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情感经典读后感10篇

2015-05-17 情感口述 阅读:

宗教情感经典读后感10篇

  《宗教情感》是一本由乔纳森·爱德华兹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1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宗教情感》读后感(一):译后记 《宗教情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杨基

  “清教徒像阿尔卑斯山脉,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好比喜马拉雅山脉,爱德华滋就是珠穆朗玛峰。”——钟马田

  我想在此就《宗教情感》一书的内容,谈几点认识,或许可以帮助读者理清一些思路。因为作为本书的译者,我对这本书比较了解,如果能够在这方面为读者贡献一点力量,尽一些当尽之责,我将感到不胜荣幸。

  严格说来,《宗教情感》并不是一部书,而是一篇学术论文。虽然篇幅较长,但它论述的范围并不像它的标题所暗示的那么宽。首先,这里的“宗教”与当代世俗主义观点所理解的“宗教”是不同的。在后现代相对主义把持主流话语权的今天,当人们谈到宗教的时候,通常是指各种宗教,包括一神论的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以及多神论或泛神论的自然宗教,如佛教、印度教、神道教、道教、拜物教,甚至有时把某些带有宗教情怀的世界观、思想和实践也包含在内。然而,爱德华兹所谈论和理解的“宗教”,范围比这要小得多。本书所说的宗教,仅仅指上帝借着基督教圣经所启示的、从亚伯拉罕到摩西、从大卫到众先知、从救主耶稣基督到众使徒等人所一贯持守的那一个敬拜独一真神的信仰传统,也是使徒保罗、圣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论述的教义中所凸显的那一个唯独尊崇上帝的敬虔教义及其相关事物。于是,我们或许可以把爱德华兹所论述的“宗教”大致等同于今天的基督教(新教)。然而,这样的理解仍然是不确切的。正如本书所反复指出的:魔鬼反对上帝真宗教的一贯策略就是不断地将杂种宗教混杂进入真宗教之中,使人难以分辨真伪,让真宗教逐渐陷入无谓的争议和混乱,从而破坏上帝之国的荣耀和地位、保持魔鬼在地上的权势。虽然基督教发展到今天,其教义已经相当完善、宏大、丰富、整全,并且有许多的历史和现实证据,其论证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但是,各种人本主义思想仍旧在持续不断地用各种方法、借各种途径渗透进基督教会,声称自己是基督教的一部分,甚至指控那些忠于基督一次托付和本着圣经真理而竭诚护教的努力为“破坏合一”或“宗派主义”或“律法主义”。今天,一切真正认识基督、热爱基督、愿意忠诚于基督使命和上帝话语的人,无不痛苦地看到一个事实:今天的基督教会好像旧约当中的以色列人一样,其中既有虔诚的真信徒,又不乏跪拜埃及偶像、与外邦女子行淫的各色人等和假教师、假先知,而后者常常比前者更有勇气、更热情、更积极、更乐于向世人宣告自己是基督徒。不仅如此,更令人痛心的是某些基督徒幼稚、狂热的行为显明他们背后有邪灵的感动和影响,而他们不仅不加以分辨,反而以为自己得到了上帝直接的启示,看见了从前的圣徒所没有看见的新异象,听到了上帝向他个人启示的圣经上所没有的新道理。殊不知他们所谓的认识不过是主观的想象而已,所谓的感动不过是因自己的感动而感动,所谓的爱不过是爱上了自己的爱。而他们就在这种自爱中逐渐远离圣经的真理,堕入死亡。这种偏离圣经正道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思想和实践正是孕育异端甚至邪教的土壤。而且,因为这些人不能分辨个人主观体验和真信仰的区别,他们积极的见证反而导致那些对宗教信仰缺乏基本认识的人普遍轻视、蔑视和忽视宗教信仰,从而促进无神论思想在缺乏真宗教传统的社会当中肆虐。

  然而,这也更加凸显了爱德华兹思想的生命力、前瞻性、现实性和本书的价值,因为这本书的主旨正是让这些人从虚假自欺当中觉醒,帮助真基督徒明辨是非和真伪,纠正许多错误思想和行为,从而促进基督教的健康发展,扩展上帝神圣的国度。我坚信:因着上帝的主权慈爱,借着本书所体现的杰出才能、知识、智慧、爱心和责任感,伟大的基督忠仆爱德华兹已经并且还将持续地、强有力地在上帝的护理中在全地推动实现这一主旨。

  本书中,不仅“宗教”一词所涵盖的范围与今天的世俗理解有差异,而且其含义本身也相当不同。今天,当人们谈到“宗教”的时候——包括基督徒在谈到这个词的时候(例如宗教主义)——他们所指向的乃是外在的约束、外在的敬拜行为、外在的宗教礼仪、教会传统、宗教知识和教义、可见的宗教文化成就、集体性平行维度的社会关系等等,而不在于或不主要在于人内在的敬虔、信仰、宗教情感、垂直维度的启示和拯救等等。然而本书所谈论的宗教(religion)不能按照当代的这种方式来理解。本书所谈论的宗教,既包含前者,又包含后者,甚至以后者为重。如果我们要用当代的词来表述这个意义,除了“宗教”以外,还需要加上“信仰、敬虔、道德、秩序、理性、约束”等等一系列美好而崇高的词语才行,因为按照基督教的传统观点,没有什么好东西是与真宗教无关的,否则就不是真宗教了;因为倘若宗教实际上不具有它所宣称的完整价值,那么它的绝对性宣告就成了最可怕的谎言和最无耻的自夸。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倘若每每用许多词语来解释这一个词的丰富内涵,那么翻译就成了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因此,在进行了无谓的探索和尝试之后,我最终仍旧把religion一词译为“宗教”,望读者在阅读时还原爱德华兹的本意。

  另一个难翻的词是natural。这个词通常翻为“自然的”,而圣经则翻为“属血气的”。这个词希腊文是psychikos。psyche是指肉体的感官和感觉,也就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感知力、欲望、情感等等,而非指上帝圣灵赐给人的pneuma(灵)。psychikos也就是natural这个词所指的是“属于、关于或生于被造界的;并由此而指向:生性的、本性的”。这样看来,“自然”二字与这个意义并不吻合。因为从汉字的字面上看,“自然”意味着自我满足、非依赖性的所是;而这个自我满足的属性显然唯独属于上帝,而非被造物,因为被造物都具有依赖性。所以,圣经用语“属血气的”显然更符合这个词的所指。然而,“自然的”一词在汉语中的使用已经约定俗成,“属血气的”反而显得生僻奇怪。于是,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此译本里,这个词多数时候翻为“自然的、本性的”,有的地方为了对比“属灵的”,则翻为“属血气的”。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本书的脉络,我愿意简单地向读者介绍一下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三个部分是主体,篇幅占整本书的三分之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总共大约占三分之一。

  第一部分论述什么是情感、什么是宗教情感,以及宗教情感在宗教中的重要地位。在这部分,作者列举了十个理由说明为什么宗教情感在宗教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作者由此推论:漠视宗教情感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宗教实践应该有力地感动人心。

  在为宗教情感的重要性做出积极辩护以后,爱德华兹调整了整个论证的方向,转而揭露和批判种种虚假情感。在整本书第二部分,作者列举了12种现象,并做出两方面论证:一方面论证这些现象不能证实情感,另一方面论证这些现象不能证伪情感。或者说,这些现象与真恩典情感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不能从这些现象推论情感为真或为假。这部分的难点在于:爱德华兹的后一个论证意图(这些表现不能证伪情感)容易被读者忽略,因此我特意在此强调:爱德华兹在这部分的论证具有这两方面的意图,并且这两方面的意图同样重要、同样明显。作者好像一个巨人站在两支军队之间,一手抵挡这边,一手反击那边;一手抵挡盲信,一手反击不信。而他的这种立场容易使读者迷失,不知道他到底在捍卫和坚持什么,似乎他刚刚才说了什么马上又否定自己的说法。爱德华兹坦言他的对手经常指责他自相矛盾,并且他常常花很大篇幅来解释自己的立场。但是,蒙恩的读者仔细阅读会发现爱德华兹并非是自相矛盾,反而是论述得极其周密严格。上述这种迷茫感不是因为爱德华兹的推理有错,而是因为我们的阅读能力难以跟上爱德华兹的思路,并且因为那通往永生、天国和真理的路是狭小的。因此,在阅读第二部分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留意爱德华兹的这个论证意图:这些现象既不能证实情感为真又不能证伪。这样或有助于阅读时保持思路清晰。

  在从反面论证了这些“不可靠的表现”以后,爱德华兹又调整了他的论证方向,在全书的第三部分转而从正面论述某些“可靠的表现”——真宗教情感的明显标志。这部分是本书的主体和精华。在这里,爱德华兹一共列举了恩典情感的12个明显标志,并一一加以详细阐述。

  这12个标志的排列体现出爱德华兹的敬虔知识。他首先强调上帝的主权和自由:圣灵的感动(特征1)、上帝的神性本质(特征2)和道德之美(特征3);然后论述人心如何被上帝改变:上帝的光照(特征4)让人得到的确信(特征5),这种属灵的认识使人真正谦卑下来(特征6)并改变本性(特征7),得到基督的心(特征8)和温柔的灵(特征9);最后他论述被上帝改变本性的人会有哪些尽责的表现:真恩典情感具有美感(特征10),圣徒因品尝到恩典的美味而更加渴慕圣洁(特征11),并且在生活中实践他们的美德,用善行(特征12)证明他们真是蒙恩得救的真信徒。

  总体上看,这个论述过程完整地表达了福音关于得救信心的教义。今天很多人用一种支离破碎的、过于简化、迎合世俗的方式来表述福音,试图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总结基督的福音。这些话本身都是不错的,但如果我们满足于此并以为可以仅仅背诵几句话就能走遍陆地海洋勾引人入教,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这一类过于简化的福音表述格式常常忽略了上帝的恩典、主权、自由、人的罪性、人信主的根本原因、信主以后的表现、结果等等重要内容,让基督福音那丰富多彩、切合现实、纯全正确、无比昂贵的真理沦为街头叫卖的、花枝招展的便宜货。当我们阅读本文的时候,反思当代各种版本的廉价福音,怎能不感叹爱德华兹思想的神学价值、现实意义和敬虔心灵放射的不朽荣耀!

  除了这12个标志以外,他还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用相当长的篇幅论证“基督徒的行为是表明信仰真实性的最佳证据”,由此证明爱德华兹所坚持的“基督教是实验性宗教”的观点。他依据圣经和常识,在这部分周密地论证:高举主观体验和个人感受的做法是荒谬的,明显违背耶稣基督和使徒的教导。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仅论证主观主义的做法是错误的,而且还预料到了人们可能提出的反对意见,然后针对这些反对意见,详细地解释了什么才是合乎圣经真理的立场。有些人说“强调‘善行是敬虔的首要证据’”是律法主义并且与唯独恩典和唯独因信称义的教义相抵触,爱德华兹令人信服地反驳了他们这种说法,使正确的教义得以正本清源。那种貌似合理实则不智的说法今天仍旧在基督教世界里不绝于耳、混淆视听,让不明就里的人误以为基督教所坚持的恩典教义是许可罪恶、不劝人向善的!爱德华兹的论述不仅向世人澄清基督教正统信仰的道德本质,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论述高举上帝的主权和自由,明确反对教会内的阿明尼乌主义,捍卫了保罗、奥古斯丁、加尔文一以贯之的基督教正统信仰。阿明尼乌主义者用来为自己辩护的最高理由就是他们认为自己在坚持“人的责任”,因此他们的教义在道德上更加高尚并且武断地指控说坚持上帝主权的教义为“忽略人的责任”。而本文的最后部分关于“基督徒善行”的论述清晰而充分地说明:正是上帝的主权恩典决定了人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上帝的主权恩典正是人感恩尽责的必要前提和动力所在。由此,我们看到阿明尼乌主义思想貌似道德,实则顺应人敌对上帝的罪性,暗中弱化、虚化或否认上帝在人道德生活中作用,是用基督教术语表达的人本主义思想。阿明尼乌主义的道德,是出于世界的人道,不是出于上帝的圣道;是该隐之得,非亚伯之德;是体贴人的心意,不体贴上帝的心意。正如爱德华兹所言,这种思想不仅不能促进真敬虔,反而会促进无神论。因为凡是虚假的都不能持久,而幻想破灭之后,人就比以前更容易陷入虚无和怀疑的深渊。由此看来,假如我们不考察宗教情感的真伪就为许多人决志、祷告、流泪、说方言、说预言、赞美上帝、委身奉献而欢呼,恐怕我们的喜乐也难以长久。

  前面说过,本书的论证范围并不像标题所暗示的那么广。实际上,本书主要针对的是基督教世界当中真假情感混杂、信徒难以辨明真伪这个特定的问题,而不是综合地论述一切宗教情感。因此,之前有些译本名为《宗教情感真伪辨》,或《宗教情操真伪辨》等等。这些标题更加符合本文的内容。但此译本忠实于原文,译为《宗教情感》。由于之前翻译的版本省略较多,此译本翻译过程中没有参考之前的译本,完全依照原文(Edward Hickman edition)进行翻译。所以,此译本应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译本。读过上述译本的读者阅读此译本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不容易读懂。原因有几点。第一,爱德华兹的思想复杂、深邃、严密,体现在文章里就是语言比较艰深。第二,本书是学术论文,且写于18世纪,当时常见的英文写作方式、作者对读者阅读能力和习惯的期望与今天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今天人们对作者的写作要求迥异。读者会发现本书的语言显得拖沓、句子结构繁复;似乎精炼并非一种写作美德,简单明白的表达亦非作者的首要考虑。第三,在翻译为汉语之后,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如果要照顾到通顺,就难以体现出原文当中逻辑的严密;而要照顾到原文的抽象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就难免牺牲一些通顺和美感。我在2011年初一度站在读者一边,大胆地肢解原文,试图让读者感觉流畅舒服。但后来我发现这种做法会损失太多原意和结构,于是不得不回头用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重新翻译,以忠实于原文为优先考虑。这样一来,就必然损失易读性。很多段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看出整段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但是,我相信,读者在付出这样的辛苦以后必定会发现这是非常值得的,因为敬虔的真知识本是无价之宝,值得我们为此变卖所有的,何况我们需要付出的仅仅是多一点关注而已。我盼望我的缺乏、遗漏和错误不至于完全掩盖原作的光辉,也希望读者能够原谅和接纳我的鲁莽,并指出译文中存在的问题。

  本书得到了游冠辉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不仅使本书的翻译出版成为可能,并且在翻译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和批评。在此谨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另外,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徐艳梅先生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谨致谢意!

  杨基

  2012-2-2

  《宗教情感》读后感(二):《宗教情感》节录 P306-307

  如果白白的恩典和因信称义的教义与“圣洁行为是蒙恩的记号”相抵触,那么这些教义就必然与我们里面的任何蒙恩记号、任何圣洁以及我们里面的任何恩典或任何体验相抵触。因为如果圣洁行为可以成为我们称义的本钱,从而与恩典和因信称义的教义抵触,那么所有这些东西同样也能成为我们自己的义,从而与上帝的恩典抵触。圣洁素质和圣洁实践一样,如果“因为具有圣洁素质所以配得救赎”是与恩典抵触,那么“因为有圣洁行为所以配得救赎”也同样与恩典抵触。因人有真圣洁之美,他内心更新、成圣、崇高、爱上帝、有上帝的形象、体验圣灵的喜悦、虚己、一心尊崇基督,把一切荣耀归给他,全心奉献给他,所以他配得基督里的利益和福气——这全都是与恩典抵触。我强调,倘若我们以为“有份于基督里的福分,是因为我们有上述任何优点”,或以为“其中任何一个好素质在称义之事上可以成为我们的义”,那就违背了关于恩典本质的教义。但这并不妨碍这些素质成为“证明基督徒在基督里有福”的证据。

  因为我们不是靠这些当中的任何一个得称为义。如果是的话,我们就是圣经所说靠行为称义了。因此,如果“强调上述这一切是我们是基督徒的证据”不是律法主义,同样不与因信称义的教义抵触。如果有人认为“圣洁实践使我们成为义人并配得基督里的各种利益”,“这些利益是我们应得的工价”,或夸耀“自己行为的价值”,那么这就是律法主义;而认为“圣洁实践证明了信仰的真实性,圣洁行为是信仰真实性的最佳证据”并不是律法主义。

  《宗教情感》读后感(三):一份美妙的心灵检查清单——读爱德华兹《宗教情感》/武昕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两三遍的《宗教情感》,内心受到了“搅动”,有很多提醒和挑战,也有不少的安慰和鼓励,我想可能需要再阅读和沉淀一段时间才能更好地分享出来。下面简单聊聊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想。

  对我来说开篇就有一个必须要问的问题,就是“情感”到底是什么?爱德华兹所说的情感与我们通常描述心灵活动的“意志、理智、情感”的观念似有不同,在他的讨论中这些心灵活动并非区分的那么清楚。比如他说“情感与意志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运行的活动程度”;“圣洁情感……出自理智和知识”,“所有恩典情感都来自属灵的理解力”。书中爱德华兹只对情感的有宽泛的定义:“情感就是人心中意向和意志活动较活跃而明显的活动”。根据人的意向和意志的不同,情感就分为两种:“一种让内心接近、坚持、追求某个对象,另一种让内心逃避、反对它。前一种是爱、喜欢、盼望、喜乐、感激、满足。后一种是恨、恐惧、愤怒、悲伤,等等。”

  这样看来,情感在爱德华兹那里就不是单纯的感觉和主观的情绪,而是如中译本导言所说:“在其著作中所用的affection一词,默认了有对象的心灵互动所生发的情感,所要表达的是当人的内在心灵被触动之后,对于对方的感应。”正是由于情感主要在于对上帝的回应,所以“真宗教很大部分在于圣洁的情感”。而《宗教情感》一书,如爱德华兹在引言中所说,正是对“何为真宗教”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对我来说,这一主题也正是此书的适切性之所在:我们如何合乎上帝心意地回应上帝?其实了解情感在这本书里的含义,正是使我真正想要好好阅读的原因。如爱德华兹所说:“上帝赋予人类情感……正是为了让这一切帮助人实现人生的首要目的”。

  情感的性质与重要性是《宗教情感》第一部分的主题,第二部分爱德华兹开始讨论“一些不能证明情感是否出于真恩典的现象”,这部分讨论的十二种现象,真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可能经历到,因而不能证实或者证伪这些现象出于真恩典。正如译者在译后记所强调的,这两方面都是爱德华兹的论证意图。这十二种现象罗列如下:

  1. 宗教情感热烈,这不能证明情感是否出于恩典。

  2. 某些情感对身体具有强烈作用,这不能证明情感是否具有真宗教的本质。

  3. 流畅、热烈、滔滔不绝地谈论宗教事物,这不能证明情感是否出于恩典。

  4. 情感不是自己营造也不是靠自己酝酿或努力激发出来,这不能证明情感是否出于恩典。

  5. 宗教情感伴随经文强有力地进入人心,这不能证明宗教情感是否圣洁属灵。

  6. 某些宗教情感显然包含爱,这不能证明宗教情感是否具有救恩的本质。

  7. 多种宗教情感互相交织,这不能证明其中是否包含恩典情感。

  8. 认罪以后,安慰和喜乐显然按照某种顺序随之而来,这无法证明情感的真伪。

  9. 某些宗教情感促使人长时间进行宗教活动,或积极履行外在的敬拜责任,这不能证明这些情感是否具有真宗教的本质。

  10. 某些宗教情感使人常常开口赞美荣耀上帝,仅凭这点无法确认情感的本质。

  11. 一些人确信自己已经得救,坚信自己与上帝有正确的关系,这既不能证明他们的情感必定正确,也不能证明其必定错误。

  12. 一些人的人际关系令真基督徒非常感动和喜欢,并且极大地赢得基督徒的爱和信任,仅凭这点不能确定其宗教情感的本质。

  这些标题下,爱德华兹一方面为基督徒的一些情感经历辩护,一方面又对热衷这些经历的人提出警告,这两方面对我都有很实际的提醒。虽然爱德华兹在北安普顿经历的至少两次大的属灵复兴使得这部分讨论带有强烈的时代性,这十二类现象可以看作他多年仔细观察和慎思明辨的总结,但大多数在当代教会中依然常常见到。爱德华兹的忠告一方面使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追求这些外在的表现,以之为维持基督徒身份的保证,或倚靠这些表现带来虚假的优越感等等。另一方面,这些情感经历虽然并非定然出于上帝的恩典,但大多是合乎圣经的、上帝子民常有的反应,也提醒我需要检查自己的内心和生活,是否有这些情感的表达。而反省这些经历背后的动机,也引导我想要明白真正属灵情感的实质特征。

  爱德华兹在第三部分就转而讨论 “借助哪些现象可以识别属灵情感和恩典情感”。这部分所讨论的现象和第二部分的性质完全不同,被称为是“标志”或者“特征”,这些属灵情感的特征只有在被圣灵重生之人身上才能发现,是“圣灵各种恩典运行的真正本质和记号,也就是真恩典情感区别于非救赎情感的本质所在。”每一个真恩典情感的标志都会对应不同的假恩典情感,爱德华兹往往会清楚指出哪些特征不是从属灵恩典而来的。

  看到爱德华兹提到他列举这些标记“绝非让任何人以为借助这些标志足以辨别别人情感之真假,或断定他们的邻居中谁是真信徒,谁是假冒为善者”,我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知道这些标记有什么作用?”我猜想后文中爱德华兹自谦的表述也许是他的目标:“也许能说服假冒为善者悔改并且在很多方面对圣徒有用”,“或许有助于基督徒消除许多不必要的担忧并建立确信和盼望”。之后的阅读过程中,我也发现这些标记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心灵检查清单。无论是讨论恩典情感的来源、性质、对象、效果,还是描述恩典情感的特点与要素,每一节都可以用来作为自省的好题目——“我的情感有无这些特质”,也可以作为祷告的项目和对自己的勉励——“恩典情感如此美好,我甚愿如此回应”。

  虽然爱德华兹提醒“得救确据主要不是通过自我审视,而是通过行动”,但自我审视仍“是有益的,很重要且不可忽视”。简单浏览一下这十二项标记,也许不会带来什么震撼,我想对照这些花点功夫默想并剖析自己的心灵,更能引导人心离弃自我、转向上帝。

  1. 真正属灵的恩典情感来自圣灵的感动和运行,并且这些感动和运行是属灵的、超自然的和神圣的。

  2. 恩典情感的首要客观基础是神圣事物本身具有超凡脱俗的美好本质,而不是人认为这些事物与自己有关或对自己有利。

  3. 真正圣洁情感的首要基础是神圣事物的道德之美。换句话说,因神圣事物的道德之美而生发热爱之情是所有圣洁情感的源头。

  4. 恩典情感来自圣灵正确的、属灵的光照,内心得到属灵光照才能够理解或领会神圣的事物。

  5. 真正的恩典情感伴随着合理而属灵的确信:相信神圣事物完全属实、不容置疑。

  6. 真恩典情感伴随着出于福音的谦卑:基督徒感到自己必须向上帝交差,从而认识到自己彻底匮乏、可鄙、可憎。

  7. 恩典情感的另一个明显标志是人的本性被改变。

  8. 真正的恩典情感与虚假自欺的情感不同之处在于:真情感伴随着羔羊的心、鸽子的灵和基督的性情;换句话说,它们自然生出慈爱、温柔、安静、饶恕和怜悯的心肠,也就是基督的心。

  9. 恩典情感使人心柔软,进而使基督徒有温柔的心灵。

  10. 真恩典情感和圣洁情感区别于假情感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圣洁情感比例平衡,具有美感。

  11. 恩典情感的另一个重要而明显的标志是:恩典情感越热烈,基督徒越渴望取得更高的属灵成就。与此相反,假情感使人自满且安于现状。

  12. 恩典情感在基督徒生活实践中得到运用并结出果实。圣洁情感能够影响和规范基督徒,使其行为与基督教规则一致,并且受这些规则指导;圣洁情感让圣洁行为成为基督徒一生的实践和追求。

  最后想简单分享一下我阅读这本书的方法。读书方法之类的事情,也许向来是千人千种、没有定规的。只是读这本书我花了不少功夫想汲取更多养料——这本书确实值得花功夫——也的确获益匪浅,就总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所谓的方法,或许可以有点借鉴作用:

  1. 先粗读一遍(或者用艾德勒的说法先“检视阅读”一下)。总体浏览一遍,可以大致把握爱德华兹的重要论点和讨论进程,不至于一下子就徘徊于枝节中。

  2. 时间许可的话,再精读一遍(或者用艾德勒的说法再“分析阅读”一下)。这本书结构很清楚,精读的时候可以一节一节地思考爱德华兹的主要观点和论据——“这一段他想表达什么,他根据什么这么说”,并处理疑问——“他有没有没说出来的前提,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3. 选取重要的章节和段落进行灵修阅读。用侯士庭的话说,灵修阅读“着重于活在上帝面前的根本问题”,并“着重于接受与顺服,而不是比较与批判”。这种阅读方式简单说就是借着书中的叙述来引导心灵面对上帝。对我来说这种阅读的困难在于如何使心灵完全沉浸在其中,所以我会先进行上面的精读,因为如果心思放在理解和处理问题上,就根本安静不下来。

  4. 默想。这一步可以和上面一步结合进行。我觉得真正在心中产生影响的地方,最好不要放过,停下来仔细思想,更能得到帮助和益处。爱德华兹几乎每一节都会引用大量的圣经经文,最好选取相关经文一起默想。

  5. 祷告。一段时间的灵修阅读可以用祷告结束。无论我们从书籍和经文中得着什么,提醒还是激励、疑惑还是确信,以祷告来回应上帝都是很好的收尾方式。

  《宗教情感》,爱德华兹 著,杨基 译,三联书店,2003年1月。

  《宗教情感》读后感(四):没有喜乐,如何谦卑?

  当我们看见辽阔的天地亦或寂静的大海,一种莫名的舒畅油然心生。再多待一会儿,我们会感受到那份自然的力量正在抚慰我们的心灵。我们犹如孩童一般安静地躺在那儿,任由大自然母亲以温柔的风轻轻地抚摸我们。这时,我们的心里便能感受到一种愉悦之情。这就是为何大部分的人愿意亲近自然的缘故。自然对我们的健康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尤其对于一个在都市中被搅乱心神的人来说,大自然有治愈心灵的功效。而从我这个基督徒的角度去看,毫无疑问的,大自然是造物主为我们提供的最佳休憩所。只有在那些自然环境中,我才感受到天人合一的万分之一情境。神无处不在,也在我心中。正因如此,我渴望回到大自然也是渴慕回到天主。人对自然的喜爱,正是人对造物主的热爱。

  我过去时常说,基督徒理应谦卑。我以为谦卑是一条美德,是一个伦理要求,放在头顶,等着我去做,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谦卑。这样的提醒当然没有太大用处。我很容易把谦卑的美德抛弃脑后。儒家讲究仁爱,可是大部分中国人做不到。仁爱作为一个圣人的标准横放在世人面前,却鲜有人抵达甚至超越。究其原因何在?

  这个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思考宗教,如何看待宗教。如果把宗教视为一套伦理典范而予以遵守,那么对于这个宗教的实践是很难的。历史上,不乏有人提供伦理道德标准,但是能够恪守的人屈指可数。这就很说明问题。一旦这套标准被推而广之作为整个社会理应遵守的规范,那么施行起来难度很高。所以自孔子起就大喊“仁义”直至今日呼声依旧,更甚者直言:中国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德。

  过去我反思了这个问题,以为强硬地施行一套道德标准是行不通的。如果没有心灵的感化,一切都无从改变。可是,心灵的感化要怎样才能做到呢?我对中国古典哲学以及佛学知之甚少,不敢妄谈。但是我却在基督教里头琢磨了点发现和心得。

  基督徒最被广为人知的美德是谦卑。然而谦卑虽也常常被视为好的德行而被教会教导给信徒,但是基督徒在谦卑这件事上做得不太好。我不否认有真正谦卑、敬虔的基督徒。但以我个人为例,我是个很不谦卑的人。再以我个人的观察为例,我接触了那么多基督徒(如论什么教派),并没有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谦卑。有些人是表面上的谦逊,也有些人在某一方面很谦逊,在另一方面又极为自大。例如碰到攻击基督教/基督教会的人,某些基督徒反唇相讥,恶言相向。他们护教心切是可以理解的,我也这么做过。时间久了,我也看出来,一些人的攻击是出于对宗教的无知,这样的人只需耐心解释;另一些人的攻击不仅出于无知,而心中有魔。比方说,他们会来挑衅基督徒,用亵渎神的办法激怒基督徒。这样的人就不需要解释,因为你解释了对方也当你放屁,他们是来享受激怒你的快感的。在这种情况下,基督徒还是保持沉默为好,内心里默默地为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祈祷吧。

  可见,谦卑也少不了真诚。脱离了真诚的美德是伪善。后来我逐渐明白,谦卑并非一条教义,摆在那里等着我们时时刻刻去检视自我。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谦卑是宗教情感的果实,是果而非因。这样一来,我便想明白,为何在实践谦卑的美德上人与人的差异可以有天壤之别。

  首先要论说的,什么是宗教情感?吾友翻译的爱德华兹的《宗教情感》实在是一本极好的书。这本书对于宗教情感的细述详实又精彩,很值得阅读思考。与此同时,我是结合了道明会赖茂德《为什么要做基督徒》这本书一起看的。结合这两本书的阅读,我个人对宗教情感的理解是——圣洁的宗教情感就是喜乐。

  许多人也许认为,喜乐是基督徒修炼的成果。这么说不能算错,但还很不够全面到位。如果喜乐仅仅是一种成果,那么是什么促使我们喜乐呢?我想会有不同的答案出来:与天主共融的喜乐、敬虔的喜乐、以天主为乐、依靠主的喜乐等等。每个人所经历的宗教情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答案也总是众说纷纭,没有必然的标准答案。赖茂德提及基督徒的希望、自由和幸福,给我极大的启示。

  过去我以为在我们的信仰当中信德是极为重要的。当然也的确是如此。但是在这个信德当中,还要有望德。盼望在信仰中非常重要。使徒说,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到底盼望什么?我们在盼望天主,也盼望得救。我们渴慕天主,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这盼望的心切是灵里的饥渴,反过来坚固我们的信德,好让我们竭力追求圣洁的喜乐,以天主为乐。赖茂德说,喜乐就是圣神(圣灵),是父与子彼此的爱。

  最后的晚餐——感恩祭(弥撒),是耶稣基督与门徒们在一起时最喜乐的时刻。耶稣基督把牺牲的意义亲自转化为喜乐,全人类因祂的牺牲而得救。我们今天依然参与感恩祭,是为了要纪念历史中的“最后的晚餐”,同时也是盼望着天国里的喜宴。可我们又生活在当下,感恩祭把历史与来临中的天国联系起来,让当下的我们超越时间的有限性抵达永恒——即与天主的共融。因此说,基督徒在历史长河中对未来是充满盼望的。这才是真信仰,真信心。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此。保禄与犹大都背叛过主,他们的不同就在于——保禄没有失去信心,而犹大自杀于绝望。这对后世无疑是一个深刻的警示。没有了希望,仇恨就在绝望中滋生。仇恨的果实是毁灭、杀戮。当我失去信念、失去希望,我就要意识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了。这个时候,不是我去埋怨天主的缺位或沉默,也不是埋怨别人和命运。我应当反省自己,回到祈祷当中,重新燃起对天主的渴慕。

  一个失落的基督徒是不可能给别人带去希望的。一个让人失望的教会是不可能给人类带来希望的。在行走中的人和教会,不仅仅是受害者,我们也应当鼓足勇气抉择。基督徒的幸福和自由正是由于他们拥有真实和纯洁的情感。基督徒不是因为智力更高或其他能力方面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让圣洁的情感掌管着我们,才能让别人看到基督徒的与众不同之处。唯有这样的情感,使得我们无限感恩,生出怜悯、谦卑、温柔、忍耐、热心。这些都是纯洁情感的果实,也是基督徒荣耀天主、爱天主转化为爱人如己的行为实践。这不是什么道德虚无者眼中可耻的无私奉献。如此圣洁美好的情感与意识形态洗脑教唆别人奉献自己、牺牲自己是两码事。圣洁的宗教情感是来自圣神(圣灵),而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奉献精神则来自某些人的建构和意愿。这也是真信仰与意识形态最最重要的区别,可以加以辨识。

  由此我便回答了上述的问题,基督徒的谦卑因何而来。谦卑是一项重要的信仰果实,有的人的确没有或尚且不够,那么就该好好努力了。虚荣与骄傲的心田不可能产生圣洁的宗教情感,也就没有了喜乐的果实。基督徒做得好不好,众人一眼便知,我们无须侥幸。当别人问我们:为什么要做基督徒?用我们自己的行为去回答吧。基督徒身上没有什么更高贵更高明的不同之处,也不是在天国里预订好了位置可以沾沾自喜。因为我们的一生都是对自己的考验,我们会无数次跌倒,但能不能再次爬起来?没有圣神的力量,不借靠耶稣基督的力量,我们就得不到喜乐,堕入绝望,走向彻底的坟墓。

  《宗教情感》读后感(五):摘录: 译后记 《宗教情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杨基

  这12个标志的排列体现出爱德华兹的敬虔知识。他首先强调上帝的主权和自由:圣灵的感动(特征1)、上帝的神性本质(特征2)和道德之美(特征3);然后论述人心如何被上帝改变:上帝的光照(特征4)让人得到的确信(特征5),这种属灵的认识使人真正谦卑下来(特征6)并改变本性(特征7),得到基督的心(特征8)和温柔的灵(特征9);最后他论述被上帝改变本性的人会有哪些尽责的表现:真恩典情感具有美感(特征10),圣徒因品尝到恩典的美味而更加渴慕圣洁(特征11),并且在生活中实践他们的美德,用善行(特征12)证明他们真是蒙恩得救的真信徒。

  总体上看,这个论述过程完整地表达了福音关于得救信心的教义。今天很多人用一种支离破碎的、过于简化、迎合世俗的方式来表述福音,试图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总结基督的福音。这些话本身都是不错的,但如果我们满足于此并以为可以仅仅背诵几句话就能走遍陆地海洋勾引人入教,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这一类过于简化的福音表述格式常常忽略了上帝的恩典、主权、自由、人的罪性、人信主的根本原因、信主以后的表现、结果等等重要内容,让基督福音那丰富多彩、切合现实、纯全正确、无比昂贵的真理沦为街头叫卖的、花枝招展的便宜货。当我们阅读本文的时候,反思当代各种版本的廉价福音,怎能不感叹爱德华兹思想的神学价值、现实意义和敬虔心灵放射的不朽荣耀!

宗教情感经典读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qingganwenzhang/188517.html

推荐访问:极端思想的75种表现 纵教瞥见 宗角禄康公园 纵教重有相逢 总教三径卧蓬蒿

情感口述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这样的天蝎座就删了吧! 下一篇:最浪漫的事(好文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