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读后感10篇

2018-01-12 励志名言 阅读:

《专注》读后感10篇

  《专注》是一本由【美】丹尼尔•戈尔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专注》读后感(一):以专注力决胜互联网时代

  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不时蹦出的微信、QQ等社交网络信息、眼花缭乱的弹出新闻、堆积出山的邮件……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知识资讯、手机APP、电子邮件、游戏、音乐、视频等在极大地丰富我们生活、便利于我们工作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消耗着我们有限的注意力。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所言,“信息消费的是人们的专注力。因此,信息越多,人们越不专注。”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专注力缺乏的时代;信息越多、我们越是分心、就越难深入思考和统筹考虑,我们的生活、工作越可能流于肤浅表面甚至偏离正轨。

  “专注”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须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只有投入了专注,我们才能集中精力认知事物、思考问题、干好工作。而每个人的意识带宽及内在专注力资源都是极其有限的,当你在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互联网信息时代能做到心有定力、去芜存菁、意识集中,把有限的专注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信息、工作及环境时,你才更有可能洞察先机、适应变化、决胜未来。

  保持内在专注,追随内心的自我引导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在《专注》一书中指出,内在专注是指仔细聆听来自你的直觉和价值观的内在声音,并做出明智决策。当你在工作中发现了人生意义,把工作当成目的本身而非手段、甚至把工作视为你的至高使命和天职时,你更有可能清晰聆听并追寻内心的真实声音。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指出,“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追寻人生意义是人终其一生的生命驱动力之一,而在工作中寻找并体悟到意义至关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职业生涯的成败及最终的生活幸福程度。研究表明,在工作中找不到意义、无法积极投入的人,在工作之外对生活感到满意并拥有幸福感的可能性会降低1/3。而要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其根本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意识高度专注地迎接和战胜工作挑战和要求。任何正当工作,只要我们愿意投入心血、敬业专注迎接工作挑战、解决工作问题就会取得成绩,些微成绩都会有助于我们建立工作自信、并培养工作乐趣,在工作兴趣与喜乐中慢慢就会感受到工作意义。换句话说,工作意义在本质上还是要靠个体来赋予的。

  每个人对本职工作的感受、理解和体悟不同,赋予工作的意义也就各有千秋。心理学研究表明,大部分人会对工作赋予三种不同的意义:把工作当做一份“差事”,视工作为一份事业,或者把工作当成一种天职。把工作当成一份差事的员工,单单只是为了赚钱或应付差事才做工。从社会学上来看,工作只是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他们赚钱、养家糊口等目的的“目的合理性行为”,工作本身则毫无价值。这类员工在工作上往往缺乏主动投入,敬业心和责任心缺失,专注力不足,导致工作绩效及创新成果较低。而把工作当成一份事业的人,工作既是他们过上更好生活的目的合理性行为,他们本身也能在工作中体会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乐趣,即工作也是他们的价值合理性行为。这类员工持续性的工作投入较高,其绩效贡献和创造性工作成绩也相对突出,但当工作遭遇到较大挫折或现有工作环境不能很好地预期实现其个人抱负时,他们的工作投入和专注力可能会大受影响。而把工作当成自我使命或天职的人,工作本身就是他们的天然使命,就是其人生价值所在。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因而能够体会到专注工作的快乐“心流”,通过不断努力投入工作并做出贡献,其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履行自身使命的巨大喜悦;即使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不如意,他们也会充分发挥工作自我引导能力,立足岗位实际,提升个体工作贡献和工作价值。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所深刻指出的,只要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学会工作自我引导(积极主动、尽心尽责的工作态度),你就能从工作中得到更多专注投入与满足,你的工作心态就会变得更积极、更愿意面对问题;一旦有这种心态,你就更有愿景——为大我(组织目标或团队愿景等)做出贡献——这时,你的工作就变成了一份天职。

  学习对他人专注,以同理心谋求协作共赢

  华为总裁任正非深刻指出,“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组织的力量才是无穷的,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为才能开始变得伟大。”在企业组织中生存发展的每个个体,只有与他人充分沟通协作,融入团队、助力组织持续发展壮大,助推企业组织为社会持续作出经济、文化贡献等,我们才能最大化实现自身人生意义和使命、天职。

  在与同事、领导、客户及供应商等他人沟通交流、工作配合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对他人专注,积极主动培育与他人和谐沟通、愉快合作关系;敞开心胸聆听他人的反馈,并主动向他人提供建设性的反馈信息。把沟通培养成一种习惯,把聆听磨练成一种技巧,把反馈锤炼成一种能力。

  在日常工作开展及团队合作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寻求多方位、多渠道的工作沟通,专注聆听来自同事、领导、客户等对我们工作的反馈意见,并以此不断修正和完善我们的工作方法、思路及成效;而非以过度防卫心理消极等待他人上门沟通,甚至为了维护个人私利、部门局部利益等人为增加沟通障碍、增设“部门墙”等。过度防卫、不重视沟通即使能让我们收获短期利益,但长久以往,不管对我们的职业发展还是组织整体价值都是巨大的损害。

  根据心理学上的“乔哈里窗”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人的内心世界被分为四个区域,也称四个象限。第一象限,公开区: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第二象限,隐藏区: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信息;第三象限,盲区:别人知道关于我的信息,但我自己并不清楚;第四象限,封闭区:双方都不了解的全新领域,它对其它区域有潜在影响。显然想要探索及发展自我、开拓辉煌职业生涯、成就美好人生,我们在主动分享前两个象限内容的同时,必须重点探索第三象限盲区里“别人知道但我们却不清楚的关于我的信息”那部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只有通过主动沟通、细致耐心聆听他人反馈;并根据具体反馈意见持续改进完善我们的做人做事方式方法才能做到。无论是团队同事、领导及客户,当我们放低姿态、虚心求教、专注聆听他们的反馈意见时,一般人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奉上珍贵的意见和建议。不可否认,他人的反馈意见因为立场、态度、思维模式及表达方式等可能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有悖客观事实等诸多内容。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主动放下自我防卫及自我辩护心理,敞开心胸专注倾听他人的反馈意见,并懂得去芜存菁、根据他人反馈不断完善自我、持续改进工作。

  我们在工作中保持积极主动沟通,专注聆听他人反馈的同时,更有义务和责任向他人及时提供各种反馈意见(我们知道但他人可能不知道的信息),以便于他人也能根据我们的反馈进行自我完善和改进工作。

  比起聆听他人反馈,向他人提供反馈则需要更大的心理勇气和不可或缺的同理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同理心就是对他人专注的代名词。同理心一般包括认知同理心、情绪同理心和同理心关怀三种主要类型。认知同理心是使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并在揣测他人感受的同时调节自身情绪;情绪同理心则指我们与他人感同身受,我们的身体状态随着他人的喜怒哀乐而高低起伏;而同理心关怀则更进一步引导我们关怀他人,促使我们帮助有需要的人。我们要将心比心,以与人为善的初心和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坚持平等心态和就事论事的原则,向他人提供尽可能客观公正、并具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以供他人参考;至于他人是否采纳,则不予置评。切勿以居高临下的“帮助者”姿态或市恩心理来向他人反馈自以为正确的意见建议,更切忌有意无意伤害他人自尊或就事论人来对他人进行任何主观价值判断甚至人身攻击。

  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中有效的人际关系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沟通、合作、自我成长、促进别人成长,想要满足上述条件,就必须重视贡献。”我们要以共同成长进步为原则、以价值贡献为衡量标准,我们与团队成员、跨部门同事、外部客户等之间的沟通协作、相互反馈,是否有利于双方成长、是否有助于双方提升价值贡献能力和成果,是否有助于组织愿景的实现,是否有助于增加及创新客户价值,如果回答是,说明我们的日常沟通、相互反馈才是正确有效的。

  培养对外在环境专注,积极应对环境动态变化

  “世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企业管理、研发、生产、人事、薪酬及企业文化环境等及外部市场环境每天每日都在发生或大或小的动态变化,作为生存发展于企业内外部环境中的组织个体,无可置疑地必须积极主动应对环境动态变化对自身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等,如此我们才能与时偕行、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积极关注客观情境与现实细微变化、进行多视角观察和动态审视问题的专念思维,克服视角单一、一成不变、静态重复的潜念工作方式方法。

  当我们积极主动关注客观情境及现实环境细微变化,并根据环境变化及要求及时改进完善自身工作时,我们更有可能未雨绸缪、从容有序地做好工作。当我们在立足客观环境动态变化基础上主动培养自身多视角观察及动态审视问题的能力时,我们更有可能在繁杂变化的环境信息中尽早捕捉到科学实用、有创意的问题解决方案。而当我们对环境木然、缺乏专注,无法洞察到环境动态变化并学会把诸多环境信息为我所用,还在沿用过去老一套静态重复、与现实环境变化相脱节的工作方式方法时,我们就难免陷入“刻舟求剑”的尴尬局面。正如中航工业副总经理张新国博士在《新科学管理》一书中指出,“在新经济时代,不能套用过去的常识或经验来解决问题,而是要仔细观察各种现象,充分认识到企业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对称性。运用时空观来看,就是空间上的多维度效应和时间上的失同步效应。”我们必须明白,在现实环境动态变化条件下,企业组织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不是孤立的、静态的,而是与各种纷繁复杂的动态环境信息融为一体、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可能是由多种变量因素、多重环境信息相互叠加累积作用造成的,这时就不能采取单变量或线性思维的模式来解决问题;而是要在立足客观环境动态变化基础上进行协同变革、协同解决,以消除企业运营中出现的各种“失同步效应”,最终实现整体价值的最优解。

  不管是企业组织寻求整体价值的最优解,还是个体专注自身岗位履职,都必须清醒认识到环境动态变化因素的深刻影响。忽视甚至故意无视环境背景信息变化而妄图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按部就班干好工作,只能是刻舟求剑、徒劳无功。

  “将专注力导向需要的地方是领导者的首要任务。这需要把握趋势、变化和抓住机遇的能力,在正确的时间把专注力转移到正确的地方。然而,决定企业成败的不仅是某一个战略决策者的专注力,而是全体员工整体专注力的宽度和灵活度。”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专注》一书中如是说。在当前海量信息纷繁复杂、众多机会诱惑鱼龙混杂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当包括组织领导者在内的企业全员都能够立足岗位敬业专注工作、专注沟通协作、专注外在环境动态发展变化时,企业组织才会拥有更加强大的内生动力,早日洞察并捕捉到更具潜力的市场发展机会、开创更加灿烂的人企共赢局面。

  哈佛大学研究专注力的心理学家埃伦·兰格曾说过,“倘若心不在焉地生活,你便看不到、听不到、品尝不到、体验不到许许多多可能让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丰富刺激的事物。我们所在之处,就是我们从未到过之处。”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对日常工作、生活等“所在之处”倾注更多心力、变得更加专注,也许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主要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戈尔曼,专注[M].中信出版社,2015.

  [2](美)埃伦·兰格,专念[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美)埃伦·兰格,专念创造力[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4](美)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专注》读后感(二):不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作为一个工作后读的在职研究生的心理学课程,发现还有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写的推荐序。

  这本书用一句话、一篇文章就能搞定的事情,为什么要出一本书呢?

  就讲了一个话题专注力,一万小时的努力。对于大部分刚毕业或者普通学校毕业的人,专注力就是单点突破,先把本职工作做好,在一个单位先干满5年,这是最基本的事情。

  职场前十年,尽量不要换行业,只要你坚持精进了十年,即使你的行业像柯达胶卷淘汰破产了,你依然能找到好的工作的。

  1,不要轻易换行业、不要轻易跳槽,特别是刚开始十年

  2,不要轻易换城市,坚持在一个城市扎根,尽量大一些的城市

  3,坚持做主业,一万小时的努力,长期坚持产生价值。

  《专注》读后感(三):放好心中的指南针——《专注》读后感

  真正的力量在心上。如果我们想干成一件事情,请用心思考并立即投入行动。如果当下我们最缺乏什么力量,看过丹尼尔·戈尔曼的《专注》之后,我想说专注也是生产力,请抖动起我们这双隐形的翅膀。

  这是一个分心的时代。此起披伏的手机铃声、不断蹦出的微信信息、夺人眼球的头条新闻、堆积如山的电子邮件,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无处不在碎片化信息的时代。我们越是分心,思考就越难深入。

  当一个人无法专注、心不在焉,连过马路都非常危险的时候,他又怎么会全身心投入学习与工作。思绪越飘散,记录的信息就越少。书中认为,追求卓越者需要具备三种能力:内在专注、对他人的专注和外在专注。内在专注,可以聆听直接和价值观的声音,做出明智的决策;对他人的专注,可以让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外在专注,可以在广阔天地任意翱翔。一个人如果不关注内心就会随波逐流,不关注他人就会进退失据,不关注所处的大系统就会墨守成规。专注力可以帮助我们在快乐和效率之间取得平衡,能够塑造并决定我们的经验,让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所在之处,就是我们从未到过之处”。因为我们的心不在焉,我们便看不到、听不见、品尝不到、感悟不了我们面前的世界,任凭时间从指缝中溜走。书中说,分散我们专注力的因素有感觉干扰和情绪干扰。专注力越集中,我们大脑的神经回路的锁定能力就越强。心流是大脑出色完成任务所达到的最佳状态。愉悦是心流产生的情绪标志。当我们开启了通向心流之门,大脑活动与当前的需求高度一致,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一个指南针,它规定了最深层次的价值和目标。能不能拨动思想的开关,进入一种“禅定”的模式,专注于内心的世界,聆听内心的声音。书中说,专注力与肌肉原理相似,使用不当就会退化,使用得当就会增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疲惫”状态,实质是一种“超载”。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剧场。当内心兵荒马乱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放下”,清醒面对和接受现实,包容和欣赏自己。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升维”——跳出自我宽阔看,站在高处俯首看,走出纷扰向前看。放下是水往低处流,任其自然,接受现实;升维是人往高处走,专注目标,看清未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们不是看破轮回,而是更加清醒地认识世界和自己,并努力履行责任,善待人生。自我意识如同内心的雷达,是调解我们行动的关键。以他人的眼睛看自己,以自己的眼睛关注别人,那么距离真正的自我就越来越近了。让专注力成为我们重要的心灵资产。

  “决定不做什么,和决定做什么同样重要”。史蒂夫·乔布斯专注于苹果的品质,以简化达到了效果,创造出了革命性的产品。非常可贵的是,《专注》一书在讲领导者专注的能力的同时,也提到了组织的专注力。决定企业成败的不仅仅是战略决策者的专注力,而是全体员工整体专注力的宽度和灵活度。专注组织氛围和文化属于内在专注,专注竞争环境属于对他人的关注,专注组织所处宏观环境属于外在专注。领导者专注的范围会吸引下属的专注力。人们会判断领导者关注的议题,据此选择自己的关注方向。这种连锁反应使领导者肩负更多责任:他们不仅仅要引导自身的专注力,还要在更大范围内引导他人的专注力。书中认为,传媒、电视、电影、音乐和广告等属于“专注力产业”,而讲故事则是很好的方法。

  “战略”一词最早起源于战场,意为“领导者的艺术”——战场上的领导者就是将军。战略相当于资源部署,战术相当于带兵打仗。领导者制定的战略必须与宏观系统相适应,这属于外在专注的任务。寻找制胜战略,需要创造力和洞察力,这都离不开内在和外在的专注,这个时候,系统意识有助于我们找到答案。

  书的结尾,作者说:请不要忘记拷问内心,想一想最初我们为什么出发:为自己,还是别人?为少数人的利益,还是多数人的利益?为现在,还是为将来?其实,最经典的表述,应该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九大上的铮铮誓言和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专注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人是世界上最专注的人,他们以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为己任,一代一代接续奋斗。

  在2018新年知识跨年的盛宴中,罗振宇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是复杂的。成长的历程或者结果,就是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世界的复杂,远不是当初白衣少年理想中的单纯和美好。但即便是世界如此“复杂”,我们依然要专注于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想要的生活。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其实,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奋进和懒惰的区分、专注与分心的不同。追梦路上,我们的欲望太多。驰于幻想,鹜于虚声,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沉浮,在琐屑化的工作中忙碌,一个人则真的要感叹指缝太宽,时光太瘦,而人生的不堪。回首望,彷佛什么也没有留下。做好人生的规划,不被时间埋没,坚持“断舍离”,每天定下来做几件事,常年坚持,必有收获。

  《上海观察》点赞杨浦区特征用了一个“尖”字,意思是说,小大结合,站位尖端,敢于突破。人何尝也不是如此。打铁必须自身硬。新时代,一个人的奋斗必须从专注一件事开始,从现在开始,从塑造自己开始。时间都是新的,愿我们在时间面前收获了进取和成就。

  鲁迅曾讲,北大是常新的。我觉得日子也是常新的。在常新的日子里,让我们专注地做几件事,那怕是一件事,我们都不会后悔,不留下遗憾。

  让你不再分心,成就卓越的力量。中国古谚语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动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之所以能够到达是因为他们拥有傲人的翅膀;而蜗牛能够爬上去就是源自专注;认准了自己的方向,并且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努力。

  《专注》读后感(四):【美】丹尼尔•戈尔曼 两篇读书笔记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第一部分 情绪大脑

  第一章 情绪的功能

  第二章 情绪失控

  第二部分 情商的本质

  第三章 愚蠢的聪明人

  萨洛维和约翰•梅耶1990年提出情商的概念,对情绪智力的定义:了解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第四章 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是对内在心理的持续关注,是自我观察,是跳出自己看自己。作为旁观者,站在自己的旁边观察自己(临在),而且保持中立。临在是自己拯救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我意识指:知道自身的情绪,也知道自己对该情绪的看法。例如“我生气了”,“生气对我不好”。

  对情绪有了自我意识后,有两种处理方法:被情绪吞没,被动处理;接受该情绪,主动处理,使自己情绪受控。

  没有感受的人具有述情障碍:内心有感受但是不会描述。述情障碍的困境是,没有语言来形容感受就等于没有产生过这种感受。

  第五章 激情的奴隶

  管理情绪的目的是实现平衡,节制,不做激情的奴隶。没有激情的人如同荒漠,而情绪失控又是病态。关键是减少负面情绪,增加幸福情绪,而不是只维持一种情绪。

  对抗轻度抑郁有两种特别有效的方法。一是质疑沉思的核心想法,质问这些想法的合理性,并得出更加积极的替代想法;二是积极参加愉快的、转移注意力的活动。

  提振情绪摆脱悲伤的途径:阅读、看电视和电影、玩电脑游戏和智力游戏、睡觉和做白日梦等转移注意力的活动。

  第六章 主导性向

  第七章 同理心的根源

  如果孩子的情感受到不协调的回应,他们就会回避表达情绪,也不再会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更不会恰当地把情绪用于人际关系。然而,不恰当的回应是可以修复的,这需要时间和方法,包括关系治疗和心理治疗。

  第八章 社交艺术

  调节他人情绪的能力是处理人际关系艺术的核心,这要求情绪自控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自控是减轻自身愤怒和困扰、控制冲动和兴奋能力的开端。没有人事技巧,高智商的人也会四处碰壁,自认为怀才不遇却又给人傲慢无礼的印象。

  社交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是人们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高低。第一种是情绪表达最小化,掩饰自身的感受。第二种是放大情绪表达,夸大自身的感受。第三种是情绪替换,用一种情绪替换另一种情绪。如果会伤害你爱的人,最好把真实的感情隐藏起来,代之以伤害较小的虚情假意。

  情绪智力包括管理情绪表达的能力。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发送的情绪信号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能够帮助他人舒缓情绪的人特别受欢迎,他们是有情绪需要的人求助的对象。情绪的同步性决定了你对人际互动感到舒服或者不适。人际互动中情绪一致的程度体现为交谈时双方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人际互动同步性处于高水平,意味着人们互相喜欢。

  有效人际交流的一个决定因素是人们运用情绪同步性的熟练程度。如果人们善于与别人的情绪协调一致,或者很容易让别人的情绪跟着自己的走,他们的人际互动在情绪层面就会顺利得多。成功的领导者和演说家都是善于调动公众情绪的人。

  人际智能由四种能力组成:

  组织团队——领导者的基本技能,发动并协调团队努力开展工作。

  协商解决办法——调停的才能,防止冲突或解决突发危机。

  人际联系——同理心,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

  社会分析——能够体察和领悟他人的感受、动机和关切。

  跟具有这四种技能的人相处会非常愉快,而且这种人具有持续改善的能力。

  害怕没有人对自己的话感兴趣,因此在社交场合不敢讲话。读不懂别人的形体语言,就不知道何时该结束自己的话题。不会运用自己的语言和形体语言,就无法影响听众。

  第三部分 情商的运用

  第九章 亲密敌人

  “自动想法”是对自身以及他人转瞬即逝的基本假设,反映了我们最深处的情绪态度。成为无辜受害者或感到义愤的自动想法常见于婚姻出现问题的伴侣,这种想法会引起情绪失控。乐观的想法有助于消除情绪失控,悲观的伴侣容易发生情绪失控。

  婚姻忠告对男人:不要回避冲突,妻子发泄不满或者提出分歧,是为了维护婚姻的健康。避免太早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法,对她的感受产生同理心更重要。

  婚姻忠告对女人:可以抱怨他们的行为,但是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或者表达轻蔑。

  冷静、同理心、善于倾听,能使夫妇有效地解决争端,促成“有益的争吵”。如果任由负面因素发展下去,就会摧毁婚姻。

  倾听是维系夫妇感情的技巧。理解并回应对方补救性的姿态,有利于婚姻的健康。尊重和爱可以瓦解婚姻中的敌意。在夫妇关系中,一方要对另一方真正产生同理心,其自身的情绪反应必须保持冷静,这样其生理才能达到反映配偶感受的水平。

  第十章 用心管理

  情绪智力的三种作用:把发牢骚转化为有效的批评;营造和谐合作的氛围,减少摩擦;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

  批评别人的艺术:具体,提供解决办法,当面表达,保持敏感。

  接受批评的艺术:把批评当做建议,不要自我保护,把批评当做机会。

  第十一章 心与药

  第四部分 机会之窗

  第十二章 家庭熔炉

  第十三章 精神创伤和情绪再学习

  第十四章 性格非命运

  气质类型至少可以分为四种:胆怯、大胆、乐观和忧郁。每种气质类型取决于大脑活动的不同模式。气质是与生俱有的,属于基因博彩的一部分,对人生产生强烈的影响。

  气质不是命中注定的,儿童时期父母的教育方式会把孩子的气质导向积极的方向。

  第五部分 情绪素养

  第十五章 情绪盲的代价

  控制脾气的方法:走开,或数10下。

  抑郁症的原因:个人主义抬头、宗教信仰力量没落、社区和大家庭的支持日趋减少。支持个体对抗挫折和失败的精神力量消失,就会提高失败的破坏程度,把暂时的挫败变成持续绝望的来源。

  第十六章 情绪教育

  避免冲突的办法:要沟通,不要随意猜测,不要急于下结论。以自信的态度做事,主动倾听,直率地表达感受,但是不能上升为攻击。

  情商的内涵

  自我意识:识别和用语言描述感受,发现想法、感受和反应的联系;了解想法或感受是否主导决策;了解替代选择的后果;识别自身的优点和弱点,用积极而现实的态度看待自身。

  情绪管理:认识到感受的起因,学习如何处理焦虑、愤怒和悲伤。对决策和行动负责任,遵守诺言。

  同理心:一种关键的社会技能,理解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尊重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感受。

  建立人际关系:学会倾听,恰当地提出问题,在别人的言行及自身反应和判断之间进行区分;自信果断,但不愤怒或者哑忍;学会合作、解决冲突和协商妥协的技巧。

  上高中之前是情绪教育最重要的时期,而且每个阶段孩子关心的情绪问题不同。老师情绪教育的责任就是针对学生面临的现实情绪困惑,组织讨论和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经验。

  《专注》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Focus: The Hidden Driver of Excellence

  本书中提到了三种指向的专注力:对自我的专注,对他人的专注,以及对整个系统的专注。第一种专注力能帮你聆听到史蒂夫•乔布斯所说的“内心的声音”,这种对内在感受的专注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删繁就简,找到通往本质的道路,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也是很多卓越管理者的共同特征。第二种是对他人的专注,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从他人的一颦一笑中,捕捉微妙的情绪信号,成为更富同理心的聆听者,要知道这可是迅速提高情商的途径之一。在一个人人寻求关注的时代,对他人的专注可以让你成为更受欢迎的父母、爱人、同事和领导。

  记得哈佛大学研究专注力的心理学家埃伦•兰格曾说过:“倘若心不在焉地生活,你便看不到、听不到、品尝不到、体验不到许许多多可能让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丰富刺激的事物。我们所在之处,就是我们从未到过之处。”

  乌申斯基曾指出,“专注”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这是因为,专注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之一,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准备状态。只有投入了专注,我们才能集中精力认知事物、思考问题,否则各种智力因素都将因为得不到支持而失去控制。

  第一章 隐形的翅膀

  由于意识存在视错觉,大脑通常只会记录下专注力的最终产品。

  2006年,美国人创造了“惑怒”(pizzled)这个单词,它是“困惑”(puzzled)与“愤怒”(pissed)的组合,用来形容“我和你在一起,你却掏出手机给别人打电话”的感受。以前,人们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感到受伤和愤怒,但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

  第一部分 什么是专注力

  第二章 专注力:最基本的元素

  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对专注力的定义:“在几个并行的潜在目标或思想碎片之中,意识突然提取了其中一种,使其呈现出清晰鲜明的形象。”

  分散专注力的事物包括两大类:感觉干扰和情绪干扰。感觉干扰比较容易克服,比如在阅读这段话的时候,你通常不会留意字句之外的空白。再比如,你在此刻只注意到舌头顶住上腭的感觉,这是因为大脑屏蔽了其他源源不断的刺激物——连续的背景声音、形状、颜色、味道、气味、触感等。

  第二种干扰带有情绪性信号,所以较难消除。比如你坐在家附近的咖啡馆里,周围的喧嚣对你不会有很大的影响,你可以专心回复邮件。但假设你无意中听到有人说起你(这是一种强烈的情绪诱惑),你很难做到置若罔闻,你的专注力会条件反射般地提醒你留心别人怎么议论你。邮件?早被抛诸脑后了。

  第三章 专注力: 自上而下vs自下而上

  第四章“神游”:激发灵感和创意

  第五章 寻找内心的平衡

  平衡的专注力代表了这样一种心智模式:我们注意到所有进入意识的东西,但没有被特定的东西吸引或裹挟。对所有东西的专注力都可以自由流动。

  定期做些“不插电”的活动,就会保证我们有出色的表现。

  第二部分 自我意识

  第六章 倾听内心的声音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被诊断出患有胰腺癌之后,面对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做了一场真情演讲。他提出忠告:“不要让他人的声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内心和直觉,它们知道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第七章 用他人的眼睛看自己

  第八章 自控力与意志力

  第三部分 读懂他人

  第九章 情绪信号

  第十章 同理心:对他人的专注

  第十一章 社交敏感性

  第四部分 专注我们的大世界

  第十二章 不一样的系统和模式

  第十三章 难以看见的世界

  第十四章 未来就在眼前

  第五部分 专注力: 巧妙的训练

  巧妙练习一定要包含反馈回路,练习者根据反馈意见发现并纠正错误——这就是舞蹈家对着镜子练习的原因。反馈意见最好出自专业人士,因此,每位世界级水平的运动冠军总有教练的指导。如果练习缺乏专家的反馈,你就无法到达顶级水平。

  专业选手与此相反,他们一直保持自上而下意识,有意识地抵制大脑转为自动运行的冲动。他们主动专注于还没达到完美境界的技术动作,纠正比赛的无效行为,完善比赛的心智模式,关注有经验教练反馈的细节。高手从来不会停止学习,假如到达某一水平后他们开始“空档滑行”,停止有技巧的练习,很容易就会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模式,从而使技术进入高原期。

  埃里克森说:“专业选手会树立高于现有水平的目标,以此为基础精心组织和挑选训练方式,从而主动抑制自动运行的心理倾向。”他又说:“专业选手全心全意投入练习的时间越多,他们的表现就越出色。”

  这正是单点聚焦(One-pointed Focus)冥想的本质。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看,单点聚焦通常与专注力训练有关。在导师的指导下,把专注力集中于一点,比如一句话或自己的呼吸。这种状态保持一段时间之后,你肯定会走神。

  因此,冥想教练通常会教导你:一旦你觉察到自己走神了,就要把专注力带回原来的聚焦点,保持专注力。如果再次走神,重复相同步骤。一直如此,循环往复。

  积极的态度使我们在训练和学习时发现乐趣——这也是最有经验的运动员和表演者一直喜欢排练的原因。“生存离不开消极关注,发展离不开积极关注,”博亚特兹斯说,“我们两者都需要,但比例要合适。”

  积极情绪远远多于消极情绪才是合适的比例,这就是心理学的“洛萨达效应”。

  第十六章 游戏如何影响了大脑

  第十七章 不再分心的训练术

  请你根据下列问题,检验自己的正念水平:

  • 你跟别人谈话,记住别人刚刚告诉你的事情是否有困难?

  • 是否不记得早上怎么上班的?

  • 是否吃饭尝不出食物的味道?

  • 是否只顾听音乐,不理会身边人?

  • 是否跳着阅读本书?

  肯定回答越多,说明你走神的可能性越高。正念可以提高选择性注意的水平。

  第六部分 领导者的专注力(略读)

  第十八章 如何用专注力引导员工、吸引客户

  第十九章 领导者的三重专注力

  第二十章 领导者如何炼就专注力

  第七部分 大图景: 拥有未来的专注力

  第二十一章 专注:决胜未来

  《专注》读后感(五):好处和不足

  好的

  翻译的好,是我目前看过的翻译外文著作中最好的。没有看到英文原版,反正翻译后的很符合中文意境,一点也不生硬晦涩,而且还有了大量的成语。看了看译者叫杨春晓,以后会留意她的翻译作品。

  大量例子了描述和运用。 整本书几乎每个要论述的观点见解都要相应的例子或者实验数据, 给人的感觉很生动,是一本可以持续读得下去的书。

  不足

  所有的观点罗列在那里很散,没有主题, 整本书看完,依然不知道如何具体提高专注力。也有可能是悟的不够:)。 里面到是有提到冥想、正念之类的概念,但是如何练习不太具体。以后可以看看这方面的书或许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

  《专注》读后感(六):一篇文章就能表达的东西,非要夹杂点无用的内容勉强凑数。

  鉴于喜欢作者写的《情商》,还是写篇笔记以表示对作者的敬意。这本书定价49元,真是太坑爹。最关键的是本书的题目和其内容严重背离,简直就是情商的翻版。怀疑中信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总结如下:

  摄入信息过多,会造成信息超载,人就会分心,越难进入深度思考模式。深度思考需要持续的专注,越分心思考越流于表面,理解的事物越肤浅。

  (认知肌肉)专注力如同肌肉可以借由科学的锻炼而日益增强,不用就会退化。同时专注力与意志力一行是有限力量,达到极限,就会产生认知衰竭,产生疲劳,专注力因此而下降。

  专注力可分为三种:内在专注、对他人的专注、外在专注

  分散专注力的事物分为两类:感觉干扰和情绪干扰

  专注力越集中,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越高,专注的时候回产生心流,愉悦是心流产生的情绪标志。

  我们大脑存在两个半独立的系统,理性和感性,在《思考快与慢》中,作者分为第一第二系统。

  专注力的联系和其他运动练习类似,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另外一本书上写的,刻意练习(本书写的是巧妙练习)。刻意练习的前提是必须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练习(也就是必须具备反馈回路),水平才能提高,只练习自己熟练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

  专注力超载会造成心理控制能力减弱,这点跟意志力一样。

  目标导向和有意注意可以改善专注力,可以练习则可以提高专注力水平。

  长期冥想可以提高专注力,关注正能量的思想可以提高专注力,关注负能量的思考可以减弱专注立。

  专注力有遗传的成分,培养这种技能需要从生活中获取经验,基因不能单独产生作用,基因就像种子,成长成什么样需要外部环境的配合。即是有专注力的强力基因也需要环境和习惯的配合和练习。(这部分写的不错,获得一个比较新鲜的逻辑)

  专注力和自控能力越强的孩子(包括延迟满足感),起成就就越高。(老僧常谈)

  获得专注技巧和能力的年龄越小,其功效作用越大。(估计是首因效应的影响),并且这种技巧可以教授。

  适当的游戏可以提升和训练大脑的专注和学习的能力。

  在儿童教育中强调教育学生的自我调节,而不是依赖惩罚和奖励,其实说的是尽量调动儿童的(内驱力)。

  提高专注力技巧:情绪红绿灯技巧、正念技巧、冥想、SEL技巧、呼吸伙伴等认知控制。这其中有:乔·卡巴金 写的一本书《正念》。

  本书基本就这些,重点不多,还有点啰嗦,层次上分的也不太仔细,基本上把近期心理学层面上的研究给重复或者改变了一下。真不符合其本身的定价。

  《专注》读后感(七):【书评人俱乐部】读《专注》解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不顾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三十万大军伐鲁。听闻齐军将至,鲁庄公大惊失色,不知所措。

  写到这,有人会问:你写得是什么啊!和《专注》有一毛钱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了,而且还远远不止一毛钱的关系。

  专注力是一种强大的心灵力量,无论是对普通人,还是领导者都能起到引航指路的重大作用。丹尼尔•戈尔曼在《专注》一书中,精确提出了专注的三种形式,即内在专注、对他人专注和外在专注。书中还反复强调,三者一旦存在短板,都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商场如战场,下面我们就借专注的三种形式,来聊一聊春秋时候的长勺之战。

  齐桓公小白是个内在专注力很强的人,他杀死公子纠登上王位之后,并没有被朝野上下的平静所迷惑,而是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根基不稳,需要尽快树立自己的威望。于是准备拿寡国小民,又得罪过自己的鲁国开刀。齐桓公强化统治地位的想法并没有错,因为齐强鲁弱,鲁国历来都是齐国盘中的菜。可遗憾的是,他却忽略了对他人和外在的专注。

  齐国人口不足两百万,常备军不到三万,齐桓公为了攻打鲁国强行下达了全国动员令,要求所有拿得动刀枪的人都要上战场。浩浩荡荡的齐军前锋已经越过了泰山,逼近了鲁国的长勺,而临淄西北的齐军才刚刚完成集结。

  齐军主将高傒和国相管仲一样反对出兵鲁国。因为他代表了齐国广大贵族的利益,春天正是播种的季节,此时抽调大量的农夫参加战争,必定严重影响粮食的产量。何况就算是打赢了,缴获的战利品也不一定能弥补战争所造成的损失。所以他委婉地对齐桓公说,应该教训鲁国,但放在秋收之后再打,岂不是更好吗?

  出兵之前,齐桓公的老师鲍叔牙劝齐桓公说,鲁国已经割地并承认了自己的过失。此时我们是师出无名。而且,鲁国是周武王的侄子伯禽所建立的诸侯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齐国都会遭到天下诸侯的唾弃。

  听了管仲、高傒、鲍叔牙的话,齐桓公有些动摇。这时候,公子雍却跳出来极力赞成攻打鲁国。他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一心想通过战争来扩大自己的封地。

  齐桓公最终还是做出了攻打鲁国的决定。用书里的话说,齐桓公在“对他人的专注”上出现了短板,没有合理地运用“集体智慧”,一厢情愿地凭经验认为战则必胜。

  更糟糕的是,齐桓公没有察觉到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自上次战败之后,鲁庄公汲取了教训,加固边防,赶制武器,训练士兵,减免赋税,休养生息,已经最大限度地做好了战争准备。

  说到这,又有人会问:你一开始不是说,鲁庄公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吗?这么胆小的人还能打赢长勺之战吗?

  鲁庄公的胆子的确是小了一点,但这并不妨碍鲁人对他的爱戴。

  《左传》中记载,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说明了鲁庄公具有极强的自控力与意志力。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反应了鲁庄公非常注重他人的感受,连木雕泥塑都不愿意欺骗。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诠释了鲁庄公专注于外部世界,就算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也要用情理来予以处理。

  由这三个公曰可以看出鲁庄公已经做到了,内在专注、对他人专注和外在专注的完美统一。这样的君主必定受到官吏、军民的一致拥护,具有了战胜齐国的潜力。

  聊到这,就不得不谈一谈曹刿。其实我不喜欢曹刿这个人,因为他太狂。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我勒个去,肉食者鄙!这是在骂谁啊?

  这一句话把鲁国所有的权贵全给得罪了。要不是长勺之战后,鲁庄公把女儿嫁给了他,曹刿又如何能在鲁国立足。

  情商低的人在激动的时候,容易胡说八道。后来曹刿做了鲁国的大夫,也可以经常吃上肉了,不知道他这算不算“肉食者鄙”呢?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嗷嗷嗷”地对我说,她爱吃肉。曹刿,你缺不缺德,竟然把古今中外的肉食者骂了遍。

  同样是报效国家,顾炎武就客观的多。他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兴亡,肉食者谋。”这两句话立马甩曹刿好几条大街。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同样是想混入肉食者的行列,经常吃吃肉。元代的无名氏就显得更加有诚意,完全不同于曹刿损人损己。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这句话充满了酸溜溜的气味,仿佛在说,你看看,小恩小惠都被肉食者占去了,我曹刿还没有享受过呢!

  古代人对神灵顶礼膜拜,心存深深的敬畏。曹刿就敢妄言:“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狂妄如斯,难道他是神灵的代言人吗?

  可鲁庄公就是不生气,而且力排众议,让曹刿和自己同乘一辆车,赶赴战场。

  《左传》中继续写道,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长勺地形复杂,并不适合以战车为核心的大兵团作战。齐军投入正面战场的兵力超过十万,拥挤混乱的战场,逐渐让两军的决战演变成了胶着的消耗战。

  这里的“齐人三鼓”是春秋笔法,和程咬金的三板斧是一个意思。并不是说齐人只敲了三通鼓,只进攻了三次,便被反击的鲁军给打败了。而是在烘托齐军久攻不下战场的氛围。

  不得不承认曹刿是一名优秀的战术家。他能够在鼎沸的呐喊声、金鼓声和兵戈交击声中保持冷静,准确地判断出齐军已经士气低落,疲惫到不堪一战了。在大获全胜的时候,更能够不被胜利冲昏头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后,才放兵逐之。

  曹刿的口才非常好。战后,他对鲁庄公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乍一听很有道理,仔细一想,却发现这几句话并没有揭示“以逸待劳”的本质。深究起来,要么是曹刿的水平有限,要么就是他自动屏蔽了鲁庄公的功劳。试想,如果鲁军守不住阵地,岂不是被齐军“一鼓而下”了吗?

  鲁国以一比十的人数劣势打败了齐国,长勺之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并不是曹刿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因为鲁庄公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孙武在《孙子•军争》中说的非常精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这几句话不但从宏观上阐述了鲁庄公的战略思想,也从微观上解释了曹刿的战术成功。

  曹刿太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换句话说,就是老子天下第一,你们这些当官的都不如我。这样的情商,就是极度缺乏对“他人专注”的表现。

  曹刿很幸运,因为他遇到了鲁庄公这个伯乐,不然像他这样狂妄的人永远都不会有出头的机会。

  “蝇附骥尾,而致千里。”说得就是,曹刿这个有点小聪明的狂妄之徒,因为沾了鲁庄公的光,才有了一些名声。

  各位看官,《专注》是一本好书,可以买回家看看。而后学学我的样子,东砍西斫,星流去散,芋续八断。

《专注》读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lizhiwenzhang/267604.html

推荐访问:专注于win10 专注 专注力训练 专注力 专注达 专注力训练游戏 专注的名言 专注的近义词

励志名言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你不好好读书,长大就只能卖鞋” 下一篇:关于七分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