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读后感10篇

2018-07-26 文摘大全 阅读:

《智能时代》的读后感10篇

  《智能时代》是一本由Jeff Hawkins / Sandra Blakeslee著作,译言·东西文库/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能时代》读后感(一):智能的证据是预测而不是行为

  “当所有的机器都能学习思考,我们的生活会如何改变。”这句话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想歪。我当然也是其中之一。因为这本书并未着眼于“如何改变”,而是在机器的“学习思考”中纵横。虽让人错愕,但却是意外之喜。

  作者是一位计算机设计师。作为PDA的发明者,这显然是个极富创造力的家伙。也真是创造者的天赋,让他和诸多研究者一道,将人工智能与大脑结构联系起来。然而问题的关键恰好也在这里——即使我们知道了大脑皮层的沟壑纵横,知道了神经元之间如何产生信号、传导冲动,我们仍未曾理解大脑。

  单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用逻辑门电路来模拟,但是在数百万的神经元传递这些脉冲之后,大脑是如何就“理解”到了这些信息呢?明明是物理化学的传到为何最后突然就质变成了智能?

  这要从如何判断“智能”说起。如果机器能借助远处跑来的篮球,是不是就算智能?那要看机器是如何实现接住球这个行为的。假如是利用它超凡的计算能力,算出当时环境下篮球飞行的速度、下落的高度、水平移动的距离,再结合其自身臂长、身高等因素,得出最佳接球点,那么按照作者的观点来讲,这并非智能。因为人类不会去做那样的计算。只是依靠经验,也就是所谓的预测,来保证最终接到球的结果。虽然最后殊途同归于接住球,但判断智能的标准却是“预测”而不是“行为”。这一判断准则可以说是作者全书的中枢神经,一切延伸出去的神经网络、人脑、记忆,最后都要回到此处。

  有意思的是,前段时间刚好读到了一些关于蝙蝠的讨论,说的是蝙蝠依靠回声定位的话题,与本书的观点有奇妙的呼应。蝙蝠依靠超声波定位,但是它们自然不会通过自己发出超声波的频率、接受到反射波的时间、自身飞行速度等参数来计算猎物与自己的相对距离,它们只是奇妙地“就是知道”而已。就像人类不会算光波频率来判断墙面离自己多元一样。这样一来,有趣的问题就出现了——如果把机器问题中的篮球换成猎物。蝙蝠显然也是利用自身经验捕获猎物。那么这个“预测”行为是不是也表明蝙蝠拥有智能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岂不是说如今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诸如Siri、Cortana,其实根本连蝙蝠都比不上?不过是一堆巨大的数据库而已?

  遗憾的是,作者对人工智能的期望确实是比较悲观的。尽管年轻时他也曾意气风发,轰轰烈烈投入这项研究中以求实现人类梦想。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才越发体会到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要想在机器上完全实现智能,还任重而道远。所以,从书中能读到对大脑科学、对智能的多方面解读和思考,却并不包括窥破真相的沾沾自喜。On Intelligence应当是喟叹智能的神奇精妙,远非盲目乐观的智能时代到来。

  《智能时代》读后感(二):智能时代的超前假设:模式科学

  因为人类天生的好奇心、对广袤宇宙的向往以及对未来世界无限的想象,我们注定无比喜爱科幻世界。我们可以从数不尽的科幻小说或者科幻电影中寻觅“智能”元素的身影,智能机器人,智能生物,智能控制,在虚拟的想象世界里自由驰骋。那些智能机器人的角色,比如《禁忌星球》的罗比,《星球大战》中的R2D2和C3PO,《星际迷航》中的海军少校达塔,《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等等,无疑早已成为未来世界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既是人性化的存在,也是人类太空之旅和未来生活中最忠实的伙伴。而这些智能机器进一步进化,或者更具人类情感,如《机器管家》、《有情感的机器人》中的机器人们,或者更具智慧、侵略或反抗性,如《变形金刚》、《机器人战争》、《骇客帝国》或《机械战警》等。于是,当我们从这些炫目又拉风的科幻声色里稍微清醒时,不由自主地问:智能机器人能制造出来吗?在《智能时代》的作者霍金斯眼里,答案肯定。

  霍金斯是一个蛮有创造性的人物,原本是电机工程专业,但是因为《科学美国人》里一期对大脑研究的介绍,对大脑及神经科学非常感兴趣,从此开始了大脑研究与建造智能机器的人生梦想超过二十年。他的想法是:搞清大脑的运行原理,并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发展新技术来构建智能机器。而整本《智能时代》讲述的也是从生理学到机械的研究心得。

  作为高精尖的人工智能(AI)研究,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在对人的意识、思维及信息处理过程的模拟方面已取得许多成就,但是受限于计算机的运算能力,目前的人工智能,还不能像人一样思考。在作者的观点里,智能机器不需要脉搏、肌肉、情感或像一个人一样的身体,所以智能机器只要拥有智能而不必拥有人类特质。因而,也只需专注于大脑中同智能紧密相关的部分即可。这一观点的提出,很显然为智能研究指明了方向,不再纠缠那些外表和并不重要的枝枝蔓蔓。

  而在对神经科学领域的发现,也有惊人的观点:“来自不同感官的模式在大脑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尽管大脑皮层分为不同的区域,如视觉区域、听觉区域、运动区域等等,但是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触觉,“大脑皮层在处理从耳朵传来的信号与处理从眼睛传来的信号,所使用的方式是相同的”,“运动控制的工作原理也是同样的”,虽然产生的感觉大相径庭----这种“模式科学”其即是,“基因决定了大脑皮层的整体构造,然而在这个结构的内部,系统却具有高度灵活性。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共享着一个强大的通用算法”。若是此观点被广泛认可,并能被透彻研究,可想而之,这种将人体复杂功能简化再简化再简化的模式会带来多少翻天覆地的惊人论证。

  只是实际现实里,现有的科研工具较为粗糙,研究的方向也只是功能在皮层中的定位,而不是他们的时间特性和模式。联想起刚看完的《分歧者》中的镜中成像以及大脑感应中思维深处的恐惧,并将之成像,以及各种超时空的物质传送,几乎都是这一观点的虚拟现实。或是破译这种模式科学将是智能机器是否向前跃进的重要关卡。

  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再探讨大脑皮层的记忆特征或者智能的预测本质,其实都是模式科学各种应用场景的实验猜想。作者在说明这些时,举了大量生活化小案例,读起来生动有趣。霍金斯的理论为我们勾画了智能机器的理论框架,如果方向正确,智能时代很快成为现实,科幻影视里那些炫目的智能机器很会来到我们身边。非常大胆、新颖又超前的假设。

  《智能时代》读后感(三):一个关于“智能”的新理论

  这是一本关于“智能”的新的理论书籍。原英文书名为On Intelligence,中文译名改成了《智能时代》,我个人认为这样译法并不是很好,还不如直接译为《论智能》更能体现这本书要论述的主题。人的大脑的确是一个神奇的东西,能思考问题,能产生记忆。而对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人的智能到底怎样的,的确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课题。作者就是试图解开这个谜题,开展了他雄心勃勃的研究,在这本书中大胆地提出一个描绘大脑如何工作的全面理论,包括什么是智能,以及大脑是如何创造智能的。

  现在电脑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电脑和人脑的工作原理相同或是类似吗?作者认为计算机所在的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它无法充分地解释智能是什么,也无法回答理解事物的能力到底意味着什么。故而作者的结论是人脑和电脑的工作原理是两回事。人工智能的思路是造不出智能机器的。

  在整理有关智能和大脑功能理论研究历史中,作者发现了另一种研究智能机器的思路:神经网络。但这种思路跟作者要研究的大脑之间也是存在相当的距离。那什么才能大脑的本质,人脑是如何工作的?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大脑是处理模式的机器,用听觉或视觉等术语来表述大脑功能并非不对,但从最根本的层面上来看,模式才是实质。大脑通过模式构建起一个近乎真实世界的模型,然后将它存放于记忆之中。

  大脑皮层是一个层级结构,是一个记忆系统,根本不是什么计算机。它不会去计算问题的答案,而是用存储的记忆来解决问题并产生行为。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假设:大脑皮层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利用记 忆进行预测。作者把他对大脑的观点,称为智能的“记忆—预测框架”。简单地说,大脑皮层非常大,由此大脑的记忆容量也相当大。它可以预测人们将要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东西,这些预测就是我们的思想,当它们与感觉输入结合后,就形成了我们的知觉。真是一种比较巧妙的假设。在这本书中,作者还比较详细地论述了物质大脑如何实现记忆—预测模式,也就是大脑实际上是如何工作的。这个过程也很值得专业人士细细研读一下。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智能”的新理论,这个新理论具有很强的自洽性,颇有启发性,很值得对大脑的工作原理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智能时代》读后感(四):这是一本旧书

  这无非是把2006年翻译成中文出版的《人工智能的未来》再校对一遍,重新出版,内容基本不变。章节结构一样。属于新瓶装旧酒。这其实是一本旧书。

  谈一下杰夫·霍金斯这个人吧,首先他和我性格一样,对计算机的智能感到着迷。关注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相信软件和互联网总有一天能超过人脑智慧。但又明白,人类智慧不同于机器智能,人类的联想能力、创造力、发明创造、艺术灵感是机器无法实现的。所以呢?也研究人脑的智能,人脑不同于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的智慧主要依靠中央处理器CPU、内存RAM、硬盘、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而人脑的结构是大脑、小脑和脑干。大脑皮层分成各个区,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微观结构是神经元细胞网络。先写到这吧…

  《智能时代》读后感(五):What do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intelligence

  Exactly what I want!!

  04年的原版,有点可惜现在才看到//

  很神奇的是,看完on intelligence,好像真得有点明白什么是intelligence。作者尽量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事例也举得恰到好处,没那么学术论文的感觉。行文也富有逻辑,每一章的总结都加强了理解。看开头还想着作者半路出家会不会也只是提出浮于表面的开放性论断,越往后越发现作者毫不吝啬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很明确和自信。<借助新皮层的出现,人的大脑主要通过层级结构进行记忆和预测,遵循序列模式,自联想模式和恒定表征...但作者按下不表的就是人类情感方面,可能是和机器智能之间的联系没那么必要,总之在科学的观照下重新思考一下哲学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

  探及到一直很想研究的点,融合了神经学生物学哲学IT和AI...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的一支,以及,内心一颗不死的理科心...感觉又有学习看书的动力了。That"s the meaning of life.

  至于翻译质量,看起来没有什么不适感,也没造成理解困难,毕竟是译言在14年才推出的译本。而且看出来是比较用心的,例如一些归化的小细节,关键词还保留了中英对照不要太贴心。联想了下,好多书籍,不看原版就一味抱怨翻译的,好像看原版自己就能很懂似的...

  整体而言,mind-blowing还不至于,毕竟很多熟悉的内容,提出的问题也是大家都会思考感受到的,但关键是思路和框架很inspiring!而且,Jeff Hawkins的个人经历也很inspiring!观点可以存疑,毕竟理论的正确性谁也无法保证,作者不也说是想激励更多的人来进行研究嘛,反正我觉得他的目的达到了。作为入门书籍more than enough。

  《智能时代》读后感(六):将大脑的工作原理解释的很透彻明了的一本书

  1. 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杰夫•霍金斯是掌上电脑PDA及手写输入系统的发明者,Plam Computing、Handspring及Redwood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创始人,人工智能研究的先驱。

  2. 本书主要观点

  其实本书重点介绍的是大脑的工作原理,更名为Human Intelligence更合适。书中主要讲述了大脑皮层的构造,记忆的特点及原理,大脑皮层的工作原理(重点)。主要观点有:

  • 哺乳动物与其他生物的最大区别是大脑进化出了新皮层,其中以人类的大脑皮层最大(展开有一张大的餐巾纸那么大,老鼠只有一张邮票那么大)。

  这个代表最顶端智能生物的大脑皮层由6张扑克牌厚度的6层叠加而成。构成了信息传递/记忆由低级到高级传递的结构模式。

  • 整个感觉信号的传递系统呈金字塔状分布。随着信息传递逐级进入到高层,不同的感觉信息也逐渐整合,如听觉/视觉/运动。最后在高层形成恒定表征。所以你对一首歌熟了之后,你不仅能常谱,还能弹奏出来。是因为高层的记忆信息在输出时,可以分别抵达不同的感觉区域(视觉/听/触觉/运动)。

  • 大脑皮层最主要的工作模式是记忆-预测模式。即我们人类所有的行动都是基于之前的记忆对当前行为进行判断、类比,以决定下一步的行为。

  • 记忆是以序列模式进行的,对记忆的提取也是如此。如倒背字母歌,倒唱一首歌对我们会很困难。记忆也是以恒定表征模式存储。

  • 新的记忆产生于海马体。阿莫茨症患者海马体损伤,导致不能记住新发生的事情,但对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还记得。

  • 专家是怎么形成的:在一个领域内持续不断的学习,关于该领域的知识记忆会逐渐下移至低级大脑皮层,将高级区域空闲出来记忆更深奥、更难的知识。久而久之,高级区域关于高领域的知识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尖端。

  3. 自己的几点思考

  • 再一次印证了查理•芒格的思维框架理论:形成关于现实世界的全面正确的思维框架很重要。之后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悬挂在最相似的理论框架上,从而做出正确的反应。相比之下,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一切事情都是钉子。因为他没有别的工具可以用。对比人类行为的记忆-预测模式,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建立在大脑对之前事情的记忆基础上进行搜寻、类比。只有丰富记忆的多样性,才能更准确的做出判断,在现实世界活得更好。如何丰富记忆?一是多多体验,丰富记忆库;而是阅读牛人的书,将牛人的体验/记忆变成自己的,这是最快也是高质高效的丰富记忆多样性,提升预判准确性的方法!

  • 为了别让自己成为那个手里只有锤子的人,认真阅读吧!

  《智能时代》读后感(七):智能时代

  通俗易懂的笔法将这个时代最有意思的技术成就——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具体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之前虽然对大数据的重要性有所认知但是还未如此的具化,一直以来我对于技术相关的事宜并没有太多的热枕。但是这个时代是技术革新发展如此之快的时期,经济,政治,军事都开始深受其影响,一切都在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外部环境的改变。

  信息的更迭速度的加快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置身度外,此时巨变往往是痛苦的,但又充满着新鲜感。一个固化的阶层社会和一个处在变革前夜的社会,对于我们这些平头小民,一切充斥着不确定性,而我似乎对此无能为力。这本书对我的意义大概在此,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挣扎着的我,突然发现信息社会的身影已成碾压之势。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智能时代》的读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wenzhaidaquan/283537.html

推荐访问:智能时代 pdf

文摘大全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心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永夜漂流读后感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