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经典观后感10篇

2013-04-14 亲情文章 阅读:

《亲·爱》经典观后感10篇

  《亲·爱》是一部由李欣蔓执导,余男 / 于谦 / 乌吉穆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观后感(一):唯亲情,是大爱。

2013年6月29日写

最深入我心的是饰演乡下母亲的老太太乌吉穆,自然纯朴,不是演戏,却胜过所有演技,带我们感受母爱的温度,不是剧中特定的母亲,而是所有母亲都会给儿女的那份爱。亲爱,和爱情无关,最后发现也不是亲情,是一份亲·爱。

没有大明星,也就是余男、于谦,没有故意刻画的背景,也就是和一个“母亲”之间的故事,小阵容、小宣传、小成本,它几乎没有被人知道,你更不可能在地铁里看到它的广告牌,它没有像《小时代》、《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那般成为“红人”,但它拿到了第八届大阪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这就够了。

从《杀生》开始有点关注余男的存在,她的美和舒淇一样,不经意间才能发现,很特别的一种存在感。她其实已经超越了所谓的一线演员,她们的存在是不可代替的,但一个范冰冰、杨幂、Angelababy倒下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只是名字不同罢了。

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亲情,你会让另一个人来代替吗?其实并不是代替那个人,而是填补那份情。人的情总是因为无处释放,所以引来无限忧伤。

  《亲·爱》观后感(二):勉强算是好看了

整个剧情觉得蛮牵强的,旁白有种在看玄幻片的感觉,好不接地气。用战争做旁白背景,把一步现代剧拉回到还没改革开放的年代,给我感觉像是一部民国时期的片子,加上配乐也是,酒吧里黑人歌手还唱着老爵士群众跳着Waltz,Excuse me?我记得女主母亲立遗嘱的年份是2011年。现在魔都人民都带这么玩的么?细节就不说了,光说这个虚构的故事本身,和自己感情最深的养母走了,而没有感情的生母出现了能不能接受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女主似乎也没有反抗就接受了。再而发现这位重新认识的母亲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亲身母亲,女主貌似也撒撒野就了事了。总体觉得不够戏剧的冲突,一切都平平淡淡的一笔带过,把太多功夫花在华华丽丽的女主精英白领的生活和农村母亲的对比上,说的是一个农村大娘如何适应魔都新生活的故事?

再说了,女主的养母美智子在剧情后半段开始念的旁白把我给吓的,我以为会出现那种人格扭曲的对白

美智子:”我太喜欢雪妮给我安排的生活了,喜欢旅游,喜欢按摩,喜欢做指甲,喜欢咖啡店俱乐部,喜欢韩剧.”(总的来说就像风流贵妇买买买!逛逛逛!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生活!)

本霸霸我只是想提问,这是经历过战争的母亲饱受了大半辈子贫困的而且还是个战争遗孤的女人能有的心灵写照?给我的感觉倒像是皇室公主或者有钱人家大小姐的那种对白. 并不讨论什么身份才能干什么事说什么话这种话题,我只是觉得旁白有时候在刻意让自己听起来洋气一点有种生搬硬套的感觉。还是说导演对旁白处理的不够好到了后半段我觉得完全没有了慈母的光辉形象。

纯属个人见解。

  《亲·爱》观后感(三):亲与爱

这部片子好好,其实没有血缘可以爱,有血缘是亲,所以这个电影的题目亲和爱之间家里一个符号。雪泥的养母不是亲但就产生了爱,而雪泥后来认识的亲母(在发现是假的之前),因为血缘的关系(亲),所以很快双方就产生了爱。所以这部电影阐述了世界上两样最重要的东西 “亲与爱“;
然而电影表达的不是这些,雪泥的养母是日本人,来到中国后,长期生活在这,后来回到日本呆了2年后,又强烈的想回到哈尔滨。因为她养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日本是他养母的血缘,但是她却长期在中国生活,有他丈夫的墓地等,所以对中国产生了爱,所以她也分不清自己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雪妮随着养母去了日本呆许多年,在那成长,后来又回到中国,在上海工作,但是偶然的机会,当日本公司派她回日本时,她当场答应了,但是后来回到家后几天又拒绝了,因为中国是她的血缘,是她的亲。又阐述了亲与爱的融合,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可辨别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部片子的母女之间的感情,养母和亲母对雪妮之间的不同感情。养母的旁白很感人,特别是当诉说:怕被苏联人发现,母女请求军官赐予自杀。
人世间的最伟大的两样东西,亲与爱,这两样我们永远也分不清哪个对我们更重要,因为他们是融合的,在一起的,永远不要给自己出这样的问题,珍惜亲与爱。

  《亲·爱》观后感(四):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亲爱

    那天看电视,偶然看到这么一部大陆的电影,本来一看是中国人拍的,就想转台,但只看了几秒,就一下子被情节吸引住了。一直看到最后,几乎都没有离开过电视机前。它的名字叫《亲爱》,容易让人错以为是爱情片,不过不是的,但她讲的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看完之后你一定不会后悔的。
    ◎余男那双冷酷到底的眼睛
    第一次看余男的电影是全民目击,那部电影差强人意,只不过是大牌效应的商业片而已,没什么可说的。那里面余男感觉就是和别的女演员不一样,恩,肯定是大大的不同,余男,余韵如男,她虽然有厚厚的性感的嘴唇,但几乎不笑,大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人,眼神极其冷峻,严肃,一身正装相当适合她,她并不让人讨厌,反而给人一种很有个性,相当相当的有气场的感觉。不过因为电影的情节一般,没有太多可发挥她演技的地方。后来在无人区里看了两眼,可惜看了一半睡着了,电影也不是那么无聊,只是当时困得不行。第三次就是这次了,亲爱,余男在这里面扮演的身份又是女儿,又是养女,又是母亲,比较的复杂,电影里面其实是讲四个女人的故事,作为女儿的她,还有曾经因为家贫抛弃余男而现在又突然空降的生母;刚刚离世一直以为是自己亲生母亲却只是领养的日本养母,还有没见过面的养母的母亲,自然也是日本人。不过后两位女性没有真正的出现,她们的故事由在电影中与情节交替出现的养母的画外音里娓娓道来。余男因为从来都不知道自己不是日本人,而且从小因为自己是日本人的后代但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中国的哈尔滨,而备受人歧视和欺负,可是当她最亲最爱最疼的日本养母去世了,突然跑来一个东北农村老太太,自称是自己的生母,这是养母在离世之前托调查公司从东北好不容易找回来的。这让她完全有点接受不了,但人就是这样,很奇怪,因为有亲情关系在,余男还是慢慢的接受了生母,可是没想到之后意外地生母和她双双都发现彼此可能并没有血缘关系。有时余男会让人觉得好像在所有的电影里面都是那个表情,全民目击是,亲爱是,就是后面看的双食记也是。可是她又把每一个不同的人物演得非常的到位,我觉得她是不可多得的能把人物演得非常饱满但同时还最大限度地保留着自我的那种人,所以某导演说她不是明星,不是大腕,而是真真正正的演员,真是太对的。在这部电影里我格外喜欢她,因为她特别善于把那种表面上是冷冷的,但是内心却是充满温情最后反而做出让人感动的事情来的角色表现得特别好,是不是因为她本身也是那样的人呢。比如当她和老太都知道了真相之后,她把老太太送回东北农村,但那个地方不仅仅是特别冷,而且还特别特别的荒凉,余男也没说什么,只是有两次,一次是她送老太太上了车走了,之后车开了一会儿,她又上来了,只是平静的说还是把你送到家吧就完了。然后下完车,她们还走了好远才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一座孤零零的小房子里面,老太太家里破极了,炕是冷的,水都结了冰,如果是放到别的电影里面,比如就像韩剧那样的,一看到这样的情境,马上带老太太回家了,可是这部电影这点拍得就特别好,余男没说别的,有一种想哭但一直控制的表情,马上转身就走了。当然后来还演了一些别的,最后电影的镜头就是余男家里开进一辆车,然后结束。到底怎么样,那就让观众去猜好了。余男在电影里面是挺冷的,但并不是无情,她的外冷内热,从来不做作,不欺骗,才给人最真实最可靠的感觉。
    ◎不不那双清澈见底的眼睛
    电影里面不不是余男的儿子,他的真实姓名是邵何之杰,名字很帅的,但我更喜欢他在电影里面的名字,不不,他是长得非常可爱,而不是非常漂亮的小男孩,尤其是眼睛,真的是好大好明亮,像一潭深深的湖水。这部李欣蔓女导演的处女作,启用的好像都是第一次参加电影拍摄的人。邵何之杰又是小孩子,自然表现得非常的自然,尤其是和陌生的姥姥在一起的时候,很快就打成一片,玩得很High。看了真想如果有一个儿子就要和不不一样,不做学霸,天天只陪他做游戏,让他做个灵动的孩子。
    ◎姥姥那双慈母般的双眼
    写之前我一直想搜到扮演余男生母的乌吉穆的资料,但在网上太少太少了,甚至有关这部电影的百度百科里面,竟然都没有在演员表中标上她的名字,这个百度也太势利了,演配角律师的于谦有几句话啊,完全无足轻重,也有一笔,但却没有这么重要一个主角。乌吉穆只找到了两部电影,一部这个,一部是07年拍的,也没有名。她可能就像赵丽蓉老师那个年代的人一样,如果到老了有机会红了,就红了,如果没有机会,这么好的一位老演员也只能一辈子默默无闻了。乌妈妈其实演得非常非常的好。在电影中,她虽然从东北农村来,没有文化,没有钱,没有儿女,年轻时死了老伴,可以说是生活在最底层最悲惨的一个人。但是她一点也不自卑,来到余男家,她一开始也以为找到亲生女儿了一样开心和自在,她在外国人社区里面和外国友人唱二人转,化妆跳舞,说自己当年也是一个大美人,她悄悄地跟别人学习怎么吃西餐,她为女儿外孙做鞋垫。但是当她知道自己不是这个干练的女强人的亲生母亲之后,马上就偷偷收拾东西准备走了。乌吉穆的演技比现在电视剧里面那些罗里罗嗦煽情的动不动就要死要活的老太太强太多了。真希望这次能一炮走红以后演更多的电影或电视剧。
    这部片子真让我有点看到中国电影的希望了,尤其还是一位女导演导的,还是她的处女作。不过这也需要时间,她好像是四年才写出拍出来的。而李欣蔓这位导演长得和余男还挺像的,这是不是她启用余男的理由呢?还有于谦在电影中证明了自己是可以演正剧的,严肃起来的于谦没有什么喜剧效果,不过说实话,他那个角色太没戏了,应该是个人就能演。一个人出名就可以什么演技都没有而赫赫有名的当主创人员,一个人没名气就即使演技出群完全可以与余男平分秋色,却连出现在发表会上的可能性也没有,人生的境遇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亲·爱》观后感(五):大地之暖

人年纪越大,就越容易被亲情题材的影片触动。可能经历得多了,才能体会到,唯有养育之情,无法重复。

首先这是一个不断线的片子,尽管节奏舒缓却能一直拉着人往下看。在看片不花钱,在家瘫着没人管的时代,吸引人是不容易做到的。我觉得这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女主演余男,她有点神似蒋雯丽,但是比蒋雯丽收敛。不知道是她自己的个人风格,还是导演的指导,余男的表演显得非常有日本人的影子,或者说,我们想象中老式日本女人的神态。说实话,正是观察她这个小特色的好奇心,吸引我一直紧紧抓着这片子看完。而且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片中没有出现过一个打断节奏的角色,配乐也相得益彰——一个好电影,要求能有多高呢?

第二,说说这个片子深刻的地方。其实这个片子的故事并不深刻,无非是血缘与人性。但是有一个小细节我觉得其实很值得人回味——就是群众。在剧中,雪妮对文革报以恐惧和憎恨的态度。我们一般文革印象都是老知识分子受害,革命小将和工农兄弟轮流唱台的景象。在今天这个小粉红人人得而诛之的时代,一概的低端行为都有可能被归算到民粹的范畴。他们可能是精神上的空虚,可能是行为上的粗鲁,可能是知识上的空白。总之,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是很容易被一些刚刚喂饱的文明一代指指点点,给他们分门别类,像研究猴子一样分析他们的行为。这些人是群众,是想象中文革的反派,当下社会理论上纷扰的源泉。东北外婆,恰好就是一个群众。

但是她是一个干净的人。

在雪妮跟东北外婆的交流中,破除的血缘的防线。但是最终雪妮要破除的是人的防线。一个最像是狂热小粉红的广场秧歌舞大娘——她们一直被诟病说是忠字舞继承人——帮助一个在文革中受到严重伤害的小女孩,走出伤害,去除伤口。这种设定让人觉得有点温暖。在很多的著作中,都提过好奇心这三个字。好奇心的存在让我们平视与我们交流的对象。太多的时候,我们审视。但是平视,才能平息残酷。

大地是无罪的,人们可能在上面犯罪,战争,侵略,内斗,伤害,都有可能。但是大地保留记忆。记忆的温度才是每一个个体独能真正拥有的一无二的宝物。

  《亲·爱》观后感(六):亲与情

昨天看了一部电影 叫亲·爱 毫无预警的被深深感动。让我感动的人 叫王玉芬。
她是一个乡下老太太,影片中并没有对她的背景做太多的介绍,但从最后东北老家的几段景中可以看出 她应该是独自一人在那间偏僻的小屋中生活了多年。但是 她确是一个如此有自我生活意识的人。她珍藏美好,在回忆自己当初与丈夫相遇相爱的过程 仿佛如昨日。她勇敢,那段大黄狗与狼的手影戏,那些热烈的掌声,不得不是她勇敢适应新环境最好的答卷。她不怕孤独,在得知自己并非雪妮亲生母亲的时候,她选择了默默离开。在影片中 她的话语不多,但眼神深厚。如果有机会 她一定会是一个可爱的母亲。
大黄狗与小狼,王玉芬与雪妮,美智子与雪妮,美智子与她的中国养母。亲与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上演着爱。

  《亲·爱》观后感(七):但愿每个人都能遇见一个治愈自己缺失的人。

阿勒和我说的这部电影。看完影片,想起有人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失,苦苦一生追求的多半是这个缺失。而影片中后来王妈妈的出现,让余男整个人都柔软起来,前面觉得她很生硬,脸上的表情板板的,基本没什么表情。好像一个人背着一层厚厚的壳,没有人轻易能伤害她,但是谁都靠近不了她。

儿子想上游泳课,她因为工作时间抽不出来,不让去上,儿子对着她说:你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妈妈,然后跑远了。即使是不不生病了,也是命令式的生硬的口气:把药吃了。你把药吃了。要不然我把你所有玩具都拿走。不不撅着小嘴大声抗议:外婆才不会这样对我呢。那时她在门口有多难过啊,不是不爱儿子,而是不知如何倾诉和表达。

后面她打算去日本,儿子担心走了之后朋友们会忘了他,余男会拉着不不的手语气轻柔:不不,真正的朋友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妈妈不是答应你去你朋友的生日会吗,我们给他准备一个大蛋糕好不好。不不笑着扑向她怀里抱着她的脖子,说:好,妈妈我太爱你啦。

这样的对比在电影中很多,尤其是后来笑起来的时候真美。无论是对不不,对同事和下属,和邻居相处,妈妈的出现,带给她许多意想不到的柔软。看起来是余男在照顾她妈妈,其实是妈妈的出现成全了她,弥补了她童年时期的缺失。爱和牵绊,真是有着神奇的治愈力量。至于到最后,即使没有血缘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愿每个人都能遇见一个治愈自己缺失的人。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关系,有时候你以为你在付出,在照顾别人。但当失去的时候,你会明白,那人又何尝不是在成全你的照顾。有时候想,我的存在如何自证?我的缺失又是什么呢?我是这么别扭的一个人,一个不会正确表达自己感情和自我需求的人,即使慢慢自我剖析的时候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很难一下子改过来。

独白贯穿整个影片,交代了余男大概的成长故事,喜欢。那个年代啊,战争年代,苦得是老百姓。高岛美智子的故事也是那个年代他们那一批人的一个缩影,当她说到“日本人觉着我像中国人,真有意思,在中国,他们觉着我像日本人,我都不知道我应该是哪里人。”的时候,明明是无处为家的飘零感悲悲怆怆,而独白只是一种了然的语气,不了然,又如何呢。

喜欢上海那些两边都长满梧桐树的长街啊,尤其是春夏的时候,郁郁葱葱,一不小心路过的就是多年前某个文人名士住过的屋子。

以下是贯穿全文的高岛美智子的旁白。

——————————

雪泥,不要难过,死亡不会将爱分开,我在天堂永远守护着你。我相信,你会理解我的安排。

我永远也忘不了接你回家的那天,下了很大的一场雪,爸爸高兴地堆了个大雪人儿,摔了个大跟头,爸爸说,你是大雪送来的女儿,就叫雪泥吧。

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很大,可我还是喜欢在哈尔滨的家,双层门斗儿,吊铺,泔水桶,露出白木茬儿的桌子,午后温暖的阳光照在上面,我们母女两安静地做着布娃娃,俄式的老房子墙很厚,可以隔掉邻居议论我们的声音。

是不是所有女儿,都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虽然妈妈的样子越来越模糊,可我依然觉得她是最美的。我要让雪泥骄傲,不管邻居背地里怎么拿白眼看,反正我们永远都和别人不一样。我们过我们的生活,干嘛要改变呢。我对着镜子盘头,雪泥拿着我的有几玻璃发卡,也学我的样子,我们不像母女,倒像姐妹。

小时候你问我,为什么是日本人,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说日本人什么样,是呀,什么样,我没觉着和中国人有什么不同,一样早起在副食店上班,一样做掺两面的馒头,一样端着饭碗吃饭,是哪里人不是我能选择的。

血缘不代表爱,我的女儿,我们没有血缘,但我却如此爱你。就像我的中国母亲,抚养了我这个没有血缘的日本孤儿。感谢上帝,让我拥有你,做母亲使我有力量面对生活,哪怕是那些苦难。

对,就是在副食店门口撞到你的那天,你说不想去上学,同学骂你是日本鬼子,往你身上吐唾沫,你没哭,我却哭了。不是人家怎么待你,是我不知道怎么使你快乐,我们毁了一条棉被,做了好多布娃娃,我哄你说晚上钟响过十二下,它们就会活过来,到时候都是你一个人的朋友,陪你玩,你高兴的给每个娃娃取名字,让它们都姓陆。

一九八四年,我们到了日本,你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们可真穷啊。是呀,在哈尔滨那时候你和我去“八杂市”,看见掉在地上的菜叶就捡。临入秋我们坐在门口,一勺一勺的做煤球,爸爸刚去世,有一天,你高兴地递给我两颗核桃,说是理发馆儿,那个从不讲话的朝鲜女人给你的。还有街头的亮点,那个和善的面条爷爷,每次看见你都会抓一把碎面条,我们就在炉子上烤着吃。有一次你悄悄告诉我,邻居家的小孩偷吃麦乳精和猪油,被他们的妈妈打,你说你很幸福,妈妈从不打你,我的小雪妮,我怎么舍得,你是我艰苦岁月的礼物,再说,我们家也没什么可吃的。

我一直想问你,你爱不不的爸爸吗,你那么有主见,为什么在婚姻的选择上这么草率,是因为我开玩笑的对你说,你快错过当妈妈的年龄,我也快错过当外婆的年纪。雪妮,你让我担心。

我想念北方的雪啦,你说冬天休假带我去瑞士,我知道你不喜欢回哈尔滨,就连爸爸的墓你都迁来上海,在这一点上你几乎不征求我的同意,我的小雪妮,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个坚强的女人,那你必须走出童年的阴霾。

我从不对你提起,我希望自己也忘记。可怎么会忘呢,也是个大雨天,爸爸摔在地上的脸已经变形,但我还能认出,我守着他越来越苍白越来越冰冷的身体,雨水将血一点点冲净,真好,这样雪妮来,就不会看到爸爸落地时的疼痛了。看过太多的死亡,我以为自己不会再有眼泪,雨越下越大,我又看到了妈妈怀里拿出的那个饭团,活下去,我要活下去。我还有雪妮,我答应过雪妮要带她去郊游,我还有给他烙张大糖饼,他们剃了我的头发,我可以戴帽子,这顶我最喜欢了,是阿尔巴尼亚花纹。

每天放学你就往家跑,你说最期待晚上,我们挂起窗帘,我轻哼歌曲跳“华尔兹”,你总是抿嘴笑,虽然是偷偷跳,可很开心,我和爸爸是在青年俱乐部认识的,我穿着鹅黄色的连衣裙,他走到我面前,不会跳舞,还踩了我的脚。你追问,后来呢,后来她就往我们家的窗子里扔纸团,那是夏天,我们偷偷在江边是一棵大树下幽会。

我喜欢雪妮为我安排的生活,过去的时代见不到这样热闹的生活。我喜欢每日,喜欢染不同颜色的指甲,喜欢咖啡店还有爵士乐俱乐部,喜欢旅游,喜欢看韩剧,喜欢大家听到我的笑声,我从没为年龄忧愁,活着很幸运。我要让生活看到我的幸运。

雪妮开始发育了,她很害羞,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的发育期没有人告诉我,但是我必须要学会告诉雪妮,我是她最信任的人,我们对着镜子脱光衣服,我指着自己的身体跟雪妮讲,今后它们会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这样对不对,我拉过雪妮的手抚摸着乳房,我告诉她那是女人最美丽的部位,是生命活下去的地方,不要害羞,应该骄傲。

小时候你问起,我想你还太小,就是说了,你也不会明白。我叫高岛美智子,是如本长野县人,是家里开浆洗房,一九四一年春天,我跟着父母和哥哥,以开拓民的身份在中国东北落户,一九四四年我父亲被派去前线,在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过了几个月哥哥也去了,部落里剩下的全是妇女、老人和孩子。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开拓民开始逃亡,路线是从方正县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回日本。

我的小雪妮,我想把所以时间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可我能给的太少了,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想做你的妈妈,她使我明白,爱是可以超越的。

真快啊,都两年半了,我的小雪妮都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你日文讲的好,功课也好,如果哥哥不找,可能我们这辈子都不会再见面了。三十七年了,妈妈已经不在了,哥哥说,她临死都念叨着美智子,哥哥劝我留下,这里什么都好,可我不习惯,我已经完全不记得日语了。日本人觉着我像中国人,真有意思,在中国,他们觉着我像日本人,我都不知道我应该是哪里人。我还是要回去的,我再中国生活了四十年,那里埋着我的丈夫。

一起逃难的有上千人,由几名日本军人护送,那天下了很大的雨,一下就是十几天,大家又冷又饿,很多人都掉了队,我发烧,一直咳嗽,当时我七岁。有一天,日本军人传来话,说松花江上有苏联军舰在搜寻,要是让苏军听到孩子哭,那大家就全完了。军官要求大人把太小的和走不动的孩子扔下,做妈妈的怎么肯丢下自己的孩子,要死也要死在一起,大伙儿跟军官请求,自杀。军官同意了,我觉得大概有二十个左右的母亲,拉着她们的孩子围成一圈,一个士兵拿着手榴弹扔到圆圈里,其他的人都炸死了,有两个孩子可能离得远一点,还活着。好像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一个士兵端着刺刀,浑身颤抖着,一边哭一边慈祥两个孩子。雨越下越大,妈妈使劲儿拉着我的手,拼命往前走,她不停的对我说,“我们一定要回到日本,我们一定要回到日本。”这句话是我长大以后记住的唯一一句日语,做梦都记得。

  《亲·爱》观后感(八):这不是影评。

余男的电影看了一些,觉得她接的剧本都很,怎么说呢,或者说,我看的那一些,都很有深度。
我常说我不看票房片。我会把片子沉淀下来再决定是否需要占用时间和硬盘空间。《亲。爱》这部片子还不错,属于没后悔的类型。
整个故事情节不再多说,写的好的影评非常多。我只想说说个人经历是如何把一个绕指柔打造成一个百炼钢的。
一句话,所有的女汉子都是逼出来的。
雪妮作为一个弃婴,跟着她的日本养母,活在刚解放和文革这个背景下。她的日本养母,不得不说很强大,丈夫跳楼,她独自带着女儿,经受各种羞辱,仍然要活得坚强漂亮,女儿年轻有为。
然而毕竟是经历过那么多的女人,雪妮是一个成功的女强人,也是一个百毒不侵的女汉子。
社会是如何打造一枚男人的,我不知。但家庭和社会对女人的影响,我十分有经验了。从小就看见各种暴力血腥的雪妮,性格极为坚硬。这坚硬使她事业成功,也使她在感情上完败。老公是离婚了吧,对小孩如管下属,板着脸强硬命令,在公司也是孤家寡人。这性格在心理学上属于心理防御过当,因为小的时候受到过各种白眼和欺负,所以现在的坚强、意志、说一不二,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保护,是弱小者终于强大起来的必然反应。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社会就象一面镜子,但又是单向的,从小只看到冷漠无情,自然也学不会柔情万种。以为象砖家说的“要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别人”吗?也许行,这取决于你的对手是否有良知可感化。一个在恶劣社会中长大的女人,好的会成长为女强人,中的会变成女汉子,恶的也许是黑社会的大姐大。所以请善待身边那些僵硬的女人,她们冷酷的外表下面躲着一个弱小的哭泣的女孩。
老太太的到来使这些有了点变化。在别墅里扭柍歌,和小孩剪羽绒,捡垃圾,有点丢人,却有了生活的烟火气,有了生机。我想我在家里也是暴君吧,这不是好事。我学不会柔软,也不曾想过谁能让我放心依靠,暂且就这么过吧,幸喜我没有女儿,否则也如此硬邦邦的没半点柔软。

  《亲·爱》观后感(九):串串OS 和美化一点Bug [全剧透]

女主:陆雪妮
女主日本养母:高岛美智子(李千华)
女主生母:王玉芬
女主错认生母:姥姥
————————————————开始串联OS—————————————
OS声音主人:高岛美智子
日本长野县人,1941年随父、兄,以开拓民身份落户中国东北。
1944年,美智子父、兄,相继前线参战(推测战死)。(Bug2)
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日本宣布投降,只剩妇女儿童的千余日本开拓民开始返乡或逃亡。
逃亡路线:方正县-哈尔滨-日本。
日本开拓者逃亡至松花江途中,因为幼小孩子拖后腿原因,
集体自杀了一部分日本妇女和儿童,美智子母亲在冰冻的河面把饭团给美智子,
让美智子活了下来。中国妇女路过,收养了美智子。(Bug1、3)
在中国母亲抚养长大后的美智子与雪妮父亲(中国人)在青年俱乐部一次华尔兹舞会上认识,
雪妮父亲追求美智子并在一起,美智子在副食店上班。
1970年,不能生育的美智子从中国农妇王玉芬处收养一女,在大雪夜带到丈夫身边,
丈夫命名此女:雪妮。
美智子,丈夫,雪妮一家三口住在哈尔滨俄式老房子内。
可能是教职工大院儿,邻里对这特殊的一家总是议论纷纷。
一次雪妮旷课闲逛至美智子工作的副食店门口,
美智子责问雪妮为何不上学,雪妮答:同学说她是日本鬼子。
但仍然有跨越政治的人情在,从不讲话的朝鲜女人会偷偷塞给雪妮核桃,
粮店的面条爷爷会经常给雪妮家很多碎面条。雪妮一家的条件十分不好。
在政治运动中,雪妮一家被批斗,雪妮父亲被摔死,
美智子头发被剪光,他们一家生活在唾弃和白眼儿里。
(所以雪妮把父亲的坟迁出哈尔滨,痛恨东北的童年。)
中日建交后,美智子哥哥因美智子母亲去世,
找寻美智子,美智子带着雪妮返回日本,并呆了两年半。
雪妮跟随美智子回日本,雪妮在日本学习,成绩优异。
美智子哥哥劝其留下,但已经在中国生活四十载的美智子,已全然不会日语。
被日本人认为是中国人的美智子,认为埋着丈夫遗骨的中国才是不得不返回的家乡。
后,美智子携雪妮返回中国,旁人对日本母女好奇侧目,
少女雪妮反感中国,向美智子表达了希望再次回到日本。
(为后来解散上海分部,上司请雪妮回日本,雪妮爽快答应作伏)
雪妮工作出色,结婚生子,并支付起美智子美容社交的贵妇式生活,
而美智子也乐在其中。(所以后来雪妮同样方式对待错认生母:姥姥,
并认为姥姥也会像美智子一样享受物质的一切)
美智子逝世,美智子哥哥返回中国,
按照美智子意愿把一半骨灰带回日本高岛家墓地。
————————————————一点附加————————————————
另:
郁郁葱葱的大树下吹口琴的是美智子,拽吹口琴者裙摆者是雪妮。
冰冻河面穿和服者是美智子日本母亲,接受饭团者为儿时美智子。
不得不说的BUG(无恶意,捋故事发现逻辑衔接不上):
Bug1:OS中 美智子说自己是随父、兄来中国,
不知为何后面授予饭团出来了日本母亲。
Bug2:OS中 美智子说父、兄上前线后失去联系,一般很大程度上是战死,
但是后面居然兄返回了日本。
Bug3:OS中 美智子有中国养母 但在冰河给予饭团的却是身穿和服的妇女
个人美化Bug后:
其实本故事想表达,爱和血缘之间未必有联系。
亲是血亲,爱是人情。有血亲自然有爱,但有爱呢?会变成亲人吗?
母狗养狼,美智子的中国养母与美智子,美智子与雪妮,雪妮与姥姥。
雪妮一开始不懂这种关系,她只认为有亲才爱,所以准备放弃无血亲的姥姥。
直到,雪妮到东北看见母狗和狼崽,看到郁郁葱葱的树下的美智子与自己,
才懂得有爱也可以变成亲人,接回姥姥。(完成爱哒传递→_→)
因此推断,冰冻河面上的那个日本妇女最好是理解成身穿和服的中国妇女,
递给逃亡中掉队的美智子救命之饭,并抚养其成人。
这样一来,所有的4对,母女,全部非亲,却全部挚爱。
这才完美切合主题。
————————————————分割————————————————————
不过,一部处女作导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挺文艺的。
看的时候总会想到《小姨多鹤》,
还有雪妮要是换成李冰冰演总觉得更合适,总有这种替代感。
以上都是按照OS推断,欢迎讨论。

《亲·爱》经典观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qingganwenzhang/126277.html

推荐访问:

亲情文章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中风、痴呆,都是因为缺少它引起的,现在知道还不晚~ 下一篇:80后,死都不能死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