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应被浪费读后感10篇

2018-12-19 哲理句子 阅读:

青春不应被浪费读后感10篇

  《青春不应被浪费》是一本由袁岳著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不应被浪费》读后感(一):大学,你要学什么?

  大学时期,每次学校组织大学生生活指导、就业指导等讲座,必定是座无虚席。一旦嘉宾是小有成绩的,那就要提前入场一两个小时才能占到位置。十年寒窗,大多人还不懂得如何学习,一直在追寻如何学习再就业。而书中的内容就像一位远道而来,传授经验的朋友,告诉你一些道理,指点迷津。读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时,不断在想,如果在大学中学会学习,提前在象牙塔接触社会,或许可免去现阶段的落败之感。原有的设想越来越偏离,而自己也在一次次碰壁之后,显得能力匮乏。

  在书中,作者以当代大学生上学、就业等几大问题作为基本脉络,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来者,你可以往哪里去,某些路前面有障碍,你需要绕过这些不必要的障碍,事先预热,才能够使自己变得更为强大。内容大致为“大学,你要学什么?”“大学毕业了,你要怎么就业?”“就业了,你要怎么禁得起各种社会人身份的折腾?”“想辞职,你做好了吗?”每一部分都与你耐心交谈,情理相容,让你收获颇深。

  有段时间,我一直失眠,晚上睡不着就开始怀疑大学、实习的意义,甚至怀疑人活着的意义。大学即将毕业,我完全不知道怎样参与到社会的运行中,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投简历。我们这一代人的大学生时代,大多是完全陷入学生身份的状态,而一旦临近毕业,就被一股劲推出社会,毫无经验可谈,一碰到社会就恐慌,无从下手,一到社会就磕磕碰碰。

  大学时,大家还常常为大学应不应该兼职、实习而争论不休。而毫无社会经验的人,到了毕业时,却认为大学专业知识与就业很难有关联,因而常有“大学无用论”之说。作者在书中谈到,大学非无用之学,它提供系统的知识,大学生可以在学校中增加见识,参与技能学习,学会在知识系统中,挖掘适合自己的养料。如果在大学期间,走向社会,那可能得到超出教科书外的社会点拔与社会人脉,拓宽了思维,而非陷入那不可饶恕的自以为是的书本真理。

  低年级的学生,如果从这本书中悟出“大学丰富知识体系,实践扩大思想维度,提高人的社会能力”的话,那可能比把微博上“大学必看的书单”“大学必做的事情”都精读细做还更有价值,最终也可免得大一大二狂欢,大三恐慌,大四迷茫,最后陷入大学是“无用之学”的无尽的埋怨中。

  除了对大学学习体系的交谈外,作者还挑战了固化的思想。“如果我们认识两个人,或者多个人,就能够认识到不同的观念,就不会成为简单的人。而现在的学生要么简单地听老师的,要么简单地拒绝老师,不会有自己的建设性。”作为重田野调查的作者,一直认为大学的老师重知识理论建设,而轻实践活动。对于如今快节奏的社会,大学生大多是成年人,而大学四年正好决定人的思想与行为的重要时期。如果只在老师的带领下,继续以书本知识为主的话,一旦踏入社会之后,社会规则与书本知识产生冲突时,就不知所措。

  它非一本百科全书,也非一本青春生存指南,也不是就业指导,但它却会像一个朋友,在你有所怀疑的时候,给你一个建议,告诉你说,如果你选择哪一条路,会遇到什么样子的人和物。没有一个朋友会强制规定你做任何事情,在这本书中,作者也不会跟你说,你不去做就会失败,但是他告诉了你,如果你愿意这么去尝试,你或许会得到更好的。如果你不趁着年轻去努力,可能往后就无力折腾了。看完这本书,我离辞职还有一段时间,离毕业还有三个月。我本以为自己会喜欢上固定的工作,差点适应了这种上了发条的生活。生活需要有这么一位朋友,在你贪稳停滞、迷茫无望的时候,提醒你,别忘初衷。

  《青春不应被浪费》读后感(二):人在江湖需要一把短刀傍身

  我在学校的时候,总觉得很难为情,大家都说的那个“优秀”的我,其实时常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恐慌。无论我在舞台上表演过多少次,参加过多少次比赛,对着学弟学妹做过多少次讲演,又带着那些可爱的社团成员组织过多少活动,我始终是一个很自卑的人。是的,我说的就是自卑。一个与众人的第一印象截然相反的形容词。

  我鲜少读励志类的书籍,因为成功学看上去带着满满的假象。KFC广告拍得再好再诱人,实际拿在手里汉堡有多少料我们还不清楚吗?但明知坑爹,KFC里不也还是人满为患嘛~说到底,终究是有需求才会有市场。

  袁岳这本《青春不应被浪费》,我读下来也确实觉得有成文的必要。我遇到过很多人,有同届的同学好友,也有低上一届两届的学弟学妹,他们总会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该怎么做出选择。他们说,我看起来似乎永远一马当先地冲在前面,从不迟疑自己要的是什么,也似乎很少迷茫,甚至雷厉风行。即便很多时候我的“冲动”都是以失败告终。其实听我唠叨,被我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吓坏的好基友们,早就对我这样一个有着选择困难症的天秤座烦得不行了吧。

  原谅我迟迟不进入正题,我只是有太多话不知如何表达了。

  关于折腾和作死

  “不作死就不会死”不用我赘述,其涵义包括各种引申义,所有人都能心领神会。

  事情,总不会简单,它们时常看上去很难。但是能做三件事的时候,绝不做两件。能做两件的时候,绝不做一件。就像《青春不应被浪费》这本书里写的,当我们做到了三件事的时候回头想想,当初那些“难”,又有什么呢?不要反感每一次学生活动,不要只是把公益和志愿者挂在嘴边,不要因为假期繁多的同学聚会放弃实习的机会,不要觉得自己没有时间多学一点外语,不要觉得所谓的比赛都没有意义……以上种种,但凡有人来问我,我都是举双手双脚赞成去做的!不折腾,不作死,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赚钱确实重要,如果那也刚好是梦想,大可以想尽办法赚钱。然后,但凡赚钱可以暂排在第二位,那么钱就是可以以后再赚的。

  有个叫猫的基友,我每每问她是否该改变现状,去做一些不太靠谱的事情。她说:你知道的,我总是支持别人作死的。

  如果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不能尝试自己所爱,比如写作、比如音乐、比如动漫……那么,你要等到80岁的时候再去尝试吗?

  于是,我从一个刚被收购的外资企业跳槽,放弃了稳定安逸的办公环境,无视了几乎零压力的工作和尚算不错的薪资,进入了一个恨不能全天候与工作死磕,压力大到额头直冒痘痘的行业媒体网站,成为了一名薪资不高,且常常需要加班的编辑。当然,我的国贸专业着实和我现在的职业扯不上半毛钱关系,但这一切并不妨碍我充满热情投入到自己钟爱的行业去。

  至于那位猫基友,毫无疑问也在辗转过一次工作之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虽然据我们上一次交谈过去很久,也时常看到她在空间发布诸如“大爷我忙成狗”之类的状态,但我毫无条件地相信这货是累并快乐着的。

  关于梦想和江湖

  现实是繁杂的江湖,人在江湖飘,哪能不备一把刀傍身?我把这把刀称之为——有一点点特长的梦想。

  很多人,很多好友嘲笑过我的这个关于“梦想”的想法,但他们好像大多都是没有这个东西的人。他们说:世界如何如何残酷,生活如何如何辛苦,薪酬如何如何不合理,还有你这样不切实际,不如早点谈谈恋爱嫁个人。

  我承认,我是个要强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从不介意。

  我的这个梦想首先不是不能实现,不是征服宇宙,其次我一直在努力使自身拥有实现梦想的资本。它是我傍身的短刀,不需要很长,堪堪能砍破这一道无形的心理屏障,足矣。

  不过《青春不应被浪费》这本书里提到:每一个江湖上的门派,总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这样,在外面混的时候,你还能把小剑拔出来抡两圈,还能唬人两下。

  我不反对读书深造的人,也很佩服术业有专攻的高手,但这样的人其实也不需要太多,所以千万别跟自己的专业死磕,get各种技能,扩大自己的涉猎范围都重要。这点也是我在离开大学之后才发觉远比想象中重要的一点。至于社交能力,尽管至关紧要,但鉴于我尚未能参透其中奥秘,故而没有太多发言权。

  关于安稳和未知

  《青春不应被浪费》里有一段:每个人都要有自己做的很精湛的事情,而不是成天想着:“我要找一份安稳的工作,社会福利好一点,工资稍微高一点,养老保证金多一点……”你才十八岁,你以为自己88岁啊!

  当然了,追求安稳本身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认识了十年以上的闺蜜,目前的人生目标就是找男友然后结婚生子,安稳地在家乡生活。无可厚非,我甚至还鼓励她去相亲,因为她已经清楚地想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

  这在那些跃跃欲试却以各种借口将想法搁置的人眼里,无疑是值得羡慕的。

  我们又时常把未来的压力转嫁在父母甚至祖辈身上,让他们替我们找工作,替我们规划人生,最好连房子车子也一并配齐,外加一笔丰厚的资金让自己衣食无忧。自然,这样的家庭一抓一大把。

  有个从前可能有点“仇视”我的,一个相当内向害羞的男同学,如今他变化之大已让我叹为观止!研究生在读的他,长相可人(垂涎的妹子约莫也有个把团了),与人交谈颇有谈笑风生之感,是有目标有理想有抱负的技术型综合人才,也早有美人在侧,又是几近富二代的家世(原谅我夸张了一点),简直是绝佳的男神气场,完全是现实版“继承者”。那人生赢家的节奏分分钟都可以把我秒杀到隔壁省,只不过……

  一般我给出这么高评价的,都要加个转折才合理吧!这位“男神”却似乎苦恼于无法说服家人,改变自己的人生的规划。他的父母要他安稳地成为一名公务员……

  唏嘘,只是唏嘘!除了唏嘘,我什么也不能表达了。面对安稳与未知,长辈或许早已做出最为中庸的选择,于是那些本该进击的人才,忽然就不能创造GDP了啊喂!我这一颗忧国忧民的老心脏,只能默默期盼中国未来可以多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高官了。

  尾声

  《青春不应被浪费》确实是一本合我胃口的书,提倡趁年轻多折腾的观点,像是我一直以来走过那么些弯弯绕绕的归纳总结。书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也有中肯的建议,倘若你正在人生路上徘徊,此书便值得我推荐你一读。是的,如今的我,推荐一本书的资格,算是略略有了。不过,也仅限于一本书而已。至于诸君看不看,就见仁见智罢。

  我的座右铭很多年都没有变过:活在神秘的未知世界,才是我前行的全部动力。

  即便我确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但直到这一刻,我依旧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个什么样子。可至少,我知道我的人生在朝着我想要的地方去,而且今后每一场未知的际遇,都将会是被我欢迎的生活。

  《青春不应被浪费》读后感(三):在青春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这算是我第一本看完的励志书。因为以前看的书内容都比较枯燥乏味而导致我看不下去。而这本书拿到手之后便是一气呵成地看完了。书中的文字平淡但是张弛有度,有具体实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看待这些提出的方法和建议。不会把这本书看成是在说教,是老师在和你讲道理,而是完全可以看成是和朋友在交谈生活中的事。

  这本书可以更清楚地让你决定在大学期间那些该做的事情,实习、实践、多参加公益活动等;可以让你认清楚现在的社会,要独立扩展自己的人脉,寻找并加强自己的领导力;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情商,而不是再把自己当成温室里的花朵;你想创业吗?你知道创业所需具备的几项能力吗?最后,找到你钟爱一生的事业。

  书中一直在说的是大学生要不断地去实习,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只有去接触了向往职业的工作内容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是否能胜任,是否适合自己。现在我都已经是毕业的年纪,而在面临找工作的时候,确实有很多问题。我能做什么?我喜欢什么?我有怎样的能力?我全然不知。好悲哀。大学的时候参加学生社团也只是报了个名凑分数而已,活动还真一次也没参加过。实习也只是在大三的时候在一个地方兼职了一年多的时间。如果,以前可以多参加参加活动,多出去实习实习该有多好。但是,现在只能一直往前看了。在现在的公司实习了快半年的时间,从做一些基本的工作也渐渐开始转变为复杂的工作,在实习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初入职场,除了要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之外,尽量再多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吧,还要和周围的同事良好相处。

  现在找工作拼关系的风气是不轻。如果进了单位,没关系倒还要受到打压。难道没关系的能进去不是更显得有能力应该得到更好地待遇和晋升空间吗?不过,每个人的观念也都不一样,自己选择的路,即使跪着也要走完。之前在找工作的问题,爸妈也和我发生过分歧,但是现在爸妈也随便我了,说是让我自己去外面撞撞墙。所以,我才应该更加努力地工作去证明给他们看我现在的选择是正确的。

  有关创业和就业的问题在这本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条件,创业的机会,就业的问题等。前段时间我正好在网上买了手工曲奇,被我一同学看到之后说她做的比这个好,于是我们准备商量自己做手工曲奇网上卖。可是才刚有这个想法就被打破了,说是肯定会亏本。在创业的路上必然会发生很多的事情,我觉得还是得在自己有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开始创业。在那之前,没本事的话还是好好就业做超级员工吧。只要你有自己的真才实学,各种能力,在哪里都可以照样光彩。

  每个人的职业道路不同,想奋斗的方向也不同。有人有事业心,想干一番大事业;有人只想有份稳定的工作安安分分过一辈子。不论选择什么路,如果是自己喜欢的,那最好,如果是自己不喜欢的,那也没办法啦。

  最后,希望现在的大学生们可以更好的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去实习吧。因为只有在实习的过程,接触到这份职业的工作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这个工作的内容,以及到底是否适合自己。这样,才不会在毕业季的时候忙的不知所措,碰了一鼻子的灰。机会,还是需要自己去创造的。当然,在机会来临前,你没有任何的准备也是万万不行的。不过,趁着年轻,确实可以折腾一下。因为我们还年轻,因为我们有激情,因为我们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所以才能拿出200%的干劲去向前迈进。

  《青春不应被浪费》读后感(四):踏出第一步,自助者天助

  很少有能一气呵成看完的书,袁岳老师的《青春不应该被浪费》就是其中之一。

  巧的是,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刚刚结束《全球拍卖》的阅读。后者讨论的,是在现今的经济环境背景下,高学历的教育模式是否还能一如既往“承诺”保障人们工作饭碗,“承诺”改变人们命运。而这本《青春不应该被浪费》,恰可以说是在《全球拍卖》的研究前提下,为眼前的教育窘境,提出了一个通俗、清晰的解救方向。

  什么是眼前的教育窘境?就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培养出了越来越多迷茫的大学生。这本是不该存在的,如今却以残酷的现实状况向这一座座象牙塔发起挑战。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迷茫也不是无中生有。这一代的孩子很“可怜”,因为他们大多都是被安排过来的。二十几年来的成长环境,给他们体内“被动”成长的基因提供了一片突显性状的沃土,而“主动”成长的基因,却完全丧失了表达的余地。

  这就是在现今教育体制下培育出来的教育窘境。有些人将这个赤裸裸的现实当成靶心,接二连三地向它抛去埋怨与批判。可惜了,埋怨没有用,批判亦不奏效,口水成了最浅薄无力的诉求。其实方向一开始就歪了,任何时候,都不应浪费太多精力在“怪罪体制”这事上,在你没办法成为体制的裁决者时,没办法改变因自己绵薄之力而无法撼动的现状时。你唯一能抓紧的,就是自己。心可以很大,但行动一定要切实。

  有人说,我惧怕逃离那个禁锢的圈子,我的心里没有安全感。也有人说,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是我无能为力,也许到教育体制发生改革的那天,情况会有所好转吧。于是乎,你等等等,等到某一天,也许花儿还没有谢,你的心却已经老了。

  为什么不主动去尝试呢?为什么不主动去体验呢?这个世界上本没有绝对万分的事情,否则,在袁岳老师的那个年代的生活背景下——农村出身,家里的孩子拼的上一支足球队——他根本不可能拥有现在的成就。我们不贩卖成功学,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成功需要你有胆量,有见识,敢于行动,勇于折腾。如果说成功拥有一万步,可你却连第一步都不敢迈出,那么这后面的九千九百九十九步,必将都与你无关。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一句话:“当你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世界都会过来帮你。”虽然这看起来很理想,但我相信,最初说这句话的人,并不是想诱使大家都沉浸在梦幻里,而是想鼓励大家:你对一件事情的渴望程度,决定了你做这件事情的动力,同时也决定了,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收获到自己想要的。你会为自己找方法,整合资源,而不是给自己找借口,推卸责任。

  所以,不要轻易抛弃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在你还年轻的时候,在你还能承受得起折腾的时候。青春给了你试错追求的资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当一头楞青,死撞南墙还不想回头。它只是在告诉我们,在我们还有机会去尝试,去体验,去摸索的时候,不要因为“别人”钝化了自己。

  毕竟,有些事情,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去做才会有它美好的意义。折腾,也许就是青春美好的伴侣,勇于踏出第一步,“得道多助”,自助者才能得天助。

  《青春不应被浪费》读后感(五):我就是我,不一样的人生,80岁的人生要留下点彩蛋才行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本应该是看过的袁岳写的第三本书了,对于生活在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们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应该算是一本福音书了,虽然作者对于他所做的事情在书中提及的不多,但是正是通过做现在的一些事情而对人生,对于后辈们提炼出了他自己的一套想法,很务实,而且好多推崇的东西都是可以尝试去做的事情,不一定会让你变的多成功,但应该会让你觉得确实有了很大的不同。

  对于这本书中还存在着一个非常让人不爽的一点就是:为了强调某件事情的重要性,作者一直在通过强调这件事情来体现,我个人感觉有点不舒服,毕竟我还没有做到一目十行的速读,你所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将成为你对我进行阅读的一种量上的考验,同样的事情换其他的方式在同一本书中再说一遍,这有点不是太科学了。

  对于书中提到的“尝试”不同的东西,才能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这一观点我很认同,而且感觉这种提法确实很有新意,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原因就是尝试的东西太少了,从抽象的环境中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具体特征,所以不能知道,多进行一些公益项目的参与和互动,不但可以增加人脉,还能获得一定的实力锻炼这种途径也是非常不错的推荐。

  客观来说,这本书还是比较适合在校大学生读一下的,值得借鉴的东西很多,对于步入社会的人而言,更多的应该是书中看到如何通过细节去完善自己的人生。

  《青春不应被浪费》读后感(六):没有一种青春是值得浪费的

  节约是目前社会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提到的关键词,一时间起,仿佛浪费这个词语成为罪大恶极的贬义词。过度放大的浪费,如今也被拿来引用到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青春。

  那么青春到底该以怎样的一种姿态度过呢?或许每个人的标签词都不尽相同,“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是我们80后都曾经熟悉和背诵过的一段文字,时至今日,我依然可以张口即出,这是属于保尔•柯察金的人生诠释,那么我们的自己青春注解语呢?

  1)

  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一辈子不见得实现他的理想,但是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风景,是一个没有理想的人连想都想不到的。

  这是作者所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个人归结为——走出去多看看。

  记得在我高考填报志愿前,我把所有的志愿都涂抹上离家很远的省份,当时就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接触下有山有水的空间,再不济我起码能够学会一种当地的方言。后来每每高中同学聚会的时候,我都会特别兴奋地和小伙伴们说起外面的风土人情,其实他们何曾知道我为了学习求学当地的方言费了很多功夫闹了很多笑话。虽然那个大学不是我最终想就读的大学,如同它并不是我一开始的爱好一样,但是好歹是我的选择,是我在外地经历过的数年生活,当我回头回看这段在异地求学的过程,我才发现,其实它并没有那么糟糕,相反我还能发现它存在我记忆中几分闪光的亮点。

  选择不见得就一定是美好的发现,但是不选择就等于没有发现。

  只有出发才会有发现,请相信选择和出发吧。

  2)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坐标,当坐标一旦落定,下一个就是搜罗各种资源,比如那个新同事和你有着七拐八绕的关系,比如那个曾经过去的资源能够服务于现在的平台等等。当你有梦想的时候,总会找到同道,总能整合资源,这就是一种主动成长的模式。

  湖南文艺出版社曾经出过一本《富人是野生动物》,里面提到人们是永远不能够通过按部就班的上班来发财的,富人永远是勇于想象敢于实践的一批人。比如中国改革开放使很大一批人富裕起来了,这些人都是利用了时代赋予的机遇,他们勇于砸破铁饭碗和原有的位置,勇敢的在市场当中冲浪远行。他们会在抓住市场机遇当中体现出勇气,那么他们必然会在享受当中也体现出富豪的特点,尽情的享受金钱带来的权力。所以和土豪做朋友就和当初的求包养一样,成为我们一众没有资源的草根网民所意淫的对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圈子成为区别人群的重点依据,如果我们试图在圈子内部开始接触圈子外面的人,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老袁在幸福管理的核心作用点里面提到,个人的社会联系模式,通常产生的是社会压力或者快乐的分担与分享机制,然而很多人却不懂得建立联系,往往都是固守自己的那一亩三分田。比如我有一个朋友,他工作了很多年,无论哪个周末我问他周末有什么想法的时候,他永远是说打睡觉吃饭打游戏。慢慢的,我也不再约他了,时至今日,他的周末依旧是吃饭睡觉打游戏。

  其实《富人是野生动物》那本书也不是教你如何成为富人,它只是客观分析了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和他们的生存策略。

  或许每个人的生存都有自己的策略而已,只是看你如何选择、修正、完善和丰满。

  3)

  很多人不愿意折腾不愿意闯荡,大概是因为他们太害怕失败了,这种心态归结到职场新人来看,销售最为明显,总觉得被人冷漠被人无情挂断电话被人拒绝出门是一件特别特别伤自尊的事情。其实这个时候的自己,对于对方来说往往都是可有可无的,如果你在彼此的天平秤上过于重视的自尊,那么你一定不会懂得什么叫做业绩什么叫做收获,就更甭提什么成功了。

  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而当你一直停留在那里喝酒、吹牛、睡懒觉,啥也不懂还装懂,只爱所谓的面子的时候,说明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这是一句在互联网上十分流行的话语,按照层次对应的话,我们每个人都会被结结实实地烙印在每一个区间里面。

  过于在乎自己的感受,无外乎怕自己的内心受到伤害,无法经受漫长人生道路上所降临的各种苦难。要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即便是耶酥,又何尝不会遭受苦难的洗礼?

  强大的内心可以让一个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极悲观只会让你在希望面前错机良机。《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你没有本事成为圣者,但一定要变成强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永远是自然进步的永恒法则。你只有适应这个法则,才能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生存之地。

  4)

  在图书封底黄色的区域里面,最后有两句话特别醒目——“青春的最大财富不是年轻,而是有试错的机会”和“青春不应被浪费!有梦想,敢闯荡,行动承诺未来”。

  如果你还有青春,请大胆试错。

  如果你没有行动,请立刻行动起来,或许还能多少弥补一些被浪费掉的青春。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青春是被值得浪费的。

  《青春不应被浪费》读后感(七):不被动与早知道

  写成功励志书籍,除了要有成功实例压身外,您可一定得笔下生风、文辞熳熳,否则所有的激昂文字都将流为冗长训导。想必这种训导对于当下想成功的年轻人来说,早在中小学时期就已经听各位教导主任絮叨过上千遍了。袁岳老师绝对属于国内写励志书籍的成功人士中“文笔最好Top 100”以内的人,200多页的书一气呵成,阅读过程中没打一个磕儿。

  袁氏成功法的亮点在于,除了有对外的社交技巧、职场经验外,袁老师非常重视自我内在的喜好偏向、个性选择。外在技巧的实用性因职业而异,这些经验大部分适用于常年奋斗在官场、商场的一线公务员和白领们;对于类似教师、编辑、技术人员等劳动个体性较强的职业来说,这些外在技巧似乎并不比手中的两把专业刷子更好使唤。因此,对于两种职业来说,想成功的共通的秘籍就是——热爱。

  热爱这个词儿很私人,很私人的东西照理来说都应该很容易找到、实现(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磨合的东西才比较难)。但是热爱这东西,若将其放在中国学生的职业理想上时,就成了一件难事儿。老调重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过于密集的课程安排,使得学生们除了“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外,没有更长远、更具体的未来、职业目标与规划。以至于他们很多人在考上大学之后,都将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于是“好好学习,考上硕士、博士”又成为新一阶段唯一的目标。因此,在今天并不十分发达的中国,出现了大批高新科技、学富五车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与本科生抢饭碗,甚至待业的浪费情形。不要批判家长总为孩子选择前程,就算把主导权交到孩子手中,他们除了“好好学习,考上……”以外,真的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干什么吗?

  在现在这个情况下,想在中学发展特长、寻找热爱多少有点奢望,但是总不能依旧浪费了大学。上大学前你应该先掂量一下自己,如果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做学霸、将来投身科研工作的人,那就不要以中学的学习标准要求自己。没事儿翘翘课,多泡泡图书馆、做做学生工作、找找兼职,这些东西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比你的成绩单更管用(当然,挂科的不算)。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你才能找到你的热爱与擅长。其实,错的并不是大学,而是不懂如何利用的学生们。

  袁老师推崇热爱,无非希望毕业生们在面对职业时能不被动、早知道。我想在现代中国,除了部分牛人能“爱一行,干一行”外,大部分人能“干一行,爱一行”都是极其幸运的。其实这些牛人并不是都牛在能力强,而是他们早知道自己喜爱与擅长的行业,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因此在就业或创业时就处在了主动的地位。还是老调重弹,职业没有绝对的好坏,热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人只会将激情投注在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之上,专注之后,大多可以得到好的结果,所谓“行行出状元”。

  在职业这件事儿上,现在的中国人已有太多的具体操作办法,缺乏的实在是心灵的热情鸡血。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青春不应被浪费读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zheliwenzhang/295432.html

推荐访问:浪费青春的说说 我们浪费了太多的青春

哲理句子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你人生为什么失败?”“跟我妈有关。” 下一篇:认识你真好:有些人,一直难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