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10篇

2018-10-13 经典语录 阅读: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10篇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一):随意说说我看见的《世冷》

  这篇书评是我在手边没有原作的情况下写的,所以只是“随便说说”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可以说是村上“双线式非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虽然《1Q84》《海边的卡夫卡》等也是这种写法,但是它们的故事很明显没有《世冷》严谨精细。比如《1Q84》根本没有回应之前设置出的种种悬念,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教团究竟是以何种方式运作的,小小人对牛河编空气蛹究竟意味着什么,构建的那个世界让人感觉一头雾水,有很多细节都模糊不清。

  但是《世冷》不同,它是一个完整得甚至啰嗦的故事,虚构出的世界尽头小镇栩栩如生甚至有还有地图。

  不难发现,《世冷》是一本讲述生活方式选择的小说。小说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以东京大城市生活(冷酷仙境)和独角兽小镇(世界尽头)两种对立的生活。并且它们都自有扭曲之处。

  冷酷仙境人与人之间充斥着矛盾、猜忌与欺骗(符号士与计算士),但是也有快乐、依赖与爱抚(图书馆女孩)

  世界尽头的扭曲是有影子说出的:它的完全、永恒是以牺牲心、牺牲独角兽为代价。一个依靠将所有负面(心)强加于独角兽,流放到森林,从而形成内部的和谐完整的系统究竟算不算得完善?

  并且世界尽头既然没有悲哀,没有欺骗,也就自然没有快乐,没有信任。

  因此,似乎主角摒弃冷酷仙境,同时也放弃世界尽头的小镇,选择了森林深处艰苦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一种向往更好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然而,森林深处未必就不扭曲。每种生活方式都应该会具有其扭曲之处。故事在主角选择之后戛然而止,也许是想留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想象吧。

  在博士告诉主角他将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去往世界尽头时,主角表现出了对这个伤害他的世界深深的留恋。虽然并没有那么多幸福,但是这种化作习惯的留恋让他不忍离开这个世界。或许,正是留恋让我们对并不那么好的地方也不忍离开。

  之前看到有人评价这本书说:感觉村上的书都是一个样,换了个马甲又出来了。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村上的男主角几乎一成不变。

  大多都从事较自由的职业,朋友很少,没有正常的社会交际,生活中等,喜欢看书(经常强行安利某本好书),说话爱用“或许”,自以为或者事实上比较平庸。

  更令人发指的是几乎没有脾气。这点在《世冷》中那个大个子砸他家的时候表现的最明显:有人强行破门而入把你家砸得稀巴烂但是男主连抗议的话都没说几句更别说阻止了,反而在考虑等会怎么跟人解释。说脾气可能不太贴切,总之很不热血没有什么血性。

  啊 扯完了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二):循迹尽头,奈何仙境——品读《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作者:姜翰文

  “这是一个(亦或是两个)寻找‘答案’的故事”

  “太阳为什么还金光闪闪?鸟们为什么还唱个没完?难道它们不知道么,世界已经走到尽头。”读毕这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日]村上春树著,上海译文出版社,林少华译)我的第一印象便是“颠覆”。对于村上春树的印象,我还停留在《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之列。这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下文简称“世冷”)采用了“双线”的写作方法,译者林少华称之为“向小说可能性发起的一次冲锋”。全文奇数章节为“冷酷仙境”讲述的是一个“计算士”(从事数据加密工作的虚构职业),被老科学家失败的实验导致生命只剩下24小时,经历种种冒险之后静候生命尽头到来的故事;偶数章节为“世界尽头”,讲述了主人公进入了一个称之为“世界尽头”的地方,那是一个被高墙与世隔绝的镇子,村中的人拥有无尽的生命但却要与自己的影子分开,主人公为了进入小镇选择放弃了自己的影子,最后发现了这个小镇真实面目的故事。两条故事线看似毫不相关,但读毕却会让读者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产生思考,一种深层次的、触及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认知的思考。这本书在我初入大学的那一年我几乎保持着半月阅读一遍的习惯,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使我不断地用大脑去咀嚼这些文字,咀嚼这些优雅却又有些晦涩的文字。从初读的不知所云到渐渐理解书中村上所蕴藏的东西,这种感觉是十分美妙的,就好比书中两个“我”对于那个“答案”的追求一样,明明知道遥不可及,却仿佛能够感觉到“它”就在前方。

  “答案”一词是一个贯彻全文的词语,无论是“世界尽头”里小镇中“我”所追寻的“真相”还是“冷酷仙境”中所“老科学家”所苦苦追寻的“最终的科学”都可以“答案”来概括之。对于“答案”探索的渴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从年少时我们对于星空外的幻想到长大后对于哲学的思考不正与书中“我”对于“世界尽头”中人、事、物来源与目的的思考不谋而合吗?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于“答案”的探索是失败的,代价是让这个世界走到了尽头,或许有些过于夸张但细细思索一下却有几分现实代理。

  全书中对于“世界尽头”小镇的描写将其刻画成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国度,小镇中的人拥有无穷的生命,作为代价,小镇中的人也失去了自己影子,与影子一同失去的还有人们的欲望与激情。世界尽头小镇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太阳一天天按时升起,落下;冬天来到又按时离开;迁徙的独角兽随着东风来到高墙,又随着西风离开;小镇中的人们每天按时上班,按时下班,按时吃着下午茶,又按时入睡。这种看似没有追求的生活其实来自于书中“我”的潜意识之中,作者村上春树用这种静谧平和的生活表达了其对与“安定生活”的定义,作为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一书中也有一个与“世界尽头”小镇一样的地方-----阿美寮。相比较两书,我们不难发现两地的区别,阿美寮中的人是有目标的,他们渴望健康,渴望成为正常人并为之一同努力;而尽头小镇中的人们则是一种失去目标的安逸,那种只存在梦境中的安逸。对比两者不同,我不禁思考: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生活方式?或许我个人更偏向于前者,平静的生活应该来自于有目标的生活态度,倘若真的存在于尽头小镇式的地方,或许会是个不错的养老之所,但也绝非适合所有人之地。作者村上春树在书中也透露出对这种生活的厌恶,作者在主人公身边塑造了一个“影子”的人物形象,一个来自于主人公却又异于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与主人公渐渐安于小镇生活不同,影子一直在考虑如何逃出这个安逸的可怕的小镇。书中的这个影子也正是映射出每个人内心具有激情的灵魂,一个不甘于平庸至死的灵魂。不甘于寂寞平庸,《世冷》一书中“冷酷仙境”章节便是讲述这种灵魂的故事,“冷酷仙境”中的我正是一种不甘寂寞人的具象化表现。“冷酷仙境”中的我是一个被“操纵”着的代表,因为老科学家的计算错误而提前知道自己的“死期”降至,这或许是作者一个十分写实人物形象,一个兢兢业业工作,面对别人的失败与成功无能为力的人,这也是作者对于自生或是读者的一种写实化的描述。我们正如书中主人翁一般,在按部就班的生活里静候死亡终结的到来,或许有人会思考死亡之后的答案是什么,思考人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但都会因为对于“答案”的未知而选择放弃思考,放弃探索,如同书中的主人公,毕竟世界上经历出生-死亡的人不是千万亿,又不在乎我这一个。这份犹如打浆糊一般的探索由“冷酷仙境”的激情澎湃迈入了“世界尽头”的畏惧探索而选择的闲适安逸,再由“世界尽头”的安逸中分出一支,继承那份隐藏悸动与冒险精神,并在这份精神的驱使下再次迈入“冷酷仙境”的世界,由此循环,生生不息••••••

  纵观全书,我们能不难发现书中“村上”式的写作手法,大量的使用具体化的意向,南飞的鸟,独角兽,游行于地铁线路里的夜鬼,神秘莫测的“计算士”与“符号士”•••••••这些引发了读者们的讨论,但似乎又很难达成统一的认知。或许没有作者的亲自解释,并没有可以给他们一个实际的解释,每个人对于每个意象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与认知,这或许也就正是村上春树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三):看了两三天世界尽头,读完了写下看法

  十分诧异像《世界尽头冷酷仙境》这样的作品在中国相对村上的其它作品冷的出奇,至少我觉得这个故事无论在写作本身的技术上还是故事的趣味性上都不输于《舞舞舞》,拿《舞舞舞》来做比较并非两者存在什么特别相似之处,只是在村上式小说里,《舞舞舞》还算比较畅销和流行。我看书评好多人喜欢拿《世~》跟《海边的卡夫卡相比》,可能一是平行小说,二是世界尽头跟少女佐伯所处的入口世界比较相似。但是我觉得《世~》相比后者更加单纯一点吧,三年前还是四年前看完《海边卡夫卡》被它的细腻和所谓命运这种玩意吓到了,今天看完《世~》重温了一些过去的感受。

  《世》是一部平行小说,两条线从头到位一直没有相交,一个“冷酷仙境”,一个“世界尽头”。所谓冷酷仙境的故事,主角从事所谓计算士工作,在为一位神秘博士服务工作过一次之后,渐渐发现自己误卷入一场关于人脑的生物学信息战争,存在于当时日本社会的两大组织,一是由计算士组成的整理搜集数据的“组织”,二是由符号士成立的专为窃密数据的“部落”,为争夺关于这份生物工程的资料,纷纷对主角采取了各自的行动。主角在自己默许的情况下经受了一次“迫害”后,在神秘博士孙女的帮助下,成功进入东京的地下世界——吃人为生“黑鬼”的世界。几经曲折,终于在那里见到了同样遭到与符号士串通的黑鬼攻击的博士,博士告诉了他关于这个工程的一切,关于人脑的一切,他才得知,所谓自己工作的暗号指令世界尽头是切实存在的,它是自己一手创造的,那里安静平和,人人和平共处。而当今的事态是,无论他欢喜还是愤怒,在24小时后,自己就要脱离现实世界到达那里,在那个纯粹的世界,主角会找回已经丧失的或正在丧失的作为自我的一部分。他返回地面后,跟图书馆邂逅的管理员女孩再次吃饭,做爱,然后开车去海边,思考着自己三十多岁人生的种种过失和种种美好,他怀着感伤而幸福的心情,祝福着最后时刻留给他印象的人们,活脱脱像《1973年的弹子球》里的鼠最后的场景,只是《世》满是怀念和温暖,后者却是冰冷绝望,这或许也是村上过了几年的一些心理变化,我觉得每个写作者都或多或少是在表达自己。

  而在与之相对的世界,从一开篇就美的出奇,这里没有争斗,世界整个蜷缩在一个小镇里,四面是高墙,每天有独角兽进进出出。外来的“我”在这第一件事是割掉影子,影子寄留在看门人那里,由它统一保管,因为在这个世界,人是不可以有影子的,更确切一点,生存在这里并完全被接纳的人,是没有心的,有心的人,都被放逐到小镇居民不能进入的森林。“我”割掉了影子,被安排到图书馆读“古梦”,所谓读古梦的工作紧紧是作为读的工作,“我”不需要从中向任何人交代什么,只管读就是了,在那陪伴“我”的只有一位协助我工作的图书馆女孩,“我”爱上了那个姑娘,但是那个姑娘却无法爱上我,因为她没有心。

  在小镇一天天生活下去,“我”日渐感觉到自己记忆模糊起来,或者说被一点点丢掉了,这种感觉日趋让“我”觉得空虚和难过。影子在这时秘密告诉我他策划了一场逃跑的计划,在计划快要执行的前夜,影子告诉了“我”关于这个世界的一些秘密,包括这里怎样剥夺人心,怎样维持这个永恒的静谧的世界,但是“我”已经喜欢上了这里,自己都无法确定自己到底喜不喜欢高墙外的真实的世界。最后“我”在帮助图书馆女孩找回心时,渐渐的明白,所谓这个完美的纯粹的世界,其实是自己构建的,所以无论喜欢与否,“我”都对这个世界的人存在着责任,最后“我”决定让影子自己返回现实世界,而自己则留在图书馆女孩身边,甚至,被放逐到冰冷的森林。。

  冷酷仙境是一个充满各中形式层面上的暴力和争斗的世界,或者说是村上式的现实世界,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牵扯着利益与争斗、神秘而庞大的组织,主角往往是其中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色,几乎不能作为普通人看待。边缘,离过异,没有朋友,听二十多年前的唱片,看古典小说,多是俄国作家,生活中每出现一个姑娘,都会评价他你这人内心如何有坚固的外壳,俨然保卫着自己,不善交际,不通常识上的人情世故,普遍的价值观也很难理解和接受,自我的方式心满意足,没追求没上进,一切即定即行,按部就班,世界少了这么个人也不会惊起多少波澜。但是往往这样的人,身边的世界却波澜壮,阔蔚为壮观,各种各样的社会精英,奇人异士像事先商量好一般,一股脑涌到他身边,无论喜欢与否,他都好像处于“1Q84”一般,然后奇怪的故事和旅行,就此开始了。像《寻羊冒险记》、《舞舞舞》、《1Q84》都是这样的故事,主角再这样或那样的故事里体验一番,故人或别离,或相聚,回想起过去冷漠的如同死掉的止步不前的生活,或痛苦,或释怀,或感动。而我们,也就是看这些故事的人,仿佛也获得了那样的救赎似的,我觉得这就是村上最大的魅力。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么一层坚硬的外壳,除了自己,没有人能确认和感受那里的硬度和强度,孤独这玩意就是从那泛滥的。

  冷酷仙境其实相比作者其它作品还算比较温暖的。至少在写作手法上,这一部分处处充满了幽默,而且无论多么荒诞的情节,主角都表现出一副坦然接受的表情,以至于小个子和大块头在大肆破坏他房间的时候,他可以平心静气的在一旁喝啤酒,考虑怎么跟前来维修的人员解释房间为什么遭受到了如此严重的破坏。而另一方面,这个小说的反面角色,甚至包括博士跟他孙女等人,都是喜剧性的。比如最后主角离开后,博士的孙女继续留在他家里,然后上次前来欺负了他的小个子和大个子,十分简单的就被这个小姑娘用一支枪赶跑了,那谈话的内容不像是讲一场多么严肃的战斗,倒像是开玩笑似的微不足道。在故事最后,尽管字里行间处处弥漫着惆怅感怀的味道,可是主角还是像个喜剧演员一样回想着昨天在路上碰到的年轻男女,假设着这两人荒唐的泡沫剧情,烧信用卡,买来10桶爆米花用9桶喂鸽子。在人生的倒数24小时,无论堆积了多少必要,多少遗憾,多少失意和留念,最后他还是释怀并满怀憧憬期待着重新做回完整的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

  世界尽头相比冷酷仙境几乎每章都短很多,但是这个故事最优美的部分就是世界尽头。无论描写小镇的荒凉,寂静,沉默的循规蹈矩的独角兽,还是图书馆读古梦,喝图书馆女孩的咖啡,陪邻居下国际象棋,这其中文字也好,生活也好,风景也好,无不透漏着作为静的美,简直妙不可言。然而就如同影子所说,这里的安静纯粹完美的世界,究竟是不健全的。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所以没有绝对的高墙,没有没有出口的入口,没有心,就没有绝望,同样也没有感情,没有希望。所以就这个层面来讲,世界尽头的美好是停步不前的,是静止的永恒的,甚至可以说是消极的颓废的,因为这里所有的行为,延展出去都可以归结为无意义,互无交集,比如我读古梦只为读而存在,老人挖坑只为挖坑而存在,电塔管理员孤零零的一人守护电塔,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就如同图书馆女孩对“我”所说,在这你需要我的时候,我就一定存在,存在就是存在的所以意义,再无其他,所以这里的纯粹没有所谓开始和终点,没有所谓时间,一切都是永恒,如同死掉的世界一般。最为形象的比喻,就是博士讲的那个,百科事典棒,整个世界只是时间长河里静止不前的一个点。而尽管是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主角还是不想放弃离开,他期望着自己能找回心,能帮助图书馆女孩找回心,这是他自己的世界,他筑造的世界,这里的灵魂属于他,所以,一切人的责任都是他的责任,甚至让他放弃图书馆,放弃女孩,自己被放逐到孤孤单单的森林也在所不惜。这种隐喻上的对内在自我的探索,特别的深沉和伤感,就俩字,无奈。

  除此之外,小说具象化了好多虚构的东西,而作为现实的东西,却描写不多。其实这个我不是很理解,就比如博士关于人脑中继站的阐述,在我看来完全不切实际,但是作者还是花费了大量笔墨,直叫我昏昏欲睡。而像写独角兽的部分就像《寻羊冒险记》写北海道那只邪恶的羊一样,具体到让人深信不疑,还有黑鬼的地下世界,十分有画面感。这本小说相比村上后来的小说我觉得流畅多了,至少没有多少让我不舒服的地方,除了,关于那些虚构的科学理论的描述。。。。不继续扯了。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四):默默寻找与奋力跳跃

  双线的描述,两种节奏。

  看1Q84,是看到第二本才渐渐上了节奏。

  发条鸟编年史,是走走停停,陆陆续续的走下来。

  寻羊冒险记,是很有代入感,津津有味。

  这一篇,也很吸引我。

  我对影子说:我的确不知所措,你说的很对,该往哪边前进都看不准,看甚至对自己过去曾是怎样一个人都稀里糊涂。一颗迷失的心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况且是在这拥有如此强大力量和价值标准的镇子里。自从进入冬季,我一直对自己没有信心,一天不如一天。

  影子对我说:不不,不是那样。你并未迷失自己,不过是记忆被巧妙隐匿起来而已,所以才导致你不知所措。然而你并没有错。即使失去记忆,心还是朝着既定方向前进的。心这东西本身就具有导向能力,那才成其为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否则就将随波逐流地置身于莫名其妙的场所。

  当时受到了震撼。没想到影子还能如此激励到我。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五):村上春树对这本书的概括

  2018.04.29

  摘自《无比芜杂的心绪》P299

  我们每每会对“灵魂”进行考察。就如同安东·契诃夫在《第六病室》中借用安德烈·叶菲美奇与邮政局长对话的形式质问自己一样。

  灵魂是否存在?它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是与死一同消亡,还是超越死继续存在?面对这样的质问,我没有答案。我只知道我们具有意识的事实。意识存在于我们的肉体之中。而在我们的肉体之外,存在另一个世界。我们就活在这样的内在意识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性中。这种关系性往往会带给我们悲哀、痛苦、混乱和分裂。

  不过我认为,我们的内在意识叨叨地在某种意义上是外在世界的反映,而所谓外在世界在某种意义上不也是我们内在意识的反映?也即是说,它们岂不是作为一对互照的镜子,发挥着各自无限隐喻的功能?

  这种认识成为我作品的重大主题之一。《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部小说,不妨说就是这种观点(或世界观)以最为显著的形态表现出来。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六):村上春树写的人,是让人着迷的人。他们的人生,是叫人着迷的人生啊

  村上春树写出来的这个人实在非常可爱。他不但不修边幅,又生活极有品质,并且品尝着高贵的孤独。更为他加分的一点在于,他从不像我们这些傻子一样引以为自豪,他很清楚孤独是什么感受,但是也就这样半推半就的接受了。而我之所以喜欢这个人物正是因为这种既逆来顺受,可又从容不迫,但是也总会既狼狈又镇定的形象非常符合我对自己的期望。

  在生命只剩下24个小时的时候,和被人追杀的稀里糊涂的时候,竟然有心情想到酒馆的海报,路上瞟到过的年轻伴侣,想着什么时候派发了早报,什么时候大家在吃早餐。一边埋怨着又一面迅速接受了现实的烘干衣服,买西装,穿深橙色的衬衫,和租车行的女助理聊鲍勃迪伦。这是种什么样的心情呢?饱满的细节,无止尽的啰嗦,平淡的生活,戏剧性的逆来顺受,让这个人使人向往。我并不是说如果遇到相似情况,我们也会变成这样。而是正因为我们不会变成这样,但是这样却不失为一种美好的向往,这件事让人充满希望。这种奇怪的向往,不像是对火灾时能拼命冲进火海救人的普通人那种英雄形象的向往。它更像是一种看似低于我们内心期望的,从容地妥协的的形象。我之所以说“看似”,正是因为这种从容地妥协比起奋不顾身的冲锋更为困难了。或者说,在我想来更为困难。

  英雄气概,仿佛是咬个牙,跺个脚,谁都可以站出来分享一二的品质。这种不顾危险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丰厚的回报---- 被救者感激涕零,旁观者羡慕崇拜,怯懦者自惭形秽,又能满足自我映像的庞大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挺身而出看起来困难,实际上也只是比退守原地稍微困难了一点罢了。因为退守的自责和旁人的奚落讥讽这些,想要克服或说面对也十分不易。

  然而从容地妥协实在是难上加难,因为这其中的回报,甚至不能用延迟满足这一理论来预测。这回报,根本模糊不可见。没有人赞颂,也没有人讥讽,评价。不仅如此,自己不但感觉不到自豪,连羞愧难当的情绪也几乎没有。这种奇怪的选择实在太过没有道理,甚至就算做出了选择,仿佛也在脑袋里一直怀疑自己:“为什么我要执着于这些小事?而不是好好认真地面对现在的困境,做出一个A或B的选择? 这种拿支黑笔在试卷上开始涂鸦的心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明明是在升学考试啊,明明是很重要的事情啊!”

  因此,这种从容地妥协,难见跟脚,并且难能可贵。可是若是仔仔细细的去探究这选择下的情绪,其实不难发现一种淡淡的高傲。对于享受孤独的,不对,应该是视孤独如无物的高傲。这种空空落落的选择,没有人来称赞或指责,自己又看似毫无所得的心情,其实是一种隐藏极深的狡猾。这样,我便能自己好好品尝这份高傲带来的自尊与满足了。

  如果再往深究的话,会发现更为有趣的情绪。

  那是一种接近对这种高傲带来的自尊与满足,百无聊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情绪。是啊,这种小小的狡猾得逞了,自己也从容了,然而这带来的充实感,好像没有什么用处。打个比方,就如同用了一种小小的计策却改变了人类对温饱的追求后,却因此收到了一份送上家门的多米诺外卖。换句话讲,就像是有一群狼在啃咬你的时候,相比于奋起反抗和原地大哭喊叫,你竟然成功切断了自己的神经感应,于是看着自己的肉体分崩离析也没有什么痛楚。这时你的肉体突然变得刀枪不入起来,狼们也啃咬不动了。这种成功真的叫人感到满足吗?

  仿佛切断了感知,却仍能体会情绪一样,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的这位主角啊,着实可爱又令人向往。可这大抵并不是我们应当生存的状态,也许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也说不定。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七):做不到世界尽头但在冷酷仙境好好活

  读到前面还是很喜欢的,中间看着有点吃力,但好歹慢慢花时间读懂了,结尾我也同样喜欢。整本书下来没有一个人有名字,但是却能很好的理解每个人的用处。村上春树的书看完,总有一种清新高雅,希望把生活归置得井井有条,但又怅然若失的感觉。小说总归是小说,你活不成我的样子,我也活不成他的样子,他能做出的选择,挣开的束缚,你只能通过阅读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后老老实实的做现实生活的你。这并非不好,相反我认为这是明智之举,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不要过于混淆才好。你不是主角,你不能像书中人一样,最终选择世界尽头。

  村上的文学功底,音乐见解以及各种理科知识,真是全面发展啊。文学是树干的话,他在此基础上延伸了各式各样的树枝,真是厉害。另外我还发现,他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以及把情感用语言恰如其分表述出来的能力,用蒋勋老师的话来说:“真是到了惊人的地步!”如此看来,一个好的文学家,不仅有丰厚的文学基础,枝繁叶茂的各领域知识,还要有强大的见微知著的本领。这样想来,我们有多少次是沉迷在手机中,而忘记抬头看看洗衣店门口的长条凳,长条凳上的蜗牛。

  说来也是缘分,最近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个短篇后,把《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列入了读书列表,没想到在此书中也有提到。另外还被种草了屠格涅夫。看来优秀的作品真是无国界,被世界所认同的。读村上的书不同于其他小说,总能让我有很多感悟,很多收获。帮助我整顿思维,规划自我,是能养成受用一生的思考方式的书,谢谢这样的好作家。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jingdianwenzhang/289945.html

推荐访问: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经典语录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百度云

经典语录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中国镜像中的欧洲》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裂国·大王图》经典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