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灵魂》影评10篇

2018-06-11 文摘大全 阅读:

《沉默的灵魂》影评10篇

  《沉默的灵魂》是一部由阿历斯基·费朵奇科执导,Yuliya Aug / Igor Sergeyev / Viktor Sukhorukov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灵魂》影评(一):It will always be there

  《沉默的灵魂》是这次电影节旅程的起点,3月21日17:30,UA时代广场。

  迟到了,入座的时候已经开场十五分钟,第一次看不设划位的电影,没有引座员,一个人推开虚掩的影厅大门,瞬间黑暗扑面而来,将亮如明镜的大厅淹没。透过微弱的光线望过去,观众稀稀落落,拾阶而下找一张对眼的座椅,不用费力地对号入座,这大概是最舒适的观影起点了。

  错过了影片的开头,屏幕上是一个男人在默默地仔细擦拭着一具裸露的女人的尸体。我心想,真是好彩,又赶上看丧亲片儿了。

  所有人大概都会对那一幕印象深刻,新娘穿着隆重的洁白婚纱,闺蜜们在她的私密处穿上一根根彩色绳子,第二天彩带们被系在路边大树的枝桠上迎风飘扬;当这个女人去世之后,她静静地赤裸地躺在床上,她的丈夫也照样在她的私密处穿上一根根彩色绳子,宛若处子。也许在女性主义者看来,这个传统与寓意太过父权,在风中招摇的彩带像是男人炫耀着他新拆包装的礼物,然而最终他失去了她,他将她包裹如新,放逐河流之中,按照Merya人的传统,他载着她的尸体日夜兼程,来到他们蜜月的河边,他亲手用木柴架起火堆,铺上煤灰,浇上伏特加,当烈火燃烧起来的时候,浓郁热闹的Merya民族音乐再次轰然响起,就像当年美丽的新娘撩起婚纱,露出她雪白的蕾丝长筒袜时一样。从珍爱到失去,不过是一个轮回。熊熊火光映照在他的脸上,跳跃着,他把伏特加酒瓶狠狠地扔在地上,转身走去。

  当一切归复平静,他脱了鞋袜卷起裤脚,走入十一月冰凉的Nero湖中,将他心爱的女人的骨灰,混杂着煤渣木屑和一切烧成灰烬的杂物,抛入河中,随着流水,Merya人相信逝去的人去往他们当去的地方。故事的结尾,他们穿过一个废弃的小镇和现代化的商场,吃日本寿司,看着年轻人和孩童在溜冰场里边溜冰,然后笼中的鸟儿破窗而出,跌落河中的他们找到了自己所爱的人。最后的最后,什么都没有,只有潺潺水声,无休无止。

  我总是喜欢听俄罗斯人讲故事,他们个个都是天生的诗人,即便整部影片中只有苍白阴沉的天空,窗户上的水汽和寡言的男人。他们甚少说话,只是谈论Merya民族埋葬死人的传统,像传统那样,回忆着与死去的妻子之间私密的往事,但那种沉默,并非压抑,而是一种宽厚的爱,是我们被包裹,被浸染于其中。在这像一双平实的大手般的温暖,是那样真实,因而才可能迸发出激情。他们的灵魂与情感是深沉的,而天生的沉默,让它别有诗意。

  然而像大多电影节参展影片一样,这部《沉默的灵魂》仍旧无法完满到让我给出五星,最后的结尾导演似乎想讲述更多,对于Merya民族文化的担忧,但总感觉似乎少了口气,单薄让人觉得太过说教。然而我想说,不用担忧,我们都已经感受得到,Merya的文化,就像他们的男人对他们的女人的爱一样,无需言说和解释,它们如同在血管中流淌的血液,周而复始生生不息,it will always be there。

  《沉默的灵魂》影评(二):《沉默的灵魂》

  要是你的灵魂受伤了,就写些你身边的东西……

  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归宿,只有爱不会有尽头。

  一个灵魂的自述。

  影片表现了梅利亚人的风俗,却并未以一种猎奇的角度去展现,一切都与大自然合二为一;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婚外恋的剧情,却并未以一种世俗的视角去评价,一切都与灵魂的归处相呼应。

  一段在寒冷中进行的路程,从第一个镜头起,各种不同的路就被重点标明:自行车行进中的林间小道、浮桥栈道;船划过散开的弧形;汽车后视远去的道路、涉水而过的印记;雪上留下的脚印、橇犁的痕迹……

  而两只笼中黄鹂的飞出也与两个男人最后找到出路、得到解脱一般。

  《沉默的灵魂》影评(三):一首短短的诗

  到底是俄罗斯啊,那片深厚大地上的诗意,还好尚未消散。

  那是北方,广大的北方,主人公说:“在北方人们遗忘的速度慢一些。”所以诗意得以存留。。。

  他说“我们民族的人表情呆板,仿佛早已忘记何为激情。”而实际上我们看到他们浸入骨髓的深情。

  两个男人踏上一段旅程,去掩埋其中一人的妻子。。。这是一个有趣的开头。车内的长镜头充满同谋的气氛。实际上这也确实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同谋,爱同一个女人,分享同样的信仰和悲伤,并——寻求同样的归宿和埋葬。

  而北方的人民不拒绝悲伤。

  他说:这悲伤让我温暖,它像母亲般温柔地拥抱着我。

  尘归尘,土归土,这是一首悲伤的挽歌,唱给故乡,唱给女人的身体,唱给母亲,唱给河流。

  《沉默的灵魂》影评(四):高于生活

  高于生活

  [沉默的灵魂]Ovsyanki

  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Aleksey Fedorchenko 主演:尤利娅·奥格Yuliya Aug/伊格尔·塞格耶夫Igor Sergeyev/维科托·斯佐夫Viktor Sukhorukov/尤里·斯瑞洛Yuri Tsurilo 类型:剧情 出品:法国Memento Films 片长:74分钟 上映日期:2010年11月2日

  媒体评论:

  这是一段不详的超现实之旅。Film-Forward

  本片完美地应证了电影将人带入其他世界的能力。Screen Daily

  费朵奇科的主要魅力是现代化地将民间传说和神秘主义结合了起来。Slant Magazine

  费朵奇科用敏锐的眼光洞察到了文化间的共通性,用艺术的手法创造了一段探寻之旅。《看电影》

  当[沉默的灵魂]去年九月亮相威尼斯时,取得了惊艳的效果,获得了全场影评人的一致高分,成了金狮奖的头号黑马。虽然最终只获得了一项无足轻重的最佳摄影奖,但本片所蕴藏的力量,却是任何观众都可以感知的。这部电影靠着近乎优雅的视听语言,以及独特的异族文化,让每一个观众,都享受了审美的快感。似乎,苏俄电影在塔可夫斯基以后,渐渐流失的诗意流畅,在这里得到了完全继承。在这部电影诗中,导演不仅很好的地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和放手的故事,更以一种挽歌的形式,表达了对那些正在不断逝去的文明地叹息。正如同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在访谈中所说的那样“每一天都有数十或者上百种语言消亡,它们的文化也随之逝去。慢慢的,一切都化为尘土”。正是带着这层哀婉的哲思,费朵奇科才拍摄出这超脱于我们文明世界的影像。

  去戏剧化结构·多维度呈现

  在妻子塔尼雅去世后,丈夫麦伦强忍悲痛,与好友埃斯特遵循古老的莫亚人传统,将妻子送至家乡的河边,进行水葬。带来了一段充斥着回忆悲凉的公路之旅。单从题材上来看,这样的情节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毕竟前有汤米·李·琼斯指导的[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后也有赵本山主演的[落叶归根],同样描述了一个带尸体返乡安葬的公路主题。与之前两部靠着将公路电影带入其他类型片,以增加看点和戏剧冲突不同,本片却选择了一种极简主义的手法,去除了任何可以激发冲突的情节。例如在全片进行到一半时路遇警察,本可像[惊魂记]一样,安排一段紧张刺激的停车搜查,但片中运送尸体的二位,只是实话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同是莫亚人的警察对此只是报以理解的微笑,将二人放行。这样一改我们观影惯性的设定,是导演采用去戏剧式结构的最好例证。除此以外,片中的另一条暗线,讲述了埃斯特和麦仑之间暗藏的情愫,正是二人的偷情,才让麦伦最终选择了埃斯特作为自己的旅行伙伴。这样的三角恋情,以及如此危险的旅程,如果换做另一位导演来拍,必会采用惊悚片的套路。但对于费朵奇科来说,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剧情并非主要,表述的主题才是关键。毕竟,导演已然选择了站在一个文化审视的高度,那去除掉戏剧性,也就成了合理的选择。对于费朵奇科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制造紧张氛围,而是文化展示。

  片中缓慢深沉的镜头语言,也展现了导演的艺术诉求,正是这样的流动的镜头,才更适用于一个持续绵延的文明。确实,全片中大量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并经常使用变焦来赋予画面更强的动感。另外,在关键镜头,如水葬时,所采用的固定变移动镜头的设定,很好的掌控了观众的目光,将两个男人所面对的各色复杂情绪展露无疑。确实,影片中镜头不管是固定,变焦,还是移动,都是经过了导演的精心设计。正是这样的连贯,才让观众更深的感知到了全片的悲戚情绪,而对于俄罗斯边陲自然风光的捕捉,也满足了观众渴望美丽异域风光的眼球。

  但对于大胆选用长镜头的导演来说,他们必须面对让观众分心的威胁。毕竟,过长的镜头,对观众的要求也较高。观众必须百分百地投入到剧情之中,在未经导演筛选的素材里面,寻找对理解剧情有益的细节。为了不把观众间离而落入自说自话的窘境,费朵奇科巧妙的在叙事维度上,玩了个小小的花活。全片并没有采用俄罗斯诗意电影所常用的单线叙事。而是更多地借鉴了好莱坞黑色电影的倒叙加多重闪回技巧。全片的空间从一开始便被分成了三个,第一层是上文所述全片剧情的主线;第二层是埃斯特回忆起儿时,他的诗人父亲在他母亲离去时的悲伤;第三层是埃斯特作为一个幸存者,在家中的公寓里写书,复述这段奇异的经历,而他贯穿全片的旁白,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有着介绍影片背景的妙处。

  这样类似[盗梦空间]的多层叙事,却并不会让观众感觉到迷惑。毕竟,三层空间所代表的,正是现在、过去、未来的三面维度。正是如此细腻的全景式展现,让观众能更多地了解画面以外的信息,和各种复杂民俗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迅速进入了内行看门道的状态。正是这样无微不至的层层引导,使得本片脱离了绝大多数孤傲文艺电影的定式,变的不那么曲高和寡。毕竟,想向观众推销一种新的文化,循循善诱才是真正聪明的做法。

  虚构的现实·共通的文化

  使用了如此特殊的电影手法和情节技巧,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烘托出本片推广异域文化的终极主题。确实,片中所描写的将彩带寄于私处的异样婚礼,“烟熏”回溯爱意,都足以引起观众极大的好奇。片中说莫亚人来自于芬兰,是乌尔戈族的一个分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17世纪开始,他们的文化便和俄罗斯熔为一炉,如今,虽已难得一见,但少数莫亚人的后代也还保留着数百年前的一些生活习惯。但无论你如何地谷歌或者维基这其中的关键词,得到的都是失望的结果。这些奇异的文化,似乎在整个互联网上都难觅半点痕迹。这也许是因为,这一文化太过于久远,早已失传,但若你回想起导演费朵奇科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的伪纪录片[首次登月],一切便就豁然开朗了。

  [首次登月]作为费朵奇科的处女作靠着对大量历史资历片段地重新剪辑,配合极富有真实感的纪录片旁白,伪造了一段苏联初次登月的历史。其精密的内容和有趣的创意,在当年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不过,伪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兴的类型片,近几年已经屡见不鲜,其做得越加真实,反而会给逆反的观众一种越加荒诞的感觉。在经历了上次的练手之后,费朵奇科显然更加聪明了。与其拍摄一部明显就是虚构的纪录片,倒不如拍摄一部纯粹就是虚构的剧情片。事实上,当你拍摄的电影,有了一件复杂的马甲时,就算是明显的虚构,观众也愿意去探究其中的真实。费朵奇科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总结“这是一个与现实平行的科幻世界,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毕竟,埃斯特在片尾说,他找到了父亲遗失的打字机,并用这打字机写下了这个故事。但若仔细回想片中的细节,在开场的镜头里,他其实是对着电脑在打字。导演正是在间接的暗示你,既不要相信一个作家,也不要去相信一个导演。这简单地铺陈,让电影更进入了一种饱含暧昧的虚拟时空。

  事实上,能够在电影中生造出一段文化来,费朵奇科所倚仗的,便是其对于文化共通性的理解。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他选择了所有文化所共通的几个方面。首先,一个名族最大的独特之处,是它的仪式,而片中以婚礼开场,以葬礼结尾的手法,正是贩卖文化最有力的法宝。被马丁斯科塞斯誉为十年最佳电影的田壮壮作品[盗马贼],也是打了相似的天葬牌。抓住仪式之后,其所采用的第二个层面便就是对自然的信仰。在片中曾经多次强调莫亚人对以水为代表的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确实,水作为自然造物中最典型的一种,有着变幻莫测的形状和捉摸不定的流失,似乎和一去不返的生命有着某种冥冥中的暗合。连中国的《论语》都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种默契,不仅仅出现在本片,03年在威尼斯擒得金狮的俄罗斯电影[回归]也最终以水,作为父亲最后的归宿。影片最后,心碎的麦伦靠推到白桦树,表达自己内心压抑情绪的做法,也必是直接来自于伯格曼的[处女泉]。正是这些明显的文化符号,我们在各种电影和各式场合都曾经有所注意,所以将其综合到一起,就更能构成一幅可信的画卷。

  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对于艺术家来说,还原只是第一步,升华才是真正的困难。[首次登月]做到了原样复制,但更多的还是像一次猎奇。这部[沉默的灵魂],却真正做到了让胶片承载更多力量的任务。用导演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在“谱写神话”。确实,对于费朵奇科来说,他并不想靠着虚构,欺骗他的观众。他更在意的,是写出一部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异色旅程。文化虽是假的,但人类共通的爱与遗憾却是真实的,片中人所走的俄罗斯各处城镇也是事实存在的,这里曾经有过文化,也曾经有过和你我一样的平凡之人。但如今却物是人非,难以寻觅。正是这样宽广的情怀,才让本片有了真正的灵魂。

  ★★★★

  文/西帕克

  (原载于《看电影》特别加映栏目)

  《沉默的灵魂》影评(五):平静的互亡,河流下的生命之光

  奥卡河畔燃起的烟火,是一条隐秘的通道

  赤杨木的灵魂,在永恒与死亡间架起一座桥

  塔尼亚,这圣洁丰硕的躯体在我深陷的眼窝里缓缓流淌

  她沉默的呼吸在毛毯里静静延伸,冷风吹过俄罗斯广阔的苍茫

  阴霾空旷的头顶是伏特加的翅膀,扑扇着浓重的烟雾

  这条生命之水,曾经从我握着的手中缓缓泻下,穿过你金色的头发,塔尼亚

  它是一条圣洁的河流,用它沐浴,也用它燃烧

  在它纯净的本质里迁徙,从肉体到灵魂的距离

  塔尼亚的头发里倾泻出完美的诗意

  维系着我对她炽热之爱的筵席

  走过上帝面前时,我们都平和地赤身于肉体

  安静的黄鹀鸟静听一切声响,眼睛像两支坚利的投枪

  深藏在祭典中古旧的信念,召唤回所有逝去的哀伤

  它们依偎着我,像婴儿的襁褓一样

  茱莉亚和莱玛鲜活的躯体,濯洗着我的双足,

  刚刚我是那么临近死亡,不,那不叫死亡

  叫梅晓拉草丛中,奥卡河畔的生命之光

  珍珠贝塔基亚娜沉睡在冰里,与她一起的还有

  小鲈鱼谢尔盖和安娜、阿廖沙

  还有一位老诗人古老的打字机

  我蓝色的刺猬绑在塔尼亚的手腕,就像从她身上取下的彩条

  挂在赤杨木上,最终都将归于梅利亚坚实的土地与河流

  流动的伏尔加河水总在那儿等待着我们

  无论是为爱人送别还是供自己栖息

  无论怎样迷路,终能识得归途

  洗涤与挚爱会蜷紧所有的情绪,那时生命将趋于独异

  黄鹀沉默着突然亲吻我的眼睛,大概它们看到了

  刚刚驻留在其中的,奥卡河和我的塔尼亚的躯体

  哀悼与颂扬,古老的信仰,都是平静的互亡

  也都是新的生命之光

  我找到塔尼亚和老诗人的打字机了

  它们安静地等待在光辉的圣域

  在我的眼睛、嘴唇与双脚间,那么亲近的遥远

  我看到许许多多深埋在河流里的隐秘的灵魂

  铺展开所有关于河流、爱恋、信仰与永恒的憧憬

  像梅晓拉草丛那株开花的苹果树随风摇摆的叶子

  轻轻,轻轻。

  《沉默的灵魂》影评(六):是什么让我们渴望永生?是爱。

  一旦失去所爱,生命该如何继续?

  如果有来生,我必无所恐惧,我会静静等待,直到挥别人世,于永恒中与你重逢。

  《沉默的灵魂》是一部2010年的俄罗斯电影,在第67届威尼斯影展上获得评审团大奖和最佳摄影奖。总的说,第67届威尼斯影展的参赛影片水平较为出色,其中《沉默的灵魂》更是获得影评人、媒体和观众的一致叫好,当最终获奖结果宣布将金狮奖颁给美国片《在某处》时,会场上竟然嘘声一片,评审主席昆汀-塔伦提诺更是被人质疑徇私。

  《沉默的灵魂》由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德申科负责执导,这部影片片长只有75分钟,但无论在故事创意、影片节奏还是画面设计上,都极其出色,全片呈现一种寂静的诗意,氛围更是温柔中带着悲伤,在探讨神话传统的同时,揭示人们内心对爱的无尽渴望,是一部兼具艺术性与可看性的作品。

  在故事架构上,《沉默的灵魂》由两层叙事面组成,第一层是主角以文字口白的方式讲述摩亚文化的种种传统信仰与仪式。第二层是主角以一个朋友为其妻所办的水葬仪式,来列举和剖析这些仪式背后的深层意涵。从表面上看,影片主旨在于介绍和宣扬即将失传的摩亚文化,但深入看下去,则会发现影片重点是呈现人们在失去所爱后的脆弱与祈求,并探索继续生存所必要的信念与努力。

  ■在影片一开始,主角以画外口白的方式介绍自己:艾斯特,年约四十出头、未婚,原本是一个纸厂的摄影师,在经历一些事情后,突然对自己祖先的文化习俗产生兴趣,决定着手写一本书来探讨这个几乎已经消失的摩亚文化。

  摩亚文化在四百年前传入俄罗斯,散落在几条河流边缘的族落当中。摩亚人普遍表情单板、缺乏强烈激情,他们不信神,却笃信灵魂的存在,相信人们死后如葬于河水中,将获得永生。摩亚人的习俗与性格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艾斯特想探究的议题。

  艾斯特不是一位作家,不擅长写作。他的父亲是一个自学成才、性格奇怪的诗人,尽管作品并不出色,但他告诉过艾斯特,当脑中没有创作灵感时,便从自己身旁熟悉的事物着手。于是艾斯特决定从朋友米隆的故事讲起,透过米隆为其妻水葬的经过,带出摩亚文化中的种种传统仪式,然后再以旁白解说的方式,对这些仪式和水葬的经过进行讲解和诠释。

  米隆是艾斯特的同事,在其妻塔妮雅过世的隔天,他决定按照摩亚习俗来水葬妻子,他请求艾斯特提供协助。艾斯特同意后便带上自己刚买的两只林莺鸟前往米隆的住处。林莺是摩亚人特有饲养的鸟儿,在艾斯特居住的尼卡地区并不常见。艾斯特是在市集里看到这两只林莺的,基于莫名的怀念之情,他当即买下它们,因为无人能够代为喂养,必须随身带在身旁。

  在抵达米隆的住处后,艾斯特便与米隆一起为塔妮雅擦洗净身,并以装扮新娘的方式来装扮塔妮雅的遗体。摩亚人装扮新娘的习俗非常特别,必须将数条丝带系在女士的耻毛上头,然后在洞房之夜由新郎一一解下并系到树上,以此见证两人情感永恒。而以新娘的方式装扮妻子的遗体,想来代表的是爱情生死不渝。

  在打理好遗体后,米隆用毛毯裹住塔妮雅,放置在车子后座上,然后与艾斯特一同驱车前往他与塔妮雅度蜜月的奥卡河畔,那是塔妮雅很喜欢的地方,米隆选择在那里进行水葬。在行进的车子里头,米隆一边开车,一边娓娓诉说他与塔妮雅之间的种种往事,包括两人之间极其私密的房事。这也是摩亚习俗之一,称为“烟熏”,摩亚人认为在故人逝去后,生者借由心声的坦露,可以将悲伤从心里清空,化为周身的温柔。

  米隆不停地谈着塔妮雅,说到两人初初相识的时候,说到自己求婚的时候,也说到两人日常的相处。艾斯特在聆听的过程中,思绪开始飘忽。艾斯特与米隆、塔妮雅同在一个单位工作,艾斯特对这对夫妻之间的事情多少都有所耳闻。由于年纪相差太大且没有生育,塔妮雅对米隆的感情日渐淡薄,然而米隆对这个部分却始终只字不提。艾斯特却由此想到从前为塔妮雅拍照时的情景,有一种暧昧的情愫在艾斯特与塔妮雅之间倏忽闪现。

  在奔赴奥卡河的路上,艾斯特也想起自己的父亲,那个自学成才、热爱河流的诗人。艾斯特的母亲在他十多岁过世时,父亲同样带着他和母亲的遗体到河上进行水葬。然而父亲在过程中始终没有说话,不曾以“烟熏”释放悲伤。父亲后来不再写诗,还将打字机沉进河中,他说河水是收藏心爱事物的地方。父亲常常独自行走在河流的薄冰上头,希望能幸运地被河水淹没。摩亚习俗规定不能自杀,唯有河水有权选择谁可以获得永生、与逝者团聚。父亲最终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死于劣质酒精中毒。父亲死时,艾斯特并不在身旁,但他知道,父亲其实是死于悲伤。

  在经过漫长的旅程后,艾斯特和米隆终于抵达奥卡河畔,两人在路上买了许多木头和酒精。在河边,艾斯特和米隆用木头支起一个棚架,将塔妮雅的遗体放在上头,然后淋上一瓶又一瓶的酒精,艾斯特还将自己特地为塔妮雅买的小挂饰挂在她的手上。当火焰终于熊熊燃起时,米隆心生不忍,他痛苦地背过脸走到一旁,留下艾斯特独自伫立在火焰前。艾斯特一直守在火焰旁边,一直注视着烈焰将塔妮雅的身子化为寸寸灰烬。在火焰熄灭之后,米隆小心翼翼地将塔妮雅的骨灰撒落在河中,让河水带着塔妮雅去到永生的世界。

  在归途上,米隆静静沉默,神情严肃地驾着车,始终不发一言。在驶出很长一段路途后,他突然将自己的手机递给艾斯特,要他看里头的照片。在开启了档案后,艾斯特看到的是自己和塔妮雅亲热的画面。米隆说他知道他们两人之间有暧昧,但他不怪他们,他甚至悲伤地说,因为没有孩子,塔妮雅一直不好过,自己早该放她自由,让她去追求幸福。艾斯特无言地面对这一切,原来米隆都知道。在来的路上,当米隆不断诉说着他与塔妮雅的事情,用言语释放着自己的悲伤时,艾斯特只能保持沉默,只能装作若无其事、强忍着心痛、默默看着烈火卷走塔妮雅的身子,原来米隆都知道!

  在接下来的路上,米隆仍旧静静地开着车、似乎一切都已回归平静。然而,当艾斯特开口问他,是否会希望塔妮雅回到身边时,米隆突然将车停在路边,冲进一旁的草地上悲愤地呐喊,还激动地推倒身旁的树木。两人再度启程没多久后,竟然莫名地迷了路,驶回靠近塔妮雅水葬地方。当车子驶上河上的大桥时,车上那两只始终啾叫不已的林莺突然变得异常安静,仿佛是心中便有所决定和打算。就在桥中间,两只鸟儿莫名地飞出笼子,朝着驾车的米隆啄去,结果车子在混乱当中打转数圈后跌落河中。米隆当场死亡,如愿地奔赴塔妮雅的身边。艾斯特则是活着归来,然后写下这篇关于摩亚文化、关于米隆、关于塔妮雅的书。

  ■《沉默的灵魂》是一部简单又复杂的电影,讲述一段水葬旅程,但在这段简单的公路之旅背后,却同时蕴含三份意义:一个民族习俗的文化意涵,一段送别爱人的情感释放,以及一份落寞寂寥的自我救赎。

  艾斯特最终被独自留下,河水选择米隆,而不是他,陪伴在塔妮雅身边共度永生。艾斯特转而写下这篇关于摩亚文化的文字。文章讲述摩亚人为什么相信河水能带来永生,因为唯有如此相信着,始终抱持着重逢的希望,失去爱的人才有勇气继续活下去。尽管在岁月的变迁下,传统和习俗逐渐流失,但唯有爱,终是永恒。

  这篇文章也是米隆面对爱与失去的故事,他借由水葬告别塔妮雅,释怀背叛与欺骗,只求永生能让爱人长存,让自己终能与之重逢。这种隐忍的执着,是一个男性内心不为言说的深刻情感,是摩亚人那看似漠然的外表下,潜藏压抑的炙热与激烈。

  这篇文章更是艾斯特的“烟熏”,是他借以宣泄心中悲伤的自白,是他对父亲、母亲与米隆的郑重道别,也是他对塔妮雅的爱与思念的心声吐露。透过这本书、这些文字,艾斯特内心的悲伤得到释放、化作缕缕的温柔,包围在身周。是什么让我们渴望永生?是爱。

  ■《沉默的灵魂》全片充满诗意,一方面是因为出色的摄影技巧,一方面是因为出色的编剧功力。这部电影的对白不多,但丝毫没有沉闷的感觉,摄影的部分居功厥伟,每一个画面都精心设计,特殊的场景构图在变焦镜头的烘托下,如同一幅又一幅的艺术照片。

  除此之外,影片编剧没有选择使用文学著作改编为电影时所惯用的叙事方式:将主角的心理历程编进剧情当中、将对传统习俗的诠释编进对话当中,而是反其道而行,将电影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来铺陈演绎。当中运用持续的画外口白来承担小说中“我”的角色,以影片内容来呈现具体的故事剧情,两者交织下,观众如同阅读一部文学小说,在第一人称的内心自白与第三人称的事件描绘之间反复来回。

  影片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了大量的“闪回”手法来呈现回忆,让口白、行进故事、以及人物回忆如三重奏般地交错融合,例如当口白讲述着摩亚人以装扮新娘的方式来装扮女士的遗体时,影片先是呈现艾斯特与米隆装扮塔妮雅遗体的景象,紧接着便以闪回的方式转入她新婚时接受妆点的片段;当口白讲述水葬对摩亚人的意义时,影片呈现对塔妮雅的回忆的同时,也闪回到艾斯特对父亲的回忆。

  画外口白和闪回手法在大部分的电影中极为常见,然而画外口白一般担负的是影片开场的功能,间或出现用以点评或阐述心情。至于闪回,则多是用于长段的回忆、或是一闪即逝的蒙太奇画面。《沉默的灵魂》拍摄手法特殊之处在于,它将画外口白转换为影片持续的主调,将闪回片段切割成与主要故事相当的长度与数量,结果是在画外口白的主调上,两个复调齐头并进地开展着,形成一种极为独特的节奏律动,也因而使得影片对白的沉静得到良好的平衡,形成一部兼具艺术性与可看性的作品。

  除了摄影技术、画外口白和闪回手法的运用之外,影片中还对摄影视角、人物相对位置进行细致的安排。艾斯特在影片中主要以口白发声,在与米隆互动的过程中大多是处于聆听的状态。因此,当艾斯特与米隆同时被置于镜头中时,艾斯特通常站的离镜头近些、也更多是背对着镜头,以此烘托他旁观者的立场。也因此,当出现艾斯特面对观众的特写镜头时,总能传递出极为强烈的情感冲击。此外,影片不时在画外口白与情节对话中切换,为了明确区分这两种状况下的情感氛围,镜头便以车内的近距离拍摄和车外的远距离拍摄来进行划分,当低沉缓慢的口白配合上远距离的拍摄视角,一种遥远且伤感的感受便于焉成型。

  《沉默的灵魂》是近年来少见的佳片之一,在简单中蕴含深意与深情,充满诗意的画面与深邃的剧情,让这个片长不长的作品有了高度的艺术性,老实说,没拿下金狮奖确实可惜。

  《沉默的灵魂》影评(七):《沉默的灵魂》:烟雾缭绕

  刚开头随着男主人公惬意的骑着单车

  在那条爽朗的羊肠小道上

  还有两只萌的可爱的黄鹀鸟

  我就觉得心情舒畅

  看到后来真实的水葬

  两个主人公之间沉闷的对峙

  再到灾难式的结尾

  我才知道这只是一个鬼魂的自述

  有些郁郁寡欢了

  公路电影发展到今天

  的确在这部影片得到不一样的主观体验

  片中散文诗一般的旁白

  加上干净透彻的镜头

  并没有多少庞杂的线索和配乐

  让两个老男人变成了两只精灵

  个人评价:8.8分

  死去的那个女人外号也是小黄鹀啊

  我在想那个新婚之夜的习俗会不会

  让小夫妻忙一晚上啊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沉默的灵魂》影评10篇

http://m.sbbzjw.com/wenzhaidaquan/279837.html

推荐访问:沉默的灵魂 百度影音

文摘大全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屠杀器官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自杀专卖店》观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