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专卖店》观后感10篇

2018-06-11 文摘大全 阅读:

《自杀专卖店》观后感10篇

  《自杀专卖店》是一部由帕特里斯·勒孔特执导,Bernard Alane / Isabelle Spade / Isabelle Giami主演的一部动画 / 喜剧 /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杀专卖店》观后感(一):死也不易,生也不易

  我并不太喜欢看动漫影片,主要还是受影响题材的吸引。但说实话,这是我所看过的最枯燥的卡通电影,按惯例,标题为“自杀”的电影,宣扬的那必须是鼓动人们积极求生的健康心理,可是看完电影,我也没特别感觉到很大的向上力量,大概这就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

  在那个虚拟的城市中,天空是灰暗的,人们永远哭丧着脸,在这个城市里,不合规、随心所欲的自杀是违法的,会被贴罚单。因此,街角一座专卖店应需而生,不同的人走进去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自杀工具,店主不但耐心指导,甚至可以送货上门。可一切随着小儿子的出生得到改变,这个逆天的孩子改变了家人观念,姐姐自信了、爸爸不抑郁了,改变了家族产业,自杀专卖店毁了,改成了可丽饼餐厅。

  不知为什么我还真不太关心这个家族的转变,反而影片中最吸引我的是那五花八门的自杀工具,如果真的生无可恋,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式,体面地离开人世,又何尝不是件正面的事情?死不易,生更难,要么满意的死,要么快乐地活,如若不能生得快活,那么至少要能看到希望的光,能有个生的信念与支撑。就比如“安乐死”,谁能说生就是好,死就是不好呢?

  《自杀专卖店》观后感(二):正确对待生活

  歌舞片《自杀专卖店》影片题目即交代了故事的核心事件自杀和地点专卖店。好莱坞是歌舞片的发源地,与本片同一时期2012年好莱坞的风格已趋于回顾经典,更加注重突出表演歌唱与舞蹈,大规模以及华丽宏大的场景布置。从这部歌舞片《自杀专卖店》可映射出法国的歌舞片的风格,借住本部影片来研究一下类型电影在法国的发展状况。 研究类型片一定离不开叙述方式,人物塑造以及影像表达,就像建楼的基底以及材料是歌舞片这一核心,建构的样式以及规模就需要叙述方式,人物塑造以及影像表达的参与。 1.叙述方式 伴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时通过音乐歌词中传达出的都是人物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造成嘲笑讽刺的音乐效果。音乐营造氛围带入观众,影片一开始通过音乐与画面内容截然不同,哥特式音乐中欢快的生机勃勃的燕子与画面中了无生气的燕子在灰蒙蒙的城市中低飞形成一种乐衬悲的感觉,暗示影片的深层的韵味,但是音乐鼓点的轻松舒适假意的欢快仍给影片奠定了欢快的基调;歌舞在影片里充当了人物心中的小精灵,自杀专卖店的老板娘与老板第一次哭了,原来这是一个和我们生存的社会一样有爱的社会,通过平行交叉蒙太奇的手法用歌舞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罪恶,是对影片的升华;影片中音乐还有展现人与人间很重要的交流的一面,人物都毫无精神与活力更不用提人物间的交流了,导演通过音乐的形式让在自杀专卖店里的顾客通过每人一句歌词的形式不仅形成交流的画风,且表现了自杀成为社会的一种现状,人人生活苦不堪言;同时在叙述情节中也不时伴有欢快的纯音乐,时刻将观众带回轻松舒适的观赏环境中。 2.人物塑造 核心人物主要是自杀专卖店的一家人,商人形象的父亲母亲,父亲在介绍自己研发的新产品时满脸不一样的喜悦且在一直研究可见父亲是一个爱钻研的人,若不是他研究的产品类型定是一个不菲的人。生无可恋状态的哥哥姐姐,跟着父母做着间接杀人的买卖,但同时仍展现着姐姐爱美的一面,影片中的展现女性美的场景,无疑是对女性性方面的一种召唤,在人思想贫瘠的时候都会有想这一方面找寻的快乐,与十日谈中描绘的社会形态有异曲同工之妙。春光满面可爱聪明的弟弟,从出生时间不凡的他就注定是个非凡的人,在即将出生120的路上,接了路过窗内的一个画面——俯拍的刚刚服药死去的那个人。还有就是像僵尸一样的顾客形象。 3.影像表达 色彩运用以及细节,镜头间连贯剪接,音响的运用都恰到好处。影片里唯一鲜亮的色彩就是自杀专卖店里的商品以及店里人物服饰,反衬社会惨淡的生活,表示自杀是唯一可以让大家快乐的事情。在自杀专卖店的老板给一个客人送毒品家里一片空荡,家里欢笑的照片就是与自己的家人在一起,这一处细节不仅与老板家中人口数量,房间颜色形成对比,也与小孩歌词中唱到的不阻止自杀我们将成为孤儿相呼应,为什么家长自杀?影片中音乐已表达:可能由于达到能力的极限,不在后悔与内疚,一个西装革履的人唱到,可见是生活中工作的压力;可能是人心的冷漠,一个垃圾工表达到人与人间缺少无私的爱;可能有于婚姻的不美满后悔,总之都是生活中方方面面过不去的坎。影片一开始就伴随孩哭声,不时的悲惨死亡声,老鼠声音,老鼠仿佛是歌舞片不可跨过的童话色彩。 本影片除具有类型片歌舞与故事一起叙事的功能,轻松欢快的曲调外,故事立意更加深刻,贴近社会生活,大都市生活下的压力,群众要增强耐压性,正确对待生活,社会对人民的关注不够,不正确不人性化,阻止死亡不是应该不让死在路上,而是要改善他们生活。该影片还幽默风趣,小孩与爸爸逗智逗勇,被骂了仍然开心,天真的笑声等等。在轻松舒适的氛围里反思人生,治愈系歌舞片。

  《自杀专卖店》观后感(三):自杀专卖店

  这才是超现实的黑色幽默!《最臭兵器》弱爆了,《圣诞夜惊魂》、《僵尸新娘》全滚蛋!加上饥荒画风!看的我整个人都不要不要的!导演帕特里斯·勒孔特是个天才!

  本部电影集死亡色情暴力于一体,无数献祭构成的温馨喜剧片。

  交代下故事的背景,原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窗外是忘教城。有人不时地从大楼阳台上坠落:摩西楼、耶稣楼、宙斯楼、欧西里斯楼……像秋天纷纷洒落的毛毛雨”为数不多的关于时代背景的讲述。剧中最平常成功率最高的死亡方式莫过去跳楼了,但是这样不仅会弄脏街道,而且还会被开罚单,这种形势下自杀专卖店还是很应景的,而且“自杀专卖店是一栋很奇怪的建筑,屋顶有类似钟楼或清真寺塔尖的小塔楼”——法国人好有趣,伊斯兰教提供生死便法。

  这一家子艺术文化修养还是挺高的,从老爹到小儿子,足足的艺术文化细胞。他爹,熟知各种典故,口才好(咳咳,这可是全剧顶着绿帽子的男人);她妈,熟知各种历史小故事,口才也是棒棒的;他哥哥,画的一手好画,创意十足;他姐姐,伴随着丝巾的低吼,即便未成年也忘却了呼吸;他,从小就会H漫了,稳如老司机。现在组合起来看,相当有趣的一家子

  本剧主题自杀——

  自杀太过司空见惯,其实剧中关于自杀的原因并未做太多说明,大头医生在里面是个很有趣的字幕君,让我们看看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假如人生是有趣的,那就必然要微笑...我缓解工作对人们的折磨 ...我减轻工作的压力,像你帮助人们自杀一样开店,这是个问题啊,帮助人们度过难关或强调方法...我禁止人们工作过渡我禁止人们被困牢笼,您的丈夫是心理病,他们多脆弱啊。”三岛先生接受治疗后卧床两周,状态爆满,拿着砍刀追了小儿子半条街,科学的治疗方法还是相当有效的。

  但是相对于医生所做的治疗,原著中有一些比较好玩的小插曲——一位女士被一只毒蜘蛛拯救,而且这位女士要为她这个叫德尼斯的小宠物织一双小棉鞋。由死到生,仅仅是因为抓住了蜘蛛的一只脚。这个时代的人真是孤独。

  从朱元璋、空床老人,到偷绳老头,出现在生意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形单影只,无人陪伴。

  不知大家有无注意到,整部电影没有电话,没有facebook,没有twitter,更别说微信QQ,根本就是没有社交的原始社会,互联网为何物也?虽然本剧围绕小男孩展开,但是小男孩的感染力是如此之弱,甚至连自己的家人都感染不了。无非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胡闹、玩耍。直到最后的煎饼party,一个新的社交场合的衍生。不知道大家上班下班之后如何去找乐子,不管是三五瓶还是逼两拳,交流都是必不可少。所有电影但凡压抑,都是因为没有交流,或语言,或文字。所以除了高压,比如公共街道死亡收费,剧中人的死亡行为是不可控的。

  有人的争执小男孩到底是哪个结局好。小男孩不死,社交圈存在,一家人快快乐乐,毕竟生意好,这种商业模式生活习惯的推广顺理成章。小男孩死了,故弄玄虚,毫无意义,不知讽刺为何意。不管死没死,商机都在那里,这种社会终将改变,让波德莱尔式的忧郁见鬼去吧。

  终其所以,这只是一部落后剧本展现了一下落后的生活方式而已,所以,放开点吧。

  《自杀专卖店》观后感(四):当自杀不再是一件隐晦的事情……

  改编自法国漫画家让·特磊的作品,由执导过电影《理发师的情人》、《桥上的女孩》等文艺电影的法国导演特利斯·勒孔特执导。一对夫妻经营着祖传10代的老店“自杀专卖店”,以贩卖各种能帮助人干净利落、不落俗套、不留后患的自杀产品为生。绳索、手枪、毒药、刺刀......一切产品应有尽有,满足不同自杀者的需求,而且一次成功、效果显著。歌舞剧的表现形式,新颖活泼,旋律和歌词优美动听。影片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当自杀不再是一件隐晦的事情,当贩卖自杀用具的店铺可以光明正大的开张营业,当警察给一个个被车撞死的自杀者开罚单,当有人以帮助别人自杀为生而不觉奇怪之时,人类将会走向何方?”推荐影评:《自杀专卖店》:自杀与自救

  《自杀专卖店》观后感(五):为什么我们总要去决定别人的幸福

  昨天在家看了两部电影,不一样的爸爸和这部自杀专卖店,情节基调毫不相关的俩个电影,却让我看出了相同的感触,为什么我们总要去决定别人的幸福?

  先说说不一样的爸爸,福利机构认为sam的智障和没有生存能力给不了小女孩想要生活,于是把孩子的抚养权给一个看似能给她更幸福生活的家庭。小女孩最需要的是什么,我想sam在法庭上已经做了最好的回答“耐心,倾听,即使不想听也要装作去听”但是聪明人却不这么认为。

  关于这部剧我很难说出让想自杀的人去自由的自杀,当她面对的是亲人,朋友这些理论似乎就不好用了,但是人是如此的不同,为什么要求所有人都选择乐观的生活。乐观的生活不一定等于幸福,而悲观的生活也不一定就是不幸福的,所以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的意志。

  因为幸福也各有各的幸福。

  最后补充一点,不喜欢导演对结尾部分的处理,有点一只苍蝇回了一锅美味的感觉。

  《自杀专卖店》观后感(六):死亡和它的朋友们

  . “生存还是死亡”,永远是一个问题。当过多的人不约而同的选择后者时,死亡肯定是没问题的,一定是生存出了问题。 《自杀专卖店》的题材选择是它最为吸引人的地方。假若不是这个特殊的题材,那么脸谱化严重的人物,创新乏力的歌舞,还停留在“童话”阶段的矛盾冲突……在深谙生活的哲学的法国动画中只能算作是平庸之作。 自杀专卖店,看似是影片中的绝望社会的产物,但也不尽如此。在经济学中我们知道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而消费也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所以假如死亡这一买卖一旦成为现实,进入人们生活中,人们即会视他为正常的存在,也不免会在某些情境下列入自己的消费目标。 在这个店中死亡的方式千奇百怪,不恶心不疼痛不毁容不扰民还合法……这更像是安乐死合法的社会状态。那么安乐死最终还是涉及到自杀的问题,既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 是无条件被动接受的, 那么我们能否拥有个人选择死亡的权利呢? 传统道德一贯倡导生命只有一次,要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所以自己选择死亡会给本人和家属背负极大的道德舆论压力, 法律更是明令禁止。 然而尊重个人自由与选择则是现代社会应有的体现, 安乐死当然位在其中 ,自杀也在其中。 所以影片中自杀专卖店的这一概念更像是对社会问题,对民主议题的隐晦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大多数人在购买了自杀用品结账时都会对它的价格有所吃惊,而真正决心自杀的人其实是意志坚定的,心灰意冷的,他们对世间不再迷恋,那么对于世间最庸俗的金钱更是不在乎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在可以消费生死的社会中,更多的人是在引导中导致自杀。就如去商店买衣服时在导购员蛊惑下买了一件并不合心意的衣服一样。而受蛊惑最深的即是老板的儿女们。当然,一心求死的人是存在的,卧床不起的卡梅尔先生即是其中之一,他相信死亡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他不在乎钱财,在追求死亡上他是片中意志最坚决的。而大多数人其实只是对生活失去希望对死亡抱有幻想的犹豫态度。 改变这一局面的是老板的小儿子,他的到来充满戏剧性———在自杀者被老板娘盖上确定的红戳后他便来临了,这一剧情设置不能说不是别有用心的。小儿子的到来即是欢乐的替身,欢乐被家人视为罪恶,小儿子自然被视为不正常。之后他在大巴车上的音乐独白中表露了自己的心态,他和他那群小伙伴们试图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世人的观念。这其实使得影片后来的情节变得非常俗气,一个乐观者拯救了一批悲观的人,本质上就是一个天使拯救世界的俗套故事,王子救公主,英雄战魔王……它没能专注于塑造命运感、使命感、责任感、爱情观这些更具表现力的东西,没能让观众从这些中体会人性的复杂,体会命运的两难。事实上,但凡是涉及生死主题的影片,如果不跟宿命,命运挂上点关联的话,总会让人感到残缺不全。这样一来影片看起来便是哥特式画风,百老汇式歌舞,“童话”式反转,再加上一些哲学讨论,总有种前期发力过猛,中期力道不足,后期乏力收场的感觉。当然,也不是说最后的“合家欢”不够好,只是它其实可以更好。 不过影片的最后还是有一个尤为出彩的地方。最后一家人欢乐地开了家可丽饼店,整个故事后期都是明亮欢快的场景,连那些曾经在他们店买了自杀用品的魂灵也觉得活着多好,但这时老板还是悄悄拿了一个有毒的可丽饼给偷绳子的那个老头。为什么? 我们不妨回到一开始关于自杀专卖店这一设定的讨论,除去上述讨论的客观因素,只讲以老板为代表的自杀经营世家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就是:自杀没什么不对,我们卖自杀也没什么不对。但生活本质确实是残酷的,我们为你提供了一种对抗生活的方式而已。 所以创作者特意将这个自杀者安排在最后,多了些悲观主义色彩,也揭示了一个现实:救世主并不存在,一个人无法拯救每个人。那么可以说,无论统治者做出多少改革,社会中依然有绝望的人群存在。在我们称赞某个人的改革颇有成效,称赞一个掌权者决策英明时,还应该看到,有些人并没有活在他们营造的世界里,没有享受改革的红利,而正是这种徘徊在社会边缘的人,最容易被主流社会忽略,却更值得社会给予人文关怀。

  那么,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民主,法制,尊重,人权……许多事情本身即是矛盾的。人们也总会不断面对生存的本身,还有潜在的死亡。

  《自杀专卖店》观后感(七):碎碎念

  于我而言很有讽刺的感觉,也想过很多次死掉,可除了吃药绝对不敢割腕上吊什么的(*´ο`*)肯定很疼啊,但是不怕死掉,毕竟活着苦难无尽,倒是死了有可能解脱,但是很怕疼。 看片中各色各样想自杀的人,各种各样自我了结的方法觉得新奇又敬畏,可也觉得遗憾,悲伤绝望的对面是快乐有期望,想死的时候不过是被太多太多的东西压的喘不过气,能有什么把这些拨开就好了,世界漆黑一片一无所有的话,能有一缕阳光透进来就好了,好多次一无所有被嘲笑被厌恶被排斥,又有多少次被赠予善意,相比之下才发现绝望是贫瘠,还是期翼太阳,所有黑暗终会迎来阳光就好了,所有的失意都被温柔的抚慰抖落掉,都闪烁期翼明亮的光就好了。

  结尾的转变有些太非现实,哪有那么多一见钟情,千千万万人,失意时遇到的那个人就是来拯救你的那个?

  如果是这样就很好很好了,一个人的时候就不想走了,可又没人来拯救。

  能来就好了。

  《自杀专卖店》观后感(八):浅析

  《自杀专卖店》这部影片黑色幽默特点显著(黑色幽默简言而之就是哭笑不得的幽默,不同于其他幽默,它的荒诞,冷嘲热讽,玩世不恭包含了沉重苦闷眼泪和痛苦 在它的苦笑中包含了泪水以及愤怒。)

  类型电影的三大特点:定型化的人物,公式化的情节,图解式的视觉影像。而黑色动画的定型人物形象就是严重的黑眼圈,瘦小的四肢颓废的神情动作(僵尸新娘)。再者只有一说到故事,才会传达出浓郁的法国味道,比如文艺的腔调,古灵精怪的气质。在吕克贝松导演的《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玛蒂达对里昂的告白不是我爱你,而是“里昂,遇见你之后,我的胃就不痛了。”

  歌舞片也有那么几个特点,情节简单略有起伏,比如这部影片起伏就是三岛追阿伦以至于把阿伦跳下楼,其他的都比较平稳。还有就是在内心戏是用歌舞来表达,让演员用唱跳表达心中真实想法。还有就是对于乌托邦的向往在《红磨坊》里有个情节就是颓废,奢靡,淫乱的狂欢场面呈现给观众,营造出乌托邦式氛围。紧接着男女主演错遇并相爱进而编织乌托邦的爱情诺言。因为《自杀专卖店》结尾处,大家都在欢快的相处,连死去的人也在感叹,我要是活着该多好。典型乌托邦,力求生活在美好和平的世界。

  这部电影也是法国的电影,咨询了一下法语专业同学,他发给我几个链接我就简单总结法国人就是乐于享受,想生活在乌托邦式世界。其实也不只是法国人,因为他们比较典型。这部电影从动画人物之口道出生死之间哲理,我还去百度了一下,在莎士比亚大师的《哈姆雷特》中他让王子提出了一个令世人不能不关注的问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我国大圣人孔子回答弟子子路“什么是死”的问题上,他答“未知生,焉知死?”从西方到东方都能表达这个问题是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其实,在影片中就能看出我帮你自杀看似是在拯救你脱离生活的苦海,那我拯救了你谁来拯救我?这是个循环的问题,没有谁能拯救谁,这也就是我们的宿命!我们世人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世间的困难折磨。

  《自杀专卖店》观后感(九):快乐地讽刺片,好好活着吧,孩子

  整部影片慢慢地讽刺,讽刺因生活悲观而寻死的人。

  片头曲的音乐很快乐,但内容说的是死亡、自杀

  在路上自杀是违法的,想自杀吗?找自杀专卖店,哈哈

  自杀专卖店有一切方便供你自杀的用具,明码标价,你想选择怎样的自杀方式,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自杀专卖店办不到。

  无数中用正常的方式,像推销一件普通商品一样,推销给你自杀的用具,让你目瞪口呆。

  每几分钟就有人死,自杀变成一种自然的现象,人们对生命的逝去视若无睹。

  店里的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女儿儿子管理这家店。一切都正常和悲观地进行着,直到有一天,老板娘生了一个会笑的儿子,他们的生活开始产生变化。原先,他们家族是没有人会笑的。

  他的儿子,整天总是笑嘻嘻的,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他一心想改变家里那种悲观的状态。他使出浑身解数.........

  在这过程中,这个叫阿伦的小孩,还曾经被他爸爸骗去吸烟,他爸爸跟他说吸烟有益于健康,曾经,他爸爸想杀死他,可是他,到最后,抱着 乐观的心情,打动了他爸爸。

  这电影,真的很悲催,很多情节都是重点,很好很好,好到我都不知道怎么写下去了

  现实经常是残酷的,人生经常是曲折的,你不前进,别人就会超过你,所以,你时刻要保持警惕,每天都要进步

  虽然,你背后有很大的阴暗面,但是,你依然要向着阳光生长,对生活保持乐观的心态,生活就是这样,你退缩了,你就准备死亡了

  很多时候,都还有阳光的,不用担心,它会在适当时候来到你身边的。

  《自杀专卖店》观后感(十):欧洲人的经济焦虑

  通过阴暗表现生之黯淡、色彩绚丽表现寻死解脱之欢快,表层讲述一个正能量最终战胜负能量、家庭得以和解、居民得以拯救的老土故事,同时也是本片的硬伤,尤其是玛丽莲坠入爱河、家庭矛盾得以化解,即使以动画片逻辑来说都过于草率,感觉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加上结尾合唱赞叹人生美好之直白露骨,黑色幽默不能贯彻到底,大打折扣。

  深层方面,不禁深深体现欧洲人对经济的焦虑,对文化、生活(专卖店位于深巷之中、被林立高楼包围)、宗教(教堂被汽车包围,圣洁的钟声和工业噪音的鸣笛之不和谐交响)被围困的状态。

  倒是通过墨迹心理投射、达利式超现实主义画风(夫妇绝望之歌的片段)描述心理图景较为眼前一亮。

  在人名设定上也很有趣。反复使用武士刀并叫三岛(其实他的胡子也很达利的说)的店主,让人不禁联想到剖腹自尽的三岛由纪夫,女儿玛丽莲,梦露?虽她也死于非命,但女儿的哥特装扮更多的将我引导到另一个歌唱死亡的玛丽莲·曼森。还有儿子梵高高啦。一家子都是各国有名自杀死者。

  不过有时很无厘头,突然玛丽莲又露点了,不知道是导演(代表作情色片《理发师的情人》)的特殊签名趁机加在性感女神身上,还是因为她是性感女神而不得不露。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自杀专卖店》观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wenzhaidaquan/279839.html

推荐访问:自走棋阵容 《夏洛的网》读后感 《自然传奇》 《白狼》 《白杨》 《科技》 《夏午》 《航海王》哪些人喜欢路飞 《夏洛的网》主要内容

文摘大全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沉默的灵魂》影评10篇 下一篇:《沒有女人的男人們》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