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上帝》经典影评10篇

2017-05-31 感动文章 阅读:

《白色上帝》经典影评10篇

  《白色上帝》是一部由凯内尔·穆德卢佐执导,Zsófia Psotta / 桑德尔·泽绍特 / Lili Horváth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色上帝》影评(一):白色上帝

  獠牙藏在两边耷拉下来的厚唇,眼睑处也有些许褶皱。身上的毛发不多不少的恰到好处。一律的黄色,深浅交替。个头在人们膝盖左右。那么算作同族里面,是那种相较于伶牙俐齿的黑小子而言的傻大个,又不是特别的高大的。有一个完美的平均值在身上,带着几块壮实的肌肉,愣凭着一股憨厚的猛劲抢打出头。

  由此定义,也不会是那种贵族的血统,让人捧在手心里。或躺在精心置备的房屋里面。最好的礼遇不如是:带着一个项圈,不用扯也不用拉。在一个烈日当头的午间,有荫翳的一块平地,用两只前脚交叉着当枕头趴着。那一个地方不是柔软的毛毯或平滑凉爽的地板。但可以是草地和掺杂着小沙粒的土地。一些腥臊的土味道上来,绕着黑鼻头,愉快地吸着。有一只手偶尔地过来,抚摸着下巴,额头和脊背。眼睛眯着,耳朵动一动就好了。这里,代表着信任和忠诚。

  要是这么一主一仆的关系。它用不着它的憨厚的傻劲。更用不着显示它那黑帮子的,流着延水的獠牙。以让人感觉是多么的不可侵犯。坏就坏在它是在圈养的系统里。杂种的出身。那么允许的,可接受的范围。有高,便可以有低。只要是偶尔的一些小错误,一些平常时我们走路,起身难免会碰到其他人的一些小错误。一句“对不起”吗?不的。他们会让你知道,一个项圈远远不够。还可以是一根极细的铁丝绕成的圈,用铁棒子揪着。勒着脖子上的肉,深深的陷在里面。关进铁笼,用铁链,吃一些纤维食品。

  仅仅到这一步的话,还算好的。你以为那些费劲力气拳打脚踢的,到头来还会甘心每日的施舍一些食物和提供住所吗?即便那些都在最差的范范里。但哪怕监狱也要有经费和预算的。他们还会的是:用铁钩钩住一块生肉,来回的在它眼前晃动或把生肉钉在案板上,让它咬着训练撕扯力。在两根固定的柱子上绑一根铁链,铁链下面系一个项圈,项圈下面是一个跑步机。用来训练脚力。偶尔的,时不时打几针蓝色的药剂。在它享受的时候,去刺激和吼叫。以激发兽性。这样子,那么它还有一些利用价值。是要被拿到一个生死的决斗场里,血红了眼睛,以性命来博得眼球。

  实在都不是了,就被倒掉着,先在臀部的地方割一圈口子,用一台类似卷扬机的机器。卷着开口的皮肉,旁边有人拿着小刀,不时的挑着那些肌肉组织和表皮的缔结,以为了让它留有一张整皮和一具骨骼之外的裸尸。

  终究因为,它不是一只拉不拉多或沙皮犬,只是杂交狗。

  《白色上帝》影评(二):群狗跳舞——《白色上帝》

  网上有一群圣母心的爱狗人士,整天口号喊得震天响,誓要与天下害狗的人做斗争;网上还有一些人,正义感爆棚,笼罩着一层圣母的光环。可是,现实中我们遇到的这样的人特别少,那些要解救狗狗的人,满大街的流浪狗只多不少,那些正义感爆棚的网友,不知道怎么了,路上老人摔倒了也不见得扶。

  这世界,大概只有人会这么的虚伪,狗狗就比我们讲求效率的多,看到不顺眼的人类,直接上去咬死。

  《白色上帝》给了我们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狗狗们的形象。在我们的印象中,狗狗都是友好而可爱的,这种印象让我们忽略了狗狗的野兽属性,也不再害怕狗狗的尖牙,可是,细细想起来,这些我们常见的狗狗其实是有些让人不安的啊!一旦他们聚集成群,想一下,几十只狗跟着一个人的情形,当然会惊慌失措。

  ————————————剧透分界线——————————————

  《白色上帝》的主角毫无疑问就是那一只串儿,它本来是一只有主人宠爱的狗狗,喜欢跟小主人在一起,听小主人吹小号,可是后来,因为小主人的父亲不愿意支付狗狗的费用,便被抛弃,它成了一只流浪狗。作为流浪狗的它,交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是也受到了人们的捕猎,它也曾经被肉店的主人抽打,后来落到了一个靠斗狗挣钱的主人手里,它咬死了自己的同伴,然后逃走,被抓,然后带着狗狗的伙伴们逃走复仇……同时它的小主人,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找它……

  ————————————剧透完毕——————————————

  作为一个在过去几年都说自己喜欢狗的人,从来都没有动过养狗的念头,因为不能早起,也不能忍受气味,所以就一直都没有付诸行动,而且随着年纪的增大,在路上看到带毛的活物,总是心中一颤,大有前怕狼后怕虎中间怕仓鼠的意思,所以看到变成恶犬的主角狗,不禁觉得脊背发凉,大抵就是,如果狗用人类对待它的方式来对待人类,大概人类都已经死去几百次了吧。

  可是,人类并不是刻意这么对待狗狗的,在对待人类的态度上,也有三六九等。人类是有那么一点可恶的,这种可恶,就在于我们对待看起来比我们自己弱的事物的时候,都带着一点居高临下。傲慢,就是深深印在我们身体里面的基因。

  不过,看了后半段狗狗的报复之后,我发现,傲慢这件事情,可能不仅仅在人身上有,狗狗也不是好惹的主啊!

  影片的气氛营造非常的棒,尤其是狗狗复仇的时候,随时随地的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适合人群:所有人

  推荐指数:四颗星

  《白色上帝》影评(三):DOG倒过来就是GOD

  Fierceful and Beautiful就像poster上面写的那样。这应该是我看的所有电影里最难归类的一部电影吧,它不属于恐怖惊悚,亦不属于动物,电影更加不跟逻辑走,就觉得电影的背后在诉说着一个寓言和一些道理。这是一部很值得看的超现实主义片子。很佩服导演的拍摄手法和上百条狗狗们表现出的震撼场面。感受的出来在拍摄时应该耗费了很多精力下了功夫。

  《白色上帝》影评(四):这是一个太美的电影

  艺术史上把浪漫主义时代的特征形容为sublime,源自对大自然之伟大的畏惧,因此那个时期的画都有最绚丽飞扬天空啊或最狂风乱作的树啊(如图:http://www.douban.com/note/481526264/,或者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068929599/),同时人物关系、主题叙事和画面构图全部集中在最戏剧化的时刻(如图: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744906901/。这是一个纪实性的、关于海难后一船幸还者自相残杀食人度日的故事 -- 主题足够戏剧吧;再看人物关系,从垂死的到悲伤的到惊讶的到希望的,而构图也顺着这样的人物关系一层层往上,直到达到三角形的最顶端)。【1】 如果我借用这个概念,把“对大自然的敬畏”改成“对狗/种族/生命/这个宇宙冥冥之中上帝般的运转方式的敬畏”,就能描述我对《白色上帝》的感觉。 的确,就如同浪漫主义绘画一样,这个电影几个最让人难忘的镜头集聚了最多的drama:比如开篇,单车女孩,白袜黑鞋,麻雀皆空的街道上突然,伴随着交响乐,窜出上百只呼啸而过的狗,作为观众的我们不知道这是梦境(如同Luis Bunuel或者Godard的羊)还是现实、不知道女孩是狗们的领袖还是猎物。这段的摄影很美,对称街道下静动相衬,在这个很美的远景里还没喘过气来,画面突然一头扎入摇摇晃晃手持的大特写。而配乐,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01太空漫游》,或者同样去年在戛纳首映、拿下一种关注第二大评审团奖的《游客》。这视觉听觉、戏里戏外的各色戏剧,重重叠叠,跌跌撞撞,如波涛汹涌的洪水一样翻滚而来。 (不好意思真的想记录一下太美太美的最后一个镜头,没想到写多了,打乱影评不用英文的队形了)。《白色上帝》这个名字虽然在剧情中没有任何解释,但是在戛纳电影节期间《纽约时报》采访时,导演阐述”上帝"是指以狗的视角看人类的感觉,而“白色”则借代目前世界格局白色种族统治的自大和妄念【2】。这上帝的感念很有意思:英文里有个表达叫playing god, 指的是一个不是上帝的人使用上帝般的权利,以随机任意的方式掌握人命运甚至生死(试想《楚门的世界》)。而这个意义的上帝,在此电影里反复出现:前半截,人类是上帝;后半截,狗们是上帝。比如,全影评最后一个镜头很有此番意境。Lili prostrates herself on the ground, in a gesture of surrender that harkens back to the rituals of primitive, sun-god-worshipping civilizations. In a mirror image of the dogs, she lays herself open to judgment from the creatures before her; creatures who, beaten and chased and governed by the human "White Gods," inadvertently also play God in their act of revenge. It is a double act of veneration, but also of resignation - as implied by a curt exchange between Lili"s father and his colleague, Hogan and the pack are facing an unavoidable fate under the regiment of the human race. Like the boomy cadence that follows a frantic crescendo, the scene gives a relief to an increasingly cruel film, and strikes a final score of harmony - albeit an ironic one. It is otherworldly, bitter-sweet, and simply sublime. If there is a thing called religious sublimity, then this must be it. As the camera slowly draws out in a panorama, we as viewers look down upon this pitiful but beautiful scene; we, in turn, are asked to make the final judgment. 说完画面,再来说说内容。说实话,看电影一开始一直在质疑角色的初衷和真实性(匈牙利有什么奇特的法令不许养狗吗???),很白痴的直到2/3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寓言,一个政治隐喻,一个高于生活的平行世界。的确,电影从来没有明确指出为什么养狗要交税,为什么邻居一见到狗就破口大骂,或者为什么甚至在要交税前、爸爸和Lili妈妈会面是一听说有条狗就阴沉下去的脸;这片子好像默认我们了解背景一样,很阻碍观众的代入感。但是某些程度上,我觉得就是这种不解释不明了的方式,让这个片子更大放光彩。 比如,《纽约客》的Anthony Lane指出,这种“狗是贱货”的种族理论,如同目前在匈牙利国家议会第三大党 -- Jobbik党派 -- 有的一拼【3】。作为极右派的Jobbik党强调匈牙利种族的历史和源头,一大口号是“匈牙利是属于匈牙利人的!(Magyarország a Magyaroké!)”。党自身和其党员多次发表反犹太种族的言论,如一政治论坛上以党派一领导人Krisztina Morvai的名义的人写道:“那些所谓的自豪的匈牙利犹太人回去玩他们实行过割礼的小JJ去吧,别来诬陷我了。”【4】要知道,西方世界二战后对”反犹太主义“很敏感(虽然说这个概念和行为自古就有),比如迪奥前首席设计师John Galliano就因为公众反犹太人言论被迪奥炒了鱿鱼。但是,这毕竟还是当今欧洲;如果这种反犹太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主体和政治的主导,环境就马上变成了二战德国;而如果我们把“反犹太人”换成“反狗”,那就成了我们这部电影。 更有意思的是,这片子的妙处在于它不说明白,留白很多。我们可以把“反狗”换成任何仇视反对:当今美国右派反同性恋、天朝爷爷们反的xxxxxx(x乘以10的一百万次方)、工作岗位歧视女性、一个中学班上对某某学生的排挤,等等,等等。也就是说,这片子不是真正的政治评论,更是一个伊索”小鸡和小鸭“一样概括性极强的寓言故事。而最后狗们有组织性的反抗,就像1956年匈牙利对苏联的起义【3】,或者任何其他另外一种被欺压者的反抗行为。 总而言之,我不是一个爱动物的人,自称对宠物狗毫无好感(有意思的是,导演无狗,而导演的妈妈,养的确实一群猫),也是带着这个心态进去看电影的,但是看到最后泪流满面。影片结束,研制人员表开始滑动,影院里哑然无声,足足有2分钟无人起身。真的,引用Robert Ebert的一句话,这样子的作品提醒我我是为什么喜欢电影。 导演反复说,拍这电影是剧组所有人的一次心理治疗 - “我们都变成了狗而他们都变成了人”。【2】 ——————————— 【1】更多请见此:http://www.tate.org.uk/art/research-publications/the-sublime/anne-lyles-sublime-nature-john-constables-salisbury-cathedral-from-the-meadows-r1129550 【2】http://artsbeat.blogs.nytimes.com/2014/05/20/cannes-film-festival-the-dogs-of-white-god/ 【3】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5/03/30/running-free-cinema-anthony-lane 【4】http://en.wikipedia.org/wiki/Jobbik

  《白色上帝》影评(五):没有不可能

  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好作品,但不意味着对这部电影没有质疑,经不起推敲的、略显做作的剧情是该片的硬伤,但是不能否认其中感人并值得思考的成分。

  13岁的女孩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已而遗弃了朝夕相伴的哈根,成为流浪狗的哈根被利用和训练参加了一场格斗赛,嗜过血的哈根开始变得疯狂,领导众狗开始了一场又一场疯狂的复仇,最终因为这些狗而引起的整个城市的恐慌被女孩真诚的音乐平息下来,人与狗共同聆听来自大地的最本真的声音。

  狗的复仇,这是一个极具趣味的想法,甚至是有些怪异的想法。狗在人类的心目中一直是忠诚的代名词,虽然这种颂扬难免有“为赋诗辞强说愁”的意淫,一如人类对爱情的夸张,但是大概没有人会认为狗会对人类进行报复。

  我们习惯了看狗可爱的样子,尤其喜欢蠢萌的宠物,这些宠物其实和少男少女们收藏的漫画书并没有区别,是为了美,为了炫耀,为了承载自己的赞赏与欣喜。但是没有什么是不可抛的,或许是为了一次搬家,或者只是长大了一些。但是无论我们是不是主动抛弃了对方,我们无法接受看到对方的“背叛”。比如一个少女扔掉了一本突然不爱的漫画,却发现被同桌无意中剪去了,同桌用心包上封皮,写上一段段绵绵的情话,那种恶心的程度仅次于吃了一只苍蝇。

  作为电影观众,我们习惯了看狗与主人之间爱与等待的戏码,而难以接受狗有可能会群起反抗的现实,会觉得做作,觉得一只老狗訾着被打磨锋利的牙齿对人类示威的情景是令人恶心的。

  但是,又有什么绝对不可能呢。如果脑洞再大一些,我们来想象一下由狗来统治这个世界。

  狗狗命令我们把高楼都推倒,而后建成方便狗行动的房子,那房子矮矮的,有形状各异而大小不一的窗,狗狗可以在期间玩耍,人由于身材过于高大而无处居住,从而开始往矮小的身材进化。狗狗会耍脾气,急了就咬人,把人的背脊当轿子来坐。

  所有的可能性都在,纵使不在,也可以成为悬在头上的刀,藏着衣服里的刺,是不是受一定惊吓,成为一个懂得宽容和懂得珍惜的人。

  《白色上帝》影评(六):一部“人狗情未了”的片子&残酷世界

  片子采用倒叙的方式,会让人带着疑问看下去。

  一开始被称做“教授”的父亲忙碌完工作后等待前妻,将女儿和狗送来与自己相处三个月。本身我觉得这个父亲无论什么原因与前妻分开,我觉得他始终是爱着自己的孩子的。才会接纳她,和她的狗。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在生活学习这个阶段确实是难以与人沟通。也只有同龄的孩子能交流。

  片子女主是个乐队小号手,我觉得她应该常常对着自己的爱狗hagen吹号,其中有个片段是她们在一个山坡上,看山下一个主人在训练自己的狗,女主对hagen说,她永远不会这样对它。

  整部片子比较揪心的几个场景,就是当hagen被教授丢下车,女主却无能为力。一个没有独自外出的狗,在面对大城市,车来车往,还有各种憎恶的面孔,也许现实版是遭遇到更多非人的待遇。

  这个社会本身就是弱肉强食,我们人类真的才是最残忍。这一大群狗狗开始报复社会的时候,也许就是因为它们被欺凌被虐待,整个爆发,对人类发起了攻击,它们破坏各种公共设施,也袭击人类。并且参与和hagen一起攻击曾经伤害过它的人。

  到最后,它甚至差点认不得自己的主人。也不算认不得,是对这个残忍的社会,它变得已经不在信任,即使是主人。

  最后主人吹号,群狗安静,聆听。。。。

  结尾,我们不得而知,这些都是没有身份的狗,等待的...肯定都是当地政府的屠杀。

  《白色上帝》影评(七):不同意见

  1 说女主没演技。首先这部电影的焦点并非在人类身上。人类更像一个符号,并非一个人,而是一种人,一类人,甚至人类的不同面孔。其次,女主的表现符合设定,父母离婚,母亲另组家庭,母亲有事就扔给前夫照顾(从片子里看并不是前夫主动要求的),母亲走后也没给女主打过电话,当然你也能说跟主题无关没必要交代,但狗被父亲扔掉,女主为什么没打电话求助于母亲呢?可见,母亲表面关心女主,实际上也不关心。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女主,早熟,对大人不信任,叛逆,甚至冷漠,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一个冷漠的游走于大人世界的孩子面无表情不是很正常吗?

  2 说导演是极端动物保护主义者,极端爱狗讨厌人类。反正我是没看出来。我觉得导演还是比较客观的,并没有明显偏向谁。镜头也是有温度的,就像人的眼睛,看到喜欢的人自带柔光,看到讨厌的人会突出他令人厌恶的一面。导演的镜头一直很冷峻,并没有刻意突出狗可爱的一面。甚至他的一些表现手法,会让讨厌狗的人更讨厌狗,让爱狗的人也有那么一瞬间的疑虑。毕竟人类爱狗,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听话,忠诚,如果有一天他们翻脸无情,连主人都想咬一口,那人类还会爱他们吗?小时候,被养的宠物咬了一口,大哭,觉得我那么爱它,对它好,为什么会咬我呢?我爸跟我说了一段话,大意是动物有自己的习性本能,而且动物不会像人类一样思考。评论里说被狗咬死的人虽然可恨但罪不至死,这就是用人类的思维来要求狗了。

  3 小白狗。片子里的小白狗一只是条好狗,救了主角狗,最后也没参加狗狗的复仇大军,还给女主带路,结果仍然被人类毫不留情的打死了。此处并非苛责人类,毕竟片中的人类并非上帝视角的观众,已经被狗吓破胆的他们自然是见狗就杀。这么一来,某些评论就更显得更讽刺了,他们觉得狗狗复仇太过,因为复仇对象都是普通人,有过错但罪不至死。如果小白狗能抗议,它也会这么说,可惜它不会,于是它死了也就死了,毕竟只是一条狗。某些人所谓的众生平等,顶多是人类平等吧。一方面以理性自诩的人类无差别屠杀狗,一方面却要求狗甄别人类是否该杀,对威胁狗生的人也要理解忍耐(圣母:他们也只是混口饭吃不得已嘛),让狗做人都做不到的事,这是多么讽刺啊!

  4 最后的平视镜头。真正的平等并不是人虐狗,狗反过来复仇。而是人类意识到自己并非万物的主宰,被主宰的有一天也可能反过来成为主宰。导演的意思怎么解读都行,哪怕显浅点,狗代表自然,人类对自然肆意妄为,自然终一天报复回来,而在这报复面前,人类是束手无策的。最后导演还是妥协了,让两者和解,而和解后,不难想到,倒霉的仍然是狗,太阳底下无新事啊。音乐或许代表文明?

  5 虽然对这个世界,我们无力改变什么。但至少做好该做的事,要么别养宠物(不仅仅是狗),要么就负责到底吧。

  《白色上帝》影评(八):上帝的良知

  这真是一部内容独特,难以归类的电影,想了半天暂且把他归入魔幻现实主义的阵营吧。拿了2014年戛纳的一种关注大奖,倒是符合这个品味。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小女孩和她养的一条叫哈根的狗,但却绝非以往温情或搞笑的动物片。故事情节难以描绘,因为包含的东西太多,先谈一下喜欢的细节和片段。

  第一幕便引发了我极大的观影兴趣,仿佛上帝在注视人间般的俯角镜头下,本该繁忙的城市立交桥上只有一辆渺小的单车匆匆划过。镜头转下,骑着单车的女孩孤独的穿过空旷的大桥,她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掠过的风声和黑鞋白袜踩着单车的链条声,突然背景音乐切换成一首气势宏伟的交响乐,转角的街道杀出一群奔跑呼啸的疯狗,如波涛汹涌的洪水一样向女孩涌去。踏过钢琴键一般的斑马线,音乐戛然而止。

  此外还有屠宰场鲜血淋漓的屠牛现场,女孩吹着小号哄哈根睡觉清晨在浴缸中醒来,被抛弃在公路上的哈根茫然无措的在城市之间流浪,被流浪汉贱卖给狗贩子辗转落到斗狗人手中训练以及斗狗场,小女孩跟着暗恋的男孩子进入夜店迷茫的狂欢,逃跑的哈根被抓进流浪狗营地后反抗并最终撕裂管理员喉咙带领流浪狗冲出的营地,学生交响乐团在室内表演,外面是疯狗军团洗劫城市,突破人类封锁,复仇。

  还有最后一幕屠宰场里,女孩吹着小号与哈根带领的狗军团对持,小号曲终了,狗和人都安静下来,女孩五体伏地与狗对视,镜头切回上帝视角俯瞰这一切,清晨的空气中满是宁静的味道和悦耳的鸟鸣。

  全片披着动物片的外衣,夹杂青春期迷茫女孩对离异父母的反叛和若即若离的爱情,人生失败的父亲终于放下权威和女儿平等相处的情亲回归,冷酷无情的流浪汉和斗狗人的人性奸诈,狗撕破管理员喉咙的惊悚,血洗狗贩店的恐怖,群狗洗劫城市如战争般的宏大史诗,对峙后静谧空间意味深长的寓言性。

  不过诸多掺杂不免乱了阵脚,关于女孩和哈根的感情刻画不深(女孩演技不怎么样啊),对父亲遗弃哈根后的态度可有可无也导致后面寻狗没什么说服力,傻乎乎的哈根突然爆发的智力仅靠流浪和斗狗经历的铺垫是不够的,人狗大战的刻意与用力过猛,还有最后一幕上帝视角中父亲跑过去和女孩并排伏地,虽然寓意更多但总感觉破坏了画面。

  优点也很多,宏伟又不失温情的交响乐堪称一流,手持摄影的晃动不安却不失视角调度的精妙与美感,精致耐看的细节刻画,残酷与怪诞并存的情节推进。导演用大量元素和新奇的角度以及一种反人类的气质批判了种族之间不平等的歧视。片中的狗可以替换成任何种族,尤其是人与人之间敌视,而导演重点刻画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节。

  对于片子里的狗,所有的人类都是上帝视角,对于片外的观影的我们,观众就是上帝视角。不平等的视角本身就是一种歧视角度,虽然这种视角可能永远无法消失,因为任何人都有批判的权利,但是只要不放弃心中微小的善念,如同电影里小女孩手中的那把小号一样,这个残酷世界才会少些杀戮。

  《白色上帝》影评(九):白色上帝

  2017-1-13 14:16

  #电影# 《白色上帝》(2014)。豆瓣7我给7.5。

  如果不是片中这么多狗狗出演,我是不会留下这部片子的,在硬盘里我还特别备注了一下:(狗狗演技逆天,略血腥)。影片看到最后是无尽的心碎和痛。当我知道片中上百只狗演员都是流浪救助中心的小动物们真实参演而全无特效之后,我决定永远留下这部片子。希望所有生命都能够被温柔的对待,希望每一个无家可归的动物最终都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在严父干涉之后,13岁女孩莉莉被迫遗弃了爱犬哈根使之成为流浪狗。之后想重新找回爱犬的莉莉发生一系列的故事。

  《白色上帝》由匈牙利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导演。戛纳当地时间2014年5月23日,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颁奖仪式上,《白色上帝》获最佳影片大奖。《白色上帝 White God》片名致敬了《白狗 White Dog》,拍摄过程中创纪录的使用了274只来自流浪动物救助中心的流浪狗。

  人狗情未了,和平价更高。影片结尾震撼,直击人心!

  《白色上帝》影评(十):吓到了我的恐怖片。

  一开始我是抱着看治愈系狗狗电影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的,但一看开头我就知道我错了。

  【剧情】

  电影讲的是:狗狗哈根被丽丽的爸爸遗弃在路上,在街头流浪,被欺负,后来被卖给斗狗的坏人,经过魔鬼的训练后从善良的狗变成了一只敢于撕裂别的生物喉咙的恶魔。在第一次斗狗比赛后,他逃了出来,不幸被抓进了动物收容所,他用尽计谋杀死了看管,带领着成百上千只流浪狗流窜在匈牙利的空旷的街头。他们在哈根的带领下杀死了哈根的仇人,有屠夫,狗贩子,房东阿婆,还有斗狗的坏人。最后哈根找到了莉莉,露出尖牙,身体压低,想要进攻。最后,莉莉拿出了小号,演奏起了曾经哄哈根睡觉的旋律。在单调的小号声中,上百只狗趴下了身子,静静地听着。影片最终在人狗都匍匐在地上结尾。

  【感想】

  交响乐配得很深刻,一开始出来的时候吓死我了。哈根最后的复仇我并不明白,他为什么想要杀莉莉呢,莉莉并没有对他伤害啊。

  其余的以后写。

《白色上帝》经典影评10篇

http://m.sbbzjw.com/gandongwenzhang/249213.html

推荐访问:白色上帝讲的什么 白色上帝大结局是什么 白色上帝场外照

感动文章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好长好长的蛇》经典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