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融通》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04-12 励志名言 阅读: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精选10篇

  《知识大融通》是一本由[美] 爱德华·威尔逊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一):跨界融通

  知识的分享和跨界自古就有,就像人类早期就开始画地图一样。人类的学科就像一个没有地图的世界,跨界的融通尝试绘制一个真实的地图,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我们终将发现,科技和人文都在这个地图上格外清晰。这个地图上,构成的基本点是基因,基因组成的地图是伦理,而不同的地图构成人类的各个学科。

  心灵 。科学能复制出大脑吗?人类对大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比如发现丘脑的摘除会导致大脑死亡。人的意识是神经元的组合作用。模式和意义越复杂,知识的绑定越深刻。意识引起身体的变化,以维持健康平稳。人类对灵魂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如灵魂的上传下载。厚黑教主李宗吾提出灵魂由磁电构成的理论,加上俄罗斯大富翁德米特里的灵魂上传理论,都说明了灵魂也许有可能是磁电构成的。

  基因与人类文化同步进化,互相关联。但文化的步伐比基因高速很多。两者的交叉中间产生了“文化基因”即《自私的基因》所称的弥母。符号产生于大脑对情节的浓缩,这些节点就是“标签”,组合式的标签才能纳入知识库。

  社会科学让人们对自己生活的世界进行预测,而门槛较低的社会科学却没有像物理学那样取得突破进展。突破社会科学的瓶颈需要把许多最佳知识连接起来。经济学现在的状态是还没有和自然科学融通。

  艺术反映人性,建立在人类心灵的物质过程上,直接导向基本的元素或者标签。这些元素是人类共有的,比如基本的几个符号。艺术表达人性中的外遗传法则,能引起大脑的情绪反应,连接人的不同记忆。流传久远的作品都是反映人类的共性。我们的绘画试图表达的是人性,这也是艺术作品打动人的地方。人体解剖和艺术的结合也会带来巨大的震撼。Ted公开课有这样的演讲,带来一种奇特的生物学震撼。 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分歧在这个世纪更加突出。先验主义认为神的存在一旦被排除,所有的事物都会瓦解。科学是神给我们的礼物。我们的心灵会渴望永恒的存在。宗教带给我们一种“寂然的狂喜”。 经验主义认为宗教是文明扩张的胜利者,现存的宗教是无数宗教中的胜利者。而拥有宗教信仰的人获得更高的存活率,也反过来带动了这种信仰成为本能。将来人工智能、人工情绪,会不会也出现一个人工信仰呢?符号学和宗教学的跨界,让几何符号对人类的震撼固定在建筑上。

  知识大融通是画一个人类的地图,把不同的学科连接起来,让人类的行为更有目的性。绘制这个地图的,就是有融通思维先的人。 生物学是科技和人文交叉的科学,是桥梁。而大数据时代,人类用智能的方式穿越这个限制。人类接受“进步棘轮”,获得更多知识并改变环境,同时也需要更多新知识来维持生存。进步的可能包括解读DNA完整序列,产生更强大、更长寿的人类。但是也更加依赖精细的操作。与此同时,环境也在加快恶化,迫切需要“去碳化”和“去材料化”的技术。也许将来书籍也会完全停止印刷,因为要保存森林。维系这个平衡的关键是回到伦理学,伦理学产生于基因,作用于法律,合适的伦理学会让人类选择保护自己的环境。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二):在生物、哲学、文化领域旁征博引,但是主题不够明确。3星。

  本书涉及到生物、哲学、文化领域的许多知识点,但是缺乏一个特别清晰明了的主题。跟《人类简史》相比,虽然都是旁征博引型,但是《人类简史》有明确的主题,本书则相对欠缺。我的评价是3星。

  以下是书中一些信息的摘抄:

  1:人类对电的察觉,间接来自皮肤上触电的感觉或是电所产生的闪光,但是非洲和南美洲的各种电鱼,包括淡水鳗、鲶鱼和象鼻鱼,却活在电流的世界里。#1413

  2:也就是说,天择发展出大脑的目的,是为了在这个世界中求生存,只因为意外的巧合,才在生存需求之外,发展出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1734

  3:因此,每个蚁群可以视为一个超生物体(superorganism),也就是一群传统的生物体聚集在一起,并如单一的大型生物体一样地行动。这样的群体有如原始的信号网,大致上和神经网络雷同,扩大来看更好比百头海怪。#1933

  4:当今最大的挑战,是能对复杂的系统提供一个精确完整的描述,不仅细胞生物学和生态学是如此,所有的科学都是如此。#2271

  5:因此,重要的问题是:第一,是不是有一般性的组织原理,可以用来完整地重组出有生命的生物体,而不需要以强硬刻板的方式来模拟其中所有的分子和原子?第二,同样的原理可不可以用到心灵、行为和生态系统上?第三,有没有一套数学能够作为生物学的自然语言,而带来数学曾在物理上造成的良好功效?第四,即使发现正确的原理,真实资料必须多么详细,才能把这些原理应用到期望中的模型上?#2483

  6:我们已经对大脑和它邻近的腺体做了充分的探索,但怎么也找不到一个特殊的部位,能够合理容纳不具物质形体的心灵。#2557

  7:最后,既然有意识的经验是物理现象而不是超自然现象,我们有没有可能人工创造出人类心灵?对这个在哲学上令人困扰的问题,我相信在原则上的解答是肯定的,但实际运作上则否,至少在未来的数十年甚至数世纪内,人工心灵的远景并不存在。#3005

  8:虽然动物的沟通系统有时也非常复杂,但它们既不是发明者,也不会把这个系统传教给其他动物。除了少数例外,例如鸟类的“方言歌”、动物的沟通都是本能,因此会不变地世代相传。#3234

  9:尽管类人猿缺乏真正的语言,但可不可能拥有文化?野外观察的证据显示,类人猿具有文化,许多观察家也得到相同的结论。野地的黑猩猩一般都会发明并使用工具,而且它们发明的种种特殊器具,通常只出现在当地的族群中,这和人类文化一样。#3273

  10:总的来说,语言本能包括:准确的模仿、强迫性地喧嚣不休、对语法近乎自动地掌握,以及快速获得大量词汇的能力。这样的本能显然是人类独有的,可以用来区分人类。#3282

  11: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基因型与环境的相关,那就是:我们在生物体上测量到的遗传率,一旦与环境发生作用,就会增强我们在行为上测量到的遗传率。#3452

  12:遗传率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它的弹性。只要改变环境,遗传所引起的变异百分比就会上升或下降。#3461

  13:超过1200种生理和心理失调症,已经个别与单一基因关联在一起,若按照字母的顺序排列,则是从阿尔斯可-史考特综合征(Aarskog-Scottsyndrome)到泽尔威格综合征(Zellwegersyndrome)不等。这个结果显示了OGOD原则,也就是“一个基因,一种疾病”(OneGene,OneDisease)。#3549

  14:根据默多克的定义,文化共性(culturaluniversals)所指的,就是其中每个社会内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习俗。这个系列包括67种共性:年龄分级、运动、身体上的装饰、历法、清洁习惯的训练、社区组织、烹调等。#3597

  15:支持人类文化共性的进一步证据,是来自旧大陆和新大陆的两种文明起源。这两种文明各自在隔离孤立的状况下进化,但在极广泛的细节上具有令人惊讶的共同点。#3627

  16:颜色词语的扩延是不是任意产生的?显然不是。伯林和凯伊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每一个社会所使用的基本颜色用词从2种到11种不等,这些颜色是散布在孟塞尔阵列的4种基本颜色中的各焦点。#3926

  17:在被仔细研究的非人类社会性灵长类动物中,包括南美洲的狨和獠狨、亚洲猕猴、狒狒和黑猩猩,成年雄性和雌性都会显示出“韦斯特马克效应”(Westermarckeffect):蔑视和排斥早期亲密相处的个体。#4183

  18:历史中曾经存在大约10万种信仰系统[1],其中有许多引发了种族和部落之间的战争。#5677

  19:被证明具有遗传性的特征中,和道德倾向最接近的是,别人受苦时所产生的同情心,以及婴儿和照顾人员之间的情感。#5872

  20:在狼群中,最具优势的狼走路会抬头挺胸,表现出一种“傲慢”的态度。它会打直腿,脚步不慌不忙,而且仰着头,竖着尾巴和双耳,并且顾盼自如地观望其他狼。#5994

  21:人们已经发现,不同局部地区的族群所具有的遗传差异,出现在血型、疾病抵抗力、携氧力,以及消化牛奶与其他食物的能力上。#6286

  22:我们如果对未来的资源和气候做总结,就会发现,人类正明显撞上的一堵墙,并不是矿物和能源的短缺,而是食物和水源的耗竭。#6602

  23:表面上看来,卢旺达的惨剧是因为种族敌对所激发的暴力造成的,媒体也是这么报道的。但这只有一部分是真实的,另外更深层的原因则来自环境和人口数量。#6637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三):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戮力以赴的方向

  在知识领域愈分愈细的今天,

  还有可能再谈「知识大融通」吗?

  是的!演化生物学家威尔森此一野心勃勃的论调,

  或许就是人类为了生存,

  今后不得不戮力以赴的方向!

  这是一本野心十足、颇具争议,但相当重要的书。说有野心,是因为它试图整合人类所有的知识体系;说具争议,是这项工作谈何容易;说重要,是因为它的作者。廿六年前威尔森发表《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 1975 )一书,宣布「社会行为」也是演化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引起轩然大波,使「社会生物学」成为发展最迅速的演化学领域;二十三年前他写了《论人性》(On Human Nature,1978),进一步以演化生物学的观点,探讨人性的生物性起源;九年前他出版《缤纷的生命》(The Diversityof Life,1992),指陈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本书则可谓他的集大成之作。

  威尔森的「知识融通」,是很「科学本位」的

  威尔森心目中的「知识融通」,其实是相当的「科学本位」。譬如他说:「绝大多数的政治领袖只接受过社会及人文科学的训练,对于自然科学不是所知有限,就是一无所知。」听起来,那好像是「傲慢」的科学家常讲的话;但他对科学家的批评也一视同仁。他说许多科学家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必要的训练;因此许多科学家所受的教育,对这个世界并没有较广泛的了解。加上科学研究必须从小处着手,因此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心胸狭窄且愚蠢。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早在四十多年前就由史诺(C.P.Snow)提出过;不要说科学家不懂什么是「后现代主义」的「建构与解构」,人文社会学者更是搞不清楚「分子生物学」与「神经科学」的进展,将怎样改变我们对世间万物的看法。多数人过了一定年纪,只靠有限的知识与经验过日子,要是不靠自己多方充实,加强通识教育,也怪不了威尔森的批评。

  威尔森理出不同学科融通的交叉点

  对于启蒙时代以来的哲学思潮,威尔森一一予以回顾,并提出他的看法。对许多持先验主义的哲学、宗教与玄学,威尔森最大的质疑是:「这个世界和我们一般的经验相距太远,没法仅靠想象来了解。」他指出:「科学发展以前,神秘主义是探知未来最有效的方法;尽管它能满足人类情绪上的需求,但成果却是零。」因此,对于外在及内在世界的了解,终究不能脱离科学;以探索存在与现实、真理与知识、人性与自然等「哲学」问题来说,科学绝对也是一种进路。但威尔森的野心并不仅止于点出哲学的局限,也非单纯对科学的礼赞;他更回顾了现代神经生物学的进展,探讨了人类的意识、心灵与自由意志等问题。对于心灵、行为及生态系统的了解,是人类智识的最终挑战,也将是所有学科进行「融通」的最终交叉点。

  不同学科间的融通,以自然科学最为成熟,复杂如生物系统,终究也符合物理与化学的定律;在这方面,社会科学就差得远。虽然威尔森承认社会科学极其复杂,是真正的「硬里子」科学,但他的批评也相当严苛。他认为社会科学山头林立,各有术语,欠缺融通;并且「社会科学家从来无法把他们的叙述,建立在人类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真实现象上。」事实上,自然科学中以生物学与心理学最接近社会科学,因为它们关心的都是人和人的行为。威尔森并指出过去数十年来,认知神经科学、人类行为遗传学、演化生物学,以及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分支,已经和社会科学靠拢,搭起桥梁;这是社会科学学者不能忽视的挑战。

  「艺术、伦理、宗教与人的生物性关联」说法最受争议

  本书最引人争议的部分,可能是作者提出艺术、伦理与宗教也都与人的生物性脱不了干系的说法。以艺术而言,作者提出:创作是种生物过程、流传久远的艺术都极具人性、艺术与科学都追求驭繁为简、创作主题都有原型、在于认识自我、为混乱添加秩序,以及美感是种本能,滋润我们对神秘感的渴望等说法,大概不至于引起太大异议。科学家的理性与艺术家的感性之间,不一定存有障碍;但对于创作的生物基础(莫扎特与爱因斯坦的神经运作有何不同),只怕目前还超出我们的理解。

  然而知识的终极融通,在于回答:「我们是什么?我们由哪儿来?」等问题。长久以来,自然科学家大多放弃探讨这些问题,而由神学家所霸占;但威尔森说,他们「却提出极糟的解答」。人的悲剧,在于拥有意识的心灵,渴望永恒的存在,但却囿于必朽之肉体;这也是为何经验主义在理性上赢得胜利,但先验主义却带给人心灵的充实与满足。读过威尔森自传《大自然的猎人》(The Naturalist, 1994)的读者,当晓得他从小具有的宗教背景,并不是一般「傲慢无知」的无神论者。他在书中自承属于经验主义者,乃是忠于学术良知的态度。他说:「那些渴求拥有知性真理和宗教真理的人,永远无法同时从两者得到完全的满足。」对于信仰这种易起争端的问题,多数人要么不愿意表达立场,要么像十七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一样滑头,说:「享受生活,但接受宗教信仰;这样就稳赢不输。」在这一点上,威尔森值得让人敬重。

  知识融通的目的最终在完整解决人类问题

  知识的融通,除了得到个人的满足外,最终目的在于回答:「我们决定往哪里去?」人这个物种在地球的历史上,出现不过一转瞬的时间,但已经危及了地球的存活。像人口问题、生物多样、生态保育及永续经营等名词,似乎已经频繁到丧失了意义;但只要看看本书最后一章,这些老掉牙的名词将重新鲜活起来,让人心生警惕。威尔森举了个融通的例子:政府的决策如果影响到环境,则必须先由认识环境问题及正确决策的需求开始,然后根据道德判断来挑选解决方案,再考虑这些理性思考的生物基础,从中了解社会习俗其实是生物、环境及历史的产物;最后才回到环境政策的制定。从国内核四政策的反复,这段话难免让人心有戚戚焉。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追求知识的融通都是高贵的理想,也不断有人会继续尝试;但个人以为威尔森在本书所成就的,短期内难得有人能够超越,究竟像威尔森这样博学而又有创见的人是不多的。我愿意推荐本书给所有渴望知识的人阅读,无论所学为人文或自然科学,相信必能从中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启示。

  (本文作者潘震泽,台湾阳明大学生理所教授。)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四):成长是一条漫长而孤独的路

  我们智人,自数万年前在残酷的生存挑战中获胜,成为人亚科仅存的物种,便卷积着时间的厚度前行至今。人类突破生物进化进入文化演变后又仅用数千年便靠着劳动、合作、智慧和强大的想象力构建了整个文明,也支配了地球,掌握着周遭生命的兴荣与衰亡。曾为群族生存对抗和适应自然数十万年的的人类在走向文明的孤独之路上,自然地意欲突破被束已久的充满神秘主义的枷锁,向真理铺开了求知的翅膀。

  去想象一个神性的世界,是人类最初的答案。远古人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包裹在超自然的神话故事中,以满足认知饥渴。可这个答案能带给人类的知识成果其实空无一物,更多则是创作了源于人性的艺术作品。随着道德的进化,神话想象里加入了更多伦理思考而逐渐演化为宗教。宗教的形成实质上是人类共同的智慧得到的戒律,而非真的有神通过宗教文化加在人类身上发生。但这些宗教戒律从思想内存里思考了人类的定义,在伦理基础上给出了人类的起源、命运和意义的答案。这个答案在很长一时间里指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关照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科学带给人类另一种满足饥渴的方法。它不是哲学,也不是信仰,是一种启示文化。利用科学,人类能够窥探到仅凭想象无法触及的层面。这样的启蒙运动热烈且不可阻挡,于是各类科学蓬勃发展起来,数学更是被奉为自然定律世界的语言。自然科学发芽后不可避免的与传统神学之间发生了冲突,经过上百年的抗衡,彼此却无法完全延伸到对方的领域。自然科学即使成了人类解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却不会对伦理进行指引。而宗也继续指引着人类的道德方向。于是社会科学渗透进了人类的生活,以了解社会自身的关系和未来的发展。社会科学模仿了自然科学的方法,用数据和模型预测事件的可能性,而不是单纯等待事件的发生。初出茅庐的社会科学又与自然科学形成了对峙,在理论层面,标准社会模型和基因决定论的学术争论持续混战了百年。至今社会科学依然无法解开“人类的心灵和大脑的密码”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缺乏真正的科学理论依据。当今的社会科学更多是基于历史和文化的作用来分析整理数据。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经历了自然崇拜、神话想象和宗教信仰的阶段。而科学发展至今仅用数百年。人类在追寻真理的路上已揭开层层神秘薄纱。过去充满想象的事今天很多已能实现,未可想象的事也在不断发生,更多不可解释的问题也会在未来得到答案。发展迅猛的自然科学已向社会科学开始延伸,我们将逐步发展并建立起涵盖人文和经济等社会自身问题的认知体系。各类科学、艺术和宗教最终也会趋于一个答案。我们需要神话的想象力,需要宗教守护心灵,需要艺术焕发人性。人类文明世界将在基因的选择和人性的光芒下指引前行。人类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尚且开始,对未知探索空间仍为广阔,对未来的期许仍为深远。

  现今的我们掌握的科学,向人类承诺了真理,但科学是理性和冷淡的,并未照顾我们的情感。而正因富有情感,人类才合力构建起了共荣发展的社会社火。经过长期对未知的好奇、自欺和痛苦的发展,人类即将进入关键的选择时期。或许在不久的未来,人类将掌握完整的基因组知识。人类将拥有神的地位,控制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进化的前途。我们不仅能改变自己的物种,还能改写谱写人性核心的情绪和创造力。那么我们要深入地进行探讨,决定自己要变成什么样。

  如果,我们选择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改变人类生物的本性,智人两百万年的进化将会终止,也许会消失,也或将变为新的更好的物种,但他们不再是人类,生命也会进入新的纪元。但我们更可能会选择一条长久而保守的道路,保留不可确知的智能潜力,除了修补残缺的基因外不进行其他的遗传变更,便保有了我们情绪和心理发展的外遗传法则,而这些元素组成了我们的物质灵魂。人类就有更长的时间去探索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及了解更多的知识。

  当下,人类除将面临自身进化的选择,更面临迫切的生存危机。人口膨胀,发达地区加速消耗和浪费资源,耕地、鱼资源、水资源急剧耗尽,物种大量灭绝、气候变化愈加剧烈。我们必须要明白的事情是:地球是目前唯一能免费维持人类生命的家园,尽管它神秘又危险,但它也非常脆弱。整个人类与地球上的生命之间拥有一种既定的“规则”,非上天赋予,也非随机和任意出现。这个规则是生命演变过程里长期契约的遗传倾向。人类不断追寻着这个规则,也破坏着和重新建立了规则,但我们应该在经验和教训中学到:人类的社会具有伦理原则。懂得这个原则,我们才能在不摧毁其他生命依赖的环境的前提下突破瓶颈,共同分享统一的知识,全力产生正确的远见和明智的选择。

  人类不会是尊贵的神,恣意俯视着伦理、艺术和生命,也不应有任何一种安逸的状态。如今的我们越来越明白自己是谁,也明白我们和从哪里来。科学知识的网络也将逐渐完备并包罗万象。但这些都并非经谁指引和监督下完成,所有的一切都会由我们自己去决定和践行,在不断的忧虑和反省中,探寻属于我们的孤独之路。

  阅读书籍:[美]爱德华.威尔逊 《知识大通融》 中信出版集团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五):【拾光书屋(书评)】所有东西都是融通的

  作者爱德华·威尔逊是美国生物学家,社会生物学的主要开创者。生于亚拉巴马州伯明翰。早年在亚拉巴马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1949年毕业于阿拉巴马大学,1955年获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长期致力于研究蚂蚁和其他群居性昆虫。1975年出版《社会生物学》,论述了人类行为中的遗传因素,引起不少争论。他非常擅长著述,可以说是极具文采的科学家。

  融通不仅关乎人类的历史,更关乎人类的未来。威尔逊强调生物多样性,但他同时相信,这个多样性可以统一起来。这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通融,将赋予未来人类一种分析和预测的强大力量,以应对目前人类主宰地球而引发的全球巨变。科技飞速发展,我们研究人性的奥秘可以运用科学知识,已经大不如从前。

  融通是学术统一的前提,休厄尔在1840年缩写的《归纳科学的哲理观》一书中,第一次采用融通这个词,字面上的意义是:经由综合跨学科的实事和以事实为基础的理论,创造一个共同的解释基础,以便使知识融会在一起。总之就是把各种不同和学科变得相通,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

  尤其是基础科学,比如说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作者都能联系在一起,在作者告诉我们之前这些根本是无法想像的。由于我对这些理论本身就不是特别精通,所以看着本书的时候难免有一些费力。虽然这本书仅仅是威尔逊总结出来的部分结论,但是足矣让我们敬佩这位作者。如此专业全面的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历史书,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到不小的作用。

  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古人享受过的,只不过我们用的工具不同,所有东西都是排列组合成为一个新的东西,就像是英语,不过是不同的字母相互组合而成。我们运用这种融通知识,就可以不断在各个领域完成这种创新。但是这个理论在之前并没有人发现,或者说并没有人把它做一个完整的总结,我要感谢这位威尔逊老师,能够教会我们在新世纪的创新。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无论是它的外表还是内在,知识的力量是无限的,这本书蕴含着我们所向往的知识,十分难得。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六):融会贯通,方能行稳致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18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为80年左右;19世纪缩短为30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则缩短为5年;在当代,知识更新的周期已经缩短为2年左右,甚至更短。以摩尔定律为驱动力的知识更新速度更加频繁,更加快速。知识的快速更新导致知识门类大幅增加,产生了大量边缘化的学科知识,以往单纯的术业有专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知识快速更新的事实。比如,物理学家也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用来计算或者建模或者推演,也正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意。

  特别是当代社会,人人都在谈创新,人人都想通过创新来创业。那创业是什么?我相信一句话,那就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排列组合就是创新。认真研究各种专利、创新,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这些专利、创新都是一种组合方式,比如按摩功能和椅子功能相结合的按摩椅、房屋与汽车相组合的房车、红糖和姜相组合的红糖姜茶、电脑和手机相结合的智能手机,等等等等。正是有了千奇百怪的组合,才有了我们绚丽多彩的精彩世界,才有了日益现代化的现代文明。

  那么,为什么有人能够作出正确的组合,而大部分人不能?究其根本,就在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相对简单,运用知识却是很难,综合运用、融会贯通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正因为难,所以能够实现融会贯通的人才显得弥足珍贵。号称“当代达尔文”“知识的巨人”“社会生物学之父”的国际生物学界翘楚,演化生物学先驱,蚂蚁研究权威,殿堂级科学大师爱德华•威尔逊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撰写的《知识大融通》不但将科技知识融会贯通,更是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鸿沟,自如穿梭于物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哲学、宗教、伦理与艺术等各领域间,颠覆常识、打破壁垒,生动地推演了人类知识谱系的进化历程,展现融通为各学科带来的革命性突破,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未来知识蓝图。据称,爱德华•威尔逊堪称继承牛顿、爱因斯坦和理查德•费曼以来的开创性道路,引领当代社会踏上了一段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非凡旅程,帮助所有人类实现知识的融通。

  书中的内容极其庞杂,但读起来令人心有所得,并感慨爱德华•威尔逊先生的睿智与才华。在他眼中,任何学科的可以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相互推进的。特别是基础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及天文学,无所谓谁落在后面,也无所谓谁走在前面并对后者施以援手。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天文学共同构成了一个知识体系,就像希腊文化一样,只能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而被理解。

  书中的见解极为深刻,读来令人恍然大悟。比如爱德华•威尔逊对科学革命的认识。他认为科学革命源自三个首要条件,也就是进化舞台上的三项幸运的事件。一是最佳的心智具有无止境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二是人与生俱来的能顾把宇宙的基本性质加以抽象化的能力。三是数学在自然科学中不合理地有效。其中在第二条中,爱德华•威尔逊认为我们在新石器时代的祖先已经具备了抽象化的能力,并一度超过了求生的需求。在1600年到1900年的三个世纪中,人类开启了科技的新纪元,但人类大脑并无法经由基因进化,而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得以改良。细细思索,虽想反击,但却找不出任何谬误。

  以上只是本书内容冰山之一角,爱德华•威尔逊以其独特的视角、广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考,利用科学的方式统一所有的知识,找出了各学科之间的连接点和共通点,进而找到知识的共通共融之处,,打造了统一的共融的知识体系。称其为里程碑式的著作,毫不过分。本书不但总结了过往知识的融通,更指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将成为人类认识自身与世界的一个新起点启迪性、指导性非常强。

  融通,关乎创新,关乎人类历史,更关乎人类未来。学习并理解《知识大融通》,势在必行,更是人类行稳致远的方法所在。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七):人文与科学的贯穿

  这是一个知识碰撞,而又汇融的一个时代!《知识大融通》是“当代达尔文”的知识巨匠“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所做,抛开标题的野心不说,单是其下副标,便可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看出作者的大手笔!“融通”二字贯穿全书,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鸿沟,穿梭于各个知识领域之中,物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哲学、艺术等。作者以深厚的知识、脑洞大开的思维,结合人文与科学的述说了各个学科的链接纽带。

  现代高速发展的不仅是科学,还有人文的突破,从文艺复兴至现代学科,两者之间的碰撞,摩擦出了绚烂的火花,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匠爱德华.威尔逊,结合其所学,铸就了融通!学科不再是单一的,犹如数学是宇宙的真理,而物理、天体则是数学的延伸,人类学从生物与文化对人类进行全面的研究,生物学、心理学是其延伸,以上的结合不足以说明作者的野心!作者爱德华.威尔逊所要做的、所要述说的,是跨界的研究、是学科的整合、是知识的融会,大决心的以“知识融通”为主标,以“21世纪的科学与人为”为副标,寻求所有人类知识的融通,由此可知内容范围之广,涉及内容之多,颠覆大众所认知的常识,打破认知的壁垒。

  在书中,作者生动演绎了人类知识的进化历程,从大脑中的化学反应,到文化基因,从颜色语言的遗传学限制至生物学原则,贯穿了诸多方面的知识!

  作者在书中提到:“科学既不是哲学,也不是信仰体系,它由许多心智活动组合而成,受过教育的人们也逐渐把它当作一种思考习惯。它是历史上有幸发展出的一种具有启示作用的文化,同时产生了有史以来了解真实世界的最有效办法。”科学的本质作用是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技术的提高,各方面学科的进步,如天体、化学、信息科技等,以上这些发展,使得科学逐步走上世界主流,脱离的宗教盲目,学会了学科的理性,科学带动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各方面的进步!

  “在作者所述说的知识中,人性与文化、自我、社会都将被重新定义,以其独特视角,统一所有的知识,这是一部里程碑的巨作,融通的构想,也必将成为人类认识自身与世界的一个新起点。”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八):其实想看问题的答案

  查理芒格曾说过学习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很重要,成功将它们应用,成功、财富这类副产品自会到来。看本书,是为了学习融贯不同学科的基本知识、思想或原理,希望能掌握此方法,节省时间,并很好地指导自己学习、应用。

  如作者所言,本书的目的是提出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也能够建立融通,“追求知识上的融通,利用统一的知识系统辨识未探索的真实领域”,给人指明方向;而自己看本书的目的,则是想获得问题的答案-具体的融通知识、方法或途径,学习之并指导实践。想要的和作者能给的并不相同。

  《知识大融通》,以及许多西方作家的书籍,内容中包含了多种观点的批判、比较与优化,而对于自己的观点讲解得松散,对缺乏相关领域知识、经验的读者来说缺乏吸引力。其实可以将书分成两部分(甚至是出两本书),一部分专注于自己想表达的,系统传达自己的观点;另一部分则是分析比较,突出作品的优势、与其他观点的联系等。

  书中涉及的方面过于广博,自己已有的知识面太狭窄,经历不丰富,关注点也没那么高远,看起来兴味乏然。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九):一部让人痛苦而着迷的知识巨作

  评价此书为“一部让人痛苦而着迷的知识巨作”,说他是巨作,不是因为字数多(33万字),而是内容太宏大,横跨科学、人文、社科、伦理、宗教,威尔逊为这些原本独立而专业的孤岛,构建起一座座融通的桥梁,最后收归人类存在的意义,博大精深又妙趣横生。 之所以说阅读此书是痛苦的,是因为作者太“博学”,平均每页书都有两三个各领域的专业术语,还有三四个各行业的大师大家。许多章节都要一手拿书,一手百度,硬着头皮反复啃才能啃下来。 然而,此书又是如此让人着迷,作者的许多观点极具创新性和颠覆性,让你常常因为某一个论点,陷入沉思、无法自拔,甚至难以入眠。 此书精彩的知识点太多,以至于被我到处“划重点”,在豆瓣上也记了80多篇笔记。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六章“心灵”、第七章关于“由基因到文化”和第十一章“伦理和宗教”。 如果把各领域知识比作一块块大陆和岛屿,那目前最具潜力的空白区域,都是融通的海洋:物理学的统一、活细胞的重建、生态系统的组合、基因-文化协同进化、心灵的物质基础、伦理的根源、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融合等。阅读此书的过程,就是在作者的带领下翱翔于高空,穿梭于各个大陆,又时不时高速俯冲到地表,看野人狂奔、看海豚跃水......让你痛苦、让你兴奋、让你着迷! 综上,强烈推荐两类人一定要看看此书:第一类是对自然科学着迷的文科生,第二类是对人文社科有研究的理科生。此书花了我将近40小时的阅读时间,但非常值得,我打9.1分!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十):融通之后,是谦卑

  作者打破学科的疆界,通过对一个个事例的细致分析,在人类所有的知识领域中自如地穿梭。但美中不足是书中只点出了一些可能的路径,缺少一种宏观俯瞰的视野,没能更进一步去试着构建一个知识的融通模型。如果作者的线性贯穿思维能与肯·威尔伯的整合心理学模型相结合,或许能更好勾勒出一幅人类知识的全景图。

  “化约主义”是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概念,作者称之为“科学最锐利的工具”,“它会把自然现象拆解成自然的成分”。以巫师阿玛林果的梦中绘画为例,我们将“巫师梦中绘画”这一现象化约为如下成分:

  亚马逊河流域的族群世代交替(进化时空):进化生物学;

  亚马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生态时间):生态学;

  秘鲁巫师的整体形象(社会时间):文化、宗教;

  秘鲁巫师的大脑与梦境(有机体时间):认知心理学、有机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神经细胞放电过程(生化时间):生物化学;

  分子与原子(物理时空):物理学;

  巫师使用的迷幻剂:化学、宗教;

  画中蛇的意象:进化心理学、进化生物学;

  蛇神的意象:历史、文化、宗教。

  从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许多学科并非并列的疆域,而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下不同的阐释方式。在这纵横融通的过程中,我们的对于现象的认识会显得更为立体。

  作者作为一位科学家,显然秉持着科学主义的观点,坚定地信仰科学的诠释力。在后面的章节中,便以自然科学为起点,通过对“文明来自遗传本性”、“行为受到外遗传法则的指引”、“人性遵循进化原理”、“创新是一种生物过程”等一系列观点的论述,将文化、人性、社科、艺术、伦理与宗教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文科”内容逐项解构并贯穿,以求完成知识的大融通。

  然而,融通何为?进化何为?人类何为?在最后一章,作者更是以对意义的追问完成了整个融通之路的升华。他将对于伦理的重视放到了基本原则的位置。我们“有文化,有不可确知的智能潜力”,但同时又受到生物学的限制,“容易被少量的毒物和豌豆般大小的子弹所摧毁。生命期很短,情绪很脆弱。身心依赖其他地球生物”,进化的需求与环境的限制要求我们必须殖民太空,“若想殖民太空则需要大量的补给线”,因此,我们“正开始深深为大自然和所有其他物种的损失感到懊悔”。所以,在知识大融通的最后,我们将真正学会谦卑。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精选10篇

http://m.sbbzjw.com/lizhiwenzhang/245190.html

推荐访问:知识融通的名言

励志名言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关于商隐的名言 下一篇:《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读后感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