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人间读后感10篇

2014-11-12 感动文章 阅读:

游戏人间读后感10篇

  《游戏人间》是一本由贾平凹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8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戏人间》读后感(一):何不游戏人间,管它虚度几何

  为人为文,作夫作妇 绝权欲,弃浮华 归其天籁,必怡然平和家窠平和 则处烦嚣尘世而自立也这段话是贾平凹先生自传中的一段话,说是自传,不过寥寥几百字,题于旧照片之上。对于自己大概几个字就总结了——“贾平凹,名如人,文如名;丑恶可见也”,你说这是作者的谦虚,其实何不是作者的大智慧。就像贾平凹笔下的那块丑石,一般无二。

  这本书与去年出版的《自在独行》相比,选篇更丰富,其中包括第一次发表的《养鼠》,随书还附赠了这篇文章的手稿复印本,加上贾平凹先生独特的绘画,使得这本书更佳完整,就像贾平凹先生说的那样,语言无法表达,文字无法书写的时候,那就画画吧,把心中的、脑海中的展现在画作之中。

  《游戏人间》读后感(二):人活着就是要自寻欢喜

  青少年的乡村时光,彼时嫌弃此时却怀念其单纯;刚进城奋斗的不易时光,与父亲和小女儿分离,父亲来城看望令我眼润;成名后的日子,自然有各种收藏各种洗好玩物的乐趣,但像《废都》中的世态炎凉的友谊、无奈的婚姻家庭关系、复杂的社会交往总是扰乱个人心智。

  人活着就是要学会自寻欢喜。我们普通人也要体会生活中的乐趣,只不过我们没有像平凹先生一样用奇妙的文字记录下来罢了。

  我羡慕平凹先生生在古城西安,那么多历史供寻迹,我的故乡也不差,人们悠闲自在,但还是差点历史。我也赞同平凹先生的饮食方式,现在怕是吃肉的美食家越发少,讲究健康的美食家越发多了吧。平凹先生游玩了很多地方,我想我得亲自去走走才能体会他文字里的景点吧。

  《游戏人间》读后感(三):周身“乐气”,游戏人间

  贾平凹先生的这本散文集是本年截止今日个人最喜爱的书籍前三名。之前先后读过先生的小说《秦腔》、《老生》,在以质朴的陕南文化为背景的创作中感受书中人物百态,但总有点不能深得其精髓的感觉,而这本散文集却让我仿佛走进先生的日常、回忆或是说有了些精神联通,大大推荐给各位。

  本书主体我给分为三大部分。一是贾平凹先生对家乡棣花人、景的描写与追忆,连带自身兴趣爱好的调侃式描绘。二是先生的读书观、家庭观、友情观等对其精神世界的阐述。三是先生对西安周边、四川、云南等地的游记和感受。

  平凹先生平生喜欢收藏石头、拴马桩、小石狮子、土罐等,收藏这些也要靠着缘分,而生命确是时间的收藏品,且凡是收藏文化古董等物件,反过来想,人其实是被古董收藏。先生爱茶,最爱陕南青茶,本书几篇文章都写了自己与茶的趣事,搞得素爱普洱不爱绿茶的我也好想尝试下这陕南青,哈哈。平凹先生谢顶,调侃自己“怒而不发冲冠”,臆想了谢顶的科学与非科学边缘的三种来由以及谢顶的十大好处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一篇关于“非主动性书房养老鼠”的小文令人印象深刻感到神奇而充满灵性。

  “不要计较太多,不热羡、不怨恨,以自己的步调走路。生命要有乐气,人活着就要学会自寻欢喜,读书、写作、交朋友、旅行都可以给生命带来这样的乐气。乐气多了,生活就会来劲!而只有拥有了这样由内而外的生命劲头,才能真正过得潇洒从容,活得像你自己。”这是先生传递给读者的鸡汤精髓。篇篇散文无不散发着先生对生活的乐气,观察并感受周身的事物,用质朴的文字回应读者,一位有生活懂生活的淳朴且带着点小叛逆形象的作家跃然纸上。

  跟着先生的游记又回想起曾经的乐山大佛因人多排大队不能走佛只能观佛的小遗憾。想起了道教青城山爱人登顶而我体力不支且兴趣不大独自一人在八角亭内等待,而书中所提八角亭会不会是同一座?书中所写西安的大唐芙蓉园虽然是人造仿古景观,但园内一小时的演出确实壮观,和爱人晚场十分钟的好处是票价也打了对折。最后的湖心岛中烟花以及水幕电影至今难忘。虽然书中描绘的是先生登白云山的感受,我却回想起峨眉山顶普贤菩萨道场的壮美以及黄山的奇骏瑰丽。看着先生因爱白酒而寻去二郎镇的切身感受,我在想什么时候单单为自己订制个普洱茶山之旅呢?呵呵,乐气随身,游戏人间。

  《游戏人间》读后感(四):故乡,回忆

  贾平凹、陈忠实、路遥,黄土地的养育,秦腔的熏陶,文里透着西北自然的粗狂和深沉,黄土高原的辽阔宽广,字里蕴着黄土地般质朴厚实。 人言十三岁前的经历和岁月会影响一生。是的,黄土地、西北风、窑洞、辣子、秦酒、泡馍、面条,土地的贫瘠,生活的磨砺,品格的坚韧,无不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延伸去。俗言俚语夹杂其中,却毫不突兀,平多了许多自然和真切。游戏人间,“为什么活着,怎样去生活,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也不去理会,但日子就这样有秩或无秩地过着,如草一样,逢春生绿,冬来变黄。”其实就是活在过程中了,有茶清待客,无事乱翻书。 中国的农村几乎都是同样的模子(朱元璋是做了‘大贡献’的,思想统一小农化,模具化生产农民),读《游戏人间》,思随文走,偶尔小差,拐弯到了故乡的回忆中,想到了家乡。三面丘陵一面河,小村落其中,大河山坡,粗杨垂柳,蝉鸣蛙叫,还有炊烟的味道。近年回故乡,村还是那个村,丘陵依旧在,长河依然流,儿时的那种风貌、味道已寻不到了。不见了大片的丘陵坡,尽改成了田或挖了矿,那黄的、白的、红的野花也少了,茅草少了,不再有惊飞的小鸟扑棱着翅膀掠过,连蝗虫都少了。河边斑斑驳驳老树皮,树干开裂如敞开了怀的老柳树也不见了,那破裂而去了实质的蝉蜕也少了。傍晚也没有了袅袅升起的白色炊烟,没有了熟悉的柴草味道。乡村城镇化,有了城镇的热情和向往,却丢了自然和朴素,自然心中也多了对从前乡村的怀念、留恋。但终归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就如小鸡对蛋壳的怀念,但并不想回去。

  《游戏人间》读后感(五):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自古以来,不被世俗所羁绊的文人雅士,任凭民间风尘滚滚,任凭官场尔虞我诈,他们只遵循一个原则“人生苦短,及时享乐。”他们生于世间,却活于尘嚣之上。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一生历经官场无数,最后一次出仕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离职而去,隐居山水之间,每日第一缕晨曦塔在床头时,便扛起锄头,去附近耕耘一番,日落西山,回家之后躺在竹椅上,品一壶小酒,一碗酽茶,听鸟虫嘶鸣,一天便悠然自得的过去了。陶渊明是独处的享乐,而王羲之则是聚众享乐,“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事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选个风和日丽的良辰吉日,相约几个挚友,去山水边,席地而坐,放一杯小酒于小溪上,它流到谁的身边,就归谁饮酒作赋,喝完,再放在小溪上,传给下一位,待落日归西,惊觉一日竟如此之短,收拾行李,来日再会,互道告辞。

  当代文学大家贾平凹也是一位喜游玩之人,不仅能够像陶渊明一样独处的怡然自得,也能像王羲之一样放浪形骸之外,他也如苏东坡一样“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阜田园乞儿。”由贾平凹老师所写的《游戏人间》,以个人经验之谈,告诉读者,人生有四大事,万万不可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遗失在岁月中。第一:游四方。绝权欲,去浮华,择三五好友,行走于江湖,漂泊于天地,尝异地民风,见陌生姑娘。第二,栽垂柳。青色柳丝,翩翩于窗前,如姑娘轻抚秀发,如仙人曳裙侍立。第三,交朋友。战国四公子有食客三千,争相礼贤人士,而贾平凹则有茶客三千,诗人画家作家书法家,朋友之多,侃侃而谈三日三夜,也不觉困倦。第四,喝小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没了酒的生活,岂不是没了趣味。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游戏人间》读后感(六):游戏人间-贾平凹

  零零散散的在两天内读完了 书就在枕边 睡醒百无聊赖翻一翻 睡前台灯下翻一翻 划手机觉得无聊生闷翻一翻 今天下午竟一口气读完了 !

  看书养人心静 散文更是如此 无太多条理 无硬要衔接 东拼一块 西凑一块 读的清清静静便是好 像是自述像是缅怀像是游记又像是平日里寻常琐事碎碎念 其实只不过是贾老慵懒闲适的人生态度罢了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事罢 不违心便好 正如贾老所说 失去多少好处 就避得了多少是非 !

  要我说 人生求满也求缺,求衣食无忧求家庭和睦求花开富贵求子孙满堂,但,残缺有时也是美呀,求而不得当然是遗憾,只是遗憾未必是坏事罢了,圆满缺了一块才能有更多圆满来补,生活即是如此呢,培养自己的灵气,乐气,生活才能富有朝气呀!

  说是书评 也是自己读完无聊的碎碎念罢了 每翻来一个CHAPTER 就会像打开了一本新书 看了不同的游记哈哈 都是我未曾去过未曾接触的地方风土人情 哪哪儿的树 哪哪儿的城 哪哪儿的面 哪哪儿的人。零零散散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碎碎念 没有什么逻辑 没有什么线索 读到哪就想去哪 虽然记不得方才读的地方也罢 继续读下去就是了 各种寺庙 各种乡镇 各种景色 大抵都是需要走一走才能领略其中的 否则便会被他人印象大众印象影响自身的看法 或许去走走看看才会感受到一座城或者说一个地方切切实实的变化

  哈哈 虽说了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我却觉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须并驾齐驱 除却我在的地方 其他地方都是远方 正如贾老若是没有在西安生活 没有去看看白云山 二郎镇 灵山寺 丽江通渭夏河人间百态 哪有此篇游戏人间供我们消遣呢

  所以 西安西安 十三朝古都 我要去看看你!

  《游戏人间》读后感(七):八百万种活法,或韩昌黎的幽灵

  有人说,在获悉莫言领受诺贝尔文学奖之际,最遗憾的大约是贾平凹先生了。在同龄作家的有生之年里,此奖不可能再颁给另一位“乡村+魔幻主义”的中国小说家。当然贾平凹的创作风格不止于此,但这一类小说,他确也费心写过数年。然而,遗憾的归于遗憾,文学的归于文学,书还是要读,书还是要写。除了小说,别的体裁,如随笔,亦大有可观之处,即便不怎么受诺贝尔的青睐。 依着奥斯卡·王尔德的说法,生活有时模仿艺术,天然可能不及人工。而哈罗德·布鲁姆说,前代的伟大作家有较强的引力,后世之人要么被吸引,要么有意疏离,终归难逃前人之影响。这些是文场练家子的真言智语,正如老师父讲武,无半句虚言。我们不妨顺着两位的话说开去:因了厚重的文学传统的引力,许多作家笔下,文意或许来自生活,文笔却难逃前人累积的刻意。在这里,天然拗不过人工,活过的日子拗不过读过的书。而这个刻意,也就是“端着”,也许正是贾平凹文笔之症结所在,他笔下的好与不好,都着落于此。 贾平凹各路文章中的意旨,其实很少“端着”,如他在本书《古土罐》一文,开篇即道:“我来自乡下,其貌亦丑,爱吃家常饭,爱穿随便衣,收藏也只喜欢土罐。”但看这五四五五八的字数及节奏,就是“端着”,甚至可以顺着桐城派,追溯至唐代“新散文”建制者韩愈。一如韩氏的刻意为文的,贾文中除了最后一节八字,还留着现代汉语的新样貌。也许有人说,他也配跟韩昌黎比?然而这里不是配不配的问题,而是传统的幽灵确实存在。一个热衷于城墙下市民生活的现代作家,格调、趣味大相径庭,但他的语言习惯,延续了韩昌黎的习惯,而韩昌黎又延续了前人的积习,这不是贾平凹的伟力,而是汉语文学的伟力。当然,延续得好不好,是另一个问题,留待读者们见仁见智吧。只是,贾平凹的特色在于,他的性情与文笔间的疏离,较别人更开豁些。一个乡村生活里长大的孩子,转入了三线市民的理想生活,他的文笔,却勾连着古人,割舍不开,总是有些诡异,好似韩昌黎的幽灵飘荡在身边。 说过了文学的语言,就不得不谈到体裁,这两样其实已然规矩了文学的百分之八十。语言是骨,体裁是皮,骨相皮相已定,样貌便大体已定,此外的不过是点点妆容了。说体裁,这本《游戏人间》,其实是随笔,而非散文。有人分不清二者的区别,是因为大多数被语文课本毒害的读者,认为散文就是杨朔笔下的那些东西,所谓“美文”是也(恰与贾平凹主编的那本杂志同名)。于是我们不得不将错就错,把贾平凹早年写的《丑石》一类,归入散文的渊薮,而留出随笔的清明天地来,摆上这本书。 那么两种体裁的真正区别何在呢,不妨一言断定:散文的笔和意都是刻意的,而随笔的笔是刻意的,意却还真切,只是这种真切承担着随时消逝的焦虑。话不重要,意思才重要,但话,终究会扭转话里的意思。如《传道书》所言,“太阳之下永无新事”。新事其实时有发生,但稍不提防就流归为传统。中国的文学家宛如欧西中古的经学家,为上帝的无所不在而拜服,为自由意志的稍纵即逝而悄悄喟叹。 于是,每一次稍纵即逝的自由意志,每一次无关传统的文章意旨,促成了这本《游戏人间》。这里是一个个短暂的生命,写到树,写到人,写到水,写到石。每一篇后面的人格是不同的,借用劳伦斯·布洛克的书名,可谓“八百万种活法”。当然,这种有意隐没了作者人格性情的短篇文字,亦是有传统的,从魏晋之小赋,到晚唐之文,到刘基《郁离子》,我们终归还是甩不脱古人的幽灵,那就不妨与他们搭着肩,把着酒,笑谈言欢吧。 写得散漫而晦涩,在此略致歉然,仅供见解相类者一笑。

游戏人间读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gandongwenzhang/173354.html

推荐访问:游戏人间贾平凹

感动文章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凯撒必须死》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下一篇:《秉爱》经典影评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