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中国人的底线的读后感10篇

2019-01-15 励志名言 阅读: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的读后感10篇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是一本由王蒙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2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读后感(一):读后小感

  在生活中,从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最近这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触动着每个国人敏感的神经。诸如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避孕药鱼、香精茶、翻新米、甲醇酒、硫酸粉等等。这些危害百姓健康的食品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几乎涉及所有中国老百姓日常吃到的!试问下:在中国,吃什么才能是安全的?笔者认为答案几乎为零!国人早已练就百毒不侵的身板子。

  质问:中国人的底线在哪里?

  看到了《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这本书,当信仰开始瓦解,道德渐入膏肓,人性逐步溃烂,著名作家王蒙就是要告诉你我们的底线在哪里?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这本书是王蒙先生最新的散文集,不同以往,作者以大师的高度,百姓的视角,知识分子的情怀,指点迷津,让读者看清自己,让自己认知他人。对社会热点的独到见解,对国策民生的深刻剖析,以及对国民性的重新发现和力透纸背的解读,既可让作者心灵从容,也可让读者充满领悟。书中有对国家顶层设计的看法,有对年轻人的谆谆告诫,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王蒙虽写自己的生活感触和人生领悟,但每句话都是对当下的一种介入。从个人反应社会,从社会发现问题。以高屋建瓴的思想谈论人生哲学,处世之道,社会问题,文思矫健,逻辑缜密,自然随和,不事雕琢。

  看到《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这本书的名字,就想起了那些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带着困惑的心情阅读此书,读后心情豁然开朗:原来如此。

  在《中国在世界上不会永远是“他者”》一文中,先生指出:

  小说和电影对于“他者”的形象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小说和电影毕竟不一定可靠。为取悦西方受众而过分地编造,虽然可能取得市场上的成功,从艺术良心与艺术质量的角度来看,这不是很可取的。至于具体作品,还是要做整体评价,我前面提到过的张与贝的电影,从整体上看都是优秀的成功的。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东方不再神秘,依靠神秘来吸引受众,将不可能长期成功。我们(华人)与欧美人互为主体与他者,在以往许多代中国人的眼里,中国人才是主体,而欧美人正是他者异类。中国人也有过许多对欧美人、对“洋鬼子”的荒谬的描绘,许多外国人在中国的形象也并不佳妙。这需要一个过程来增进相互了解,需要一个过程学会更文明也更聪明地共处于一个多元的世界。随着亚洲的崛起,随着中国的进步,我个人并不为中国人的形象问题而感到担忧。中国人在开放过程中学到了许多好东西,发展与壮大了自己,这也增加了中国文化的自信,树立了中国与中国人的日益良好的形象,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获得了新的可能。中国在世界上不会永远是“他者”。我们也从不认为具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的中国是“他者”。这里需要的是交流。文化交流将对各方有益。友谊离不开正确的理解。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这本书涉猎内容诸多且杂,需要慢慢阅读、理解、消化。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是一本好书。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读后感(二):用红色文化救赎失落的精神文明

  读书人大多都有读书上的小癖好,比如钱锺书先生笔下的“考据癖”,伟大领袖挑灯夜战读书的“批注癖”,某公不洗手绝不看书的“洁癖”等等,不胜枚举。笔者喜欢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派生出新的论调,在看王蒙这本《守住中国人的底线》的过程中,脑海里总会浮现两个人的名字:柏杨、余秋雨。柏杨言辞犀利,极具批判性,恨不得将中国人全部的“丑陋”都列举出来;余秋雨文字雅美,又偏重历史厚重感和社会责任感,使“文化”这个越来越陌生的词汇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其中有则戏谑《文化苦旅》的段子足以说明其普遍性和受众度,说如今小姐的包里只放三样东西:安全套、卫生巾、《文化苦旅》。当然,王蒙没有柏杨的辛辣刁钻,没有余秋雨的清丽隽永,却有一种我们都无法拒绝的睿智和真诚,对少年来说是关怀和爱抚,对青年来说是财富和忠告,对老年来说是回忆和自省。

  作家王蒙以80岁的高龄重出江湖,携带着《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这本书重磅回归,书里没有了其处女作《青春万岁》的朝气蓬勃,没有了其成名作《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别出心裁,却多了许多人生哲理、人生信条,多了许多“无为”和“大义”,将一生对人生的参悟用平实且轻松的笔调记述下来,更是将“国民性”这一敏感且深刻的命题再一次提及,警醒世人的同时,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文化,救赎了失落已久的精神文明。

  四书五经中的政治抱负和处世哲学,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里已经彻底被遗忘和抹杀了,取而代之的是“厚黑学”、“潜规则”、“门系事件”等,人们逐年丧失了耐心,在互联网时代泛滥成灾已成不争事实的现在,手捧一本纸介质的书读上一整天,为了一个文化现象争论不休,早已成为上个世纪永恒的记忆了。原本还可以长篇大论的网络博客也被字字珠玑的微博所取代,人,现在怎浮躁二字了得。作家王蒙将这些所谓的“怪”现象分门别类归纳,深入浅出论述,悲悯时伴有孔乙己式的“呜呼哀哉”,兴起时不忘调侃青春往事。

  究竟什么才是中国人的底线?作家王蒙用公共文写作的方式列举出“七个不要”,是不是遵循这“七个不要”的教诲,就是守住中国人底线的唯一途径或者说唯一办法呢?带着疑问,继续深度阅读。其实,这很像佛法,不一定要诠释的体无完肤,才会醍醐灌顶;也很像写小说,如果将所有的事,所有的人全都一一描述尽了,那就彻底失败了。正所谓过犹不及吧。王蒙继续谈到“思想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让我立即想到作家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里面都无一例外谈到“思想”,思想是一个庞大的完备的思维体系,通过不断地学习储备提升思想的高度,在守住中国人底线的过程中,才会有条不紊,才有可能唤醒沉睡多年的文化和常常被忽略的国民性。

  在众多的媒体上,作家王蒙多次被冠以“老顽童”的雅号,全都因为他放纵不羁的处世哲学。纵览他的处世哲学,始终洋溢着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从不以好恶评价事情,时刻关注生命健康,曾经的苦难都随记忆的河流顺势而下,成为潺潺小溪,在夕阳余晖中独享其乐,人生也不过如此,何必斤斤计较,大可不必庸人自扰,晚年生活要像品茗,小口小口呷,味道才香茗。

  作家王蒙以一名老者的身份道尽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流失的根本原因,这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更是一种为国家、民族把脉问诊的责任所在,就想作家王蒙在书中说的一样:我们需要底线,更要守住底线。这底线无形,却掷地有声。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似口号又似暖在胃里的“心灵鸡汤”,暖人心脾又使人力量无限。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读后感(三):保持自己内心的底线

  一位老作家,仍笔耕不辍。他用积极向上的态度,用笔端流动的文字向我们呈现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而这部《守住中国人的底线》是这位老人对中国社会、对民族、对个人、对人生的一次超越。

  我们的年轻人是不经常问起有关中国、中国人、中国人底线等这样忧思国家社稷的高深问题。是忙碌、是被动,是我们太平盛世下的慵懒?或许都不是。我们会看书、看历史书,从中了解有关过去的记忆,但是我们不是那些记忆的见证者,所以只能被动的接受。而王蒙他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1934年10月15日出生至今的这段时间的历史,他是见证者。从处女作《青春万岁》中描写的郑波、田林、杨蔷云、张世群等青年人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到《组织部来了个年青人》中有思想、有性格的年轻人林震的不与官僚作风严重的刘世吾为伍、所压迫,等等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都是中国社会人物百态的缩影,从中能折射出更真实的国家、社会问题。

  相比较而言作者晚年的作品更有针对性,更直接的揭露问题。《守住中国人的底线》是一部由48篇长短不一,内容各异短篇文章组成的集子,也是王蒙最新力作。

  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国家层面,对国家、国家顶层设计,文化传统,社会俗俚的表述与看法;个人层面,有对年轻人的谆谆告诫,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但是这两部分不是分开写的,而是相互的交叉。

  守住国家的底线

  作者对国家层面的理解“国家的概念是崇高的,国家一词既是country,又是nation,并且是state。在古老的中国,国的概念还是与君的概念密不可分,因此对国与君的忠诚被视为极大的美德。“国家”离不开“家”、“国”,还必须说国家与制度、制度与文化、与领导者,与个人。国家、个人从古至今还是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跺”,仁政思想,“公而忘私”,“奋不顾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等等这样的思想,代代相传,我们要保留这些对我们有利的东西,果断抛弃对我们有害的。而对于这些,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国家的层面,不断学习、积累、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国家中优秀的分子,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的发展。总之,用作者的书名总结就是要守住中国人的底线,那些底线,就是上面举例对我们利好的方面。

  守住人生的底线

  千秋家国梦,我们的中国梦。都是要不断在实现自我梦想的基础上不断的延伸。守住人生的底线,是家国梦的基础。理想的实现靠的是实践而不是理想自身的不断重复。特别是在革命者取得了夺取政权的胜利,他的主要任务变成了进行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后。经济生活的组织首先是靠利益原则的正确运用而不仅仅是理想主义的宣传。守住人生的底线,作者给读者、给年轻人的建议:人生苦短,百年一瞬,他建议大家把有限的生命、精力都放到有用的行为上,做到正直、正确、正常的心安理得的过完一生。当我们回忆起自己的一切时,至少不必那样惭愧。一定要从严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处世态度。

  “更令人震撼的是时间,时间比你想象得有力的多,无情得多。时间主宰着我们,像暴君。”是的,时间是无情的,苍老岁月,苍老你我,一切的变都会归为不变:保持自己内心的底线。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读后感(四):从俗世与浪漫之中看王蒙

  小说本是俗世的,但王蒙的第一篇小说却更像诗歌像号角。所以,每当道起王蒙,我的首要印象就是——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这是十九岁的王蒙,《青春万岁》满纸流淌的是诗情和梦想,在青春的旗帜下中恣意奔跑的王蒙。在青春的年纪里的无所顾忌、热情如火。

  随之,踏入社会后的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林震”的疑惑、迷茫、质问,则是一个身处理想和俗世冲撞中的王蒙。“我不知道为什么,来了区委会以后发现了许多许多缺点,过去我想象的党的领导机关不是这样!”

  林震这个名字,“震”了他进入的组织部,更“震”了王蒙自己的命运。

  仅仅间隔三年时间,从才华横溢的有为青年被错划成右派,长达十几年的下放和改造,平反后又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中国现当代作家群中,在出世入世、谷底巅峰之间转换得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王蒙算是一个特例。因为之前读过王蒙的夫人崔瑞芳女士所著的《我的先生王蒙》,对王蒙夫妇在新疆伊犁劳动改造,一家五口共住八平米土房的坎坷经历更是印象深刻。

  从浪漫的高空跌入俗世的低谷,又从低谷直达高峰,我看王蒙,看到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我更愿意将之视为一种现象。这个现象,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一生的印证——从不羁的青年踏入烟火尘世的中年,又从坎坷走向淡然通达的老年,从王蒙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和触到各个阶段的自己,并因之共鸣。作为现象来研读他,更是因为他以及他身后的一个群体,在中国固有的文人传统下,所谓“致仕”、入世的文人如何自处,如何反观自身和社会,如何定位和明确身份的问题。这样一种角色的文人,怎样调和理想主义与现实之间的分裂,怎样转换官员和知识分子的角色。之前有着相似身份的龙应台的文章中就多次呈现出这样的矛盾。揣着这样的好奇,我读了王蒙最新的散文集《守住中国人的底线》。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防御价值歧义的陷阱”、“守住人生的底线”、“我的处世哲学”、“时间的困惑与记忆”。前两章比较宏观和根本,第三章与作者个人的生活较为贴近,第四章则是作者游历俄罗斯和日本的体悟。

  离开了小说惯用的叙事风格,王蒙的散文显得“点点”很多,“条条”很多,显得说教很多。如果一定要寻到他的幽默生动,我认为在《夫妻关系与国际形势》和《我的喝酒》两篇文章中体现得相对充分。

  《夫妻关系与国际形势》从国外一份报纸上关于改善夫妻关系的建议切入,貌似批评对方的琐碎,但笔锋一转,将中国人惯用的招式抛出,由之作者联想到中国学者的讲演,历来从地大物博改革开放讲起,到了自己专业上倒没剩什么词;联想到中国文学批评家的高屋建瓴、挥斥遒劲,却少有做扎实的“笨”工作;联想到中国的名言、美国人的找零钱;联想到国内惯用的做报告的格式,最有趣的是对农民讲的所谓大好形势。

  《我的喝酒》是王蒙在新疆下放期间喝酒的经历,文中说到的喝酒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像猴子,第二阶段像孔雀,第三阶段像老虎,第四阶段像猪。对比生活中所见的酒后百态,着实让人忍俊不禁!

  也许仍是写小说出身的惯性,王蒙的散文一从生活上讲话,就“湿乎乎”的,如上述两篇文字。而一到说理和论证,就有些“干巴巴”的。但书中的某些观点仍让我有所触动。王蒙反复强调对于价值判断的思考。“你不应该为了不可能实现的狂想,而麻烦自己与旁人。”“你没有可能以个人信奉的超高标准来规范旁人、命令旁人、指责旁人。”“你将有可能面对和承认大量的出于非此即彼、亦此亦彼的中间状态、灰色状态的大众和选择,以一种相对比较平衡和冷静、全面和通情达理的心态来处理面临的一切挑战。”“用不着有你没我,也不必傲视与自己非属同类的从而并无可比性的种群。”对于高调论者架高自己的后果的预言——“你只好逐步降低了调门,显出了说大话不腰疼的不负责任的狡猾与走向疲软的窘态?”尽管不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好吧,抛开他的行文和语气,单说这些观点还是站得住脚的。

  与前文一脉相承的《无可选择的选择》,不仅因为文章名字与我之前写过的一篇书评特别相近,而且由于论述的是魏晋文人的形态,让我投入了更多关注。文中所言“中国政治的感情性、气魄性和道德性与不确定性”、“中国文艺的政治性、政策性、尖锐性”,对于中国特有的政治与文艺的关系一针见血,政治像文艺,所以感性。而文艺像了政治,所以高调。特别是对于文人处境的关照——“既然‘君’像天一样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覆盖,我们也就无权站着说话不腰疼地要求东方朔、枚皋、司马相如等摆脱君王统治,实现独立人格与自我价值。”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他没有把文人放在超脱的位置来打量,而是将之回归烟火的尘世、放在常人的空间中透视,尤其是在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下来进行分析,有着强烈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王蒙在文中引用了罗宗强的观点,“以自己为高洁是可以的,以世俗为污浊则不可”。王蒙认为“人各有志、人各有境”,作为“一个比较正派、比较善意的人,入世或者出世,都会正派与善良一些。而一个褊狭峻急或者虚伪刚愎的人,出仕则是酷吏,初始则为伪君子,皆不足为训。”从这样的整体的生存态势来考量中国文人的入世出世,我认为是比较客观和可信的。

  综观这样的思维方式与论证角度,在我看来,应当是现下王蒙的核心价值观念。无论对人还是对事的剖析,均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层面、从多样性的角度,就人论人就事论事。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唯一的判断准则来要求所有的人和事。如同他在后文中的阐释,“你的大道太高明了、太超常了,则大道若伪,大道若巧,大道若故弄玄虚。”

  慢慢读来,尽管还是会遗憾《青春万岁》的浪漫不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锐气不再,但是对阅尽千帆的王蒙,道出如此感悟,自有内在的和客观的合理性。合上书本,看重“宽和”和“多样”的王蒙站在眼前。在这个基础之上,也略略察觉了王蒙在文人和官员双重身份之下的行走轨迹和内在驱动。作为一个个例,对他的思想和情感的关注所能揭示的是一个个体的模式还是某个群体的态势,我更期待大家的高见。

  说到此节,忽然想起王小波——对一切高调的、狂热的、绝对的事物的本能的远离。但无论怎样,王蒙和他都坚持了身处俗世中的那一点点狷狂。如此的相通,是两人秉性使然,还是文人抑或人的殊途同归,这又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我得好好琢磨琢磨。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读后感(五):活在当下

  本书为作家王蒙的最新作品,作为原文化部部长,里面当然有对国家顶层设计的看法;作为年过八十的老者,当然有对年轻人的谆谆告诫,有对自己之前的总结。王蒙虽写自己的生活感触和人生领悟,但每句话都是对当下的一种介入。从个人反应社会,从社会发现问题。以高屋建瓴的思想谈论人生哲学,处世之道,社会问题,文思之矫健,逻辑之缜密,这足以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自然随和的文风,不事雕琢的干练,既可让作者心灵从容,也可让读者充满领悟。

  怎么坚守“底线”?作家自己的话,看似朴实,却也真实。“我们不可能建议人人成为炸碉堡的烈士,就像不能建议人人成为赚大钱的企业家;我们无法建议人人都去搞发明创造,就像无法建议人人都去当一辈子老黄牛。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建议他们不要去做什么,不要去做蠢事、坏事,不要去做愚而诈的事,不要去做逞一己之私愤而置后果于不顾的不负责任的事,等等。”

  人生苦短,百年一瞬,可以让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也可以让人寻找“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鄙、生活庸俗而愧疚”的人生价值。正如书中王蒙说言,我们无法要求大家都有一样的成就,却可以希望人人都不把生命和精力,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最不应该有的行为上。没有这些本应该没有的行为,没有这些劣迹和笑柄,没有这些罪过和低级下作,即使你的成就极有限,起码你还是正直地、正确地、正常地从而是心安理得地度过了一生。你回忆起自己的一切的时候,至少不必那样惭愧、那样羞耻、那样懊悔。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读后感(六):掉书袋可救,官味无药医

  至今认为王蒙的最高作品是《尴尬风流》,没有之一。也正是《尴尬风流》引起我阅读王蒙的兴趣,然后把他的早期与成熟期作品看了一遍。

  然而,当我这次带着好奇与审视的目光来看这本王蒙的新书时,却发现这本新书与其说是他对道德哲学的感悟,不如说是他这辈子最大的一次掉书袋,而且是带着官味的掉书袋。姑且不论某些书袋掉的合适与否,单看全篇大量排比句,多个同义词铺陈罗列,我只觉得自己在看《人民日报》社论板块,亦或是某个政府机关单位的公文报告。

  当然,王蒙毕竟岁数大了,眼界也宽广了,所以书中谈论的东西很多,想的也很透彻,引用的书籍文章典故中有许多新颖且值得称道的部分,但是,文笔的味道早已不如年轻时那样令人痛快。如今既没有冷幽默,又没有少年意气的王蒙,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政治的巨大酱缸里染透了的干瘪黄瓜,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光有粗纤维在口腔中摩擦牙齿,失却了以往的那种清脆味道。

  书中有很多话语看似在针对中国道德现状进行批判,但是轻弱的力度与指东打西飘忽不定的谈论方式,颇有将中庸之道玩得炉火纯青的感觉。我实在难以想象昔日颇为偏爱的王蒙今后会变成官方的喉舌还是公文的归纳总结器,更难以想象中国有太多文人像王蒙那样在染缸里慢慢缩水,变成毫无棱角的软塌塌的酸腐文人,张口闭口官味浓厚,写出来的文章更是与八股无异。

  当然,王蒙也并非全然无看头,毕竟他的底子还在,此书当做议论文杂文阅读比起市面上流行的一些同类书籍也要强很多。本书第三章开始,王蒙在部分篇章中将事件与人生哲理结合,还是能依稀看出当年的风采。英雄迟暮,壮心不已,我为王蒙在文中的官味表示遗憾,同时也希望其他文人的作品不会受到官味的影像,毕竟掉书袋尚可救治,那股浓厚的官味却是无药可医的。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读后感(七):守住中国人的底线——随感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怨天尤人并不能给你的生活带来除了灰色之外的色彩。所以只要不放弃希望就不会绝望。

  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而过分强调整体忽略个体只会让事情朝着相反的方向去发展。

  “俗”,人字加一谷字。意为人人都吃五谷杂粮,因此谁人能免俗?谁能说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不吃喝拉撒?既然大家都免不了俗,那就不要嘲笑别人,因为大家都一样,所以各自管好自己,则天下太平。

  芙蓉姐姐、甘露露之流能如此猖狂,倒也是因为她们满足了一些人那低下的审丑情趣。在中国,情况与国外相反,因为一个东西别人要是说好的话,关注度不会太高,而一个东西要是人人都骂的话则越骂越火。因而芙蓉姐姐在中国那是大大的火了,可是到了美国她忘了,那不是中国呀,因此她再蹦跶人家也不搭理她。因而于正版的《神雕侠侣》在观众未见其面先闻其声的骂声中向观众袭来。

  越缺少什么越呼吁什么。所以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则是由于他被身边的人情冷暖所蛰伤后仍然对于诸如美好、温馨、光明等的憧憬与向往。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适当的编纂是可以接受的,但需基于事实之上,因此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不管是古今文化传承还是中外文化交流都显得迫在眉睫。

  不管做什么都要保有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长久,所以中国文学史上只有一个李白潇洒飘逸如仙、一个杜甫忧国忧民如圣。那些文学名人之流都因自己的特色而在中国的文学天空之中永闪明亮之光。而平常如我们再不保留自己的特色那么便如木偶一般,活着也只仅仅为别人所操纵,没有人会记得。

  有一句话很流行,那便是想象是丰满的,而现实是骨干的。这一真理在文化大革命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十五年钢产量超过美国还是英国来着,多少多少年超过超过哪个发达的国家,想象中这些想法很美好,很丰满,可以让我们中国扬眉吐气,可是现实呢?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倒退几十年。不说直接经济损失了,就在文化大革命中死去的那些文人骚客,唉,想起来都令人痛心疾首啊。而且甭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工业的水平了,就是现在的水平那也是不可能在短短十几年就超过人欧美的呀。人家那是发展几百年才有那成就的,岂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赶超上的?所以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那都得根据事实来确定方向。基于是事实上的想法叫理想,理性的想法。否则只能叫空想,空幻的想法。

  断章取义、望文生义这是大多数人都会犯的错,不仅是在看文章时,就是在做人方面也是。总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事实,殊不知眼睛有时候也是会骗人的。很多人就被自己的眼睛骗了,最后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导致不可挽回的败局。所以我们要学会在了解事情始末之后再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开始就是错的,那么又怎么能证出正确的结果呢?

  人生是一场盛宴。而这盛宴的主厨是你自己。因此个中滋味如何,那还不是取决于你自己?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做人亦如此,凡事算的过明,计的过精,不痛快的反而是自己,所以何必呢?俗话说得好,难得糊涂才是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生要达此境界,须练达啊!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治理国家,在个人修养方面也是极适用的。你想要别人认可你,那你自己肚子里得要有货啊,内里没东西,外靠什么征服别人?所以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要再抱怨了,有那时间不如去充实自己吧,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大师才是不可复制的。要知道,这世界上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所以一味模仿别人只会丧失自己沦为别人的影子最后被遗忘于时光的洪荒之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师,撇开其在某一方面的才能,也不过是吃五谷杂粮的常人。所以何必去苛责大师要求其完美?

  时势造英雄。我只能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但绝对不是决定因素。否则刘禅在那样的环境下为什么只能做扶不起的阿斗?而在内忧外患的绝境之中的毛泽东却能领着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所以说,我们不要再一味的责怪自己生不逢时什么的,环境一样,别人能成功你却未能成功,那问题只能出在你自己身上。要学会从自身找到不足而后改正之,方能进步。

  看了王蒙先生的《守住中国人的底线》之后,心中五味陈杂,跟着其散文写了一些读后感,不知所云,但却也收获颇丰。希望每个人都能看些好书,书中凝结着作者的智慧,细细品来,倒是醍醐灌顶,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换个角度思考倒是会有不同的结果。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的读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lizhiwenzhang/297593.html

推荐访问:守住底线议论文 守住底线的名人名言

励志名言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最新的TFBOYS名言名句 下一篇:《春草》经典影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