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将军》经典影评10篇

2014-09-03 励志名言 阅读:

《巴顿将军》经典影评10篇

  《巴顿将军》是一部由富兰克林·沙夫纳执导,乔治·C·斯科特 / 卡尔·莫尔登 / 斯蒂芬·杨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顿将军》影评(一):[那个狗娘养的可爱老头儿]

  附送巴顿写的诗歌若干。

  本影评旨在还原史实,纠正电影的不足。以避免片面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传记类电影,我们不能只看传记,也不能只看电影。

  所以,这部电影我酝酿了很久,才找到一个时机来观赏。

  巴顿、麦克阿瑟、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隆美尔等名将的资料请移步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211214052/

  1、电影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的在为我们塑造一个硬汉的形象。事实上巴顿的温柔体现在很多细节。

  2、关于巴顿,德军负责侦查期资料的史泰格说的很对,巴顿是一名十六世纪的浪漫战士,他甚至并不属于二十世纪。

  3、巴顿不像电影里所说的那般百分之二百的横冲直撞,事实上他是一个有城府的人。后边再详细说。

  4、巴顿并非一个矛盾的人,正如“他每天跪地祈祷,但平日却脏话连篇(信主须摒弃这些污言秽语)”他正是一个真实的,脚踏实地的战士。

  5、巴顿是上天赐予人间的、神永远与其同在的、真正的战神。

  6、巴顿并没有那么讨厌蒙哥马利,也没有那么仇恨共产主义。

  7、巴顿并非是一名无时无刻不骂娘的人,相反他会在大多数时候礼貌 体面 且绅士。不然他媳妇和媳妇家族也不会看上他。

  8、巴顿热爱荣誉,但他并不如片中那么虚荣。

  阅读巴顿的《狗娘养的战争》拖沓有一个月,知道了一半的样子,这本书应该很厚重,我看的是电子书。我们需要传记本身来还原史实,也需要电影从艺术的高度去塑造甚至去为我们横空架设一个英雄。但在巴顿的书中,对于战争,是如此的不值一提,对于负伤,是如此的小题大做,甚至连在写给妻子的家书中都只是一笔带过,且不做重点来叙述。反而他的重点focus在战马本身、在身边的士兵。或者在某场战役中,中弹的屁股,他也会觉得,提到这种伤势很丢人。

  值得声明的是,巴顿屁股中弹的故事,经常被其他军官拿来做笑料,有一次又有人提起,他们的上司嘲笑地说,巴顿皮肤中了一枪,那是因为他没有像你们一样躲在装甲车的避弹椅中。这就是巴顿,他永远冲在最前线,他永远与士兵同在,他永远不惧怕前线上的炮弹与轰鸣,他真的拿出手枪朝空中的敌军轰炸机对射。

  巴顿的骨子里,血液里,流淌的全部是好战的基因。这是因为造物主的浑然天成,还是后天培养?这绝对是历史的必然与巧合。他是天赐的礼物。巴顿出生于军人世家,祖父本身就是美国内战的英雄,但父亲并不希望儿子参与战争本身,最多希望其在军校学习,并谋取军官职位。可惜,自从八岁还是九岁的生日收到父亲送的一把手枪,巴顿的一声已经开始改变。从他整个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即便是未启蒙的巴顿,他所作的一切,似乎都是在为着一场战争而做的酝酿,铺垫和努力。

  从争取进入西点军校起,(中间有若干不随心,)但通过巴顿自己机器父亲的努力,最终如愿。巴顿的城府和心机也体现在这一点,与其妻子的相恋是天然的,但他更知道如何利用这层关系为自己的仕途(为了参战的仕途,并非是政治仕途,事实上巴顿对政治毫无野心)铺路。

  最让我惊呆的是,巴顿在自己的传记中对于战争的描写是如此轻松,一笔带过似的,如同家常便饭。对比下来,看一看太平洋战场上的老兵纪实文学,总会让人对战争本身的认识有偏差。这不是因为战争不残酷,而是因为在巴顿眼里,战争是活着的意义,因此一切都不再那么夸张。

  战争谢幕了,巴顿也该谢幕了。片中说的对,巴顿毕生的心血投投身于战争,在军校期间巴顿成绩非凡,尤其是对军事史、战争史,古罗马希腊的整个战争线路,他都了然于心,像一个庞大的蜘蛛网般的体系,闭上眼睛就能3D。他是个浪漫的战士,在路过古罗马战场时,在慰问因失去汽油而不得不与敌人肉搏的士兵时,在战地医院跪地像垂死的士兵喃喃自语时。事实上巴顿真的灵一个将死的士兵奇迹般的恢复过来,正是去为其送勋章之后,这名士兵苏醒了。巴顿曾在给妻子的家书中提及。这样的事情会令他喜出望外,反而,上了头版头条的东西在传记中没有任何炫耀。

  巴顿热爱荣誉,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物有所值。他知道自己要做的就是一直向前,而他所需要的只不过是BOSS或者国民的一个点头认可,仅此而已。在巴顿因扇耳光时间暂时被打入冷宫之后,艾森豪威尔令布莱德利(巴顿之前的属下)分给巴顿一个装甲部队去协同蒙哥马利时,布莱德利就曾感叹,给巴顿一个头条,他就能前进30公里。但其实巴顿热爱的是荣誉,而不是虚荣。这是电影在表达方面的偏差,他需要的是认可,而不是数不清的勋章。

  再说说艾森豪威尔和巴顿。艾森豪威尔和巴顿都是马歇尔提携起来的名将,艾克起初只不过是一名将军的参谋长,在被马歇尔推荐作为欧洲盟军最高指挥官之前,他没有具体的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这正是艾克的过人之处,也是他能够驾驭蒙哥马利(在北非战场击败隆美尔,在英国被誉为救星,地位仅次于女王)这头驴,能驾驭巴顿这头驴的原因。艾克被派去英国视察当地情况,回来后主动上交了一份作战计划,与马歇尔心中的计划完美的一致,马歇尔终于明白这个人是一个天生的协调专家和统筹专家,他可以不用上前线去指挥装甲车,他只需要坐在指挥所里就能大胜仗。这样的一个人,巴顿,蒙哥马利这种驴必然不服气,但艾森豪威尔用巧妙的方式安抚了最要命的两个人。其外也包括麦克阿瑟,这都是当时战区里响当当的人物啊!也正是因为艾克天生的外交技能,最终使得其成为美国迄今为止第一个军人出身的、五星上将出身的总统。

  而巴顿呢?他对政治不感冒,他对政治那套把戏了熟于心却偏偏不爱这么做,他的生命就在于战争本身,而不是权力。

  片中没有精力提及很多巴顿的故事,巴顿是美国装甲师的创始人,当美国大兵还对着坦克这种东西手足无措的时候,巴顿已经钻到了机车内开始研究装甲车的协同作战和指挥。最初的装甲兵协同作战的很多沟通技巧就是巴顿发明的,甚至连向前,退后,停止战时沟通技巧这些都是他发明的。巴顿还是骑兵出身,还参加过奥运会,拿了第四吧。我忘了。美国大兵见面的通俗军力就是巴顿用马鞭打招呼的常用动作,这种军礼直到现在,美国军人都在使用。

  巴顿还是一个深受媒体坑害的优秀将领,因为没有再前线的记者,他们不懂得巴顿对士兵的爱之深,恨之切的感受。在他们眼里,巴顿可能是一个恨不得所有士兵都冲出去为其赢得荣誉的人,而在巴顿眼里,他认为跟着他混,成不了英雄,但至少也不要成为懦夫。当然,在后来的媒体报道中,巴顿的形象还算是正面,因为他的战绩太过辉煌了。辉煌到不可否认。

  在挺进柏林的路上,片中也演了,士兵们开着玩笑说地图找不到现在所在的地方,旁边的打趣说,当然没有了,那是因为我们早就超出了这个范围。是的,这才是巴顿。他在与对手作战之前会先去研究对手,他在军校时期就已经阅读了隆美尔的战时文件《 进攻中的士兵》,这本书的本来不是书,而是隆美尔在军校任职的时候自己写的教材,他给步兵讲课,后来各种周转,被希特勒的得意助手——宣传部长戈培尔拿到,推荐给希特勒,希特勒看后大喜,命其出版,并把隆美尔调到了身边做侍卫。说远了,这也是隆美尔的发迹史。

  巴顿在挺进柏林时缺乏燃油补给,他不会指望后方,相反,他用最极端的方式来补给自己。前进!去攻下德国人的城墙,去拿德国人的燃油,去拿德国人的香槟奖励将士。巴顿挺进的速度,快到盟军根本跟不上,片中也演了“就算是出于礼貌,巴顿也该告诉我们他的位置。”

  真的不是我跑得太快,而是你们走的太慢而已。

  片中有一点让人费解的地方,分析来看应该是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对于隆美尔之死,只通过巴顿的一句话带过,这里边刺杀希特勒的其中之一,就是隆美尔。哎,又跑偏了……有兴趣的看我相册,war & history内有详细介绍。

  我个人对巴顿从小到大的,对战争的渴望都感同身受,因为我也是个战争贩子。正如巴顿恳求布莱德利说:我可以做个小狗儿,只要有仗可打。

  最后我突然想起一句话

  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不足以拼天赋。

  愿你我,都成为巴顿。在生活中,在战场上。

  更有趣的是,扮演巴顿的这个人,也叫乔治。他也是个老不死的倔强老头儿,曾因为巴顿将军活的奥斯卡奖,但他竟然拒绝领奖。

  《巴顿将军》

  小雨对一个人的抚摸,是辽阔的

  卢森堡,哈姆二战美军公墓,是一块无声的布

  一头加利福尼亚狮子,埋在这里,那些草

  或者不如说,那些鬃毛,依然活着。十字架下的

  六千多位阵亡士兵,以嘴唇,推动地下的岩石

  跑动。圣路易弧形拱门,弯下腰的一刻

  孩子们看到了,麦哥娜姆甜玉米,真实的曲线

  而他们的父亲,依然抱着毛瑟枪,蹬着大皮靴

  寻找蚯蚓的旗帜。这个小老头

  墓志铭写着:乔治•S•巴顿第3集团军上将军号02605

  小雨在皮肤上的渗透,是苍茫的

  冷丁,背后有人拍了我一下,回头看去

  什么也没有。倒是我灵魂掉到泥土的声音

  很快接近黑夜的炮群

  《笔录》

  一只猫跳进扩大器,森林多了一个王

  花儿鼓掌,红药水仍坚守贫民相

  少女们都搬到树上栖息,抬高了社会视野

  无所事事的我,选择容易曝露乳房的雨天

  把瞎子阿炳拖出来毒打一顿

  《送花人》

  天空说,蛇缠过的石头有神性

  门开了。双手,似两块黑炭的老者

  来给父亲送鲜花。他不知道,我父亲已死了十年

  老父生前帮过他。这使他的眼睛,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知道父亲喜欢花,他就执意天天送

  拗不过他,父亲只好以付钱为条件。两位白发老人

  牵起了手,杀死了泥土的裂缝

  临终前,父亲叫我保守秘密

  记得当时窗台的花,冒了一下烟,就变得无踪影

  惊异地上,冒出一只从未有过的茅草鞋

  现我已破产,变卖了房屋,不得不把实情告诉他

  第二天,他儿子来电话,说老人走的很安静

  我手中的话筒,怎么看怎么像,一只面对自己的手枪

  《老农的脸上有一只苍蝇在爬》

  城市的暗角,秋风凉如铁

  有只苍蝇在一位老农的脸上爬

  它爬得很轻也很慢

  仿佛要在老农未睡醒之前

  检阅完这位粮食之父的一生

  沟沟坎坎也实在太多了

  苍蝇有些吃不消

  但还是充满安全感,它决定在此处

  选好一块墓地

  它觉得它与他,同属一个阶级

  细小的生命,往往死掉之后

  我们才会唏嘘地发现

  过去的江山已不在

  《重症监护室》

  我把一个魔鬼,骗到大号笼子里

  像养鸟一般地驯化,以期拓展人类文明

  后来却出乎我意料,它怀孕了。说生物父亲

  正在我体内,要把我分裂出一窝小老鼠

  《巴顿将军》影评(二):巴顿欧巴

  原谅我这个暧昧的标题,只是用来吸引萌妹子和腐女进来而已^_^每次失眠时总是写作欲望最强的时候。写一下巴顿将军的影评吧。

  这部电影怎么说呢?标准美国式英雄电影吗?好像又不落俗套。。。。。

  先说说乔治巴顿,这位仁兄。百度百科恶补了二战资料才知这个男人真牛,牛得一逼。完全就是那种标准的硬汉般的身体+钢铁般的意志,外加很cool!能文能武,带过兵打过仗,得过奥运会马拉松还是铁人项目第四名(这两个项目感觉分不清,反正都是变态才能玩的体育活动,),前三名都是瑞典人,那届运动会就在瑞典。。。天知道那3个瑞典选手有木有抄小路走捷径作弊呢。。。

  至于巴顿带兵打仗的军事才能更是登峰造极,深谙“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这一兵法的男人,干起来,自然是摧枯拉朽,勇不可当。看看他的对手就可以对他的强大有所认识,沙漠之狐隆美尔,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他还带领第三军团解救了著名的101空降师,如果你不知道的话,请百度一下兄弟连。如果拿破仑是狮子,隆美尔是帝国之鹰,那么巴顿就是一头北美野牛,横冲直撞的发怒公牛,战场上的推土机。

  人无完人、巴顿这老小子的弱点就是脾气暴躁,喜欢骂爹骂娘,还喜欢打士兵。怎么有点张飞末年的赶脚。有人曾经曰过,有本事没脾气是一等人,有本事有脾气属于二等人,三等人就是没本事脾气还tm特别大。由此看来,巴顿将军只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军神。

  再来说说这部电影吧,开场的美帝国旗,有点引人注目。美国人就喜欢玩这套,无论是超人内裤外穿,还是米国队长的三色戏服,小丑般的山姆大叔,都是引人注目,是的老子就是世界最强国家,老子就是世界警察,怎么样。美国就是这么嚣张,当然他有资格嚣张。

  然后就是片中的美式幽默,巴顿将军手枪打飞机,怎么听起来有点色情网站的内容,正经点,这是影评呢!还有巴顿的副将打仗和士兵躲在一起,士兵问,是谁指挥的?他居然说不知道,但是应该吊死他。其实就是就是他指挥的-_-#还有巴顿将军养的斗犬比特犬,居然怕英国老奶奶的贵宾犬,真是令人汗颜。还有片中的古典文化内容也挺诗意的,无论是古战场遗址,还是提及拿破仑,唐吉柯德等等,巴顿将军本身就是个迷信轮回转世的浪漫“十字军战士”。。。。一些都让人心生向往,毕竟每一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英雄情结。

  以上是亮点,缺点就是意识形态言论太多,看起来有点恶心。

  最喜欢的巴顿将军名言就是那句,没有人靠为国捐躯赢得战争,应该让敌人为他们的国家为国捐躯!这句话真是满满正能量的心灵鸡汤啊!

  《巴顿将军》影评(三):一个16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如何在20世纪媒介环境前败下阵来

  要描述《巴顿将军》在电影史中的地位是件有点困难的事。这部由科波拉导演,投资浩大,制作豪华,分了上下场的大部头传记片,在1971年的奥斯卡曾一举斩获七个小金人(虽然男主角乔治•斯科特和他扮演的角色一样桀骜不驯,拒绝领奖),但在电影类专业书籍中的提及频率并不是那么高,名气好像都赶不上《低俗小说》、《罗拉快跑》这样的非主流片子。如果不是最近想要找些关于二战的影片来看看,而且对《甲方乙方》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好感,这部名字本身就不太吸引人的《巴顿将军》都快被遗忘在我片单的灰堆角落里了。

  好吧,这部电影讲了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乔治•巴顿(1885-1945)将军这个人(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是一部标准的传记片。而且跟天朝盛产的讲述某某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县委书记宣传片一样,都从某种程度上宣扬了一种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

  不过稍微有点阅片量的网友都能得出以下结论:人家美帝的主旋律片子从来不会把人拍得跟神似的,半点缺点没有,全是正面、高大、积极的形象。这部片子里的巴顿将军,作为一名立下赫赫战功的四星上将,也是一个正常人,也有各种人性弱点甚至黑暗面,而且还不小——他是一个嗜血战争狂魔,喜欢辱骂甚至殴打士兵,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惜无谓牺牲士兵的性命来换取自己的荣誉,被称为“血胆老爹”。

  除此以外,他每天阅读圣经,跪地祈祷,但是满嘴脏话,而且相信轮回,并且认为自己曾经参加过两千多年前的迦太基战争,曾经在拿破仑麾下带兵打仗。他会写诗,而且是16世纪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他是美国陆军最有钱的军官之一,他的常设命令是:永远进攻,永不防守。他认为,专业军人只有一种恰当的死法,就是死于最后一场战争,最后一场战役的最后一发子弹——结果自己却死于1945年12月21日的一场车祸,尽管电影结尾非常挽尊地让他在一场牛车车祸中幸免于难。(相比之下,同为二战传记片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就显得很客观。)

  好了,现在进入正题。这部电影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让人瞬间想起了高中政治课……)是巴顿和其他二战著名人物——艾森豪威尔、布莱德利、蒙哥马利还是隆美尔之间的矛盾么?是巴顿和纳粹之间的矛盾么?还是形而上一点,是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矛盾么?

  我认为《巴顿将军》的主要矛盾,是巴顿这个人和他所处的整个环境的矛盾(从这点来说,此片和《霸王别姬》有一种深层的契合性)。而且,具体来说,这个矛盾是巴顿和他所处的整个媒介环境的矛盾。

  为什么是媒介环境呢?以及,什么是媒介环境呢?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参与到这场战争中。如此大面积的地域、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被调动到这场战争中,除了武器科技、交通科技迅速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以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媒介技术的发展。

  在远古的口语传播时代,战争常常局限在几个城邦,或者少数几个国家之间。这主要是受限于信息传播技术和交通技术的落后。马拉松的起源讲的就是在公元前490年希波战争中,雅典人最终获得了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派飞毛腿战士菲迪皮茨以徒步奔跑的方式跑回雅典城下报信,结果把飞毛腿累死了。

  试想一下,报告胜利消息这个任务,放到现代社会,即使不用现在的网络科技,就算是二战时期已经非常成熟的电报技术,也是瞬间秒达。信息传递的时间成本被大大缩短了,而且还同时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如果不是无线电波可以被任一设备截取,估计二战中就没有必要花这么大成本来设计密码和破译密码了。

  在二战中被广泛使用的无线电技术使得时间被大大缩短,空间也被大大压缩,军事将领们的决策可以做得更快,也就可以做得更多,这就导致了战争的规模不可避免地扩大开来。试想,如果没有无线电,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的领导人,商量一件小事情,就算坐飞机来回跑,也得谈上几个月。靠这种效率,发动一场邪恶的世界级反人类战争起码也得十几年,说不定早就胎死腹中了。

  而二战中同样繁盛起来的其他媒介,尤其是报纸和电影,更是对于调动广大民众以各种形式参与战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传播学中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几个欧洲国家的人被困在一个小岛上共同生活了很久,一直相处甚欢。结果突然有一天一份报纸来到这个小岛,告诉居民们原来他们所处的国家已经开战很久了。于是一场远在欧洲大陆上的战争,就这样通过一份报纸蔓延到了这个小岛上。

  是的,对于二战时期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除了自己所处的区域经历的炮火以外,战争更多的是存在于报纸里,或者是在电影院上映的新闻片里。一个美国西部的农民尽管可能一辈子连一个日本人都没见过,但却并不妨碍他在珍珠港事件后对日本人咬牙切齿。战争,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的大规模战争,更多的是活在普通人所接触的媒介环境里。

  这样一来,战争就变得没有那么纯粹了。作为一名军事将领,你不光得会带兵打仗,还得会国际政治、外交措辞、政府公关、公众演讲、应对媒体……还得塑造个人形象。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血胆老爹巴顿是一步步走向没落的,一场硬战过后,他扇了一个哭鼻子士兵的耳光,结果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艾森豪威尔直接一纸命令发来,让他向所有士兵、媒体、民众道歉。这件事情的舆论发酵居然还使得他在诺曼底登陆中直接被架空,成了虚头将军。期间,他发表了一场非正式演说,因为在罗列同盟国成员时忘了提到俄国,又引起了一场舆论讨伐。巴顿的师弟兼下属布莱德雷,后来反而成为了巴顿的上司,更多地是因为他比巴顿更善于为人处事,而不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

  是的,战争变得没有那么纯粹了。说好听点,这是对一个军事将领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验,说难听点,打仗也不再是打仗了。

  其他事情难道不是一样吗?A不再是A了,B也不再是B了。A表面上变成了A’,实际上变成了C或者D甚至是Y。《娱乐至死》里谈到过电视媒介对美国总统竞选的影响,尼克松曾经把自己的一次竞选失败归结于化妆师的蓄意破坏——自从选民能在电视上看到候选人的长相以后,他在竞选演讲中说了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他的颜值更重要。

  今年北京青戏节上有一个瑞士话剧《舞台假日》,讲的是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是如何被资本腐蚀的。其中有一个比方,一个大妈给舞蹈房擦洗地板,结果从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屁股是多么漂亮,于是她就一边擦地一边看自己的屁股,一边擦地一边看自己的屁股,陶醉于自己的翘臀不能自拔。请问:这样的擦地还叫擦地吗?

  当艺术不再是为了创造和分享美,而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获得赞助商的支持,增加个人知名度从而提高广告代言费,或者满足观众的感官刺激从而获得更高的票房或者演出收入……这件事还叫艺术吗?

  当上大学不光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获得一个漂亮的绩点,多争取几次出国交流的机会,拓展人脉关系,谈一场恋爱,通过社团活动和实习增加简历份量,从而找到一份好工作,赚更多的钱……这件事还叫上学吗?

  当手段变得比目的还要重要,当X不再是X,我们的生活还是生活吗?

  《巴顿将军》影评(四):巴顿眼中的川普

  特朗普提名了新一任的国防部长,说疯狗是新时代最像巴顿的将军。于是搜来这部老片,重温了一下巴顿将军的故事,看完后,感觉那个顽固的、冷酷的而且永远进攻,不懂政治和外交词汇的巴顿,和特朗普确实很像。

  巴顿几次失言都被媒体放大,导致他一直被排挤在战争之外,而在德国那边获得的赞誉远大于盟国。殴打士兵,说他软弱,这一传统战争的态度,在现代心理学家看来,是不人道的。说苏联的坏话,固然是大家都有的态度,但是公开说出来,也是不明智的。在当时的美国,他不吃香,被排挤出权力圈,但是如今的美国,特朗普虽然也不吃香,但是能够登上最高权力。这就是历史啊。

  巴顿的战争成就,在电影里表现并不多,总体有三场:北非的沙漠战,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山地战,还是欧洲战场上的平原战。第一场,因为有情报,准备充分,完全看不出他的谋略,只知道他不怕死,飞机来了也探出头来。第二场,急行莫西拿,为了战绩,牺牲了大量士兵,虽然他自己也不在乎生死,但是毕竟他还是不用死。这一点让我想到毛主席。这里也没有看到多少战绩,表现得什么枪杀驴子,慰问士兵,也就那样吧。这倒是学到了左传的特点,写战争集中在战争之外,而不在具体的战争场面。这就是塑造将军和塑造连长的差别吧。第三场,巴顿真的冲锋在前,雪地行军,也不忘祈祷,又是亲自指挥交通,最终解救了被困的盟军,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战争场面表现不多,就糊里糊涂地赢了。

  导演还用了文学手法,从隆美尔的角度来塑造巴顿的神人形象。德军从希特勒到隆美尔,出奇地只怕巴顿,连蒙哥马利都不放在眼里,更别说什么布拉德利,艾森豪威尔。盟军也乐见其成,用巴顿做掩护,开启了诺曼底登陆。德国人之愚蠢,也实在是让人唏嘘。希特勒个人独裁,打英国又打俄国,还不懂外交手腕,拉来了美国,越到后期越愚蠢,真是佩服。

  这是经典好莱坞的手法,史诗片习惯的气质:舒缓的节奏,拿腔拿调的对白,宏大的场面,特写、远景的交替呈现,看起来非常舒服。

  要说美国人,都是平民主义,务实主义,像巴顿这样的南方贵族,动不动就凭吊古迹,以诗咏怀,真的很少有。而且他的固执和直率,在狡猾的外交和军事领域,就更加不讨好了。不知道美国人为什么突然在1970年对巴顿这个古典人物突然这么热心?

  要说现在看巴顿,恐怕川粉都会喜欢,尤其是美国白人,巴顿完全符合了他们的想象,虔诚的基督徒,永不说痛苦和失败的冷面英雄,文采出众言辞幽默的演说家。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肯定很喜欢,雷德利斯科特则不一定会喜欢。

  《巴顿将军》影评(五):关于巴顿将军的看法

  开始的第一场戏,导演安排一面星条旗占满整个银幕,然后让全副戎装、挂满勋章的巴顿一步一步踏上星条旗前方的讲台,面对镜头滔滔不绝的发表一篇“美国军人最伟大”的演说。表面上他是在对新兵演讲,实际上是对看电影的观众训话。这种泰山压顶式的大美国主义在乔治斯克特的精湛演出下,不但不惹人反感,反而使这段长达五分钟的训话成为影史经典,并在一开始就成功建立了角色性格与影片主题。 巴顿对制军上有自己独特的一手,他在刚刚当上骑兵团长的时候,就预言未来的战争马匹是用不上的,虽然他还是积极的训练着自己的骑兵部队,但这支部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骑兵,在后来的战争中证明了巴顿所说。艾森豪威尔可以说对巴顿的一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别人都不赞同巴顿的军事理念的情况下大胆的起用了他,任命巴顿为美军西西里战役的指挥官,在一才去医院视察的时候发现了一位未受伤的士兵,就大骂这个士兵,并打了他还要枪毙。这件事情让那些反对他的人抓住了把柄,还是在艾森豪威尔的极力保护下,巴顿只是给这士兵道歉,并没有什么大的后果。因为艾森豪威尔实在喜欢自己的这位爱将,他知巴顿的才能,所以就尽量的让他发挥。

  《巴顿将军》影评(六):迎着枪炮

  巴顿将军,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甚至很让人讨厌!满口脏话,动作粗鲁,但是他的直率作风与赫赫战功却不得不让每一个了解他的人佩服,他是一个为战争而生的疯子,迎着飞机的机枪就是干,丝毫没有躲避的意思!或许真的是经历了太多战争之事,他已经无法学会如何去迎合政治,如何去掩饰自己心中的不满,“我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我真希望我说过。”

  看到他在艾森豪威尔的要求下,向全体士兵道歉时,落差感侵袭而至,这么强硬的一位将军,还是妥协在命令下,这才是现实……他真的在学习,收敛,他试图收起自己挥舞的爪牙,用伪装的摇尾来换取上战场的机会,在这个伟大的时刻,他希望自己可以参与其中。willy就是那时候的巴顿将军吧,本是为战争而生,却违背本性的收起自己的凶猛,被一只虚张声势的小狗吓住,但巴顿会被吓住吗?在欧洲战场胜利后,面对着苏联统帅,他还是面不改色的说出了那么无礼的话,虽然我并不赞同他的做法,甚至还非常讨厌。但不得不说,这混蛋真的很有魄力。

  巴顿将军治军堪称一绝!军纪严明,对士兵的要求极高。面对战地医院中的伤员,巴顿的情绪是低落,愧疚的,因为士兵们在他的指挥中受伤死去。面对那位全身绑满绷带的伤员时,巴顿俯下身子为他挂上了勋章,那一刻,我怀疑他在作秀,但,他是巴顿,他不会这样做,他把深沉的情感投注到那轻轻的一吻中。与之对应的,面对那个情绪崩溃懦弱的士兵,巴顿忍不住大发雷霆,甚至扇了它一个耳光!“战争需要的是勇士,不能让他在这里玷污了神圣的伤员们!”那一刻,我表示支持!战争允许懦弱,但不允许逃兵!哭哭啼啼是对战士的侮辱!

  强硬作风和巨大伤亡换来的是势如破竹!“我们要做的事就是不可能”,面对在座将军们的质疑,他傲然的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他是哪里来的信心?!这不是一部带有主角光环的小说,这是真实世界的战争!无法想象凭着这样的狂妄,他是怎么活下来并获得赫赫功勋的。但他做到了。于是,英雄诞生在不可能之中!他解救了空降师,解放了巴斯通!

  电影没有太多对战争的描写,甚至对于影响世界的战略战术也只是轻描淡写的带过,但巴顿在战争的巨大作用却是表现了出来,同时还有他复古如唐吉坷德的性格,这是一个可以单枪匹马,直入万军的老将!可惜的是,他活在过去……

  《巴顿将军》影评(七):不是篡改,只是避重就轻

  《巴顿将军》是一部1970年的美国电影,在当年度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等7项大奖。这部根据真人实事改编的作品,虽然是以二战期间英美盟军在欧非的各大战役为背景,里头也出现许多战争的场面,但本质上仍属于传记性质,而非典型的战争片。

  巴顿将军是美国军界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进取、爱国、勇敢,在二战期间建下彪炳的战功,堪称一代军神。然而,巴顿的性格上却有着致命的缺陷,在强烈的爱国情操背后,隐藏着狭隘的民族主义,对同为二战盟军成员的苏联,抱持着强烈的厌恶情绪,屡次说出和做出让美国政府蒙羞的事情。由此看来,好莱坞为何拍《巴顿将军》、以及将如何拍《巴顿将军》,便有迹可循。

  1970年时,美国正在亚洲如火如荼地打着越战,国内的反战声音则是一波高过一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选择勇敢爱国又对共产主义抱着刻骨仇恨的巴顿将军作为拍片题材,自然能够壮大美国军方的声势。基于相同的原因,《巴顿将军》这部影片必须拍成传记片而不能拍成战争片,因为战争片就会出现大量的伤亡和牺牲,这显然不利于美国军方的立场。

  然而,不管是从战争片还是传记片的角度来观看《巴顿将军》,这部影片都不够翔实和深入,里头截取的战役进程和性格面向都不完整、流于片面。但《巴顿将军》确实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美国军事宣传片,严格遵循“两不能和四没有”的指导方针,也就是不能说假话、但也不能说坏话;没有惨烈牺牲、没有战术错误、没有勾心斗角、更没有可疑事件,有的只是鼓舞人心的勇敢、强大和不畏牺牲。

  ■巴顿其人

  巴顿注定要成为一代名将,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军人,要效仿古代军事将领,在战场上成就一番功名。巴顿的家族算得上是军人世家,家境殷实且父母都全力支持这个儿子向军界发展。巴顿身上具有许多一流将领应有的特质,勇敢爱情、性格坚定,对军事军备方面事务不仅充满热情,还极具天分。在整个军旅生涯中,巴顿都是军纪严明、一丝不苟,念兹在兹的都是驰骋沙场、建功立业,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巴顿是个天生的将才,不仅对下属要求严格,还总是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并且对战局变化、战术布局有着绝好的直觉判断。然而,巴顿也像许多古代名将那样,缺乏政治上的洞察能力,为人鲁莽、行事冲动、讲话直率,难以受到管束和控制,一离开战场就开始添乱,频频说错话、做错事,影响内部的安定与和谐。由于军纪严明且不怕牺牲,巴顿的部队在战场上移动迅速、攻击力强大,是军方必须倚重的战将,但又因为难以管束,对他不能授予大权、任其发挥。

  巴顿的性格矛盾多样。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却又深信灵魂转世之说,认为自己是历史名将的转世,在历史的各个点上参与著名战役、留下自己的名字。他熟读各种军事历史书籍,但又坚持每天睡前读圣经。他讲究军纪,但在关键时刻又不忍心惩罚犯错的下属。他意志坚定,但面对生命的逝去时又常感伤落泪,还为此写下一首首小诗。

  ■二战西战线

  要持平地看待一部历史片,便需要对历史本身有一些的了解。1941年时,德国对苏联宣战,陷入战火中的斯大林频频要求英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缓解苏联的紧张情势。然而英国一方面觉得没有足够兵力进行登陆作战,一方面害怕苏联顶不住德国,始终不肯贸然出兵。在国际压力下,英美军队直到1942年11月份才决定从北非正式登陆,由美国的艾森豪将军担任盟军总司令。负责带领美国特遣部队的巴顿将军便是在此际,首次登上二战的舞台。

  在二战的西战线上,有几位著名的盟军将军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一个是盟军总司令艾森豪,一个是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一个是美国的布莱德雷将军,还有一个就是巴顿将军。其中,艾森豪的主要工作除了确定具体的战略计划外,还包括协调英美两军之间的合作。而布莱德雷将军则是艾森豪的亲信,负责担任艾森豪在前线的“耳目”,后来在巴顿进军北非时,成为巴顿的副司令官,但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时,已经摇身变为巴顿的顶头上司。

  盟军在二战时期的主要进程是:从北非登陆、展开北非战役(1942年)、消灭德军在北非的势力,登陆西西里岛(1943年)、进攻意大利南部,实施诺曼底登陆(1944年),从法国西线向德国发动全面攻击。在这整个过程中,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展现了强烈的抢功态势,包括西西里岛战役和对德总攻击上,数次不顾现实情况,不管美军所占的攻击位置更佳,以及在欧洲战场上投入数倍于英军的兵力,都坚持由英国主攻、获取主要的战功。

  最开始时,巴顿凭借着北非战役一举打响,是美军最看重的将领,但他在西西里岛战役时,自作主张改变进攻路线,最后虽然取得胜利、为美军夺得头功,却也因此得罪了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而在西西里战役获胜后,他竟然公开掌掴和辱骂患战场恐惧症的士兵,遭到美国媒体揭露、引发民众反感,结果便被雪藏、留在西西里岛上驻守。不过据说,艾森豪将巴顿留在西西里岛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利用他的名声和不明确的动态,转移德军的注意力和牵制一部分的德国军队。

  1943年下半,世界战局开始发生变化,德日两国开始出现败象,罗斯福和丘吉尔终于决定配合斯大林的要求,在欧洲正式开辟第二战场,由艾森豪继续担任总指挥。随之,艾森豪选定布莱德雷将军担任美军集团军群司令,巴顿将军则担任第三军团司令,听从布莱德雷的指挥。对这样的安排,巴顿虽然满心感到委屈,但为了能上战场,他也只能顺从。结果,超级战将巴顿和第三军团就此便在欧洲展开所向披靡的闪电攻势,直到跨过莱茵河打到德国为止。

  虽然说在西欧战场上,巴顿带领着第三军团展现迅猛的进攻力量,以及卓越的局势预判和战略拟定能力,但美国军方始终没有放任他自由发挥,数次在战略上和补给上对他施加压力,结果便传出巴顿功高震主、遭受打压、以及功劳被抢的说法。相较于巴顿的突出表现,布莱德雷将军曾经一度误判局势,使得盟军遭到德军的强力反扑,还曾经因为过度保守,强制巴顿放缓进攻步伐,结果不但让德军获得喘息和突围的机会、造成美军无谓的伤亡,还延后战争胜利的时间。而艾森豪将军也因为一再照顾英国蒙哥马利将军的私心,罔顾美军这方的反对,在战略上产生来回摇摆,平白错失进攻时机和造成不必要伤亡。

  在德国投降后,巴顿被派往斯洛伐克,并被任命为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但在这段期间,他可能是因为持宠而娇,陆续发出对纳粹友善、对苏联仇恨的言论,甚至私下放走纳粹俘虏。最终更因此遭到调任、就此离开权力中心。在1945年12月时,巴顿死于一起疑点重重的车祸。至于艾森豪将军、布莱德雷将军、蒙哥马利将军则一路加官进爵,艾森豪最后还当上美国总统。

  ■两不能和四没有

  在战争时期,要鼓舞军民士气,没有比正面的真实案例更有效果的。然而,平心而论,《巴顿将军》不是一部好拍的电影。

  首先,巴顿将军本身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其次,影片里头涉及的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加上关于二战的研究著作数量庞大,内容上必须经过确实的考据,不能出现虚假或明显错误,否则便会引起一系列的争议甚至诉讼。再者,作为一部战争时期的军事宣传片,但面对着国内高涨的反战情绪,影片里头不应当出现惨烈的战斗场面,无论是我军还是敌军尸横片野,都只会提醒民众战争的残酷,助涨反战的情绪。最后,影片还不得出现任何会损害美国军方形象的内容,让民众对美军产生负面的观感,因此上头提及的那些战术错误、勾心斗角以及可疑之处绝不能出现,至少不能是出现在美军这一方。

  既要弘扬巴顿将军个人的爱国情操与无畏精神,又要透过巴顿将军的骁勇善战和战无不克来彰显美军的强大,还要遵循“不能说假话、不能说坏话;没有惨烈牺牲、没有战术错误、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可疑事件”的指导方针,确实非常困难。毕竟,在凸显巴顿将军的战功时,便不得不展现他在各个战役上的优秀表现。然而展现巴顿在各个战役上的优秀表现时,又不能太认真地呈现战场上的猛烈对战,与此同时,还得合理解释他的进攻为何屡屡受到上层的阻挠,事后还没能得到应有的荣誉。而以巴顿个人的人格瑕疵来解释军方对他的限制时,要将这个瑕疵说得足够严重、但又不能说得太严重,否则便会影响观众对巴顿的“爱国情操和无畏精神”的认同,甚至连带影响观众对美国军方的整体观感。

  在做减法的基础上,去掉那些不能谈的事情,《巴顿将军》的拍片策略便只能是拍一部人物传记片而非战争片,不光如此,还必须将故事焦点高度聚集在巴顿个人的性格上头,完全透过巴顿在某些场合和某些战役的决策和具体行径,来凸显他的爱国情操和无畏精神,以及行为鲁莽和讲话直率的缺点。如此便无需对美军在西欧战场的大小战役做全盘和完整的叙述,那些战略上的干预和失误便能略而不谈。而且,将镜头紧紧黏贴在巴顿身上,巨细靡遗地呈现出他强调军纪、鼓舞士气、亲自鞭策和指挥的种种行动,便能在不对具体战役场面多做演绎的情况下,带出巴顿的骁勇善战,以及他麾下士兵的勇猛坚强。换言之,影片要强调的是,巴顿在西战线上的成败、功过,全都是因为他自己,和其他人没有关系。

  于是在《巴顿将军》这部电影里头,可以看到的是,巴顿作为一个军人,有着强烈的荣誉感,作为一个将领,处处以身作则,为达胜利、不惜牺牲。影片开头那的那一幕,便是整部片子的精华所在:巴顿一人站在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前,掷地有声地发表一篇长达5分钟的演讲,以略带粗俗的言语,伸张大无畏的军人精神。而巴顿本人在性格上的缺陷,则被简单地浓缩成他早已认清布尔什维克党的本质,但因为缺乏政治敏感度、讲话过于鲁莽直率,造成美国政府和军方的处境困难,这才铸就了一代名将的落寞结局。至于他在西西里岛期间的夜夜笙歌,放任亲纳粹势力的重燃与坐大,还是担任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期间私放纳粹的行为,都被彻底略去。

  至于其他人物,影片当中更是最大程度地简化其他人物的表现和比重,其中,蒙哥马利将军负责一肩挑起自私自利、愚昧抢攻的所有责任,反正他是英国人,只要不说得太离谱就行了。艾森豪将军的形象是知人善任、忍辱负重,对于巴顿这种一再闯祸的下属,还能包容他、将他用好,更是毫无私心地协调英美两造的意见,以盟军的总体利益为优先考虑。布莱德雷将军的形象则是沉稳内敛、低调克己,一切都以大局、以上头的指令为重,不贪慕功名、不自私妄动,对巴顿的冲动性格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包容和牵制。

  一部获得美国军方支持的历史军事片注定是可看性十足,毕竟有军方提供场地、设备、人员和技术的支持,在逼真和大气上是有先天优势的。总的说,《巴顿将军》并未篡改历史,它只是以避重就轻的方式营造出军事宣传片的效果,将每个人物的性格都简化成单薄的纸片。对此,《巴顿将军》的编剧弗朗西斯-科波拉曾说:“如果拍一部赞颂他的影片,那简直是笑话,但如果拍一部谴责他的影片,那谁也拍不成”。而《巴顿将军》的男主角乔治-斯科特则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后拒绝领奖,因为他觉得自己没能完全意识到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没有全部把握住角色巴顿的性格。真的,不是篡改,只是避重就轻。

  《巴顿将军》影评(八):观《巴顿将军》有感

  看了影视鉴赏老师给我们放的《巴顿将军》之后,感触颇多。

  巴顿将军,他是一个为战争而生的人,他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是一个天生的战士。当他站在军队的前面像个威武的斗士时,他才能安静,他才能找到自己。 他太爱战场的味道了,那飘洒着燃烧的汽油和鲜血的味道。 他喜欢读诗,他来到几千年来的战场,畅想着迦太基人和罗马人的决战,现在是一场和隆美尔的决战。他不关心政治,甚至不懂政治,他只想打胜仗。他的同僚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打仗是因为受训打仗,你打仗是因为你爱打仗。这就是巴顿将军。 可悲剧同样在于他的偏执,他对战争的浪漫主义让他像个后现代的武士一样格格不入。

  巴顿对制军上有自己独特的一手,他在刚刚当上骑兵团长的时候,就预言未来的战争马匹是用不上的,虽然他还是积极的训练着自己的骑兵部队,但这支部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骑兵,在后来的战争中证明了巴顿所说。

  论军事指挥才能,巴顿绝不逊色与二战的任何一位元帅,可论战后的职务,巴顿是最低的,这怪不了别人,多是他那大嘴惹的祸事,要是说不是因为他的嘴。我很为这位军事天才感到惋惜,因为他是我最喜欢的军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军人崇拜他,把巴顿当作一生的偶像,我想或许还是有人欣赏他的性格,觉得军人就应该是那样的,像巴顿将军那般率直勇敢,我之所以喜欢,我是喜欢他的军事才能。到了战场上一切都好象是给他安排的一样,是位真正的常胜将军。

  《巴顿将军》影评(九):“热血铁胆”、“血胆老将”------ 乔治·巴顿

  中文名: 乔治·巴顿

  外文名: George Smith Patton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出生日期: 1885年11月11日

  逝世日期: 1945年12月21日

  职业: 美国陆军四星上将

  毕业院校: 西点军校

  主要成就: 二战中著名的美国军事统帅

  乔治·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是一位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美国军事统帅。乔治·巴顿作战勇猛顽强, 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有“热血铁胆”、“血胆老将”之称。巴顿不仅是将军也是文人;是一个具有政治、军事、哲学头脑的人;更是一个最具个性和人性的人。使之成为第二世界大战中一颗耀眼军事明星。

  《巴顿将军》影评(十):有血有肉的经典战争人物传

  开篇国旗下巴顿“仪态万千”的演讲片段足够载入经典史册,不愧为科波拉的编剧,画面处理也堪称完美。乔治斯科特这个拒领奥斯卡奖的特立独行的演员演这位更加特立独行的传奇将军更是丝丝入扣般传神。

  这不能算是一部战争电影,但是战争场面足够宏大壮观,这是一部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物传记电影,全篇由巴顿在战场上战场外的一言一行贯穿,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我们看到的这位有血有肉、充满争议的传奇人物。奇怪的是这样一位粗暴嗜战、满嘴脏话的暴戾军神,却让我们很多人由衷地喜欢,因为他更真实真诚,他比那些虚伪做作、巧舌如簧的政客要可人的多,所以他无法成为五星上将加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所以蒙哥马利晋升英帝国参谋总长之时,大嘴巴不会玩弄政治的巴顿被免职,所以他最终只是一位四星上将,所以他的死亡有阴谋之说,他的存在让敌我双方都痛苦不适。

  影片近三个小时,却因为这位有污点的诙谐将军的粗暴可爱,让观者丝毫不觉得冗长烦闷。

《巴顿将军》经典影评10篇

http://m.sbbzjw.com/lizhiwenzhang/167621.html

推荐访问:巴顿将军在线观看

励志名言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陈寅恪与柳如是》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 你坚持的样子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