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改变》影评10篇

2018-03-16 感动文章 阅读:

《规则改变》影评10篇

  《规则改变》是一部由杰伊·罗奇执导,朱丽安·摩尔 / 伍迪·哈里森 / 艾德·哈里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规则改变》影评(一):险棋

  中规中矩的一部片子,看了之后有那么几点感想:

  1. 美国“文化战争”了那么多年,终于把选战扭曲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麦凯恩的团队选择佩琳的时候,考虑的基本全是“叙事”层面的东西。从搭建一个“文化战争”中英雄妈妈的故事的角度来看,佩琳当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选项,可是剥开这层“叙事”层面的薄皮,这个人的基本competence的低下也令人惊讶。这种程度的oversight恐怕也不能全归咎到vetting时间不够这一点上了。

  2. 顺带的,从这片子里也反映出了现今美国大选中表演性的成分之重。既然大家拼的都是叙事层面的故事设定了,那么对一个政客来说,作为一个好演员的本事(精确传达出自己所embody的那个故事)就比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德行要重要。这片子里布置的两个细节反映这种倾向:一是佩琳在辩论中所实现的那种形象的逆转很大程度上是缘于竞选团队放弃了提高其“智识”的努力转而激发其演员本能,并一举成功。二是在选战后期,麦凯恩还(有些悲情地)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去触碰对手的某些死穴。联系起来看,这片子的主创多少对于美国大选的这一面向有些cynical。

  3. 与这种表演性相关的,便是选战本身与实际的“治理”越来越脱钩的趋势。选举成为了一门自成一体的、单独的生意,而美国政客沦为选举机器的现象已呈愈演愈烈之势,不是在选举就是在选举的路上。最近的“老兵医疗门”充分暴露出了这一点: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是出了名的data savvy,他们可以用大数据挖出选民的详细信息为竞选服务,但这台令人生畏的竞选机器却完全用不到国内的治理上,老兵们的医疗记录仍然只能躺在杂乱无章的档案室里等着发霉。真是莫大的讽刺。

  《规则改变》影评(二):女人、野心和明星政治

  本来以为此片会是类似于Inside Job一样的半传记类电影,后来才发现是根据政治题材小说Game Change改编而来,自然而然,电影也多了好多戏剧性元素和高潮迭起的情节。

  本片背景是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阵营的奥巴马和拜登,以及共和党阵营的老人麦凯恩和后来才确定的萨拉佩林。出于博取女性选民支持的考虑,由经理Steve率领的麦凯恩团队开始物色女性副总统候选人,最终由于反堕胎,良好的母亲形象(5个孩子),以及持枪的hockey mom方面考虑,选中了原离美国本土的,人少地广的阿拉斯加州新任州长佩林,作为副总统候选人。

  佩林之前只是一个小镇的镇长,之后是一个小城市的市长,然后当上州长才一年八个月的时间,从政经历可谓稀少,而且借他丈夫之口也指出了远离华盛顿和本土的阿拉斯加州的选民的政治敏感度不太高(佩林竞选州长辩论时,对方口若悬河的阐述政治理念却不能够被选民听懂,因此败给不知如何辩论的佩林)。

  teve团队认为要想获胜,就要放手一搏(Go bold and

  hopes to have great reward),因此一开始就先入为主的怀抱着强烈的意愿去考察她,在根本就没有vet 她任何的外交政策和经济政策立场的情况下就贸然向麦凯恩推荐了她,以至于成为了日后他们后悔的根源。

  在美国的总统选举中,包括佩林,包括现任总统奥巴马,与扎实付出的参议院系总统候选人拜登、麦凯恩等等都不同,他们可称得上是“明星政客”,不是靠着在两院和华府积攒起来的丰富的从政经验,来竞选的,而是依靠写作团队精心准备的演讲稿,感情充沛的诵读电子提词器上面的台词以及时尚、独特、清新的个人形象来竞选的。

  这其实也是本片希望表达和探讨的一个主题,就是总统选举的异化,筹款,竞选团队,电视辩论,fancy的演讲和全国巡回,都不过是兜售一个人,一个明星,用一个商品广告运作的方式去运作一个总统的产生,无穷无尽的pool就当于产品的市场销售信息等等。因此,Election这件原本应该捎带严肃的事情,已经有点脱离了政治这个范畴。选一个总统,应该更像是为国内国外经济和政治政策,选择一个新形象,新思路,新战略,而非买洗发水,哪个广告做的漂亮包装有亮点就拿走。

  ara Palin,作为一个连第一第二世界大战,朝鲜和韩国,FED代表什么意思,都分不清楚的女人政客,选择她完全是为了campigan的目的,相信真正了解她的人,都不希望她真正的出现在副总统席上。很简单,她不配。连Steve团队的竞选顾问,都愤愤不平的在台下看着佩林一脸的无知笑容,说道:“两天之后大家就会忘记她了”,“很抱歉,我没有投票”等等。经历了这一切,他们应该是最了解总统选举内幕,以及我们在电视媒体上面看到的很自信很有型的候选人,私下到底是个什么人,他们到底有多少资格来领导整个国家。

  像天朝的政治课本所说,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是虚伪的民主,是大资产阶级对于民众的欺骗和捉弄。看了这部电影,才感觉如此伪善的一句话竟也有一丝道理。

  美国民众选择了一个个广告式的人物,但是,他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个人在银幕后面的样子。

  《规则改变》影评(三):来自阿拉斯加的莎拉

  一

  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曾将克林顿称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因为克林顿几乎符合人们对非洲裔美国人的所有成见:单亲家庭、出生贫寒、工人阶层的孩子、会吹萨克斯,还有爱吃垃圾食品。

  说起这个是因为看《Game Change》里,负责对莎拉-佩林做资格审查的Culvahouse对麦凯恩赞叹说,佩林有精彩的人生故事。这一瞬间,佩林让我想起了克林顿(或许是因为不久前看了老克那场漫长而精彩的演讲)。跟这位前总统一样,佩林也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她在一个小镇里的平民家庭长大,父母在中学工作,有3个兄弟姐妹;高中毕业她想去外州上大学,家里出不起钱带她去实地看校园(阿拉斯加不在美国本土),她只能看着图片调动想象力挑选学校。为了交大学学费,她参加阿拉斯加州选美大赛,得了第三名,为自己赚了一笔奖学金。她有点像克林顿,从草根里冒出来,靠自己的奋斗往上生长,直到登上总统大选舞台。

  但可能最大的不同是,克林顿高中毕业后,一路从乔治敦本科、牛津硕士读到耶鲁法学院,毕业后进阿肯色大学教书;而佩林是爱达荷大学新闻学本科毕业,辅修政治科学(这点相当令我疑惑,为什么一个大学主修新闻辅修政治的人会对国家政策和世界常识一窍不通呢?),毕业后在阿拉斯加一家地方电视台做体育解说员。高等教育的精英化程度,多少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走向具有指标意义。(还可以补充的是,克林顿22岁就出国去牛津读硕士,而佩林42岁才因为公务第一次到北美之外的国家。)

  2008年,莎拉-佩林也走到了克林顿曾经驰骋、拼杀并最终取胜的舞台。这个带着“小镇姑娘”质朴气息的女人看上去漂亮亲切而富有活力,伶俐风趣还坚定优雅,简直比麦凯恩这个72岁的老头讨人喜爱多了。用《Game Change》中竞选操盘手Steve Shmidt的话说就是:“她给了我们想要的一切。”共和党的基本盘不用说会深深喜欢这个意识形态极为保守的、拿着枪狩猎麋鹿的“辣妈”,女性选民会注意到她的性别,她年轻富有朝气的形象弥补了麦凯恩年老的弱势,她在远离政治中心华盛顿的阿拉斯加资浅的从政经历以及她曾挑战当地共和党当权人物的事迹,也便于麦凯恩抗衡奥巴马“局外人”、“变革者”的竞选诉求。(虽然她当时真正实现的功能可能只是是调动基本盘选民。)莎拉-佩林看起来是一个太好的副总统提名人人选,除了——她不仅仅不懂国家政策,她根本就是缺乏常识。

  二

  很多调查都显示,美国是一个普遍常识匮乏的国家,不必像《Game Change》中说的举出一个最高法院的案例了,就是问星条旗上有多少颗星星,都有许多人不知道。刚看最新一期的《周六夜现场》,里头就有一个夸张的讽刺短片,大意是:美国还有许多选民尚未决定将在即将到来总统大选中投票给谁,原因是——他们连是谁在竞选总统都不知道。许多美国人也许能说出《美国偶像》四个评委的名字,但说到公共事务乃至其他国家的事儿,他们就不知道也不关心了。正如她的许多同胞一样,佩林也分不清朝鲜和韩国,以为在英国管事儿的是女王陛下,认为非洲是一个国家,不知道两次世界大战是谁和谁打的,更不用说理解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联储救市计划最高法院这样晦涩难懂的议题了。

  但正如此片中一位女评论员所说:“公平地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说出一个最高法院的案例,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在竞选美国副总统。”而用片中麦凯恩的话说是:“(佩林)还没有准备好。”出身草根的小镇姑娘佩林,从辖下人口不到1万的镇长,再到阿拉斯州州长,进而被推入角逐国家副元首的战场,令人感奋;然而可惜的是,她或许是出于天份与好奇心的局限,没能像克林顿这样的政治人物,完成做一个国家领导人、顶级政治精英之前起码应有的自我教育——甚至不用说到这样的高度,因为她连高中毕业应有的常识水平都不具备。作为一个出身草根、来自小镇的政治人物,她令人遗憾将自己的智识水平淹没在她身边草根和小镇的美国同胞之中。这也就难怪她会在此后遭受媒体和网民的无情指控与嘲弄,并彻底动摇自己在国家级政治舞台立足的根基了。

  然而,佩林是令人同情的。《Game Change》虽然揭露了佩林无知、不诚实、自私与歇斯底里的一面,但并没有吝啬应该给予她的赞赏;对她在麦凯恩竞选团队中孤独、弱势的状态,对她被人推入总统大选这残酷斗兽场之后遭受的痛苦,影片是体谅的。

  我们知道,佩林在阿拉斯加州博览会上接到麦凯恩打来的电话后,非常快就同意了接受副总统提名人资格。这是因为对一个有雄心进入国家顶级政治舞台的地方政治人物来说,这样的机会是不容错过的。(佩林此前有过2次可能进入华盛顿的机会,一次是2002年被时任阿拉斯加州州长穆考斯基考虑过指派为代表阿拉斯加的联邦参议员,但最终穆考斯基把此职位送给了自己的女儿Lisa;另一次是2004年Lisa占据的联邦参议员席位面临改选,佩林若参选则有望取而代之,但她最终没有参选。)而据《Game Change》原著透露,拜登对奥巴马奉上的副总统提名人,一开始是拒绝的;而希拉里对做副总统提名人也是犹豫的。这是因为要做别人的副手提名人,加入别人的竞选阵营,你就可能要臣服于他与他的竞选顾问,奉献自己为他开枪射炮,牺牲自己为他挡子弹,一切为他的当选服务——而这些,对一个政治人物的自尊来说,是不好受的。佩林未必不知道这些,但为了离开阿拉斯加登上更高的政治地位,她顾不得这些了。

  于是正如片中所描述的那样,她离开家乡阿拉斯加,离开自己的丈夫与5个孩子,只身进入麦凯恩的总统竞选团队,接受团队里竞选顾问们的塑造与摆布——如Steve所说,在这里,没有什么“副总统竞选”,只有“总统竞选”。

  初入战局,她的镇定沉着让人惊叹,以至于Steve在飞机上对她说:“这么大的事,你看起来完全不慌不乱啊。”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佩林带着神秘而满足的神色回答道:“这是上帝的安排。”在初次面向全国亮相时,进场之前,佩林笑着对身后尾随她的丈夫和孩子们说:“就当是来玩的!”而之后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40分钟演讲,佩林将她高超的演说能力和沟通天赋展露得淋漓尽致——这让人得以部分理解,为何她能够在2006年阿拉斯加州长选举中,以6年小镇镇长与不到1年的阿拉斯加州油气保护委员会的从政经历,击败在任州长、曾任多年联邦参议员的共和党大佬穆考斯基,成功当选。

  但不同于在阿拉斯加州的是,这一次,佩林得接受全国性媒体的严格审查(用保守派的话说,就是自由派媒体的恶意指控)。在2008年总统大选中,此前希拉里已经领受过这种待遇了——奥巴马是主流媒体的宠儿,他就是真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媒体也会轻轻放过;而希拉里,据《Game Change》原著透露,她自己就抱怨,她不能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否则媒体就会对她群起攻之。但纵然如此,毕竟很少有人怀疑,希拉里拥有一颗能做总统的头脑。然而对佩林而言,如果说她对过去经历中污点的不坦诚让竞选团队吃尽苦头还算事小,她随后在媒体镁光灯下暴露出的无知简直就是将麦凯恩的总统竞选拽向深渊。当时中间选民乃至保守派选民中的一种声音在影片中得到了反映:他们未必喜欢、支持奥巴马,但一想到佩林要做副总统,他们真的不敢把票投给麦凯恩。影片中佩林的竞选助手、老布什总统白宫传播主管Nicolle Wallace在大选日就选择了“含泪不投票”,而现实中她也的确如此。

  三

  人们说,副总统离总统只有一声心跳的距离。这无非是说,总统若在任上遭遇不测,副总统将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接替总统一职。历史上如林肯、小罗斯福、肯尼迪在任上去世,都是副总统继承了总统大位。2008年的麦凯恩,已是72岁的老人,还是癌症幸存者,他若成功当选总统,佩林届时离总统的距离恐怕比一声心跳还要接近。

  此时,但凡对国家前途有点责任心的人都看出来了,不能允许佩林选上副总统。随着Tina Fey对佩林的无情戏仿与佩林在接受Katie Couric采访中愚蠢的回答在Youtube上一遍又一遍地播放,佩林的个人形象塑造已如麦凯恩此时的选情一样无力回天了。影片播放到这里,佩林已成了一个漫画形象般无知又急功近利、还可能精神失常的可怕女人。

  不过,《Game Change》还是触及到了事情的另一面。正如麦凯恩在片中所言:“(佩林)那个可怜的姑娘。我们把她扔下水,却没有给她救生圈。”公允地说,事情走到这一步,佩林并没什么大错,错的是麦凯恩竞选团队,而首先要负责的就是麦凯恩自己。

  短短5天的资格审查是麦凯恩首肯的,仓促的人选敲定与公布是麦凯恩同意的,在并不充分了解其人的情况下选择佩林是麦凯恩下的决心,坦然说出“我不是在竞选名誉,而是在竞选总统”的也是麦凯恩——是这位把“国家优先”作为竞选口号的、从政近30年的、以独立耿直著称的“越战英雄”、资深联邦参议员。而另一方面,很显然,你不能要求州长佩林在接到麦凯恩抛来的橄榄枝时对自己说,哦,我知识不够,政策水平不行,所以我应该为了国家前途,大声say no。

  佩林在进入麦凯恩竞选阵营后是孤独、无助的;从影片来看,这团队对她,也难说有什么人情味。在接受竞选顾问们在发型、妆容、服饰、发音乃至如何说话、如何回答问题等全方面的改造之后,如同牵线木偶的她,已找不到从前在阿拉斯加那个自信而坚定的自己。竞选团队的专家们里没什么人关心她的利益、她的想法、她的心理状态,每个人在意的全是如何帮麦凯恩选上总统,而她,只是一颗棋子。她感激麦凯恩的知遇之恩,不想让他失望,而麦凯恩也是有体恤之心的好人,但在11月大选日之前2个多月的时间里,两人同处一室的机会寥寥可数。当她遭遇无数媒体的嘲弄后,没有人对她说,对不起,我们考虑不周,把你拖到这趟浑水中来了;他们只是在心里怪她的添乱,行动上塞给她更多要背要记的知识和台词。

  这时的佩林,当然无比怀念家乡阿拉斯加——那个有家人温暖与支持、有心腹幕僚为她利益着想,她游刃有余备受欢迎的地方。她担心自己的名誉,尤其是她在阿拉斯加州的名誉与前途,面对媒体抨击她太想出面澄清——但在这里,没有人疼惜她的名誉,他们不会为了照顾她的名誉而影响麦凯恩的选情。

  片中有一个情节,在去往接受Katie Couric采访的途中,Nicolle Wallace在做最后的努力,劝佩林准备一些问题的答案,但佩林无动于衷,甚至反问之前反复要求过多次的关于她在阿拉斯加的支持率的调查出结果了没,无言以对的Nicolle只能对佩林说Sorry。这时Nicolle看到佩林在低头忙着写什么,她问她在干什么,佩林回答道:“我在回答瓦西拉的《Mat-Su Valley Frontiersman》对我的提问——你知道,一份阿拉斯加的报纸。”即将接受CBS晚间新闻主播Couric拷问却几乎毫无准备的佩林,此刻在忙着给一份小镇报纸写采访回复,她简直是不可理喻。但你知道吗?不仅瓦西拉是佩林的家乡和她任过6年镇长的地方,并且,佩林大学毕业后的第二份工作正是在这家叫做《Mat-Su Valley Frontiersman》的报纸做体育记者——而这,是她自幼的理想。

  还有一个细节。在准备副总统辩论那紧张到窒息的时刻,佩林不顾Steve的要求,仍有些无礼地坚持要慢跑。其实,佩林的父亲是中学田径教练,她也自小是运动健将,在高中是越野跑运动队的队员。在压力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孤立无援的佩林在崩溃边缘寻找来自阿拉斯加过往的些微温暖和支援。这可能是愚蠢的,但也是人之常情。

  四

  2008年11月4日,总统大选日。麦凯恩-佩林阵营以约860万票(6.8%)的差距不敌奥巴马-拜登(选举人票为奥:365,麦:173),美国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诞生,而首位女性副总统则与佩林失之交臂。

  影片在这里透露了一个内幕:原来佩林曾为自己准备了一篇败选演说,计划在麦凯恩的演说之后面向全国宣读,但遭麦凯恩的顾问强力反对;佩林索性找上麦凯恩本人,但显然,麦凯恩也同意他的助手的看法,没有接受佩林的要求。(事实上,佩林之前为自己准备了2篇演讲稿,一篇当选演讲,一篇败选演讲。)

  这一幕,其实只是竞选后期佩林与麦凯恩团队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在前期的压抑和任人摆布之后,不知从何时开始,佩林“找到了她自己的声音”——她对竞选团队的愤怒(你们毁了我的声誉,毁了我在阿拉斯加的声誉),对竞选运作混乱状态的不以为然(“你还把这个叫做竞选吗?”),副总统辩论顺利过关与极端保守派选民对她的狂热喜爱给予她的自信心,她对竞选方式与对手奥巴马的个人见解(她主张负面竞选,执意揭穿奥巴马邪恶的“真面目”)……等等,均爆发出来。她开始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己,她必须不择手段地去争取胜利;为了自己,既然此时麦凯恩胜算已经不大,她就要为将来自己的选民基础与政治前途做好准备。她不愿再听从那些所谓“专家”的看法,相反,她要以自己的方式掌控竞选,她要做女主角。

  在片中,为了劝阻佩林发表败选演说,Steve说,在我们的宪政传统中,败选演说是为了确认选举获胜者的当选合法性的;而这个荣誉,从来只能给予总统提名人。但佩林不以为然,认为历史上没做过不代表现在就不能做。这一幕,影片让佩林在“宪政”这个闪着光芒的大词前显得像个追名逐利的小丑——我并不认同。事实上,2004年总统大选,爱德华兹就曾作为民主党副总统提名人发表败选演说。而且,既然这时要谈宪政,要谈国家大义,为何当初只花5天时间就确定了一个之前一无所知的人作为副总统提名人呢?我不大可能喜欢佩林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理念,但我并不觉得她没有资格做败选演说。

  在影片结尾,麦凯恩对热泪盈眶的支持者们发表颇有风度的败选演说,祝贺奥巴马当选。当他感谢竞选搭档莎拉-佩林时,群众反应热烈,一波波“莎拉!莎拉!莎拉!”的声浪涌起。此时Steve Shmidt与Nicolle Wallace的脸上闪现出不安的神情:他们太了解佩林,了解她的无知,了解她极端保守的意识形态,了解她喜欢操弄民粹的倾向;而此时他们意识到,佩林的政治大戏,可能才刚刚开始。

  竞选结束后第二年,2009年7月,佩林宣布从阿拉斯加州州长任上辞职,提前卸任(此时她只完成了大约2年半的任期,还有1年半没有履行)——你可能还记得,在影片中副总统提名人辩论之后,佩林曾对Steve轻声说:“我太想这事儿能成了。我真的不想回阿拉斯加啊。”此后她出书、做电视节目,为极右候选人站台助选,成了“茶党女王”。她想过2012年竞选总统,但做了民调就知道,自己没戏。

  佩林至今仍然是保守派的明星,但也只是一个明星,而不是领导者。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四年州长任期都不完成的人,她还有不有长远的政治前途,但是可以看见的是——也正如《Game Change》中麦凯恩的担忧:她的存在,助长了美国的极右力量,加剧了美国社会的撕裂。

  佩林曾回忆说,大学刚毕业不久,为了不让父母掏钱给他们办婚礼,她跟她的高中男友托德——这对贫穷的爱人,私奔去外地成婚。那时候年轻的佩林,这个小镇姑娘,家庭不能为她的前途提供太多保障,然而,她性格中的活力、冲劲、不安分与好胜心会将她推向前去。正如佩林一位大学同学的回忆:那时候,我们每一个在瓦西拉那样的小镇长大的人都在寻找出路;我们都不满足当时的自己,我们都想成就更多。

  遗憾的是,莎拉-佩林从来没有走出那个小镇。

  《规则改变》影评(四):人物个性震撼了我!

  Game Change 规则改变 2012 (4)

  对于我这样一个不懂政治的人来说,这样的一部作品真的很好。

  故事按照McCain参加竞选选取Sarah后她的的几个重要事件来发展。分别有介绍、演讲、采访、辩论及落选后的状态。我们通过故事的发展可以很清楚的看到Sarah是怎样从一个想为全美人民谋利益的州长,这在她刚加入的时候表态过,经过一段时间的精神崩溃及自我怀疑最终变成了一个自私欲望膨胀,企图控制一切的女政客。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是很不喜欢这样性格的人物的,但是越是这样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个政客特别是女政客该有心理状况的转变,这才是精彩的,这样的表演才是让人印象深刻的。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还有两个配角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一个是Steve。这个角色所塑造的个性就是很忠诚,也能够筹帷幄。可惜当时为了替McCain选出合作伙伴时因为太想成功了所以忽略了一些调查,导致最后竞选的失败。可这也正说明了他一心忠于McCain,希望他能够获胜。

  还有最后那段采访,也就是出现在电影一开头的那一段。当被问到如果再来一次他会不会还是选Sarah来当合作伙伴时,他只是犹豫了一下之后说“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这个地方很精彩,我觉得可能是导演刻意加入的一段:因为当我们跟随者主角Sarah逐渐地从一个什么都不懂得州长成长到一个很强势的副总统竞选人时,我们可能已经遗忘了一个该有的政客应该是怎样的,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被Julianne Moore的演技吸引到其中。而这时的这一个回答更了我很强烈的对比,对比出Sarah面对媒体时的鲁莽及无知。这时很精彩的一笔。

  另一个就是负责面对媒体对策的Nicolle。这个角色在片中也有一个小的心理转变,从一心为Sarah服务到后来没有投McCain的票。我们可以从这里知道其十分有个性,能够坚持自己意见的同时,也能从她最后趴在Steve肩上哭着说没有投票时了解她内心的挣扎。这是很难的决定,可是为了遵从内心——Sarah不能当副总统,她最后还是没投。这样一个任务也很精彩,可惜片中花在她身上的笔墨没有很多。

  不过也可能正因为这样也能塑造出鲜明的个性才更能让人对导演感到佩服。

  还有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了总统杀局,其实那一部也是部好电影。

  总得来说,这是一部很精彩的电视电影,我打8分。

  《规则改变》影评(五):“这不是竞选,这是一场糟糕的真人秀”——影评《规则改变》

  电影讲述了08年美国大选麦凯恩团队的努力、混乱与失败。麦凯恩是败了,为什么败?怎么败的?当事人怎么说?旁观者如何看?失败是结果,已成为历史,但我们想知晓其中的原因,这不单单是出于好奇,我们还希望通过探求败因来规避失败,并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不论它是好还是坏。

  我是带着好奇心看这部电影的。作为一个生长于“胜者为王败者寇”国度的人,我十分好奇美国人会如何书写失败者的历史。这部影片是纪录,也是分析。电影按照时间顺序讲了一个故事,听起来像个励志故事,但是这伙人最终失败了,而且败得很生气,因为他们都觉得别人给团队和自己拖了后腿。

  我首先看到了一个糟糕的团队。团队成员的竞争大过了合作,妒贤嫉能打过了包容和照应,这样的团队是有失团结的。其次,佩林被定义为“猪一样的队友”,她不仅缺乏经验,还缺乏常识,她抗压能力差、情绪波动,她小镇气质过浓以至于不识大体。她唯一的有点就是她和奥巴马一样,都是...

  全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08ce20101bjbv.html

  《规则改变》影评(六):可惜只是电视电影

  HBO的电视电影质量真的很高,只是电视电影的市场和受众比起电影来还是小了许多,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宣传基本为零,若不是朱莉安娜摩尔拿了金球奖,我都不知道有这样一部片子。

  同样的,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我也不了解政治。我可以随口说出朱莉安娜摩尔主演的5部以上的电影,但我只能说出奥巴马和麦凯恩,但我说不出萨拉佩林,我对这女人的了解等于零。

  看了电影,很感慨,但在没有了解更多电影背后的实际情况时,我以为,虽然导演是非常客观地叙述两党竞选总统的实况,对佩林的塑造也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但毕竟再怎么描述她的无辜也掩饰不了她常识极差、极度不能胜任副总统职务的事实——其实副总统到真无所谓了,因为美国的副总统大多数时间都没什么好关注的,只有总统死了才有副总统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设计,副总统基本上不会和总统同时出现,因为要有以防万一的准备,可媒体的关注点总是在总统身上的,所以日常政治活动中真看不到副总统什么事。只是,人们对于佩林的指摘不是她作为副总统怎样,而是一旦高龄的麦凯恩出什么事,她将成为总统——这才是人们真正害怕的!前白宫新闻官妮可没有投票也是源于此吧。而我以为,这明白地把佩林的短处、不称职写在电影里,这电影的播出简直就是蒂娜菲周六夜现场的续集么,佩林看到这电影不会觉得又是对自己的嘲讽么?

  而看了大家的影评,那些了解美国政治了解政治人物了解这电影背后的故事的人,我才恍然大悟。其实电影还是对佩林仁慈甚至美化的。因为事实上,她并没有因此受到负面影响,她做节目出书,非常成功,她甚至还亲自做客周六夜现场,如果她有这样的心思规划自己,那么这部电视电影显然不会让她心情不好,而应该是很好的又一次宣传吧。

  佩林不是不好的人,她真是个成功的有吸引力的女人,她的所思所为也没有任何不对,她只是不适合做副总统而已,而她并不是自己要在那个位置的,所谓责任应该是麦凯恩的竞选团队来承担。“我们大多数人都说不出最高法院的一个案例,但我们并没有打算做副总统。”

  美国很多人都不关心政治,或者缺乏历史政治地理常识,你可以说这是教育和自我修养的缺失,也可以把这看成是制度和民主的先进——因为他们可以做到不用关心,不管谁当总统,总是需要把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到最前面,否则他就会被选下去——总会有人认真投票的。我们周围有多少对各路领导门清的人,又有什么用?哪一个是你真正因为了解投选出来的么?佩林之所以一早就成为电视上的政治明星,是因为她是阿拉斯加州的支持率很高的女州长,作为一个地方官她对国际国家的情况如此不了解,因为她只需要把自己管辖内的区域治理好,让人们投她票就行了,而想让那些人投票,就一定要真正为他们做事,对他们负责。

  《规则改变》影评(七):女人和政治

  当你看完一部还不错的电影,回味的时候再看看片头那几个你刚才没看懂的片段,那些个紧锁眉头的主人公、未完结的回答、欲言又止的表情,你就突然明白了其中的寓意。

  政治片给人的印象总是终结于“政治”二字,几个月前怀着蛋疼的心理准备看了《总统杀局》,发觉“还不至于让人睡着”,前天看到《改变规则》有资源,冲着《孩子们都很好》和《单身男子》的朱莉安摩尔,冲着勉强懂得的美国选举知识,就当补习奥巴马对手的辛酸史了。

  如果说《总统杀局》是一部纯爷们戏,女人只是其中负责“搅局”的工具,那在《改变规则》里,佩林(朱莉安摩尔饰演)的地位显然不可与之相比,从光头硬汉告诉她“州长,你不用自己背包”开始,这个女人的一生就注定了不寻常。

  不寻常的演绎有很多种,HBO成功地为其注入跌宕起伏的桥段,首先成功规避了政治片的“无聊”问题——我可以拍胸脯保证,没有人在看到佩林从一个州长因其个人魅力和几段背好的演讲词化身为“女英雄”的过程中能打瞌睡,更不用提那个“从阿拉斯加能看到俄罗斯”的著名笑话了。

  从电影中我们得知,佩林的成功因为她有着卓越的演技——“镁光灯一开她就能入戏”,即使连朝鲜和韩国都无法分别,照样能在电视访谈中亲热地称呼十分钟前才得知名字的格鲁吉亚总统,更通过死记硬背在副总统辩论中大谈特谈金融危机的“买单计划”,所以她的“亲民”也自然信手拈来。这一点在《总统杀局》也同样表现出来,乔治克鲁尼人前正义如罗宾汉,人后照样乱搞女实习生,尤其可笑的是佩林还如此信奉上帝,不知道在她的谎言中有没有祈祷“上帝啊,原谅我其实并不相信你。”

  在我看的版本中,该片片名《GAME CHANGING》被翻译成《搅局》,这一点我倒是不认可,电影表现出的立场还算中立,对佩林身上敏感话题的表现也遵循着“适度原则”,我们必须承认这位“冰球妈妈”起初对麦凯恩的选举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可如同《铁娘子》里的一句台词——“我这种女人注定不是一生用来刷盘子的。”佩林在政治上的成就感逐渐化作不可救药的个人崇拜,她不满足于别人对她“州长”的称呼,她似乎觉得没有准备也能通过“表演”掩盖一些东西,比如她的无知,比如她逐渐膨胀的野心,比如她当初只是为了上位才答应赞成麦凯恩关于“干细胞”和“堕胎”的观点,这些都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个人很欣赏片中“前白宫关系处主任”(Sarah Paulson 扮演 也是 《双面玛莎》里的姐姐 感谢豆友Laurie~)的表演,一分怒火两分同情三分压抑六分隐忍,可伴君如伴虎,兢兢业业地付出无法让濒临崩溃的佩林得到帮助,反变成无辜的出气筒,最后她流着泪说“我也没有投票”——她还是做了回自己。

  我不知道电影当中的矛盾是因为“政治中的女人”还是“女人中的政治”,年轻的撒切尔夫人夹在一堆西装革履中间不知该说是“调和”还是“刺眼”,毕竟时代造英雄。英雄配美人,可轮到美人这里却没什么好词儿了。

  《规则改变》影评(八):《规则改变》:把政治视为儿戏

  以2008年民主党的竞争党派共和党麦凯恩的运作内幕为主线。年过七旬的老政治家麦凯恩为了获得更多选票,听从策划团队的建言,争取到一位女性州长以竞争副总统的身份加入自己的团队。此后,这位女性州长萨拉·佩林的所作所为就成为影片的最大看点。不懂军事和经济,分辨不出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区别,对金融财政的知识更是如坠雾中,还时不时挑起尖锐性话题。这不仅让运作团队大感头疼,还对她固执的性格无可奈何。刚开始的拉票活动,萨拉·佩林凭借巧舌如簧的口才似乎还能独当一面,而后期尖酸刻薄的揭露和更具专业性的话题,已经让萨拉·佩林彻底崩溃,在节目采访中开始言不由衷。

  影片在2012年奥巴马第二次大选前夜上映,站在共和党的视角大举揭露美国总统竞选的卑劣过程,却甚少提及民主党的是是非非,可见美式的倾向性又再开始发挥作用。尽管结局以和谐气氛为收尾,共和党的不良印象已经在人们脑海中留有印象。作为旁观者的观众们来讲,对于世界上最先进发达国家的政治体系,也可算是见识一把极致“愚民政策”的高潮。当然,影片永远无法与现实相比,如有关注2012年美国大选的观众们,会觉得这只是小巫见大巫的初级材料。

  真正的美国大选要比这凶险得多,卑劣得多,可笑得多。甚至于有些美国的专家学者们已经为这种你死我活式的竞选感到担忧,担心这会让美国最终走向分裂。近期66W美国人联合签名要求独立的事件,似乎可以成为一个提醒。当政治家们把政治活动视为一场儿戏时,民众们也就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当然,向来标榜自由的美国民众们要获得真正的自由,也并非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因为有些规则,是永远也不可能跨越的屏障。

  《规则改变》影评(九):A Great Sympathetic Film

  本片改编自美国2010年的同名畅销书《Game Change》,这部书以记录08年大选的幕后故事及两党言论为主,后因参考太多的匿名爆料、缺乏真凭实据而被各路书评人指摘。由此推测,基于书中内容而拍摄的这部电影大约也有不少的水分。

  佩林对外交政策的无知一直为媒体口诛笔伐,对于基本政治、经济、历史知识的缺乏也常被民众所津津乐道。我看过的佩林视频不多,不知道这部传记片中究竟有多少内容是有据可循的,说她不明白南北韩之分可以理解,不知道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也有情可原,但她真会连英女皇和英首相的职能都分不清?她儿子即将随军派往伊拉克,她却连美伊战争为何爆发都不懂?也许诸如此类的细节就来源于上文所提的“匿名爆料”,不得不让人觉得有夸张的嫌疑。相反,我倒是从网上看来一段有名有据的评价,恰巧来自佩林的外交政策顾问Randy Scheunemann(也就是片中给佩林讲解世界大战的顾问原型):"The idea that at any point that Gov. Palin expressed any uncertainty as to who were the various sides in World War I or World War II, or any other war, is absolutely untrue. She was incredibly intelligent. She asked very informed questions. She was very interested and she wanted to understand John McCain’s view of foreign policy because she wanted to be the best possible vice presidential nominee. "

  不过即便如此,这部影片还是为佩林和麦凯恩赚取了不少的同情分,用个专门的词汇来形容这样的片子,sympathetic film,顾名思义,是让人产生怜悯之情的影片。片中对麦凯恩的角色塑造完全是有智慧、有原则、宽以待人的理想形象,而对他常鲁莽行事、脾气暴躁的缺点则毫无提及。对于萨拉•佩林,在大体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避谈她的私事和丑闻,而更多地展示她的人格魅力,以及面对“丑恶的竞选”,她于背后的努力、辛酸与无奈。美国人在对待落败者的态度上,绝非是“成者王侯败者寇”,而这部为萨拉•佩林所拍的传记片,一方面可以看作是美国人对媒体过度曝光佩林的私事的歉意,一方面也是对落败者的尊重,以及对重在参与的竞赛精神的认可。

  必须承认,佩林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副总统人选,但在某些方面她自有出众之处。看看片中那些形容她的词汇:extremely poised, unfazed, amazing,就连凯蒂•克里克本人对她的评价都是"confident, cool, calm, and collected under very difficult circumstances"。在作为麦凯恩的竞选搭档首次亮相,步入会场的时候,她居然能转过头对身后的孩子们说"just have fun",惊人的沉着和冷静,着实令人侧目。她后来在共和党提名大会上还讲了个非常著名的笑话——冰球妈妈和斗牛犬,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答案是口红。所谓冰球妈妈,就是指那些常常陪着孩子打冰球的妈妈,引申意义就是指这样的妈妈都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而斗牛犬的特点是好斗、极富侵略性。佩林说自己是冰球妈妈,就像是一头勇猛的斗牛犬涂上了口红。来看看佩林的家庭,没有谁不会对这样一位冰球妈妈肃然起敬,08年44岁的佩林的老公是个蓝领工人,夫妇二人育有5个孩子,19岁的大儿子马上就要奔赴伊拉克前线打仗,17岁的女儿未婚先孕,而4月刚刚出生的孩子有先天缺陷,患有唐氏综合症。实在不敢想象她生活中要有多操劳,更何况她居然还能兼顾事业,从瓦西拉镇长一路奋斗成为阿拉斯加最年轻的州长。

  不过,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蛋,佩林的各种负面消息也并非空穴来风。她在担任州长期间曾任人唯亲、滥用职权,竞选时下的保证当选后却出尔反尔,担任镇长的时期还曾“禁书”,但即便如此,她当年在阿拉斯加的民众支持率曾一度高达93%,被称为全美最受欢迎的州长。08大选结束后,她在阿州的支持率下降了一半,正像她在片中说的那样,这次大选毁了她,也毁了她在阿拉斯加的前途。后来佩林辞去了州长的职务,转而开办了自己的电视节目,收视率还创了纪录,另外还写了两本书,销售异常火爆。实践证明,她果然是更适合做celebrity,而不是politician。

  影片中还有段很有趣的情节,佩林在飞机上看到蒂娜•菲在周六夜现场模仿自己,气的鼻子也歪了,其实佩林本人还是很有娱乐精神的,在周六夜现场当季的第五集,她亲自到场参演,还在Weekend Update中伴着艾米恶搞她的说唱音乐raising the roof,一副“姐玩儿得起”的做派,相当可爱。

  说回这部影片,HBO果然是拍电视电影的大拿,片子非常好看,故事层层推进,高潮迭起,两小时看得我意犹未尽。摩尔的表演实在是出人意料的精彩,扮演佩林,口音模仿的极像,从头到脚进入角色,叫我看的有些恍惚,只是她长得好像有些太美了,面部线条好柔和,简直进一步美化了佩林的形象,哪怕看她无理搅三分,也依然叫人气不起来。不管怎样,艾美的提名摩尔大约是拿定了,整部片都透着一副艾美相,佩林大概也能借此再火一把。

  另外,如果你知道片中这些人物的真实样貌,你一定会惊异于剧组在选角上的认真细致。几位主演就不用说了,佩林的丈夫、儿女,竞选团队的工作人员,都和真实人物的面貌极为相似,甚至,就连每次演讲会场场下的群众演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并按照Youtube上的视频资料进行位置安排的,剧组的用心程度真是天地可鉴(给跪了Orz)。

  最后说个好笑的发现:看完影片在Youtube上搜视频,看到凯蒂•克里克在莱特曼秀上谈论采访佩林的经历,视频下方有个被顶到最前面评论——

  Click if Game Change brought you here.

  这条评论被顶了95次,我大笑两声,然后默默的click了"顶"。

  《规则改变》影评(十):娱乐至死的时代,美国总统不过是个演员

  HBO作为自由派媒体的旗帜,其多产的电视电影,尤其是纪实题材的故事片,却往往能有比好莱坞电影更客观的视角,并且虽然成本不高,都拍的相当好看。比如《Margin Call》和《Too big to fail》这两片,在讲金融危机和华尔街内幕都能做到有诚意的尽可能探求真相和全面的立场,同时也戏剧张力十足。《Game Change》讲的是2008年美国大选,极具争议的共和党福总统候选人莎拉·佩林的参选故事。在其中见到了不少熟面孔,Anderson Cooper, Wolf Blitzer, Sean Hannity, Rush Limbaugh等等,常看囧司徒并了解美国大选的人会倍感亲切的。

  阿拉斯加州长莎拉·佩林被选为副总统候选人,是因为其重视家庭的角色以及非常保守的意识形态(尤其是无条件反堕胎),能够博取保守选民和白人女性选民的好感。然而她只是个来自阿拉斯加的小镇女人,不仅毫无历史地理常识(不知道南北朝鲜为何分裂,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说在阿拉斯加海岸可以看见俄罗斯),对联邦级别的政策以及外交与国际政治一无所知(911是萨达姆发动的,说不出任何最高法院的判决案例)。要知道73岁患有心脏病的麦凯恩很可能会在任内挂掉,这个一无所知的女人就会成为美国总统。这可怕的可能性充分暴露了麦凯恩团队为竞选而铤而走险的投机行为。

  HBO自然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佩林的无知,但也没死揪住这条辫子不放。朱莉安·摩尔演的佩林不造型极其相似,并且鲜活的演出了佩林不同于其他政客的真性情。比如死都要关心阿拉斯加的支持率,比如不按稿子说自己想说的,败选后坚持要发表败选演说等等。这一切加上她与丈夫以及五个孩子和睦美满的家庭关系,还有她面临国家事务大补课时的强大压力以及采访出丑后,作为一个女人脆弱的表现,然后副总统辩论表现出色(连左得比Fox News的右更没底线的MSNBC都称赞她),都一起塑造出了一个真实多层次的、全面的人物形象。一开始我还觉得她演的不够愣头青,明显和在《囧司徒每日秀》里看到的满嘴放炮的傻啦·佩林不同,直到看到片中佩林出镜后的表现,才知道朱莉安·摩尔把佩林台前幕后心态与表现差别也演出来了。

  艾德·哈里斯演的麦凯恩造型就没那么相似了,并且似乎把麦凯恩演的年轻旺盛了点,印象中麦凯恩吐字都慢吞吞的,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麦凯恩应该能是个合格的美国总统,只不过今天的美国总统选举不再是能力与资历的较量,而是娱乐化的选秀节目。说实话,从奥巴马的大小演讲以及所作所为来看,我不觉得他比佩林懂得多很多。拜登也有不少惊人的神句语录,这样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反而更受欢迎。大小事务政策自有智囊决策,总统要做的只是面对提词器当好一个演员罢了。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规则改变》影评10篇

http://m.sbbzjw.com/gandongwenzhang/272772.html

推荐访问:

感动文章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文学阅读指南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性愿清单》经典影评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