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台湾史》读后感10篇

2018-11-20 励志名言 阅读:

《被误解的台湾史》读后感10篇

  《被误解的台湾史》是一本由骆芬美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误解的台湾史》读后感(一):被误解的台湾史读书笔记

  本书主要讲述了1553年至1860年(荷兰统治至清朝统一台湾)之间的一些极易被人误解的一些历史认知。不推荐不了解台湾史的人阅读。

  本书主要观点:

  1.葡萄牙人当年只是经过台湾并未登陆,真正登陆并且称台湾为“福尔摩沙”的是西班牙人。

  2.荷兰人占领台湾并非主观意愿,而是明朝官员和商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3.荷兰占领期间,台湾的出口和转口贸易在全球经济网中占有重要地位,荷兰从明朝进口丝和其他商品然后转卖日本和其他国家获利。

  4.荷据时期,明朝汉人觉得台湾机会无限,纷纷渡海而来,从事捕鱼、狩猎、种植以及经商活动,而汉人劳动力成本较低,荷兰鼓励汉人来台。

  5.荷兰经过一段时期彻底征服占领区域的台湾先住民后,创立了先住民头目制度。

  6.郑成功在武力收复台湾之前,已经通过经济封锁使荷兰人的贸易陷入瘫痪,汉人何斌逃离台湾投靠郑成功,说服郑成功攻打并占领台湾。

  7.为开辟财源,郑经以台湾为据点,和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英国进行贸易,英国人由此进入中国大陆,以致后来发生鸦片战争。

  8.明郑时期,台湾与清朝两岸之间的政治谍对谍就已然存在。

  9.明清皇室成员中,在台湾住了18年的是明朝宁靖王朱术桂。

  10.台湾到处可见的妈祖庙不是自然发展的民间信仰,而是清朝统治者的推广所致。

  11.郑氏投降以后,清朝康熙皇帝经过10个月考虑才做出决定正式占领台湾,建立地方政府。

  12.台湾最重要的商业据点府城(今台南)、鹿港(位于彰化县)、艋(今台北万华)全是民间自力开发,自然形成。

  13.义民是客家人在以闽南人为主的早期社会中取得合法身份的重要管道。

  《被误解的台湾史》读后感(二):被误解的台湾史

  原来——

  郑成功时代,台湾人不信奉妈祖

  先住民头目制度是荷兰人所设立的

  三百年前,台湾商人就采用股份集资……

  十三篇精彩翻案,让你重新认识台湾的真正历史!

  台湾地理位置特殊,历经大航海时代,国际贸易发达,十七世纪曾被荷兰、西班牙统治;明郑败亡后,纳入清朝版图,政权变动频仍,族群融合多样,文化发展多元。

  错综复杂、浩如烟海的历史,多少是道听途说,哪些被颠倒黑白?

  与事实不符的偏见与误写,造成了历史的歪曲与误解

  《被误解的台湾史》带你拨开史实的层层迷雾,认识台湾的真面目。

  你以为:“唐山过台湾”是不得已的悲情选择

  事实是:汉人觉得台湾机会无限,纷纷渡海而来

  你以为:郑成功靠强势武力打败荷兰人

  事实是:透过经济封锁瘫痪荷兰人的贸易

  你以为:妈祖庙全台是民间信仰的自然发展

  事实是:妈祖信仰普及化是清朝统治的操作手段

  《被误解的台湾史》读后感(三):你一定爱读的极简台湾史、说书台湾史、翻案台湾史!

  重新定义了台湾——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台湾应该是那样的,但事实上台湾却是这样的,《被误解的台湾史》以全新角度检视台湾,去除一些似是而非的印象,带领我们看清真正的台湾。

  最具特色——

  历史老师很会讲故事,通过广播节目的洗礼,精选出13篇主题,均为通俗性的历史故事。

  揭开被隐藏的真相,穿越历史的层层迷雾,重新认识台湾!

  《被误解的台湾史》读后感(四):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要不是本书编辑的推荐,这本名字中就带有“史”字的书绝无可能挤进我的书架。同样,要不是这本《被误解的台湾史》,我也绝无可能创下一口气读完一整本史学著作、并开始认真思考“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历史”这个从未思考过的历史遗留问题的记录。

  “历史”在我这里一向约等于“枯燥”二字:每每想起,都是一堆堆的年代和人名,以及那些历史老师反复强调过很多遍却总也记不住的地名和历史事件。所以当我在摇摇晃晃的长途车上晒着太阳无聊地翻开本书的目录时,朋友说看到我“不自觉地坐直了身子”。

  这是本看到目录就让人觉得振奋的书。十三篇故事不长,每一个故事都被冠以疑问式的名字(如:01.西方人如何认识台湾的),同时每个目录下面都有两段话,“你以为”和“事实是”。

  我们读了太多枯燥的史实,比如郑成功骁勇善战,于1661年用武力打败荷兰人,成功将其驱逐出境;比如台湾到处可见的妈祖庙是台湾人民自然发展起来的民间信仰等等。而这些史实的表象下面,却往往蕴含着一个个复杂、出其不意的事实故事:比如郑成功在武力攻打荷兰人之前,早已通过多种手段对荷兰人实行经济封锁,使其陷入贸易瘫痪,最后才采取武攻的方式将其一举拿下;比如台湾人民对妈祖的信仰是清朝政府可以推广得结果,说白了就是清朝统治者的一种政治手段。

  《被误解的台湾史》不仅从知识层面上精确、扼要地阐明了17世纪明朝末叶,西班牙人、荷兰人、葡萄牙人、英国人相继东来,以及他们与中国东南的海商郑氏集团相互周旋较劲的实际状况,让外行人一看就懂;而且进一步诠释了“史实未必是事实”这一问题,读后忍不住去思考,究竟怎样去读历史才能使人“明智”。

  一本好书的魅力不在于它给了你多少知识,而在于它为你打开了多大的思考空间,给你的未来增加了多大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被误解的台湾史》解开了我对“历史”的误解,知道了“历史”并非我所认为的“与我之间有着跨越银河系般的弘大代沟”,“历史”就是那个当下“大事件”的记录本,时间不同,趣味相似。

  本书作者骆芬美,台湾云林土库人,辅仁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博士,台湾九八新闻台《九八讲堂》台湾史主讲人。早期研究中国明代史,近些年开始深入涉猎台湾史,并致力于透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大众了解、认识台湾。其所著的这本《被误解的台湾史,》力求“去伪存真”、深挖1553年-1860年台湾历史事实,故事性强、干货多、排版设计主次分明,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被误解的台湾史》读后感(五):《被误解的台湾史》书评

  《被误解的台湾史》书评

  在来聊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个真实发生的历史故事。

  某一年,张三攻下了“普城”后,囚禁了何五及其家人,并把何五送到“热城”劝降。热城里,何五的同胞在得知何五的近况后,纷纷表示绝不向张三投降,并建议何五留在热城避祸。但是,何五信守承诺回到了张三的军营,并报告热城决定守城。张三震怒,杀了何五及其家人。后来,何五的事迹在他的家乡广为流传,并被当成了自我牺牲的楷模。

  看完这个小故事,大家有何感想?

  相信会有人跳出来说,张三残暴无情,何五守信爱国。

  那如果我告诉你,这件真实的历史故事中张三就是郑成功,何五是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人的传教士,你又会如何评说?张三为鼓舞士气,拢齐军心才有此举?

  我并不想对此故事进行评论,只是想借此表达一个耳熟能详的观点: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这也是,我对这本书的观感。

  读此书之前,作为一个普通的历史爱好者,台湾史一直是我的空白,对台湾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诸如,民族英雄郑成功、施琅海战、蒋介石、台北故宫、信奉妈祖、蚵仔煎等片段。

  因此,这本以“更正误解”为主题的台湾史,对我这个一片白纸来说再适合不过了。

  翻开目录,你就会觉得这是本有一些些轻松调子的书。

  西班牙人是西方第一个登陆台湾的,并称之为“福尔摩沙”。荷兰人来台湾是官商勾结的结果。台湾先住民的头目制度竟然是荷兰人创立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个生意人。明清皇室中有在台湾住了18年的宁靖王... ...

  不过,对于我来说,通读完这本书13个章节后,只看到了两个词语:经济利益、政治权利。

  因为经济利益,占有国际贸易地利之便的台湾一时之间成为了各国的兵家必争之地。

  因为经济利益,汉人海商李旦积极介入明朝政府和荷兰人的谈判,促使荷兰人最终占领了台湾。

  因为经济利益,郑氏祖孙三人成了“民族英雄”,拥立隆武帝、遥奉南明永历帝,扯起虎皮一心赚钱。

  因为经济利益,即使清朝颁布了“渡台禁令”,限制大陆人前往台湾,仍然难挡迁徙者前赴后继,100多年时间人口数增加近20倍。

  又因为郑成功的经济封锁战略,使荷兰在台湾的经济利益严重损害,郑成功才一举赶走了荷兰人,被塑造成了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民族英雄。而后来,为了开辟财源,郑氏后人郑经秉持“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与曾和郑家敌对的清政府、荷兰人、西班牙一一破冰。

  经济的发展需要政治的稳定。

  妈祖信仰可不是民间自然发展的。推广妈祖信仰是清朝统治者的手段。清政府先是以妈祖替代明郑时期奉祀的玄天上帝来笼络民心,后来多次借妈祖显灵帮助清军的神迹应付民变,强化清朝统治是顺应天意,以巩固政权。当然妈祖信仰也与商业活动彼此借力逐渐兴盛。

  而作为客家人在以闽南人为主的台湾早期社会取得合法身份的“义民”通道,也是清政府以最小代价达到最大的统治效果的政治手段。

  这本台湾史读出来“利益”和“政治”二字,虽与我一向抱着轻松的态度了解历史的想法有出入,但不可否认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书中一段文字略有触动。分享如下:“早知道事情会这样发展,清政府应该会后悔的。清政府逼得郑经必须拓展国际贸易,而主动邀英国人来台湾。英国强大后,清政府因此遭遇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等祸害。这算是时候诸葛的后话了,历史最大的残忍,就是没有’早知道’!”

  关于对此书的建议和疑问:

  本书第八章,两岸谍对谍。希望看到更多郑对清的“谍”的表现。

  同样是第八章,127页配了一个清朝发式的图,图中男子头发为大部分清宫电视剧那样的“半个秃瓢”。不应该是非常民族风的“铜钱鼠尾”么?

  估计能读到这个部分的人不多了,我也就唠一唠跟本书有关的闲篇儿。

  刨去大学之前被勒令写的读后感,这篇书评是我第一次较为主动写的。因一次在苏州园林的偶遇,我和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某型男结实,后有了他的邀约。原本预计拿到书后最多半个月就可在工作之余通读全书搞定书评,没想到一下子拖了快两个月... ... 但是,人家还是很守信的,对吧,终于在N多欠稿的情况下,先把书评写出来了。鼓掌,撒花~

  摩羯座还是很靠谱的,为了在不影响玩儿的情况下....能争分夺秒看完,我开会的时候也带着书。于是.... 型男编辑最初送的样书落到会议室了,几个小时后再找,没了!为此折腾了物业好久......主要是有型男送的卡片嘛... 还被办公室同事笑成 NO ZUO NO DIE 哼!自己再买一本。

  更为有缘分的事,读书的过程中,我在微博上发了几个帖子,被没想到本书作者骆芬美女士的学生看到了,热情的私信联系,并表示骆老师十分想知道大陆人对这本书的看法。(*^__^*) 嘻嘻……我也很想了解海那边的你们呐~ 希望老师不要对我的书评太失望才好。

  最后,饿了,去吃饭。太饿没有力气通读,欢迎捉虫。哈哈

  《被误解的台湾史》读后感(六):历史,就是包括我们在内的一切

  记得一部电影中的台词,说:“历史,就是包括我们在内的一切。”

  不知这话是否夸张,但读完这本台湾史,我的内心感受却好像验证了这句话。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些称谓、情景或现象,或许正与千百年前的某个事件、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年4月台湾歌手彭佳慧在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中翻唱了一首罗大佑的《鹿港小镇》。歌曲诉说着,来自鹿港、生活在台北的游子思念家乡却无处归去的漂泊心情。妈祖庙、香火、渔村、红砖,歌中的鹿港宁静、淳朴而虔诚,不禁让我好奇这是什么样的地方,竟有着这样美丽的名字。

  恰巧读到这本《被误解的台湾史》:“转运商品之外,荷兰人也发现中国台湾本土梅花鹿的鹿皮是很有赚头的商品:鹿肉干可销往中国大陆,鹿皮则卖到日本,作为日本武士刀鞘的装饰材料”……突然觉得明白了什么,一查百度,果然:“鹿港名称的由来一说是因为荷兰时代此港口输出大量的鹿皮而得名。”

  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1553~1860之史实未必是事实”。这期间对应的是台湾史上这几个阶段:荷兰、西班牙殖民沦陷时期;明郑时期;清朝时期。

  台湾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据点。从被西方发现之初便被多国觊觎。西班牙人带着寻找黄金的大梦来到台湾;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与中国大陆通商占领了台湾,而最主要的生财之道却成了中日等国间的转口贸易(转口:生丝、丝织品、白银、黄金、瓷器;本土出口:鹿皮);出于贸易竞争,郑成功先对荷兰人施行经济封锁,最终再以武力击退;郑成功死后郑氏集团出现权力真空,康熙攻台本为铲除内乱,收复台湾实为施琅私人利益上的盘算……

  在各方的利益争夺中,台湾由原本的自然资源丰富、先住民为主的社会,变为大量移民聚集的汉人社会。最早的居民是高山族;荷兰“红毛”占领台湾后,开放政策引进大量汉人(特别是沿海饥民)来台开垦耕种;清朝向郑氏招降时期,台湾人口又逐渐变得稀少;到了清朝统治时期,施琅甚至严控移民;然而迁徙者依然前仆后继,民间自发为了贸易开垦、兴建和发展通商组织;最终(1945年前)形成了高山族占少数和汉族(福建泉州籍、福建漳州籍、广东客家籍)占多数的人口结构。

  这三百年间,统治者、统治政策、人口层次、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也逐步导致了文化信仰(妈祖庙、义民庙)和商业精神(勇敢与冒险的海洋文化)的形成。作者大体上按照时间顺序,理出了13处广遭误解或不为人所了解的事实。在详实背景和历史事件的细致铺陈下,她娓娓道来这三百年间发生在台湾的人与事。

  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台湾和巴达维亚的长官们;李旦、郑芝龙、郑成功、郑经、朱术桂;康熙、施琅、李光地……这些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们也仿佛在诉说着台湾历史的魅力。

  在台湾反服贸风潮迭起的当前背景下,如果你想更了解对岸的这座“神秘”岛屿,不妨读一读此书。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被误解的台湾史》读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lizhiwenzhang/293069.html

推荐访问:

励志名言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下一篇:《哈耶克传》经典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