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传的读后感10篇

2014-09-19 励志名言 阅读:

维特根斯坦传的读后感10篇

  《维特根斯坦传》是一本由[英] 瑞·蒙克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6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特根斯坦传》读后感(一):千言集于心,唯有一声叹!

  很多人热衷于维特根斯坦,一是其个体生命的传奇色彩,二是就哲学的语言分析,其从一般语言逻辑向日常语言逻辑研究的转变。古典哲学至康德、黑格尔登峰造极,康德肯定理性却又给理性画了个圈,黑格尔用绝对精神将其圆了回来,理性还是可以认知一切,因为有一种叫作绝对理性的存在。后进哲学分成三个方向发展:语言、效用和个体世界。每一时代的思考里,都有两种力量的牵引:怀疑(解构)精神和诠释(建构)精神。

  虽然白描的枯燥,但作者罗列的各种珍贵信件内容,也清晰勾勒了维特根斯坦不平凡的一生,从维也纳帝国首富到捐出所有财产的一贫如洗,从哲学思考带来的精神挣扎到似是而非一段段恋情带来的欢愉和忏悔,从优渥的生到落寞的死,从哲学教授到医院勤务工(当时其为摆脱学院窒息的空气去做医院勤务工,时年50多岁!),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是挣扎的执着的无悔的!这和叔本华多相象啊!生前充满自信甚至自狂,终生未婚,出身贵族,哲学就是生命,一生历经坎坷,死后贡献被发掘!,唯有一声叹!

  《维特根斯坦传》读后感(二):一个哲学家的自我修养

  “我明白,疲劳将是摧毁性的,我一定不能让他每天都跟我谈话超过二三小时。”没有想到,读这本书会获得一种意料之外的乐趣,时不时乐的掩书一个人笑的像个sha子,那就是从此W身上看到另一个W,果然天才们的人格都相似。当然,这里指的基本是人格方面,无关学术。

  不过很好奇,要是此W见到那个W会是何种反应?此W过于直率到近乎刻薄,那个W应该承受不了,当然牛津和剑桥也是有些距离的。话说现在哲学圈还有这样巨贾家族中出身的天才么?

  这是大概读到三分之一时写的感受。

  这本书读的很慢,工作日的晚上读一些,似乎读了快两个月,期间读完了两本讲述爱情的小说,三本关于心智成熟方面的书,一本关于创意的书……算是调节吧。

  接着之前的感受。其实,除了让身边的人颇受折磨,或者难以忍受的外在品性(想起了痛苦的高管和可怜的大部分前同事...),就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一样,让别人理解自己,也是两个W的共同之处。

  让别人理解自己,尤其是这样的人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似乎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还是有些区别,此W不希望大家仅凭只言片语的理论来误解自己,而彼W则希望所有人都能理解她的那套理论,或者说是价值观,并且相信。

  从此W的人生看到了一些彼W的影子,也似乎更多一些的理解她了,这是意外收获。

  而关于维特根斯坦的理论,就不多做评述了,数理逻辑、数学等等都是我一直最怵的学科,至今仍记得大家在听弗雷格的课上昏昏欲睡的情景……

  对了,有一个其他发现,那时大家都很喜欢写信,和朋友家人谈论各种话题,像现代社会的微博或微信朋友圈吧。不知道维特根斯坦要是用这些,会是什么状况……或者他看的现代的所谓哲学家会是什么感受,他大概或者说肯定是不会参加各种活动对话的....

  《维特根斯坦传》读后感(三):[评价]世界上总有人一直在思考

  以前对哲学总是敬而远之,因为从小的教育都是唯物论。不明白形而上学、我思故我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知道读完这本书以后,才发现哲学家是一群很有个性的人群,其中 维特根斯坦(以后简称维特)就是一个代表。

  他的家族在犹太人中都很有影响力,因此很有钱,但是维特成年以后就开始试图自力更生,不要家族的一分钱,特别是在大学开始教学做研究之后更甚。其实我的理解这就是为了保持自己思想上的独立性,只有生活独立了,思想也才能独立起来。

  拜罗素为师,然后在哲学道路上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牛津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一篇可以出版的完整的著作,拒绝按照论文格式进行修改。为了将自己的理论阐述清楚,可以不停的修改,生活很单调:思考、写作,偶尔的娱乐,然后再继续思考、写作。

  世界上总有人一直在思考,直到死,我想这就是生为一个天才的责任吧。

  《维特根斯坦传》读后感(四):短笔记

  1.罗素赞许得注意到维特根斯坦具备极好的礼貌,不过更赞许“争论时他忘记了礼貌而知识说出他想的”:

  没有人比维特根斯坦更真诚,或更无妨碍真理的虚假礼貌;他让自己的感觉和感情流露,这一点温暖人心。

  2.他辩护的是一种基于忠实,基于真实面对自己及自己的冲动的道德--一种来自于自我内部的道德,而非规则、原则和责任从外部强加的道德。

  对维特根斯坦来说许多事情都系于这个问题。他为了哲学放弃工程学,难道不是摒弃了本被视为他责任的东西,去追寻某种在他内部灼烧的东西?

  3.维特根斯坦几乎没有业余爱好,这很能解释他的孤独。人的生长不能全部扎根于像学位考试那样大而重要的事情。

  4.维特根斯坦又有了一种想法:自己需要的不是消遣,而是更大力度的专注。

  5.彻底清晰,或者死--没有中间道路。如果不能解决“全部逻辑的根本问题”,他无权--至少没有欲望--活着。不妥协。

  6.他在反抗和顺从间徘徊,在骚动和无动于衷间徘徊。“可是”,他告诉罗素:.....我内心深处有一汪永恒的热流,就像温泉的底部;我一直希望来一次一劳永逸的喷发,于是我就能变成一个不同的人。

  7.她具备一种能使他放松下来,赢得信任的强健幽默感和朴实的诚实。

  8.我对M的感情能这样完全冷静地进行,于我而言这是一个糟糕的迹象。当然,这里有所不同:但我的冷心肠还是那样。愿我被原谅:即愿我有可能真诚和爱。

  9.如果想要得救,想要得到救赎,智慧是不够的:需要信仰:而信仰是信仰我的心,我的灵魂需要的东西,而非信仰我的沉思的智性的东西。因为,必须得救的是我的带着激情--仿佛带着血肉--的灵魂,而不是我的抽象心智。

  10.枯竭、孤独、疯狂--这是他的命,他必须接受之:“只是绝不可戏剧化,对此你必须提防”。

  最难的本领是抱着希望去爱,就是那希望未获满足也不绝望。

  维特根斯坦这样的人生值得过吗?

  《维特根斯坦传》读后感(五):有的书不写书评不足以表示看过后的悸动

  W,就是维特根斯坦了。()内为旁白。

  第一次写书评,很悸动很凌乱。。。

  1,W一家兄弟姐妹共八人,个个天赋异禀。(K,压力太大了)以至于W幼时还没找到自己的特长前,一直极其压抑,不得不讨好别人过活。(还小还小,老八你还小呢。。。)直到看过魏宁格的天才理论才MS豁然开朗,暗暗飙劲立志成为“天才”,直到被罗素承认自己的才能,才如释重负终于找到了价值认同,不再像以前一样觉得自己是毫无用处的人。然后,然后W给人的感觉是狂妄到无法无天,其实(我搅得)他只是把天才理论放大到极致,除了自己及发昏自己的才能,其它一切都可以不Care 。所以后来他的不要家里巨额财产,到乡间小学教书,想面对死亡去参加一战,去作园丁做自己擅长的最简单的体力劳动。。。都不足为奇了。更不要说衣着的不修边幅,与人讨论时的情绪化,毫不在乎别人的感受直抒胸臆甚至拂袖而去。。。(把这些都看作是对家庭环境教养的背叛,是对幼年自我的补充,可以吗。)

  2,W一家的自杀情结(三个哥自杀身亡),不止是受魏宁格影响吧(写了天才理论后在贝多芬故居自杀,当时的有志青年纷纷效仿),大环境书里有一些介绍,联想到弗洛伊德也是在维也纳崛起------奥匈帝国的心理问题感觉不老少。。。反正W以为自杀也是自己的宿命,为自己的不敢自杀羞愧,大概三十岁前自杀自杀好像整天要自杀似的(老年生病时反倒一次也没提过)。(青春期太关键了,接触到的东西影响一生啊。。。)

  3,奥匈帝国的心理问题和他们的音乐是不是有些关系?(我搅得)听古典音乐久了是会偏执,敏感,条件反射的无法忍受极其BS不在调上的流行音乐。。。而W极其极其偏执,音乐只听布拉姆斯(包括在内)之前的,之后的都都斥之为不堪入耳。音乐是一道MS自然又牢不可破的墙!把所有“低等劣质”深深的拒之门外。

  4,我们只能感觉到自己的幸福不幸福,至于别人的情感生活----无法评论----只剩最后一句了:天才注定了在情感方面只能是剥削者,一直替弗朗西斯深深的怨恨着W。在一起时,你只关注自己,人死后你悔恨顶个P用啊。。。

  有时间再续

  《维特根斯坦传》读后感(六):追寻心的规则的人

  啃这本书啃了好久好久,一开始是爸妈来欧洲找我玩的时候在火车上开始读,到现在已经一年了。其实wittgenstein这个人说他复杂但其实他又是最最简单的人。作为有着十几个兄弟姐妹的犹太贵族家族中的老幺,他的童年生活要我猜肯定是富贵而孤独的,所以他才会在三十岁不到的时候放弃了他应得的巨大财产到农村支教又到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感受战争。

  在那个年代哲学的发展不晓得是什么样子,但是wittgenstein 的哲学理论已经完全构成了我对哲学这一学科所有理解的基础。

  其实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一直在跟自己的心对话,考虑自己的心和行动之间的联系,应该说他的精神强度很强,如果意志薄弱一些很容易就陷入一种庸人自扰困兽犹斗踟蹰不前的死循环,因为毕竟人活着一辈子最难的事就是看清自己的内心。所以我们在这本书中能清楚地看出他走的每一个阶段,刚到剑桥的时候就被大师罗素欣赏的阶段,在战场上受到的挫折和压抑,又回到剑桥在自己喜爱的学生中间的巩固,在情人死后又重回战争前线追寻心理学和哲学的交点,战后对自己哲学和人类命运的反思。

  不得不说我很赞同他对科技和工业发展对人类命运影响的看法,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维特根斯坦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刚刚萌芽,而现在社会主义似乎已经被资本主义掩盖了呼声)他的想法依然是有道理的,全息眼镜和无人驾驶汽车为我们人类带来的究竟是不是有益的改变呢,原子弹依然存在,但是暗箱操作的各种技术是否在和平和经济发展中悄悄为人类灭亡埋下伏笔呢。这是题外话。

  哲学实在是一种奇妙的东西,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似乎更加玄妙,哲学似乎是在研究人们思考的方式,而维特根斯坦似乎是想要先定义思考这件事情然后再这个定义的基础上去研究方式(也许罗素是对的,维特根斯坦确实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混淆)。但是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也正因为如此破除了一些人对固有思考的禁锢,也许正因为如此才如此受到大家的推崇。但是他的说法‘教会苍蝇如何逃出捕蝇瓶’是否有些夸大其词呢,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出他哲学里面那些额外的迷宫。

  然而思考本身真的是一项值得人探究的事情,有些人想的多,有些人想的少,有些人想的对,有些人想的错,有些人想的复杂,有些人想的简单,可是这许多的形容词又是以何种基准标定的呢,也许有些人思考的方式相同,有些人不同,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他们逃出捕蝇瓶。当有些人思考一些终极问题比如‘下一秒的我和这一秒的我是同一个我吗’‘我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或者’我思故我在‘等等时,他们才算得上是哲学家吗?

  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维特根斯坦终其一生也没有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神秘主义之上,就像牛顿晚年那样放弃了思考而求助于神学和炼金术,维特根斯坦一直是没有求助于宗教的无论他的哲学陷入到怎样的困境(或许过程中有小小的求助于心理学,但是那个时代不完善的心理学到现在依然不成系统),他一直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思考追寻哲学的规则,心的规则。

  《维特根斯坦传》读后感(七):这么厚的书,终于读完了,表扬下自己

  断断续续一个月,终于坚持看完了。

  在众多书单推荐中,该书都名列前茅。但开始读起来,真的不明白好在哪里,几次都不想看了。可能源于自己本身对传记主角一无所知,书中很多哲学理论的探讨,大部分内容都看不懂。看完书,反而更钦佩此书的作者,能把各方资料集结整理,翻译者也很牛!

  全书读下来,就像在认识一个新人,估计做不了新朋友,智力才力悬殊太大。感觉哲学应该是智商很高的人才能去挑战的吧!

  家人

  他的父亲的强压教育,母亲近乎歇斯底里对孩子的要求,导致他和他的兄弟姐妹极具才华有极具悲剧色彩。童年真的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吗)?!

  朋友

  虽然他放弃了巨额财产,脾气不大好相处,但因为他的才气,身边还是有朋友被其魅力所吸引。在最后的时刻,他也是在朋友的陪伴下,“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他是孤独的,又是幸福的。几乎同时代伟大的人,凯恩斯,罗素,拉塞姆,都在他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朋友的见解,申请英国国籍,帮他躲过了二战法西斯反犹迫害,朋友让他在最后的岁月,有地所居。

  他有很强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他居然劝自己的得意弟子不要做哲学,居然大多都听从了。虽然我不认为对他的弟子本身是否是好事。

  “恋人”

  天才或者那些帅哥明星是不是都容易。。。

  勤于思考,才华横溢

  通过在一战盖斯实验室,工作很出色,会自己设计实验工具。如果不研究哲学,他应该在任何领域都做的很好吧。因为他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

  爱之深,责之切。在奥地利乡下当老师,对学生体罚,也源于恨铁不成钢吧。

  音乐艺术

  虽然书中没有太强调维特根斯坦的艺术修养,但全家对艺术的热爱自助,提到他自己其实是会演奏乐器的。让虽然看上去在研究哲学有些枯燥的,但其实他是个内心或者精神上很丰富的人。

  顺便提一下为数不多自己貌似明白或赞同的哲学概念或人生观点,hoho。

  393 看看人的苦难,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它们近在你身边,应该是你的问题。 p420 科学的偶像化是我们文化的衰落的最重要症状,甚至可能是其助因。 p466 做你真正做得好的工作;把它做得好到这种程度:你做它的时候不失去你的自尊 。。。什么都胜过生活在等待状态中。 。。。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当责怪无益时停止责怪。

  494 维特根斯坦的“力求爆发开来的原初生命和野性生命”的理想--即使他很少觉得自己达到了--是理解他的工作目标和生活方向的一把钥匙。 p495 他感到自己身上也有我们时代的典型缺陷,也需要同样的治疗:信仰和爱。

  533 幽默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536 & p537 看见面相,理解音乐、诗歌、绘画和幽默,这些反应属于一种文化、一种生活形式,而且只能在一种文化、一种生活形式之中存活。 面相 -- 观看 我们看事物的方式不是由我们的哲学信念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文化、我们得到的抚养方式决定的。 传统不是人能学习的东西;不是一根他觉得喜欢就能捡起的线;就像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祖先。 缺乏但想拥有一种传统的人,就像一个不快乐地爱着的人。

  ----------------------------------------------------------------------------------------------------------------------------------------书快结束的几个章节,貌似哲学理论容易接受,或者看起来我自以为明白些。读完全书,再翻看书前面的照片,序,里面提到的人物,一下觉得亲切了许多。600页读下来,似乎也和几十年前的主人公多了一丝一缕的联系。从陌生人,到一个远望的名人。这也是种学习的经历吧。只不过此处不是掌握了一个新技能,而是认识了一个人。

  《维特根斯坦传》读后感(八):走在爱情门外的人

  真是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来阅读这本传记,史料的充实使得这本传记格外使人信服,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还原了维特这个走在爱情门外的一个角色。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停的停下来,不停的去思考,他的动力来自哪?他的生活在那?

  在常人看来,放弃财富显得愚蠢。可是他却放弃,过着贫苦的生活,这一点真是让我佩服不已,虽然我是一个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个体,但是面对金钱,谁会选择放弃。菲茨杰拉德,一生都在为金钱懊恼,两个领域的天才,选择决然不同。我没法思考在这,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种可谓壮举,包括他一直不肯接受家庭的帮助,他只想靠着自己,这是什么样的一种难以发掘的情怀,对于多少人来说这是多么的一种放弃。可能他知道,只有放弃金钱,走进最开始的生活才能接触到事物的本质,才能完成他的思考,所以他才会把自己投入苦力劳动中,并鼓励他的学生去医院去工厂。我确实被震撼了。

  随着阅读的进程,我逐渐了解了他,他真的是一个奇怪的人,没有结婚,没有小孩。唯独的几个爱过的人要么不爱他要么走的早。这种打击显然有些过分,但是他一步步走向结局,可以发现他的精神世界太过强大,他的独立感已经到了极限。虽然他也渴求爱情的滋润,友情的抚摸,可是上天就是这样公平,在你的头脑里多写上一句,就在你的生活里减少一些。这让我又有些能接受这样的经历,每个人都还是有脆弱的地方,就像我自己,我害怕提及到某些事情,就像维特一样,书信里的大部分文字都很少描述他的同性恋情节,只有少数的一些札记里少量记载,他会是多么纠结,爱一个人不敢说出口,只能用友谊代替,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幸好幸好他有一些真的朋友,所以也不至于那么的不幸。我总算松了一口气。

  人总有尽头,走着跑着然后就累了,他累了,停下来,在许多地方停留,最后只是静静的离开。让我在泪水中微笑的是,死后的第二天本和他的一些朋友都来了,在他身边。

  他的一生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他当然有爱过,被爱过。可是他却有着一种难以言语的不安,那种不安关上了言语的门栏,所以他不敢表达自己的真爱,除了男女之爱,因为这是一种没有后果的爱,所以他说出来了,唯一一次。我多么渴望他能说出,对本或是品生特。

  维特根斯坦,说出来吧,你不应该走在爱情的门外,你应该走进去,那么在你闭眼的那一瞬间,也许就是某一个人流着泪水陪着你

  《维特根斯坦传》读后感(九):略评《维特根斯坦传》

  在看《维特根斯坦传》的同时开始好奇维特根斯坦从托尔斯泰的《忏悔录》里得到了什么,于是又去看了《忏悔录》。然后发现托尔斯泰所赞赏的生活,正是维特根斯坦向往的那种生活,也是他极力劝说他的弟子们过的那种生活——从事体力劳动,做一个劳动人民。

  托尔斯泰说:“我的圈子里的人因为贫困、痛苦而反抗,对命运不满;与此相反,那些人接受病痛、悲伤而丝毫没有表示不理解,也不反抗,而是安详地、坚定地相信,一切都应该是这样……”这让我想起维特根斯坦临终前说的那句“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事实上,他过得并不幸福,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痛苦中度过的,但他相信这是美好的,因为唯有在痛苦中我们才更加有战胜痛苦的力量。

  维特根斯坦并不像一些“大师”一样向世人宣扬自己的人生哲学,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放弃”(废话!)之类的如何如何。他不说,而是去做,因为人生的神秘使得我们不能谈它(说了也是废话),只能保持沉默。生命毫无意义,任何理论和学说也不能为其给出意义,不明白生命意义的我们怎么还配活着?——他一度想过去自杀。可是,不明白生命意义的我们仍然卑贱、无耻地活着,并且为了生活而四处忙碌。

  维特根斯坦一直在做一个流浪者,但这个职业或许并不适合他。在看到第二十六章时,望着那个标题,心中十分难受,一个“无所归属之民”,在生命最后的两年,没有收入,轮流住在朋友家里,“在地面和冰面之间徘徊,哪里都不是他的归宿”。——可最终,“人生的时空之谜在时空之外解开了”。

  可以说,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而我似乎在托尔斯泰的《忏悔录》里找到了某种归属感。最后用一句话来结束——“让我们做人。”

  《维特根斯坦传》读后感(十):结合《开卷八分钟》~

  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一连做了三集,介绍了这本书。梁文道说他自己喜欢W的思想,也正好凭借这个节目分享一些哲学的东西。

  对哲学,我惭愧地无所知,只是觉得那思辨魅力非凡。国内某学者说过,我们关注一个名人,只需要关注他的思想和写作,而无必要把太多时间花在他的生活和个人喜好上。对这本书的立旨却相反,这本书认为主导他生活的精神上和伦理上的关切与主导他工作的貌似很冷僻的哲学问题之间是有那么一点联系的,W的哲学关切与他的感情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在某一点上是统一的。

  梁文道说这书的副名译得特别好,副名原英文为the duty of genius。中文译为“天才之为责任”。作者告诉我们,天才并不是天生下来就有某种才华和成就,天才是努力地发现它,是承担它的一种责任。天才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并不是天才有某种责任。

  W有名的撒谎悖论:“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呢?”和“孩子般纯真”回答,W要的不是天然的,要的是努力跟自己拼斗,雕琢自己,“认识你自己”,然后“成为你自己”。他的整个经历,变化的正是逐步地发现自己。

  W非常尊敬海德格尔,因为他非常努力地尝试用言语表达某种超乎言语之外的神秘的东西。W永远让人一方面觉得他清晰,因为他是做数理逻辑出生的人;另一方面他有一种苦行僧式的性格,要求一种极度的宗教体验。后来他曾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不是因为他爱国,根据书里的记录,他是为了自己,为了要获得那种直面死亡,就是站在死亡面前看看自己会不会退却,在终极的考验中,看看自己是什么人。

  W不像罗素,会对很多公共事件作出明晰的判断,他甚至常常有些胡话,对于政治事务。因为W根本不觉得那些是重要的问题,重要的问题是自己是谁,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W早年受到了魏宁格《性与性格》的影响,魏宁格提供了所有男人发现自身扔有的任何天才的途径,那就是爱。在爱中,男人只爱他自己。爱的不是他的经验自我,不是软弱和粗俗,不是他外表显出的挫败和卑微;而是爱他想要成为的一切,爱他应该成为的一切,爱他的最真和最深的清晰本性——免于一切必然性的束缚和尘世的败污。按照魏宁格的观点,拥有天才不只是高中的抱负,它是一条绝对律令。这对W影响太大的了,他追求的就是苦修式精神修炼,并不是没有性欲和肉欲,他鄙视,甚至感到罪疚,他要的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上的爱。然后,他又同时努力地求真,甚至到一种他看不过眼的事情,他会拂袖而去的地步。

  W的宗教神秘主义是作者让我们看到的另一面。宗教神秘主义就是W的名言:“对可言说者言说,对不可言说者沉默”。保持沉默的是什么?有些学者认为,不能言说的东西就是不重要的东西。W在作者的笔下认为,不能言说的东西却远远重要得多。

  后期W在哲学上又有一个转向,开始在某种程度上更了解人类社会,开始发现语词、言语是什么。除了是逻辑,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状况。怎么看一个东西,看就是方法,也是一个思考。换一个角度看东西,怎样转换视角,同样对于那些语言不可解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转换视角,哲学是不是说到底,哲学是不是一个视角转换,看东西的方法问题呢。这个哲学天才一辈子的努力,好像为了取消哲学思考的可能性。

维特根斯坦传的读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lizhiwenzhang/168948.html

推荐访问:维特根斯坦简介 all海涅·维特根斯坦

励志名言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毛泽东与王明》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奥斯卡·王尔德传经典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