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而后见斯人读后感10篇

2019-02-08 文摘大全 阅读:

易安而后见斯人读后感10篇

  《易安而后见斯人》是一本由章子仲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安而后见斯人》读后感(一):万劫之中,兰泽芳香女词人

  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往往只知闻一多这样的阳刚诗人,却不知还有像沈祖棻这样“幽愤”的女词人。

  出生于苏州文人世家的沈祖棻从小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中华文化蕴积。齐鲁军阀内战时期,离开苏州,来到上海读了小学和中学,高中回苏州,大学时从性格不合的中央大学商学院转到南京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致力于新文学,创作过小说、新诗、散文等。在国学研究班,结识了人生另一半程千帆。

  1931年,沈祖棻在课堂上填了一首 《浣溪沙》:“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表达忧国忧民之心,这首词也为年仅23岁的她赢得民国词坛“沈斜阳”的雅号。从1933年起,沈祖棻专注于诗词的创作,尤其是古体词。她“情深才妙,熟谙音律,又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操”;她的词笔意深沉,用辞雅致含蓄不失厚重,颇具时代气息,在当时也被诸多文人墨客赞许,亦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朱光潜曾赞“骨秀神清”;汪东赞曰“诸作皆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冯遗响,如在人间,一千年无此作矣”。章士钊也很推崇“东吴文学汪夫子,词律先传沈祖棻 ”。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大学西迁的流离转涉中沈祖棻作大约400余首《涉江词》;1945年日本投降后,万劫生还的沈祖棻在珞珈度过二十余年教育生涯。历经新中国成立后各种运动与浩劫,理想幻灭放弃创作。有故人总结这一代词人普遍心路历程:青春时期优美多采的画笔,乱离中曲折隐晦的呻吟,幻灭后惨澹深沉的绝望。在失望与绝望中,与丈夫程千帆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直至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似乎迎来新的开始时,却又意外出车祸,延误最佳救治期而不幸去逝。

  《易安而后见斯人 : 沈祖棻的文学生涯》是沈祖棻的学生章子仲忆沈师当年词作、生平往事的回忆录。作者对沈师了解至深,感恩至深,也以敬仰、惋惜又痛彻的笔吻全面介绍了沈师早年学院中的新文学创作,人生各个不同时期社会动荡背景下,词作创作机缘、风格转变、情感生活、教育生涯等情形。这些透彻而深入的解读,帮助我们了解沈祖棻的词作观点,也对特殊历史时期,文人如絮飘零才华磨灭的不幸命运深表遗憾和愤慨。在阅读中,这位心怀社稷、醉心于古体诗,品格卓而不群、不卑不亢的女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无论是词作,词品,还是人品,皆让我们为之心折佩服不已。

  可惜,天灾人祸,美才凋零。往事历历,让人又痛心又悲悯。幸运的是沈祖棻留下了创作的心血,长长的著作目录,尽显“作古人知已,继先贤绝学”的薪火相传----而这些也必将恒古流传,弥久芬芳。亦愿沈师天国安好,化作春泥更护花。

  《易安而后见斯人》读后感(二):才女从来多命舛,谁能再起唱斜阳

  前些日子,看到一部电视剧,其中有一位谙熟唐诗宋词的女士,被她所在的办公室公认为是一位“才女”。我不知道如何去定义一位“才女”,但我知道沈祖棻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才女。

  她,曾经因一首《浣溪沙》中的”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词句,被人称作“沈斜阳”!

  她,拥有一个由黄侃亲自所取的字——“子苾”,而“苾”的意思就是“馨香”。

  她,凭借家学渊源而写出的《辩才禅师》足以让她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她,用新诗唤起的是人人可以感受到的“灯光依旧是温暖的,但咫尺有山河之感了”的落寞。

  她,借出浴的杨贵妃,写出了对美的赞颂。

  她,多年从事教学工作,金针渡人,把对诗词的热爱和体会传授给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沈祖棻先生生逢乱世,体弱多病,但她把自己的生命写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在她的笔下,有“幽忱沉痛之语”有“家国之痛,身世之感”,以至于他的老师汪辟疆先生写信告诫她不要让词赋创作销蚀了心魂,而过于沉溺于忧伤!

  的确,词,这种古典文学的体裁,最适合用来抒发缱绻的情谊。而沈祖棻先生又特别擅长书写细腻的情致与微妙的情怀,伤感固然不可避免——在一个多灾多难、朝不保夕的时代中,又有几人会毫无感怀伤时的表现呢?然而,沈祖棻先生并没有把她的词作局限在儿女情长的婉约之中。

  良宵盛会,电炬通明车似水,炰凤烹龙,风味京华旧国同。

  金尊绿醑,却笑万钱难下箸。薄粥清茶,多少恒饥八口家。(《减字木兰花 成渝纪闻(其一)》)

  这首词对当时偏安西隅的国民党政府的揭露与指责,不但让人想起“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而且还能令我们感到沈先生心中的那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慨。

  也就是说,沈先生把旧有的“刺世诗”的方式,融入到了词的创作之中。在她的词中,有对当时统治者的指责“浑把十年战伐当承平”,有对广大保家卫国战士的同情“谁念玉关霜冷铁衣寒”,有对媚外交际者的嘲讽“只恨鲜卑学语未能工”……这种“刺世词"“本事词”的写法,恐怕是在词的创作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解放后,沈祖棻和程千帆这对患难夫妻,教坛伉俪,也未能过上多少和和美美的生活。在程先生身在牛棚十八年期间,沈先生拖着病体奔波于上海和武汉之间,最终因车祸而离世且身后之凄凉,着实令人叹惋。

  晚年的沈祖棻先生,放弃了词的创作,致力于古体诗的创作与诗词鉴赏的教学。沈先生旧学丰赡,心思邃密,无论是在创作上还是学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她的一首《早早诗》,让我不禁想起了流沙河先生的《故园六咏》,而她与程先生合编的《古诗今选》更是我踏上古诗阅读之旅的入门手册,至于她的《唐人七绝浅释》则是令我学会鉴赏的宝典秘笈。然而,读罢这本《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棻的文学生涯》之后,我却在钦敬之余,感觉到有些怅然了——才女从来多命舛,谁能再起唱斜阳。

  《易安而后见斯人》读后感(三):遇见,而后怎样?

  遇见,而后怎样?

  窗外下着雨……

  我在某年某月 醒过来 我想 我等 我期待 未来却不能理智安排 阴天 傍晚 车窗外 未来有一个人在等待 向左 向右 向前看 爱要拐几个弯才来 我遇见谁 会有怎样的对白 我等的人 他在多远的未来 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 我排着队 拿着爱的号码牌 阴天 傍晚 车窗外 未来有一个人在等待 向左 向右 向前看 爱要拐几个弯才来 我遇见谁 会有怎样的对白 我等的人 他在多远的未来 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 我排着队 拿着爱的号码牌 我往前飞 飞过一片时间海 我们也常在爱情里受伤害 我看着路 梦的入口有点窄 我遇见你是最美的意外 终有一天 我的谜底会揭开

  就这样,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棻的文学生涯,在这样的短短续重中读完了,一点一点,从早期的教育到庭园的“入世”,新的生活新的向往,都给我一种生活的全新的解读。在改书中写到:这是一个尺度,一个信息。温文尔雅的女诗人,不再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了!她以她独有的武器和特有的表达方式表示了反抗。这也是文学史上鲜见的创举。

  文字中流淌着一股力量,纯真的性格,接触了复杂的社会的现实以后,增加了愤懑与沉思。选择了词作为自己的主要文学表达方式,内涵深邃,意境悠远,诸多的作品张扬着当时时代下的一副傲骨。“人生的际遇捉摸”是啊,感同深受,人生奇妙在于:你遇见了,而后,就不知道怎么样了?

  遇见了,欢喜,亦或是心痛。

  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情自不群。

  身经离乱多忧患,古今一例以诗鸣。

  独爱长篇题早早,深衷浅语见童心。

  谁说旧瓶忌新酒,此论未公吾不凭。

  以上是文学评论家朱光潜题诗对其沈祖棻的赞誉。从这里我们看到,沈祖棻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们一种古典优雅的感觉,放在我的一堆书中,眨眼看上去,就是一种特别的感觉,是啊,尤其是题目:易安而后见斯人。

  相见恨晚,是初步读完的感受,但是要是细细品味,你会看到:原来,人生就是遇见,遇见那个未知的自己,突破遇见你的一切困难,突破时间的节点,给自己以中独特的生活方式,就像《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棻的文学生涯》中蕴含的那种。

  《易安而后见斯人》读后感(四):易安而后见斯人

  沈祖棻生于1909年,是中国近代一位深谙文化精髓的诗人、学者,也是热情深蕴而颇富想象力的传奇女子,她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文学理论研究等多个方面,作品《宋词赏析》对于读者的影响,几十年不衰…….《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棻的文学生涯》是沈祖棻的学生章子仲为恩师姑苏词人沈祖棻撰写的传记作品,其中既有对于恩师或鲜花烂漫或流离转涉的生活纪程的叙述,也有对其文学写作生涯中,不同时期创作不同作品的创作机缘、背景以及创作思考的解读与赏析,虽历史几度更迭,但透过作者清丽、严谨的文字记录,那些老去的时光和故事都被新鲜地保留了下来。

  《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棻的文学生涯》带给我非常轻松的阅读感受,虽然沈祖棻和她的故事以及她那些专注于古典文学的作品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看来似乎有些久远了,尤其她的旧体诗写作也更增加了读者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但是章子仲的解析很全面,她将沈祖棻的生平经历与家国命运穿插起来叙述,展现了她不仅自己填词借以抒怀,还以自己对于宋词、李词、苏词的详实的史料研究和精深的考证和理解评析写就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的作品的词人情怀和治学风范: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知识即是罪恶”、“横少一切牛鬼蛇神”,是非混沌不清的非常年代,依然葆有自己持正不阿的学者风范以及怀旧思古的文化情怀,依旧根据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论证在封建社会没有爱情的婚姻制度下,所造成的“正当要求的不正当表现”,而得出婉约词是可供欣赏借鉴的艺术品,而绝非一部指导生活的教科书”的可贵思考……

  如果说沈祖棻是遵循了鲁迅先生“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的思想,才写就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宋词赏析》的,那么我就想说,章子仲也是深谙了鲁迅先生这一写作教义的。“易安而后见斯人”,本书中作者毫不避讳地将自己的写作触角触及到历史的深处,让阅读者在阅读沈祖棻历经磨难不改理想的传记纪程的同时,也意外获得了关于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及中国式黑色幽默下,锦心绣口斐然成章的中国文人“海内知交殊进退,天涯相望各悲欢”的悲惨命运,都如亲闻亲见一样历历可见。

  另外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沈祖棻诗词作品的解析部分,读来也确实获益良多,并有意犹未尽之感缱绻于心。

  《易安而后见斯人》读后感(五):《易安而后见斯人》:苦难与光荣

  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身遭离乱多忧患,古今一例以诗鸣。

  ――朱光潜

  以上引用的,是朱光潜先生为沈祖棻所赋的七言。作为我国现当代最重要的词人及古诗词研究专家,由于种种原因,沈祖棻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熟知,然而她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却并没有被遗忘。相信通过这本沈祖棻的传记《易安而后见斯人》,更多的读者会从这位饱经苦难的女词人身上,感受到那穿过一切阴霾的生命的光荣。

  这本传记的作者,是沈祖棻及其夫程千帆的学生章子仲。也许是特殊的身份,以及曾与传主共同经历过那段不幸的时光的缘故,整本作品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敬仰与惋惜。也着实令人扼腕,沈祖棻只是那一代知识分子“南渡北归”、“西迁东还”式命运的一个“个体样本”,那一代学人经历了最黑暗的时光。其实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仅仅是一种自嘲罢了。国破家亡的确会激发作者的创作情感,但这样的创作,仅仅是他们在无法躲避触目可及的荒凉时的自我麻醉。他们只能一面以笔写心,一面悲恸于自己无力回天。而当他们熬过了那段山河破碎的日子,一场浩劫却令他们中太多人再一次落入深渊。他们本可以,也理所应当让自己生命更加光荣,而这样的光荣可能成全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历史已然写就便不可更改,但正如作者所疾呼“国民性负面的挖掘决不能手软”,民族的进步也同样依赖于反思,这或许便是这本传记所要留给读者的思索了。

  从创作的角度看,这本传记评叙兼修,既对传主的创作及研究有较为详尽客观的交代与评价,同时也插入了关于她生平的叙述,尤以对传主心理的把握和刻画为重心,使得读者可以充分感受到传主一生的心路历程,从而体味其对于文艺创作、理论研究和教学的热忱与执着。而在附录中,作者提供了包括沈先生“足迹”、作品目录及示样在内的诸多资料。整部作品资料充分翔实,安排得当,看得出作者的用心。

  前段时间偶然间看到某电视台的一个关于古诗词的节目。节目以考察选手记忆诗词为主要形式,兼有“文化名人”对节目中出现的诗词掌故加以点评。其中有一位大约十二三岁的小选手,对考题对答如流,一路过关斩将。当考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名句时,嘉宾插入了关于同首诗中的“幼子饿已卒”的补充——杜甫之子饿死,而杜甫自己也因久饿而后的暴食而亡。此时小选手的回答是令人大跌眼镜的:“看来我以后不能吃太多了,要不就会像他一样被撑死了。”

  呜呼哀哉,何其悲矣!

  以上是题外话。也许一本《易安而后见斯人》并不能带来怎样的改变什么,但我期待着更具“理解力”的年代,人们读得懂曾经的苦难与光荣,懂得自己应该去诠释怎样的价值。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易安而后见斯人读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wenzhaidaquan/299555.html

推荐访问:易安体 易安保险

文摘大全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我的婚礼小时代》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儿子考上了,我们离婚吧”:我宁愿没有完整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