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沧桑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01-16 哲理句子 阅读:

岁月沧桑经典读后感10篇

  《岁月沧桑》是一本由钱理群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月沧桑》读后感(一):岁月

  [cp]读钱理群的《岁月沧桑》,好像又认识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沈从文。 《湘行散记》读过半,我没找到任何的闲散意趣,倒觉得语言情节人物都俚俗地让人感到油腻。再加上听闻过的一些轶事,一时竟也忘了他是写了《中国古代服饰史》的。 但这次读《岁月沧桑》,他的形象就立刻立体丰满起来。他对bureaucracy的看法,如此精准超前,与其说是看透了社会,实际上,是连人性都看穿了。 他把文学看成他天生的使命,说过不少狂语。他天赋浪漫的文学天性和当时时代的波澜壮阔又好似格格不入。 他是五四运动里走出来的“上半个世纪的人”,带着五四激情,他为了适应乃称迎合时代与社会多有辛酸事,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颇有儒道先贤色彩。 他好像始终都是他的自称“乡下佬佬”,但是这种执拗,这股“傻劲”,正是他的可爱之处。 除去才华横溢的上半辈子,下半辈子,他仍是可敬的文学家。 以前还好奇,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研究他,钱老编的《三十年》里他篇幅亦不少。如此看来,除隔代原因之外,他的确是区别于鲁郭茅的大家,作品多,思想别有深刻之处。 以及,钱老对鲁迅先生是真爱了,看完了给了我诸多论文灵感。[/cp]

  《岁月沧桑》读后感(二):时代遗产与自我救赎

  翻开钱理群先生这本《岁月沧桑》,看到每一篇的题目,我不禁倒吸口凉气,这几位知识分子的命运还真就是用“沧桑”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只是“沧桑”的程度不仅适合修饰他们的岁月,还修饰了那个时代。线性的时间原本是没有什么色彩的,但不同的内容把时间分割开,成了特殊的对象,就像本书写到的,从1949至1974。

  这里写到沈从文从自杀到坚持一种价值观;写废名对新的政权的认同与理解;赵树理可以被党误解,但绝不背叛,并为农民搞文艺创作的复杂身份;梁漱溟与毛泽东顶撞的背后对毛泽东的认同……我发现这类话语浓缩性地写下来就变得有些敏感。

  钱先生想从他们的生命体验中表达什么呢?开始我以为这本书是研究作家的创作历程的,但阅读过便发现不是这样,就像我刚写下来的这些,这是一本研究那个时期的,这些在纵向的时间上具有联系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历史。

  如果以现今的眼光来看,用对与错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他们的选择是存在问题的。但是本书并没有表达这种观念。相反,作者没有回避问题,他在结合大量的历史材料去追溯这些知识分子背后影响他们如此判断的原因。我没有体会到对这种选择的批评,相反的是一种理解,对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的理解。

  但是我又体会到一种“罪恶”,这个“罪恶”依然来自于他们的选择。因为问题敏感,很是事情处在回避的状态。再有,在那场浩劫当中,许多知识分子并不反思自己的问题,无论是当年的左派还是右派。左派,他们也许会将此归结为一个历史问题,在非此即彼的观念里,他们逃避着自己的错误。而右派,即被批判的,迫害的一方,在非此即彼的观念里,他们永远是受害者。

  我看到钱理群先生的这本书就跳出了这种处在两个极端位置的现象。除此,在这两点中,太具涵盖性,具体的还是要落实到主体自身,看到他们的思想历程是十分复杂的。他不回避他们在事实上存在的问题,但似乎也不表明观点。即便有,也是处在当时的背景下去考察具体的人物,他们在大背景中固有的思维观念里做出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充满一种惯性,这个惯性萎缩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一点同我看到的西方哲学家反思大屠杀的问题时,有一点相似性。即反思大屠杀这个问题的最后落脚点,是指一种固有的思维观念。所以他们解构了它,同时,这个解构的过程要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反过来说也是对二战留下的遗产的一种有效的继承。或者再通俗一点来讲,就是有必要要如此惨痛的事件不白白发生。

  但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为了证明固有的思维,这种固有的观念,几百年,几千年凝聚下来的思想的基石是错误的,它并不是以非此即彼的对错观念来考察问题的。它的重点在于反思,以及反思过程中被拓展的思维空间。因为如果固有的思维观念单一的存在,在某种惯性的驱使下,沈从文等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很可能在另一种时间,以另一种形式再次发生。人们阅读历史,经常提到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除了具体的事实上的错误,还需要有对固有的思维观念的撼动。

  钱理群先生在序言中提到自我救赎,我不知道他具体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但这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意味。他找到了这些知识分子的选择与背后的固有思维观念的联系,即症结所在。我妄自揣测他做出的正是第一部分的工作。这样想可能有套西方学者的反思模式的嫌疑,可是从根本上说出现的问题是不同的。接下来反思的彼岸在何方,这是我所期待的事情。

  《岁月沧桑》读后感(三):《岁月沧桑》读书笔记

  《岁月沧桑》读书笔记

  钱理群[著] 东方出版中心 300,000字 375页

  这是一本研究知识分子在上世纪被改造这件事,研究这件事如何发生的,如何进行的,又有什么秘密。

  作者在前言中也说了“我想弄清楚: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怎样接受‘改造’的?我被‘改造’成了什么样子,坠入了怎样的精神深渊?我该如何自救?如何做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活得像个样子?我到哪里去寻找精神资源?”并且说明“我知道,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1949年以后知识分子的问题。”

  书中七个主要章节,章节按照:“自由主义、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作家沈从文,谏言上书的废名,“老延安”郭小川,“乡村建设派”知识分子梁漱溟,“与农民有密切联系”的作家赵树理,学者王瑶,诗人邵燕祥排分。

  对与这本书实际上有些不敢写的,毕竟那段历史还是很敏感的。但是幸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段历史已经开始逐步解冻了。新中国的领导人和人民对于历史从来都是敢于直视的,对真相不扭曲,古人有训: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迅速发展的如今,的确是需要人们放缓心境来多了解一下历史。

  沈从文。对他的印象就是课本里学的《边城》了,多年过去,只记得这是位有名的作家,这篇课文要好好学。然而才从这里来了解了这么多:一个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心中自有为天下黎民百姓的抱负。和时代冲突之后,困囿于选择,“人难成而易毁,毁的原因有时由外而至,有时由内而来”。自己的思想和时代向左时,选择自杀,这点是对我触动最大的了。这段分析中,我总是隐隐的觉得,沈从文因其自身的出身,会不会从农村人成为知识分子后,面对自己和其他知识分子思想不相容的境况,是不是有潜意识里的自卑感作梗?而这也是他在自己的改造过程中并不是那么的顺畅的根本原因所在。

  废名。隐约有些印象但是实在不知道他。网上稍微搜索了一下,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学者。那个时代心怀天下从而尝试着做出了自己应该做的,谏言上书。“我以多年的接触与观察,深深懂得中国的圣人为什么都主要‘无为’政治,原来中国的农民都在那里自己治,只要政府不乱就好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只有黄老之术是成功的,急性者则失败,秦始皇王安石都是。”然后以宗教治国的不可取,甚至包括数千年的儒教也不行,儒家知识分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侧重观点应该在修身齐家之上,以此为出发点使全国得以治理,达到天下太平的程度。

  赵树理。山药蛋派文学。和鲁迅一样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地摊文学,很接地气的理想也是很难实现的理想,是的,只是理想。让我不得不想到了我十年来接触的“文学”,加引号就是因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文学。课本中的文学,因为是学业,作为学生我是有抵触情绪的,所以喜欢小说。本世纪初,网络开始发展后,网文也开始搭上了顺风车。我也从最开始的幻想类书刊转移到了各种电子版网文,主要都是幻想类的吧,除了个别我很喜欢的以外,大部分都是一个模式:底层小人物得到宝物,开始升级打怪,换地方,升级打怪。。。然后诞生了一大批的中国作家富豪,让人羡慕嫉妒恨。然而这些快餐文学除了消费时间,满足阅读者的心理意淫之外还有什么?好的文学,能传承百年的作品在哪里?是市场的宣传不到位还是现在的作家依然处在那个时代的阴影之下?

  王瑶。看到这一章的最后,王瑶私下里曾经和学生讨论“中国需要大学者,却没有产生大学者”的问题,听者突然捕捉到王瑶“眼光中闪过的一丝惆怅,心里一震。猛然意识到,先生的不满、失望也许更是对他自己的吧。”我的心里真的是很难过的。王瑶作为一个教师,他的品德,让我想到了现在的教师队伍,考不上本科的学生去上师范,考不上研究生的毕业去做老师。而现在的聘任制,开始让教师队伍的学历上升了,然而其他的呢?这一章还让我看到一个知识分子为了自保,是如何被环境和时代所胁迫和改变的。很是心酸。

  梁漱溟。和毛主席同龄的人,中国最后的儒家。其“安顿其身”:废除个人私有制而代之以社会公有制,生存问题全由公家负责解决,不须各自操心。厉害是共同的,全社会婉然若一体。物质所有归一了,生存问题归一;生存问题归一了,身体安得不婉然若一。看到这一章,我终于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使得这些知识分子如此的为国为民?何来的如此伟大的理想和抱负?这大概是存在中国人骨血中的某种因子,被不良企图的人利用之后,就是近几年的各种非理性爱国事件了。这一点大概是现在的我思考不出来的,希望有人能及时引导一下现在的热血青年们。

  郭小川,邵燕祥。这两个章节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只是看到知识分子,哪怕是老革命,在时代的面前也是那么的无力。希望历史不会重演,我国的人民不会再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迅猛发展的如今,全民阅读率低下的如今,能有人来提醒我们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身份和使命。

  《岁月沧桑》读后感(四):知识分子的“改造”和“坚守”

  这本《岁月沧桑》是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的最新力作。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我这十年主要就是写这本书。”可见这本书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我们说这本书是钱先生十年磨一剑的思考成果,也是一点不夸张的。这本书是他的“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压轴之卷。从写作内容的时间上来说,这并不是最后一部分。但从重要性来说,这部《岁月沧桑》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钱理群先生的“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分别是《1948:天地玄黄》、《我的精神自传》和《岁月沧桑》,分别出版于1996年,2007年和2006年。这三部曲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有一个“起承转合”的结构。《1948:天地玄黄》是“起”,《岁月沧桑》是“承转”,《我的精神自传》是“合”。写后毛泽东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选择,因为会涉及许多还健在的知识分子,比较难拿捏,作者把落脚点放在自己身上,通过自身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生命体验去反思,去总结历史经验。而三部曲中的“承转”部分《岁月沧桑》要写好沧桑岁月中的那些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大转型大变动中的投入、挫折、碰撞、困惑和坚守,的确相当不易。为了更好地重现了社会风云中那些知识分子的命运遭际、幽隐,以及精神的尴尬与波澜。作者查阅和研究了大量的各类文献材料,包括当事人的作品全集、口述回忆资料、相关机构的原始的档案材料、海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等,终于写就了这本充满智慧和激情,富有历史与人生的细节,深入探照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波澜,既体贴入微,又引人入胜的著作。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

  建国后的知识分子何其多,作者有意识地选取了沈从文、梁漱溟、赵树理、废名、王瑶、郭小川、邵燕祥这七位有典型意义的重要作家、学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他们来展示知识分子在历史变迁中的“改造”和“坚守”。在钱先生看来,“改造”和“坚守”这两个基本概念是1949年后知识分子命运的两个关键词。这本书的历史叙述也是围绕这两个词来展开的。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这个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说是改变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态,制约了他们思考的空间和深度,也构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重负。当然这本书更关注的是在逆境中,这些知识分子的坚守。他们身上所一直秉持的探索真理,独立思考,质疑的精神依然闪烁了光芒,给我们后来人提供了精神的标杆,鼓励着我们继续前进。

  《岁月沧桑》读后感(五):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回望

  说实话,钱先生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但钱先生著作却未读过一本,读到的多是散见于网络或微信上的先生的文章。

  钱先生显微镜下的主人公们,有些是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作家,也有在这本书中第一次听到的废名与王瑶。如郭小川、赵树理等作家,我们小学时候在课本中读他们的文字,俨然他们是新中国文学的巨匠。再以后的大约十多年前,从作家李辉的一系列传记,我们惊讶地发现褪去文学的光环,文人中间又有着那么多的党同伐异。这本《岁月沧桑》读得很慢,首先是惊讶于钱先生的治学,关于书中每位主人公的研究,钱先生依据了如此详实的史料,而不是自己的简单的判断。而整本书的宗旨,就像先生序言中所说,“所有的学书探讨,对外部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追问,最后都归结为对自我内心的逼问。”也因此不同于很多时候见过的忆苦文章与怀旧文章,先生的文章带着审视的冷静,使未来的读者能更清楚地得以一窥这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挣扎。

  《岁月沧桑》读后感(六):坚硬抵达时代的深处,抚摸历史和民族的伤痕,钱老从来没有让我们失望!!!

  一个长假读完一部很不错的书——钱理群著《岁月沧桑》。钱老师从来不曾让我们失望。我们真的很幸运,在一个很久缺乏学术创造力的时代,有这么一个老人突然之间贡献出这么一部厚厚的、沉甸甸的、深刻而又激情饱满的专著,我们说一声感谢,多少显得很苍白,很脆感,很飘逸,但这出自我的内心,这是一种深沉感动的结果。

  我们不仅仅是重新经历沈从文、梁漱溟、赵树理、郭小川等等的往事,也不仅仅是重新看取历史与民族的创伤和荒诞,我们同时在思考如何才是根本的建设,如何才有一个辉煌而坚硬的传统,那不会因为风沙而埋没,也不会因为雾霭而迷途。

  钱老无疑是对当代最具有穿透力的学者。这种用自身经验作为底子的思索,比单纯的文献分析要真切得多,有一种坚硬抵达的质地和力量。我们瞄过多少软绵绵的所谓专著,缺乏了正是这种大视野、大思维背后的大关怀。钱老不老,您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思想的常青树!

  只是我想惴惴地问一下,《岁月沧桑》应该要有二集、三集吧?!

  《岁月沧桑》读后感(七):岁月沧桑,路在何方?

  知识分子包含的意义太多,钱老的这本书定位的是经历过20世纪的文学界的名人和大家。20世纪是一段起伏跌宕的岁月,一代大家们也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在沧桑的岁月里迷茫,彷徨,他们内心的那个世界究竟在何方........

  钱老的这本书把史料与分析结合的非常充分,让我这个外行人看起来也领悟到主要内容和脉络,钱老对每个人的归纳大都是以时间段落归纳的,兼之思想的分类,非常有条理。这本书也是钱老知识分子思想史的第二部-起承转合中透露着深深的“共和国情节”。当然这本书囊括的人不算多,但可以说都是在各自领域非常有代表意义的人物。

  钱老也在后记中所说,“改造”与“坚守”是1949年之后知识分子的两个代表命运,这也是钱老这本书定位的两个关键词。改造应该是那个意气风发的时代占主流的意识形态。最有代表的意义的应该是郭小川,他实在是与党有着太大联系的知识分子,他是“党的儿子,革命的儿子,军队的儿子”,他是一个彻底由党培育全心全意支持党跟党的号召走的先近分子。他是一个主动改变的先锋,他紧跟政治斗争的步伐。可是最后他却反被和他不和的政治伙伴用他曾经打倒别人的罪名将他打倒。当然他在改造自己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困惑与纠结:他还是支持要给知识分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还有沈从文等其他的知识分子虽然不如郭小川如此的有代表性,但他们的心里都怀着对“新社会”及“人民大众”有着深深的“愧疚”:这些对“我们”的“批评”是对社会的发展有好处的,接受批评是最好的选择,“我们”需要改造自己,这一厢情愿的“单恋”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痛,也是他们逃不过的伤.......

  坚守是钱老的另一个主题,但是能在一个“混乱”的时代坚守真理,坚守内心的人实在是有超出常人的勇敢。比如梁漱溟老先生。他和主席同岁,但他是一个非常有独立人格的人。他支持主席和他的相通之处,比如对国家的组织化管理,国家要包下国民的生活等等。但他会对他无法理解的事情持非常严重的保留意见,在统购统销把农民的生活变的异常困难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和主席激辩。赵树理更是以“实干”的习惯坚守着他对农民的承诺。他的毕生追求就是为农民而写作,让农民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所以当他看到统购统销和大跃进将农民的生死置不顾时,他决心以他的笔作为工具,让笔下的人物唤起社会对农民生活的关注。他作为身体力行的“农村代言人”,还看到了如何看待体力劳动者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只可惜当时的人还无法理解他这个超前的想法,现在的我们,终于理解了他曾经的担心......

  坚守也好,改造也好,那已经成为过去,只希望现在的我们,不要忘记曾经的教训.....

  《岁月沧桑》读后感(八):《岁月沧桑--当初只道是“寻常”》

  岁月最终将消磨“当初”认定的多少“正确”或“谬误”,湮灭几多那些苦难中催生出的心路历程?

  在一段特殊的年代里,所有人都用尽自己的聪明才智,争相表达着自己对新生的国、未来的家和如何捍卫真理那一腔诚挚的热爱,即使受了最初的打击,也仍只是在努力辩白,从未想过舍弃、离开。加之知识分子天生的一种说理就要“从哪儿跌倒从哪儿爬起”的倔强,激荡绞缠,成了一部书里最让人动容的复杂情感。

  过往的时光不可追,逝去的人和事则切莫轻易付诸流水。若说时尚无非是几十年再回首的轮回,但社会发展的步子就算再慢,方向也是始终在向前。在此过程中,尤以人的思想,虽可以轻易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仍需要在实际政治氛围和社会环境里,一点一点摸索着寻找最自己适合的道路:于是,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们,需要在特定时期的职业技能划分不明和百战余生造成的赎罪心理中、对待传统的态度需要从民主思想和政治思想里抉择的迷茫中、对愿景和实际环境等整体格局的误读中••••••力图在强大的对撞冲击下,找到失去了旧参照和新标准的自己,找到被环境一步步分隔成“异类”的自己,找到那个早先为理想中的国宣告呼号、面对一些具体决策又被取消了“代言人”身份变得尴尬的自己••••••如今,仍旧是面临转型的年代,而这些疑问,今日似乎仍未停止,也更待继承、解决。

  知晓钱理群先生的名字,是在一本本文学史的编写者位置。在同是经历过风雨摧折的人群中,钱先生的笔更着力于反思,更审慎的剖析知识分子们的心路历程,而非反复只切切于个人性格、隐私造成的部分特例悲剧,是书中最让人敬服处。《岁月沧桑》作为钱先生“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遥想篇篇彰显书中人天才的精妙作品,这一个个光辉响亮的名字(如本书中的沈从文、废名、王瑶等人),被种种原因,掩埋在久远的时光里,经过钱先生的“捡拾”,在书中指引了前后因果,再读,仿佛才咂出些许端倪—不过数年内,书中人却仿佛把人生的起承转合又过了一回。

  最后,借钱先生题在书封面的这句话做个收尾:“在大转型时代,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就是他们的命运,他们从来不曾处在这个世界的边缘。”是的,他们就是亲历者,我们,莫作看客。

  《岁月沧桑》读后感(九):他们从来不曾处在这个世界的边缘

  “在大转型时代,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就是他们的命运,他们从来不曾处在这个世界的边缘。”

  在钱理群先生的新作《岁月沧桑》的封面右上方,有这么一段话。我翻过全书,寻找这段话出自何处,但是没有结果。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又是谁呢?

  是沈从文,是郭小川,是赵树理,是梁漱溟、王瑶、废名、邵燕祥!哦,这曾是我们当代记忆中多么重要、多么频繁出现的名字,可是他们确实不曾在当代的权力中心,即便官做得最大的郭小川,也不过是一个作协秘书长,局级干部吧,可是谁能说他们不是当代的风云人物?甚至,他们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废名以一种古老的传统向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同志上书陈述自己的治国思想时,他大概没有想到这一篇没有回音的稿子竟然在半个多世纪以后激起了巨大的回音:那种对古老儒家传统的刻骨铭心的眷恋!无论今天多么始终民族传统文化,也无论我们怎么评价历史做出的拐弯,但我们仍然难以找回那蛛丝不爽的乡村自治、圣贤家国的情怀。

  也许我们都被一种历史叙述遮蔽,也许我们过于喜爱读书人的铮铮铁骨,但我们是否忽视了那种源自思想深处的“同”与“相应”?梁漱溟的大众形象是一个有骨气的学者,却不知他才是一代领袖毛泽东的真正知音。他们的相知来源于他们对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情怀。在这一点上,梁漱溟是一个特殊的个案,没有任何其他的知识人与他相同。

  赵树理,当然也是一个来自传统中国乡村的贤者。钱老师发现了他的困惑之外,发现了他的坚守。这个“老赵”,是古燕赵之地的精神汉子,他沐浴着乡风市声走到了时代思想的前沿,然而没有人说他是贤者,过去人们只是看到了老赵的山药蛋气息。

  一部卓越的著作,提供给我们的兴奋与冲动是异常丰富的。每读钱老师的书,都这样。没有读完,还要继续。

  《岁月沧桑》读后感(十):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岁月沧桑》

  知识分子,这个人群可以说得上是我国从封建制度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在那时叫做文人,能够通过科举考试等途径可以成为统治阶级的一份子,所以在大部分普通人心中,知识分子其实也就是一个阶级的代名词。然而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知识分子其实也就与工人农民等一样属于平等的阶层(注意不是阶级)。在这个新的时期,知识分子们要面对的是这个时代的巨大变化,要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而新的统治阶级如何对待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现在的人们去研究的。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对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期,尤其是文革那一段特殊的时期,锅内很少有专门的书籍来研究,特别是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的精神发展历程更是少有专著介绍。

  今天这本由钱理群先生所著的《岁月沧桑》这本书就可以说得上填补了这一空白。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沈从文,废名,赵树理等新中国文坛等知识分子代表的心路历程,在他们的身上我体会到了在那个复杂的政治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无奈。

  书中收录的代表人物一共六位,但是从这六位身上启示我们也就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一角,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坚持与无奈。

  例如书中第一位出场人物沈从文,从开始的新中国解放前夕的自杀风波到后面怀着这条命是共产党救回来的。而在新中国开始期间有着沈从文对新政府的疑虑的知识分子是不占少数,对于其自杀原因书中也给予了详细的分析与解剖。当然不能适应新社会的知识分子只能被时代的潮流无情的淘汰,而沈从文事如何转变自己的就有思想,而且将之与新社会相连接,这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部分,从沈从文的新爱国主义思想,新人民观以及新唯物论这三方面进行讨论。如果仅仅这样就能成功转型的话,那也就没有什么下文了。由于在那个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即使沈从文努力适应然而还是遭受了生存,精神与文学事业上的三重困境,作者在这些地方的分析中,启示也为我们拉开了一扇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在历次运动中的浮浮沉沉,在这些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内心所思所想。

  而有些让我难以理解的是有些知识分子由于历史背景不够清白而一直遭受各种批判教育而迷茫,但就像赵树理这样紧跟毛主席脚步,扎根农民中间的"山药蛋派"代表人物在这段时期也不是一只顺风顺水,最后也被批判。这些的林林总总,有的知识分子选择了坚持到底,坚持真话,将事实摆道理,但结局很惨;而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如王瑶,就在这些运动中学会了明泽保身但又不失气节,如书中写道"他一方面按要求如实交代与检讨自己的家庭出身,所受教育背景,个人历史与思想,同时又小心地掌握分寸,借助于检讨的技巧,维护着自己的基本形象",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已经很不错了。

  总的来说,通过本书中的这六位知识分子的代表我们可以一窥在那个我们目前教科书还不能明确写出来的历史,也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惶恐与无奈。希望今后的社会发展不要再经历这样的过程。

岁月沧桑经典读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zheliwenzhang/238200.html

推荐访问:岁月沧桑的句子 岁月沧桑是什么意思

哲理句子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 细节 下一篇:默默守护妻子15年,这样的爱娱乐圈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