者(码头工人)以及其他行业相关人(卡车、铁路)的商业沉浮又有一定的了解。顺势而为,又有多少人能顺势而为呢。政府不能,市场不能,就连发起人和推进人时代的英雄马克莱恩也不能。

  《集装箱改变世界(修订版)》读后感(六):内容梳理

  马克麦克莱恩首先创建的是自己家族掌管的卡车运输公司。在经营卡车公司时,麦克莱恩便通过多种方式试图绕开政府机构对价格的管控,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运输价格。

  卡车运输的发展使得高速公路的交通拥堵情况日益严重,从而降低了卡车运输的效率。为了突破陆基运输的基础设施瓶颈,麦克莱恩第一次提出了卡车运输与船运相结合的海陆联运的新形式。

  通过与纽约港务局合作,麦克莱恩的公司以融资收购的方式收购了泛大西洋公司及其母公司沃特曼轮船公司。

  麦克莱恩公司的船运业务在一开始就采用了还处在萌芽状态的集装箱技术。采购集装箱、改装传统货船、发明船上的回转起重机以及装卸集装箱的箱体结构与设备,通过以上步骤,集装箱货运具有了第一个可以顺利运转的硬件系统。

  麦克莱恩并没有发明“集装箱”这一概念,但是同之前其他尝试使用集装箱运输的公司和决策者不同的是,麦克莱恩意识到航运业的本质是货物而不是通航,即航运业关注的不应当仅仅是把货物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外一个地方,而在于能够以货物为中心,尝试降低货物的平均处理成本。因此,单独集装箱本身对货物运输拥有的优势并不足以真正降低航运业的成本,但是同轮船、港口、起重机、仓储设施、卡车、火车、发货人的装货预处理等环节结合,以集装箱为核心的新航运系统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并带来真正的变革。

  基于这样的理念,麦克莱恩的公司对集装箱货运系统进行了持续的优化,集装箱中的格槽、重新设计的集装箱以及起重机等等。一切都围绕着能够在单艘船中装载尽量多的集装箱,同时尽量减少集装箱船在港口中停驶的货物装卸时间与人力使用来进行。

  同时期的麦特森公司也第一次引入了高级计算设备,通过精密计算来决定其运输资源配置并设计运输方案;同时,开发了陆基的起重机,进一步提高了港口的集装箱处理效率。

  随着集装箱业务的发展,这一全新的运输方式终于开始影响港口。以纽约港为代表的传统码头面对这一变化出现了不适,并逐渐暴露出了诸多的先天区位缺陷。同时码头工人工会的强势使得码头出现了劳方垄断,人力成本高具不下,工人频繁罢工,从而使港口经常陷入停摆的状态。

  同时,纽约市政府并没有预见到集装箱运输即将给传统码头带来的巨变,因此并不支持新式码头的建设。在这一背景下,纽约港务局开始寻求与新泽西政府合作,在纽约港另一侧的新泽西周地界上建设新式现代码头。新建设的纽华克港和伊丽莎白港迅速获得了船运公司的集装箱业务,其货运量迅速增长,而这些货运量的增长通常是通过侵蚀纽约港原有业务的方式获得的。在新式的运输方式面前,纽约港毫无竞争力可言。

  随着伊丽莎白港对纽约港业务的侵蚀,纽约港的货运量不断萎缩,并进一步影响到了依附于纽约港的其他就业机会(如批发业)和本地制造业。由于不再具有交通优势,布鲁克林区的制造业企业不断迁出,布鲁克林制造业遭到重创。

  码头工人协会终于开始意识到依靠自动化与机械化的集装箱业务最终一定会严重影响到其会员的就业市场,因此天然的对集装箱业务带有敌意。并要求船运公司如果通过集装箱业务获得了新的利益,则这部分通过牺牲码头工人工作机会而得来的利益应当同码头工人进行分享。而资方的要求则非常自然,他们希望能够有更具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同时逐步减少其集装箱业务中过剩的人力。由此劳方与资方之间便形成了高度紧张的局面,谈判异常艰难。然而大势所趋,东西海岸的码头工人协会最终还是与航运协会达成了新的协议,这些协议基本建立在这样的共识之上:航运公司要充分保障目前已经就业的码头工人的福利待遇,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工作,并在他们退休后支付更高的退休金。作为交换,资方可以减少集装箱业务中的人力使用。

  这样的协议总体上依然削弱了码头工人的影响力,他们工作中以往的自由性和团结度都逐渐消失。

  排除了码头工人对集装箱业务发展的阻碍,同时通过统一美国国内以及国际的集装箱业务标准,集装箱业务的影响力终于可以抵达全球的各个角落。美国军方在越南战争中问题重重的后勤补给问题最终通过刚刚具有全球规模的集装箱业务得到解决,从此军方成为集装箱技术的坚定支持者,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集装箱业务的前景做了背书。

  集装箱业务对港口的影响力逐渐超越了基础设施搭建这一初级阶段。不同港口对待集装箱业务的态度决定了它们在这一波革命性浪潮中的命运。大量固守传统航运业务的历史大港陷入了衰落,与此同时美国西海岸的诸港口、鹿特丹、新加坡、香港等积极迎合集装箱业务的港口获得了充足的货源和运输资源,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贸易大港。

  在这时,集装箱业务的前景已无人质疑,航运业巨头纷纷挤进这一市场,不断开发运量更大、航速更快的新型船只。新技术带来更多的成本节省和效率提升,使得运输业逐渐从制造业的一个环节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并开始影响经济结构本身。

  运力的爆炸性增长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运费管控机制的全面崩溃。

  同时由于这种高资本密集度的发展方式,航运业的现金流收到了严峻的考验,原油价格波动之类的因素对航运公司的经营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增加了其运营的不可控性。

  航运业也开始意识到“规模经济”的要义。轮船变得越来越大,港口也越来越大。更大的轮船和更大的港口同时带来了更低的单个集装箱运输成本。港口的地理位置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同时大量的制造业也不再依附于港口而生。货物资源与运输资源越来越集中与少数港口,这也就以为着有大量的其他港口的基础设施投资被浪费。

  航运业的规模经济意味着相当高的资本密集度,这对航运公司的经营能力提出了艰巨的挑战。麦克莱恩的公司便在这样的挑战中破产了。

  在航运公司、码头工人、港口之后,发货人也开始意识到集装箱业务的影响。集装箱货运革命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他对轮船公司以及码头工人的影响,而是在于集装箱运输对成千上万有货物要运送的工厂、批发商、贸易商以及政府机构的影响。对大多数的发货人来说,货物的运输成本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将决定他们生产什么产品,在什么地方生产和销售、进口和出口是否值得等。因此集装箱业务对发货人的影响也就决定了集装箱业务对全球经济结构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之后,发货人开始组织起来,试图打破航运工会对航运价格的定价权。独立于航运工会之外的独立航运公司开始逐渐得到发货人的业务。

  在诸多的大背景之下,联邦政府开始解除实施在货运行业已久的管制措施。首先被解除的是对卡车运输公司和铁路货运公司的价格管制,在此之后,发货人的利益集团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航运业。最终得以通过的《航运法案》大幅削弱了航运工会的权力,轮船公司可以随时离开工会或者与发货人签订自由定价的长期合同,航运工会曾经神圣的指导定价变得形同虚设。航运界的价格管制体系最终崩溃。

  至此,集装箱技术巨大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开始向发货人转移。货运价格的大幅下降以及高度可依赖的航班周期催生了供应链的全球化。这意味着制造商在考虑其供应链构成时,货运成本的重要性降到了最低,这时,人力成本、市场规模等因素成为了供应链布局的主要考量因素。也就是说,货运成本的高低不再决定一个地区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这也就意味着全球贸易格局与经济结构的重构,而这也是集装箱技术带来的最深刻的变革。环球供应链的最终形成又最终将集装箱技术产生了经济利益让渡给了消费者,改变了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决策,甚至他们的生活。

  《集装箱改变世界(修订版)》读后感(七):Box or boxing

  总算看完了,本想作为消遣读物,以缓解我住院期间的无聊安排~没想到阅读速度慢的令人捉急。想来原因有二:一则:我低估了这是本以集装箱为载体的经济史读物,大量数字、记录陈述型的描述无法轻易略过一丁点文字性内容,错过一点或许就错过一小段历史;二则:我低估了手术后在不上止痛的情况下,疼痛的强度对我的考验,虽然最终意志力还是占领了高地,但过程中消耗了我不少精力。

  言归正传,整书看完我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一个个冰冷的大箱子竟然扭转了早期航运业消极、被动、迟缓的文化;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幕后推动的作用。

  不得不提到马尔科姆·麦克莱恩(1915—2001)这个名字及其在航运史上的动作贯穿了全书始终。他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风头正盛的Alon Musk,足够伟大。他被尊称为“集装箱运输之父”,从20世纪四十年代美国一家卡车运输公司的老板起步,善于把握时机投身航运界,他尝试并推广了集装箱的使用,把集装箱的便利性带给了整个运输行业,以致最后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整个行业的大变革。 麦克莱恩太牛了,在那个计算机尚未普及,装卸货物还需要依赖手写册子记录的年代,实现颠覆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敏锐的嗅觉、准确的判断、果敢的出手、永不满足的内驱力帮助他改写了落后陈旧的航运乃至整个运输行业的历史,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正像文中表达的那样,关于集装箱不同寻常的历史,一个最值得注意的事实就是,即使知识最渊博的专家也无法正确的判断出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进程。由于小小集装箱贯穿在运输业的关键环节,各种主客观以及全球金融大环境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整个运输业的风起云涌。麦克莱恩纵然一世枭雄,也无法填补和逆转石油价格持续走低对轮船公司造成的巨大财政赤字,12亿美元的债务宣告了美国轮船公司的破产。这桩当时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最复杂混乱的一桩破产,为麦克莱恩的一世英名笼罩上了挥之不去的阴霾。但并不妨碍他在整个集装箱历史中灼灼发光的地位。

  好吧,我总是容易跑偏,明明是一步经济学史,被我又解读成了人物传记。总之是本不错的书,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交代的足够清楚。欢迎阅读~如您对box无感,尝试下发泄,试试boxing也无妨。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集装箱改变世界(修订版)读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wenzhaidaquan/298519.html

推荐访问:

文摘大全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恶棍列传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给未知恋人的情书》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