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共通资本》读后感精选10篇

2016-07-29 感动文章 阅读:

《社会共通资本》读后感精选10篇

  《社会共通资本》是一本由[日] 宇泽弘文著作,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共通资本》读后感(一):一位日本经济学家眼中的制度主义---《社会共通资本》

  盛夏、新书、西瓜。虽然不是空调、WIFI、西瓜的标配版,但要求低如我已飘飘欲仙。此时,某大报小编严肃的从我身边走过,对着正在摊看的《阳台种菜》《扔掉50件东西,赢得100分人生》等书各种唾弃,正色道,总看这些不用脑子的书后年都不会有进步,只会越看水平越低。听的我,怎么总能把实话说的像冬天一样冷酷无情呢。

  但和老话通常都是有道理的话一样,难听的话也如是。于是自家难得的良心发现一把,把大爱的“种树书”们先放下,开始捧起一本《社会共通资本》,看起正经书来。

  书不厚,但并不易读,日本经济学家写书,还是始终秉承一种严谨态度的。所以,虽然个人前些天便已看完此书,但对于写书评这事儿真的有些头大,因为自家经济学知识方面素养太差啊。但想想年初“看一本、写一本”的豪言壮语,还是咬牙一试。

  说起来,这些年来我们在宣传上总一厢情愿的把日本说成我们的学生,而且是亦步亦趋的山寨模仿之那种。但事实上,只要有人对日本战国文化稍有所知,就该知道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多大不同了。作为一个动不动就‘下克上’的民族,日本人民接受起新生事物来比我们可是速度多了,而且极擅长改造升级,当年日本车逆袭美国车就是一个活例。

  再扩大点儿说,在世界范围内,很多东西似乎已经形成铁律,每一个国家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过一遍,而且绝对不能、也无法省略。在这点上,我们甚至可以兼而广之的将东西方全部吸纳。

  比如说,比如说大名鼎鼎的《格调》一书作者保罗·福塞尔,还曾写过另一本神作《恶俗》,那里面当年刚富起来的美国人民各种“NO ZUO NO DIE”、“不求最贵、只求最好”的花式败家法,与今天我国人民种种表现真有异曲同工之秒。让读者们充分意识到,原来在穷人乍富这件事上还真是没什么文化差异的。

  同样的,做为一个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日本似乎在我们前面,把我国改革开放后遇到的一些发展中问题全盘预演了一遍。举凡教育、医疗、金融、环境、农村、城市,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日本似乎全都遭遇过了。

  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便成为一群日本学者的终极目的。近年来,大量此类书籍引入中国市场,不得不说是一个进步。看看别人的经验、教训,于我们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以个人的粗浅眼光看,这也是一本很能体现中日共通性的有关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的专著。书不厚,但干货不少。

  作为一位数学家兼经济学家,作者看事很通透,但基本在每章的末尾都流露出一种“这个世界会好的”天真汉之态。让人想到那句:看透人生容易,看透人生后依旧热爱人生不容易。

  当然,作者也在书中明确表示过,20世纪末是一个充满混乱且令人迷茫的时代。让人不免想起狄更斯书中那段名言: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在文人眼中,似乎何时都是如此,孔老夫子不是也曾因礼崩乐坏悲愤过。

  但作者身为日本理论经济学之父,心中并没有什么伤春悲秋之情,而是以一名经济学家的严谨态度,全面向读者介绍了社会共通资本概念及概念起源。围绕着农业、城市、教育、医疗、金融、环境六方面,详细阐述了作者心目中的社会共通资本概念,探讨了人类如何管理和维护社会共通资本,如何实现可续发展。

  另外,此书的出版后记中提到,宇泽弘文还是一位优秀的数学家。的确,纵观此书,作者的写书风格也极有理科男的显著特色,先总论后分论,先概念再实例,严谨认真,有理有据,看这本书时,读者很容易在脑中画出一份思维导图,要纠结的地方只在于阅读时要时不时进行一下思考,以跟上作者的脚步,当然或许这还是自家日常闲书读的太多,学术书读的太少的缘故。

  最后有些离题的说一句,虽然国人对日本常以先生之姿自命,但说实话,我们对这位学生的了解可是远远逊于学生对我们的了解的,稍微关注些此方面资料的同学,就能知道日本对我国的研究是何等详尽完善,而自家至今记得在首都图书馆里看到那几本稀稀落落的《日本学》学刊时的震惊之情,两相比较之下,差距实在太大。

  但愿得今后有更多如《社会共通资本》这样的学术类书籍引入图书市场,免得未来中国读者提起日本书来,不要只知道东野圭吾、村上春树,或只是《扫除力》《断舍离》类生活书籍。

  《社会共通资本》读后感(二):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

  我父母在农村,只参加农村的养老保险,而不是医疗保险。也因此父母的养老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前不久听人提到可以补缴社保,但去当地社保局咨询却说没有类似的政策了。为此很是惆怅,我们村仅有几户家庭因为特殊关系在几年前补缴了社保,现在每年可以领取大概1万多的退休金,而如果是农村养老保险,则只有几百。因为父母在农村,所以一直很关注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这些年,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有很大差距,农村所能享受到的医疗资源仍还是太少太少。

  《社会共通资本》一书的作者宇泽弘文,是日本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 ,他一直致力于“人文经济学”和“使人类像人类一样生存的经济学”。《社会共通资本》就是他在农业、医疗、教育、农业、金融、环境等领域的思考,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经济学,关注收入增长,关心GDP总值,他从经济学角度关注民生问题,并试图从人文的角度给出最有利的答案。

  什么是共通资本?作者的解释是这样的:社会共通资本是一种结构,能够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过上富足的生活,让他们的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能够持续、稳定地维持一个充满人性魅力的社会。社会共通资本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环境、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制度资本。事实上,作者想要探讨的是,用一种非常理想的手段来管理社会的共通资本,让社会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或许这是一种乌托邦的构想,就像《疯狂动物城》开始所勾画的,有一个城市,所有动物和平共处,而事实上,根深蒂固的歧视和误解一直都在。同样在现实社会中,完全的公平是不可能存在的,80%资源和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工,实现阶层跨越也变得日益困难。但是,处在金字塔底层的最普通大众,至少需要拥有最基础的社会共通资源。那么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宇泽弘文在城市一节,回顾了日本城市发展的主要轨迹,更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汽车给社会破坏,首先为保证汽车使用带来的维修、基建成本增加,以及因汽车驾驶引发的安全事故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社会为了经济增长,不考虑环境和交通压力,鼓励汽车消费,就像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仍不能阻止烟草业的繁荣。这是短期与长期的矛盾,其实也是城市建设永恒的问题。今天的中国,北上广在逐渐发展为超大规模城市,国家也在鼓励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但是仍未能很好地解决多年前作者所思考的问题。

  同样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也存在,当不想输在起跑线的家长,花几十万一平米去买学区房,花高昂的择校费进好学校,这其实也是在倾尽全力竞争优先的教育资源。而另一面的学校,在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方面,也始终是左右摇摆的。学校受制于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失去应有的公正,也很难再有独立的专业判断,学校不再以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为终极目标,而是有太多功利的属性,于是这个社会评价成功的标准也变得如此单一。作者在书中提到英国名校牛津大学的案例,分析它用怎样的机制保留大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但是今天的牛津,也早已不是他所描绘的样子了。

  《社会共通资本》不是解药,他有想要让这个社会变动更公平、更美好的想法,但是其实没有彻底的解决之道,因为最后的选择,是博弈的结果。事实上,我知道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从不掌握在多数人的手中,而在于少数人做了怎样的选择。值得庆幸的是,日本的农业、环境保护、基础医疗的确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或者这其间就有宇泽弘文的一份贡献。我只希望,有一天我所处的社会,能变动更好,能给我更多的安全感。

  《社会共通资本》读后感(三):如何应对当代社会的困局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人人都在追求自由,那么自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理解的自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事实现自身理想和抱负的职业,能够在达成自身理想和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得到相应的经济和精神上的回报,能够拥有幸福而安定的家庭,能够平安读过高文化水准的一生。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作为人的尊严和灵魂的独立性都会受到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承认。”这是《社会共通资本》对富足社会特征的解释,从这些特征来看,富足社会可以说是实现自由主义最初理想的社会。

  我们每天生活在由大量的混凝土、钢铁、玻璃、大理石的所构成的城市中;走在笔直、宽阔、四通八达的的公路上。感觉人们像是某台机器上的某个零件,为了使这台机器正常运转而工作着。觉得我们所在的城市本该是这个样子的,因为大家都是这样生活着的。可是在《社会共通资本》中,宇泽教授告诉我们,这个城市的设计理念只是将城市视为艺术作品,人们只是按照城市的设计者嘞.柯布西耶的意愿行动的机器人,因为它没有从居住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的视角出发。

  对于这种非人性的城市设计为什么还会得到各个国家的大力推广呢?

  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构建“光辉城市”的汽车和大量使用玻璃、钢筋混凝土修建的高层建筑,能够诱导出符合人们期望的经济形势,同时产生符合政治视角的有力条件。

  那么最为理想中的城市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呢?

  在《社会共通资本》中,宇泽弘文提出了雅各布斯的四大原则:1,尽量缩小街道的宽度,而且道路以到达每个街区的距离最短为佳,即使蜿蜒曲折也可以。2,城市再开发时,应该尽可能多地保留古旧的建筑。3,关于城市的多样性,要求城市中的各个区域必须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4,在城市的规划中,必须尽可能地提高各区域的人口密度。

  雅各布斯的四大原则提供了一种最基本的思想,帮助我们超越汽车社会型城市的束缚,创造出富有人性魅力的城市。

  ==

  提到城市就不得不提我们形影不离的汽车了。

  犹记得当年,大村小村都挂着“要致富,先修路”这样的红色大横幅。但是,现在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各种汽车。

  汽车的普及速度比原本已经很快的道路扩张步伐更快。

  我们在对汽车的社会性费用还缺少正确的认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它带来的正面影响,建设、维护交通系统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形色色的公共设施,乃至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整体的计划和国土利用计划。

  因此汽车过快的普及也造成了大家可以想得到、看的到的各种负面影响。

  那么,为了防止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无限增大。应该使人们树立对汽车的社会性费用的正确认识。

  汽车的社会性费用是指,汽车的所有人及驾驶人本应负担的成本转嫁给行人或者居民、自己却没有任何成本地使用汽车时,采用某种方法衡量全社会遭受的损害。如果对这种社会性费用放任不管,人们越是频繁地使用汽车,就越能从私人角度获得更多利益,甚至能够导致对汽车的需求无限增大。

  如何树立正确的汽车社会性费用的认识呢?

  1,可以根据汽车的社会性费用,在汽车的销售价格中增加相应的税金,使人们对汽车的必须程度能够准确地反映在需求中。2,如何评价交通事故带来的生命及健康上的损失。

  3,如何测量汽车行驶中产生的污染和环境破坏相关的社会性费用。4,对自然的破坏。

  ......

  面对城市扩建、道路拥挤、教育不平等、环境恶化的诸多问题宇泽洪文在《社会共通资本》这本书里都有解答。

  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那就买一本看看吧。

  《社会共通资本》读后感(四):换个角度看社会

  自20世纪以来,经历过了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特别是21世界互联网技术浪潮的来袭,人类社会的便捷性更是一日千里。相比起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人类的物质上及精神上的满足感和以前相比应该是大幅度提升,但是现实中的我们总是感到各种焦虑、焦躁。当从个人的角度看不透的时候,试试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看社会。如果仅限于自身看问题就像一个小圆圈哪怕转满360度看到也只是冰山一角;如果能从很高的地方向下俯视一个大圆,哪怕只是一个30度的视角,也是一目千里的视野。

  《社会共通资本》读后感(五):一种对经济学传统的回归和对功利社会的反思

  在《社会共通资本》中,日本经济学家宇泽弘文描述了一个普遍富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应该有富足的自然环境、整洁的居住环境、舒适的文化环境、良好的学校教育制度、最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以及高效均衡的资源配置。人类对美好生活的畅想从很早就开始了,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8、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社会实践。

  但是长久以来盘亘在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教育、医疗、环境、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社会制度等等,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虽然许多人、许多学科都曾试图去解释、解决这些问题。宇泽在《社会共同资本》这本书中所做的一点贡献是为这些问题最终所要达到的状态设定了最新的理想标准,这也是为理想社会设定的标准。这一标准,可以通过“社会共通资本”来实现。

  社会共通资本是在回顾19世纪托斯丹·凡勃仑提出的制度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在以新古典主义为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制度主义鲜少出现,它一直作为一种异端理论存在。凡勃仑的制度主义思想强调非市场的因素才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比如制度、法律、历史、社会和伦理等,他批评主流的自由主义经济制度(正是凡勃仑第一次使用了neoclassical新古典经济学这个词),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经济本身使社会无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他们虽然认同国家不干预私人经济生活,但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克服市场的缺陷。在宇泽看来,凡勃仑的制度主义“是超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概念,它让所有人都享有作为人应得的尊重,使人民拥有自己的尊严和灵魂,进而实现一种近乎理想的经济体制。”

  作为制度主义具体表现的社会共通资本包含三大范畴:自然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和制度资本。与私有资本不同,它是全体共有的资产,需要进行社会性管理和运营;与公有资产也不同,它虽然属于社会全体共有,但不应由政府来管理,而是由相应领域的专家遵循职业规范进行管理和维护。它是一种所有制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结构。自由市场倡导私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前提之一就是私有;计划经济则强调公有和消除剥削。在宇泽提出的理想社会中,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稀缺资源被分为两种:社会共通资本和私有资本。

  如果仔细观察,社会共通资本的概念与公共物品有相通之处。在讨论农业和农村问题时,宇泽也提到了“公地”。“公地”在经济学上指的是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1968年勒特·哈丁提出“公地悲剧”,在主流的经济学研究和范式中,公地或公共物品由于拥有多个所有者,产权难以界定,而每一个所有者出于私利都倾向于过度使用,最终都会造成资源枯竭。新制度经济学(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s)认为界定公地的产权有助于对这种资源的有效利用(科斯提出交易成本和产权理论,并因此获得诺奖),不过这里的新制度经济学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分支,而制度主义的最新发展则被称为新制度主义(neo-institutionalism)。而电力、水、公路等公共物品则由政府来提供。对此,宇泽弘文给出的是不同的解决办法,“从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出发来分析公地悲剧有一个共同点,认为或者实行私有制,或者通过国家权力来管制,解决方案只有两个选项,非此即彼。”显然宇泽不同意这样的非此即彼的结论。他认为“公地”是社会共有的资产,应该进行社会性的管理和运营,即不能由政府官僚进行管理,也不应该分割给私人由私人根据自己的私利和自由市场的竞争关系来管理,而是应该通过社区或集团的公共规范进行管理和运营,这样才能使”公地“得到有效利用。

  宇泽弘文既不认同新古典主义经济完全的私有观点,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公有持保留意见。但是,在社会共通资本的所有权上,他也似乎还有一些游移。他说道:“即使是社会共通资本由私人或者由允许私人管理的稀缺资源构成,也仍然要视作是全社会共有的财产,并遵循社会性标准来管理和运用。”所以,建立社会共通资本的基础仍然是普遍的私有,倡导自然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和制度资本社会共有,以及私有社会共通资本的社会性管理。

  宇泽弘文设定的理想社会的标准有哪些呢?他逐一分析了日本的农业和农村、城市、教育、医疗、金融制度和自然环境。他们的现状如何?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改进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宇泽的分析都深入浅出。阅读本书会有这样的感受,第一遍看或许觉得稀松平常,就像看一面镜子一样,看到它反射的中国现阶段的相关问题,而这些问题我们如此熟悉,已经不太具有新鲜感了,造成不了震撼的感觉。但是,如果回顾书中的内容,宇泽在写作中的举重若轻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得不让人敬佩。

  以讨论城市问题为例。宇泽先分析了现代城市问题的根源,那就是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他反对 这种城市规划理念,认为这种城市设计只不过是杰出的抽象艺术作品,并不适合人类生活、交流、孕育文化,在勒·柯布西耶的城市中,人仅仅是不具有主体性的机器人。接着,宇泽深入分析了为什么这样的城市之所以能够风行,结论是背后的“企业”资本,汽车、玻璃、钢筋混凝土以及各种与“光辉城市”相关的现代设施的消费在推动,这样的城市带来了符合期望的经济形势(比如较高的GDP),也产生了符合政治视角的有利条件(高楼大厦,宽敞的马路以及大量的汽车让人们觉得社会的进步,并将其归于政治家的成就;并且在建设过程中,政治家也能笼络和取悦住房地产、汽车、混凝土、玻璃等相关产业大企业)。宇泽说到日本的汽车产业相较于其狭窄的国土面积之所以发达(1998年,日本的汽车保有量,按照单位土地面积来看,是全世界汽车密度最高的国家),以及日本的公路规划和建设远远超出适宜的水平,里面暗藏的就是社会各阶层在经济、政治方面的矛盾。

  那么,“光辉城市”的出行以汽车为主导是否真的让人们收益了呢?宇泽举了自己回日本任教的一所大学所面临的困境。由于怕设置信号灯会影响汽车通行,造成交通拥堵,于是大学门口那条繁忙的马路一直没有交通灯,结果造成了学校学生的多起伤亡。并且,由于学校附近地区大量投资修建道路,公共交通设施没有跟进的情况下,许多人不得不依靠汽车出行,造成了这一区域日益严重的污染。被汽车裹挟的人们,真正体会到的将是有产(有车)和无产(无车)的藩篱。有车的人将外部车成本(环境污染、公路维修、交通安全设施)转嫁给无车的人,无车的人路权也无法保障。不仅如此,在发生生命或健康损失的情况下,“光辉城市”中的生命竟然也可以用霍夫曼制度来折算其价值,让我们知道人的生命也可以明码标价,而人显然生而不平等。可见,不考虑现实中的人的真实需求,无视人的生命,不具有人性光辉的城市怎么也算不上是“光辉城市”。

  宇泽眼中的理想城市是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式的城市,这种富有魅力的城市,以步行为前提,街道较窄,可曲折蜿蜒,在各个社区间连接,原则上避免过街天桥,人行道和行车道在物理上应该分开,利用树木和绿化带作为隔离,以免行人受汽车影响。城市中的交通系统也应以公共交通设施为中心。这样的城市规划下城市规模自然会存在极限。

  宇泽弘文在拒绝汽车上不仅是热情地倡导者,而且是积极的践行者,他一生没有驾驶过汽车,出门都是公共交通,万不得已如果要做出租车也会在因此自责不已。

  任何思想或观念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被计划经济压抑和禁锢的人会快速拥抱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市场经济中饱受煎熬的人则寄希望于回归集体主义。

  对宇泽弘文来说,亲历过二战、冷战、苏联解体和越战的20世纪,目睹了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上的两种社会制度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混乱和争锋相对,最终否定了这两条道路。作为经济学上做出诸多贡献的大师,宇泽弘文未必不明白均衡的美感,却没有轻易信服这种理论。在行文中,我们也不难觉察,他曾对社会主义制度抱有期待,但此后大厦倾颓,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和反噬使他思考另一条道路。他清楚无论分权制的市场经济制度还是集权制的计划经济制度,都有自身深刻的内部矛盾: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权力过大且不受约束,公民权利往往受到限制;而市场经济中,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平等、不公平日益凸显,功利主义和追求最大化的激励肆意踏破社会底线,社会在不理性的道路上一路狂飚。

  宇泽弘文的另一次重要经历是琼·罗宾斯提出的“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也就是后来被成为“两个剑桥之争”的大辩论,这场辩源于对凯恩斯的不同理解,又继续扩展到经济学的各个方面,最终决定了经济学研究的走向。

  琼·罗宾逊认为,经济学首先要解决的并不是追求效率和实现经济增长这类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而是要从追求公平分配、消除贫困这一经济学的最根本立场出发。她在“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中这样说道:“财富的增长同贫穷的减轻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不仅主观上的贫穷没有因经济增长而别克服,而且绝对贫穷还因经济增长而增大。经济增长要求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则改变劳动力的构成,受过教育的工人得到较多职位,而未受过教育的公认则获得较少职位。但取得职位资格的机会却为早已掌握了技术知识的家庭所保持,有非凡才能者属于少数例外。当经济增长在上层继续在进行,愈来愈多的家庭在下层则被驱逐出去。虽然财富增加了,但绝对贫困却增长了。’富裕中贫穷’这句旧口号具有了新的涵义。”

  这两次经历让宇泽弘文去寻找经济学的传统和原点。因此,对于《社会共通资本》的定位他这样写道:“纠正历史的逆流,重返经济理论的原点,探讨如何创造更人性、更宜居的社会。”经济学应该是使人幸福的理论,但是显然主流经济学面对生态恶化、社会不平等和金融危机等问题无能为力,也没有卓有成效的解决办法,这一点值得人们进行反思。

  1898年凡勃仑在《为什么经济学还不是一门进化科学》中批判正统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认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把人视为被动的、无生命的、永恒的东西,是在传统的快乐主义的基础上,把人最多视为一个闪电般的计算快乐和痛苦的计算器。他这样写道:“享乐主义关于人的概念是:人是快乐和痛苦的迅速计算者……它既无前因又无后果。它是一个独立的、确定的人类数据,并且处于稳定的人类均衡之中,除非撞击力的冲击使它向某一个方向或者另一个方位发生位移。”在凡勃仑看来,人性是随着社会制度、文化环境而不断发生变化演进的。凡勃仑也反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他认为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都会相互影响,个人的目的或偏好被社会所塑造,个人既是环境的塑造者,也是其环境的产物;而新古典主义的“经济人”只不过是一种科学想象,一种不符合现实的假设,是对人性的简化。

  亚当·斯密曾为《国富论》写下过伦理基础《道德情操论》。不论凡勃仑,还是琼·罗宾逊,他们都关注人性的经济学。宇泽弘文就是要回归到这样的传统。

  因此,在讨论农业问题的时候,宇泽就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三个假设逐一进行了反驳。新古典经济学以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依据,认为在自由贸易中各国发展各自要素更丰富、更擅长的产业才最有利于提升社会整体的经济福利,以日本农业为例,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土地资源稀缺,就应该放弃农业,发展工业。但这是对边沁式效用的滥用,现实中的个人被抽象成没有社会背景也没有感情的理性人,经济福利是社会整体的,而不是一个个人的,掩盖在社会整体经济福利提升之下的是收入分配不均。解决农业问题,宇泽提出的方法是拓展农耕的外延和内涵,组成农社。

  对于农社这一“公地”性制度进行管理,宇泽也从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出发,对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中群体共同管理“公地”并取得成功的案例进行了分析,破除了对主流经济学中“分割产权实行私有化这种凭借先验标准推理而来的结论”。他提到的案例包括了伊朗的犁耕队、西班牙的韦尔塔、菲律宾的桑赫拉、西非的阿卡加、中东地区阿拉伯的赫马保留牧场,等等。

  在谈到大学教育时,宇泽提到了凡勃伦提出的“idle curiosity”(自由求知欲)和“instinct of workmanship”(匠人气质)。自由求知欲强调的是追求知识本身,而不是知识带来的物质或现实有用心;匠人气质是指技术人员、工匠以及劳动者具有一种寻找最佳生产技术、原材料和生产工序的本能。他们都是人类固有的本能特性。但是在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至高目标之下,大学中所使用的标准也以功利性和实用性的目标为主,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经营。于是人类本能对知识的追求、对更好的事物的追求,就与这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形成了矛盾。而这是劳动者产生自我异化的原因,也是大学教育和学校教育背离人性的原因。

  如今,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人性的经济学,被称为“经济学界的良心”阿玛蒂亚·森发展了罗宾逊的经济哲学思想,试图确立正确的经济学传统。森认为,经济学确实像马歇尔所说的那样是“人学”,但这里的“人”不是本末倒置的仅是效率的工具。恰恰相反,经济学应该关注人的生活质量,效用、财富、效率都不能与生活质量处在同一逻辑层面上。

  社会共通资本,20年前宇泽弘文提到的这种社会制度看起来仍然过于理想,而对于“人”的忽视,现实中却没有半点消退。宇泽所写的这本小书,略有些浅尝辄止,每个问题并没有继续深入,也确实没有提出更细节更贴近实践的解决路径,让这本书看起来像是一种“乌托邦”。但我们无法肯定,被称作“乌托邦”的社会思想是否从来没有、也永远不可能变为现实。过去很多“乌托邦”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历史的变迁与行进。实际上,只要人们不仅仅关心迫在眉睫的实际事物,而试图思考“终极关怀”之类形而上的问题,就无法根绝“乌托邦”的产生。

  人之伟大,人之超越动物,就在于“人不再是自然之手驯服的机器,人成了自己行动的目标”。理想国、乌托邦或者社会共通资本对于我们现实的警示,就在于不应该把眼前这些不自由、不公平、不平等、不道德和不人性的现实视为理所应当。我们的城市规划问题、农村问题、教育公平和教育理念问题、医疗问题、金融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却在不断地突破底限: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越来越少地人戴口罩;越来越不公平的教育和“中产”在教育中的相互倾轧;越来越宽阔的马路和越来越难不利于行人的道路环境;越来越高的房价和不断蜂拥入市的食利者。甚至可怕的不是现实底线的一再破产,而是把它当成理所应当,忘记了想象更好的可能。

  凡勃伦说人和社会都会相互影响,工具性、功利性的经济思想让人把自己视为工具,让人顺服于现实,也让人自己泯灭了人性。这时就更突显人性的经济学的必要性,在这样的历史逆流中,宇泽的这本小书实在是利益熏心的社会中的一缕阳光。

  《社会共通资本》读后感(六):从“赢在射精前”看社会阶层流动性问题

  总有人关注,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是不是已经死了,寒门是否再难出贵子?明显不是的,因为向下流动的门一直开着。这虽然是个调侃的段子,却从侧面反应了广大的中下阶层的焦虑。

  以教育为例,从上海幼儿园的幼升小事件里,我们感觉到了莫名的焦虑;再到香港纪录片 《没有起跑线?》 的热播,里面的观点“赢在子宫里,赢在射精前”我们感受到的就是恐慌,深深的恐慌。纪录片里的父母,精确计算小孩的出生时间,从胎教开始就以高考的姿势备战,把所有的资金与精力投入到了小孩的精英教育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想法,拼命投教育,真的正确么?中下阶级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反而像中上阶级一样矫情,焦虑起跑线的问题,砸锅卖铁参与富裕阶级的教育军备竞赛,然后淘汰出局。你所穷尽一生的终点可能就是上层的起点。社会错配资源下的中下层错配资源,可能导致孩子和家庭都失去未来。

  赢在起跑线,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一边是中层穷尽一生努力的更上一阶层,一边是新闻里报到的6102万以上留守儿童,本质就是社会资源出现了错配。在这个问题上,日本的经济学家宇泽弘文在多年前就关注了社会共通资本的研究,他提出了这样的反思:我们推崇着匠人精神,却以把孩子送到技校为耻,我们拼了命的让孩子学习钢琴、艺术、英文;我们希望吃着有机食品、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却在报考学校的时候,紧盯金融、经济、法律,对农业、牧业等专业视而不见……长此以往,资本主义即使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操控下,社会的资源也会发生错配,要市场进行自我纠正,代价是惨痛的;那么社会主义呢?社会主义的政府管控下,情况会有不一样么?我们看一下四周,并没有。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改善农村凋敝、城市困境、环境污染、医疗冲突、教育功利化的问题?

  宇泽弘文提出了社会共通资本这个概念,他认为,制度主义是超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概念,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存在,对这一理念,他集结成册以《社会共通资本》一书推广他的理念。

  书中介绍了社会通用资本的概念及其作用和影响,针对构成社会共通资本的要素,即自然环境、农村、城市、教育、医疗、金融等逐项进行分析,明确各个要素在社会、经济中的角色与作用。

  在第二章【农业与农村】中,他提出,日本在上个世纪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个体农民逐渐对农耕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甚至开始期待自己的后代能够离开农村,移居到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稳定的保持农村的规模在整个社会中处于理想的水平,并创造条件,弥补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差距,给予一定的收入补贴,对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提供补助。最根本的就是,从事农业生产意味着封闭自己在一个狭隘、守旧的环境中,难以预见新的发展与获得职业满足感,要从本质做出改变,引导年轻人从事农业工作,必须对农业的结构制度做出改革,即农耕外延,包括从事以农产品为中间产品进行的加工和其他生产活动,以及销售和研究开发活动,使农耕的规模和组织具有综合的业务形态。

  这个现象跟当下的中国一模一样,我们的耕地被破坏,我们的林木被盗伐,我们的海洋被污染……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人功利化的投身城市的基础化建设中,一部分人圈地盖楼等拆迁,而一小部分人缺趁着电商的风做起了农村电商,即为传统的农耕添加了销售与研发活动,很好的利用了社会的共同资本进行生产活动。要知道《社会共通资本》这个概念,宇泽弘文在2000年之前就提出了,如果我们能获取社会经济发展的前置信号,我们还会抱怨社会阶层流动性的问题么,前期从事电商的卖家现在已经实现财富自由了呀。

  所以回头看,社会阶层流动的问题,从来就不是问题,向下流动的门始终敞开,向上的亦然,重要的是,找到那些向上的前置信号才是关键点,希望你找到并如《社会共通资本》书中所说,我们都生活在富足的社会,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梦想、拥有稳定幸福的家庭。

  《社会共通资本》读后感(七):关乎每一个公民的公共知识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考生家长和老师的期待,紧张和兴奋中结束了。短暂的狂欢和休整之后,又要开始填报志愿和新生录取。在紧张而有序的进行过程中,教育制度改革的问题又会一次又一次地被讨论。

  7月份的开始,又一批大学生结束学业,走向社会。一定要留在城市,不能再回农村,这是毕业生坚定的信念。城市是眼前的苟且,农村是回不去的乡愁。城市或者农村,我们在纠结中坚定选择。

  城市,农村,教育,医疗以及环境,每一项都体现着社会制度。这些也是社会共通资本的构成要素,每一项都与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社会共通资本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在发挥作用,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的呢?在《社会共通资本》这本书中,日本经济学家宇泽弘文,介绍了社会共通资本的概念及其影响,并探讨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必须满足的制度条件。

  当下的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已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美丽中国梦。其中特别提出人们要“有尊严的生活”。就是建立一个富足社会生活,她的特征是:每个人都能够从事实现自身理想和抱负的职业,能够在达成自身理想和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得到相应的经济和精神上的回报,能够拥有幸福而安定的家庭,能够平安度过高文化水准的一生。

  那么,能够实现富足社会的经济体制具有哪些特征?为了建立这样经济体制具体应该做些什么呢?在《社会共通资本》中,宇泽教授给出的具体答案:通过以社会共通资本为中心的制度主义来决定这种理想经济体的特征。

  1:农村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美丽的乡村是我们的诗意,也是我们的远方。现在正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到城市里生活和工作。农村失去吸引力的最大原因在于,从事农业能够获得的职业满足感越来越少,并且无论是在知识层面上,还是社会层面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存在感也变得越来越薄弱。但是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上要实现稳定发展,农村的规模就要保持在合理稳定的水平。

  所以,作为社会共通资本的农村,必须将农业生产的地点和在当地工作生活的人做为一个整体来讨论。需要提升农村的经济社会 文化环境,让农村充满活力。这不仅包括建设农业生产必须的基础设施,也包括学校,医院及各种文化设施,还包括保障人民生活尊严的街道,交通设施等公共服务。

  2.城市

  与农村想对应的城市,便利的生活和更多的机会是我们留下的原因,但高企的房价和拥堵的交通正在被诟病。理想的城市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社会性的共识,从“光辉城市”,“理想城市”再到现在“宜居城市”概念的提出,城市从最初的硬件建设逐步转移到人性,文化和内涵的构建。城市作为另一项社会共通资本,考虑进了更多社会的成本,使城市更多地兼具了人性魅力和文化多样性的特征。

  在《社会共通资本》中,宇泽教授更是引进和分享了“宜居城市”的建设四大原则:1,尽量缩小街道的宽度,而且道路以到达每个街区的距离最短为佳。2,城市再开发时,应该尽可能多地保留古旧的建筑。3,关于城市的多样性,要求城市中的各个区域必须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4,在城市的规划中,必须尽可能地提高各区域的人口密度。

  3.教育

  教育是指帮助每一个孩子,尽可能地发挥他们多样化的先天和后天资质,最大程度提高和发挥他们的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丰硕的成果,幸福地度过一生。在学校教育中,最困难的就是必须让个性不同的孩子聚集在同一个教室里同时上课。这也是讨论学校教育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学校教育制度具有三个功能:社会统合,实现平等以及人格成长。但在法人资本注意制度下,开展生产活动的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组织,依照核心经营管理体系规定的生产秩序运作,这样的社会关系绝不具有民主主义的性质。这是现代经济体制的特征,它彻底消灭了人们参与管理经济生活的可能性。

  4.医疗

  医疗作为社会共通资本,“政府”有义务制定相应的制度,使所有居民都能够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与保健和医疗相关的基本服务。但现行的医疗制度来自于医疗最优与效益最优之间的背离。从医疗角度看来最优的医疗行为,效益上却可能达不到期望的结果。

  将医疗制度作为社会共通资本来探讨时,最基本的条件是医生从医学角度判断出最优诊断行为,所需的费用总是能够与医疗机构的收入相一致。从患者的立场来看,无论收入,居住地,人种或者性别等条件如何,都能够随时获得医学或医疗技术上最优的诊疗。

  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虽然还有待改善,但总体上还算先进。

  经济的高速增长终将会有终结的时候,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现代自由平等的思想教育下,“让人类象人类一样生活”的诉求,又提出了有尊严生活的命题。经济高速增长停滞,环境污染,农村凋敝,城市困境,医疗和教育功利化,社会风气不断败坏,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最紧要,也是朦胧的问题,通过《社会通用资本》这本书,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

《社会共通资本》读后感精选10篇

http://m.sbbzjw.com/gandongwenzhang/224239.html

推荐访问:

感动文章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普通读者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筑地仙境》的观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