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的观后感10篇

2015-04-16 感动文章 阅读:

《左右》的观后感10篇

  《左右》是一部由王小帅执导,刘威葳 / 成泰燊 / 张嘉译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左右》观后感(一):假装徘徊,其实是一场预谋。

  枚竹在那一套一直无法租出去的房间里添置生活用品,并且铺上大红色床褥准备一场温馨回归的激情床戏的时候,我突然惊觉:这原来是一场预谋。

  我本想总结成:这部电影为所有身患白血病儿童的父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案。

  但是这么说未必狠了点。

  即便再大的预谋或者报复,女主角再强拧执着纠缠,也是因着有母爱的光环,所以任何为所欲为都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王小帅也是有预谋的,一个拿了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的导演懂得在了前二十分钟作好所有的铺垫。

  从一开始枚竹带领客户去看出租房时跟司机指出的路标,于情理之中,却于意料之外点题。如果你认为王小帅的预谋不过如此,那么你就错了。这只是开始。因着这向左向右,出租车开向了重头戏现场,一切伏笔细节不过为了这一场不裸露不惊艳蜻蜓点水般的床戏。

  一切有如石破天惊般的恍然大悟,枚竹每一次跟肖路的谈判总是歇斯底里。我认为,一个女人要是不爱,那即便如何无奈如何发怒也不至于歇斯底里。“你不要逼我。”那样的言语让我觉得这不单是对处境,也是对自身最底层那些隐晦的不甘情感的最强烈表达。不禁猜想,四年以前,甚至更久,枚竹是爱肖路的,这种爱也如同她如今歇斯底里的处境,并且并没有随着肖路的断然离开而戛然而止,反而是更浓烈和隐晦,甚至潜藏成一种怨妇的姿态。是的,卑微而犯贱。当然,即便是老谢这样的男人也给不起化解不了。

  不过一场床戏,不过一次背叛或者出轨,不过是已离婚四年的夫妇重温当年床第之欢。却被王小帅设置重重机关,在开始二十分钟就用手机的细小按键牵动正牌老公的情绪。让这事儿就像错摆在客厅的床一样瞒不住藏不了,暗藏的隐喻让这种本该闭门之事公诸于众。而海报上打上“温情挑战伦理最极限”的标语,更摆明了这是多大的噱头。

  如果说这是枚竹的一场预谋,那又该是如何炙烈的爱,才能精心策划出这一场理智的欲?

  前几日恰好在电视上看到一期王小帅的访问,大意是探讨商业片和文艺片如何平衡。王小帅在开始狠执坳的去区分艺术片与商业片的投资前期与票房,他认为拍商业电影的人,永远都是麻木的,就像一个只会玩电脑游戏一样的人。

  这样的执坳却让我有些习惯性的反驳情绪,我一直认为艺术和商业在极端的区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艺术的极端个人风格反而会造就高度的商业化,或者说,艺术一开始,就是为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商业手段。需要从商业领域得到最后的终结和肯定。通俗点说就是:没钱你艺术个屁!

  王小帅终究有没有被说服我不清楚,但是我记得他最后的话,他说:永远不要忘记自己十八岁的梦想。

  预谋梦想,想来也是件美好的事情。这话比电影感人,至少勾起我两年以前的梦想和激情。剩下的时间只为着实践并且实现。

  相信我,这洋洒千字也不过是我为着拼凑字数的预谋。

  《左右》观后感(二):心里忽然泛起疼痛。

  《左右》的结尾对我而言终是太过突然。

  我还没有做好完结的准备,影片就刹然而止。手起刀落。死的痛快。

  晚上十点我突然有种白昼的感觉。这样的结束瞬间将我的心里照得一片明亮。耀眼的一片白。没有任何景物。可能导演最初想要的。也就是观众看完后一瞬间的迷茫罢。

  忘却与迷失。仿佛还沉浸在枚竹的生活中。吃着那碗永远也不会吃完的饭。想着各自的心事。说着口是心非的话。

  只是可怜了老谢这个老好人。心知肚明却要硬撑坚强。在单纯的目的--孩子的生命面前他只有牺牲。牺牲自己当父亲的权利。牺牲自己交流意见的权利。一包接一包的烟买来。用来麻醉。获得短暂的释放。

  久久的。久久的不能反应过来。影片已经完结。心里仿佛还有个声音在高高低低浅浅淡淡地说着。絮叨着。用一种看似商量实则决断的口吻。

  毋庸置疑无可辩驳的语气。

  不禁想问。究竟什么才更重要。生命的希望真的可以超越一切世俗伦理道德规范法律约束吗?

  没有答案。

  王小帅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

  谁都不知道。

  想怎么就怎么吧。

  《左右》观后感(三):不够Hardcore

  某日读到报纸,说王小帅导演为了宣传《左右》,不惜将自己的手机号放在网上,让想看这部电影的影迷随时联系他。原因是,他担心票房。事实上,票房确实值得担心。

  电影一个小时五十分钟,等到三十分钟处,才揪起了一个矛盾,那就是——生小孩。很明显,接下来的故事应该围绕生小孩这件事情来讲,然后会有——sex,于是我们会在怜惜小女孩儿白血病的时候小小欣快一下。可是电影就这么不咸不淡的拖下去,一直拖到了最后,有种欲勃不能的感觉。人类的婴儿是胚胎,制造胚胎的行为是关键。如果你觉得我在这个白血病题材的电影下面谈Sex有点倒胃口,你只能说是导演把这个问题遮遮掩掩又那么明目张胆的提出来的。其实导演通过白血病表现夫妻间关系倒不如直接sex来得痛快。

  其实人物应该是老谢很隐忍,刘威威让人感动,胖爸爸很矛盾却爱女儿,空姐应该懂事,小孩儿很惹人爱。但不知道为什么会显得,老谢太窝囊,刘威威的角色太不让人疼,胖爸爸始终感觉没什么爱心,空姐太神经质,小孩儿又有点呆……其实是因为情节发展太缓慢,没有突出特点。

  可能是最近法国的短片看的比较多,所以一看到巨大的特写我就发毛,王导倒还好,每个镜头几乎都讲究对称和不对称,没有一张大脸一览无余拍到底,而只是把脸放在镜头边缘或对角线上。再就是长镜头,真的很多,有几次我都怀疑是不是我的播放器出了问题,电影定格了……总之灰白色调和结尾处玫瑰红的被子以及极其缓慢的节奏达到了导演的定的调子——极度抑郁。

  唉,我还是比较怀念那个阳光灿烂的夏天里骑车的小孩子们。

  《左右》观后感(四):《左右》不过如此

  备受瞩目的《左右》终于公映,但是我的评价却是标题里面的不过如此。之所以下这四个字的评语,一个原因是这个故事曾经被一些媒体渲染一番了,电影有雷同之感;另一个原因是银熊奖的光环让人对它有更高的期待,但是,我说它不过如此,还有别的理由。

  我认为王小帅最大的失算在于,他完全重复了生活中的那个故事,因而落入窠臼没有新意。生活中的那个故事,或者说报纸电视台在报道这个故事的时候,第一主角是枚竹,故事都是以枚竹为核心,枚竹的每一个决定不仅决定着她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着别人的命运。这样的故事想表达出来的是,一个女人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惜和她的前夫发生性关系,或者说,女性的伟大,母爱的崇高。

  这是生活中的那个故事,而不应该是王小帅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应该区别于那个故事、不同于那个故事,否则这个故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不同在哪里呢?我认为肖路应该是第一主角,故事应该围绕肖路展开,即一个男人在被一个或者说,两个女人改变命运的时候他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这是一个男人成长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就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故事了,而且,这个故事会更有看头。

  在影片中,肖路除了出现在建筑工地和在医院看孩子以体现他的身份之外,在医院做了三次人工受精,在咖啡馆和枚竹聊过两次天,陪董帆逛了一次商场,此外的肖路,全部是在床上,要么是在董帆的床上,要么是在枚竹的床上,要么是露着汗涔涔的后背如牛耕地,要么是仰着脸做哲人般的沉思。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都乱套了”。

  这样的肖路太浅薄,他几乎变成了枚竹的拉线木偶,这不是真实的肖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枚竹是自私的,她为了救孩子而不择手段。肖路才是善的化身,他不爱枚竹,但是因为爱孩子,才同意了枚竹的请求。虽然枚竹口口声声地说,老谢虽然是上帝派给她的最好的男人,但是,这个最好的男人救不了她的孩子,是肖路帮助她救了禾禾,从这个意义上说,肖路才是上帝派给她最好的男人。

  枚竹痛恨肖路,肖路的不辞而别肯定对她造成伤害,那么,肖路帮助枚竹的动机是什么呢?是因为愧疚还是为了救孩子?还是为了救孩子同时心里还稍稍有些愧疚?肖路到底如何从乱了套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他如何从一个利欲熏心的开发商变成一个负责人的丈夫,负责人的爸爸?这些关于一个男人成长成熟的方方面面,导演都没有深入展开。

  说过肖路之后,再来看看枚竹。

  枚竹的缺陷之一是,导演没有交代清楚枚竹为什么要那么执着地救孩子,正如董帆所说,遇到这事儿的人多了,但是并不是人人都像她这样。(正常人的逻辑很可能是:她完全可以在失去禾禾之后,再和老谢生一个孩子)。她做出那样的拯救禾禾的决定,是对死亡地恐惧,还是出于母亲对孩子的爱?片中几乎没有给人一个清晰地交代,因而使得枚竹“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举动看上去有点神经质、有点费解。

  枚竹的第二个缺陷是,通观全片,她给人的印象是,她好像只会用一种表情、眼睛以一个固定地角度来表演。这让我想起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这个苦命地女人到最后眼睛也只是“间或地一轮”,但是,枚竹几乎连那“间或地一轮”都没有。难道导演一定要以这种方式表现枚竹的坚强和执著?这是不是有点可笑呢?要知道只有那“间或地一轮”才是最出彩的!

  肖路这个人物的设计也存在死板的问题,他永远都是绝望,宏业伟信让他绝望,农民工让他绝望,枚竹让他绝望,孩子让他绝望,董帆更让他觉得绝望。总之,生活让他觉得绝望,但是,在观众眼里,在枚竹或者老谢眼里,他其实很幸福:有漂亮的老婆,有大房子,有自己的买卖,开好车,还有什么可绝望的呢?无非是不知足还想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更大的买卖呗。这样的人有什么可同情的呢?

  老谢的表演非常到位,但是,他不像导演给他安排的、是个在电脑面前做设计的,那种穷酸的感觉倒像是个木工,一有事就去买包烟抽。

  在几个重点情节上,导演也没有把握好力度,给人以绵软无力的感觉。比如,在枚竹告诉肖路,她要和他动真格的时候,那一瞬间肖路的反应应该是极度强烈的,比如“头皮发麻”、“吓的魂儿都没了”。但是,肖路的表演显然不够级别。

  还有另一种可能,以肖路对枚竹的理解,人工受精失败之后,他心里会有这种预感:这个女人不会放弃,她肯定会作最后的努力——动真格的,那么肖路应该完全是另一种反应:沉默、爆发,“我就知道你会说出这样的话!从第一次失败我就知道了……”

  肖路和枚竹的那场床戏,本应是全片的最高潮,人性的所有本质都在这一刻爆发,这场戏可以说是一块试金石,它可以试出导演的功力,试出演员表演的分寸,试出观众内心的承受力。比如,情感漩涡中的枚竹和肖路是怎样开始动真格的,是先尴尬而后粗野,是先犹豫而后温情,是先腼腆而后激情、还是先无奈而后狂野?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激烈的内心冲突,他们到底是怎样挣脱内心的束缚的?他们是精神痛苦肉体愉悦的还是精神和肉体都愉悦的,还是先痛苦后来他们露出人性本来的一面,在高潮来临那一刻他们也和常人一样尽享爱的一切?他们又是怎样结束的呢?他们心里的感受是什么?他们觉得痛苦吗?觉得有罪吗?枚竹后悔了吗?他们是如释重负还是重新背上一个更沉重的十字架?如果枚竹真的很痛苦,她应不应该流出眼泪?如果肖路觉得如释重负,他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他过去的人生进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真是太遗憾了,我们只是有一次看到了肖路如牛耕地的后背,而没有看到他的脸,我们只是看到鲜红的被单下痛苦扭曲的枚竹。可是,枚竹为什么觉得痛苦呢?是快感之后的罪恶感?但是,这一切是她安排的,她租的房子她买的洗漱用品,她苦心孤诣不是就为了要肖路的一枚精子吗?她为什么要痛苦呢?按照她的逻辑,她应该高兴应该得意呀,她至少应该笑一笑呀,因为她的目的到达了,禾禾有救了呀!

  导演温情地用红色被单下移动的手臂告诉我们故事开始了,但是他没有把故事最体现人性的一面揭示出来,是没有勇气还是东方人对表现性过于含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作为一名艺术家,导演应该勇于剖析人的灵魂,这样,才能拍出打动观众的电影呀!

  当肖路和枚竹去那间2007号房间的时候,他们经过了左拐弯和右拐弯,这暗示着他们是一路左右为难地来做这件事,这是导演精彩之作,但是,当他们做完那件事之后出来,导演有没有想到,他们不是还应该继续左拐弯和右拐弯吗?尽管这件事过去了,生活还是要继续,对他们来说,左右为难难道没有了吗?当然不会,左右为难应该是他们生活中永远的主题!

  不仅是对他们,对观众来说,左右为难的事情什么时候少过呢?所以,当枚竹乘出租车出来的时候,她还应该从容地告诉司机:“左,……右。”

  影片结尾也有些仓促,导演好歹应该打上一行字幕,告诉我们禾禾到底是有了个妹妹还是弟弟。

  影片的配乐也显得那么呆板,难道只有两个全音符才能表现出“左”和“右”吗?我理解导演的良苦用心,但是,我实在不能认同导演的这种做法。

  总之,这是一部用心良苦、值得一看但是却有颇多遗憾的电影。

  《左右》观后感(五):In Love We Trust 左右

  以前自己并不喜欢看比较憋屈的电影,看完之后很茫然,想很快跳出电影的情节吧,但老是想电影里最意味深长的镜头,有的时候看电影就只是捉摸不透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但是好的导演每一个电影的画面剪辑都是让人印象深刻,都是很美丽的景象,那种独特的角度是让看电影的人感到惊喜的,神经敏感的人或许就能感受到导演的那份心思吧~

  海报上的这个红色总感觉有一种特殊的含义,片尾枚竹穿一件老红色的毛衫,而董帆穿的是一件鲜红的毛衫,两个家庭四个男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坚信自己的想法,当他们遇到禾禾,每个人的思想都发生了变化,这种纠结折磨着四个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绪,那栋没有人租,床摆在客厅的房屋,好像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未锁的手机键盘却偏偏在那一刻拨到了老谢的手机上,老谢的无奈和那颗善良宽容的心让人为之动容,四个人最后的坚持就是一份大爱,一份宽容,是对生命的执着。

  听说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只能感叹世上真的有这样心存大爱的人,王小帅导演以独特富有个性的视角诠释了四个主人公的四种心态,画面的剪辑唯美,每一个镜头的衔接都很流畅,画面中的平淡和安静给人以很多遐想的空间,呈现的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用言语无法表达的一种左右为难,耐人回味。

  刘威葳,最初看她是在征服的那部电视剧里,我其实没看全过,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长得很漂亮声音也很好听,在左右里,我以一个业余电影爱好者的身份觉得很到位,枚竹是一个母亲为了救自己女儿生命不顾一切的那种感觉,尤其是那种神态,每一个眼神头流露出渴望生命的执着。我的团长我的团也有她,期待中。

  成泰燊,说实在话这个人我是一点也不认识,但是我看完左右对老谢的印象最为深刻,他对不是亲生女儿的禾禾那份父爱,让我觉得天底下怎么会有这样的人类存在,他演的实在太好了,是那种天生就是为演员而生的人,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都那么真实,决定看看他演的世界。

  张嘉译,我很喜欢他,最初是半路夫妻的江建平,那个平淡的男人,尽管是他让生活变得没有激情,但是他的踏实而稳重,让人很有安全感,在左右中却和江建平性格相悖,四年前肖路抛妻弃子,四年后因为禾禾他又见到了枚竹,最让人感动的那场戏就是肖路和禾禾在医院的对话,这个孩子燃起了他要救她的决心。看他博客,应该是正在拍摄蜗居,我猜他应该是演那个有钱的大老板吧。

  余男,一个正常表情都是在撅嘴的大连女人,看了图雅的婚事,很喜欢,她有着典型大连女孩的气质,听说她还会说好几国的语言,实力派的演技,当飞机故障时这个捍卫自己家庭的女人脑海中最先出现的竟然是禾禾的脸,而后的回归,体现着她内心的转变,或许是爱的力量,是生命的力量吧。

  张楚倩,名字不熟,但是只要你打开电视看电视剧,许多电视剧里都有她的脸,真的是太可爱了。

  还认识俩人,就是东方卫视的曹可凡,和大红大紫的高圆圆。

  王小帅,导演,耳熟,左右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他的电影,觉得他很聪明,够独特,喜欢这种略带忧伤的感觉,画面很美丽,剪辑很精彩,爱上了~

  感谢王小帅~

  《左右》观后感(六):拧巴版“在爱的名义下”

  “左右”,相比英文的翻译“in Love We Trust”,中文的更值得琢磨。

  故事很简单:

  枚竹带着女儿再婚后,发现女儿得了白血病,惟一的治疗方法就是自己与前夫再生一个孩子,通过干细胞移植来救女儿,但尴尬的是,两人都已有了新的家庭。最后枚竹如愿地再次怀上前夫的孩子,生活奇异般地踏上又一个轮回。

  导演似乎是想表现以白血病患者为背景的两对夫妻在突破伦理常规、跨越道德底线时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枚竹——

  左:第一次婚姻失败,女儿患白血病,再婚嫁了经济情况不如前夫的老谢,自己的工作境地堪忧,心中还掺杂着对前夫的隐隐爱意。

  右:为了救女儿要和前夫发生关系,生活在老谢对自己的无私的爱之中。

  老谢——

  左:包容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妻子与前夫的女儿。承受着一切因“在爱的名义下”的一切人工授精乃至性关系。

  右:面对妻子的坚决,用“下去买包烟”来搪塞残酷。妻子和前夫人工授精失败后用无私的胸怀包揽妻子,压抑自己的脆弱脆弱。最后透过“上帝之手”拨通的电话听到造人过程中的对话,受着无比的折磨。

  肖路——

  左:有着漂亮的新娇妻,逃避妻子希望造人的计划,让自己焦头烂额的工地。

  右:作为白血病女儿的生父,对比老谢,有地位有金钱,却又更显得脆弱无能。面对女儿的质问“我知道你也是我爸爸,你会救我吗?”,一个人在公路边上,泪水随着疾驶的速度奔洒。

  董帆——

  左:空姐的工作,让许多人羡慕。嫁了个条件不错的丈夫,却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为了避免显露自己的怯懦,去找丈夫前妻企图谈判时,还拉着同事小田。

  右:面对老谢如此的宽容和无私,女儿的可爱和漂亮,做出了让步。

  影片以两户家庭,两个人面对面吃饭的场景收尾,气氛尴尬甚至乖张。但是这样沉默的背后,“大爱无声”又或“根本无爱”?

  不过,王小帅选择在愚人节公映,是否在寻找所谓符号化的矛盾?

  《左右》观后感(七):谁来左右你的左右

  《左右》谁来左右你的左右

  王小帅凭借影片《左右》夺得第58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着实吸引我的不是这些。这些年中国的电影总喜欢墙里开花,墙外香。搞得国内观众很尴尬。《左右》的宣传剧照是一张让人看了窒息的红色床单,最关键的是这个床单上有一个表情怪异的女人。很是吊足了胃口,然后赫然写上“温情挑战伦理最极限”。我敢打赌很多人是冲着这几个字去以某种心态欣赏电影的,这也正好中了道。在大学时候,大家就喜欢欣赏某些大师捣鼓出的某某“大片”,什么是争议大片,什么是伦理大片,无非是满足一下眼目的情欲而已,借此大师的名义欣赏,就没有人说你低俗。而且看的心潮澎湃,看完影片还知道故事情节,只记得自己想看的几个画面在心里久久徘徊。

  自从李安的《色戒》开始和色情打擦边球后,中国的电影就开始了自己新的方式续演。据说《左右》海外参展还有一个版本。中国上映的版本还是很干净的,是一个与色情无关的电影。

  几米有部很有名气的漫画《向左走,向右走》讲的是城市男女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和这里的《左右》显然不是一个格调上东西。但有共性就是,究竟左还是右,是一种抉择,正如生死在哈姆雷特心中选择。同时也都体现了现代人人性的迷茫,荒芜,寂寞、悲伤、矛盾、焦虑、压抑、失落……甚至绝望的复杂情感,从而引发思考或唏嘘不已。

  《左右》据说改编自一件早年发生在四川的真人真事。5岁女孩患了白血病,如果在同胞新生儿的脐带血中提取一种特殊的细胞,进行人工移植,成功的话,女孩就有可能获救,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也不会构成影响。所以做母亲的,就抱着这线如浮木般的希望,要求与孩子的生身父亲,已经另组家庭的前夫,再生一个孩子。可是这孩子的继父,她的后夫会怎么想呢?前夫的新娇妻又如何能接受呢?可怜啊,孩子的母亲,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几次“试管婴儿”失败之后,她偷偷瞒着后夫,约好了前夫,租了一间空房子,买了红色的床单被褥。为了孩子的性命,她豁出去了:“不行的话,就一直试下去,直到永远!”

  本来很简单的两个看似没有关系又有关系的家庭,再一次的纠葛起来,直到让观众看到温柔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然后导演把观众和演员一起逼上绝路,一切为了挽救孩子,不得不救,为了挽救孩子不得不挑战伦理。导演把大家左右在自己的特例中,渲染者人性中的母爱或父爱,或者和爱相关的东西。

  因此导演把此片中心思想定义为“大爱”所以英文名字起做《“in love we trust”》,王导解释出自那句著名的“in God we trust”在爱里,我们信任,谅解,宽容彼此在生活左右下做出的艰难选择。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温暖又残酷”的故事。

  虽然选题出自圣经的“in God we trust”但和圣经中的大爱大相径庭。在貌似大爱的背后却是人自己的私欲和幽暗。

  圣经的上的大爱是一种舍己,是耶稣卑微的降世,是一种钉在十字架还在呼吁求神赦免罪人的爱。哥林多前书也有对这爱的诠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而被影片所左右的爱恰恰在人性光辉的表象下,显露出来的却不是爱。女主角枚竹为了救孩子禾禾,不惜一切代价,不惜去牺牲前夫新的家庭,不惜毁坏自己现在的家庭。这份爱也显得很极端和疯狂。在爱的标榜下赤裸了自己的自私和疯狂。

  很多地方也在体现了女主角的私心,女主角在对前夫的多次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女主角爱的不是现在的丈夫而是那个以前曾经抛弃过他的前夫。对于现在的丈夫更多的仅仅是一种亲情和感激之情。导演也恰恰渲染这种默默不声的男人,推动发展。爱之深,所以恨之切。当逼着前夫左右为难。逼着前夫家庭破碎,在去和前夫赴约时,一脸难以掩饰的欣喜,一路路狂跑。赴约的地方装扮的像个新房,添置新的家具,铺上红色的床单,制造窒息的销魂。然后留下了海报上怪异幸福的表情。她说为了女儿她会十年、二十年怎样怎样,可这又像一个恐惧的暗示,她会用这张红色的大床无期囚禁她的前夫。不是伟大的母爱的问题,而是她已经成了一个疯女人。

  “人生像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在表象下发出人性光辉的背后,却纠缠着向左向右的选择,拷问灵魂及崇尚伦理道德。人们自己的左右不过如此,都难逃过利己的一面。只有把背后的力量建立在真正的大爱的时候,左右就不会再继续着左右,自由的爱和选择人们会很多轻松和欣慰。

  约书亚一章中这样写到“你只要坚强,十分勇敢,谨守遵行我仆人摩西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离左右,好使你无论到哪里去,都可以亨通。”这才知道或左或右都是生活的反态,为有行在中间不偏离左右才是对人性和伦理最好的回答,也是对《左右》的最好回答。

  《左右》观后感(八):左右

  一直觉得王小帅和贾樟柯是两个在思想上比较接近的导演:两个人都从变革中的中国社会获取题材,自觉远离宏大叙事,而喜欢着眼于变革中普通人的情感。不同之处在于,贾樟柯似乎有着更敏锐的艺术直觉,他镜头下的人物,总是真实、鲜活而直达心底;而王小帅却更愿意让电影传达他的思考,他的电影表意意图更强,却也因此让人觉得有些层次简单,电影人物总是缺了点魂。这个区别体现在题材上:迄今为止,贾樟柯的电影都没有脱离导演观念中的“故乡”,这种个人回忆色彩塑造了贾樟柯电影的艺术气质;而王小帅的电影题材则广泛许多:从贵州偏远山区的上海知青,到首都北京里的少年学生,从梦想在武汉出人头地的进城民工,到东南沿海的偷渡客,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让王小帅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外部观察者。

  和前作相比,王小帅的新作《左右》有着不同之处。在《左右》中,社会变革不再是整部电影里影响人物情感的主要因素,故事变得更加个人化;导演没有刻意突出“中国”,电影试图传达关于爱情的思考,让主题更具共性。而不变之处在于,王小帅依然保留了很强的表意意图。《左右》的英文名叫“in love we trust”,显而易见,影片的中文名意在形容剧中人物的挣扎状态,而英文名则更加直接地阐述着主题——“love”是问题,“trust”则是导演给出的关键词。以我的理解,《左右》讲述的“爱情”是残酷的。在《左右》中,“爱情”是一场相互猜忌的游戏,游戏的双方相互膈膜,依靠对方的表现维系脆弱的关系。“信任”是唯一的出路,可是,这种“信任”是单向、没有先决条件的,它要求个体无条件地去包容对方的一切。因此问题在于,如果像老谢一样,以改变自我来换取爱情,代价是否合理?

  应该说,王小帅在《左右》中传达的主题是比较清楚的,可是《左右》恰恰也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部王小帅电影。作为一部更加个人化的电影,《左右》显得不够细微丰富,令人无法回味。导演似乎将太多的精力放到了交代情节上,却弱于细腻敏感的情感刻画。实际上,观众很难感受到演员“左右”时的情感张力,所谓“左右”,用来形容导演对电影的干涉倒更为合适。

  《左右》观后感(九):难道中国人都没了血性?

  开始关注这部片子主要是因为王小帅,看了之后觉得有些失望,导演的表现手法有些粗糙,演员在表演上也有所欠缺,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整部片子显得没有张力,没有能够抓住你心灵的东西。不知道是中国人的思维都比较简单,还是因为导演担心太过高深的表现形式中国观众不能够理解,片子中总是用一些太过明显的方式去表明一些人物内心的东西,比如只要老谢一在进行思想斗争,那么他肯定会点着烟出现在门口的小卖部……不是说要成为好片子就要搞得多么神秘,但至少要让观众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就像《这个杀手不太冷》中表现莱昂人性的一面时所用的那盆花就恰到好处,既给人以杀手也是活生生的人的感觉,又给人一种花就是杀手生命的化身的感觉。

  看其他的评论说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但不知道是没有那种切身的感受,还是因为编剧将内容改编的太过夸张,抑或是演员的表演不到位,给我的感受就是不真实,有些时候他们就像是在火星上生活一样。我不理解老谢怎么会有那么伟大的包容心,我知道很多人都很善良,但是善良不代表没有性格,也不代表没有底线,老谢面对妻子和前夫因为生病的禾禾而产生的交集所表现出来的包容我可以理解,因为这种接触毕竟只是因为禾禾是前夫所生,但当他知道知道妻子要和前夫再生一个孩子,用这种X的存在去救禾禾的时候,他只进行了并不激烈的思想斗争就选择了包容,而且当他在电话里听到妻子在人工受孕失败后,与前夫再次有了性的接触时他也只是稍作斗争就又选择了更伟大的包容,难道他就那么伟大吗?难道他不知道这种包容已经成为了一种放纵吗?枚竹是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女人,这从她不会给手机上锁这个细节上就体现出来了,但是这么一个原本应该是思想保守的女人,怎么就说服了自己,主动要求再和前夫生一个孩子呢?如果是稍有思想的人都会考虑生出来的孩子的骨髓是不是会与禾禾相匹配?如果匹配不了会不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新的负担?新生的孩子要怎么抚养?这她都没有思考过,就如同她生活在真空中一样,不用思考伦理,不用思考生活。枚竹的前夫也非常有意思,自己原本就焦头烂额,自己家里面的事情还没有摆平,就陪着前妻去胡闹……

  总之整部影片都显得很没有张力,人物都没有性格,在表演上也很难融入,感觉是4个人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而已,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左右》观后感(十):王小帅:对不起,你连故事都没讲好

  不想对比,也不想赞美。有些无语了。只是奇怪,还有遗憾。

  奇怪这样的电影居然能拿银熊,这说明柏林影展佳作短缺,还是又一次西方对东方的 想象和误读?我相信是后者。今天看到新闻中一个标题说,中国进步了,西方还没准备好,所以很不适应。倘若西方人想象中东方人仍然是封建时代、MAO时代的形象,那么这部电影中的元素确实是足够震撼的。关键是,419都普及的时代,况且又有那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有那么复杂吗?

  遗憾的是,这原本是一个好故事,或者理念中的好故事,但是却拍成了读者、知音、故事会。按照导演的宣传中说,他是想表达中年人危机。问题是,从电影看,主角明显是枚竹。所谓中年人危机,也没有对中年人之前的雄风给予适当的铺垫,房地产商人光鲜的一面也没有来得及展开。人物、时代背景、节奏、画面等等都没立起来,到了也只看到如此这般的一个故事。

  看完以后,我立即从电脑上删除了,并且告诉同学,不要看了,不好看,而且不值得看。以前我看《盲山》叹息导演浪费了一个好故事,缺少哲学上的支撑和升华,可惜了。王小帅的电影一般来说故事讲的还是不错的,之前的《十七岁电车》、《青红》都有些意思,或者有那么一秒钟,依稀看到了作为思想者的导演。而《左右》,很想对王小帅表示祝贺,可惜,看完以后,上面说的“读者、知音、故事会”其实有些夸奖他,严格的说,连个故事都没讲好。

《左右》的观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gandongwenzhang/185955.html

推荐访问:左右的英文单词

感动文章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四书五经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一路向南》经典观后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