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森传》读后感10篇

2019-02-07 文摘大全 阅读:

《乔纳森传》读后感10篇

  《乔纳森传》是一本由利恩德·卡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乔纳森传》读后感(一):一些笔记和感想

  Jony Ive 26岁加入苹果,几个月后就设计出了award winner的设计 虽然工程上的问题导致产品卖得不好 但是这种刻苦的精神和超群的设计能力确实让人佩服

  要做到这一点,之前的所有学习和工作中的积累必不可少

  Jony Ive在苹果的工业设计团队几乎一直保持十几个人的规模 虽然有助于团队稳定 但他认为缺少新鲜血液容易使得团队停滞不前

  乔布斯:设计不是看起来和感觉起来怎么样,而是用起来怎么样(所以Jony Ive就把设计都prototype出来,摆在桌子上给乔布斯“感觉”)

  “专注和简洁”

  “如今的这个产业对用数据衡量产品特性产生了一种痴迷。他的运行速度有多快?硬盘驱动器容量有多大?光盘读取速度有多快?这是一个非常舒适的竞争空间,因为你可以非常确定地说8是比6好的。这也是非常残忍并且冷漠的。正是因为全行业对可测量概念的迷恋,那些难以测量和言说的产品属性才越来越受到忽视。从这层意义上看这一产业已经错过了许多激动人心的,但却不那么明显的产品属性。但是对我而言,这正是我购买第一台苹果电脑的原因,也是我为什么不来苹果公司工作的原因。因为我总是能时刻感受到,苹果公司在最基本的追求之外还有其他的渴望。他想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在功能和性能上达到一定水准。在它早期的产品里,我就发现苹果公司无论是在软件还是硬件方面,都会在那些人们可能注意不到的细节上作出努力。”

  公司决策完全由设计主导,乔布斯神速为iMac选了一个“草莓粉”的外壳颜色,供应生产和物流全都没有考虑过。。。

  ANPP 产品开发流程 - 记录过程,并行开发 (区别于waterfall)

  乔纳森的设计工作室里的设计师不用考虑成本,他认为“设计师不应该考虑成本”。。。

  多点触控技术在研发iPhone之前很不成熟,乔纳森第一次向乔布斯展示这个技术的时候很小心,专门挑了没有人的时候,为了呵护这一不成熟的技术,不被乔布斯一下子驳回

  《乔纳森传》读后感(二):以为是乔纳森传——其实应该叫乔纳森和苹果公司

  刚刚看此书的时候,觉得是讲一个人的故事,以时间为序讲了乔纳森的家庭、父亲对乔纳森的影响、童年时光的兴趣以及学生生涯的特点。从各个方面分析的设计大师乔纳森的个性以及成就今天个性的历史原因。当乔纳森步入职业轨迹是却对乔纳森周边的设计师也细致的描写了一番,比如苹果第一任设计总监布伦纳。后来乔纳森去了苹果公司后,此书俨然成了介绍苹果公司的设计的书,从ipod、iphone到ipad讲了个遍。很少提及乔纳森的私生活以及内心的独白,乔纳森变成了配角存在感甚至比乔布斯还低,可别忘了这是乔纳森传。

  不过对于我这个同样是工业设计出身的,还是有一定的启发的。

  “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里,乔纳森了解风格对设计有侵蚀作用,她很容易让一个产品看起来落后于它的时代。通过避免风格的固化,他发现产品不仅可以有更长的寿命,他还可以专注设计的真实性,这是所有设计师都在追求却很难做到的东西。”在乔纳森的身上看到了领导者并非追随者的影子。

  乔布斯最开始在设计公司工作,可是他渐渐发现“作为公司外部的设计师很难对产品计划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很难实施真正的创新。”这是乔纳森已经想成就一件史无前例的产品。

  布伦纳也说过一段很有深意的话“商人的想法就是创造出每个人都喜欢的东西,这会导致产品走中庸路线。”没错,很多帮老板着想的“优秀”的设计师也会说商业设计就是满足大家的设计。

  “乔纳森承认没有乔布斯,他不可能拥有现在的一切。在许多公司,伟大的想法和设计往往在创造过程中就会迷失掉。如果不是乔布斯一直支持我们,跟我们一起工作,冲破层层阻力让我们的想法变成产品,那我们整个团队的想法将没有用武之地。”乔纳森用事实告诉我们遇到一个懂设计支持设计的上司是多么的重要。他很幸运,他也做到了。

  《乔纳森传》读后感(三):1/3有用

  春节假期在排版极端逆天的iPhone Kindle App上看完了这本书。

  (我没有Kindle设备,当时手贱一个激动就买了,其实可以等iOS。)

  我给前四章打4星,后九章打2星。不废话了,分4个要点说明就算。

  1,后九章为什么只有两星?后九章不叫《乔纳森传》,叫《苹果产品传》。既不是以Ive的视角叙事,也不是以Ive本人为线索的叙事。苹果产品大串联读起来真的是太蠢了。为什么说蠢?因为没有新梗。

  2,虽然作者在鸣谢中非常想列出绕地球两圈的感谢名单,但实际上只能在最后资料来源里说明,采访了200多人,而实际上都是些前员工。我们也知道,真正和Ive亲密无间的战友几乎没有一个离开苹果。Ive本人的直接采访信息更是少得可怜。苹果的保密政策不会给任何人任何机会。

  3,好了,你就是把大多数人知道的事情又揉搓在一起又假装神秘地讲了一遍。连Ive的衣角还没摸到一片呢。和《乔布斯传》不是一个量级。

  4,前四章的4星显然没这么多限制。尤其对于Ive为什么最开始拒绝布伦纳邀请,回到英国联合创办设计工作室,到之后离开工作室加入苹果这一段,对他的行为和心理分析得非常好。

  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于Ive本人来说,最擅长的是什么?对于一个公司的创始人来说,必须做的和擅长做的怎么取舍?一个人要以自己擅长的事为终生事业吗,即便有可能最终一无所获?

  用段特别通俗的话来回答这几个问号。实际上,Ive就是个醉心业务的人,这也是他的核心竞争力。他创建工作室是希望自己能更自由地拓展业务,后来发现业务这东西只做出来不行,还要去吹牛逼。但他发现自己只会告诉别人:我的方案是完美的。其他的他不行。他需要个信任他的业务能力,不给他的想法天花板,能为他的方案无条件站台的人。布伦纳的橄榄枝来的正是时候。后来苹果陷入低潮,布伦纳离开,Ive考虑走人,才有的乔布斯的戏份。他扮演的还是之前布伦纳的角色,只不过他给了Ive苹果帝国二把交椅。境界的跃升,本质是一样的。Ive现在也做老板,他管理的是什么人呢,业务人员。他不管管理人员。他不会是CEO。

  写完突然想给前四章打5星了。

  《乔纳森传》读后感(四):未来,是属于设计师的

  今天读到乔布斯被迫离开苹果的那段时间是苹果的低迷期,很多产品由工程师主导,设计师被迫退让,当读到乔纳森想辞职,乔布斯回归之际,说:我们不仅仅要赚钱,还要创造伟大的产品。

  本书高潮时刻准备来临,竟有些期待。设计部以自身创意和力量改变了苹果内部文化,而乔纳森的设计理念:以未来设计趋势做现在的产品,极简主义,实用性强,真正从用户情境思考需求,然后创造出又美又实用又前卫的产品,难怪辉哥说未来是属于设计师

  觉得美感和生活观察能力在未来很重要~最近看到别人分享的手机拍摄的照片,一百多张,几乎每一张都完全比得上单反拍摄,当然,大多数手机都是iphone7或者华为p9什么的。之前辉哥让我们分享每日一照也许是这个道理。

  美,真的,离我们不远,发现它,创造它,这是我未来的一项规划内容

  《乔纳森传》读后感(五):《乔纳森传》书摘及随想

  今天下午看完了《乔纳森传》,这是我 2014 年买的第一本书。具体的说是 2013 年预购的,然后 2014 年午夜时自动通过 Kindle 推送过来的。

  因为半年前看完了《乔布斯传》,总体感觉不如《乔布斯传》有料,不过还是看到了很多觉得有启发或有价值的东西。简单的写篇读后感吧。

  父亲的影响

  和乔布斯的父亲深深地影响了乔布斯一样,乔纳森的父亲也直接影响了他。他不仅在设计领域也有着比较高的名望,而且他「大力倡导经验式教学(内容主要是制造和测试)和直觉设计(想到就去做,边做边完善)」,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英国式德国教学法

  虽然乔纳森近十几年是在 Apple 美国进行了其主要创造,但依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英国设计师。其大学时所接受的设计教育则又是基于德国的教学法,更具体的则是「20 世纪 20 年代德国的包豪斯建筑学派的教学法,在 20 世纪 50 年代被英国设计界采纳并使用。」

  想到上次去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刚刚没看成包豪斯展,最近一定要找时间去看一看。

  对 XX 不感兴趣的原因

  难以想像后来设计并制作了做了一大堆科技电子产品包括电脑的乔纳森,在大学期间居然是对电脑一点兴趣也没有的。「他坚信自己在科学方面是一窍不通的,他觉得十分沮丧,因为很显然电脑正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而且这个趋势有着十足的动力。」

  那么,乔纳森是什么时候开始对电脑感兴趣的呢?当然是第一次碰见苹果电脑的时候。

  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实际上很多你不感兴趣的类别,不是因为你真的不感兴趣,而是你还没有接触到真正触动你对其感兴趣的那一物。呃~

  只做自己擅长或想做的事情

  在乔纳森的职业生涯中,有段时间他不仅做设计,也做「设计咨询」,虽然事业上很有起色,但他也感到沮丧。因为「我找到了我擅长的和不擅长的事情。我终于清醒地知道了自己想做什么。我真的只对设计感兴趣。我对创立事业既不感兴趣,也不擅长。」

  所以在进入 Apple 后,乔纳森只管安心做设计,终于如鱼得水。特别是乔布斯再回苹果后,由于乔布斯的强势,他为乔纳森扫除了一切阻碍设计和创造的因素,乔纳森才得以进入一个特别高产而且有质量保证的时期。

  当然,随着设计创造工作的不断进行以及在 Apple 里的威望不断的提升,乔纳森从刚开始只做设计到后来也慢慢学着管理起了设计部门。这是一个成长中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再是强迫性的了。

  记录一切流程

  Apple 之所以具备快速研发新产品的原因,是因为 ANPP(Apple New Product Process)是 「系统化的文件记录……他们有指导工作的手册,在生产软件或是硬件的过程中,这些手册会提供帮助。整个流程必须非常有系统性。」

  简单的说,Apple 内部已经建立了一套非常有效的创造机制,以保证整个研发流程能很好地让所有人能有序地参与进来并发挥最大的价值。

  iOS 7 的简约设计之由来

  我一直不喜欢简单的把 iOS 7 称作「拟物到扁平的转变」,在此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之所以 iOS 7 抛弃了之前版本的仿真设计,是因为,设计硬件的乔纳森一直都是走简约路线的,这使得「简约主义的硬件和仿真式软件是对立的:一个把所有用不着的东西统统去掉,而另一个则是把这些都拿回来。」

  所以,在乔纳森正式掌管硬件+软件的设计部门时,而不是之前只是硬件上的工业设计部门时,他的生涯再次进入了一个里程碑:硬件和软件的矛盾将被化解,Apple 于是有了真正硬件与软件的设计理念空前统一的产品,从 iOS 7 的 iPhone 5s 和 iPhone 5c 开始。

  一个全新的时代,才刚刚到来。

  Apple 对新技术的不断追求

  Apple 从基因来看不算是一个新技术的发明者,它更多是新技术的实践者。比如最早 Macintosh 的图形界面,它是从施乐学来的。在看这本书时,我看到了更多的例子。

  iMac G3:第一台淘汰 PS/2 接口,使用 USB 1.1 接口的个人电脑

  iBook:第一台用 WiFi 的笔记本

  iPhone:这个不用说了吧,第一台具备多点触控技术的手机

  MacBook Air:第一台使用 Unibody 技术构建的笔记本(从汽车工业学来)

  ……

  这只是几项比较重要的业界首项,其他小的细微的业界首创真是不计其数。

  最后

  Apple 这艘大船依然在前进中,乔纳森是实际上 Apple 新的、正式的掌舵人,他终于从幕后出来了。

  原载于我的 Blog:http://imtx.me/archives/1878.html

  《乔纳森传》读后感(六):为什么要读《乔纳森传》-你想认识苹果产品背后的这位设计天才吗?

  -千读(微信)

  这本书的作者其实不是乔纳森本人,作者叫立恩德.凯尼,原来是连线杂志的新闻编辑,也是苹果专栏的一个高级记者。他出于对互联网文化和新兴科技的喜欢,开始跟踪苹果和乔纳森。他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做关于苹果公司的报道,在很多地方都采访过乔纳森,然后他决定把这些写出来,向大家展示这些具有杀伤力的设计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设计的。这个是作者立恩德.凯尼,我在刚开始的时候给大家发了几张图片,其实是书中一些插图,你们看到第一张图片,那个就是乔纳森在年轻的时候,你们会发现他还挺朋克范儿的。这本乔纳森传,其实是从他孩提时代写起,到整个高中时期和大学时期,再到他大学毕业以后的去实习的一家公司,然后到加入一家自己创业的合伙公司,后来进入到苹果公司的整个工作历程。

  他是1967年的,今年应该是47岁。整本书是从他7、8岁写起,写到他47岁左右的过程,并没有写太多关于他的家人和孩子的一些东西,都是以他的设计生涯为主,讲述他是怎样天资过人的一个人,成长为一个特别棒的产品设计师,影响着全球产品的变革。这本书一共有13章,从他的学生时代,包括英国的教育设计,伦敦的生活,初到苹果,乔布斯重返苹果,然后开始辉煌时期,苹果的设计工作室,到iPod的设计之道,还有iPhone的诞生和iPad,讲述了他们一体成形的设计,在苹果的无处不在的体现,最后一章写到了他其实是苹果公司最有价值的一个专家。一共是13章的内容,我争取把它讲成一个故事,串起来,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因为这里面细节的东西特别多,它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厚的一本书。

  乔纳森是英国人,而且是一个很老派的英国人家庭出身的,他父亲是个银匠,手工艺人,出身于一个艺术世家。他父亲是教艺术产品设计的,那个时候的设计并不叫产品工业设计,顶多叫做工艺手艺人吧,懂一些工艺的流程和原理。 乔纳森出生在新福特,是西冷牛肉的发源地,他们家算是中等家庭,不算特别富裕的一个家庭,从小表现出在设计方面天赋过人。他的父亲算是他一生中最要去感激的一个人,既是父亲,也是亦师亦友的一种关系。在他的整个工业设计,艺术天分的发挥上,他父亲真正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他父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也是在工业艺术上特别拔尖的一个人。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他父亲就努力改进职业教育,像设计动手这类科目,例如木工手艺,金属制造,这些当时是地位比较低下,可用资源又有限的科目。他父亲把这些科目改成了必修课程,成为全英国学校的一个教学大纲,英格兰和威尔士也成为世界上首批对五到十六岁的儿童提供设计教育的地区。在他父亲的影响下,设计技术,从一门边缘的学科,变成了主要的学科,占到了学校学时的7%-10%。

  我觉得他父亲在英国教育史上也算是推动工业艺术,非常有意义这么一个人。当然这也取决于一个大的背景,因为英国在七八十年代,煤矿工人和码头船运是日趋往下,英国就开始转向工业发展,那时候的执政党,应该是撒切尔夫人吧,大家知道她是一个铁娘子,她把一个半社会主义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所以那时反叛精神,朋克,摇滚,是整个大时代的主流。乔纳森在大学时候,也跟乔布斯一样,非常热爱音乐,尤其是摇滚音乐,我觉得那是一个大时代的主流。但是这些东西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整个的学习生涯,反而他在学校的评价是一个特别害羞、独立、上进的一个孩子。乔纳森有一个里程碑在高中时期,他在十四岁的时候设计出了第一个产品叫做OHP,高射投影仪。这个产品对一个高中生来说,已经非常不可思议了,他也获得了英国学生的工业设计奖。

  因为他父亲一直在推动整个英国的工业设计教育,每年有一个大型设计展览的活动。乔纳森在高中时,就是在这个活动上,他的设计作品被当时英国最有名的一家大的设计公司看上了,觉得他特别有天赋,就问这个孩子是谁,他的父亲说这是他的孩子,这就奠定了他后面的一些从大学到实习的一个机会。这家公司就是叫罗布茨韦弗,是伦敦最有名的一个工业设计公司。16岁的乔纳森的设计才华就被发现了,被这样一家大公司的CEO发现了。发现之后呢,他爸爸过了一段时间就去拜访这个人,提出了算是有点挺不合时宜的,挺冒失的一个问题,就问他们公司是否可以资助乔纳森完成大学,如果可以,他就承诺乔纳森毕业以后到这家公司去上班。

  其实从表现上看,他父亲一直在推动他追求设计生涯,但是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他觉得他只不过是在回应乔纳森对这个设计越来越深的迷恋,我觉得他父亲确实是个特别好的人。然后乔纳森就上大学了,大学选择上还真是有点奇怪。他选了很多大学以后,最后还是听了这个公司CEO的意见,去读了当时全英最好的一所设计学院,叫做纽卡斯尔。纽卡斯尔其实现在不叫纽卡斯尔了,好象叫诺森比亚大学,他们得工业设计到目前为止还是全英国最好的。乔纳森进入这个大学以后,干了两件事情。他在大二的时候就结婚了,他的老婆是他得高中同学,比他好象小一届。 第二件事情就是知道了苹果这家公司。不得不说一下,英国的设计教育其实真的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英国大学的一个教学方式叫做三明治法则,你读三年半的本科,有三次实习机会,每次要出去大概两个月,一共是六个月的实习期。因为英国特别注重动手能力,他们认为每一次学生从外面实习回来以后,再去听课的时候,目的性就更强了,就知道自己想学的东西跟自己要做的工作怎样去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也是诺森比亚大学特别好的一点,到现在还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

  接下来他就进入大学去学习,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他设计了最初的一个电话模型,比如说有按键,有一些线缠起来,最早的电话大家都知道是那种转圈的,他把那个键做出了凹凸键,九个字母,加上了现在的*和#,是那时特别棒的一个设计,也为他的毕业添砖加瓦。他在毕业以后又获得了一个英国设计方面的奖。 他得奖特别多,尤其在进入苹果公司以后,又是连续获得工业设计类型的大奖。 他毕业以后,如愿进入了这家公司去实习,就是罗布茨韦弗这个集团。他在这个集团奠定了很多特别棒的设计,比如说我们现在的钢笔设计,就是有按键,旁边有个夹子,你知道这个设计他的原理当初是什么?原来笔是一根直直的,没有那些按纽,他其实希望这个东西好玩,觉得大家在写字的时候会无聊,会玩那个笔,所以他就加了按钮。这个设计就成功量产了,现在我们用到的笔,大家发现除了铅笔之外,圆珠笔和钢笔都会有夹子和按纽,这真是非常棒的一个设计。

  接下来说,他在罗布茨韦弗集团呆了大概三年多的时间以后,发现这家公司业务萎缩,受金融危机影响,这家公司就日渐衰落了。他就去见了两个老朋友,也是该公司以前离开的,这两个人毕业于圣马丁学院,两个做工业设计的朋友。那他们就自己成立了一家叫做橘子的公司,只有他们两个合伙人,他们就说服乔纳森加入他们的公司。 乔纳森这个人是一个非常严谨,又是求知欲特别强的一个人。他觉得设计东西要永远有难度,就到了这家橘子公司。他们这家公司成立了以后,也就三个人,算是一个小的公司。他们的业务,不会接到特别大的项目,基本上接的都是一些小项目,这样的话就非常的辛苦,但是还是干得算比较开心,因为比较简单,不像在集团公司那么复杂。 后来他们接触做一些外包的苹果公司的一些项目,就开始慢慢出现新的苗头了。

  苹果公司有一个设计师叫做布伦纳,其实最早这个设计师也并不是在苹果公司工作,他其实在别的公司工作,被苹果给挖过去来,组建整个苹果的产品设计的团队。大家知道在94年之前,苹果公司的整个设计,其实是一直外包出去的,比如说外包给青蛙设计,美国比较大的设计公司。青蛙设计好像专门设计保时捷车的。 当时苹果大量的设计定单都是外包出去的,再加上那几年乔布斯也不在,他们的产品跟营销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新的CEO上任以后,就邀请布伦纳加入,来组建他真正的一个团队。

  布伦纳也是在意外的情况下,去跟橘子公司合作项目的时候,发现了乔纳森天赋特别过人,然后他就想要这个人才,可以基于很多原因,没有要成。大概三年以后,他就邀请乔纳森去美国硅谷,去参观苹果,乔纳森终于做出了决定试一下。其实乔纳森最终作出这个决定,是出于对信仰的一种盲目追随,因为他觉得只有在苹果,能让他的创造性思维的产品有发挥之地。他做的东西大家都看到了,包括笔的那个按钮,按钮电话,他做的东西都超越时代的意义。他觉得苹果才能给予他这样的平台,能让他去施展才华。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小八卦,就是说乔纳森去苹果的时候呢,布伦纳也给了他们一大笔钱,就是给这家公司赔偿乔纳森的离开。进入苹果以后,乔纳森就开始了在苹果的整个发展历程。1990年到1995年这五年,也是苹果设计史上布伦纳时代,就是以布伦纳为首的苹果设计工业团队,量产最多,最有趣的时期。这个工业设计团队也成为世界上最有亮点,最有威望的一个设计合作团队。

  他们赢得了特别多的设计奖项,尤其是他们做的TM机,就是平板电脑的一个前身,还有牛顿掌上电脑,都是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一个祖先。在这之后,1996年布伦纳离开了苹果,由乔纳森来接替, 成了这个工业设计团队的负责人。大家知道苹果公司最差的时候,他们营销团队对产品的定位不清楚,比如说把TM机定位成一个高端的限量版的产品,但是设计团队认为这是一个可量产的高端产品,但是营销团队把它定位成一个限量产品,导致了苹果的业绩下滑。两年以后,97年乔布斯回归到苹果团队。乔布斯上任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乔纳森提上了工业团队主设计师的位置,他们两个人也惺惺相惜,开创了苹果整个辉煌的设计史。

  其实在这本书里面,因为是第三者的角度,他写了乔纳森和乔布斯其实本身还是有点矛盾,因为乔布斯会把乔纳森设计的东西说成自己的。这点我也听过一些其他资讯报道,其实我觉得这两个人还蛮惺惺相惜的。因为从设计根本来说,乔纳森一直喜欢简约的设计,他从高中时期设计的东西都是以白色为主,白色、黑色、灰色三色为主。他崇尚的设计就是简洁,这跟乔布斯喜欢简洁流畅的设计不谋而合。 所以他们两个展开合作以后,一系列的惊喜产品就全部出现,从最早的iMac到iPod,iPhone,iPad,然后这四个产品线就逐渐完善。产品完善了以后,乔纳森就开始组建史上最强的工业设计产品团队,他们基本上从全世界各地去挖人才,最辉煌的时期的设计人才大概有四十多个,但核心的设计团队一共才十几个人。他们还有一个三驾马车,就是苹果设计的三驾马车,他们就是柯林斯.托福,哈沃斯和乔纳森,被称为苹果工业设计团队的三驾马车。

  最后,在乔布斯离世的时候,乔纳森刚刚获得了英国女王司令勋章,是英国设计史上最高头衔了,其实算是一个爵士头衔。我就分享这么多吧,这本书是一个人物传,他写的更多的是这个人怎么去设计,怎么把设计发挥到淋漓尽致。阐述最多的还是他整个的发展历程,他的朋友,还有他的天才天赋,贵人帮助。我觉得任何成功都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成功,一是你要真的准备好了,二是有这样的一个时代和机遇。 因为我自己还是蛮喜欢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的,也很喜欢艺术,所以对这样的人才,我是特别特别崇拜。因为我觉得很难出现这样的人,我甚至觉得他是类似于毕加索这样的一个人物。乔布斯能去用这样的一个人才,去打造他的苹果帝国,也算是他的一个幸运吧。我认为乔布斯更多的是他的领袖能力和商业敏锐度,而刚巧背后有这样一个人才,真正帮他去干活的人才,能帮他实现他的愿望的这个人才的时候,这才是他成功的最重要的根基。

  所以我觉得他们两个人不像外界所说的那样。 乔纳森也很郁闷,他很多的设计被外界误认为是乔布斯的作品,然后乔布斯也在很多场合上把一些产品说成是自己的,其实他只是参与和提供了一些意见,但他基本上说的就是他设计的一样。所以其中他们也有一些辛酸的小矛盾,但是我认为两个人还是惺惺相惜的两个人。这本书,因为整个前半段大部分讲的都是乔纳森从高中时期到工作实习,最后到苹果团队这样一个过程,对于其他东西,他没有交代太多。比如说在苹果的一些发展历程上的东西,他其实并没有交代太多,只是作为第三方视角,对于产品设计,对于苹果公司带来什么革新意义,说得其实还蛮多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觉得这本书更多的意义是让我们了解了苹果整个产品的设计,他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手里拿的iPhone,我们的平板电脑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所以我觉得是对于了解苹果公司更好的一个视角吧,比乔布斯的那本自传更好的一个视角。

  《乔纳森传》读后感(七):互联网产品经理都应该思考一下

  乔纳森在设计方面确实是个天才,没有几个人设计的产品能世界范围内流行,而且成功的产品还不止一个。

  很多人觉得Apple出的产品都是信手拈来的设计,因为他们拥有天才的设计团队。通过本书,你可以看到工业设计不可能一次设计成型,乔纳森团队通过一次一次的实验,一次一次的改进或推翻重来,制造出高仿真的模型把玩,这些背后的努力才是他们成功的保证。

  一个天才团队也需要验证自己的想法,不断否定自己。

  之所以标题呼吁产品经理都来看一下,是因为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产品经理需要做很多事情,比如交互设计,这一般并不是产品经理的强项。但是不知道这些产品经理哪来的自信,UE一稿搞定,随随便便产出一个交互文档,扔给UI设计师。

  一般来说从他们毕业到成为产品经理,只在国外互联网书籍里听说过交互设计的方法论,什么AB测试、高仿真原型、用户访谈等,他们不仅自己不在工作里不断完善自己做交互设计的方法,而且对这些已知的方法都透着不屑,觉得是浪费时间和装逼。

  最起码你应该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是专业。最起码多修改自己的产品设计,将图片输出到手机上自己把玩一下,都可以让自己设计的产品更好用。

  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互联网的UX设计师都应该看一下这本书。

  《乔纳森传》读后感(八):最佳观看此书的配置

  14年买的书

  一直放到现在才看

  单从书的角度来看

  这本书在内容与文字方面配合的太糟糕

  每个产品都无法对应图片来参考

  以至于需要看一下去查阅一下

  很多产品对某些人群可能都没见过

  单单那几张随意的黑白配图显得太过于寒酸

  本来像一些早期的产品 像IBook,G4 Cube等一些产品

  单看书里给它们的配图

  简直不能忍受这是苹果早期的产品

  黑白图片就不说了

  选择的角度就好像是随意拍的一样

  让初次认识这些产品的人来看

  简直给这些设备蒙上了一层阴影

  完全跟文字介绍的那种惊叹的美不协调

  其实这些设备的在优秀的配图介绍里看起来是特别漂亮的

  这本《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才是观看这本书最好的一种配置

  里面详细的拍摄了书里所介绍的各种产品配图

  配图之精美

  材质之细腻

  还是完全由乔纳森团队打造的一本书

  纸张跟墨水都是特制的

  代工商是深圳雅昌

  据说制作这本书的代价太高

  以至于雅昌不太想给苹果代工

  后来苹果是求着人家做的

  这本书在传记里第274页有介绍:“他正在撰写关于他在苹果公司工作的著作”

  感觉苹果文化的很多东西都特别有意思

  很多这本书里简单几笔带过的东西

  在另外一本书里就成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像是一个圆点像四周扩散的感觉

  内容方面算是把该讲的一些节点都讲了

  讲了一些关于乔纳森在产品制作线上的一些改变 一体成型 环保 摩擦焊接 确实让人觉得只有苹果才能满足设计师的要求

  离开苹果也不可能有公司能满足乔纳森这样的手笔

  为了一体成型直接买断工厂未来三年所以生产出来的铣床

  然后还要把市面上所能找到的数控铣床全部买下来

  让其他人对这项技术无法进行窥测

  还有摩擦焊接

  乍一看好像只是一个技术上的创新

  用在新imac上

  但苹果从来不会说一个技术只是单纯的用那么一次

  这次用在imac上可能是为了以后很多产品做铺垫

  从始至终苹果都是领先很多年开发新产品

  《乔纳森传》读后感(九):《乔布斯传》:谁是他的最佳拍档

  1997 年9 月,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出任CEO,他将高管层召集在一起进行动员讲话。在听众席上有一位细腻又充满热情的英国人——乔纳森· 伊夫(Jonathan Ive),30 岁,是苹果公司设计团队的主管。大家都叫他乔尼。他当时正在计划辞职。他受够了公司一心想要把利润最大化而疏于产品设计的做法,而乔布斯的讲话动摇了他辞职的念头。“我记得非常清楚,史蒂夫宣布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赚钱,而是制造出伟大的产品,”伊夫回忆道,“这一决定背后的思想和之前的苹果有本质上的区别。”伊夫和乔布斯很快就一拍即合,成为了他们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工业设计搭档。

  伊夫在英国东北部的清福德镇长大。父亲是一名银匠,在当地的大学教授传统技艺“他是一名极其出色的工匠,”伊夫回忆道,“他给我的圣诞礼物,就是带我到学校工作坊里度过一天。圣诞节假期时学校里没有人,他会帮我做我想要的东西。”但前提是,乔尼必须把想要做的东西亲手画出来。“我一直都很欣赏手工制品的美。我开始意识到对产品付出的心血至关重要。我最无法忍受的就是从产品中感觉出草率的态度。”

  伊夫进入了纽卡斯尔理工学院(Newcastle Polytechnic)学习,并利用业余时间和暑假在一家设计顾问公司工作。他曾经设计了一支钢笔,笔帽上有一个可以拨弄的小球,让使用者和钢笔建立有趣的“情感互动”。他的毕业设计是一套麦克风和听筒,由单一的白色塑料制成,用于和有听力缺陷的儿童交流。伊夫的公寓里摆满了发泡材料模型,这些都是他一次次在设计上精益求精的结果。此外,他还设计过一台自动取款机和一款流线型手机,这两个作品都曾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奖。和其他设计师不同,他不仅能勾画出精美的草图,还关注工程学以及内部元件的工作原理。大学时期,乔尼在使用苹果机(Macintosh)作设计时突然开窍了:“我开始了解苹果机,并且觉得我和制造这个产品的那群人们在冥冥之中有种联系,”他回忆道,“我突然理解了公司是什么,或者说,‘应该是什么’。”

  毕业之后,伊夫和人合伙在伦敦成立了一家名为蜜桔(Tangerine)的设计公司,并和苹果公司签订了咨询合同。1992 年,乔尼移居到加州的库比蒂诺,开始在苹果公司的设计部门工作。1996 年,这一年恰好是乔布斯回归前夕,乔尼成为设计部门的主管,却很不开心。阿梅里奥并不看重设计。“没有那种为产品付出心血的感觉,因为我们都在努力扩大利润,”伊夫说,“这些高管只要求我们这些设计师设计一些徒有其表的东西,然后工程师再把成本压到最低。我真想辞职了。”

  直到乔布斯重新接管苹果之后讲了那一番话,伊夫才决定留下来。起初,乔布斯打算从外面招聘一个世界级的设计师。他找过IBM ThinkPad 笔记本的设计师理查德·萨珀(Richard Sapper),还有曾设计过法拉利250 和玛莎拉蒂Ghibli 一代跑车的乔吉·乔治亚罗(Giorgetto Giugiaro)。后来他去苹果的设计工作室走了一圈,决定跟这位和蔼热情、为人诚实的伊夫成为搭档。“我们讨论了产品在形式和材料方面的种种可能,”伊夫回忆道,“我们的看法一致。我突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爱上这家公司。”

  乔布斯随后向我表达了他对乔尼的尊敬:

  乔尼给苹果公司乃至全世界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在各方面他都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他懂得商业概念和营销概念,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理解苹果公司的核心理念。乔尼是我在公司里的‘精神伴侣’。大多数产品都是我们一起构想出来的,然后我们会再把其他人拉进来,问他们‘嘿,你们觉得怎么样?’对每一个产品,他既有宏观的见解,又能考虑到细枝末节。他明白,苹果是一家注重产品的公司。他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师。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向我直接汇报工作。他是整个公司里除我之外最有运营能力的人。任何人都无权干涉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也是我的意图。

  和大多数设计师一样,伊夫喜欢分析设计理念和具体的实施构想。对于乔布斯来说,他的判断更注重直觉。他会明确指出自己喜欢的模型和草图,放弃那些不喜欢的。而伊夫接下来会按照乔布斯的思路和喜好,进一步完善设计理念。

  伊夫的偶像是为博朗(Braun)电器公司工作的德国工业设计大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拉姆斯崇尚的设计理念是“少而优”(“Weniger aberbesser”)。同样,乔布斯和伊夫也在为如何能让设计变得简洁而绞尽脑汁。自从在第一本苹果手册里宣称“大繁至简”以来,乔布斯就追求简洁为目标。追求简洁不是要忽视复杂性,而是要化繁为简。“要把一件东西变得简单,还要真正地认识到潜在的挑战,并找出漂亮的解决方案。”他说,“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在伊夫这里,乔布斯终于找到了“灵魂伴侣”。

  他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简洁,而不是表面功夫。有一次,伊夫坐在他的设计工作室里,表达了他对简洁的看法:

  为什么我们认为简单就是好?因为对于一个有形的产品来说,我们喜欢那种控制它们的感觉。如果在复杂中有规律可循,你也可以让产品听从于你。简洁并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也不仅仅是把杂乱无章的东西变少或抹掉,而是要挖掘复杂性的深度。要想获得简洁,你就必须要挖得足够深。打个比方,如果你是为了在产品上不装螺丝钉,那你最后可能会造出一个极其繁琐复杂的东西。更好的方式,是更深刻地理解简洁二字,理解它的每一个部分,以及它是如何制造的。你必须深刻地把握产品的精髓,从而判断出哪些部件是可以拿掉的。

  这就是乔布斯和伊夫所一致认同的基本原则。设计不仅是关于产品的外观,而且必须要反映出产品的精髓。“在大多数人看来,设计就和镶嵌工艺差不多,”乔布斯在重新接管苹果后对《财富》杂志说,“但是对于我而言,设计二字绝无任何引申含义。设计理念是一个作品的核心灵魂,而外壳只是灵魂的表达。”

  乔尼·伊夫所在的设计工作室位于苹果公司园区无限循环路2 号楼的一层,隐在染色玻璃窗和厚重的钢制大门之后。走进去,会看到一张玻璃接待台和两名守卫。甚至公司的大多数员工都不被允许入内。我为完成本书与乔尼所作的大部分采访都是在别处进行的,不过在2010 年的一个下午,他邀请我去他的工作室参观,并谈到了他和乔布斯是如何在这里合作的。

  大门入口的左边是一组年轻设计师的工位;右边是一间类似洞穴的大房间,里面有6 张长条钢桌,用来展示和实验设计中的产品。大房间的旁边是一间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室,里面全都是工作站。再往里走的一个房间有几台铸型机,可以把电脑屏幕上的设计制成发泡材料模型,另外还有一台机器人控制的喷漆机器,可以让模型看起来更逼真。这种机器很少见,银灰色的金属外壳充满了工业时代的气息。外面的树叶透过染色玻璃窗投下移动的光影,电子乐和爵士乐回荡在空气中。

  当乔布斯身体状况尚佳时,几乎每一天,他都会和伊夫一起吃午餐,然后去工作室看一看。他一进门,就会查看几张桌子上那些正在设计的产品,看看它们是否符合苹果公司的发展战略,并亲手检查每一个产品的演进设计。通常都是他们两人单独相处,其他设计师见到了也会和他们保持礼貌的距离。如果乔布斯要处理具体的事情,他就会打电话给负责机械设计的主管或者伊夫的助手。如果某些想法让他感到兴奋,擦出了有关企业战略的思想火花,他就会让首席运营官蒂? 库克或者营销副总裁菲尔·席勒加入他们的讨论。按照伊夫的描述,这就是他们的工作常态:

  在这间屋子,你可以看到所有我们正在研发的产品。史蒂夫一进来,就会坐在其中一张桌子前。举例来说,假如我们正在设计一款新的iPhone,他就会搬个凳子坐在那儿,把玩桌上不同的模型,用手去感受它们,评价哪一个才是他最喜欢的。然后,我们再一起去看其他桌子上的产品。他能够把握公司的全局,包括iPhone、iPad、iMac 和笔记本电脑,以及其他所有我们正在考虑的产品。这可以令他看清公司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以及各种事务之间的联系。他会问:‘有意义吗?它是否会让我们快速成长?’或者类似的问题。他能够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这对于一个大公司的管理者来说绝非易事。单凭桌上的模型,他就能看出公司在未来3 年的发展。

  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对话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当我们在桌旁把玩模型的时候,有些对话是反复进行的。他不喜欢看复杂的图纸。他需要亲眼见到并感受这些模型。他是对的。当我发现我们做出的模型只是一堆垃圾时,我惊讶极了,虽然它们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角度来讲是没有问题的。

  他喜欢来这里,因为这里安静而温和。如果你是一个注重视觉感受的人,你一定会觉得这里是天堂。这里没有死板的评价,所以也没有气氛严肃的表决。我作做决定没有固定的参照标准。正因为我们每天都保持沟通,而且从来也没有死气沉沉的产品演示,所以我们也没有大的分歧。

  我前去拜访的那天,伊夫正在监督两款模型的制作,其中一个是为欧洲市场设计的新插头,另一个是为Mac 机的连接线。几十个逼真的泡沫模型在喷漆之后被展示出来,等待检查。有些人会觉得奇怪,设计主管通常会为这项工作操心烦恼,而乔布斯也会如此。自从有了为苹果二代特制的电源,乔布斯就不仅仅关注工程部分,还包括其他部件的设计。他被列为MacBook 配套的白色变压器及磁性连接器的专利人。事实上,截止到2011 年初,乔布斯成为了美国拥有212 项专利的发明人之一。

  伊夫也有着艺术家的敏感,有时也会因为乔布斯抢了他太多风头而懊恼。多年来,乔布斯的这个也让其他同事感到很不舒服。伊夫对乔布斯的个人情感有时过于强烈,所以很容易受伤。“他在得知我的一些想法之后说,‘不好,这个想法不怎么好,我更喜欢另一个。’”伊夫说,“然后我坐在听众席上听他阐述刚才的想法,说得就像他自己想出来的一样。我格外注重一个点子的出处,甚至会用笔记本记下它们。所以,当他把设计的功劳归于自己的时候,我觉得很受伤害。”

  当外面的人把乔布斯奉为苹果公司的创意之源时,伊夫也会很生气。“这听起来让公司显得很脆弱。”伊夫诚恳地说,不过语气变得缓和多了。随后,他话锋一转,肯定了乔布斯在公司里的真正角色。“在其他很多公司里,点子和好的设计常常会淹没在过程中,”他说,“如果不是史蒂夫在这里催促着我们,和我们一起工作,并且排除万难把我们的想法变成产品,我和我的团队想出来的点子肯定早就灰飞烟灭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财经评书,热门财经图书、畅销职场小说、经典经济著作 ,提取书里精华,用文字和声音将书中智慧一网打尽。让你在碎片时间也能“读完”一本本好书。

  《乔纳森传》读后感(十):乔氏们的极简主义

  在一体成型技术还远未如此发达的年代,工业设计出身的艾夫却一直在最求工艺极简的极致,艾夫不仅追求外观的美感,而且对内在也同样的重视,从风靡世界的ipod,到惹人喜爱的iphone,艾夫和他的设计团队一直没有忘记对极简主义的热爱,当我们打开macbook的后盖,主板、风扇、硬盘等等让常人忽略的玩意儿却似乎有生命般的排列在面前,在最新款的mac pro“垃圾桶”上,苹果用事实向人证明了苹果仍然是世界领先的创新公司,艾夫对于后乔布斯时代来说意义深远。

  从工程驱动到设计驱动,苹果最终将设计放在了最前面,乔纳森永远记得乔布斯对他所说的,“我们要做伟大的产品,而不是要赚很多钱”,也正是有如此的信念,艾夫才从不考虑商业价值去设计一款产品,设计至上,艾夫从硬件设计到软件设计,都将极简主义哲学表现的淋漓尽致,最繁归于最简,这是乔纳森和乔布斯不谋而合的。

  一个人的精神、素养、哲思,最终都将表现在他的产品之上,愿我们拿着手中的设备,对那些追求卓越的人致敬。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乔纳森传》读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wenzhaidaquan/299528.html

推荐访问:乔纳森英文 乔纳森电影

文摘大全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被颠覆的文明》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摩丝摩丝:谈一场不分手的恋爱》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