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接触读后感精选10篇

2019-02-07 文摘大全 阅读:

致命接触读后感精选10篇

  《致命接触》是一本由[美] 大卫·奎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命接触》读后感(一):浅尝则止也是死

  梁文道介绍这本书是这么说的,作者不是一个专业的科学家,但他是一个专业的作家。这其实就说得很明白了。乍听上去像是赞扬的话,只要你看过这本书,你就知道这并不完全是赞誉。

  作者是著名的杂志记者,也出过书。但记者嘛——毕竟还是记者,和专业的医生或者理科生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呢?一般来说,记者——也包括作家,反正就是以写文字为正经生活的人,文笔是好的,但专业素养不足。科学家——包括医生、生物学家、数理化学家等,专业水平很深厚,但文笔有限,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不堪入目或难以下咽。拥有这两方面技能的人当然就成为大家了,如Carl Sagen和Isaac Asimov等,差一点的也能成为小家,例如方舟子、袁越等。

  但可惜作者只拥有其中一种技能。这一般会造成读者反应的两极分化,普通读者觉得写得挺好,但专业读者觉得平白没内容。如果是这样也好,但实际上是连这样也还做不到。

  作者以写杂志文章的笔法来写这本书。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呢?经常看杂志的读者们都应该知道,那种一般涵盖三四页的文章,配点插图,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述说一种科学或者文化现象。

  一般是这么写的,某某农场突然发现动物离奇死亡,接着人也开始发病了,科学家们开始找原因。哦,原来是某某病毒。这是一种什么病毒呢?原来这种病毒就是大名鼎鼎的什么什么病毒啊。然后开始介绍病毒的结构特质、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基本就是把教科书的相关内容翻译出来。最后再讲点教育意义,人类要注意环保啊之类的。

  这种文章当然比教科书好看,甚至也比一般的小说好看。因为它有知识点,有教育意义,而且它还是真实的。悬疑等戏剧结构不会比小说差。但好看归好看,这种文章一般只适合在杂志上看,集合成书的话,就变成一加一小于二了。

  病毒的主角们主要是Ebola、SARS、HIV等几个大头,基本每一章讲一个。但是各章之间难以联系起来,都是自说自话,即使能连也是勉强接上,就像某些运营商的网络,连上了也很快就断。这么厚的书,你可能看一两章觉得还好,再看其它就看不下去了,会觉得都是重重复复没什么新东西。问题就在这里。

  其它作家的那些不也是这样的吗?像袁越的书,也是他杂志上的专栏文章结集成书啊。是的,但这里面也有区别。那些专栏文章的篇幅一般较短,而这本书的都很长。而且袁越的那些文章基本上是一篇一个知识点左右,你一篇一篇看下去,也不会觉得疲倦。但这里就不同了,因为作者知识有限,所以知识点也有限,一章里面只能靠故事支撑着,很快就撑不住了。

  讲到这里,顺便讲一下作者在书里的知识点吧。既然上面说知识点少,下面我们就看一下知识点到底少不少。

  病毒的历史比人类还长,也可以这么说,人类才是地球生态的入侵者。生物的基本生存规律就是活下去,人类是如此,病毒也是如此。所以病毒感染生物也只是为了活下去。

  那病毒为什么还要把生物杀死呢,大家一起活不好吗?听起来很好,但实际并不是那么美好。即使病毒能忍住不杀你,你也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不去杀病毒。人体或者生物体的免疫系统本能地会去清除病毒,病毒为了自保,只能先下手为强。有些是把生物体很快解决掉,例如狂犬病毒,有些是把生物体的免疫系统摧毁,例如HIV病毒。

  生物两大特征,说完了生存,另一个就是繁殖。病毒就是不断感染新的宿主,旧的死了就死了,反正有新的。这样说起来病毒岂不是无敌了。人类不也是这样吗?

  人类侵入动植物家园,凶猛的野兽和恶劣的环境抵挡了一部分人类,但还是前赴后继地把地盘征服了。有的人类牺牲了,但也有更多的人类出生。

  人类和病毒哪个更厉害一点呢?其实无论是人类还是病毒,都要遵循万物的规则。病毒不是无限地生长和进化的,它的增长和消退有一定的周期,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下,然后又消沉了,因为生物体的数量少了以后,病毒也没了宿主,只能乖乖地潜伏。

  应该从病毒身上学到规律。如果人类还是无节制地增殖和破坏,很快就会尝到圣光的制裁。

  《致命接触》读后感(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故事,SARS一章非常精彩

  讲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的故事:亨德拉、埃博拉、疟疾、SARS、Q热、鹦鹉热、莱姆病、艾滋病等。作者比较会讲故事,又熟悉病毒传播相关的各种学科的知识(病毒学、生态学,还有一些我没记住的相关小学科),能把相关的科学知识讲出来,还采访过许多相关的科学家,还跟一些科学团队一起去野外科考。

  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相对来说非常难彻底消灭,因为野生动物中会一直存在着带菌者。不像天花、脊髓灰质炎之类仅仅在人类之间传播的疾病,可以依靠疫苗来消灭。

  每一章节,都从最初期的原始病例写起,作者一般会走到发病现场,采访相关科学家,有时候跟科学家一起做野外科考,然后讲人类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手段、对致病微生物的研究、对疾病源头的研究等。每一个传染病的故事都比较精彩。当然我感觉最精彩的是SARS那一章。

  ARS一章中的许多细节可能中文媒体没披露过,现在看挺有意思。比如一位成为超级传播者的刘姓教授的名字我第一次见到。也详细讲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病毒。

  ARS过后不久,作者就跟随科学家一起到广州附近去探访水产野味市场、野味餐厅,到桂林去捕捉蝙蝠做研究。

  ARS能被迅速控制,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病人先出现强烈的症状,后出现强烈的传染性。由此也导致医护人员被感染的比较多。1918大流感则是先有传染性后有症状,因此能迅速传播难以控制。

  艾滋病一章也是相对熟悉的内容。科学界基本的结论是艾滋病是1908年有猩猩传给人的,随后缓慢传播到全世界。美国曾经有谣言说艾滋病是跟随脊髓灰质炎疫苗一起扩散到人类中的,被证明是谣言。

  翻译总体来说不错,全书有不超过10句我感觉翻译有问题。

  《致命接触》读后感(三):人畜共患病与玄学

  这是一本科普类读物,浅尝辄止。

  话说,这几个概念是作者贯穿全书都需要告诉我们的。

  一、人畜共患病,就是此类病毒又能潜伏于动物中,也能潜伏于人体中,而且已经成为现代大型传染病的主要根源。

  二、几个宿主。

  贮存宿主,能携带病毒的主要宿主,他们不一定因为携带病毒而大规模灭绝,体内大多会有抗体应对病毒。

  扩大宿主,类似于亨德拉病毒的马群、SARS的果子狸、埃博拉病毒的大猩猩。他们或许也会和人一样患病,但是该种病毒主要通过此类动物群体,传播至人体之中,从而造成比较严重的流行病传染。

  三、病毒的形式。病毒大多都只有RNA构成,极少数以DNA形式构成。RNA形式的病毒,其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在宿主体内适应、隐藏且大量繁殖,有能力迷惑动物体内的免疫系统。而DNA形式的病毒,其变异性较弱,通常会以逆转录的方式,形成与动物体内相类似的DNA双螺旋片段,进而迷惑免疫系统以大量繁殖。然而病毒的爆发有其临界值的相关,在书中有相关的方程式作为理论基础,不做阐述。

  四、蝙蝠与猩猩。作者介绍的,在二十世纪大规模爆发的流行病中,重要的宿主来源是这两个生物。

  蝙蝠,作为一种在地球存活时间比人类更久远的动物,他们与生俱来就携带了一些病毒。然而,由于他们会飞翔的属性,新陈代谢让他们避开了病毒的攻击,从而在地球这个大的生态环境中,达到了与病毒“和谐相处“的状态。然而,蝙蝠几乎是这个时代大型传染病的主要的贮存宿主,包括:埃博拉(尚未证实)、亨德拉、SARS等许多传染病。

  猩猩类猿猴,由于与人类及其相近的属性,在实验室中,广泛使用以验证相关病理学假设。然而,正如科学家的实地考察中,诸多黑猩猩正是许多疾病的扩大宿主,往往还是一个大悲剧。埃博拉病毒造成大批在中非的黑猩猩死亡,而当地的土著或因为宗教仪式、或因为野生动物捕猎的巨大利益,把带有病毒的猩猩带入人类活动之中,从而导致许多病毒直接爆发。可怜的猩猩,死了这么多,最后还需要因为携带病毒大规模遭殃,或因为病毒攻击死亡、或因为人类对于疾病的恐惧,而被集体灭绝。

  作者关于艾滋病传播的描写非常入神,和RPG游戏一样的。一个猎人与猩猩的搏斗,撕裂的伤口与病毒与人类的第一次接触。一个捕鱼为生的猎人,与“病毒村”的第一次接触。他沾满鲜血的一生,却因为定居在金沙萨而广而传说他的故事。金沙萨人口的激增,也给了这个潜伏已久的病毒一次爆发,而距离这个猎人的第一次接触,已过去了50余年。

  人类数量在上世纪与本世纪激增,已经达到了70亿的高位。科学技术进步的时代,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提高,都与二十世纪以前的生态平衡格格不入。病毒的“玄学”,仿佛是造物主对于人类数量激增的一种挑战,是生态平衡多元化的要求下,对于人类物种的一次“灭绝”。我们如何应对这些我们无法预测的袭击?除了科学家在不断拷问病毒学“究竟之外”,对于人类来说,追求生态平衡,有节制的生活,对于病毒知识的科普了解,能让我们以一种有针对性的方式应对之。

  然而,命运到时,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积极的态度,去书写一部抗争的历史。

  《致命接触》读后感(四):下一次大范围流行病将于何时在哪里爆发?

  10月2号,一名英国旅行者从阿富汗乘飞机返回故乡格拉斯哥,在旅途中,他突然感到有些不适。几个小时以后他被诊断出患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这种疾病的病毒特别危险,足以让他被送上一架军用运输机并转移到伦敦的一家隔离医院里。 他没撑过24小时就病发身亡了。

  上个月,在沙特阿拉伯有一种此前未知的病毒(严重紧急呼吸综合症(SARS)的类似病毒)导致一人死亡,再加上本次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爆发,这两起事件让全球各卫生机构紧张起来了。如果放在十年以前,从国外回来的几个旅行者暴毙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新闻。但对2003年SARS爆发的恐惧给人们留下了持久的印象,科学家和公共卫生官员如今往往对任何假定的疾病威胁都不敢轻忽。

  因此,如果能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待传染病的问题,的确让人耳目一新。美国科学新闻记者大卫•奎门报道了当代枯萎病的情况,对人类会在什么时候发现下一次大范围流行病进行了研究。

  奎曼的新书与其说是采取了历史性的叙述方式,不如说是从科学角度进行了描述,本书主要论述动物传染病在人类身上引发的感染。在所有人类传染疾病方面,这个范畴占了将近三分之二,其中包括狂犬病、埃博拉病毒和疟疾。历史上最近三次的传染病爆发(SARS、禽流感和猪流感)暗示下一场大范围流行病可能也会起源于动物传染病。

  奎曼分析了一些疾病个例,从它们的爆发情况中寻找规律。本书大部分章节主要描写单一的某种疾病感染,凭借多年的探访经验以及和科学家们一起做的实地考察,奎曼游刃有余地涉及了几十年来各个大洲的感染情况。他是一位笔触生动的作家,也像是一名神探,从疾病首次出现时追溯到它们的爆发源头——某些疾病究竟起源于何处仍然悬而未决。

  奎曼对人们熟知的疾病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即使是最坚定的疑病者看了这本书之后也会产生另外的焦虑。本书最让人惊奇的章节之一是关于HIV的——针对这种病毒已经出版了很多相关资料。奎曼将几种不同类型的HIV追溯到20世纪初:该病毒可能是在当时由黑猩猩传染给人类的。然后,他审慎而明智地采用一种小说般的叙述方式将故事向前推进,针对HIV如何能够如此广泛传播提出了一些惊人的新证据。

  读者从一开始关心的就是“下一场大瘟疫”将在什么时候到来,值得赞扬的是,奎曼并没有回避这个耸人听闻的问题。但他用一种恰当的科学严谨性把这个问题融入了叙述之中。每谈到一种疾病,他都会问道:“为什么这种疾病没有大范围流行?”比如拿SARS来举例——答案可能通常被解读为纯粹的运气。不管是进行隔离检疫,还是实行病毒根除方案,抑或是派遣疾病调查员,都不足以帮助人类抵御下一次流行病的爆发。但如今人类正在试图延缓“下一场大瘟疫”的到来,此时采取理智的预防措施或许能减轻这场疫病的附带损害。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致命接触读后感精选10篇

http://m.sbbzjw.com/wenzhaidaquan/299520.html

推荐访问:致命接触科幻小说

文摘大全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追捕》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即兴的智慧》读后感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