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七年读后感10篇

2017-07-25 感动文章 阅读: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10篇

  《美好的七年》是一本由[以色列] 埃特加·凯雷特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一):相信美好事物,即使在最不可能的地方

  这是一本纪实题材的随笔录,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在战争环境下的日常。

  我想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乐观,相信美好事物,即使在最不可能的地方。

1.关于家庭

  哥哥的故事——《偶像崇拜》

  作者的哥哥是个能俯下身,轻声对大象的耳朵说话,并在原始森林中骑着大象的男人。

  家庭环境真的很重要啊,他哥哥也是非常逗:三岁就以“口香糖教学法”教弟弟识字,认字正确,有一片没嚼过的口香糖吃;认字错误,头发上要被粘嚼过的口香糖。于是作者四岁的时候,成了托儿所唯一一个能阅读的孩子,也是唯一一个一眼看过去,开始谢顶的孩子。哈哈哈哈哈

  和妻子相遇的故事——《情缘威士忌》

  作者在酒吧和妻子相遇,把妻子的“你打不到到车”误解成了“吻我”,美好的误解。

  作家的奇妙用处——“我们的生活是一回事,而你总是将它再创造为另一种更有趣的样子。”

  谁都无法抗拒有趣的人呢~

  父与子

  父亲的故事——《从头再来》

  作者的父亲是个乐观,热爱生活,有情趣的父亲,他会对即将摘除他喉咙和舌头的女医生说:“能发生的最糟的情况不过是,我不能亲口说出你有多漂亮了,而是得把它写下来。”

  《事故》

  这个真实故事非常的戏剧性,对家人的爱满满的溢出。心心念念地要赶去家人的身边,自己却也遭遇了事故。即使遭遇事故,也不想让家人担心。这是作者从父亲身上学到的。

  《沿着我父亲的足迹》

  作者的父亲去世了,他替儿子洗澡时漫不经心,为了保护儿子而弄伤了手。这一段与儿子的对话特别暖心。故事的结尾是作者穿着父亲的鞋子,继续前行。

  “但是为什么?为什么你想要保护我?”

  “因为我爱你,我说,”因为你是我的儿子。因为一个父亲总是必须保护他的儿子。”

  “但是为什么?”列维坚持道,“为什么一个父亲就必须保护他的儿子?”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时候很险恶。而只有每个生到这世界上来的人,至少有一个人会去保护他,才是公平的。”

  “那你呢?爷爷死了,谁来保护你呢?”

  《男孩们不哭》

  可爱的父子日常,竟然还有教小孩不哭的书,还有小孩真的去看这本书,并练习不哭,最后走火入魔。哈哈

2.奇特的Etgar Keret

  他不会拒绝人——《来电与应答》

  与电话推销员周旋的故事,无法拒绝“电话推销”+“陌生人”这个组合,到最后把自己咒死了。推销员依旧坚持不懈。让我想起他写的谎言之境。

  他很真诚——《你,真诚的》

  我想是因为他的真诚,想为素不相识,买书支持他的读者写点什么,于是他发明了自己签售时题词的方式——虚拟题词

  尽管在挨了一记耳光后,还是回归到题词“最美好的祝愿”。但本身作者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人。

  “致xx,我借你的十磅钱在哪儿?你说过两天就还的,但现在都一个月了。我盼你快点还我”

  “致xx,你在利塔尼河救了我。要不是你帮我绑上止血带,我就没命了,也就不会有这本书了。”

  “致xx,你妈妈打来电话被我挂了。你还有脸继续出现在这儿。”

  “致xx,我不管检查结果如何。对我来说,你永远是我爸。”

  “波什马特,虽然你现在跟另一个家伙在一块儿,但我们都知道你最终会回到我身边。”(就是这条诶耳光,人家是水兵买书送女朋友的)

  他是写作者——《无非另一个罪人》

  写作分享会上的起步作者唤起了作者心中的一条界线。写作者应与读者站在一边,在光明之处,更在黑暗之处。

  “在杀死虫子和杀死青蛙之间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无论多么艰难,这条界限永远不能被愉悦。”我对这句话似懂非懂,求解答。

3.关于战争

  战争进行时

  《熏牛肉三明治》

  刚开始读的时候,以为警报只是演习,却忽略了作者国家的真实环境,他们是玩真格的,真实到孩子捡炸弹碎片玩。是有多乐观多开朗才能在炸弹来袭时,和孩子玩游戏来躲避真的炸弹?

  《我们如何打仗》

  人们的道德模糊感,战争成为了托词“告诉我,你对自己不感到羞耻吗?我们正在打仗,人们正在被杀。导弹正掉落在提比里亚,而您只想着……”

  《让炸弹飞》

  我相信作者是个癫佬,但是能找到一个和你一起疯的人也非常的不容易。以末日即将来历为前提,作者一家开始过上了逍遥的日子,不打扫卫生,向银行贷款挥霍,有意思。

  《眼光长远》

  几年前,当我试图重构我父亲告诉我的那些睡前故事时,我意识到在它们扣人心弦的情节之下蕴含着某些道理。关于濒临绝望的人类需要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美好的意义。关于不去渴望美化现实,而是坚持寻找一个会将丑陋置于更明亮的光线条件中,从而为那张疤痕累累的面孔上的每一个疣子、每一条皱纹创造出喜爱与同情之心的天使。

  战争后遗症

  《人民守卫者》

  德国纳粹与犹太人的虚拟冲突,作者的疑心病让他以为餐厅中的德国人让他(一个犹太人)出去,其实只是误听了而已。

  《小鸟的眼睛》

  关于“愤怒的小鸟”游戏的解读,我们爱好杀戮与破坏。其实游戏都是剖析人心后的作品。

  “我会去执行一项自杀任务”,是对自身愤怒的一种可控的方法,在合适的,相对无害的情境下识别并宣泄心中的愤怒。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二):努力美好的活着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艰难时刻,尤其是到而立之年,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又处在事业上最辛苦的阶段,常常会觉得身心疲惫。

  以色列作家埃特加·凯雷特却用幽默对抗沉重,用笑声稀释泪水,将人生中最艰难的七年赋予美好。

  他的儿子是在恐怖袭击余波下的混乱的医院中降生,他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显然是一个新手,对生命的奇迹——儿子感到好奇,儿子也没少和他斗智斗勇。

  而面对父亲生病、衰老、离他而去,他虽然极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悲伤,但当儿子问他“爷爷死了,谁来保护你呢?”他还是在离开儿子后哭了起来。

  当炸弹飞过他们头顶的时候,他们一家玩起了“熏牛肉三明治”的游戏,他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孩子和妻子。

  生活艰难,时有悲伤,但无论如何都要努力地美好活着。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三):以色列不远,情感更近——从《我的米海尔》到《美好的七年》

  对我们这一批读过中文系的人来说,很长一段时间里外国文学只意味着俄罗斯文学、苏联文学以及欧美文学史上那些写出经典的作家,比如歌德、巴尔扎克、雨果等等。到了1980年代后半期,现代派文学思潮如海浪般汹涌而至时,我们开始意识到,在世界文学的版图里,还应该有拉美文学,更应该有我们国门紧锁时涌现在国际文坛上的那些结构新颖、内容冗杂、叙事多元而显得格外丰腴的现当代外国文学作品。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阅读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作品的。这位以芝加哥为大本营的美国作家,用9部长篇小说几乎勾勒出了生活在美国特别是芝加哥的犹太知识分子的人物全景。索尔•贝娄自己就是一个犹太人,不然,那些不留情面的讥讽,会不会引起犹太人的反感?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着纳粹对犹太人的残暴杀戮,我们总是怀着无限的同情和悲伤去关注以犹太人被纳粹杀戮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中,比如《安妮日记》、《辛德勒名单》……可那些都是生活在别处的犹太人创作的艺术作品!至少,我很久都没有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犹太民族有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后,以色列文学在世界文学这个大家族里,到底呈现着怎样的风貌?

  1998年,文艺书店如被春雨拂过面的蔷薇,次第开放。我家附近就开了一间名为“花间”的小书店。书店将《我的米海尔》摆在显眼处,进去的顾客没法看不见它,我就拿起来浏览。“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爱的人已经死了。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在年轻的时候时浑身充满着爱的力量,而今那爱的力量正在死去。我不想死。”小说的第一句话,就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假思索地把书买了回去。

  正式开始阅读《我的米海尔》前,我已经知道,这是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成名作,用希伯来语写成,译者名叫钟志清。书里还附录了译后记,依稀记得说到了中国学习希伯来语的人数少得多么可怜。读到这个信息,我松了一口气:原来,我们没有意识到以色列也有文学,是因为译介过来的文本太少,那就让我们从《我的米海尔》开始认识以色列文学吧。

  顺着那句能将冷漠的人彻底激活的第一句话往下读《我的米海尔》,我们所熟悉的文学艺术作品里但凡以犹太人为主角,不是悲痛欲绝就是与周遭格格不入的面貌,统统不见了。也是,阿摩司•奥兹故事的主角虽然都是犹太人,但他们的爱恨情仇都发生在自己的祖国,所以我们读起来颇觉平常:古城耶路撒冷,文学系女大学生汉娜与地质系的米海尔一见钟情并结成眷属。十年岁月悠悠而逝,往昔须臾不能分离的爱人在情感上悄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汉娜发现,米海尔虽然按照他们当初的设想在学术道路上步步为营、不断进步,但米海尔的感情世界日渐枯寂,这让情感丰沛的汉娜失望继而沉浸到痛苦中。无处话凄凉,汉娜只好终日沉湎于对旧事的追忆中……这样的故事,让我迷惑了很长时间:主角是犹太人吗?可,为什么不能是犹太人?既然犹太人有了自己的祖国以色列,在以色列的文学作品,就可以大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不是吗?

  不是。

  阿摩司•奥兹的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被好莱坞才女娜塔莉•波特曼搬上了银幕,虽然情节与氛围都忠实了原著,但是,从小说到电影,注定是要损失一些东西的,比如,男主角的母亲九死一生后定居在了以色列,何以要选择自杀来抛弃这个世界?电影的表达很费猜疑,小说就不一样了,“它不喜欢犹太人,因为犹太人虽然聪明、机智、成功,但喧闹、粗鲁。它也不喜欢我们在以色列土地上所做的一切,因为它就连给我们这样一个由沼泽、卵石和沙漠组成的狭长地带都很勉强。在那个大世界里,所有的墙壁爬满涂鸦‘犹太佬,滚回你的巴勒斯坦去!’于是我们回到了巴勒斯坦,而现在整个大世界又朝我们叫嚷:犹太佬,滚出巴勒斯坦!不光整个世界是那么的遥远,就连以色列土地也十分遥远”,正是因为这样的心声,让我觉得,从地图上的距离而言,以色列距离我们不远,但是我们的感情更近,都是历经苦难的民族,都是希冀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

  用传统小说的手法宣泄以色列人民灵魂无处锚定的情感,这就是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创作。

  以为阿摩司•奥兹的文本就是标准的以色列文学,但是,一本书名就能让人吃一惊的短篇小说集《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给了我们很多意料之外的愕然,就像阿摩司•奥兹评价的那样,“埃特加•凯雷特的短篇小说凶猛、又趣,充满能量和洞见,同时常常深刻、悲剧而又非常感人”,到底是比阿摩司•奥兹晚来这个世界近20年,埃特加•凯雷特的小说世界性很强,但以色列人特有的悲悯像是比前辈削弱了许多,比如小说集中我最喜欢的《谎言之境》,作家让罗比撒谎成习惯,又让其意外获取了来回于阴阳两界的办法,罗比因此看到了自己撒谎的后果,于是“罗比越来越不怎么撒谎了”。你也许觉得这篇能让人想起匹诺曹的小说,不过尔尔,是吗?那是因为我没有剧透这篇小说最异想天开的地方。尽管如此,我想说《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里所有的故事几乎都可以发生在以色列以外任何一个地方,也就是说,埃特加•凯雷特作品更关注世界性,并不在意于,民族性。

  直到我读到了中文版最近才出版的埃特加•凯雷特的自传《美好的七年》。

  《美好的七年》截取了埃特加•凯雷特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段,从儿子出生到父亲去世七年中的所见所闻。书的腰封上有这样的推荐语,“战争阴影下,一个‘天才’作家的睿智、乐观而荒诞的回忆录”,乐观和荒诞,在《美好的七年》中都能找到相应的文本,比如《从头开始》、《事故》等,可是,我更建议读者们去读一读像《眼光长远》、《瑞典人想多了》以及《让炸弹飞》这样的篇什,它们也乐观也荒诞,但是,乐观和荒诞之余,我们读到的是作者的眼泪——恐惧中的幽默最让人泪眼模糊,这样的情感,同样承受过深重灾难的中国人,很能感同身受。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四):美好的一生

  作者真是個很好的人並且很有趣,他的家人也是。這是我第一次讀以色列作家寫的書。如果按作者的媽媽的話說,他其實是流亡的波蘭作家。看到波蘭的情節的時候很激動,下次去華沙我也想去那街道看看。前幾日還在電視講二戰的紀錄片上看到華沙的猶太人區本來是一副很快樂的景象,年輕人對著鏡頭都露出了非常開心的笑容而後來戰爭奪去了他們的家人,家園健康,甚至生命。生活簡直不能再稱之為生活。

  生活在不安全的環境下,他們淡然而又輕鬆的生活態度才是真真如鑽石般璀璨。記憶很深的是他們在警報拉響時做一個叫的燻牛肉三明治的遊戲,驅散了恐懼。還有很多片段,也有淚點,比如因為酒店水龍頭壞掉的原因導致他的行李箱全濕了,而在這之前他就把帶著的已故父親的鞋子放在了桌子上。情急之下只好穿上了父親的鞋子,像是命運般,又是那麼的合腳。

  希望世界和平,愛真的能感化一切。突然想起作者的妻子希拉說的(大約是這個意思):這一天不過是漫長人生中很短暫的一瞬。實在抱歉,記不住原話是什麼了。我想等我之後在不開心的時候可以以這句話來度過難關。 還有像是當想流淚的時候就做些其他的事情,唱歌啊之類的。可是我真的是愛哭鬼那類型的,經常動不動因為感動或者怎樣就濕了眼眶。可能淚腺比較發達吧,下次可以試試唱歌的方法。

  我對於世界來說根本微不足道,但我又是自己的宇宙。希望每個人都善良,都幸福。都能度過一個又一個,很多很多個美好的七年。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五):《美好的七年》:恐惧中的幽默,最让人泪眼模糊

  “战争阴影下,一个‘天才’作家的睿智、乐观而荒诞的回忆录”,是以色列作家埃特加•凯雷泽的散文《美好的七年》腰封上的一句话。

  刚刚去过奥斯维辛二营,阴森、可怖的不归路让我觉得,一个以色列作家的乐观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是带着零以下的期待开始阅读这本书的。

  埃特加•凯雷泽真的非常幽默。

  《从头再来》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埃特加的父亲始终认为,让自家的几个孩子住在一间房间里不够隐私,就不自量力地买了一栋3个孩子一人一间房间的大房子。搬家前夕,母亲发现新房子里居然没有铺设地砖,就百般不爽。埃特加的父亲多么豪迈,“我会考虑这个问题的”,虽然说此话的时候,搬家在即,父亲口袋里已经没有余钱,他该怎么让母亲满意呢?“当我们几周后搬进新公寓时,地面全铺上了瓷砖,每个房间一个不同的颜色。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期的社会主义以色列,只有一种颜色——芝麻色的瓷砖——而我们公寓的彩色地砖:各种红色、各种黑色、各种棕色,与我们曾见过的各种颜色都不同。”原来,在许诺过母亲以后,父亲就到地砖供应商那里游说,得到的结果是,父亲将自家的新屋当成样板房,任由地砖供应商带着有买地砖意向的顾客来参观,于是,“那天当我一个人在家洗澡时,一个灰色头发、穿着领尖有纽扣的白衬衫的男人带着一对年轻情侣•进了浴室。‘这些是我们的火山红瓷砖,直接进口自意大利’。那个女人首先注意到了一丝不挂、满身打着肥皂的我正盯着他们。他们三个人迅速道歉,离开了浴室”,读到这里,我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联想到凯雷泽家是祖籍波兰的犹太人,笑声里又添加了心领神会的得意。

  《美好的七年》中,类似的“梗”还真不少,比如,《让炸弹飞》一文中,埃特加•凯雷泽写了这么一件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得知伊朗人准备毁掉以色列后,埃特加•凯雷泽和他的妻子开始放弃所有的家务劳动,天花板上有漏水点也不想去找水管工,吃完了饭也不洗碗了,更是打算去银行贷一大笔款子拼命地花,直到确认来自朋友的“伊朗人要毁掉以色列”的消息不真后,夫妇两人才着手找管道工、抓紧时间洗碗、并为贷款买来的那台尺寸巨大的等离子电视筹谋还款计划……又是一个来自生活的幽默故事,读的时候我笑了,笑着笑着,泪眼模糊起来,因为,这个荒诞的故事源自“伊朗人要毁掉以色列”这个假消息,那么,一个假消息何以让凯雷泽夫妇会举止荒诞?因为,事实比假消息更让人恐惧。

  “我对这片海很熟悉:那是与离我特拉维夫的家五分钟步行距离的同一片地中海,但是这儿,当地居民洋溢而出的和平与宁静的气息,是我从前从未遇见过的。同一片海,却没有我习惯于见到高悬于头顶的令人恐怖的、黑色的、毁灭性的云朵。”(《阳光长远》)

  “我和妻子漫步在特拉维夫最热闹的大街的中央车道上,我们的小儿子骑着带辅助轮的自行车跟在我们身后。在我们的头顶,鸟儿啁哳他们的晨曲。我成年后的整个生活都在这条街上,但是有赎罪日的早晨,才能听见鸟鸣。‘爸爸,’我儿子边踩着踏板边气喘吁吁地问。‘明天也是赎罪日。,对吧?’‘不,儿子’我说,‘明天就恢复常规了。’他涌出了泪水。”(《瑞典人想多了》)

  “我母亲在华沙长大,她给我讲了许多关于那座城市的故事,关于她出生并在孩提时玩耍的雅鲁莎拉雅大街,关于她度过努力而为生存而活的童年时代又在那里数去全家人的犹太隔离区。”(《故土设想》)

  在《美好的七年》之前,埃特加•凯雷泽已经是有世界知名度的以色列作家了,他的短篇小说集《突然,响起一声敲门声》在为其赢得世界声誉的同时,也让读者对他有了一种认识,亦即这是一位用奇思妙想一遍遍地描摹犹太人、特别是生活在以色列的犹太人沉重过往的作家。标签既出,蓦然拿到《美好的七年》,我还以为这位曾经以入住波兰一间世界上最窄房屋成为一时热点的以色列作家,开始远离以色列犹太人的忧伤,与这个有些无厘头的世界同嗨了。

  怎么可能呢?自“出埃及记”开始就一直在苦苦挣扎着想有一方自己国土的犹太人,纵然是形销骨立,都会在骨殖上刻着“悲苦”一词。而被他写入《美好的七年》中的忧伤和悲苦,因为有作者强作欢颜的幽默,愈加让人潸然。

  怎能不眼含热泪?从儿子出生到父亲病故的7年里,特拉维夫的主要街道上应该总是莺歌燕舞,事实是,以色列人只能在赎罪日里听到特拉维夫上空响着鸟鸣。为什么?因为,埃特加•凯雷特是犹太人,是生活在以色列的犹太人。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六):何止美好的七年

  读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要不是一个我欣赏的作家推荐了这本书,我大概会因为作家的以色列国籍,而错过这样一本好书吧。我并不是针对哪个国籍有偏见,而是自以为清楚知道因为不熟悉“小众”国家的文化而难以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文学或者影视作品,这一点自以为是,主要是从看一些电影节上的小众电影得出来的。

  然而,还好,我没有错过。

  原来生活在以色列的犹太人,仍然生活在战火硝烟中的他们,在生活中跟我们没有什么两样啊。我的世界仿佛打开了新的大门。

  书的开头,第一篇,我喜欢他对新生儿的描述“肚脐上垂着根缆绳的侏儒”,他脑洞大开的安抚它世界会和平,即便遇上了恐怖袭击,“也总会有一些新颖的感受、细腻的视角去完美的描述它”。婴儿当然并不买账,连相信他的谎话的“天真”都没有,依然大哭起来。

  这段描写让我忍俊不禁,立刻输入卡号,把这本书从kindle样章变成了我的书。

  埃德加是个充满天真、愉悦的人,他把生活的每一个微小细节描写的那样津津有味,在他身上几乎看不到战火的创伤,看不到生活的残忍,留下来的只有真挚的感情,与亲人绵延不断的爱,与陌生人的善意,与生活的敬意,与那些曾经去过的城市的融合,以及与历史的审视。

  博物馆之夜那段,是他为数不多直接写到纳粹的文章。明明特别简短的一篇文章,却不断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他与那副被纳粹写满字的少女小巷互相对视,直到天亮。他在想什么呢?如果是我,我看到那些简短的字句我会想什么?如果想要过好生活,应该要建立怎么样的小宇宙,既能保护自己,又不曾丧失对世界的敏感呢。

  除掉一些特殊背景下的文章,更多时候,他以一种调侃的语气描述生活的小细节,比如他怎样跟电话推销员斗智斗勇,比如他如何在书上签名时给自己加戏,比如他的父母兄姐。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展开来,我看到一个活的有趣的人。直到最后一篇《熏牛肉三明治》,在空袭警报之下苦中作乐的熏牛肉三明治,忽然就想到了那年看过的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有了一颗强大的心,无论如何都能突破困境吧。毕竟是躲过纳粹大屠杀的后人呢。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七):我们为什么需要无意识的社会

  “但是为什么?为什么你想要保护我?”

  “因为我爱你,我说,”因为你是我的儿子。因为一个父亲总是必须保护他的儿子。”

  “但是为什么?”列维坚持道,“为什么一个父亲就必须保护他的儿子?”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时候很险恶。而只有每个生到这世界上来的人,至少有一个人会去保护他,才是公平的。”

  “那你呢?爷爷死了,谁来保护你呢?”

  是的,这个社会有时很险恶,不知何时从天而降的炸弹让人粉身碎骨,不知何时发生的自然灾害让人无所遁匿……太多人为或天为的灾难让我们避无可避,而父母就是我们最坚实也是最后一道壁垒。他们保护着我们,照料着我们,以我们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作者的父亲去世后,儿子童真的追问直击内心,失去父亲的感觉更加强烈。而作者穿上父亲的鞋子,就像是延续了父亲的存在,继续为自己的儿子保驾护航,生命得以延续。动荡不安是人类历史永恒的规律,政权给了人民最大的安全和最大的不安全,权力的争夺让百姓颠沛流离,而永远的和平,亦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唯有在这不断的动荡中坚守自己的本心,努力活着,努力将希望带给下一代、下下一代,用自己的臂膀为家庭撑起一片生存的空间。左右政权的人是自私的,他们视生命为蝼蚁,人民的生死他们并不关心,权利的归属才是他们真正在意的。权利啊,让人为之发疯的字眼,任何一种政权、党派、意识形态,都将自己标榜为先进的、不可战胜的、正确而,其实他们的本质一样,政权就是暴力。这样的暴力使平等的人类有了种族的划分,有了先进之于落后的区别,高级与低级的区别。不管怎样宣传,暴力就是暴力,无所谓保护与拯救。冲突是因为割据,对抗是因为对立,如果人不将自己与他人强行以国家或其他身份有所区别,那么就应该认识到,人类是一个种群,从生物学角度而言更是如此。没有生殖隔离的人类,因为荒谬的肤色之分、民族之分而拒绝通婚,却强行让驴子和马交配生出没有繁殖能力的骡子,岂不可笑?岂不荒谬?而大多数人却以自己区别于他人而沾沾自喜,甚至因为自以为是的所谓高贵,用暴力手段剥夺他人生存的权利,这是最可耻的。虎毒不食子,何况于人?何配为人?人类竞而相食的历史从古至今,形式变了,本质依旧。人类用不同的方式推动着自己走向死亡,我们应该做的并不是轻描淡写说一句“坚持就有希望”,坚持带来不了希望,对国家领导人的盲目崇拜、信仰只会将我们变成被圈养的牲畜,任人驱使和宰割而不自知,甚至自己献祭,愚蠢送死。无论在怎样的时代,无论宣传怎样告诉你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多美好,请保持自己基本的判断力和对自己的信仰。正如《1984》这本书做警示的一样,不要做“老大哥”盲目的信徒。客观认识,努力改变,包容开放,都不应只是说说而已,闭关锁国的悲剧希望不再重演。物理存在的长城没能抵挡住外族侵略,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又有多少堵“墙”阻断了我们与世界的交流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濒临绝望的人类需要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美好的意义。不去渴望美化现实,而是坚持寻找一个会将丑陋置于更明亮的光线条件中,从而为那张疤痕累累的面孔上的每一个疣子、每一条皱纹所创造出喜爱与同情之心的天使。这本书带给我的欢笑与感动,感受与悲伤,希望带给你。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八):黑色的美好回忆

  用了一周的时间,在早出晚归的上下班的不太拥挤的地铁上,读完了以色列作家埃特加•凯雷特的《美好的七年》,这是今年读过的第二本关于以色列的书,前一本是阿里•沙维特的《我的应许之地》,这一片上帝的应许之地,流遍奶与蜜同时又充斥暴力和悲伤的土地让人了解后连连叹息,而凯雷特的这部非虚构的回忆作品恰是前一部的注脚,让我们看到了别样的东西,在黑暗的背后也有阳光也有美好。

  凯雷特是个说故事的高手,他智慧的、励人积极的但又让人捧腹莞尔的叙述牢牢抓住这每一个读过他作品的人,当然核心更在于回忆真实、又不乏黑色的幽默,有时又深刻异常,凯雷特用他独特的、戏谑的方式关照着他所身处的现实世界。“美好的七年”始于他儿子的降生,而终于其父的过世。一生一死,暗示着时光的流变和世代的交替。

  这“美好的七年”中,凯雷特亦有许多隐忧,比如儿子列维出生时与之相伴的竟是特拉维夫的一次严重恐怖袭击,几乎全部医生都去抢救伤员,只留下两个护士随时待命准备接生;还有,躲过纳粹大屠杀的父亲得了癌症最终去世,似乎在凯雷特精神世界上有一根柱子到了。当然,时不时的恐怖活动与战争威胁阴影一般的笼罩并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压抑得人神经紧张。

  居住在一个拥有复杂历史,当下充斥着潜在的暴力威胁,极端的宗教和政治势力剑拔弩张的国度,我们却读到了作者黑色却反射着深刻人性光芒的幽默。他在有趣和深刻之间游刃有余的转换,让人实在佩服。凯雷特机智地和电话促销员周旋竟然把自己说死了还是没有摆脱推销,在签名售书时玩世不恭地留言换来一记耳光,“污蔑”自己的小婴儿是个“瘾君子”一刻不停要喝奶。另一方面,他也看到许多隐藏的事物背后危险的动机,“愤怒的小鸟”这款游戏潜在的暴力倾向,正迎合了恐怖主义毁灭屠杀的心理预制,激发出人类内在的恶与仇恨。

  正如凯雷特所说,“濒临绝望的人类需要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美好的意义”,这部“黑色的美好”回忆录,让读者了解到了身处中东暴风眼中的以色列人的生活,其中的美好与不幸,这个新兴的国度愈发的繁荣,却也处处暗藏各种忧患,愿《圣经》旧约中那些上帝的选民能自由、安全无虞的生活在那片世代向往的土地上。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九):假如生活背叛了你

  “濒临绝望的人类需要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美好的意义。”这是贯穿整本埃特加•凯雷特的《美好的七年》所传达的精神内涵。身为被当地排斥的犹太人族群,又深陷战争的慌乱与恐惧之中,在儿子降生后的前七年,凯雷特从父亲那里继承到教义让他乐观坦然面对这个一片疮痍的世界:“不去渴望美化现实,而是坚持寻找一个会将丑陋置于更明亮的光线条件中,从而为那张疤痕累累的面孔上的每一个疣子、每一条皱纹创造出喜爱与同情之心的天使。”这样的精神,大抵正是本书美好的意义。

  凯雷特所面对的生活,远不及被我们怨声载道的庸常,而是时刻在混乱与危险中,去竭力拥抱的生存。而在他的文字之下,却鲜见埋怨,同时充满反讽意味的黑色幽默。大抵只有经历过真正苦难的人才能有底气去拥有真正的幽默,而凯雷特正是这样的作家。本书辑选了作者七年的时光,从儿子降生作为开篇,然而,巨大的战争袭击事件打乱了生活中的一些节奏,连生命的新生都瞬间黯然失色,成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巨大的混乱之中,生活却仍在继续,虽然时局动荡,连完整的白日梦都成为奢侈。

  身为犹太人,凯雷特一直面对着割裂的世界。无论是战争与日常的割裂,还是教育与现实的裂痕,表面一团和气,内心仍敏感非凡。因为谐音把“挡道车滚”听成“犹太人滚出”,他在餐馆与醉鬼大打出手;而当讨论是否要让孩子参军时,他与妻子竭力争论。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不是教条的理论,而是源于生活的感悟,凯雷特妻子一阵见血地指出,“愤怒的小鸟”游戏之所以受欢迎的本质,是因为人性热爱杀戮和破坏的本性。黑色的战争与政治侵入私人生活,却没有完全抹灭内心的一团火。他们习惯了在谷底做决定,因为生无可失,所有的收获都是意外的美好。

  无论怎样糟糕的生活中,总能找到乐趣与意义,甚至让人忍俊不禁。不擅长运动的凯雷特去参加训练班,因为天资,最终参加了孕妇瑜伽班,最终成为了唯一没有因为生产而被“淘汰”的学员,只能自动出局。而在这动荡的七年中,凯雷特同样不止一次面对至亲的死亡,在忧伤的死亡面前,他的笔调同样不至于让人读得悲伤绝望,当写到姐姐的死亡,凯雷特加入了爱情的元素,让灰黑色基调的生活蒙上了些许玫瑰色的浪漫。

  “我们的生活是一回事,而你总是将它再创造为另一种更有趣的样子。”在最痛苦生活中的人,才最坚强,这便是凯雷特教给我们的事。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十):他的生活&大家的喜怒哀乐

  [第一年]

  「突然,那事儿又发生了」

  “我们想让孩子自然分娩,这儿的妇产科……”

  “自然分娩?”他窃笑着打断我,“对一个肚脐上垂着根缆绳从你老婆阴道里弹出来的小侏儒,有什么自然可说?”我甚至都没试图回应他。“我告诉我老婆,”他继续说道“‘你要是生孩子,就得像美国人那样,做剖宫手术。我可不想因为我的关系,你被哪个婴儿撑得变了形。’ 如今只有原始社会的女人才像动物一样生孩子。好啦,我得去工作了。”

  ——开篇对希望采访作家本人对空袭感受的记者的冷漠自私塑造的自然如水。

  [第二年]

  「在云端」

  对我来说,飞行……。那是一种在冥想中对世界的超脱。飞行是辽阔的时刻,那时手机不响,网络也不通。“飞行的时间只能被浪费”的格言把我从焦虑和负罪感中解放了出来,它剥去了我所有的野心,给另一种不同的存在留下了空间。一种欢乐的、傻瓜般的存在,不再尝试着充分利用时间,而只是满足地发现这是度过时间最惬意的方式。

  ——是啊,真真是种惬意的感受。

  [第五年]

  「故土设想」

  她在一个我正等着朗诵自己作品的咖啡馆里给我拍了照,等我回到以色列时,我发觉她已经把照片用邮件发给了我。那是一张我正跟一个高个子、留着小胡子的男人聊天的黑白照。在我们身后,焦点之外,是一幢老旧的建筑。照片中的每样事物看上去都不像摄自现实,而是来自我对波兰的童年想象。甚至我脸部的表情看上去都是波兰式的而且可怕的严肃。我凝视着这个形象。如果我能将摆着这个造型的他从相片中解冻,他肯定可以从相框中走出来,真的找到我母亲出生的那所房子。如果他足够勇敢,他甚至可能上前去敲门。谁知道可能是哪位给他开了门:不知道是外公还是外婆,甚至也许是个微笑的小女孩,对将摆在她面前的残酷未来一无所知。我久久凝视那张照片,直到列维走进房间,看到我坐在那儿,眼神粘在了电脑屏幕前。“那照片怎么没有颜色?”他问。“是魔法。”我笑着,摸摸他的头发。

  ——游离的思绪在孩子出现时转化为爱的反应。

  「胖猫」

  那天下午,我利用和列维的一场友好足球赛来了次交心之谈,“你知道里基老师今天告诉我什么吗?”我问。

  “是不是我每天早晨都给她的电脑浇水但一点儿效果也没有,屏幕依然小得可怜?”列维问。

  ——标题和熊孩子列维的脑洞创意让我想起那年夏天光着脚丫去触碰刚出炉的蜂窝煤的小胖妞,名字跟列维也只差一个字而已。

  “很好,”我说,“不过既然小孩子不准在学校吃糖,为什么你认为你可以吃?”

  “因为我不是小孩子,”列维胖乎乎的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我是只猫。”

  “你是什么?”

  “喵,”列维用柔和清澈的声音答道“喵,喵,喵。”

  ——啊哈,“胖乎乎的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好想你,胖妞。

  睿智,诙谐,在讽刺方面让人联想到鲁迅,在[第七年]中对父母往事及情感牵绊的描述温暖而深刻,让人感动泪流,在空袭时跟孩子玩“熏牛肉三明治”的小游戏,也展现了从出生起就处在战乱和恐袭阴影之下的以色列人的坚强与幽默,以及文中不断隐喻的以色列人毕生的渴望——和平。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gandongwenzhang/253661.html

推荐访问:

感动文章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合唱》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微信营销与运营:公众号、微商与自媒体实战揭秘》读后感精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