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读后感10篇

2018-01-04 感动文章 阅读:

一生读后感10篇

  《一生》是一本由[法] 西蒙娜·韦伊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生》读后感(一):在荆棘中盛开的法兰西玫瑰

  “法兰西玫瑰”,这个早已成为法国著名演员苏菲•玛索的代名词,用在西蒙娜•韦伊身上也并不为过。与苏菲•玛索一样,她美丽、优雅,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在经历集中营的噩梦后能重获新生,并在男性占据主导的政坛取得极高的成就,这一生可谓传奇。而那些或幸运或悲惨的经历将伴其一生,无法释怀。

  欧洲历史上的排犹势力并不少见,但二战时希特勒的种族清洗行为残忍到令人发指的地步。随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整个欧洲大陆掀起排犹的浪潮,犹太民族历史上最苦难的一页在此书写。

  绝大多数犹太人是信仰犹太教的,因此当读到作者家是无神论者时,我感到非常惊讶。而无神论并不代表没有信仰,她的父亲将对犹太民族的强烈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思想都传达、教育给孩子,信仰犹太教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的一生都起着重要作用,这在西蒙娜的身上也得到很好的印证。父母良好的品格修养在几个孩子身上都得以传承,而父母截然不同的政治观点也对西蒙娜后来的人生道路有所影响。母亲教会她独立自主,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思想上。虽然周围人有很多左翼,但西蒙娜还是凭借自己的独立判断,没有选择与他们相同的政治道路。如果她的母亲看到她后来的一切,一定会十分欣慰。

  与女政治家的身份相比,我更关注她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这个身份。被残酷的历史裹挟的人生,有多少不情愿,有多少生离死别,有多少绝望,都只能默默承受。在荒诞的年代,总有些比现代主义文学更荒诞的事情发生。即使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党卫军也严格执行德国的防疫标准,德国人的“严谨”,让人不寒而栗。犹太人在其中遭受的非人待遇,如果没有幸存者的亲身讲述,我们无法想象,文明的人类社会竟发生过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情。

  中国有句俗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当然是不对的,但人生有很多事情有幸运与偶然的成分。阴差阳错,西蒙娜一家第一次齐聚在她的住处,全家被纳粹逮捕;家中的男性被迫与其他人分开,从此再无消息;西蒙娜在集中营意外得到看守的特殊照顾,帮助其摆脱糟糕的处境,尽管那看起来非常不合逻辑。如果全家人分开逃跑,如果没有那个波兰女看守的照顾,如果……然而这无数个如果都是不成立的,在奥斯维辛极端的生存困境下,活下来的确是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看到德国人的认罪态度极好,而西蒙娜在书中提到一些被遮蔽的或者说被忽略的事实。二战后,法国人不愿关注犹太人在整个战争期间的悲惨遭遇,他们不愿倾听犹太人的讲述。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在集中营的经历是永久难忘的,有些人渴望与别人交流来缓释自己的痛苦,有些人情愿把那些故事一直深埋心底。可能出于对伤痛的敏感,作者的亲人也不希望她交流这些事,但这对后人了解历史是一个损失。我们需要听到受害者的声音,看到一个全面的历史。

  西蒙娜在二战后重获新生,并走上政坛,在遭受苦难的犹太人中,她是何等幸运。近年来欧洲一些国家排犹势力又有所抬头,新纳粹和极右翼党派开始露出端倪。在一次选举中,法国的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领导人的支持率仅次于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在法国这样标榜西方民主的国家产生这样的结果,不能不引起警惕,历史的悲剧还没有走远,人类是如此健忘。

  西蒙娜•韦伊在快乐中度过童年,在噩梦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在战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事业家庭双丰收,是成功的犹太女性的代表之一。这朵法兰西玫瑰在经历集中营的风雨后重新盛开,带来美丽与智慧的力量。

  《一生》读后感(二):人这一生,往往比我们想象中要长

  南京这两天降温了,前段日子还是阳光温煦让人犯困的美好时光,突然一场雨浇下来,温度配合地下降,瞬间让人感受到冬天的脚步,一年又快要结束了。这种萧索的日子,特别适合坐下泡杯咖啡,望着窗外的落叶思考一下人森。翻开笔记本,看看年度计划进度如何,还有多少未勾画的愿望清单。

  此时画风突变,你大概会说:憋做梦了,这恶劣的现实环境,哪还有时间谈论人生理想?单身姑娘忙于相亲完成爹妈心中的人生大事,年轻夫妇熬红眼加班挣下个月的奶粉钱和房贷,小伙子在楼道里掐了根烟摁掉了房东的催租电话。人生似乎只有眼下的适应妥协以及未来的迷惘恐慌。

  大家都知道“出名要趁早”,如果年近三十你还未成为年薪十几万的小白领,有房有车,有型有款,那就会有前辈们带着善意,用丰富的人生经验告诉你,差不多了!咱放下诗和远方,老老实实上班找对象,过点普通人的日子吧,这才是现实的人生啊。

  因为现在过的一般,就要连未来一同舍弃吗?最近刚好读了西蒙娜•韦伊女士的自传《一生》,觉得人这一生,应该比我们想象中要长,足够我们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足够我们战胜苦难,力争幸福。就像是在奥斯维辛解放出来的西蒙娜,无端的暴力,大量的死亡,与亲人离散,被践踏的尊严,与这段足以下半辈子一直诉说的噩梦,终是被她战胜了。

  她没有活在苦难的记忆和受伤害的仇恨中,二战的经历在这本讲诉她一生的著作中,也仅仅占了十分之一。西蒙娜之后的人生,还有太多值得书写的事迹。二十七岁,西蒙娜有了一个幸福家庭的,几张证书,一份工作,她认为这时候,“我的人生终于扬帆起航。”看看这个曾经走过人间地狱的女士,我们时常挂在嘴上哀叹或抱怨的人生,未免放弃得太早。

  如果我们只看到眼前的苟且,没有理想,那人生只剩纯粹的漫长;而当我们满怀信念去奋斗打拼的时候,会发现这一生足够我们做很多事,是不容虚度的。解放后的法国百废待兴,西蒙娜曾经幸福的家庭也分崩离析。她应该是最有权力去抱怨,去低落,去愤慨,去堕落的人,因为她经历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残酷的命运对她不公,可她今后的人生却在为别人的公平而奋斗,监狱囚犯的权利、女性堕胎的权利、以及欧洲的未来。

  西蒙娜1974年出任德斯坦政府卫生部部长。1979年当选欧洲议会主席。1993年以来,历任国务部长、政府社会事务部长、卫生与城市部长等职。1998年起任宪法法院委员,直至2007年任期结束。那些狭隘的仇恨、功利都没有侵害到西蒙娜的为人处世中,她有自己的原则,也为自己所坚信的,更好的法国,更好的欧洲而努力。

  同时,借着本书中西蒙娜女士在法国政坛和欧洲议会的经历,也可梳理一下二十世纪的欧洲政治格局。让人惊觉,一些现在习以为常的权利,例如西蒙娜极力争取的女性堕胎合法化,都是依靠很多先行者冒着风险,敢于变革,不断争取换来的。我不想将西蒙娜的努力看做是个人的牺牲和奉献,就像她自己在书中说的,“我从来没有期望在政界大展宏图,只是希望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她所做的,是在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而这些,也是推进国家和社会前进的一种力量。

  2010年,西蒙娜女士荣身进入法兰西学士院,成为自1635年立院以来的第六位女院士。无忧童年,二战阴云,法官生涯,政府竞选,欧洲议会……西蒙娜一生卷入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却未曾随波逐流。我们的一生,前路还有未知的艰难险阻,不能停下思考,也不能放弃战斗,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命运的蛮不讲理。

  在书的最后,西蒙娜女士写到了与丈夫组成的这个大家庭,谈到后辈们,饱含幸福。我相信,即便在不公平的世界里,怀揣理想,不认输,懂感恩,我们终可以收获不枉度的一生。

  《一生》读后感(三):法兰西之美

  阿梅丽·诺冬在《幸福的怀念》结尾部分说:“(巴黎)是一个杂乱堆放的衣橱,当我敢于打开橱门的时候,里面的东西就全部砸到了我的头上。不需要写多久,巴黎的问题就会积极地凸显出来。”

  这让人更加确信:从过去到现在,这个城市始终是生动而凌乱的,作为法兰西的心脏,她跃动着汪洋恣肆的浪漫和悲壮,感受着雄浑与激越。红与黑的历史交错潜行,法兰西,一个始终为人类精神世界奉献瑰宝的民族,一个在失落的古典世界和纷乱的现代文明之间仓皇、迷茫也勇敢的文艺国度,作为她的孩子,是自由地幸福,还是痛苦地束缚?

  关于这一切,法兰西最优秀的犹太裔女儿西蒙娜·韦伊给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这位法国现代著名女政治家、法兰西院士在其充满人本色彩和理性精神的亲笔自传《一生》中,深情而平静地回顾了自己戏剧般的生命轨迹——那片血色的时光,那些动荡的岁月,折射出一张“二战”前后的法兰西政治面孔,她多元得猝不及防,真实得无处遁形,这是作为古典艺术使者必须面对的现代世界,在困境中寻找希望。西蒙娜·韦伊见证着“二战”后的社会改造,也参与了欧洲一体化的自我重塑,她用充满波折的华丽人生诠释出不凡的祖国品格。从沦陷期的奥斯维辛-比瑙克犹太集中营到战后的司法生涯、卫生部长岁月,再到欧盟政治舞台,宪法委员会.....作者笔下走过形形色色的政坛人物,呈现着目不暇接的思潮派别,那是民主乱象,也是战后法国和欧洲社会的政治图景。作为全书最大的亮点,平静的文字深处饱含热忱,会让人联想起美利坚合众国创建者之一——托马斯·杰斐逊的亲笔自传,一样亲爱的祖国,一样执着的自由和理性,一样动荡不安的时代,还有一样为创建幸福国度的不辞辛劳。借己摹人的笔法,透着“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微妙。

  只是,作为犹太女儿的西蒙娜注定要经受磨难,狼狈为奸的维希政府和德国法西斯,让年少的她和家人一起承受了地狱般的集中营岁月:凶残的党卫军、恐怖的毒气室、诡异的焚尸炉、肆虐的疾病、逝去的亲人、疲惫的劳作、枯瘦的躯体、始终遗留在手臂上的耻辱......跟随西蒙娜的眼睛去解读那一切,能深切感受到她不知愤世嫉俗为何物的可贵,虽然苦难的片段成了作者毕生思考方式的某些依据,却没有让她变得悲戚、乖戾。相反,西蒙娜勇敢抓住女性从政、建立自我的历史契机,积极参与政府工作,为建设百废待兴的祖国,为缔造幸福法兰西。她走进欧洲议会,为推进一体化的顺利行进……属于无神论者的博大理性,被作者和她的家人诠释得淋漓尽致。西蒙娜的美好,无疑也是法兰西的勇气,面对躁动不安的现状,那种美不是乌托邦的幻象,而是理性、包容、坦荡,就和天才的法兰西民族奉献给世人的所有文艺巨著一样通透犀利。也许法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得并不顺利,但她深刻理解现代民主的品格,通过作者才华横溢的笔触,从戴高乐到萨科齐,从法国到欧洲,从战乱到和平,一幅多姿多彩的社会政治画卷就这么铺陈开来,全然不亚于法兰西历史上任何一位大文豪的神来之笔,生动、纯粹、立体。

  彼时战争结束,幸存下来的西蒙娜和姐姐重入社会,她接受法学专业教育,组建家庭,开始了一段全新的人生。而在初出茅庐时刻,命运竟让来自集中营的政坛新星再度走进监狱——她被安排到监狱行政部门管理处任职,积极致力于监狱系统的合理化改造,并为改善女性犯人的生存现状奔走,哪怕很难得到战后财政的支持。在担任卫生部长的岁月里,西蒙娜竭尽所能,推动终止妊娠合法化的法案通过,商议、妥协、坚守、呼吁,更丝毫不惧威胁恐吓。她还以优势票数当选欧盟议会主席,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欧洲倾尽全力、斡旋商议,也亲眼见证了“柏林墙”的倒塌……一路走来,坎坷与幸福同在,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曾经的上级、同仁、朋友、盟友们。作为女性自由主义者,个体的独立和社会的存在意义对她而言确实非同寻常,我们能看到一个干练、可爱、谦逊、平和的西蒙娜,随着祖国的蜕变而成长,相信家和国的情感,却从不热衷于用口号呐喊。天生拥有犹太裔和法国人的双重民族情感的西蒙娜,无疑是两个母亲的女儿,沐浴生命之爱的她充满虔诚,勇敢对抗反犹主义思潮、铭记着历史道义,坚持着人本主义,不断为理性与和平的回归呼喊。纵然经受了失去亲人的锥心之痛,她依然身体力行,坚持理智面对历史——“在法国,七万六千的犹太人被关押,却有四分之三的法国犹太人被解救,他们把这归功于几千名帮助了他们的法国人,后者表现出了勇气、大度和团结。”这是真实的法国人,是感人的法兰西。而更令人动容的,乃是作者身为社会管理者的淡定,这份淡定来自家族,源于专业。作者坚信,属于自己的政治事业必须用正义的信仰来界定,因为“政治确实为我所欲,但它一旦沦为政客的勾当,便不再吸引我”。所幸,法兰西的共和国土壤以西蒙娜为荣,那份荣耀告诉世人,再多的坎坷,也阻挡不了这个民族稚嫩而坚强的步伐,为希望从容,为幸福坚定。因为属于她的政治,可以被审美,可以因自由定义。

  究竟该如何理解这样一位现代西方世界的女性政治家呢?她和先前提到的美国国父一样,面对政府的罪恶与腐败,也不会改变对国家的热忱和期待,这是现代民主对乌托邦的否定,给予个体的自由动力,欧美现代民主所富含的自主和变革精神,让个体有能力参与改变,纵然历经坎坷,也不会自我封闭。西蒙娜坦言自己非常欣赏战后德国和美国的民主建设,喜欢自由自在的美式生活,怀念在欧洲议会任职的岁月。在《一生》的字里行间,作者的悲欢离合贯穿于现代历史变迁中的祖国和欧洲,她担任公职的一生,写满了无悔和从容,面对乱象丛生的战后民主世界,始终和饱受摧残的祖国站在一起。也正因为有了西蒙娜和她的同胞,浪漫使者法兰西那一度仓促、稚嫩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息,不同派别和思潮中的多数人都在为这个困境中的国度能拥有一个幸福未来而尽力克服因袭的偏见、保守,努力使她更加稳健、欢乐。

  结尾处,当西蒙娜在看到自己孙子下意识地选择了书籍《上帝之美》时,顿时感受到无与伦比的欣慰——那无疑是坚守和传承的幸福感。法兰西是美好的,因为文艺的纯真品格,因为追求理性的勇气,西蒙娜是幸运的,她和家、国共同涅槃新生,为了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心心相念,永不分离。

  《一生》读后感(四):凤凰涅槃是这样的 ——读西蒙娜·韦伊《一生》有感

  凤凰涅槃是这样的

  ——读西蒙娜·韦伊《一生》有感

  文/岸晓风

  在出版史上,两本名称一样的书都成为经典著作的,据我所知,是很少的。但是两本名叫《一生》书例外。一本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长篇处女作,是其生平仅有的6部长篇小说中影响较大的一部。近期我读的则是另外一本,法国当代杰出女政治家西蒙娜·韦伊亲笔自传《一生》。

  西蒙娜·韦伊是在法国和欧洲都如雷贯耳的“大人物”,她1927年7月13日生于法国尼斯的一个犹太家庭,其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这是一个奇迹,当然也是她的前半生。

  后来,她步入政坛,1979年当选欧洲议会主席。1993年以来,历任国务部长、政府社会事务部长、卫生与城市部长等职。1998年起任宪法法院委员,直至2007年任期结束。从政期间,在法国和欧洲政坛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最受法国人喜爱的政治人物之一。

  《一生》是韦伊2007年发表的自传体文学作品,这次是南京大学出的修订版。该书从西蒙娜·韦伊童年的回忆写起,记述战争爆发,法国的犹太人遭受迫害,作者全家被捕,被关押到纳粹集中营。书中详细回忆了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恶魔般境遇”和她传奇式的经历,讲述了她从集中营回来之后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及学习生活、建立家庭、步入职业生涯的奋斗过程。

  该书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这是一本反战之书。作者不愧为法兰西学院的女院士,其文笔和观察能力均是一流的。作者描写在尼斯度过的快乐童年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与后面的“残酷”场面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当然后面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遭遇”则让人再一次受到精神上的震撼,也让我们再一次“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纳粹的暴行。

  二是这是一本励志之书。一般而言,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就可成书了,这种遭遇和最后的“解放”就足以让人欢欣鼓舞。但是作者并不仅仅是一个“生命力”顽强的女性,而更是一名有抱负、有思想、有追求女性。她获得新生后,做过法官,在法国的政府部门担任多年高官,还做到了欧洲议会主席,更重要的,作者将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和盘托出,不由得让我们对西蒙娜·韦伊的一生再次肃然起敬。([email protected])

  《一生》读后感(五):英雄不朽

  人的一生到底有多长,恐怕谁也说不准,是轰轰烈烈算一生,还是平平淡淡算一生,恐怕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有人所向往的。

  一生通常指人从生到死,这一辈子,整个生命。每个人的命运,和气温一样,有高,有低,有变化,有轮回。若是在顺境中,这一生就是这样,若是在逆境中,这一生或许会有种种不同。

  《一生》是出生于法国犹太家庭的西蒙娜•韦伊的自传,于2007年出版后,就取得销量过55万册的成功。

  自古以来,重男轻女,以至于政治上活跃的,多数都是男性。唯数不多的女性,想要在政坛上有一番作为,所要付出的努力,不少于男性。而这些能够长期在政治实践中出现的有政治远见,有政治才能,有着权力并有着影响力的女性领导人物,确实有些不同,如西蒙娜•韦伊,这位法国著名的女政治家。不过如果当年二战没有爆发,如果西蒙娜•韦伊没有从集中营幸存,不知道政坛是否会丢失一颗巨星。

  历史已经发生,既不可改变,二战爆发了,西蒙娜全家也被捕了。作者全家在那个地狱——纳粹集中营关押。本书就是西蒙娜•韦伊从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回忆起,把在那个地狱里的经历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个位于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二战期间1000多座中最大的一座集中营,曾经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杀害,又被人称之为“死亡工厂”。西蒙娜•韦伊在那里失去了亲人,被关押九个多月,终于得以存活。面对坎坷不幸,请告诉自己,阳光总在风雨后,成长正是在历经苦难的过程中才可形成。正在有了这段经历,让韦伊重新审视学习,生活,家庭。韦伊后来进入著名的巴黎政治学院学习法律,而后的30年,她的角色不断转变,从法官,转从政,从而成为法国政治升起的一颗新星。

  同样她并未忘记自己是一名女性,她站在政治权力,法律法规面前,以一名女性的角度去思考,充分地利用法律来保护女人,尤其是促成《韦伊法》颁布,让更多人记住了这位法国女权主义者。很难想象,这一进步,竟然是花费一个漫长的时间,而主张这个权益的人也同样面对很多不同的党派。看似一小步的前进,却惠利千万人。

  本书译者侯合余,山东临沂人,法语语言文学博士,译作有《老实人》、《机器岛》在上海执教、学习期间,长期为上海文化出版社《吸引力》杂志编译科普文章。

  在2010年的3月, 三位法国总统:现任总统萨科奇、前总统德斯坦和希拉克都亲自到法兰西学院,祝贺西蒙娜•韦伊成为法兰西学院成立以来的第六位女性院士,这可谓是法兰西学院历史上最隆重的入院仪式。而今年2015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这位不巧者的勇气、智慧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就像院士所言“如同绝大多数法国人一样,我们都喜欢您”

  (待补改)

  《一生》读后感(六):法兰西的荣耀

  在反映“二战”集中营的电影中,意大利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堪称经典。而西蒙娜•韦伊——这位深受爱戴的法兰西女院士,告诉人们,此片纯属虚构。“集中营里没有任何孩子能够待在父亲身旁,没有任何囚犯经历的解放类似这部电影收尾时神奇可笑的大团圆结局。”在2007年出版的自传《一生》里,韦伊女士如是说。

  面对艺术的“再造”,历史的亲历者是有资格予以反驳的。

  1944年春天,西蒙娜十六岁,刚参加完中学会考后的第二天,被强行占领尼斯的盖世太保逮捕。不久,她和母亲、姐姐被辗转运往奥斯维辛,关押在比克瑙集中营。她们被派去参加土方施工,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几乎没有吃的。这一切算不上最惨,要知道在1944年4月和5月,分批运来的几十万犹太人抵达此地即被直接送进毒气室,老人、儿童无一幸免,能活着进集中营,已属幸运。1945年初,强弩之末的纳粹党卫军命令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有囚犯汇合,大约六万人经历了一场长途“死亡跋涉”,西蒙娜称其为“幸存者真正的噩梦”。“当时的气温大约零下三十多度……那些倒下的人立刻被枪杀。”差不多一半人死于沿途的寒冷和饥饿。大部队穿过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德国,最后到达卑尔根—贝尔森集中营—一个没有管理、没有最起码的医疗,连食物和水都很匮乏的地方。饥饿加上爆发的传染病——斑疹伤寒,导致大量的死亡。4月17日,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解放那天,英军进来,惊愕地看到尸体摞成堆,骨瘦如柴的人奄奄一息——“我们没有任何欢喜的叫喊,只有寂静的眼泪。”

  战争结束了,和许多人一样,西蒙娜原本拥有的幸福家庭生活已荡然无存。母亲在集中营时感染伤寒去世,同样被捕的父亲和哥哥则可能死于立陶宛的考纳斯。带着无法抹去的记忆创伤,她开始了新的生活。研习法律,结婚生子,努力工作,这位立志成为律师的巴黎政治学院高材生事业上可谓高歌猛进:监狱法官,卫生部长,欧洲议会主席,宪法法院委员……从1957年到2007年,西蒙娜为历经五届总统的法国政府足足服务了半个世纪。与其把这一切看成当年集中营的幸存者书写的政坛传奇,不如说,这是一位坚毅、正直、务实的女性在矛盾重重的时代不断啃噬难题的战斗史。

  战后的法国百废待兴,人人都希望重建一个新的国家,但那意味着有时必须向旧有的沉疴宿疾开刀。看到“有如穿越到中世纪”的可怕监狱,初出茅庐的西蒙娜积极行动却掀起公众舆论的抗议;针对司法系统的改进政策遭到得势的当权者的反对,司法权需要适量的成本代价的观念在当时完全不被认同;“五月风暴”中的工会躺在行会主义的温水中无所事事,对司法革新漠不关心……每一次伤筋动骨的改革都免不了遭受挫折。即便如此,西蒙娜秉持自己的原则:“正义感,对人的尊重,面对社会发展时的警觉”,尽力使目光保持客观并排除禁忌。

  最为艰难的硬仗来自1974年大幅修订关于堕胎的立法。其时西蒙娜刚刚出任卫生部部长,是德斯坦政府里唯一的女部长。当时的法国,地下堕胎成风,而国家执行的仍是1920年制定的严禁堕胎的刑法。每年有三十万妇女做人流。有钱的女人可以去国内一些诊所或者邻国的医疗机构终止妊娠,没有任何风险,也没有任何惩罚;更多决定停孕的女人则只能在孤立无援的焦虑中冒着自我毁伤的危险来实施这一罪行,酿成不少悲剧;即使在天主教教徒中,也有很多妇女堕胎。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护这些妇女,结束这种混乱和伪善的情势已迫在眉睫。在总统和总理的支持下,西蒙娜率领的团队起草出人工流产合法化的法案,组织了一系列跨界调查咨询,而法案文本被提交给国民议会进行委员会审查时,遇到了真正的困难。天主教极右派和反犹太者给西蒙娜寄来成千上万封言辞恶劣的信;西蒙娜家门口的墙上被人画上“卐”符号;西蒙娜三番五次被人当街辱骂;同一时期的美国,有些医生因为做了堕胎手术而被杀害……处在风口浪尖的国民议会讨论进行了三天,从头到尾气氛紧张,最终法案以284票赞成189票反对通过。十五天后草案在参议院表决,顺利通过。在道德信仰和非法堕胎引起的损害实情之间,大批具有不同视野的人在经过激烈交锋之后选择通过审慎而人道的法律解决方案来对糟糕的现状进行干预。

  发动全法禁烟运动,推进欧洲一体化,亲历“柏林墙”倒塌……一路走来,西蒙娜马不停蹄地操劳运转几乎让人淡忘了她的性别,不过她的犹太人身份,在政坛始终亮眼。

  政界精英与集中营幸存者的双重形象让西蒙娜理所当然地成为纪念犹太人大屠杀基金会主席,她也曾代表犹太人在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解放六十周年纪念仪式、向法国正义者致敬的先贤祠典礼,还有联合国纪念大屠杀遇害者国际日等众多重要场合发表讲话。尽管拥有惨痛的记忆,但西蒙娜从来都反对简单粗暴地对待历史。如果说身居高位意味着相应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那么,如何客观、公正地运用这种权利而非滥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宣扬和解,戴高乐派成功塑造出一个“英勇和反抗的法国”,所有人都装作对此深信不疑。二十年后,人们认为“二战”时法国国家形象并不光彩,维希政府助纣为虐,参与了德国纳粹对法国犹太人的迫害。“当我们告诉年轻人他们父母的举动像卑鄙小人,法国行为可憎,四年当中揭露举报无处不在,除了共产党没有任何人作过哪怕是最小的抵抗,这些年轻人会表现得十分开心。”这一发生转变的主流思想在西蒙娜看来,未免过于简化。她公开抗议《悲哀和怜悯》——一部20世纪70年代轰动法国的纪录片。这让民众费解,一个曾经被关押在集中营的犹太人,怎么会反对一部谴责占领期间法国人态度(至少可以说是“胆小怕事”)的纪录片呢?充分研究了大屠杀的西蒙娜,举出了历史铁证:在当时的欧洲,法国其实是犹太囚犯百分比最低的国家。被捕的犹太人仅占法国犹太群体的四分之一,并且儿童所占比例极小。“很多法国人庇护了犹太人,或者,他们知道谁保护着犹太人却什么都不说……那些消失在人群中的人的行为,他们通知整个家庭,拯救了孩子,掩护了大人……”影片中那些描述法国人广泛通敌合作的虚假故事,让西蒙娜感到耻辱。她想起了险恶岁月里帮助过他们的人,临危寄居的人家,“我不希望类似曾在我少年时保护过我的维勒鲁瓦这样的家庭认为社会会把账算到他们头上来”。西蒙娜深知“客观性确实是稀有物,在政治上尤其如此”,但她更知道轰动的伪真相只会更深地伤害现实。

  当年集中营死里逃生的少女,如今已近鲐背之年,荣耀等身。2008年,向来严苛的法兰西学院经过选举,向西蒙娜•韦伊伸出荣耀枝——她成为了法国历史上第五位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的女性。荣誉的加冕不免给人一种命运宠儿的幻觉,但回首西蒙娜的人生,可谓辛劳大过享乐,传奇让位于理性。若非足够优秀,一名曾遭纳粹迫害的女性要想在政派林立、政见各异的五届政府效劳五十年,在不同领域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无异于天方夜谭。西蒙娜做到了,法兰西以之为荣。

  《一生》读后感(七):怎样的一生才值得被铭记?

  《一生》是法国政坛明星西蒙娜•韦伊的传记,对于不了解法国政坛的人来说,看她身上的标签,大概也就是:法国著名女政治家,法兰西院士,曾当选欧洲议会主席,担任过卫生与城市部长等职,在法国和欧洲政坛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人物其实不止她一个人,而且政坛更替频繁,下一个同样的人物或许不久后就会出现。

  如果不是铁杆粉丝,她的传记到底有没有读的意义呢?我觉得还是有的——西蒙娜•韦伊在《一生》中传递的精神,非常值得一读。

  西蒙娜•韦伊是不信教的犹太人,她从小受父亲影响,认为归属犹太教不是宗教的原因,而是文化的原因。这也让她在二战中没有逃离进入集中营的命运。

  幸运的是,她直到1944年,十六岁半时才进入集中营,这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了她没有直接被送进毒气室(未成年人直接进毒气室,西蒙娜说谎自己已经十八岁,外表不太能看得出来)。西蒙娜认为,之所以她们能比较晚的进入集中营,还有比较高比例的人活了下来(四分之三法国犹太人被解救,而别的地方大部分犹太人都没有活着走出集中营),主要在于法国对犹太人的保护。

  不止如此,集中营环境恶劣,西蒙娜和姐姐能活下来,还受到了包括党卫军人士在内的各类人士的关照。

  只有十六岁的她将这份善意记在心中,战后,她努力做各种事,来回报这种善意。

  当然,让西蒙娜不停下前进脚步的,不仅仅是回报心,还有她对掌握命运的渴望。从小,她就不认为女性应该止步于家庭,而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掌握自己的命运。战后,她的生活富足安宁,还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进大学学习法律,成为法官。再之后进入政府工作,及至当选欧洲议会主席。

  诚然,她的每一次前进,并不一定完全出自自我意识,但机会来的时候,她不退缩,也不会因为自己有三个孩子需要照顾,就放弃前进的机会。

  想到现在很多女性还在为当不当全职妈妈而苦恼,不禁感叹,西蒙娜的选择,或许可以作为范本参考。不是说女性不可以选择做全职妈妈,而是说每个人都要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继而为这种选择负责任。

  欧洲议会主席任期到后,西蒙娜依然全力前进:重回法国政府,逐步成长为女性事业的斗士,在解决机会不均等等问题上做出积极贡献,为二战中受害犹太人的赔偿问题做出努力。

  她所做的这一切,并不是想在政界大展宏图,她也不屑与政客共事,只是希望坚持自己的信仰。这样的坚持,不仅成就了自己,也帮助了其他人。

  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其实都非常渺小,什么样的人值得被记住,怎样的一生才值得被关注?在我看来,首先要有一种打动人的精神特质,比如像西蒙娜•韦伊这样,坚韧、坚强、坚持、独立。

  其次,便是帮助过别人,努力回馈过社会,即使还没有达到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一笔的程度,但至少为后来人了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亦如西蒙娜•韦伊。

  《一生》读后感(八):“法国人都爱”的“万人迷”女杰:堕胎法案推手、大屠杀幸存者

  西蒙娜·薇依(Simone Veil)2017年6月30日在巴黎逝世,享年89岁。她不仅是广受尊重的著名政治家和女性权利捍卫者,也是犹太大屠杀的幸存者:1974年,西蒙娜在出任卫生部长时,曾顶住保守派巨大压力推动立法,允许女性合法堕胎,成就法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西蒙娜在出版的著作《一生》中,讲述了这几段不平凡的经历。

  法国家喻户晓的政坛传奇西蒙娜·薇依(Simone Veil)一直是法国女性勇敢抗争的精神代表:她身不由主地卷入人性最黑暗的漩涡,在事后收拾残破的身心,用生命力展现什么是普通人的“不服从”。

  原名西蒙娜·雅各布(Simone Jacob)的西蒙娜·薇依于1927年7月13日出生于法国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安德烈是荣获“罗马大奖”的知名建筑师。西蒙娜在回忆录中写道,在父亲看来,连接雅各布家族与犹太群体的纽带,是文化传统而不是宗教信仰——父亲始终坚信,犹太人因热爱阅读、思考、写作而成为了“神选的子民”。

  1943年4月13日,曾逃往尼斯避难的雅各布家族最终还是被推上了运送牲畜的火车:不满16岁的西蒙娜和家人在经历了2天2夜的饥饿、惶恐、羞辱后,抵达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西蒙娜谎称自己已成年,暂时逃过了与家人分离的一劫。和千千万万犹太囚徒一样,这个少女左臂上被刺上代码,成为集中营苦役犯。其实,早在被推上车那一刻开始,他们就被剥夺了人的身份,堕为原始动物。

  劳役期间,对那些担心亲属命运犯人的问询,监察员只会随手一指火葬场飘出的烟雾。西蒙娜写道,“我们当时实在不解。我们无法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几十米外发生的一切对我们是如此难以想象,以至于我们的头脑无法处理这一讯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超过40万匈牙利犹太人在少女惊恐的注视下被送入毒气室。

  9个月后,他们和其他4万多名囚犯一同在严寒中步行70公里,再次被堆上了前往伯根-贝尔森集中营的火车。之后,囚徒们继续忍饥挨饿走了8天:“当我们经过布拉格时,当地居民被我们这堆活死人的模样吓坏了,纷纷从窗口扔下面包”。千辛万苦到达后,这些人的结局早已举世皆知——咽下漫长的苦役和匮乏,带着早已混沌的心智与污秽孱弱的身体坠入深渊。

  在战争即将结束的节点,母亲死于伤寒,父亲和哥哥被送走,音讯全无。23年后的一天,时任健康部长的西蒙尼会见了塞尔日·克拉斯费尔德(Serge Klarsfeld)。后者刚刚出版了被法国驱逐出境犹太人的纪念名册,其中记录了76000名被驱逐犹太人姓名、驱逐日期和出生地点。那一天,西蒙娜才得知父亲和哥哥被73号车带到立陶宛,之后部分人被运往爱沙尼亚。在73号车878位“乘客”中,只有23人幸存。无人知晓父亲和哥哥在何处死去。

  战争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西蒙娜只能躺在地上入睡。即使确信摆脱了危险,被人触碰、甚至多看一眼,她都倍感煎熬。

女强人不好当

  但西蒙娜终究是一位果敢的女性,迅速投身到行动中:大屠杀夺走了家人,她自己重建了一个小家庭;丈夫希望妻子像大多数已婚女性那样成为贤内助,但西蒙娜坚持选择工作;虽然被不少男同僚无视,她始终坚持参政。谈到自己的选择,西蒙娜说道:“我从未想过不工作的可能性。妈妈当年不得不放弃化学研究,但她从小教导我,一定要有工作”。

  照料孩子、投身政治,她每一样都做得很卖力,似乎是想在从未真正摆脱的死亡阴影前,极力摆出不驯服的挑战姿态。女强人不好当,儿子Pierre-François回忆道,“妈妈中午会赶回来和我们一起吃午饭,有时候实在来不及,我们经常直接在公交车站吃饭!”西蒙娜在回忆录中“忏悔”道,“要想完成工作,女上级常常需要挑剔、霸道些。我想也许妈妈会有些失望,她希望我是一个谦和、坚定的人,但我的确不够温和”。

  无论如何,她还是成为了第一位女性法国高等司法委员会秘书长,并经过层层筛选,被希拉克委以重任,成为首个女性卫生部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僵化的社会”

  1974年11月26日,面对男性占大多数席位的众议院,捍卫女性流产合法化这个惊人提案的西蒙娜,表现出超脱的镇定和果敢的气质:

  “我们不能对每年30万次非法流产视而不见:这个国家的女性不得不借助于此类藐视法律、并给她们带来侮辱、身体与精神创伤的手段。 [...] 我不属于那些对社会变化感到恐惧的人。年轻一代常常给我们带来惊喜,就连我们自己也一直以不同的方式抚养下一代。青春是勇敢、热情和具有牺牲精神的。让我们信任它,以捍卫它的最高价值。”

  她的发言震撼了全场,同时也激怒了一些极端的代表,3天的讨论和表决竟成为对西蒙娜个人明目张胆的辱骂和人身攻击。一些反对者对她强调,她该回到孩子身边去。一些无知无畏的议员甚至称西蒙娜就是纳粹。

  我们在今天,实在很难想象当时争论的暴力程度。经过3天论战,西蒙娜得到了希拉克的支持,并获得了多数票通过法案(该法案以西蒙娜姓氏命名):法国女性终于拥有合法流产权,不必再因此承受家庭的悲剧。

  西蒙娜因此名声大噪。一次访问中,她被邀请到建筑工地参观,拿起了铲子自然地比划了几下。一些在场的官员还微微劝阻,认为该举动与她高级政坛人物身份不符。谁知西蒙娜喃喃自语道:“我能行,这是我在集中营里的工作”。

“我现在能喘口气了”

  顶住压力走出去,这似乎是西蒙娜的惯常应对方法。这样一位坚强、刚烈的女性在从政之后,越来越成为20世纪法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西蒙娜成为大屠杀纪念基金会的名誉主席。1995年,希拉克作出了迈向“真理”的一步:在一次纪念活动上,这位法国前总统首次承认了法国充当纳粹帮凶、驱逐犹太人的不光彩角色。西蒙娜写道,“我终于能喘口气了。即使伤害无法挽回,我们的国家终于能正视自己的历史。”

“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

  在往后的日子里,Simone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欧洲重要政治活动中,从卫生部长,到当选为首位欧洲中议会主席,到最终获得法国学院颁发的最高荣誉“Racine de France”,加入了“不朽者”的行列。

  几年后,已经退休的Simone接到了记者采访的请求,记者想带她回到德国Auschwitz集中营,拍摄如今已经今非昔比的场景,Simone答应了记者的请求,并要求带上她的儿孙们一同前往,在记者的镜头中,Simone向家人讲述了当初种种惨痛的回忆,很多过去的历史,对于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儿孙们都是不可想象的。Simone在这个家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她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到,如果父母兄弟姐妹还活着,很难想象到她会有今天的成就。

  与一些幸存者不同,西蒙娜选择终生保留左手臂上的奥斯威辛烙印——78651。“一些幸存者试图通过祛除手臂的囚犯纹身,以逃避不堪回首的‘记忆’。但妈妈不会这样。我记得夏天时,她常穿短袖衣服,手臂上的号码愈加清晰”,西蒙娜之子皮埃尔 - 弗朗索瓦说道。是的,一些人拒绝回忆,但总有一部分人选择不遗忘。

  西蒙娜与另一位奥斯维辛的重要见证人、“174517号”普里莫·莱维一样,不断付出智识和人格的努力,竭尽全力背负着守住记忆、抵抗人性之恶的责任。将此类人描述为“伟大”、“了不起”或许有些不恰当——他们行为与作品中的尊严与人性光芒不可掩盖。

  我们更无权低谷他们所克服的苦难。毕竟,那个以清醒、简洁语言记录屠杀的化学家普里莫·莱维还是在幸存数十年后跳楼自杀。同为幸存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利·维瑟尔说道:“早在四十年前的奥斯维辛时代,莱维已死。”

  让我们回到西蒙娜接受法兰西学院至高荣誉的那一天:2010年3月18日,83岁的她站在玻璃穹顶下,手持刻着“78651”数字的佩剑,成为学院历史上第五位女院士。向在场的总统、作家、科学家、艺术家发表完演说后,西蒙娜会想些什么呢?

  也许会想到她的父亲——热爱阅读与思考的爸爸一定会为女儿坐上拉辛的座椅而感到兴奋自豪。当然,还有曾与她一起苦苦挣扎、陨落在人间地狱中的母亲。毕竟,西蒙娜曾写过:“我知道我永远不会跟他们说再见,她写道。无论我走到哪里,他们都围绕在我身边,我们和那些未能逃离的人之间,永远会被有力的锁链连在一起。”

  授剑仪式上,诙谐幽默的院士让·多麦颂(Jean d’Ormesson)郑重地对西蒙娜说道, “您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您兼具传统与现代女性的力量。您的尊严和姿态唤起了人们心中自发的尊重。我敬重您所受的苦难,并将您视作时代的领航人。” 最后,多麦颂忘情又调皮地加上一句: “我代表绝大多数法国人说出这句心声——我们都爱您,夫人! ”

  《一生》读后感(九):坚持着光明前行

  人的一生区区几十年,平安顺利的渡过一生已属不易,如果一生中再经历多多少少的波折,并取得一定的成就那真是难得了,就好比西蒙娜•韦伊,这位法兰西的女院士。

  在自传《一生》中,西蒙娜•韦伊讲述了自己从童年起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法兰西女士身上那种坚强、坚韧的特性。

  二战期间,世界处于一个动荡的时代,很多国家和民众为了抵抗法西斯不幸遇难,能从这场战争中幸存下来实属不易,西蒙娜•韦伊十六岁便被抓入纳碎集中营,亲历大屠杀的恐怖生活。在集中营的生活,特别是女性,他们需要面对很多屠杀和不平等的待遇,很多人由于疾病不幸去世,就连西蒙娜•韦伊的妈妈和姐姐也深受疾病的威胁。没有非凡的忍耐和承受能力,真的很难逃过这样一场灾难。

  所幸,西蒙娜•韦伊成功地度过了集中营的生活,迎来了新生。其实,是西蒙娜•韦伊足够幸运吗?我想,更多的是她自身所带的特性冥冥中帮助她度过难关。集中营的生活,妈妈和姐姐还有她都染上疾病,不过,她能更快的恢复健康,足见这个女性身上所带的想要求生并掌控生命的欲望。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女性都有依附于男性的思想,虽然时代进步了,女性得到更多发展的机会,不过仍然没有绝对的平等。一个家庭里面,需要夫妻互相配合,一起经营家庭生活。当西蒙娜•韦伊的父亲南下的时候,母亲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然而这并不代表,家庭里面,女性就不需要独立。母亲自身所带的渴望独立的思想传给了西蒙娜,就像作者所说,一个女人有可能做到独立,就要学习和工作,即使丈夫不赞成。

  当西蒙娜重获新生的时候,当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的时候,她仍然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独立的决定。当丈夫的工作走上轨道的时候,她毅然决然选择了参加工作,学习法律。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和西蒙娜相比,我们要幸福的多,她显然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压力,除了要得到家人的支持,还要面对三个孩子,照顾他们健康成长,更有检察院的劝阻。所有这些困难都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支撑。结合当下,对于女性,选择做全职妈妈还是兼顾工作和家庭,我也曾经思考过一番,曾然,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关键是要符合自己的内心,选择并无对错,重要的是坚持自己,努力生活。女人最重要的是独立,不仅包括经济上的独立,更包括思想上的独立,我们有能力独自面对生活,更有强大的内心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西蒙娜后来从政,在从政生涯中,值得敬佩的是她利用法律保护女性的权利,努力帮助别人,回馈社会。

  二战是世界人民需要牢记的一段历史和教训,如今的世界和平来的不容易,前一段反法西斯抗战胜利60年大阅兵的时候,看着国家的武装军队和装备,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时刻准备着。抗战老兵用生命告诉下一代人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众观西蒙娜这一生,从童年到集中营,再到获得新生组建家庭,最后工作从政,这一生坎坎坷坷充满了传奇和色彩,每个阶段都面对阻碍和困难,然而,她都坚持下来了,这和她自身的坚韧和善良有关,也和她强大的内心有关。

一生读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gandongwenzhang/266951.html

推荐访问:莫泊桑一生读后感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读后感

感动文章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在我弥留之际》观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床畔经典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