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经典影评10篇

2015-08-06 励志名言 阅读:

《雨果》经典影评10篇

  《雨果》是一部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阿萨·巴特菲尔德 / 科洛·莫瑞兹 / 本·金斯利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 / 传记 / 奇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雨果》影评(一):the adventure of the life

  I"d imagine the whole world was one big machine,machines never come with any extra parts,they always come with the exact amount they need.so i figured if the entire world was one big machine,i couldn"t be an extra part.i had to be here for some reason.and that means you have to be here for some reason,too.

  《雨果》影评(二):Hugo

  “什么都是有目的的,即使是机器。时钟表示时间,火车载人远行,都做着它们应该做的事。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损坏的机器让我难过,它们没法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也许人也是一样,如果丧失了目标,就像机器损坏了一样。”

  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或许就是压根就没目标吧。整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白白的消耗有限的生命,到头来发现自己并不快乐,徒留一身的疲惫和空虚。

  而最令人难过的是有了目标却不能将之实现。这就像机器损坏了一样,是一件很让人伤心的事。因为他们能清楚地感受到梦想的呼吸,却什么也不能做。这就像不让韩寒赛车写作·不让齐白石画画·不让宫崎骏·新海诚碰动漫一样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这件不幸的杯具就发生在了老乔治的身上了。

  老乔治酷爱电影,迫于生计,不得不将自己一生的杰作当做下脚料卖了。他当时心里的绝望可想而知。

  我是不喜欢制作粗糙的电影的,但老乔治的电影我想我是会喜欢的,它们充满了想象力,以神话故事为题材,演绎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是真正真心投入的作品,是一个人的梦想。图书馆里的年轻先生对乔治电影的痴迷或许是乔治最大的欣慰了吧。

  他并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人记得他,并且评价如此之高。曾经他是那么热情满怀,那么地热衷电影事业,可时代的变迁,社会主旋律的转换,他的电影不再受普罗大众的欢迎,他的事业陷入了破产的危机。最终当他把自己一生的杰作当做下脚料卖了的时候,可想而之,他的内心该是如何的煎熬,他甚至绝望的认为世界上不会再有人记住他的电影,他甚至从此不再涉足电影,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女儿进电影院。

  现实与梦想往往有很大差距。有时候我们甚至会看不到任何希望。这时候是该痛苦地放弃还是固执地坚守?我们谁也说不准。命运是一个奇怪的东西,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怎样。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有时候迫于无奈我们会与我们的梦想背道而驰,这种时候我们要如何保护自己的心灵,使其不至于过于痛苦呢?只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雨果》影评(三):雨果,不仅仅是一部视觉盛宴

  写下这片影评,已是第二次看了。这一次是在本本上看的,之前是在影厅里,前后观影感受真是大为不同。

  还记得刚在影院看时,心像是被挠了痒痒一样,微微地激动却又久久不能平复。惊叹于电影的艳丽的视觉和优雅的配乐,还为从各种片段中窥得一两眼熟悉的场景而激动。那时,一些莫名的感觉还不知从何说起。

  现如今,看得更清楚了,也更明白那时的激动从何而来。

  也只有在大屏幕下,才会和雨果一样,在第一次看到图书馆管理员Labisse时,感到莫名的威严。本镜头采用了主观镜头,将雨果的感受强加给我们。通过特写将Labisse先生的脸部表情放大,随着摄影机的缓慢运动,Labisse先生的表情微妙地变得严肃起来,与此同时,他的视线也紧随着摄影机的节奏移动着。当在大屏幕下,我们的注意力就被这双滑动的眼睛所吸引。就是这样精致地安排,把雨果的感觉成功地植入到我们观众心中。相比之下,本本上的影像丝毫没能引发我的恐惧的心理。这就是小屏幕和大屏幕的能力差异。

  本片的视觉效果,即使过了一年之久,仍然觉得享受。橙色、蓝色、黑色、白色撞到一起,物体之间少有过渡色,使得画面整体艳丽又层次分明。冒昧地说,这是斯科塞斯的视觉style——物体的轮廓分明,甚至是锐利,少有暧昧感。

  若只为画面绚丽,那电影就会沦为二三流水准。一般的美术设计师就能做到。斯科塞斯拍电影那么久了,这点道理还轮不到我们来教。他使用了电影的最原始的力量——影像,来表达人物情感思想。

  且看,车站监察员逮着一个孤儿送上车那片段。雨果跟随出去,并透过栅栏看到窗外的世界,冷眼的蓝色雪天,把孤儿送上黑色的警车的警察聊着情人背叛的事。看完这一幕的雨果走到另一栅栏,看到的是三个漂亮的少女正为她们的舞蹈高兴着,视觉暖融融的。导演更是一语双关,借了伊丽莎白的口简单地吐露了个词:“Perfect!”

  就是这样的片段,一前一后冷暖色调的对比,将世间的冷暖化作了影像。使得色彩不单单是色彩,还是情感的表现。

  这种将心情、思想色彩化、影像化的片段比比皆是。色彩也有用以营造气氛的。例如,雨果第一次进入梅里埃的房子时,所看到的怪诞的雕像。黑白高对比的色彩,结合仰角、俯角拍摄,还有缓慢的摄影机运动,成功地营造了恐惧的气氛。也是雨果当时的心情,紧张而恐惧。以我的直觉,这个桥段也有致敬的意思。

  经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发觉影片没有想当然的那么简单?这也正是本片的魅力所在,用墨无痕。把诸多言语化作无声,也才有了咀嚼之味。

  影片还有将色彩和声音结合起来一起表现人物心情的例子。那就是在雨果对着机械人回忆过往。当他坐下来后,有齿轮快转时的影子打在他身上,背影也因此明暗交替,同时响起齿轮转动的嗒嗒声——节奏快而稳却又细小,这种光和声音的微妙运动正好贴切地表现出雨果此时悲伤又苦恼的心情,绵柔却不至痛不欲生。

  对于电影,我并不苛求非得用言语、故事去表达才算好。很多专门讲故事的电影也没有这等简单地用图像和摄影运动表达得好。

  一旦电影诉诸于形式来表达,就有可能有淡化情节。这也是本片为人所诟病之处。然而,若是好好体会也是能够从中发现影片情节的一致性的。

  譬如,雨果梦中梦到的下铁轨捡钥匙。很多人觉得突兀而又孤立,纯粹是为了致敬著名的电影桥段而设计。可于我看来,它的作用不仅仅如此。它还承担起了后文的铺垫,这一点看过最后一段就可以从相似的人物和场景就可以看得出。更重要的是,它还是那些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论影响的作品的代言。以梦来解析人潜意识最真挚的欲望。也就是说,这梦的作用还深化了雨果对钥匙、对机械人、对父亲的思念。也因为有了这种深化,你才能理解为什么电影末尾雨果为什么敢跳下铁轨去捡钥匙,为什么车站检查员会因此而感化,而梅里埃为何会热泪盈眶。也才懂得,梅里埃在舞台上献词时,会将电影的希望寄予雨果身上。

  如果再想得深了,就明白导演此时已经将钥匙、雨果给象征化了。象征着一种对电影的热爱,纯纯赤子。也只有这份电影的热爱才能挽救颓废的电影,挽救造梦的电影。

  :想说的还很多,想一一解析片中的美好,可又担心流于琐碎,就索性留下一个感慨的总结。

  《雨果》影评(四):老马写给梅里爱的情书

  30年代末期的巴黎,在老马的电影里精致细腻的无与伦比。我想如果能够坐在电影院观看,那肯定是一种非常愉悦的享受。

  但是对于老马来说,如果一部电影只做到了外表的浮华那还是远远不够的。记得当年看他翻拍的无间道,起初非常不看好。因为我认为作为一部剧情片,最精彩的剧情都已经被编剧磨得非常好了,港版圆环套圆环的故事结构我也非常喜欢,现在有人要翻拍,能拍出什么很大的意思么。

  但是看过之后才发现,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拍出来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和港版的一比较,港版立马变成了一部小清新文艺片,而老马的那个才叫够味的黑帮片。于是我瞬间被老马的导演能力征服,继而又看了许多他的电影。比如《飞行家》、《禁闭岛》。

  《禁闭岛》的故事也与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相类似。但是这部影片并没有因为之前出现过类似的故事,而使之有任何的类型感。演员的表演,摄影风格,剧情情节,节奏,甚至是音效,都无一不使这部影片成为又一部名垂影视的经典杰作。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证明,老马是位毋庸置疑的杰出导演。

  所以当我在看完由杰出导演拍的大片《雨果》之后,仅仅只记得影片非常华丽和梅里爱说的“Come and dream with me”的感觉,那恐怕还是非常不令人满意的。

  影片节奏拖沓,细节不够给力,故事介于真实和虚幻之间,有种让人无法准确判断入戏的感觉,可能这与剧本的改编不够细致有很大的关系。

  成为孤儿的雨果为了修复好父亲留下的机器人,在玩具店窃取零件,但是被老板抓住,逼问下雨果交出了父亲留下的修复机器人的笔记。雨果要拿回笔记并请求老板家的小女儿帮她。他们在修复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大秘密。

  这本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但是情节和戏剧冲突上的很多安排让影片在情感上无法满足观众的情感诉求。因为观众不知道要用怎样一种视点去观看这部电影,起初影片用了第三人称视点讲述了大部分的故事。但是这是一部以孩子为主线的故事,所以我们同样要用一个孩子的思维来判断和迎合影片的情感线索。但是第三人称视点往往是冷静客观的,而孩子的视点往往是主观简单的。而当两者交至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判断错误,无法迅速做出分辨要用怎样的心情去配合影片的画面。而当故事讲到小女孩的父亲就是梅里爱的时候,节奏开始出挑的流畅起来,这不得不让我怀疑老马拍前面这些故事的时候都是匆匆敷衍了事的。梅里爱的桥段无疑是最大的悬念,影片借此普及了早期电影的历史,早起摄影棚,早期的拍摄手法,与我之前死背的世界电影史里的记载如出一辙。早期电影的种种形态被导演准确夸张的铺在了荧幕上,并且糅杂了理想,创造,技术进步,想象力等等好莱坞梦工场一贯宣扬的主题中心。

  好吧我承认我是很容易被煽动的,所以当梅里爱站在属于他的专场纪念会舞台上说“Come and dream with me”的时候,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电影究竟有多大的魔力能够让那些人为他穷极一生不停的追寻与创造,我想这也是我今后想做的唯一的事情。

  《雨果》影评(五):马丁导演的致敬

  看完之后,只一句感慨:真TM文艺!马丁导演怕大家以为他在向梅里耶致敬,故意用小说改编的吧。前二分之一的剧情绝对像小说一样,叙事相当缓慢,都快赶上散文了,连脚边小狗狗给的镜头都比牵狗的人多。而且小男孩Hugo修钟表那一大段还真不怎么吸引我,可能是要制造3D效果,不过导演的本意不能妄加揣测,只能说是你还看不出个中端倪而已;或许是因为异国差异吧,这法国小男孩也格外跟我们认为的同龄小孩不同,非常淡定,非常忧郁,又有点法国人的情怀(比如他看到那面包店的贵妇牵的狗去咬跟主人调情的卖报胖老头的时候居然嘴角也带着一丝理解般的笑意,这让我很不理解,我心说,法国真浪漫啊,小孩子也能懂这个)。不过电影叙述到一半的时候干货就出来了,梅里耶对世界电影做出的贡献绝对超过了他用电影手段愉悦自己那顽童之心的意义,也是因了梅里耶本人的一生就非常传奇,片子从这里开始就非常精彩了,这也才算是走进了真正的主题中。而小男孩Hugo对于电影而言只能算是线索联系人,hugo看起来年纪那么小,却心事重重,会因为想到父亲而悄然泪下,会痛恨自己没能找到关于自己身世和父亲母亲的任何痕迹,半夜还会做个梦中梦,唉,这孩子命运真坎坷,看得寡人好揪心呀,也殊不知这个小孩儿居然能够跟梅里耶有瓜葛。如果说这个电影有什么要表达的,那么我认为,一是向大师致敬的态度,二就是对梦想变成现实的坚持。无论是从hugo还是梅里耶身上,都能看出梦想的力量;也或许,马丁斯科塞斯在拍片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当成了那个小男孩hugo,他的崇拜和坚持,是对大师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电影事业做的脚注。

  《雨果》影评(六):莫非你有个技能叫3d?

  这片子在imdb以及豆瓣上都得了高分,可问题是,imdb基本以美国观众打分为主,人家看的是3d,这片子搞个不错的3d效果,应该还是值这么高分的。可在豆瓣上,面对着好评我无语了,试问中国大陆还没有上映,你干看2d的,怎么给出的5星?(我相信在豆瓣上打分的,大陆的还是占大多数的吧)

  于是乎我想,5分可能源于有些人有3d技能,激活以后,只要原电影是3d的,在他眼前立马出现3d效果,这个技能还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加成imax效果。作为一个无此技能的普通人,我自卑,我自卑啊!

  至于这个致敬乔治莫里哀的噱头,我不觉得能给我多少共鸣。你要是致敬詹姆斯卡梅隆,我觉得引起共鸣是很正常的,给高分是很正常的。可这部剧情散乱,演员表演生硬(连科洛·莫瑞兹都被拉到了一个很平庸的水平 )致敬了一个和大多数人八竿子打不着的大艺术家,你共鸣何来?难道你小时候看他电影长大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当时的源代码的影评,满屏幕的平行世界,试问平行世界何来?那电影说的是一秒永恒啊!多美好的一个结尾,楞给弄成物理学普及了。写影评,你先把电影看明白了再说吧。。。

  《雨果》影评(七):对于电影持续而深沉的爱。

  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老马的呢,其实要追溯起来又得说到上个学期的电影史课,清哥没有给我们放任何一部老马的剧情片,却连续放了好几个星期他的电影课,老马就在那投影仪上,给我们介绍他尊敬的导演,他喜欢的影片,他爱的演员,最后教会了我们该如何去爱电影。

  包括这次的《雨果》,老马又给我上了一课。

  当然,影片里最出彩的该是那美得惊人带着上个世纪法国优雅的情调又表现出如钟表般精细的3D画面。一个从导演到摄影剪辑场景设计都由一流的大师担当的剧组,对于画面的把握自然不必说,在看到雨果着急着把机器人送去给梅丽爱的途中,被车站的警员追逐不小心把手里的机器人撞飞,我第一次失态的在电影院里惊叫了一声。从阿凡达开始,3D电影的观片量我也积累了些,多少血肉横飞宇宙洪荒天崩地裂再飞出一架火力全开的战舰对你一顿狂轰滥的画面我暗暗在心理惊叹,表情却从容淡定,却因为一个小小的机器人破功。

  这是《雨果》本身超强的带入感和牵动力,但我要说的并非这美轮美奂的画面,也不是在一些影评人里眼里配不上画面的故事情节,更不是看完电影会不会对人生或者这个世界有新的看法或感悟,真正让我在电影院里止不住流泪的是电影所想传达来的,老马对于电影持续而深沉的爱。以及他想让像我们这样才刚刚热爱上电影的年轻人,对于这门艺术有更深的理解,如此迫切的心情。

  如果一定要细细的挑出剧本里和叙事情节里不够细致不够符合逻辑和做作的刺,一定要联系包括文学、戏剧在内的艺术进行比较,这对于这部影迷电影来说未免太过苛刻,老马很崇拜的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在他的访谈录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的认知里,电影是一个自成体系的艺术形式,它不需要文学,需要的只是写电影的人,亦即能依电影本身的旋律韵致来表达自己的人。对以文学或其他艺术形态来诠释事件与以电影诠释同一事件是毫无关系的。在这一点上,老马得到了费里尼的真传,电影就是电影,一个独立的表达系统,何必要用其他艺术形态的表达方式来划出条条框框加以约束呢,电影之所以会成为独立的艺术,也就是因为它的不同。

  写到这似乎要分析视听语言了,要说的好话一大堆,大家都有目共睹,要说一个最出彩的,却没有第一时间想到雨果吊在大钟分针上脚下是下着大雪的巴黎,也没有想到最后梅丽爱站在久违的舞台上光芒万丈的背影,也不是大钟内黄昏的光景,悄悄牵起双手的两个金发小孩,而是最不起眼的,老马客串照相师的那个镜头。有没有发现,老马面对着梅丽爱夫妇,就像是我们13、4岁的时候第一见到自己崇拜已久的偶像,那种兴奋的微笑却带着点岁月留下的欣慰,拥有这一刻,一生何求。你仔细看,老马后面还真的站在一匹黑毛健马,像他自己一样载在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与电影私定终生。

  如果没有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让人们第一次被一块荧幕吸引,没有梅丽爱倾其一生所有投入到电影工作中,让电影变得如魔术般精彩好看,没有爱森斯坦关于蒙太奇的理论,没有那些个纪录片大师,安东尼奥尼,伊文思,阿伦 雷乃,让现世的历史不会仅仅停留在书面以及人们的想象中,世界会是怎样。我不愿意也不能活在没有电影的世界里,就像柏邦妮说的那样,如果哪天我死掉了,我一定要捐献我的眼角膜,这样我的眼睛就能一直看电影了。

  最近的影坛,仿佛笼罩着一股浓浓的怀旧气息,就只是这届奥斯卡入围的影片,就有像伍迪 艾伦的《午夜巴黎》怀念艺术的黄金时代,西蒙 柯蒂斯的《与玛丽莲梦露的一周》怀念一代性感名伶,还有迈克尔 哈扎纳维希乌斯的《艺术家》对整个默片时代从制作方式到表演的怀念,我们在看这些影片的同时,也渐渐了解老电影的魅力,感受到了老艺术家的才华,也多少有些明白为什么这些大导演会开始怀念,当数位技术开始取代原始的35毫米胶片的剪接,当制作环境越来越好,再也没有人需要自己亲手做出一个“造梦共厂”在将充满想象力的道具填充其中而耗尽毕生所有,当成名的好处让你不再需要自己寻找投资方和演员,谁还会让自己美美的妻子变成自己的影片里出境最多的女主角,那么还有什么看似困难的东西能够证明他们对这门艺术永恒而坚定的爱呢。也许在多年后,也会有这样一群热爱电影的孩子,在谈论起他们的时候,会和现在的老马一样,眼睛里有光。

  没有办法,凡是遇到我喜欢的电影,我总是无法客观的描述它的镜头有多么精致巧妙,以及它的画面构图音效心响等等,我只顾着抒发被电影牵动的内心情感。说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好像雨果,在一心只想要“修理”好别人的内心并且发现父亲到底给自己留下了什么秘密的情况下,就没法再顾及到包括生命安全在内的其他。

  我是个学生,电影可以慢慢学,但要去学习什么叫热爱恐怕就是花一生的时间也不定会学成。用心去体会个中滋味,导演们心里最炙热的地方一定会被你找到。

  .S 老马真的是个狡猾的导演,早知道这样的拍这样的给影迷的电影,不需要去玩什么蒙太奇和意识流,抒发热爱好好讲故事就一定会被感同身受,就算仍旧有缺点又如何,一定会被偏爱。

  去看《雨果》吧!哦不! 去看电影吧!

  《雨果》影评(八):Hugo

  爱做梦的人,总会被这部作品感动。住在钟表的世界里,修复神奇的机器人,融合梦幻和魔法的电影,重拾美好的回忆。

  有人说它剧情拖沓,情节俗套,但我感觉,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静下心来,观赏,就像有一条时间的大河缓缓流淌,静谧,又一去不复返。

  有人说它在向默片致敬,是沉甸甸的遗书,又何尝没有反映那个年代。车站里的那些孩子们,总让我想起雾都孤儿里的oliver twist,那似曾相识的眼睛,似曾相识的警卫,似曾相识的卖花女郎。

  《雨果》影评(九):其實只是短評給我的字數太少,所以不得不轉到這邊打短評。噗

  兩點有趣的地方:

  (一) 兒子追尋父親身影的故事

  故事和Extremely Loud, Incredibly Close蠻像,也是兒子追尋父親留下的「訊息」之意義。只是前者除了著墨於兒子雨果,也會從「尋回的故事」延伸開去,訴說往昔的電影史和喬治梅里愛的尋夢之旅,又以電影貫穿Hugo、父親和喬治梅里愛三人。而後者則去表達「尋覓其實是治療」——信息的奧秘即使其與自己、父親,並無關係,但在探究的過程中兒子實際上就是按著以往父親的要求去做,與陌生人對話。這是一個好的記念與治療的方法。

  (二) 新舊電影的對照

  雖然這部電影有予人賣弄特技的感覺,可是當如今的新電影與要人手著色的舊電影並置,又有了一點小趣味。

  《雨果》影评(十):一个关于孤单的故事

  豆瓣上看了很多关于《雨果》的影评,据说这片子有两种人喜欢,一种是儿童,一种是铁杆影迷,学电影的那种。片子我看了觉得还可以,我又肯定不属于后一类人,那就只能是属于前者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关于孤单的电影。一开始,超豪华的镜头,从俯瞰的视角看巴黎,到巴黎火车站,最后,到大钟后面一双警觉的、观察的、小男孩的眼睛。

  层层的揭秘,到了后半段,我才明白,原来这是一个对老电影以及老电影大师乔治.梅里埃致敬的片子。

  有人评论说片中人物的塑造都比较平面,对于这样一个主打3D和视觉效果的片子来说,人物塑造成这个程度已经可以了,至少每个人都有让人能够认同的点。对于雨果,是孤儿的那种孤单,又执着地要通过修好机器人来和逝去的父亲相连;对于女孩伊莎贝拉,也有孤单,还有一种好人家女孩生活规矩平淡又读多了书,渴望自己的生活也能发生点什么的好奇心,当然也有善良,但好奇心是压倒性的;还有老乔治的倔强和纠结。

  虽然并不完全针对儿童,但毕竟还打着这个旗号,从这个意义上,影片悬疑的部分已经能够充分完成任务了,至少我身边的两个小朋友都会有一些时间吓得要捂上眼睛;作为3D片,把3D的的技术用得很充分,大钟、齿轮都拍得很美(顺便说一句,我很喜欢大钟的那种美,当年在巴黎出差时还特意在奥赛博物馆的大钟背后照过像);作为致敬片,也不辱使命,至少我就是第一次看到手工上色默片的美轮美奂,让我重温了一下电影产生之处的旧梦。

  如果说还不够好,就是这两部分的结合。其实也未必要把故事说的多么圆,但至少要把出现的线头都收起来吧。这也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格式塔效应,就是人都需要完整的感觉。比如,前面出现的笔记本,后面应该让老乔治亲手还给雨果啊;还有那个曾经故弄玄虚半天的机器人,最后只给了一个镜头,怎么也该在大团圆之前再做点文章;还有警察后来发现车站的钟是在没有人照管的情况下正常运行的,怎么后面也该交待一下,让警察感谢一下雨果吧——这样就能把片中的梦想和现实、电影和人生更好地结合起来。

  不过这部片子真正让我震撼的不只这些情节。电影这种东西,是大众娱乐,就像第一部电影是火车进站一样,先是感官刺激,然后才有美学。或者说,这种美学本来就是建筑在技术之上的。但如果在技术之上,技术背后,还有些更深层的东西,让人在那些感官刺激已经被遗忘之后,想起来心里还有温暖、感动,头脑中还有一些思考,就是赚的了。

  这部片子,让我震撼的是小雨果的世界观。看从他之口说出的这些台词:

  “Everything has a purpose, even machines. Clocks tell the time and trains take you places. They do what they"re meat to do...Maybe it"s the same with people. If you lose your purpose, It"s like you"re broken.

  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目的,包括机器。钟报时车载人,它们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人也一样,如果你失去了你的目的,就会像坏掉了一样。

  Machines never come with any extra parts,you know,they always come with the exact amount they need.So I figured if the entire world was one big machine,I couldn"t be an extra part,I had to be here for some reason.

  机器从来不会有多余零件,它们总是需要多少就有多少。所以我觉得,如果整个世界是个大机器,我不可能是多余的。我在这里总要有个缘由。”

  雨果从跟着父亲修钟表、修机器开始,居然悟出了这样一种世界观,真让人震惊。语言虽然简单,可这后面的思想简直就是机械论的哲学,而且还不只是机械论,从机械上升到某种目的,甚至使命,从而证明出“天生我才必有用”。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能在孤苦无依的情况下这样坚持地活下来,因为“机器没有多余零件”,所以,他虽然微小,却和整个世界这个大机器相连。在这样一种相连中,他的孤单有了出路,有了拯救。

  让我感动的是,即使是像机械论这样一种思想,也需要某种类似于信心的东西来维系。小雨果并没有看到他和这个世界有什么联系,孤单的他被世界抛弃了,他无依无靠,但是他就是坚信自己像一个零件一样有价值,甚至告诉伊莎贝拉她也如此。

  我特别喜欢这个片子中的儿童视角。雨果透过大钟观看世界,那个研究电影的专家在小时候参观老乔治的片场,也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造梦的工厂;老乔治在当年拍电影的时候也是一颗孩子的做梦的心。

  “If you"ve ever wondered where your dreams come from when you go to sleep at night, just look around. This is where they are made.(如果你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奇怪你的梦境从何而来,就看看吧,这就是造梦的地方。)”

  其实造梦的并不是片场,而是人的心灵,那种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儒勒.凡尔纳通过文字、老乔治通过电影、美国人通过机器,把人射向了月球。

  而曾经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能做什么的伊莎贝拉也找到了自己在这个“大机器”中的位置,在片尾,她开始作为叙述人来写作,开始自己的创造。

  所以,在这种和人世界的相连当中,在人与人、人与梦想、人与创造的相连中,雨果不再孤单了。

  这个片子最恐怖的镜头,就是小雨果从“火车进站”的梦境中醒来,又进入了另一个梦境,梦中自己和小机器人合二为一。小卯看完之后特别提到这个镜头,说看了很害怕。问我是什么意思。

  仔细想想,这个梦境的恐怖,来源于那种世界仅有机器的可怕。小雨果那一晚,是在等着第二天改变自己命运的一场会见,而内心又害怕再次被拒绝和伤害,而如果那样,他就和小机器人一样,彻骨地孤单了。他喜欢钟表、机械,是因为父亲的缘故;如果没有爱,齿轮转动就不再美好,而是成了噩梦。好在,虽然经历一番波折,但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家,被老乔治收养,再也不用担心被关进孤儿院了。

  所以,我不觉得片中瘸腿警察和卖花女、胖老头和养狗的老太太这两段恋情是打酱油的,这些情节同样呼应了片子关于孤单的主题。他们都是城市中孤单的人,但当他们终于鼓起勇气(瘸腿警察终于克服了对瘸腿的自卑)、找到策略(胖老头终于找到了让小狗不捣乱的方法)的时候,就会有happy ending,大团圆。

  这一系列人物生活的转变,看了之后让人觉得内心很柔软。配合影片整体的气氛、色调,带有一种淡淡的、法国味道的诗意,有点古旧和潮湿,有点忧伤、有点阴郁,又有一种浪漫和暖暖的温情。

  老乔治曾说:“My life has taught me happy endings only happen in the movies(我的人生告诉我只有在电影中才会有大团圆的结局。)”他说这句话是在电影中,所以电影中的他果然没有孤苦地终老,而是得到了大团圆。电影好比另外一个世界,有着和现实世界不同的逻辑。而我们也知道,并不只有在电影中才有happy ending,因为在眼见之外确实还有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最终,会是happy ending。

《雨果》经典影评10篇

http://m.sbbzjw.com/lizhiwenzhang/195053.html

推荐访问:雨果维文 雨果的作品 雨果·维文 雨果名言 雨果博斯 雨果简介 雨果带你看世界

励志名言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开卷有疑》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为人低调是一种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