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疑》读后感精选10篇

2015-08-04 励志名言 阅读:

《开卷有疑》读后感精选10篇

  《开卷有疑》是一本由杨奎松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卷有疑》读后感(一):还小姑娘一个清白

  还小姑娘一个清白

  别误会,这不是打着正义旗帜的黄色新闻,和一切被非礼的良家妇女无关,跟圣贤书有关,因为原话也是大文豪说的。反正不管你读没读过历史书,有一句话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那就是胡适他老人家的名言:“历史就像是一个小姑娘,怎么打扮都行”,此话流传甚广。就像是没有多少人读过尼采的书,但都知道尼采是个疯子,更有文化一些的,还知道尼采找女人要带着鞭子,那真是够前卫的。这些老少咸宜的文化传闻充分证明了我族类是一个喜欢简单概念的群类,是一个任何事都能四两拨千斤的高等物种。

  但无论小姑娘小姑娘怎样爱打扮,肉身总是在的,不然就幻化成仙了变成了聊斋。尤其当下史学有成为显学的趋势,从袁伟时老师指出初中历史教科书的错误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要扒小姑娘的衣服了。看来,是到还人家一个清白的时候啦。

  杨奎松的《开卷有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就一些历史老问题翻了翻旧账,很小心很学术的指出了若干我们熟知的历史错误,从孙中山爱不爱国开始到朝鲜战争等一些主流历史书中记载的事件提出质疑并用大量的证据指出其失实之处。

  关于书中的历史陈糠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买去看。杨奎松在书中很多问题也是在找到铁板钉钉的证据之后才说的,毕竟是公开出版物。

  但是,如果你仔细去看的话,其实在很多书中都能发现疑点,就拿“抗美援朝”来说吧,到底谁开了第一枪,明明抗的“美帝国”,怎么俘虏里还有葡萄牙军队,三八线为什么在朝鲜战争之前就有呢。这里没有展开的意思,如果想看到比较全面的解释,杨奎松的书还不太能说明问题,在这方面比较权威和客观的是杨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史》(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文笔也非常精彩。

  其实,最终读史还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念,看再多也没有用。记忆力再好,也是一个长着脚会走路的书柜。还有就是常识问题和独立思考能力,要有怀疑精神,但注意不能变成偏执狂和阴谋论者。

  有一些低级错误我们长期视而不见,就拿课本里的“封建社会”来说吧,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把我们的古代传统社会统称为“封建社会”认为延续了两千多年,现在很多史学家都指出了其中的概念错误,这方面比较权威的是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开篇写的比较详细,可惜这套书大陆没有出版,原因也是唐老人家话太多,特别喜欢借古论今,嘴巴不讨好,听说之前岳麓出版社出过一个版本,但我始终没有找到,不知道是不是谣传。但是唐德刚在大陆的出版的《袁氏当国》还是很精彩的。

  回到“封建”一词,其实封建制度是在春秋时期建立的,史书记载的“封土地,建诸侯”就是这个意思,到了秦始皇就统统消灭了,史书明明有写“废分封,立郡县,废井田,开阡陌”,建立中央集权的文官制度,可我们就是视而不见,封建封建的叫下来,搞的我们的历史学术没法对外交流。大家觉得约定俗成的词可以叫下来,可是,这个关键词的背后,包涵着一个基本思维方式的错误,一旦陷入这种错误中,我们的思维就没有办法翻身。

  历史是无常和反复的,历史决定论是贫困的,可我们一定要认为历史是“螺旋上升的”,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总让我想起红酒的开瓶器。

  我想,在很多问题没有结论之前,在把清白还给小姑娘之前,我还是做一个无知的人比较稳妥。

  《开卷有疑》读后感(二):很有看法想法的书

  这本书很有意思,基本都是对关于中国现代史方面书籍的考证与查漏,看的出作者杨奎松的历史功底很深厚,也有想法,比较敢言。

  第一篇是《孙中山爱国不爱国?》——兼评李吉奎《孙中山与日本》与俞辛 《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主要是探讨孙中山先生闹革命时的一些决策以及与日本的关系。

  想当年国父闹革命时不是象贺龙同志那样提着两把菜刀就干起来(这种的倒有点象是梁山好汉揭竿而起打家劫舍的味道了)。孙中山先生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向各国华侨和亲华人士宣传革命,收集捐款支援国内革命活动。这其中,除了华侨外,实际上是以日本国内的捐款为最。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一件事是,这些捐款和资源很大一部分是种政治交易,为此,孙中山主动与日本签订了堪与袁世凯“二十一条”相比的“卖国”条约,其中就有割让满洲等条件。

  应该从什么方面评断孙中山的这些政治抉择?

  杨奎松提出首先带入历史人物当时的时代环境,再考究这些政治抉择产生的实际效果。从整体而言,杨更倾向于认为这些都是权宜之计。但是可惜历史上因为袁世凯的横插一脚,孙中山并没有多少机会实现他的建国方略和之前的政治承诺。

  不过结合历史上的孙中山,还有他的秘书戴季陶后来的名著《日本论》中论及桂太郎那篇①来看,孙是个理想化程度比较深的人,对人对事都比较偏向单纯化。这种人来玩政治未免有点勉强。那些“卖国”条约更多的是半无奈半亲率的承诺,后事如何孙也只有走一步看一步。

  不过有突破性的是,杨奎松评论道:“其实,在历史著作中以‘爱国’或‘不爱国’作为一种道德尺度,来评判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政治斗争各方的是非优劣,是一种极不科学的做法。”“历史上几乎任何政府,通常都会以宣扬‘爱国’心的办法,来作为动员民众和取得自身合法性基础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绝难依据是否响应某个时期政府的爱国主义号召来判断历史人物的爱国与否。因为,从对父祖之国的角度而言,这种爱国未必是真爱国。”

  真正的爱国的基础是需要判断这个国家的是不是“经由人民自己的政治选择,并事实上是经由人民自己来行使治权的,代表全体国民自己利益的国家。”

  这个判断基本上可以否决从五千年前到今日中国一切对爱国主义的宣传。

  ①在桂太郎的认知上孙陶两人都比较偏向理想化,书中转述桂太郎言:“我刚才听见先生所论、所劝告日本之策略,不期正为我志。我在日本国内,从不曾得到一个同志,了解我的政策。今日得闻先生之说,真大喜欲狂。中国有一孙先生,今后可以无忧。今后惟望我两人互相信托以达此目的,造成中日土德奥的同盟,以解印度问题。印度问题一解决,则全世界有色人种皆得苏生。日本得成此功绩,决不愁此后无移民贸易地,决不作侵略中国的拙策。对大陆得绝对的保障而以全力发展于美澳,才是日本民族生存发展的正路。大陆的发展,是中国的责任。中日两国联好,可保东半球的和平,中日土德奥联好,可保世界的和平,此惟在吾两人今后的努力如何耳。

  现在中国的境遇如此,国力又不堪用,先生的羽翼又未成。刚才所云助袁执政云云,以我所见,袁终非民国忠实的政治家,终为民国之敌,为先生之敌,然今日与之争殊无益而有损。如先生所言,目前以全力造成中国铁道干线,此实最要的企图。铁道干线成,先生便可再起执政权,我必定以全力助先生。现今世界中,足以抗英帝国而倒之者,只有我与先生与德皇三人而已。”

  在这里我只看到孙中山欲行苏秦张仪之纵横故计,但老谋深算的桂太郎乘势进言,一边笼络,一边麻痹。说日本生命线在美澳,骗鬼都不信。而孙自以为得计,反成局中棋子。

  《开卷有疑》读后感(三):读史须有想象力

  杨奎松《开卷有疑》一书,颇让读者耳目一新。此书价值不仅在于作者细致地厘清、校正了多种中国现代史主题出版物中的讹误、偏颇,以史料为基础提出自家见解,更在于作者多篇文章均传达出的一种“读史之道”——读史须得具备想象力。此“想象力”与凭空创造无干,而要求我们把曾经“确定无疑”所认识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置到其所处的时代情境当中,从社会、政治、文化等等角度对之加以考察,而非一味以今视昔,一厢情愿地进行判断。如此,我们方可不机械地对诸如当年孙中山一度对日本的妥协、退让,诸如张学良在台写下《西安事变忏悔录》,诸如国民党的阶级属性究竟为何,……轻率地做出评价、给出答案。

  当然,较之既往的一味被动接受“常识”而带着历史想象力来读史,则我们所面对的历史很有可能呈现出无定无常、变化不断的面目,但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最大可能地真正获晓我们目前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以及自己尚不知道的那些东西。

  《开卷有疑》读后感(四):凌云处更上层楼

  做一个有能力著书论道的知识分子在世俗的环境里面是非常需要道德等身的,否则往往回让后人以及读者总是徘徊在作品的光亮和人格的隐灰之间痛苦,比如爱伦坡,当大家还在质疑贪财的过往和忘恩的历史时,他的作品却依旧在百年后熠熠闪亮着光泽。而对于当今的很多大家小家,这个矛盾凸现得更加尖锐了。以前读过的余秋雨,铁凝都在这样的批判中纷纷落马,至少让偶这样的激进读者与之渐渐远离。毕竟一个普通人是很难厘清个人小我的狭隘认识论,总是在对立统一的矛盾里迷茫。

  案例:读黄仁宇的书,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这个极力强调“大历史观”的历史学家,其实也仍旧是一个性情中人,也仍旧有他自己的道德和价值判断的标准。他虽然力主“大”历史,“小”道德,但事到临头,自己也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黄仁宇按照他的主张努力尝试着去做了,且远做得比其他许多历史学家要好。我们后人难道就不应当比他做得更好些吗?

  杨奎松确是在这个迷雾四起烟气茫茫的迷乱中头脑清醒认识明晰的一位作者,求实的写作风格,朴素的治学风范,都给了偶们拨云见日的智慧和冷静。在这样的冷静里继续前行,终将会走进一个和煦的春光里!

  《开卷有疑》读后感(五):《还原真相》 序 言

  钱穆曾说,对本国历史要保持“温情与敬意”。然而,反观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对历史的态度,却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梳理,大体上可以分为胡说、戏说和正说三个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研究是在“古为今用”的强势规定下进行的,历史的解释流于政治化、模式化和空心化。到了“文革”十年,所谓历史,成了构陷罪名、致人于死地的棍棒。历史起码的常识和尊严丧失殆尽,变成了一派胡说。

  20世纪八九十年盛行对历史的戏说。历史被商业化,成了某些人赚钱的工具。历史的真相被粗暴地践踏,处处峰回路转,时时柳暗花明,一个个似是而非的历史人物和一件件莫名其妙的历史事件迷惑甚至欺骗了广大受众。历史的价值大打折扣,声誉也严重受损。

  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更多的人还是希望看到真实的历史,至少是趋于真实的历史,对历史的真相更感兴趣。于是,正说历史近些年来悄然升温。

  正史为官修,取材大多来自国家档案,有的还是执笔者的亲见亲闻或亲历。正史观点严肃、语言凝重。正史要求史家秉笔直书,善恶必书。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孔子的《春秋》因叙事真实简洁且字寓褒贬,向来被奉为圭皋。例如《郑伯克段于鄢》,廖廖数字,蕴含却极为丰富:郑伯与公叔段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在文中却不“称兄道弟”,为什么呢?《东莱博议》诠释说:“段不弟,故不言弟;称郑伯,讥失教也。”这种斧钺千秋的冰霜之语被称为“春秋笔法”。史笔千钧,历史的震撼力、感召力和道德力量难以估量。因而有“自《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之说。

  .

  相对而言,正史还是较为可靠的。然而,正史就句句属实、篇篇可信吗?仍以孔子为例,孔子一面为《春秋》立褒贬大法,为真实史学树立楷模,一面却又宣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鲁迅先生在他的《伪自由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颂》诗早已拍马,《春秋》已经隐瞒。”可见,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对历史(也就是正史)要有质疑的精神,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而是提倡不断地收集新史料,对已有的史料也要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在历史的语境中,认知的主体要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这是由历史形成的自身决定的。例如由于恐惧,如秉笔直书会开罪权贵甚至招致“文字狱”等没顶之灾而隐瞒、篡改了历史;由于忌讳而故意隐去了许多不该隐去的史实;由于某种利益驱使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而公然编造了历史;由于轻信权威的话或者道听途说而不做考证、由于缺乏求真求实的精神而以讹传讹,等等,都可能使历史的真相被遮蔽或篡改,都会使我们对历史的崇仰倏忽间訇然坍塌,迷惘而失落。

  历史学家的职责不但是对历史真相孜孜不倦的追寻,而且是对历史不断地做出新的解释。这就要求历史学家要坚决摒弃人云亦云、墨守旧说的惯性思维,而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力,同时具有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在其不朽巨著《浮士德》中说:“大呼批判,大喊怀疑,我总不会被迷惑。”怀疑、假设与求证是相辅相承的辩证关系,两者均不可偏废,而怀疑应置于首位。

  传统的史学中,历史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王朝的更替、社会的变迁、英雄造世等“宏大叙事”或“元叙事”,本书中所收的历史随笔性文章,多是从某个特定历史片断或某些历史人群中进行微观探究,更加关注历史中的“零碎”或个案。在表述上,除了侧重历史解释的故事性和情节性的叙述风格,同时也强调历史叙事的分析性,即在对史料收集、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历史逻辑对客观历史进行新的解构与重塑。

  中华民族从来注重治史,善于从历史中获得智慧和镜鉴。一部二十五史即是浩如烟海的史书中的典范,历来备受重视。然而,写过《二十二史?札记》的清代著名史家赵翼却告诫我们:“乃知青史上,大半亦属诬。”(《后园居诗》)此语显然偏激, 却也并非全无道理。只有在对历史的不断质疑中,才能不断获得历史的真相并对历史做出新的解释,也才能为当代人提供一面足资借鉴的镜子,或者提供一种考虑全局、展望未来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思路。

  张秀枫

  2008年秋于深圳

  《开卷有疑》读后感(六):终于得到手

  刘苏里好几个月前说,《开卷》是本好书。他老人家的推荐,加上本身对现代史“拔乱反正”的兴趣,对这本书念念不忘,可惜虽然那时候卓越上只卖二十几,还是嫌定价偏高,不愿出手购买。一直放在收藏夹里,不时查看它的最新定价。后来定价突然更上了一层,变成三十多,只能就此放手,等图书馆是不是有人慧眼识珠,能将它进购。不过心中始终挂念,不时GOOGLE此书,看有没有好心人上传它的pdf版本。虽不能得偿所愿,不过却发现此书已被人评上了2007年好书榜。为自己能闻见好书的气味感到高兴!作者杨奎松也成了我最关注的学人之一,收集到好几篇杨的论文,文章里对现代史的迷雾有很多穿越性的观察。这样买此书的欲念重新燃起,可惜书价始终往上走。物价飞涨,生活艰难,实在不忍心再匀出买书闲钱。

  这样一拖就是好几个月。

  正月的时候,买到一期南方周末,盘点2007年文化原创榜,此书又是榜上有名!对此书字数不多的评价中,结尾句“只是,如此书评并不多见,读者之福仍嫌悭吝,良可悯矣”,最能触动人心。每年图书市场,泥沙俱下,好书与坏书并存,甚至前者有被后者包裹窒息的危险,虽说好书要靠读者说了算,但书的趣味也影响读者的趣味。好书还是要靠识书之人披沙炼金,广为宣传才行。让更多的读者知道好书,知道好书之好,确实是读者之福。

  中国现代史,一方面是距现在太近,不能客观公允去评价,往往是“我觉得应该这样才对”的强横态度代替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冷静分析;另一方面,也受中国特殊的国情所限。官方的政治高压,知识分子的政治激情,史料的密不透风都有可能导致现代史的书写无法正常独立的完成。这样就造成现代史迷雾太多,有时候甚至一个小问题都有可能长期争论不休,而且充满了偏见与霸道。正如此书作者所说,从政治宣传走向正常的学术研究,路途无比漫长。而这本书就是通过一些知名现代史著作的检阅,来做作者自己的“正常的学术研究”的努力。正如南方周末上那篇小评论所说,“《开卷有疑》所载书评,涉及孙中山是否爱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的史实、张学良的忏悔、莫斯科与延安的关系、政治宣传与学术研究,以及土地改革、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世人了解中国现代史真相,提供了鲜活的史料和令人信服的依据。文章就事论事,不纵不枉”。

  有了南方周末和刘苏里的英雄所见略同,对我的诱惑实在太大,这下彻底下了决心,开学之后,无论多少两银子,都要将其拿下了。当然这其中也有我过年在家不仅没花什么钱,还捞了点老爸老妈的外快有关。可是到学校,卓越网或者当当网上的《开卷》已经宣告缺货了,真是好事多磨。幸亏我还记得人文书店还有,正准备去买的时候,我的生日到了。今年不同往昔,同学都很仗义,收获多多,有一个同学是零时通知,一时半会不知道给我买什么,就问我的需要,于是计上心来,当即和他敲定此书,想想自己确实小家子气十足,突然也变得会算计了,正是汗颜。不过得到此书之后,捧读之余,就顾不了这许多了。

  我确实有福!

  《开卷有疑》读后感(七):历史需要分析,更需要理解

  好书。好学术。:)

  《明朝那些事儿》类似的书,看起来是很痛快,但痛快之后,又不觉得它有什么用,因为它只是作者的一种借助历史而进行的一种自我感情的宣泄。读之确实能得到作者写书时同样的快感,却无法取得真实的经验。

  杨先生在这本书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是不求痛快,而求学术。即抛弃情感,摆出证据,列出细节,寻出原因。

  其实看历史,无非是取得经验。所以最重要的是真实和细节。这就非学术不能达到的了。正因为杨先生对学术的坚持,能够让他有这样的发现和见解。令人佩服。

  对我个人而言,是杨先生对土改中曾经出现的暴力倾向进行的客观,冷静,而合情合理的理解。实在是太棒了。历史,只是我们生活中发生过的事而已。怀着一种超然的心,才能真正的理解现实的存在。

  通过这段历史,我有如下收获:1)经验:毛泽东先生对刘少奇先生的批评是独到的。我以后做事也要注意这些。2)世事无绝对。在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上,刘少奇先生的处理似乎是毛泽东先生在文革中的处理的翻版。这说明刘少奇先生不是一贯正确的。而此次毛泽东先生的处理确实漂亮。3)习仲勋是好同志。很理智。希望他的儿子同样是。:)

  此外,少帅张学良确实太风流倜傥了,令人敬佩。但如果从政治的角度上来讲,确实如杨先生所说,这就是幼稚。少帅自己也知道自己幼稚,但天性使然,又有什么办法呢?我的少帅啊。:)

  下面是笔记。

  正是因为延安整风,中共清除了党内“言必称希腊(苏联)”的所谓教条主义传统,树立了毛泽东的绝对领导位置。

  国民党从来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共产党那样的革命党,它从来没有共产党人那样强烈的阶级抱负和超越民族国家的宏大政治理想。作为执政党,他在相当多数的情况下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站在国家利益和大多数国民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和制定政策。

  没有“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却不计其功”的精神,即没有学术之存在。

  - 杨奎松

  “自问一本良心,为国为党,毫无私人利害存在,同志统是为公,自然定能见原余之粗莽,尤念诸民主国政治家之故事;殊不知中国官场,则大谬不然也”

  如果时光倒流,“我还是一样那么做。我是军人需负责任,我做的事我负责,没什么后悔的。”

  - 张学良

  “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

  - 梁启超

  要求真学问,就必须能够“为学术而学术”,即“纯然地去采寻事之然和所以然”。

  - 陈乐民

  “党的历史传统就潜伏了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可能性”,“南宁会议奠定了毛主席在中央的特殊地位”,"在一定范围内把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一个专制主义国家,把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变成一个专制主义的党"

  - 胡乔木

  真正的基本的群众在中农及一部分贫农中。

  - 习仲勋

  我们只有两个朋友,一个中小资产阶级,一个中农。侵犯中农,打击中小资产阶级,踢开三三制,将使中国革命 主流偏离方向,并丧失掉人心。我们不怕美援,就怕“左援”。

  - 毛泽东评暴力土改

  无论做什么事,凡关系群众的,都应有界限分明的政策。许多错误主要是由于领导机关所规定的政策,或缺乏明确性,没有将许可做和不许可做的事,公开地(此点很重要,即在报纸上发表,使广大人们知道)明确地分清界限。而这未明确分清界限,是由于领导者对自己所要做的事缺乏充分经验(没有执行过某种政策的充分经验)或者对于他人的经验不重视,或者由于不应有的疏忽,以至未能分清政策的界限。其次,是由于领导者虽然知道划分政策的界限,但只做了简单的说明,没有做系统的说明。根据经验,任何政策,如果只做简单的说明,而不做系统的说明,即不能动员党和群众,从事正确的实践。

  - 毛泽东评暴力土改中的领导责任问题

  “左”的偏向,错误,无论多么严重,都还是一种积极,战斗,进攻的阶级革命的精神。对它们固然要制止和纠正,但始终必须从正面去肯定,不能泼冷水。“对这批土改整党积极分子不撑腰,那我们就要犯原则错误”

  - 毛泽东评暴力土改中的“左倾”错误。

  “土地会议有很大缺点”,“我要负责”。主要是只有大纲,没有具体办法,因为没有具体分析。

  - 刘少奇检讨土改“左”倾问题。

  书目:

  《走近真实,中国革命的透视》杨奎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胡华

  《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张闻天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瞿秋白传》王观泉

  《历史巨人的诞生-“毛泽东现象”的意识起源及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肖延中

  《周恩来传》金冲及

  《滑轨和粗变 - 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备忘录》庞松,王东

  《文坛三公案》戴知贤

  《大跃进狂澜》谢春涛

  《曲折发展的岁月》丛进

  《大动乱的年代》王年一

  《文化大革命史稿》金春明

  《“文化大革命”简史》席宣,金春明

  《1957年的夏季 - 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朱正

《开卷有疑》读后感精选10篇

http://m.sbbzjw.com/lizhiwenzhang/194929.html

推荐访问:开卷有益的意思 开卷有益的名言 开卷有益书润童心 开卷有益图书放置桌面 开卷考试 开卷未必有益 开卷考试的技巧

励志名言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每日一语:风淡云轻又一年 下一篇:《雨果》经典影评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