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5 励志名言 阅读: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经典读后感10篇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本由[美]斯蒂芬·平克著作,三辉图书 / 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28.00,页数:10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一):粉饰暴力只会带来更多罪恶

  平克先生虽然用了卷帙浩繁的内容来试图售卖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暴力现象正在减少的观点,但仍然掩饰不了其通过偷换概念包装错误观点的本质。平克的创新在于其提出的新衡量方式,就是单位人口中受到暴力侵害的人数比例。经过这一层转化,读者似乎就能从各种拼凑而来的数据表格和图线中看到作者生造的事实和趋势。

  假设敌对阵营总是两方,人类社会的人口数量会逐渐增长。在最早出现人类的村庄里一开始只有100人,一场争夺猎物的丛林暴力冲突死亡了10人,这时的暴力伤害比例是10%。后来因为和平和技术发展带来的物质充裕,部落人口增加到了1万人,但随之而来争夺财富的战争在山谷里杀害了冲突双方参与战斗2500人中的500人,这时的暴力伤害比例降到了5%。人类社会继续组成了国家,人口达到100万,开始因为宗教、种族、经济或政权的原因厮杀,双方动用了10万军队,在整个平原里杀害了3万人才决出胜负,这时的暴力伤害比例进一步降到了3%。

  于是,平克先生可以跳出来向大家证明他暴力在减少、人性开始向善的观点了,并为此找到了一大堆振振有词的原因。

  然而只要抛开书中精心罗列的干扰概念,回到常识判断,每个人都能用最简单的算术加上最基本的限制条件就能觉察到其中的荒谬。

  首先,暴力现象并没有在今天的社会生活和国际环境中消失,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人类明明是从在一天10平方公里范围内杀害10名族人的械斗,发展成为在一个月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杀害500名战士的战斗,到后来在一年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杀害3万职业军人的战争。这种演变,能算暴力因素越来越减少吗?

  相反,人类社会范围内的暴力因素在越来越增加,暴力伤害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职业化,因而可以局限在一小部分人范围内。冲突的双方只需要在直接参与战争的人员中互相伤害就能够决出胜负,从而被动地划分出了占人口比例更多的平民群体(而且这种区分在战争中还并不能得到严格遵守)。还以上例计算,双方并不需要动用100万人参与战争,战争也只需要发生在有限的几处战场。但若只计算直接战斗人员的伤害比例,那就会看到从10%到20%、30%的增长趋势,这才是真相。

  其次,总体人口增长的因素不能忽略,而且巨大的人口基数并不能掩盖暴力存在和增长。

  为了得出平克的计算公式,巨大的人口基数分母不可或缺,但这一事实也与人性的善恶毫无关联。归其原因,是由于农业、畜牧业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将更多的太阳能转化成可供食用的生物能,才能养活今天的70多亿人口。可是平克有意无意忽略掉了这个巨大的前提假设,并没有详加论述,而是巧妙地将其作为分母置入自己的计算公式,轻松得出了急于推出的最终结论。还以上例计算,如果人类人口规模受限于资源只能维持在100万左右,但随着我们已知的历史发展进程将会看到各种更精巧高效的杀人工具会被发明出来,即使人类能将伤害人数限制在一小部分范围内,也会出现暴力更加强烈的倾向,只不过会更快的发生和消失而已。战争的持续时间和范围会变成一天10平方公里10人到1周100平方公里500人、2周1000平方公里3万人的增长趋势,这才是真相。

  错误的结论会导致错误的认知,因此可能会被用来掩盖更大的罪恶,导致更大的犯罪:

  1、既然人类社会总体的暴力现象是下降的,那么近代以来出现的种种罪恶都只是整体向好趋势中的局部现象,至少没有比以前变得更坏。这个论调很容易将这几百年来发生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大陆上的种种暴力事实淡化,美化出一个世界正变得更美好,至少在平均值上更美好的假象。西方人来到这些地方,虽然带来了些暴力,引发了些灾难,但如果算平均数的话,至少比你以前社会形态下的情况要好啊,而且现在更好了啊,白人带来的还是和平和繁荣啊。

  2、既然人类社会的暴力现象已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了(因为总是在下降),那么人类现在要关心的暴力形态也就该发生改变,要提高道德水准的要求才能配得上人类自诩已解决大多数痛苦类型的高等文明身份。于是,民主社会的白左和圣母们要开始为LGBT平权、为动物平权、为已经多占社会资源的少数族群平权。而真正需要被拯救,被认为在平均数上已经不再那么承受暴力、但仍饱受战乱、种族屠杀、贫穷、疾病、强奸和性别压迫的人们反而失去了被关注的焦点,继续成为那些默默无助的分子。

  无知不可怕,掌握了知识和制造知识的方法,但制造并传播错误的知识更可怕。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二):左根永:天使与魔鬼的较量

  作者按:本书评已经在《西安晚报》2015年9月30日第11版发表。

  人有亲疏远近,最亲近自己的父母,然后亲近兄弟、姐妹和亲戚,最后亲近本族人、本国人。这就好比在人的脑子中有“家里人”和“家外人”这样的圈子,它控制着人性中“天使”与“魔鬼”这两股力量,一旦魔性占主导时,就会出现人与人的冲突、家族械斗以及国与国的战争。

  更严重的还会发生大屠杀,大屠杀的执行者习惯将受害人以“害虫”、“蛀虫”或“蛆虫”等名义开除出人类的圈子,从而可以对这些人为所欲为,人的魔性也就发挥到了极致。人这种潜在的魔性在两岁时最明显,如果那时他们手中有刀枪,一定会血流成河。

  魔性为什么会出现,又为什么会超越人性中“天使”的一方面呢?常见的解释是“基因说”,也即冲突来自于人的基因自利。此观点由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明确提出,由汉密尔顿加以发展,主要内容是:人的利他程度与人与人共有的基因数量成正比,子女共有父母基因的50%,所以子女与父母最亲。2014年7月,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有一篇文章提到两个人能够成为朋友,不只是因为投缘,更是因为基因相近,朋友之间基因的相似度相当于第四代堂兄弟。这种基因的相似度可能是人“物以类聚”的根源,可以限制暴力的发生。

  但是,中国历史上的皇位更替对这一结论提出了挑战。唐初玄武门之变是兄弟阋墙的经典例子,也是“基因说”无法言说的痛,霍布斯的《利维坦》相比“基因说”更有解释力。霍布斯在这本书中指出暴力源于人求利、求安全和求名这三种动机。而皇位恰恰集中了霍布斯的这三种动机,皇位直接可以带来举国财富、万千佳丽,从而可以得利;也可以避免被亲兄弟所杀,从而求得生命之安全;还可以成就唐宗宋祖之伟业,从而成就千秋之名。有这么多好处,往往代价也不会小,所以皇位争夺很惨烈。

  兄弟相残常见,那么,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会好一些呢?答案是不一定。Larry Milner医生用640页篇幅写了一本书《Hardness of Heart/Hardness of Life》,对全世界的杀婴现象进行了权威调查,目的是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将自己亲生的孩子掐死?”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的饥荒年代,易子而食的现象也屡有记载。

  按上述逻辑,暴力在“本族人”和“外族人”、兄弟姐妹、父母和子女之间时有发生,好象真地进入了霍布斯所说的最悲惨的人类生活困境,但是我们今天活得还算不错,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作为两度当选《外交政策》杂志“全球顶尖思想家”、2015年《前景》杂志“最伟大思想家”第三名的史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中集合30多年数千篇文献的学术思考,对这一现象提出了疑问:“人类久经厮杀,处境到底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

  大部人往往会因为身旁发生的类似“9.11事件”这样的暴力事件,从直觉上判断“今天的世界在变坏”,而平克则从历史和理论两个角度,从事实和逻辑上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和推理证明“暴力事件一直在减少,并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所以,他认为寻找“暴力一直存在”和“人类错在哪里”之间的关系固然重要,理解“暴力减少”和“人类对在哪里”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人类的长久和平更为关键。

  那么人类作对了什么?平克引用彼得·辛格的观点,归因于人类不断扩大的圈子。平克指出“人们的伦理圈子之所以在向外扩大,不是因为软心肠的移情,而完全是冷静思考的理性结果”。但是圈子的扩大并不是自然而然的,需要进一步归因于人脑结构和认知能力方面的进化。

  平克指出人脑结构分为热系统、冷系统:前者主要是边缘系统,包括愤怒回路、恐惧回路和优势回路,处理平克所指出的五大魔鬼(捕食利益、支配欲、复仇心、虐待狂和意识形态),这些都是从漫长的觅食社会进化而来;后者主要是脑额叶部分,处理遥远或假想的未来。四位天使(移情、自制、道德和理性)是两大系统较量的裁判。人的行为究竟偏向于天使,还是偏向于魔鬼,要看具体情景下,天使能否压制魔鬼的魔性。但是,可惜的是,人脑的进化没有足够的时间,人类文明几千年在有人类以来的几千万年时间内只是一个点,人性基本未变,人的天使和魔鬼的两面性主要来自于不同社会的环境诱因。

  那么,人类在改变环境方面究竟作对了什么,使人类走向了暴力减少之路?平克在这本书中分析了强力政府的平靖过程,使人与人之间的暴力冲突减少了,但是也诱致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新型暴力。同时,平克引用罗斯的观点指出“一个有效的政府可以安定民众,将凶杀率从十万分之一百降至十万分之十,但进一步的工作则取决于人民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其政府、司法和社会秩序的正当性”(第118页)。

  照上文所说,人民对政府合法性的承认是暴力进一步下降的诱因。那么,人民的意识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改变,从而促进了暴力行为的减少?平克指出阅读和识字率至为关键,辅之以公共卫生环境的改善,人们开始认始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也开始移情尊重他人的生命,人头脑中的圈子扩大了。在此基础上,城市化进一步使识字的人之间通过读书会、沙龙等形式加强了联系,使知识创造进一步加快,人类开始认识微观的生物世界和宏观的宇宙;同时,不识字的人也开始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扩展了视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社会网络,这使人头脑中的天使机制进一步加强。

  另外,商业贸易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人脑中的圈子也开始飞速向本地、本国和外国的陌生人扩展,互利合作的商业思维成为常态,人性中的天使得到弘扬、魔性进一步受到压制。同时,市场使人的选择权扩大,民众的力量在增强,市场网络进一步演变为社会网络,民众通过社会运动同政府博弈成为可能,政府开始被迫限制自己的权力,民主宪政成为可能,暴力得到驯服。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理性在扩展人脑圈子的同时,也在加深知识创造的专业化。其负面作用是精英头脑中的知识圈子在缩小,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偏见在增强。精英学者普遍认为像平克这样的百科全书式的研究者,已经是昨日黄花,专业化才是学术研究的唯一出路。平克的这本书恰在此时对这种知识创造方面的偏见提出了挑战。

  总之,这本书告诉我们:人脑中的圈子可以从亲人扩展到陌生的本国人、外国人,最终驯服暴力。这个现象人脑的进化解释不了,政府的平靖过程不能完全解释,唯有阅读所带来的人民大众的理性扩展才能完全解释。但是,知识创造的专业化可能加强人“物以类聚”的本性、缩小人类的交往圈子。而平克这本多学科融合的著作是人类的福音,理解暴力的进化史“不仅影响人们如何生活,也影响人们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压制人的魔性,弘扬人的神性,使暴力减少、和平成为永远的趋势。

  斯蒂芬·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08.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三):解决平克的“无解问题”

  这是针对平克在动物权利章节最后的所谓“无解问题”的解: 所谓“零和博弈”:这世界上是负和博弈,一方的利益是建立在另一方大得多的损失上的。但是随着现在科技的迅猛进步他所谓的吃掉房子、庄稼甚至孩子的情况越来越难发生了。在现代城市里很难想象某座房子或某个孩子会被一只猪给吃掉,而庄稼也可以通过其他一些培育方法来防止虫害,甚至通过生物技术改变虫的性染色体来使其由于生育率下降灭绝也不是不可以。而如果不蓄养动物,流行相关疾病的可能性也会低得多,出现了也不会感染到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 所谓“为了”老鼠而忍受病痛与死亡的逻辑是错的。需要器官的人没有杀死活人来取器官,不能说是“为了”这些活人,因为人家本来就好好的,是你的利用害了他们,不是不利用就是为了他们牺牲自己,这点逻辑要搞清楚。而医学实验至少应该大大减少动物使用数量,那些垃圾实验就不要乱做了,而且最好不要杀死动物或者永久致残。强制使用死人解剖做实验也要更好,因为死人根本什么感觉都没有,就是一堆蛋白质,仅仅是保护活人感情的意义而已。火化和解剖的优劣也仅仅是文化所致,如果使用死人解剖文化肯定就会改变了,这样也不会伤害感情了。 还有所谓给人类更大的权重:严格来说,任何两个个体的智商、情感、感受性、寿命等等肯定都会有所不同,所以任何两个个体都不是绝对平等的。但是不平等不意味着你可以随便吃它的肉。爱因斯坦这么聪明,但是也没有人认为其他人应该把自己的肉贡献给他。如果你放弃宗教而选择相信生物学,你就必须承认人类仅仅是进化树上一个渺小而普通的物种,即使真是更比牛、猪“高等”也高等不到哪里去,而大部分情感以及痛觉甚至认知能力都是高度相似的。所以人远没有高贵到值得让其他物种忍受巨大痛苦以供自己一时享乐的地步。而且这是压迫性的“导致”动物们承受痛苦,而不是你不吃就算解救它们。 而他所谓的暂时不知道牡蛎等动物的意识状态这个论点也站不住脚。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就该谨慎而不是乱来。况且现在主要的问题也不是这些低等生物,人类使用的动物制品绝大部分都是用高等的动物制作的,而这些动物,无论从神经系统、行为还是进化上人都应该认识到他们是有复杂感情和高级神经系统的,也就不应该随便迫害。扯到白蚁之类的低等动物是诉诸不相关,不能成为理由。 而最后一个所谓“自然”的论点,可谓是肉食者最常用的辩护理由之一,但这同样是极其荒谬的。首先其他动物有捕食行为并不能说明人类的行为也是正当的。这些动物缺乏一定的道德推断的能力,他们可能也不太会移情。而人类对于小孩和心理变态也是不会做道德要求的,这也就是人不枪毙杀人的心理变态的原因。另外所谓“人可以调动认知和能力来尽量减少被食用动物的痛苦”,但是现在人干的肯定比其他任何物种都凶残得多,大部分屠宰方式还是相当血腥的,不要说还要把动物关一辈子,去尾阉割了。另外现在毫无疑问绝大部分的高等动物都是被人屠宰的。而且这同样是一种“诉诸不相关”。不是他说的那样“其他物种的自然肉食性可以接受”,而是根本没办法制止。但是人是自称“有理性”的,而且人吃肉完全没有必要,所以完全是可以停止的,也不能用其他物种的恶行来为自己的辩护。人还可以接受狮子自然的残杀自己物种的幼狮,却不能接受人类自己物种“自然的”屠杀其他人。据他的书里说,原始人杀人可是相当“自然”的事。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四):关于暴力

  1.从古至今,暴力趋势不断减弱。(详情看图) 2.暴力来源于竞争利益、求得荣誉、猜疑对方,保护自己。在人性中具体表现为捕食、统治、施虐、意识形态和复仇。 3.你之所以觉得暴力没有减少是因为暴力信息传播太容易了。今天发生了10件好事1件坏事,新闻只报道那一件坏事。互联网上你印象最深的也不是什么好事。 4.你越容易获得什么消息,你越觉得它很可能发生。这叫易得性偏差。 5.人性中有四位善良天使,帮助你驱赶暴力。 6.第一位善良天使,是移情能力。即感同身受的能力、同理心、同情心、神经中的镜像神经元、从对方的立场角度看问题。 7.第二位善良天使,是自制能力。即能意识到冲动行事的后果,抑制自己的行为。 8.第三位善良天使,是道德感。这是群体的力量,但也随着不同社会群体的演变而演变。 9.第四位善良天使,是理性。理性为以上三者赋能,让“移情”更有高度,让“自制”更有必要,让“道德”更符合规范。 10.放眼社会,国家和司法会减少暴力,因为有惩罚。商贸会减少暴力,因为有共同利益。女性主义等权力革命兴起,社会更文明。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五):人性中的善与恶

  前几天看到一个微信小视频,一只小老鼠被人捆住四肢绑在一个啤酒瓶上,不断地被人抽打,旁边还传来小孩子的笑声。我不喜欢老鼠,但我却不能认同虐待动物的行为,尤其是当着小孩子的面。今天虐待老鼠,明天就要虐待猫狗,说不定日后就要虐待人了!而翻开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这部巨著《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我们便不难发现,在人类历史上,虐杀无辜的事情还真是不少!

  作为当今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斯蒂芬·平克认为,人之本性非恶亦非善,而是善与恶的综合。就作者所言,这本书阐述的是这善恶综合的不变的人性,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变化中的不同表现。为了将人性中的善恶表现阐述到位,作者从史前人类史开始讲起,一直讲到20世纪,这部分主要简明阐述人类史上的暴力行为。而后,作者又将视野投放到人类文明史的进程,虽然总体上说,越是到了近现代,人们对同类的虐杀和屠戮便越是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并且许多暴力行为诸如酷刑、大屠杀、种族灭绝等等均被人们报以唾弃的态度,但人类的暴力行为依然还是普遍存在,只是暴力行为的程度和范围较以往降低并缩小而已。

  为了阐述清楚“在人类历史上,暴力行为呈下降趋势,并且人性中的善,一直是以无限的闪光掩盖过了人性中的恶”,作者从进化论、战争史、宗教史、社会心理学等诸多角度进行阐述,涉及到的层面不仅广,而且论述的层次也非常深。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几次都要停下来再去查找相关资料,不然会觉得啃起来有些费劲。但这种看似很“硬”的大部头著作,往往能够为我们填补知识上的漏洞,让我们见到人类文明史上的黑暗与光明、残酷与温情,而作者严密的逻辑、翔实的资料、清晰的阐述,读来确实也是一大享受:能让人在不知不觉间吸收到大量知识。所以,这本书看似很硬,很难啃,但耐心去读,并不会觉得枯燥,因为这部著作的文笔很流畅,也极少有故作艰深之处。

  人性中的善恶问题,不仅是宗教的一个主要议题,而且我们对这个问题实在也不算陌生。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在人性问题上持以非黑即白的观点,并且偏执地认为,越是在以往的年代,人性中的善便越多,而越是到了现今社会,人性中的善便越少。但平克反驳的正是这种观点。诚然,现代社会里的诱惑确实很多,但我们不要忘记,社会越是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是显著提高,即便人们心中的欲望很多,但也可以有实现的渠道和途径,而不会像以往的年代那样,靠着掠夺抢劫等暴力行为来满足欲望。虽然,这些暴力行为并没有在现代社会彻底绝迹,但从作者举出的事例中读者们也不难发现,有许多相当野蛮的行为还是已经不存在了。

  再比如,对于女性的尊重,对于同性恋以及异己者的宽容程度,也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有所提高的,而诸如女权、儿童权利、同性恋权利、动物权利等等,在以往的时代里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在史前时期,战俘和奴隶被当作是祭神的物品,而妇女更是沦为暴力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在中世纪,异教徒或“女巫”被绞死或烧死、骑士们可以为了所谓的个人荣誉就剥夺他人的性命和妻女。但到了现代,这些野蛮愚蠢又残酷血腥的暴力行为不仅已经绝迹,而且人们对暴力行为的容忍度也变得极为敏感。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那样,我们与其追问“为什么会有战争”倒不如多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和平”,同样的,我们不必追问人性中的善多于恶,还是恶多过了善,而应该思考如何使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时刻都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六):这个世界怎么了?

  你是否忧虑过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糟?尤其是在打开各大社交、资讯app,各种惊悚的标题张扬而高频地霸占头条,讲诉着匪夷所思的种种暴力恶行——连环杀人、恐怖袭击、校园行凶、残害儿童、虐待老人......如果不是放下手机,周围一切还是平静如常,这样高频次地接触暴力新闻,必然使我认为现世即是修罗场。无论是心怀天下,担心人类毁于自己的恶行,还是顾影自怜,害怕自己与亲友遭遇无妄之灾,关于暴力事件的资讯量的上升之势都足以使人忧虑一会儿,叹一口气道:“现在这世道怎么了,哎,人心变了。”我所耳闻,更有甚者抑郁厌世。 还好Steven Pinker关爱着世人,以逾120万字的煌煌巨著《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试图宽慰我们这些仓皇的“疑民”。Steven Pinker名头甚多,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世界语言学与心智科学的领导人物等等,当然还得摆出《时代周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百人名单入选人的身份,这样比较具有标签价值。他擅长将严谨的研究述诸通俗易懂的文字,因而也成为少有的学术畅销书作家。这本书更是其代表之作。如果你在书店随手拿起它,首先就会看到封皮上密密麻麻印着诸如《经济学人》等大牌媒体及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名人的推荐语,虽然是俗套的销售手段,但把封皮潇洒地扔掉,开始阅读,你想要推荐的念头也定会随着阅读的深入不断强烈。因为无论你是刻薄的考据派还是囫囵的浪漫主义,我相信书中都会有触动你的内容,所谓有情有理。 洋溢崇敬之情的推荐语再激昂,也抵不过作者在引言中的一句“本书篇幅巨大,但我别无选择”来的有力量。这就是这本书的发心。作者不厌其烦地搜集了史前直至近现代的史料、文学作品、宗教经典盘剥理据,用客观的数据描述了以历史的长度来看暴力是在减少的事实,再以理性的思辨论证了社会的人性走势是向善的,寄望了文明的胜利。对文明胜利的渴望使他别无选择。 一本写善的书,很容易变成一碗碗鸡汤,温柔又毫无意义。但这本书绝对不会温柔对待你。作者把从古至今的暴力恶行毫不掩饰地摊在你的面前,甚至剥落历史的粉饰,血淋淋的描述就那么密集地堆着,让你不得不信服他的论点。他戳破了一个又一个关于古文明的幻想泡沫。比如骑士精神,他汇总大量文献告诉你,其历史事实绝对不是蔡依林哼唱的“保护着我,为我心疼”那么浪漫,而是隐藏着骑士将其保卫的女子--无论是公主还是贵妇--物化的事实,所谓骑士精神使得多少女子因被骑士守护而遭到掠杀,只因骑士之间常有的敌对。他甚至不避讳宗教。在书里,你会看到基督教所尝试淡化的旧约里的暴力,那所谓爱着人类的耶和华有着怎样一颗在现代道德体系下显得无端易怒的杀伐之心。他还巨细靡遗地描述古代习以为常的残酷刑罚,虽然仅限于西方,但在还可以探讨废除死刑与人道主义行刑的当下,已是信息量过大。 当然,这并不是一本猎奇的奇葩暴力美学书籍,一切关于暴力的细致描述,并不是为了撩动你的神经,而是为了震慑。这是基于善的反思。作者花了更多的篇幅论证人类的趋善性,把人性的善的诱因比喻为天使,从全球化、趋同化等角度层层剖析为何人类会向善。通俗地说,就是以一种客观科学、让你很容易相信的方式告诉你,别忧虑啦,世界并没有那么遭,甚至在渐渐变好,坏的只是媒体。 全书洋洋洒洒800多页,读起来却并不费劲。只是不易携带,你需要在比较固定的场所阅读思考,而不是熙熙攘攘的通勤工具上或者行色匆匆的旅途中。作者应该也不期待你在喧嚣中走马观花吧,那只是在欣赏暴力。 当然,一切研究都是有局限的,无论时间上的还是空间上的。本书的逻辑结构和推论方式是由现象的总结到现象的预判,在时间上的局限性更是突出。所以,千万别把它当做预言来看。如若哪一天,人类并没有走向光明,并不是作者错了,而是我们错了。 除此之外,一向爱刊发畅销书的中信出版社的俗套推荐模式和排版校对能力也算本书的缺陷吧,如果非得说些不足来显得中肯的话。 希望你的焦虑也能被这本书悍然抚平,而后走出门去,去生机勃勃的市场,或是清清淡淡的美术馆,去感受寻常,宇宙中一粒微尘的寻常。

  注:本文最早发于自有微信公众号【点康记】,欢迎搜索关注。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七):鄙视作者

  书的内容对应这本书的高评价实在大失所望。论据大部分集中在欧洲,对其他地区的论述有强词夺理之嫌。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民主制度的强烈优越感,和对其他一切政治制度的鄙视。甚至说出民主制国家都很文明和平,而那些不文明不和平的民主制国家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民主制度,而其他制度明显在作者心目中简直就是罪恶的根源。书的开头罗列了众多名人对这本书的评价,但作为中文译本却没有一个中国人的评价,可能原因也在此。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旁征博引,学识确实让人敬佩,但引用的大量数据全是支持自身观点的,而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反例却只字不提,所以说服力实在有限。本书对于暴力减少的总体观点我支持。但对于作者的避重就轻和并不公正的立场十分鄙视。一句话:这本书是给欧美读者的意淫之作。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八):【转载】抑制和减少暴力,为什么是可行的?

  文 / 郑渝川

  1981年,政治学家泰德·罗伯特·戈尔利用英国档案中法庭和郡政府的记录,估算了英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凶杀率。数据显示,从13世纪到20世纪,英国各地的凶杀率逐渐下降,20世纪中叶的数据是14世纪的1/50,甚至1%。

  这一发现击破了一个旧有观念,即过去的世界是一派田园牧歌,淳朴的人们很少私斗,而今天的世界则充斥着暴力和堕落。之后,犯罪学家曼纽尔·艾斯纳对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展了同主题的采集分析,数据也证实,包括近代历史上革命和起义频繁的意大利在内,欧洲国家的凶杀率下降趋势跟英国相同。

  以上数据让社会科学领域的传统解释也陷入了尴尬。许多学者此前都令人信服的论证指出,城市化造就了陌生社会,这引发了更多暴力;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带来了痛苦的社会变迁,再加上近代历史上人们丢掉了信仰和对神的畏惧,社会日趋世俗化,犯罪现象变得突出。依照此分析,从中世纪到近代,再到现当代,犯罪率至少应该经过一个先上升,然后再局部下降的过程,才符合情理。为什么这样的分析结论,得不到数据的支持?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斯蒂芬·平克被认为是乔姆斯基之后最为基础的语言天才、学术通才,他是世界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平克所著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一书,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这部中译本字数多达124万字的巨著融合了历史学、实验心理学、认知科学、政治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究了人类历史上的文明传统特别是暴力行为不断减少的奥秘,体现出历史、科学、叙事的完美结合,也因此受到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一批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的联袂推荐。比尔·盖茨甚至称其为“我这一生读过的最重要的书”。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这本书首先道出了一个得以确证的历史事实:人类历史、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暴力行为不断减少,文明程度总体上累积提高的历史。特别是中世纪到现代,民族国家、现代国家逐渐成型,政府垄断了原先分散在贵族甚至普通平民中的暴力权,通过法律约束民众行为,这成为暴力行为减少的最重要因素。这期间,社会文化和礼仪也趋于完善,欧洲国家逐渐形成了统一货币,引导人们开展正和博弈,而零和博弈的吸引力下降。平克还指出,在欧洲国家,贵族阶层进入现代逐渐瓦解,旧有的贵族尚武传统也转化为体育运动的新方式,这较为有效地改变了对于平民阶层的行为方式影响。

  讨论暴力问题,(现代)美国会是一个例外吗?美国凶杀率在1960-1990年间处于高度飞升状态,之后才显著降低。一些欧洲文化评论家认为这与美国文化的暴力基因、美国宪法允许民众持枪有关。平克通过对美国各州几个世纪来的凶杀率数据进行更深入分析,发现美国特别是其南方在20世纪下半叶凶杀率飞升,确实与美国授予平民武装权有关,南方平民尤其热衷“自助正义”;19世纪的美国西部的暴力犯罪率惊人,源自这些区域当时呈现的无政府状态。至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犯罪率下降,则是因为更多科技手段例如大数据,用在了犯罪预防,以及克林顿政府推动了美国政府司法能力的建设,更多警察出现在美国城乡的路面上。

  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书中讨论了人类历史上,暴力行为不断减少的六大趋势(特征),除了前面提及的个人暴力犯罪率降低,还包括:第一,政府的出现会有效遏制人性中三种导致暴力的主要因素:掠夺性攻击(收益)、先发制人的攻击(安全)、报复性攻击(安全)。第二,从古至今,社会观念更趋开明和文明化,酷刑、迷信杀戮、残忍对待他人、奴隶制等从社会广为接纳,到社会掀起反对意见,再到而今成为社会不能容忍的禁忌,体现了极大的社会进步。社会的文明化,与识字率的提高、城市化的推进有着密切联系,让更多人的移情能力更强,更懂得尊重生命。第三,战争的教训,强化了人们的反战意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是二战后至今世界出现持续和平的最重要因素。第四,局部冲突变得更有节制。尽管冷战结束后,东中欧、非洲局部地区地缘冲突加剧,恐怖主义抬头,但冲突数据库显示,冲突烈度仍在降低,抑制冲突蔓延及因为冲突带来的饥荒、疾病和混乱的国际机制变得更为健全,种族屠杀仍难以杜绝,但发起者会承担巨大代价。平克总结指出,稳定的政府、民主、开放贸易和旨在提升个人利益而非挑起群体斗争的社会政治观念,都极其有效的降低了社会冲突的发生概率。第五,随着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发布,少数族裔、妇女、儿童、同性恋者等群体的权利受到更有效保护,很多国家和社会已经不再允许杀婴这一丑恶传统的存续,虐待儿童的父母也会受到社会谴责和政府处罚。

  暴力行为总体上不断减少、制约机制更有效发挥作用,不等于当代暴力就会自动消弭。时至当下,暴力伤害行为仍然存在,而且作恶者还善于寻求法律漏洞,骗取社会同情,来尽可能回避惩罚。社会网络时代,随着许多人注意力降低,更趋于情绪多变,暴力倾向也日渐突出。按照书中的分类,掠夺性、实用性暴力,复仇,施虐,基于意识形态的暴力对社会的威胁依旧显著。书作者强调指出,社会动力学中被称为“沉默的螺旋”现象,造成的从众暴力低龄化,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警惕。

  与暴力冲动相对应的是,人们也存在四方面离弃暴力、趋向合作和理他的驱动,包括移情、自制、道德感和理性。这四方面的驱动,是当代人文明特征的显现,但要约束暴力冲动,仍有待更强有力的力量。这就是《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一书最后一章提到的几股力量:第一,利维坦(国家),国家法律、政府的力量必须强大,创造并延续抑制暴力的秩序;第二,文明商贸,驱使人们增加正和博弈,减少暴力等零和博弈;第三,女性主义,即多用女性的视角看问题,强化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尊重;第四,进一步提高识字率、增强不同群体的融合和沟通,并借助大众媒体,实现民众之间的互谅理解;增强社会理性。

  原文刊载于界面 2015年9月21日

  原文链接:http://www.jiemian.com/article/385271.html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九):人性中最少被谈及的善良天使--理性

  关于本书的赞誉很多,就不多说了,谈谈个人觉得最有趣的部分。 这本书不仅仅谈论暴力的下降,它还讲了很多权力革命的来龙去脉和所有的推动因素,所以每当那些还嫌权力革命进程速度不够快怎么办的性情急躁的朋友们,问我以往的民权运动是怎么发生的,我都强烈地推荐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除了教育水平,生产效率,传播途径等“外在”因素,平克,一位神经科学家,着重谈到了人类天性本身中的四位善良天使,也是本书最精华的部分,这四位天使分别是: 移情 自制 道德和禁忌 理性 如果这些急躁的朋友们不想读这么厚一本书,也不想读这么长的一章,我尝试用最简练清晰的语言讲清楚平克(和我自己的思考)认为理性是怎么阻止暴力并推进各项民权运动的。 平克在书中说:“我将理性排在人类天性中善良天使的最后一位是有道理的。当一个社会达到一定的文明程度后,理性是人类得以进一步抑制暴力的最大希望。从我们称为人的那一天起,其他三位天使就和我们形影相随,但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她们既未能防止战争,也未能阻止奴隶制,专制,制度化的施虐和压迫妇女。移情,自制和道德感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是就推动近几十年和近几百年来的人类进步而言,她们自己也没有多大的自由度,行动的范围非常有限。 ” 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理性在民权革命中起了多大作用,甚至是否起了作用,都是可以有争议的。但是它理论上非常优美,是可以脱离我们尚未确知的人类是否共有,以及到什么程度的利他主义,而靠利己将人类引向和平。 理性是一种抽象推理的能力,抽象能力的进步离不开智商进步,无论人们是否愿意相信,人类在过去一百年内智商一直在进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人们开始进行大规模智商测试以来,30个国家,其中包括发展中国家,人们的智力都在提升,该效应叫“弗林效应”。人们将100设为智商的平均值,一旦所有人智商水平都增加了,公式就需要调整。今天平均智商100的十几岁的少年,如果回到五十年代,他们的平均智商将是118,如果回到1910年,他们的平均智商将是130,高于当时98%的人。而如果将1910年的人送到今天,他们的平均智商是70,处于智障边缘。如果使用测试一般智力的“瑞文推理测试”,他们的智商会是50,介于中度和轻度智障之间。 美国学生在四十年代和千禧年过后,知识算数和词汇测验这种事实性知识得分几乎没有增长,但是和把握抽象推理有关的试题增长非常大,皆在20分以上。 这里不讨论抽象能力提升的原因,书中有详述,而特别讨论抽象能力的提升怎样帮助了民权革命。 首先我们对大部分人类做两个假设,也来自书中: 一。思考者关心自己的福祉,他们想活下去,而不是去死;他们想自己肢体健全,而不是残缺;他们想生活舒适,而不是生活在痛苦中。仅逻辑本身不足以让人们拥有这些偏好,这些偏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思考者是其他意识主体共同组成的社区中的一员,这些其他主体可以影响自己的福祉。他们之间可以交换意见,并且能够理解对方的理性。这一假设同样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但同样地,自然选择导致人类成为社会动物和语言动物。 暴力是囚徒博弈,细节一般人都很熟悉,不赘述。在博弈论对囚徒困境进行定义的时候,说明不允许双方交谈,二即使他们能够交谈,他们也没有互相信任的基础。 但现实世界并非如此,在一个社会中,人们可以协商,并通过情感,社会,法律,声誉(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担保约束彼此的承诺。当一方试图说服另一方不要实施伤害时,他首先必须自己承诺不伤害对方。一旦他提出“你伤害我是不对的”,也等于是说“我伤害你也是不对的”,因为在“伤害不对”的逻辑上,你和我没有区别。同样,你我以外的他人也没有区别。当你开口试图劝说某人不要伤害你,其实是说,伤害本身是不对的。

  如果一个人要求自己不被伤害,转而又去伤害别人,就会使他成为一个hypocrite(伪君子),而削弱其声誉,降低他说“如果你不伤害我,我就不会伤害你”的可信度,造成他在博弈中的失利。因此一个爱惜声誉的博弈者,不会公开伤害别人,甚至也会广泛地反对伤害行为本身,甚至劝服他人一起避免暴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博弈中运用这种理性推理,就会表现出个体成员追求公众利益。甚至形成各种人权革命浪潮。

  只要有任何人“伤害他人而不被惩罚”的能力,那么理论上来说,无论可能性多么微小,自己都有可能成为被伤害的一方。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 。”)那么如果自己要将伤害的可能性最小化,伤害造成的负面后果最小化,不如靠社会运动,推动立法避免伤害行为本身。 一个有趣的例子,成立于二十年代的律师组织美国民盟ACLU,这个组织在历史上对推动言论自由,少数族裔权利,堕胎避孕等女性权益,同性恋权益等等民权运动居功至伟,不赘述。他们的律师大多是自由主义者或者左派。 但他们也为以下他们自己完全不同意的族群成员辩护过:美版纳粹,3K党,伊斯兰国,新右派alt-right运动。历史上,他们自己的不少成员都因为接受不了而脱离组织过,但近一百年来,他们一直时不时为这些和他们意见相左的人群辩护。 我有一个朋友尊称他们为“言论自由原教旨主义者”。 ACLU的逻辑是这样的,他们支持的民权运动之所以能成功,少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当政府侵害一个族群的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权利时,会给所有人带来威胁,所以不管这个族群是谁,无论他们想表达什么,ACLU都要保障他们的言论自由不受政府侵害的权利。 最近,当我看到在中国,一些人的人权被侵害时,很多人居然谈起了阶级。讲我们这个阶级,怎样怎样,喝得起红酒吃得起牛排,为什么我们还是没有尊严(人权)? 就感觉,中国的各项民权运动,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十):善、正义与快播案

  善、正义与快播案

  有人说,自由主义的道德立场就是正义比善更重要。

  什么是善呢?善就是好的生活。

  什么是正义呢?正义就是好的社会。

  因此,正义比善更重要,意思就是好的社会比好的生活更重要。

  为什么?因为自由主义者认为,一个好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自由的社会,而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人们可以选择过好的生活,也可以选择过不好的生活;一个强迫人们过好的生活的社会——就像电影《发条橙》中的社会——不是一个好的社会。

  什么是道德?与很多人对道德的理解不同,道德不是只能用来约束自己的个人偏好,而是一种普世价值:如果你认为一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如谋杀),你不但会反对所有人从事此种行动,还会认为自己有权利和义务去惩罚这种不道德的行为。道德是可以被强制执行的。

  道德有哪些组成部分?美国纽约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认为,人们心中内置的道德模块有六个:圣洁/堕落、忠诚/背叛、权威/服从、关爱/伤害、公平/作弊、以及自由/压迫。

  乔纳森·海特认为,持有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的人对六大道德模块反应不同,例如,美国的保守派对六大道德模块都同样重视,而自由派(也就是左翼的进步主义者)偏重于关爱/伤害、自由/压迫以及公平/作弊,自由至上主义者则只关注自由/压迫和公平/作弊。因此乔纳森·海特说,保守派更懂道德。

  笔者对此的不同意见是:我们的道德本能基本上是在石器时代的小部落中进化出来的,并不完全适应今天的工业化世界。例如,如果“让人感到恶心”(圣洁/堕落)就代表不道德,那就给反对移民和同性恋等主张提供了根据。再例如,忠诚/背叛和权威/服从这两个道德模块在小团体中或许很有价值,但是在大社会中有时就会变得可疑(一个人是否应该揭发同事的贪污腐败行为?如果上级要求你把犹太人送进毒气室,你是否应该服从?)能够增加小团体凝聚力的道德同样也可能在大社会中制造分裂。战争和种族清洗就是这些道德所造成的极端恶果。即使是关爱/伤害也有同样的危险:关爱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特别关爱某个小群体(往往是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群体),就会陷入裙带关系的泥潭。

  这意味着道德常常具有两面性——在道德的名义下实施的暴行给世界带来了无穷的苦难。这也意味着,与好的社会有关的道德(正义)和与好的生活有关的道德(善)是有可能发生矛盾的;当善和正义发生矛盾的时候,自由主义者选择正义。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不会把异端送上火刑架,不会把犹太人送进毒气室,也不会认为裙带关系是件好事了。

  笔者的这些观点与许多学者不谋而合。例如人类学家艾伦·菲斯克认为,道德来自四种人际互动模型:社群共享(对应乔纳森·海特的圣洁/堕落和忠诚/背叛)、权威序列(对应权威/服从)、平等互惠(对应关爱/伤害)和市场定价(即法理原则,对应公平/作弊和自由/压迫)。

  菲斯克观察到,“在世界范围内,最近三个世纪以来,社会制度在整体上沿着从‘社群共享’向‘权威序列’,再向‘对等互利’和‘市场定价’的方向加速移动。”在这一过程中,道德越来越个人主义,道德的范围越来越小(从保守派的六种道德模块,到自由派的三种道德模块,再到自由至上主义者的只有两种道德模块;道德范围的缩小意味着对于自由至上主义者来说,只有正义才是道德,才可以强制执行,而那些与正义无关,只与个人生活有关的“道德”,则统统被放逐到了不可强制执行的“个人美德”的领域中去),而社会也越来越和平,暴力越来越少。(斯蒂芬·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谈到人类如何“自我驯化”,克制自己的暴力本能时,学者们总会谈到移情和道德本能的作用,然而斯蒂芬·平克认为,移情和道德本能的作用被过度强调了,而理性的作用则被忽视了。

  乔纳森·海特做研究时采访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问他们对于和鸡发生性关系或者双方自愿的食人等行为(圣洁/堕落)的看法。这些学生回答说,有关行为虽然恶心,但是他们可以忽略掉这种恶心的感觉,不让这种感觉影响自己的道德判断。乔纳森·海特把这些人叫做“怪异”(WEIRD:西方的、受过教育的、工业化的、富裕的和民主的)人群。“怪异”人群的特点,就是他们可以把理性置于道德本能之上,通过理性来作出道德判断,不受本能的影响。

  除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怪异”人群之外,乔纳森·海特也研究了巴西和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他发现,与“怪异”人群相比,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更加集体主义,认为属于道德范畴的事物也更多,他还发现在同一个国家中(研究是在巴西做的),受教育较少的低社会阶层者比高社会阶层者更集体主义和泛道德化。

  心理学家金泽哲对美国两个大型数据库进行了分析,他发现,人的智商与其政治自由主义立场成正相关,而且智商与自由至上主义的正相关要比与左翼自由主义的正相关更强。

  也就是说,越聪明、受教育越多的人,其道德观就越个人主义,认为属于道德范畴的事物也越少(前面说了,保守派有六种道德模块,自由派有三种道德模块,而自由至上主义者只有两种道德模块)。同时也有研究指出,越聪明、受教育越多的人,其暴力犯罪率就越低,成为暴力犯罪受害者的可能性也越低。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说,道德的范围越小,越仅限于“正义”领域,个人生活越非道德化,人们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道德本能的能力越强,社会就越和平,暴力犯罪就越少。

  这些和快播案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传播和观看淫秽视频这类双方自愿没有受害人的行为,越多非罪化和非道德化,社会就会越和平。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经典读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lizhiwenzhang/276822.html

推荐访问:人性善良的名言警句

励志名言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谨慎解读神的话 下一篇:俞敏洪的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