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力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06 文摘大全 阅读:

洞察力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0篇

  《洞察力的秘密》是一本由[美]加里·克莱因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洞察力的秘密》读后感(一):练就一双慧眼

  练就一双慧眼

  ——读《洞察力的秘密》

  林颐

  世界太复杂,谁能看得清?“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成了许多人的渴望。

  加里·克莱因,美国空军心理师、匹兹堡大学教授,最新著作《洞察力的秘密》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慧眼”是怎样炼成的?

  该书充满了有趣的案例,既包括科学、医学、经济、军事等领域的著名事例,也包括普通人求职、交友等生活琐事。克莱因在长期的观察中,不断思考事件发生的背景、催生洞察力的关键,以及洞察力的性质等问题,他把他的思考成果用书籍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该书通俗易懂、趣味盎然,同时又具有说服力和理论价值。

  有句话:“事出反常必有妖。”不管是福尔摩斯、柯南道尔,还是包拯、狄仁杰,他们的火眼金睛盯着违背常理的细节,逻辑推理刨根究底,最后拔出萝卜带出了泥。克莱因在书中描述了一个案例,两名警察巡查,其中一人无意中看到街旁停靠着一辆崭新的宝马车,司机深吸一口烟之后,把烟灰直接弹在了车内。元芳,你怎么看?此人很可疑!谁会这样不爱护一辆新车呢?悲催的盗贼就因为这么点不经意的动作暴露了。

  这一瞬间的灵光,其实需要长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苹果掉落,砸中过成千上万个脑袋,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食物发了霉,赶紧倒掉,只有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马丁·查尔菲正在研究昆虫的神经系统。他所研究的昆虫的皮肤正好是透明的。马丁正好参加一场研讨会。正好有一个日本科学家探讨水母的发光原理。于是研究恰巧处于瓶颈的马丁醍醐灌顶——如何利用GFP(荧光蛋白质)来作为生物活体手电筒——现代生物学因此迅猛发展。2008年,马丁·查尔菲获得诺贝尔奖。

  两个初出茅庐的研究者何以解开了DNA的奥秘?同样研究这一课题的资深科学家罗莎琳德却与这一重大发现失之交臂。当时的科学界普遍认为,DNA结构过于简单,无法承担遗传密码,肯定是蛋白质包含了基因信息。罗莎琳德的研究是为了证伪DNA的意义,而沃森与克里克则竭尽努力研究DNA的双螺旋结构,以证实DNA的遗传学意义。固定思维让罗莎琳德对各种新发现视而不见,最终与目的地背道而驰。成功者的思路是不断猜想和试错,而失意者被既成的观念裹挟而寸步难行。洞察力强的人总是抱持着开放的态度。

  行动力很重要。麦道夫对冲基金的数据蹊跷,但凡有点金融常识的人都能意识到,可惜几乎所有的人都被华丽丽的数据增长冲昏了头脑。只有马可波罗斯坚持不懈研究麦道夫。事情开始于1999年。“我瞄了一眼那些数据……就立刻知道它们不合常理。”后来的10年,马可波罗斯像一条执着的警犬,紧紧咬住麦道夫不放,经历了无数的打击、挫折和攻扞,终于揭穿了麦道夫的骗局,美国次贷危机浮出水面。

  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他们成为了幸运儿?

  “我发现了!”结果的展示可能很简单,但过程从来很不简单。查尔菲、马可波罗斯等人并不比其他研究者拥有更多的知识、经验和资源,而罗莎琳德更是在明显优势的情况下错失机会。知识、经验和资源只是敲门砖,真正能让你快速进步、得到提升,是你的洞察能力。借助洞察力,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解决那些令我们困惑的事情,从而使生活和工作的效率更高。

  通过《洞察力的秘密》,克莱因向我们揭示,洞察力其实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人获得更敏锐的直觉、更理性的判断和更智慧的决策。

  发表于《广州日报》等报刊,欢迎约稿。

  :这一类不是我擅长的领域,写的不好,努力学习中。欢迎拍砖和指点。

  个人感觉原文引述过多,评论部分太少,主要还是知识储备不够啊。汗~

  最近看了很多豆瓣书评,慢慢看慢慢琢磨,常常会觉得自己太虚了,底气不足啊,哭~

  《洞察力的秘密》读后感(二):洞察力是否是一个很虚的研究话题

  这本书讲故事的篇幅比较多,但所沉淀或得出的结论个人感觉还不够。

  作者在书的前几章将案例分成了5种不同的获取洞察力的策略方式:触类旁通、巧合事件、好奇心驱使、自相矛盾、急中生智。但这5种策略的层级其实不太一致,比如触类旁通和自相矛盾偏向思维层面,而巧合事件、好奇心驱使、急中生智则有些偏向场景描述。

  我对作者的这几种策略不太满意,不过后续作者给出的模型让人觉得还是有些启发的。

  先说不满意的地方,我以作者给出的例子一一来看作者给出的策略方式:

  1)自相矛盾

  往新买的豪车里面弹烟灰的人,必定不是车主,因为这一不爱惜的行为不符合常理,也就出现了矛盾。对这一矛盾关注到了,也就获得了洞察。

  2)触类旁通

  从塔兰托战役预见到珍珠港袭击,则是因为关注了两者之间类似的条件(环境、技术等各类因素),进而产生了关联。

  3)巧合事件和好奇心驱使

  因巧合和好奇发现了脉冲星、青霉素、胃溃疡等例子,其实这里的对巧合的关注和好奇只是洞察的起点或前提条件,而在真正获得洞察的过程中,似乎还是利用自相矛盾或关联性的思维来获取的。

  4)急中生智

  在大火中,通过点燃另一场火来获得生存的例子,其实急中生智这词只是对这一状况做了描述;真正获取洞察的部分是故事中的人物如何想到点火可以使得火势不蔓延到自己身上的思考过程。

  作者结合前人给出的洞察力模型给出了自己的“三通路”模型,这个模型个人觉得比前文的五种策略更接近洞察力的本质一些:

  1)自相矛盾道路 关注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利用薄弱的锚点重构剧本

  2)相互联系道路 发现有意义的事情,增加锚点

  3)急中生智道路 抛弃薄弱的锚点

  这个模型个人觉得更接近大脑的思考方式一些(不懂生物和心理学,求轻拍),即大脑是在用 锚点来构建我们的认知理解,而新锚点的加入、薄弱锚点的关注或抛弃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洞察力的获取过程。

  怎么提升洞察力呢?作者也结合自己的研究做了回答,比如 不忽视细节、多关注不同想法的融会贯通、批判性思维等,个人觉得也有一些启发,但似乎老生常谈了。总而言之,在知识领域内做“深”的积累,同时又关注“宽”的拓展,保持好奇心,关注细节,关注矛盾,不断为自己的思考增加新的可能,可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大机会获得洞察吧。

  后文中,作者又针对组织、纠正他人等给了更多的建议,这里不提及了。

  总体说来,故事多且反复,得到的结论有一些亮点,但又让人感觉“还不足够”,或许洞察力本身是一个很难按照清晰的维度拆分研究的话题点吧。

  《洞察力的秘密》读后感(三):来点干货

  洞察力为什么重要?因为洞察力洞察出本质,从本质出发解决问题。

  书中引用了克莱因提出的公式:表现提升=减少错误+增加洞察力。

  简单理解,洞察力是对复杂事务看法的转折点。

  洞察力产生的途径:途径一,触类旁通。把未知背后的意义和已知缝接起来,那一瞬间便诞生了洞察。

  途径二,好奇心驱使。对偶然问题的好奇追问,研究下产生了洞察。

  途径三,巧合事件。相似联系的重复出现,引发了思考洞察。

  (途径一二三都是新认知和旧认知结合起来,获得对事物的洞察。)

  途径四,自相矛盾。在两相矛盾处深挖洞察原因,调整认知。

  途径五,急中生智。以往经验走不通,着急中走不同寻常的路。抛弃错误认知,获得洞察。

  观念错误抑制洞察力。所以拥抱新观念,在新观念中获得洞察。

  书中有一句话:“让你陷入麻烦的,不是那些未知的事情,而是那些你自以为了解,其实却并不是真的了解的事情。”为此,我们需时常反问自己:这件事情我真的了解吗?假如我就是错的,还有其他什么可能?

  缺乏经验抑制洞察力。为此需把握每一个深入思考产生头脑风暴的机会。

  (个人深入思考的方法:面对问题不断追问自己,把追问途中产生的所有想法都写下来。最终会获得一颗完整的思维树,所有的思考脉络都完整呈现在“纸”上)

  继续讲方法,反常情况为新的发现创造了可能性。研究各种反常,增长洞察能力。

  还有通过激发意料之外的联系提升洞察力。

  这是我不熟悉的领域,我应该看看;这是我没做过的事情,我应该做做;这是我生活圈外的人,我应该见见。

  与陌生事务建立更多连接,丰富认知。

  书中的另一个问题:如何提升组织的洞察力?

  减少限制,创新洞察不能被限制。哪怕出现错误也不要限制。

  不是控制产品缺陷,而是努力开发创意。(这是一种“不是捂住缺点,而是发挥优点”的思维)

  设置一条单独的汇报渠道,在下属想法被层层过滤之前知道它们。

  总结:关注反常,关注陌生,关注矛盾,关注错误。

  《洞察力的秘密》读后感(四):“工具型书”的逻辑

  工具型书,不是“工具书”那么定义狭窄,但是是具有工具性质的书。写作的主题是分析一个特定的对象,读者希望获得的也是读完这本书,对这个特定对象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可以解惑、可以作为谈资。如果要求高一些,就是能够内化成读者的思维工具,用在其他的地方。

  《洞察力的秘密》就是一本这样的“工具型书”,坦率地讲,它没有做到这些应有之义。不过反过来想,正是因为它做的不到位,反而是便利了我们去思考,怎么样写好一本工具型的书?怎么样去读懂一本工具型的书?

  工具型书应当是有逻辑的。这里的逻辑不是大前提、小前提、非A非B这样的纯逻辑范畴,而是说它的解读应当自成体系。

  在我个人的阅读史中,我越发感受到这种每本书都有的“体系”,或者说是书本身的脉动过程。每本书都不一样,比如《史记》,就是一个高潮接另一个高潮,有峰有谷,这是它本身结构(单篇连缀)决定的。而小说,尤其是推理小说,往往是铺垫、铺垫、导向最后的大高潮。

  工具型书的这种脉动,还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理想的过程应该是铺垫-推演-高潮-收尾,在这个过程里,理想的状态下,还应该在每个部分都有一点亮点,比如一些有趣的案例、一些有趣的人、一些有趣的话,都可以作为闪光之处,让人在阅读时收获快感,而不是只想着往后翻,快点到最核心的高潮处。

  在这样的参照下,《洞察力的秘密》这本书显然是不合格的。

  与其说本书在试图解答“洞察力的秘密”,不如说它是以“洞察力”为主题的漫谈散文集。书中出现的一篇篇文字,都自带完整结构,于是我们如同坐过山车,上上下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洞察力被分析了一遍又一遍,却又显得浅薄而无味。读者希望看到的“洞察力是什么”、“洞察力从何而来”、“如何培养洞察力”这三大要点,没有办法清晰明快地在书里找到。每一部分都提到了这三点中的某一些侧面,但又浅尝辄止。

  事实上这本书还是值得看的,提供了大量的有趣案例,展示了洞察力的强大之处和奇妙规则,比如山本五十六对二战走势的洞察、沃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都是平时我们接触不太多的内容。尤其是开篇的案例故事,说一位年轻警察发现偷车贼,是因为他发现这个人开着豪车,却在里面随便吸烟,对车豪不珍视。这些故事读来都能触发我们脑中的“bingo开关”,让人眼前一亮。遗憾的是,到此为止了,没有更多的内容可以提供。

  如果可以,把这本书现有的内容加以改写,是可以成为足够厉害的工具型书。

  第一部分,把其中涉及到“洞察力是什么”的内容,用案例的集中分析加以呈现,分门别类地归纳出洞察力的几种形式,包括灵机一动、日积月累、外来观察等等;

  第二部分,对“洞察力从何而来”做深入的讨论,引用科学研究的实验结果和理论依据,做一些有说服力的阐释;

  第三部分,“如何培养洞察力”,可以分享一些针对洞察力源头和规律的小办法、小技巧,可以很简单,但是要让读者觉得有收获,至少要激发思考。

  这样的结构就相对清晰,不会让人觉得烦躁。这也是在阅读这种书的时候,读者或多或少已经在脑海中重组、理解的自然逻辑。

  归根结底,工具型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人有所收获。既然你的书名叫做“洞察力的秘密”,那最好让读者读完书之后,感觉到自己洞察了洞察力的秘密。至于其中的深浅,可以暂不考虑,给每个读者开放的可能性,也许有意外的惊喜。

  《洞察力的秘密》读后感(五):【读书笔记】你也能有“一叶知秋”的能力

  最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大脑时刻处在“触发状态”——只要有事情符合书中描述的那几种情况,就会被激发。而正好不久在我身上就发生了两件事情,让我非常愉悦的爽了一番。

  第一件事

  微信上碰到一学友,听他说他对面相很感兴趣,我就来了劲。在瞎聊中,我了解到他自学面相确实下了非常大的苦功夫,什么《太清神鉴》《麻衣神相》《铁关刀》等他都有研究(PS:《麻衣神相》我是知道一点的,知道它是学习看面相的必读经典书籍)。大家都知道,像这样一些古书,要想理解透彻,绝对是晦涩难懂的,大概要参考多个译本。更况且讲面相的书多多少少给我们的感觉是带了一些玄学性质,因此想要学好、学得精深不下苦功夫不行(毕竟他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了)。

  那聊到这,我的大脑此时就被触发了,我意识到造成这样一个普通人这么对面相感兴趣一定是由某种很特别的原因造成了,因此我追问他刺激他对面相感兴趣的诱发点,然后他终于告诉了我那个特别的真相——2014年他被别人用8个月时间骗了30多万。

  《洞察力的秘密》读后感(六):洞察力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洞察力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洞察力可以改变世界。达尔文凭借洞察力提出进化论,沃森和克里克靠洞察力发现DNA,我们也需要用洞察力去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困惑事。但是,洞察力是什么?又如何激活人的原始的、潜在的洞察力,我们却知之甚少。《洞察力的秘密》一书的作者加里·克莱因,是一位杰出的认知心理学家和决策专家,一直致力于自然决策领域的研究,就由他来告诉我们如何激活潜伏在体内的洞察力吧。

  具有非凡洞察力的人善于发现他人未曾注意的问题,从而最先发现新颖的、潜在的、更具价值的目标。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杰弗里·扎克斯博士的研究证明,预测近期事件对于引导行为至关重要。扎克斯说:“这对预测即将发生事物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且,“洞察力”在克莱因的研究中所起的作用也很突出。只是这种作用很微妙,使人信以为对取舍做出的判断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

  洞察力不只是“我发现了!”一如克莱因在《洞察力的秘密》中所揭示的,这种灵光一闪式的顿悟,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在《洞察力的秘密》一书中,克莱因还为我们讲了许多“灵光一闪”的洞察力故事。通过对科学家、商务人士、消防员、警察、军人、家庭成员、朋友,还有克莱因对自己的研究,以及120个现实案例的阐释,克莱因不但告诉读者洞察力和一个人天生的能力及其后天积累的知识有密切关系,洞察力还会在哪些心理环境和现实环境中能被激发出来的方法。其实,我们对一件事物的思考过程,就是我们的认知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思考的过程中,就是洞察、分析的过程。

  《西安日报》10月9日第12版:书缘·西岳

  http://epaper.xiancn.com/xarb/html/2014-10/09/content_326765.htm

  唤醒藏在内心深处的洞察力

  ——《洞察力的秘密》读后

  洞察力可以改变世界。达尔文凭借洞察力提出进化论,沃森和克里克靠洞察力发现DNA,我们也需要用洞察力去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困惑。但是,洞察力是什么?如何激活人的原始的、潜在的洞察力,我们却知之甚少。《洞察力的秘密》一书的作者加里·克莱因是一位杰出的认知心理学家和决策专家,一直致力于自然决策领域的研究,就由他来告诉我们如何激活潜伏在体内的洞察力吧。

  经济学家卡斯纳说:“以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时机,是管理者精神的本质。”洞察力,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能力。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我不要人们注意色彩,我要的是一种‘生命的彩’。”弗洛伊德对看起来极为平常的景物总是保持着神秘的好奇和亢奋的激情,在对客观对象的视觉体验和情绪生发中总能把握住一种非同一般的感受,这种感受不仅超越了事物的具体意义,也超越了一般的审美意义。

  在一个有太多选择的时代,洞察力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洞察力绝不仅仅是运气,而是一项可以追求的修炼,也是一种激发人类好奇心和创造力的“魔力”。正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长处,回避自己的短处。通过《洞察力的秘密》,我们从克莱因的研究中得知每一个人都有获得洞察力的潜能和提升的空间,因为“这种魔力就隐藏在我们的大脑里,并持续地迸发”,只要我们掌握必要的破译方法和技巧,就能提高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准确性。

  作为智慧动物的人类,具有思维、推理、计算能力,除了能够认知物理世界和自己主观世界,并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起心智世界外,人类还具有自己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可贵的怀疑精神,因而可以创造出许多物理世界原本没有的新事物,如各种建筑、各种机械、各种电子制品等,以及哲学政治、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学科。

  科学的基础在于永远要提出新的疑问。“一切创新之路都是由失败开拓的。”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认为,优秀的科学家从“不确定”,而“不确定性(也)正是让科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也正因为这一点,他们的研究结论才会比那些十分有把握的科学家的结论更加可靠(法国理论物理学家卡洛·洛华利)。

  具有非凡洞察力的人善于发现他人未曾注意的问题,从而最先发现新颖的、潜在的、更具价值的目标。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杰弗里·扎克斯博士的研究证明,预测近期事件对于引导行为至关重要。扎克斯说:“这对预测即将发生事物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且,“洞察力”在克莱因的研究中所起的作用也很突出。只是这种作用很微妙,使人信以为对取舍做出的判断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

  《红楼梦》中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副对联,说的不仅是文学观察中的道理,也是对世间万物的遴选、分析和判断。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洞察力对研究方向在客观上的甄别要远远超出人的“常识性”判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奇迹”。我们只要举出马可波罗斯是如何识破麦道夫的庞氏骗局、戈特利医生又是如何发现艾滋病,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怎么从“人口论”中获得启发的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洞察力不只是“我发现了!”一如克莱因在《洞察力的秘密》中所揭示的,这种灵光一闪式的顿悟,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在《洞察力的秘密》一书中,克莱因还为我们讲了许多“灵光一闪”的洞察力故事。通过对科学家、商务人士、消防员、警察、军人、家庭成员、朋友,还有克莱因对自己的研究,以及120个现实案例的阐释,克莱因不但告诉读者洞察力和一个人天生的能力及其后天积累的知识有密切关系,洞察力还会在那些心理环境和现实环境中能被激发出来的方法。

  其实,我们对一件事物的思考过程,就是我们的认知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在思考的过程中,就是洞察、分析的过程。一个人的洞察力与他的经验是分不开的。同样对一件事的观察和研究,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却不同。当然,洞察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发现探索未知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和机遇。也只有多积累,多思考,我们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才能更客观、更准确。

  《韶关日报》2015年1月4日A3版:读书

  http://szb.sgrb.com/html/2015-01/04/content_53292.htm

  激活潜伏的洞察力

  洞察力可以改变世界。达尔文凭借洞察力提出进化论,沃森和克里克靠洞察力发现DNA,我们也需要用洞察力去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困惑事。但是,洞察力是什么?又如何激活人原始、潜在的洞察力,我们却对此知之甚少。

  《洞察力的秘密》一书的作者加里·克莱因是一位杰出的认知心理学家和决策专家,一直致力于自然决策领域的研究,就由他来告诉我们如何激活潜伏在体内的洞察力吧。

  在一个有太多选择的时代,洞察力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洞察力绝不仅仅是运气,而是一项可以追求的修炼,也是一种激发人类好奇心和创造力的“魔力”。正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通过自知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长处,回避自己的短处。通过本书,我们从克莱因的研究中得知每一个人都有获得洞察力的潜能和提升空间,因为“这种魔力就隐藏在我们的大脑里,并持续地迸发”,只要我们掌握必要的破译方法和技巧,就能拓宽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准确性。

  具有非凡洞察力的人善于发现他人未曾注意的问题,从而最先发现新颖的、潜在的、更具价值的目标。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杰弗里·扎克斯博士的研究证明,预测近期事件对于引导行为至关重要。“洞察力”在克莱因的研究中所起的作用也很突出。只是这种作用很微妙,使人以为对取舍做出的判断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

  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洞察力对研究方向在客观上的甄别要远远超出人的“常识性”判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奇迹”。我们只消举出马可波罗斯是如何识破麦道夫的庞氏骗局、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怎样从“人口论”中获得启发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洞察力不只是“我发现了”,一如克莱因在本书中所揭示的,这种灵光一闪式的顿悟,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在本书中,克莱因还为我们讲了许多“灵光一闪”的洞察力故事。通过对科学家、商务人士、消防员、警察、军人、家庭成员、朋友,还有克莱因对自己的研究,以及对120个现实案例的阐释,克莱因不但告诉读者洞察力和一个人天生的能力及其后天积累的知识有密切关系,洞察力还会在哪些心理环境和现实环境中能被激发,以及激发洞察力的方法。

  其实,我们对一件事物的思考过程,就是我们的认知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就是洞察、分析的过程。一个人的洞察力与他的经验是分不开的。同样对一件事的观察和研究,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当然,洞察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发现探索未知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和机遇。也只有多积累,多思考,我们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才能更客观、更准确。

  《城市经济导报》2015-01-12

  http://www.ceeh.com.cn/html/news/2015/01/12/20150112033501_0.html

  微博互动:http://weibo.com/liuyingtuan

  《洞察力的秘密》读后感(七):能不能看见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取决于你敢不敢想

  偶然间看到这本书,吸引了我的注意。何谓洞察力?就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那么我们又通过什么来获得这种洞察力呢?作者提出了四条途径:触类旁通、自相矛盾、好奇心挖掘以及急中生智。不得不说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这些是有理有据的。

  关于触类旁通,一个领域的知识复制到另外一个领域得到新的启发这是很常见的事,这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尽管很多联系都非常的微妙,但我们如果能够从那些看似无关的联系中挖掘出一点信息来的话那便成为了洞察力。这条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信念,你得相信你可以从其他地方学习到什么。另外一个关键是,在触类旁通的过程中你必须知道哪些信息是有用的而哪些信息是无用的,这需要你的知识、经验的长足积累。

  关于自相矛盾,讲的是表面的矛盾往往隐藏了很多可能会遗漏的信息。在这一点上,行动力是关键,看到了矛盾,下一步就是行动。

  关于急中生智,得讲讲我前几天遇到的一个真实情况,是玩CSOL时候发生的。游戏玩到最后一部分,上一次的失败对我这次挑战留下了很大影响。就在我挣扎的过程中,我想到去网上看攻略,然后我在学习他的过程中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在战斗开始之前把武器都扔在一个地方呢?(因为这样我就不用在战斗中冒险去拿枪了。)于是我成功脱险了。这个小插曲验证了这一点,人在危机关头要保持冷静思考而不是放弃。

  随后作者提出了四个因素,这些因素遏止了我们的洞察力:被错误的观念所挟持、缺少经验、消极的态度以及死板的推理方式。仔细来推敲的话,134适合那些年纪大而具有经验的人,而2则适用那些毫无经验的年轻人。这两类人普遍被认为是缺乏洞察力的。但相比经验,其他三条对洞察力的扼杀更为致命。所以开放的态度才是洞察力的关键。

  一般来说,书写了大半很难再有推陈出新的地方,但这本书不一样,作者随后将我们拉回到现实,讲到了公司运行体制对洞察力的扼杀——一种完美主义(定义为做事不失误)对创新(理解为洞察力)的扼杀。组织机构不喜欢风险、错误、不确定性,项目经理人在确定、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总是严格按照所谓的计划与标准,但百密总有一疏,现实情况很有可能与计划不同——这个时候经理人的选择往往是按照计划而不是根据现实重新部署(因为成本往往会很大)。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原因也很容易理解:较少错误总是比增加洞察力来得容易。事实上,作者提出了一个公式:表现提高=减少错误与不确定性+增加洞察力。但现实里这两个方面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人们通过推行严格的标准、加大管理力度、记录所有的信息源、找出哪些部分属于假设并且预估这些这些假设可能会造成的损失的几率、增加评审次数、对得出的结论进行严格的合理性辩解、按清单和流程办事等等办法来减少失误与不确定性,但却无助于人们捕获洞察力甚至大大扼杀了洞察力。看到此处不免充满疑惑,这不就好比语重心长跟你讲了一大堆道理回到现实还是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嘛?仔细揣摩作者的心理,我想他还是为了告诉我们洞察力其实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方式,你相信他的存在就会在工作中注意到他,并且应用他,而不只是遵循一套已有的规定。(如果你没有所求又为什么要了解洞察力的秘密呢?!)

  本书还有一个实用的地方体现在帮助他人发现洞察力。帮助别人厘清错误的思路,并不是直接给别人提供不需要的建议。我们不应该急着告诉别人他们究竟缺什么,原因这样以来我们还得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些东西不可或缺。说服别人一种更好的方法是耐心等待,激发人家追寻洞察力的好奇心,而不是把相关信息强加到别人身上。

  通读全书,洞察力的秘密不言而喻——一种思维方式!能不能看见,取决于你敢不敢想。

  《洞察力的秘密》读后感(八):读完本书后的洞察

  加里·克莱因算是决策研究的泰斗。与《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卡尼曼研究的理性分析不同,克莱因更多的是研究非理性决策。比如直觉、洞察力等等。读完本书,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1.从案例和事实本身去研究难以定性定量的问题。大多数心理学家在研究洞察力时都会通过设计精妙的实验,在控制变量和重复对照实验后得出结论。克莱因则不同,他摒弃了这种方法,选择从真实的案例入手,在对案例进行整理归类后得出“三道路”模型,再用这个模型去重新解释案例本身,以校验模型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尊重事实的方式,让他发现了除了实验室常用的“急中生智”激发洞察力之外,分别还有另外2种方式:自相矛盾和产生联系(触类旁通,巧合事件,好奇心驱使)。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在面对难以入手的问题,可以从案例本身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即我们常用的归纳法。不过归纳法有他的局限性,因为很难保证案例是穷举充分的,因而可能会遗漏某些东西。从本书看来,克莱因得到的更多是关于洞察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激发洞察力有3个方式:自相矛盾,产生联系和急中生智。这3个其实更像是对我们认知思考的逻辑过程的3个不同方向的切换。

  首先,自相矛盾就是当下收到的信息跟我原来的认知模型不一致,书中举了偷车贼的案例。警察在路边看到路边停着一辆全新的宝马,车上的人抽了口烟后把烟灰打在了车里,警察突然意识到那人可能是偷车贼,结果当场抓住了偷车贼。在这个过程中,车上的人把烟灰打在了全新的宝马车这一信息与我们原本的认知产生矛盾,正常来说,一辆全新的宝马车,车主应该会十分珍惜,不大可能会把烟灰打在车里,除非他不是车主。自相矛盾要求我们在面对矛盾时,顺着矛盾点进行深思和推敲。

  其次,产生联系就是发现了A事物可以用在B事物。诺贝尓化学奖得主马丁·查尔菲就是这样发现发现了在生物活体过程生物反应过程的方法。他在参加一次研讨会时,演讲者说了水母能够制造出可见的光,让自身发光。并声称在1962年有位日本科学家发现了能够让水母发出绿色荧光的蛋白质。用紫外线照射时会发出绿色的光。查尔菲突然灵光一闪,如果把这种绿色荧光蛋白质注入他所研究的透明昆虫的身体,用紫外线照射就能看到蛋白质的流向。这一想法在之后被证明价值百万美元,而查尔菲也因此获得08年的诺贝尔奖。产生联系的常常会在我们某些专业领域,或者我们已经苦思冥想某一问题,然后在接收到A时,立马发现了A背后的可移植规律,再迁移到B上。

  最后,急中生智其实是反思我们逻辑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哪些地方既非事实,也非必然论证,如果有其他可能性,那存在时会出现什么情况。书中举了个消防员被困森林大火的案例。在山半腰时,一群消防员发现山脚下有大火在烧,而且正向着他们烧来。火借风势,移动速度很快。他们一路狂奔向山顶,但火势太猛,跑到一半时,落在后头的消防员已经被火赶上了。这时队长急中生智,把身边的草先点燃烧着,然后拿着湿布捂住口鼻,把头倒埋在刚刚烧完的枯草堆里,就这样逃过一劫。假设我们还原当时队长的思考过程,大概是:火的移动速度比我们跑的要快,肯定来不及逃到山上去。如果逃跑来不及,那有什么方法可以躲过大火呢?除非让火不在我身边烧,那就只能断绝我身边的燃烧条件,那只有先把他烧完。

  3.作者在讲了3个激发洞察力的条件之后,又讲了自身和组织是这么抑制洞察力的,最后当然是告诉我们怎么去提高自己,他人和组织的洞察力。但我认为这部分讲的并不精彩,倒像是罗列了下可能的限制因素,再细说几番。启发性不大,故在此不细说。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洞察力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0篇

http://m.sbbzjw.com/wenzhaidaquan/284448.html

推荐访问:洞察力是什么意思 关键洞察力最新一期

文摘大全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邹氏女》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理性动物读后感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