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课(壹)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04-10 感动文章 阅读:

小说课(壹)读后感精选10篇

  《小说课(壹)》是一本由许荣哲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课(壹)》读后感(一):什么是“黑暗之心”?

  小时候,我对“写作”其实是毫无敬畏之心的。因为自打学会中国汉字之后,“写”就变成了自然习得的一件事。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只要是识字的人都会写,而自己写个小说什么的,算不得一件难事。

  真的到了三十岁这个坎的时候,“写作”突然令我感到恐惧了,下笔开始忐忑了,对于“小说”更是充满了敬畏之心。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觉得这件事绝对是“天赋人权”,只有天才才能写得出小说来,这世界上只有一个张爱玲,也只有她一个人能把洗澡时流过自己身体的水流写成身体的欲望,色情但是不下流,你不可以,而我也不可以,难道这不是天才吗?

  没错,这世界上有真的天才,在写作的领域里,更是不但要“天才”,还要不是一般的“天才”才能大浪淘沙,经典文学历经时间的洗涤,只会历久弥新,而我小时候认为的能写的作品,只不过是白纸黑字,然后变成废纸而已。

  那么,难道我等庸常之辈干脆就认了,再也不写了吗?可是,这世界上就是有这种人,明明没有惊人的才华,但是还离不开“写作”这件事。如果你和我一样,还在充满了忐忑的创作的话,那么,怎么着也该看几本关于“如何写作”的书吧?我以前也不相信,“写作”这件“简单”事竟然还有“套路”可言,可是看过《小说课》之后,突然又重燃的希望,因为即便是没有才华,也可以遵循写作规律打磨自己的笔,没准有一天,写出个好小说这个梦想就实现了呢?

  写了这么多年,学了这么多年英语,我自认为写作和学英语一样,即便是天才,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言,多读多写,但是并不是多读多写就一定能写出好小说,英语学得滚股烂熟。许荣哲在书里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黑暗之心”。他并没有给出这个名词的概念,但是却抛出了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竹林中》以及三岛由纪夫的《孔雀》。如果你没有一以贯之的去阅读这本阅读趣味性极强和挖坑老手的书,大概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吧。许荣哲说,如果一个人认为“活着是王道”,或者比世界上一切事情都重要的话,那么就没有必要去创作小说,因为这个人是完完全全不具备“黑暗之心”的。所谓的人性,如果一定要加一个确切的形容词,那一定是“复杂的”。传统上来说,人当然会认为“活着”比较重要,但是在一些极端的情况和特例的人身上,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小说的世界之所以有魅力,那是因为,那里面的人物不是扁平的,不是日复一日、吃喝拉撒、千人一面的,《罗生门》中的“恶”不是穷奢极恶的“恶”,相反还交织着“生存”的无奈和苦痛,正是因为这样,才要比一个天生的强盗去作恶更惊心动魄。而三岛由纪夫,本人就是一个传奇,他是一个典型的“绚烂即归于死亡”的日本人,于是,《孔雀》之所以惊心动魄,最主要的是,它是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就像“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是鲁迅先生写的,出自谁手,就让这文字具备了不同寻常的魅力,别人写出来都是庸俗,而只有那样的一位作家写出来的浸染过他生命体验的文字,才是经典。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写小说,还真是一件让然激动人心的事情啊。

  许荣哲不止一次提到“好的诗人用偷的,坏的诗人用借的。”(艾略特)世间的故事万万千,但是吸引人读下去的核心却总是相同的——矛盾,两难。是选择美女还是老虎?是选择相信真相还是选择谎言?当一个人处于dilemma到时候,所有的读者的心跟着一起纠起来,不为什么,也许你是感同身受也许是你通过感同身受去体会无法体验的情感体验,不管怎么样,都是一种享受——果然太平实的人生其实很没意思啊。

  如果你不想写小说,这套书可以看做文学鉴赏课,里面并没有太多冷门的书籍,大多数都是“百部世界名著”里提到过的,小说创作的“黑暗之心”对于一个人来说不是必要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文学给你的“柔软之心”却是必要的。

  很多时候,文学就像打开“异托邦”的门,让你在平行空间里,见识另一个世界。所以,不管写不写小说,阅读好小说,总不是一件吃亏的事情。

  《小说课(壹)》读后感(二):你这磨人的小妖精,终于发现你的秘密了! ——书评《小说课I》折磨读者的秘密

  我们都是凡人,在柴米油盐的生活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磨平了棱角、学会了隐忍。

  生活里缺乏的激情,我们需要更新环境和心境,激发那点残存的激情。可是,生活终将归于平静,红玫瑰也会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我们便将新奇的目光和注意力放到猜谜游戏上了——对,跟剧、看电影、读小说,沉浸在虚构人物的世界里,我们一边惊险地跟着故事里的当事人一步一步往前走,又一边在猜测着下一步会是什么?我们一边承受着故事情节的折磨,又想知道这折磨来自哪里,这是另一种莫大的智力快感。书的封面

  《小说课(壹)》读后感(三):如何用3分钟创造一个好故事

  故事总是比理论更吸引人。想写好一部长篇小说,起码要串联起40-60个优秀的故事,并且这些故事都作要为血肉,丰满在一个有力的框架之中。

  虽然写一部长篇小说是个大工程,但是撑起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最少只需要1个故事就足够。如果学会如何用3分钟就创造好这个可以撑起一篇短文,对于写文章的效率真是显著的提升。

  《小说课(壹)》读后感(四):提升写作功力务必珍藏的一套书

  许荣哲的《小说课》是有关小说的武功秘籍,若想提升写作功力,此书则是务必珍藏的一套书,65部经典作品,从招式解密到内功心法,一一讲来,句句干货,分享8句,拿走不谢.

  1,每篇好小说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谜,有了谜就带来了折磨。聪慧的读者选择好的折磨,平庸的读者选择坏的折磨。平庸的读者像检察官,他把所有的心力,都集中在找出正确答案上,对他而言,”真相”最重要,然而聪慧的读者在意的不是正确答案,他在意的是哪一项选择,才能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度。

  2,内在面貌比外在面貌重要千百倍,因为内在面貌才能提供读者无边无际的想象,以及挥之不去的恐怖惊吓。

  3,对话除了拿来当廉价的“日常对话”,“推动情节”之外,还可以用来代替小说里的描写,叙述,甚至议论,说明……。使用对话之前,请记得先提醒自己,对话不是水龙头,不要一开,就流了满满一地。请试着用最少的字数,写出一座“除了水面上还有水面下”的冰山。

  4,坏小说家用模仿的,好小说家用偷的。聪明的你,请把故事的核心“矛盾”和“两难”偷走,那么你也有机会变成故事大王。如果你一味地模仿表面,那么你不只会写出一篇很笨拙的小说,而且很快就会有人找上门,请你到警察局一趟。

  5, ”现在”究竟有多长?有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对人类而言,现在只有短短的八秒钟,相对于沙漏般不断积累的过去,以及无边无际的未来,现在实在渺小得可怕。因此很多小说家穷尽一生,就是想把短暂的现在,像黄金一样,不断地往各个时间的方向延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过去和未来纳入现在。但你可别以为只要把过去当成回忆,未来当成想象,那么过去和未来就会自动变成现在的一部分——那你可就错了,因为回忆的过去仍是过去,想象的未来仍属于未来。过去,未来,现在依然三者并行,谁也不隶属谁。

  6, 随着年纪增长,每个人的桥都会越走越多,盐也会越吃越多,但好的小说家知道重点不是多的问题,而是桥和盐背后那个闪闪发亮的东西——人情世故。

  7,优秀的小说和新闻报道不一样,它能带领读者看见生活的底层细节,生命的无奈与叹息。

  8, 故事公式: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不管小说,电影,还是漫画,只要它的核心是故事,大部分都有类似的戏剧结构。

  《小说课(壹)》读后感(五):后天派码字人

  “你怎么不写小说呢?”

  “你的小说开始动笔没?”

  “故事写得怎么样啦?”

  ......

  很多次,我被身边的人问到只能尴尬的“呵呵”,因为我真的不擅长或者根本不会虚构一个完整的故事。人们好像习以为常的把写作和写小说画上了等号,这是很难解释的一个误会。

  编着编着就写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着写着就把朋友的秘密暴露在文字中,一个天生不会撒谎的人,如何在后天练就贩卖故事的能力?这是我打开《小说课》的动机。

  它像一本成功学鸡汤,正中我下怀。作者许荣哲说,文学就像数学一样,有公式存在。我们都知道解一道数学题,关键在于熟悉公式的运用,掌握了公式的原理,那就不是一道难题。这个观点,铲除了我对“天赋”的忧虑,我一直认为自己没有想象和创作的细胞。凡事都有规律可循,勤能补拙一样可以用在码字这件事上。

  但是,小说的关键却并不在于公式,而是:答案。折磨读者的秘密便是,1、答案是什么?2、答案是怎么来的?就拿侦探小说来举例,我们都有过被扣人心弦的情节抓住不放,捧着书本通宵也要找出真相的经历。直到遇见了东野圭吾,故事的真相早已写在了开头,可为什么我们还是被吸引住了呢。这便是寻求真相的魅力,除了答案,我们还想知道动机和所有缜密的细节设计。反之,如果是读者都能猜中的剧情,谁肯在此耗费自己的时间呢。

  这又像是一本不太常规的书评,每一篇短文都分别举了不一样的名著小说作为例子。有人看书只是看看别人的故事,有人看书是想要寻找自己的影子,有人能从书中汲取人生哲学,而作者却在别人的作品中窥探“商业机密”。要看过多少本小说,才能摘出这些“公式”,把所有的故事拆成骨架,为己所用。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拿《三国演义》来分析人物刻画,用《儿子的大玩偶》、《最后一片叶子》等畅谈情节,用一句“每一间星巴克都长得不一样”概括场景的地位不可或缺。

  想要学会讲故事,首先你得知道读者喜欢什么,喜欢那种受虐的精神状态,喜欢当一只木偶被你笔下的线索牵着走。

  如果你不是天才作家又喜欢上了写作,那就加入后天派码字人的站队努力学习吧,读一读《小说课》也算是不错的选择。

  《小说课(壹)》读后感(六):蛋糕上的奶油花——《小说课》【壹】【贰】读后感

  请允许我这个吃货,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作为开头。

  如果想成为一个老饕级的吃货,只要尽量吃很多不同的食物就好。但是,如果想成为一个厨师,即使只是在家做饭,也不仅需要吃,还要琢磨如何重现自己吃到的味道,甚至还需要改进做法,加入个人风格,让它变成更加受欢迎的味道。

  我想,这或许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区别吧。

  作为一个读者,我只需要品尝端上餐桌的佳肴,欣赏它悦目的摆盘,闻着诱人的味道,尝那可口的滋味,获得这样那样的感受,就已经足够了。但是作为一名作者,却需要从捕鱼杀鸡开始,从给鱼去鳞、给鸡褪毛这类既不好看也不好闻的程序开始,一步一步的拾掇食材、操纵火候、搭配调料,最终端上餐桌的,才是之前我吃到的那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这是一个光明与黑暗的差别。想要成为一个作者,就不得不修炼自己的“黑暗之心”。心中不但要有爱、光明、悲悯与希望,也一定要有阴谋、背叛、欺骗和残忍。要背负更多,要忍受寂寞,要练达人情世故,却又要超脱世俗。要知己,知人,因己及人,因人涉己。痛苦时要反复去咀嚼这痛苦,欢乐时要冷静去分析这欢乐,解构一切,重组一切。惟有将这些都归纳于心,才能成为一个作者。

  看起来似乎很难的样子啊。

  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如同魔术师变魔术时手上拿着的布,假若揭开了布,戏法或许就会让你大叫无聊。但是这块布没揭开之前,你却一直都觉得他的确是一种神奇的把戏。

  每一次,当福尔摩斯直接说出结果时,华生都无比惊讶的看着他:“你是怎么知道的?”可是,当福尔摩斯说完推理过程,华生又感慨得大叹:“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嘛!”

  《小说课》,或是这类教人如何进行写作的书,似乎就扮演了揭开遮布的魔术家和坦白推理的名侦探的角色,看完之后,或许会让你觉得无趣的很。借用一句台词:“真相这东西,不知道反而更好。”

  但是,这种以理性的思维方式,思考感性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如我这样的初学者一种很容易上手的方法。《小说课》里,将写故事总结成公式,将精彩的故事总结出有迹可循的规律性,只要学会套用公式,只要掌握了关键点,即使再外行的人,也有可能很快学会写故事。

  或许有人想说,我并没有成为一个作家的愿望,还用得着读这本书么?

  请允许我这个吃货再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

  原本住在伊甸园中的亚当,虽然有满树的苹果,但是却禁止他吃。在吃了苹果被赶到人间后,他虽然被允许随意吃苹果,但是必须从种苹果树开始,等到结出果实才能吃到。

  我想,在人间的苹果,味道一定与伊甸园中是不一样的。

  读有读的愉悦,写有写的乐趣。庖丁解牛,即使是活牛,看在庖丁眼中已经不是一只整牛。作者看事,看在眼中也与读者截然不同了。或许很无趣,却也很实际。虽然你并不是作者,但是,当你知悉了一些作者对技巧的玩弄,体察到一些作者对于人性的洞悉,是否能够在阅读这些人生百态、世象万千时,多了一些与以往阅读不同的感受?

  越是相信人间一切须合乎情理,越会感到世间充满了不可思议。——京极夏彦《续巷说百物语·狐者异》

  事非经过不知难。虽然《小说课》写了两本,用一个个很有趣的故事,条分缕析,层层深入,既好看又好用,但是,它依然是浅入浅出的,浅言即止的。读这本书时,与其说学习写作,毋宁说还是在享受阅读。甚至许多评价它的人都说,读后很大的一项收获是因为书中的例子得到了一份有趣的书单。

  因此,只是靠这本书,很难真正成为一名优秀作家。毕竟写作这种事,不是只需要“公式”和“诀窍”,还需要许多“笨拙”和“精微”的功夫。好比做菜,火候、时间、手法不同,做出的菜肴便有高下之分一样,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名作者,还是要多下功夫才好。

  或者,就像我一样,只要尽情享受美食。至于是怎么做出来的,“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自有人去烦恼。

  《小说课(壹)》读后感(七):看过的最简单的写故事秘籍 ——读《小说课》

  文/岸晓风

  对于秘籍,我们一般都有两种不一样的看法。一种是对秘籍特别的推崇,就好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九阴真经、乾坤大挪移,一旦得到,就是在短时间内成为绝顶高手。更有甚者,东方不败习葵花宝典,不惜挥刀自宫成就一身绝世武功,自此阴阳颠倒,人格上渐渐变得不男不女。这种我们可以概括为想走捷径型。另一类则是“嗤之以鼻”型,认为所谓的秘籍都是糊弄人的,那不过是一些成功人士的自说自话,添油加醋。

  当然,上面这两种态度都有点走极端了。要么是受过打击,要么是不得要领,或者没有遇到真正的“秘籍”。

  今天要说的就是这样一本真正的秘籍,一本怎样讲好故事,写好小说的秘籍。

  那就是许荣哲先生的《小说课》。

  许荣哲先生,可能在大陆还有很多人并不是特别了解他,但是在台湾却是大名鼎鼎的公认的70后最会说故事的人,是大家所熟知的九把刀追随的文学偶像,他也是罗胖子眼中最适合中国人的故事入门教练。在台湾,他每年做300多场关于写作的培训和讲座,甚至,他讲到课比他写得小说还要精彩。

  这么说可不是信口开河。因为当我看大他的《小说课》的时候就有一种特别后悔的感觉,当然不是后悔看他的书,而是后悔怎么现在才看到他的书。

  一方面,他的小说课让我颠覆了对于写作课,对于写作技巧的看法。一般来说,这方面的经典书籍多半是西方的。中国不是没有好的小说技法书籍,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都是顶尖的,中国古代的文论更是多如牛毛,但是近代以来基本是西方占据主导,读这样的书,对于一些人来说则有水土不服的感觉。读《小说课》,有一种回归的、亲切的、如鱼得水的感觉。

  另一方面,则是为这本书的“举重若轻”所震撼。一般的写作技巧都是长篇大论的,因为不如此则不能说明问题。但是小说课则完全否定了这样的原则。在第一册里讲了37个创作技巧,每个技巧都只有3-4页,更关键的是,短短的篇幅却将道理说的入木三分,让人看的欲罢不能,这就是大智慧,也让我们由衷地对于创作之路充满信心。

  (转载联系:[email protected])

  《小说课(壹)》读后感(八):小说的各种可能

  任何文学理论都不可能教人怎么一格一格地写,但能提供反思路径足以凸显其价值。例如,在台湾被称为70后最会说故事的人——许荣哲在他的《小说课》(壹)中用65个供读者反思的案例说明:创作吸引、折磨读者的小说秘诀在哪里?

  《小说课》(壹)的开篇讲述的故事,引出作者的观点:“平庸的读者像检察官,他把所有的心力,都集中在找出正确答案上。对他而言,‘真相’最重要。然而聪慧的读者在意的不是正确答案,他在意的是哪一项选择,才能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度。”

  例如,要表现“真相不重要,要呈现人性的复杂。”故事中,丈夫和妻子到湖畔露营,在宁静美好的氛围下,丈夫向妻子坦白,他爱上了另一个女人,但问题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少爱妻子一些,他还是像以前那样深爱着妻子。当时,妻子没有多说什么,那一晚他们依旧同床而眠,一切似乎跟以前一样。隔天清晨,丈夫起床,发现妻子不见了,他里里外外找了好几遍,最后在湖里发现了妻子的尸体。故事最后,包括丈夫在内,没有人知道妻子究竟是死于意外,还是投湖自杀。

  作者说,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很重要,但是有时候大家往往会忘记驱动情节的是谁,忽略了人的重要性。“情节会被淡忘,但是人物不会。所以要抓紧核心,通过情节去创作的那个人,所以情节是手段,人物是目标。”他认为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场景。他举了史铁生《命若琴弦》中的片段为例:

  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他小野兽……

  这地方偏僻荒凉,群山不断。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他小野兽……

  “一个是故事最初的场景,一个是故事最末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甚至到了重复的地步,但读者读时的心情已经和当初大不相同,开头的场景不过是个场景,而最后的场景,则象征了两个瞎子的人生:重复、轮回。”

  马尔克说得极好,每篇好小说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谜。

  有了谜,就带来了折磨。”

  作者在书中举例谈运用俳句的力量:

  一颗痣因肉体的白

  成为一座岛:我想念

  你衣服里波光万顷的海

  他说正如数学1:2=3:6,痣:肉体=岛:海,“作者利用譬喻的手法,将痣和身体,岛屿和海两组相似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痣和身体是小情小爱,变成岛和海的丰饶,不管是大小规模,精神层次,还是情感的丰沛度,皆不可同日而语。”

  作者在第14节小说的“花式跳水”中描写转换场景和时间推进中的例子,先由两个影片桥段入手,第一场中出现的电风扇和第二场出现的螺旋桨,因二者的相似,将不相干的戏很好地连接起来。接着引出“将前后两场不同时空背景的戏连接起来,就叫转场”的观点;之后他举了黄凡的小说《赖索》中的片段:

  “八格牙路!”日本人骂道。唾沫飞到赖索脸上,他举起手来擦脸,发现脸上长了一颗颗的青春痘。

  当这些青春痘开始膨胀,有几颗甚至化了脓时,他正走在大稻埕的街上,一面走一面用指甲去挤,弄得脸上红一片白一片,挤到第五颗时,同伴小林用肩膀撞撞他。

  “快看!”小林压低声音说,“那不是田中一郎吗?两年前教我们历史的日本人。”

  任何文学理论都不可能教人怎么一格一格地写,但能提供反思路径就足以凸显其价值。

  《小说课(壹)》读后感(九):小说课:创作好故事的7步法

  《全新思维》的作者、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提到:世界已经从过去的高理性时代,进入一个高感性和高感知的时代,当AI能处理大部分左脑工作,唯有感性和创新能力让你获得“人”的优势。有6个能力极其重要: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

  故事感居然是可以这么得来的!上周读许荣哲的《小说课》,总是忍不住发出赞叹!(忍不住赞叹也许是因为我读书少,少见多怪,但是把理论讲得简单又引人入胜毕竟是不多的吧)

  许荣哲是何许人?百度搜索“许荣哲”的话,就可以看到他的诸多头衔:台大生工所、东华创作所双硕士,曾任《联合文学》杂志主编,现任耕莘青年写作会文艺总监、四也童书出版社总编辑、新北市大河文化协会副理事长。在他的简体中文版《小说课》的宣传上,把他定位为“70后最会说故事的人”。

  《小说课》这两本书里面的文章原本是他为一个报纸写的专栏,在集结出版之后,受到台湾中学老师的热捧。从那个时候开始,有出版社找他去学校演讲。到后来,平均一年许荣哲会做300场以上的演讲。行程紧张的时候,一天会跑遍台北,台中,台南三个地方演讲。可见从院校到自由写作圈,许荣哲都是一位非常受欢迎的“讲故事的大师”。

  在《小说课(贰)-偷故事的人》里,作者讲到了他年轻时候在编剧班,经验丰富的编剧老师告诉他,只要回答7个简单的问题,按照公式,三分钟就可以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这个说法让他惊讶有忐忑不安。就像我们大部分人一样,三分钟?!真的可以吗?!我能够在三分钟说好一个故事?!所有的惊讶和忐忑在这个7个问题面前大概会安定下来一点。

  1. 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2. 他的“阻碍”是什么?

  3. 他如何“努力”?

  4. 努力的“结果”如何?

  5. 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6. 意外发生,情节如何“转弯”?

  7.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把上面的七个问题简化之后,就可以得到故事的公式: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剧本,本质上的核心都是故事,都是有类似的戏剧结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创作不是1+1=2的固有公式,人们可能从千千万万的现存物中抽丝剥茧地发掘一些“规律”,但是因为任何“规律”、任何归纳只是让你比较快,不太容易迷路。

  以上说的是讲好故事的公式,故事里面少不了的人物,许荣哲在《小说课(壹)折磨读者的秘密》也提到了塑造人物的重点要素:外在面貌(长相)+内在面貌(性格)。

  外在面貌,以关羽为例:“身长九尺,髯长两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眼;手持青龙偃月刀,胯骑赤兔胭脂马: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内在面貌,以曹操为例:刺杀董卓失败之后,躲藏在吕伯奢家又杀了吕伯奢一家,曹操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外在面貌和内在面貌的刻画都是为了让一个模糊的印象一笔一笔清晰明确起来。内在面貌(性格)是人物在故事中生动起来的根源,所以在许荣哲的创作观里,内在面貌中重要千百倍,内在面貌可以给读者无边无际地想象。

  《小说课(壹)》读后感(十):故事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人物:

  外在面貌和内在性格

  内在个性比外在面貌重要,在创作里,內在面貌比外在面貌重要千百倍,因为內在面貌才能提供給读者无边无际的想像,以及挥之不去的恐怖惊吓。

  二、场景:

  每一间星巴克都长的不一样

  虽然场景是被动的、沉默的,无法跳出來大声疾呼的,但聪明的小说家却懂得利用它来说一个不断重复、轮回的悲伤故事,沉默的场景一样可以感动人。

  三、对话:

  除了水面上还有水面下的对话

  对话除了拿来当廉价的「日常对话」、「推动情节」之外,还可以用来代替小说里的描写、叙述,甚至议论、说明……

  使用对话之前,请记得得先提醒自己,对话不是水龙头,不要一开,就流了满满一地。试著用最少的字数,写出一座「除了水面上還有水面下」的冰山。

  四、形式

  小说的人类进化图

  无视时间的存在。它把不同時期的人类,依序摆在同一个平面上,让读者一目了然,「哇,原來人类是这么来的!」这种感觉很像有人拿熨斗,把不同厚度的人类时间燙平,然后一个一个揪出來,整齐的摆在一塊儿。

  五、故事

  偷矛盾两难的贼

  读者最爱看的:事物的危险边缘。诚实的小偷,软心肠的刺客,疑懼天道的無无神论者。

小说课(壹)读后感精选10篇

http://m.sbbzjw.com/gandongwenzhang/245074.html

推荐访问:少年的你小说读后感 动物小说读后感

感动文章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莫过如此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赌棍》的影评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