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传读后感精选10篇

2015-07-08 励志名言 阅读:

哈耶克传读后感精选10篇

  《哈耶克传》是一本由阿兰・艾伯斯坦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45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耶克传》读后感(一):他开启了一扇知晓真理的门

  对于哈耶克,除了一些吉光片羽式的文章之外,最多而且最系统的便是这本秋风先生翻译的《哈耶克传》。

  通过该书,我不得不说,不仅仅在了解一个人的一生,同样,我也借此来大体领略了奥地利学派(或许这么说有些唐突,哈耶克开始为人所知是在其英国的时期)对于自由主义信念的坚持,这种坚持和坚守以至于后来愈来愈成为一种信仰——对于自由的信仰以及对于专制的深刻仇视。

  其意义,对于饱受自由主义润泽的美利坚人来说并不起眼,然而对于我们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对于这个没有自由主义传统的文明而言,其意义自然不同一般。单凭这一点,我们便可以说,透过《哈耶克传》,我们同样在接受一种自由主义的启蒙,或者在坚定我们对自由主义的信念——知道在人类普世价值的基础之上,该如何珍视人之为人的权利。18世纪,当理性的阳光普照法兰西的时候,那些值得仰慕的名字告诉我们什么叫作启蒙,什么叫做自由,什么叫做权利,什么叫做对个体的尊重.......

  然而,一旦到了哈耶克,除了坚守个体尊重的价值以及拜自由所赐而歆享的人的价值之外,他更对理性提出了一种悖论——致命的自负,即从经济学角度在质疑人们过度的理性对于社会规律的破坏。

  一切的一切,我们不能够无限地夸大哈耶克所带来的价值与观念的意义,也不能萎缩哈耶克所已然产生的意义。但是,当下而言,我们更应该重视后者,即深味其所珍视和倡导的自由主义经济观念,透过他重新判断这个世界。

  《哈耶克传》读后感(二):哈耶克与他计划的社会主义辩论

  哈耶克毕其一生都在与社会主义者、福利国家、计划体制做斗争,在寻求真理的一生中有诸多精彩丰富的经历,无论是恩师米塞斯在学术、思想、生活的恩惠,还是他与凯恩斯亦敌亦友的关系,还有他组织的朝圣山学社这个诞生若干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团体,还有他晚年为寻求年轻时错过的爱情强行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其纷繁驳杂精深的思想体系无疑启发了一个又一个思想者,在后继者看来,哈耶克是一盏灯又是一个台阶。

  于个人读完《哈耶克传》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这个计划很简单跟我们大学生活里面的辩论赛一样,但这个辩论赛在很多方面又跟大学的普通辩论不一样——辩题是时代的命题,辩题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注,辩题带有极大的道德与实践的危机,而哈耶克计划邀请的正方反方都是那个时代英美世界的最伟大精英。

  谈到这个辩论赛初衷,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当中说到“大约一年前,我突然有一个想法,也许时机已经到了,有必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公开辩论,讨论一下“社会主义是不是一个错误?”这个问题。有12位朝圣山学社会员支持我,愿意出面作为正方,我们的计划是激出另一组人作为反方,跟我们公开辩论”。

  提出这个想法之后,哈耶克的确认真在组织策划。

  “哈耶克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准备那场大辩论。按照他的计划,朝圣山学社一方辩论队组成人员包括鲍尔( Bauer)、詹姆斯·布坎南、罗纳德·科斯、米尔顿·弗里德曼、阿明·古陶斯基(Armin Gutowski)、拉尔夫·哈里斯(Ralph Harris)、埃米尔·金格(Emil Küng)、加斯东·莱杜奇(Gston Leduc)、沃伦·纳特尔(Warren Nutter)、约阿奎因·里格(Joaquin Reig)、本·罗基(Ben Rogge)、阿瑟·申费尔德(Arthur Shenfield)和克里斯蒂安·沃特林(Christian Watrin),而他觉得,社会主义一方的辩论队成员可能包括詹姆斯·米德、诺姆·乔姆斯基、莱泽克·科拉考斯基(Leszek Kolakowski)、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冈纳尔·缪尔达尔,迈克尔·哈灵顿(Michael Harrington),让-保罗·萨特则是可能的替补队员。雷蒙·阿隆(Raymond Aron)则已经同意出任辩论赛的主持人。”(《哈耶克传》,艾伯斯坦著,秋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359-360)

  大体看一下正反方当中的超豪华整容,反方阵容:

  詹姆斯·布坎南、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宪政经济学之父

  罗纳德·科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交易成本理论、科斯定理

  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货币主义大师

  沃伦·纳特尔、美国经济学家

  拉尔夫·哈里斯、英国伦敦经济事务研究所经济学家

  正方阵容:

  詹姆斯·米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姆·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提出者,20世纪理论语言学最重要贡献

  阿瑟·刘易斯、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位获得诺奖的黑人,“刘易斯拐点”源自他的理论

  冈纳尔·缪尔达尔,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让-保罗·萨特 1964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拒绝领奖

  哈耶克作为朝圣山学社的领袖,试图组织有关 社会主义的大辩论,虽然最终计划没有实施,但是这恐怕是人类历史上各种各类辩论正反方阵容最为豪华、辩论主题最有价值的“辩论赛”。

  《哈耶克传》读后感(三):自由市场经济的坚定捍卫者

  今人似乎总是很在意后人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当我们在对哈耶克进行评价时,他到底该是一位经济学家抑或政治哲学家,再或自由主义者呢。是否这些评价又是那么的必要,再者哈耶克会如何评价自己呢。

  从哈耶克的求学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在维也纳师从维塞尔,还是后来在熊彼特的推荐下在纽约大学的学习研究,以及后来受到“自由至上主义的世纪人物”米塞斯的影响,哈耶克确是经济学科班出身,他也表现出了自己在成为伟大的经学家所具有的某些潜质。

  契机是在他任教于伦敦经济学院时,哈耶克在当时的经济学系主任罗宾斯的主导下,与凯恩斯在一系列经济问题上展开了争论。也许是当时的经济或政治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影响,抑或哈耶克自身理论的不成熟,显然凯恩斯“看不见的手”可能更加适用于当时的客观环境,也更适合当时的经济环境。在国家要进入一种战时状态时,坚持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会在长期会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显得确实有点不合时宜。经过这场争论,哈耶克已崭露头角,但我相信他的内心是孤独的,因为孤独更容易造就大师。

  转折点是《集体主义与计划经济》,以及《经济学与知识》的发表。在前文中,哈耶克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反驳,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哈耶克仍旧是为了自己在经济学中的信念(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对他者进行反驳,通过反驳自己的对立面来证明自己的合理性。

  这可能不是一种正面的论证自我观点,但《经济学与知识》的发表,我们看到了哈耶克学术生涯后半部分所关注的研究主题的转型。在这篇文章中,哈耶克通过提出 知识分工→不同的知识处于不同的大脑中→不存在单个人具备发号施令者所应具备的全部知识→不同头脑中的知识如何相互协作产生最佳效果。就如何协作,哈耶克在这篇文章中并未给出答案,但在多年以后哈耶克给出了自生秩序的答案。哈耶克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想要表明的是当个人在一种自由的环境中,根据价格利润的信息进行决策时,就会达到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战期间,在纳粹德国集权统治以及当时的英国存在社会集权的情况下,哈耶克为了更好地倡导自己就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个体所需的自由,哈耶克完成了《通往奴役之路》。《路》的发表使哈耶克达到的人生的一个高点,但也标志着他处在了专业经济学的边缘,而且他正在远离专业经济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二战纳粹德国以及英国当时的政治环境,使得此书一经面世就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哈耶克在此书中的论证主要是基于自由,个人主义,而不是经济效益。哈耶克在此书同提出了,个人主义构成了西方文明最重要的核心,个人主义最重要的制度保障是法制。在1976年版的《路》中,哈耶克说,在写完这本书后,虽然他“费了很大劲要回到经济领域”,但他却“身不由己”,比其他以前研究的专业经济理论而言,他“不期而然地触及的这个问题更具挑战性,也更为重要”从此他踏上了新的征程。我一直以为如果没有当时社会客观环境的作用,可能《路》是不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也不会给哈耶克带来这么大的荣耀。

  此后的《自由宪章》,《法,立法与自由》都是其对《路》中描述的自由的如何保障而进行的进一步专业性的论述。当然,哈耶克也承认政府存在的必要性,但这种必要性只是一些狭窄领域的必要性。在自生秩序中,只有在保护个人的私域不受他人侵扰的时候,运用牵制手段才是正当的;在不需要保障他人私域的时候,是不应使用此种强制手段侵扰该人之私域的。自由就是法律所创造的个人自行活动和结社的自由。

  如果我们要对哈耶克所倡导的的自由主义进行追本溯源,可以看到哈耶克将自由主义的基础建立在经济效益最大化所必须提供的个人必须拥有自由来自行作出选择判断,哈耶克同样认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好地运行。但是不得不承认,将自由主义建立在某种功利主义的基础之上,很容易就是自由主义受到某种诘难。如果单纯的就自由主义而言,哈耶克的理论框架甚至与洛克,密尔都相差甚远。与康德从他律,理性,道德角度为自由提出的强有力的根基更是相差甚远。哈耶克仅仅是通过一种外在对自由的需求论述了自由主义存在的价值以及必要性,并不是将自由主义作为目的本身,而是以一种接近功利主义的角度来探讨自由主义。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经济领域内衍生出来的,因而将其定义为伟大的自由主义者显得言过其实,而坚强的自由市场经济的捍卫者或许才是最恰当的评价。

  但是我们有不得不承认,哈耶克其实最希望大家将他定义为经济学家,因而哈耶克的一生都是为了其在经济学中的信念而奋斗,即便是后来的学术转型后,他其实也更加希望大家将他称为经济学家。年轻时候的他就注意到了价格的信号传递功能对于生产活动的极端重要性。在《经济学与知识》中,他发挥了这一概念,解释了价格是如何帮助人们克服知识的分工问题的。在《理性的滥用与衰落》中,他本想梳理社会主义观念的历史发展,但耗时太长,后来就有了其通俗本《通往奴役之路》,来反驳社会主义,同样也是为了其在经济学中的一贯看法。《自由宪章》与《法,立法与自由》是他试图阐述古典自由主义与超越古典自由主义的试探。从这里来看,我想哈耶克会将他自己标榜为经济学家,因为无论是其市场经济里面的发端,还是其后来的政治哲学论述都是捍卫其自由市场经济理念。既然其政治哲学理念都是为了让其经济理念更加牢固,那么称其为政治哲学家恐怕哈耶克也不会同意。

  伟大的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以及自由主义者,过往很多,将来还会有更多。

  或许伟大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坚定捍卫者才会是对哈耶克最恰当的评价!

  《哈耶克传》读后感(四):几流的哈耶克

  一流的政治哲学家,二流的经济学家。

  我战战兢兢地写下这样的评语,背上已经在冒汗。

  这样的战战兢兢是有根据的。对于一个从未真正接触过经济学领域的我来说,这么贸然对一个声名卓著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定下这样的评语,可见心虚。

  事实上,读哈耶克的传记时,我就是小心翼翼地绕开了书中探讨的一些经济学理论,而更愿意进入他的政治哲学领域。或许就是这样一种对经济学的漠视,让我无法领会其经济学的成就,因而有了这样一种偏颇的论断。

  但阅读过程中,的确是有一种冥冥的感觉让我坚定不移地下了这样的结语。

  哈耶克的一生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四个主要国家:奥地利、英国、美国和德国。其思想脉络也在不断的迁徙中成熟和清晰起来,那就是不管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思想界,自由主义,甚至是自由至上主义是贯穿期间,始终如一的。但其在两个领域中的表现的却是不完全一样的。

  哈耶克一生声名鹊起有三个时间点。早年作为奥地利学派的新秀人物,其在伦敦经济学院的一次演讲让他初显名声,但这显然是因为他的论战对手------凯恩斯名气给他带来的附属品。甚至在这场论争中,更多的人并不把他作为凯恩斯的对手。那时更多的人是将这次论战作为以罗杰斯为旗帜的伦敦经济学院与凯恩斯为领袖的剑桥经济学派的论争,而哈耶克所起的角色只不过是罗杰斯的急先锋罢了。所以,论战后的一个短时间内,英国人开始遗忘这位奥地利人。但结果还不错,他得到了伦敦经济学院的教职。

  而另一件事似乎也在佐证对哈耶克经济学术成就的质疑。当哈耶克被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聘请为教授,欲前往该校经济学系任教时,却被经济学系的教授们拒绝了。除了有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学术路线不同和反对校长干涉人事的原因外,其系中的教授也说,他们“并不觉得哈耶克先生是位经济学家”。

  哈耶克的第二次声誉隆起时,是与英国撒切尔夫人有关。30年后,作为英国保守党党魁的撒切尔夫人公然宣称她是哈耶克的信徒。而且撒切尔夫人不久赢得了英国大选,成为英国首相。这一次,所有的英国人都认识了哈耶克。甚至传出了唐宁街那每一项经济举措实际上是出于哈耶克之手的传言。

  而哈耶克的好运仍在继续,这一次,他意外的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是和别人平分,而且其名字还在别人之后,但这一切显然不再重要,哈耶克成为了全世界熟知的经济学家。

  而作为一个政治哲学领域的智者,他显然要简单的多,明白的多。事实上。就是那部《通往奴役之路》奠定了一切。这部本来作为《理性的滥用》的通俗本发行的书,让哈耶克奠定了思想大师的地位。他瞬间成为了畅销书作家,这好像是个大悖论,他遗像要想做一位严肃的经济学大师的。但哈耶克命中似乎更适合在政治哲学领域这块土壤中生存。他创造性地把他在经济学论证的并不完美的理论带到了政治思想领域,却是出奇的成功。自生秩序的提出让其思想熠熠生辉。他坚信在一个即使没有发号施令的人的社会里,人类社会有能有高度发达的秩序。而并不需要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政府。所以他预言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必然破产。

  哈耶克是幸运的,他在没有被世人完全遗忘他是一名经济学家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让他亲眼看到了他那个预言的成功实现,完成了他政治哲学的现实论证,他亲眼看到了莫斯科上空红旗的落下。

  《哈耶克传》读后感(五):哈耶克传读后

  哈耶克传读后

  很长一段时间都丧失了对经济方面文章和知识的阅读学习兴趣。感觉你如果要想读一本书,读一本小说最酷。或者说在一个公共环境里,一个人捧着一本书,如果这本书是一本小说那这个人就非常酷了。其他的技术,经济,历史之类所有都很土鳖,更不用提一些鸡汤书及类似的那些了。因为这半年一直对比特币很感兴趣,微博关注的一些人提到哈耶克的一系列关乎自由经济的书籍,所以选择从他的传记开始下手读起。

  正如预料的是这本书只开启了更大的一个书目,一些出乎意料的是,其中最大的篇幅和重点是关于: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虽然奔着自由经济自由货币而来,但是individual也正好是最近感觉最美好的单词。

  个人主义:哈耶克认为知识分散在所有人的头脑中之中,这些零散的知识不会可能汇聚到一个人的头脑之中。也就是不会出现神和绝对正确的领袖之类的东西。

  哈耶克不认为每个人生来是平等的,他认为人的先天禀赋是有差异的,所以哈耶克绝对不认同均分主义,但是在法律面前开始人人平等。

  书的开篇引用密尔的观点。密尔在其不朽之作《论自由》中写到:“比起个人来,时代更难做到不出错---每个时代都有广泛认为正确的 ..主流观点..被随后证明是谬误的”

  哈耶克说的自由是:自由意味着法律至上。而米塞斯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是“毫不妥协的”

  还有一个毫不妥协的,叫布坎南。他这么说:“没有任何东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管是宗教教条还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法律和制度,不管是通行的道德规范,还是对宗教或者世俗文本的传统阐释。任何东西都需要进行一番批判性审视” ,这个人“对上帝,人,和历史的态度体现了某种勇气和自信,他故意让那些鼓吹 正统学说的自鸣得意人士坐立不安”

  布坎南,小时候,被父母硬拖到教堂,并且签署了一分誓约,保证今生都来教堂做礼拜。

  在《自由宪章》说:“自由意味着做好事的机会,只有当一个人有机会做出选择时才配得到表扬或才能遭到谴责”

  在《通往奴役之路》之中,哈耶克引用的一句话“自由 不是实现某个高尚政治目标的工具,他本省就是最高尚的政治目标”

  民主是中性的,民主只是一种手段,是维护国内稳定和个人自由的重要工具。民主制度是“各种政府形态之中最不坏的一种”。

  哈耶克认为即使一个政府是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也必须应该受到约束,批评和监督。

  哈耶克设计的民主不是成年人的一人一票,45岁之后才有选票,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次机会,选票数只占社会成员的百分之十几。他认同的是精英主义。

  密尔:“100万人之中,即使一个人持有某种另类看法,压制他也是不对的,因为他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

  经济思想潮流:

  自由放任的兴起(亚当斯密潮流),福利国家的兴起(费边社潮流),自由市场的复苏(哈耶克潮流).

  货币理论:

  哈耶克支持自由银行业制度,是一种货币的去国家化的变种,他相信结束政府对货币的供应的垄断,对于维护自由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1981年,哈耶克在visa信用卡的年会上发表“未来的价值单位”。VISA请哈耶克是去讲一讲私人机构发行货币的有关问题。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是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之造成的,除此之外任何人都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quot;唯一的戒律是要确切的理解他人的思想,要诚恳的对待他人的质疑和不同看法" -----哈耶克说的一句话。

  另外最近几天发现的比较好的微博:

  【为什么有人说日本人冷漠?】@沒人性劉:日本人有一颗,只要你不影响别人,随便你怎么变态的包容心,和不管自己怎么变态,都不能影响别人的责任感……——Arilelee 中国人有一颗,只要你和别人不一样,就觉得你需要教导的温暖爱心;和不管自己多么平庸,都要去影响教导别人的责任感。 http://t.cn/R7La3ih(分享自 @知乎)

  @有个梨UGlee 对一条鸡汤的评论 http://weibo.com/1655747731/C5umr1DmA

哈耶克传读后感精选10篇

http://m.sbbzjw.com/lizhiwenzhang/192731.html

推荐访问:哈耶克传 哈耶克论法治 哈耶克大战凯恩斯 哈耶克全集 哈耶克的著作 哈耶克主义

励志名言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一把椅子和“美国好邻居” 下一篇:每日一语:风淡云轻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