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掉太阳旗读后感10篇

2016-05-28 感动文章 阅读: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10篇

  《干掉太阳旗》是一本由【美】比尔•奥雷利 / 【美】马丁•杜加尔德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一):蘑菇云升起,万物如刍狗

  蘑菇云升起,万物如刍狗

  文/四白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回望历史,要抱着温情与敬意。这个教诲,在多个场合有用,而战争史除外。

  阅读战争史,不免会被纷繁的死亡触及,会被堕落的人性抚摸。指望在震耳欲聋的枪炮中开出玫瑰,在硝烟与血河中心中无澜,是不可能的——战争有多惨烈,读者的厌弃之心就有多强烈——因而,阅读时,无须温情,何谈敬意,只需要多一点的耐心,以便从血肉横飞的战场中,捡起一点教训,重拾一丝人性的光辉。

  读《干掉太阳旗——二战时美国如何征服日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9),尤其需要这种耐心——电影镜头式的书写,简淡跃动的笔调,见血见肉的白描,层层推进的笔法,将残酷的太平洋战争一一曝现眼前:呼啸而过的机群,冒着浓烟沉入太平洋的巨舰,枪炮声中混杂着哀嚎声,临危受命的总统和刚猛激昂的将军,蝼蚁般穿梭在死亡边缘的士兵和高光闪现的战斗英雄,轰炸中四处奔散的子民和神情泰若在花园散步的天皇……每一段都隐隐有枪炮声,每一句都藏着人性的光辉与卑劣,在体系严谨,数据详实的基础之中,一座满目疮痍的战争石碑巍然耸立。

  等到绰号“小男孩”“胖子”的原子弹在广岛、长崎落下,恍然才知,之前所有有关战争的铺陈都有了去处——日军向死而生的坚韧与凶残和“一亿玉碎”的战争狂言,终于在两朵蘑菇云中烟消云散。而从战争牢笼里走出的美军,在两声核爆之后,终于不再佝偻着身子在一座座太平洋小岛上朝不保夕,他们挺起了腰板,满面春风涌进了日本的国土,征服了日本人。

  胜利了吗?不,战争永远没有胜利者。

  问题刚刚开始。

  蘑菇云升起,万物如刍狗。仔细阅读有关原子弹的篇章,会读出作者的无可奈何,以及字里行间弥漫的大悲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画了核爆后的人间地狱——百年城市荡然无存,几十万人瞬间蒸发,幸存者的诉说,犹如蒙克名画《呐喊》,一张空洞的嘴,涌出了世间所有最悲戚的话。

  作者剥洋葱似的,一层层地推演,暗含因果,剥到最后,露出了蘑菇云这朵恶之花——以火制火,以暴易暴,以命换命。下达命令的杜鲁门如是说,“没人会比我对使用原子弹更感到不安,但令我感到不安的还有日本对珍珠港的偷袭以及对战俘的杀害,似乎他们唯一能听得进去的就是炸弹的声音,要对付一头野兽,首先你得把他当成一头野兽。”野兽攻击人类,自然可以不存于世的。而那些温顺的人,却为何要跟着走进黑夜?

  历史自有逻辑可循,人性最难捉摸。

  自诩为文明人的日本人,二战时的兽行令人不齿,至今仍紧闭唇舌,立鬼拜鬼,希求轻描淡写,抹去不光辉的一页。殊不知,它播下的苦难与仇恨,终将反噬它的文明肌体。

  同样的,美国投下原子弹,以几十万日本平民的性命,终结了战争,难说正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一个最不坏的办法——为了千百万人的性命,而不惜抹去几十万人,值吗?一切建立在生命上的历史假设,都是不人道的。

  好在,历史始终是公正的,不管以谁的视角,以何种姿态,凡是记下的每一笔,尽管血肉横飞,不堪入目,却值得我们以最大的勇气去正视去铭记去反思——战争,何日终止——否则,任何冠冕堂皇的口号,和狂人的战争狂言并无二样——你制造怎样的苦难;任何温情脉脉的人,都和那个在轰炸声散步的天皇大抵相类——你怜惜谁的苦难?!

  写下此文正好是9月3日的夜。72年前,中国抵抗日本侵略获得全面胜利。和那时狂欢的中国人一样,我的心是怀着同样苦涩的欢欣。而如今,我又多了一层喑哑的慌张——此日,朝鲜第六次核爆——72年前,释放出的魔鬼,仍虎视眈眈,审视着人世间,试图引出火,以及绵延漫长的仇恨。

  愿万民有幸。生在安稳的人世间,而再非征服与被征服,火与火的相抗。这也是作者在书写绝望的地狱的同时,放出的一道希望之光。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二):丧钟为谁而鸣

  二战的历史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依据当时题材改编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从德国法西斯政权对欧洲各国的侵略,到日本对亚洲各国的屠戮,炮火轰鸣响彻世界的上空。在学生课本上我们都知道原子弹的投掷结束了日本的抵抗,可是美国为什么去选择使用原子弹?是谁下达了投掷的命令?原子弹投掷前后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却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这些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详实的答案。

  《干掉太阳旗》这部作品作为历史系列丛书的第六本,知名新闻节目主持人比尔·奥雷利和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马丁·杜加尔德,他们通过详实的文字讲述那一段血淋淋的历史事件,让广大读者更加清晰地去了解历史的真相,全面地去解读战争的始末,更客观地去评价其中国家、人物的行为表现,可谓入木三分。

  作品在内容上涵盖了这场战争的全部精华:地点从华盛顿到新墨西哥的洛斯阿拉莫斯,再到热带岛屿、菲律宾,直至日本本土,人物从罗斯福总统到继承衣钵的杜鲁门总统,再到罗伯特·奥本海默博士为代表的原子弹科学家团队,指挥美军对日做战的麦克拉瑟,日本裕仁天皇;事件从原子弹的研发,到登岛战役,从大国会商,到原子弹投放,直至投降协议的签订,美日两国间的交锋一览无遗。

  作者在书中没有详实的囊括二战期间美日之间的所有对决,而是挑选了几场经典的战役——贝里琉岛战役和硫磺岛战役。在炮声不绝于耳的战场上,带我们身临其境去感受战争的真实。“要么杀敌,要么被杀。” 从牺牲的海军陆战队员路易斯·鲍赛尔、到《血战钢锯岭》的原型人物戴斯蒙德·道斯,再到参与154号山战役的235人锐减至14人,直到9人。在这场进攻与防守的激烈碰撞中,我们看到了美军英勇、果敢和无私奉献,也看到了日本士兵的负隅顽抗到底的武士道精神,在残酷的战争中只有生与死的结果,没有其他。

  在这样惨痛的牺牲中,我们看到的是日本政权的坚持,面对一次次轰炸的惨状,被日本子民视为神的天皇依然心存侥幸,“日本人只听得懂炸弹的声音”。在这样的背景下,杜鲁门作出了艰难的选择。结果显而易见,可灾难也是巨大的。广岛和长崎遭受的惨状让人无法直视,生不如死的痛苦至今都无法忘却。

  一个走在路上的女人,

  倒下之后,

  她的手指燃起了火,

  像冒着蓝色火焰的蜡烛,

  越燃越短。

  这首半个世纪以后创作的诗歌,描述的画面足以说明一切!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是战争的伤痛却远远没有结束。从南京大屠杀到731部队的兽性,从慰安妇的悲惨遭遇到平民的残忍虐杀,那些被供奉在靖国神社的日本战犯,他们的罪行罄竹难书,世界人民至今都无法忘却。

  当丧钟奏响,我们向二战中为自由而牺牲的人们致敬的同时,也在提醒着我们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悲伤。悲剧不能重演,痛苦不能再来,历史提醒着我们,和平的弥足珍贵。

  9.18的警报声即将响彻上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三):战火燃烧

  战火燃烧

  战争历来是残酷的,不只是因为战争带来的人们的伤亡和财物的损坏,生灵涂炭,更加致命的是心理的创伤。这种创伤根深蒂固,难以痊愈。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众多国家参战,跨越时间长,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大,战场波及道理的领域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战争是一种有组织性的暴力从未,自古就有,有正义的战争,有非正义的之战,个人主义的盛行,对权利的贪婪,对人性的践踏,对利益的驱使,使得一些国家或个人军事主义至上,侵略主义盛行。在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尤为突出。

  岛国日本,地少人稀,资源匮乏,急欲向海外扩张殖民地,军国主义、天皇主义盛行,文化教育中从娃娃灌输效忠天皇,奉行武士道精神,鼓励从军者为国家多立战功。在20世纪四十年代,日本疯狂的投入战争中,对周边的国家开战,企图在亚洲建立独立霸主的地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热爱和平的人们,受到压迫和侵略的人们从没有放弃抵御和反抗,将非正义的战争抗争到底。

  《干掉太阳旗》作者是三次获得闻名于世的艾美奖的美国作家比尔•奥雷利,和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马丁•杜加尔德,比尔•奥雷利著有作品《杀死林肯》《杀死肯尼迪》《杀死巴顿》等,从不一样的历史视角,解读历史人物。马丁•杜加尔德创作了一系列畅销历史小说以及纪实文学,对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本书当中,作者用极尽写实的手法,再现了二战中,美国征服日本的历史。

  从日本偷袭珍珠港开始,美国宣布对日开展,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联盟中。从牺牲的海军陆战队员路易斯•鲍赛尔,到《血战钢锯岭》的原型人物戴斯蒙德•道斯,从难以攻克的一场场战役中,不论是血腥的热带岛屿战场,贝里琉岛和硫磺岛,还是战火纷飞的菲律宾,一次次的伤亡损失都是反抗战争的证据,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与顽强的日本军队展开的极尽惨烈的斗争。

  日本人只听得懂“炸弹的声音”, 杜鲁门如是说,美国也是这样做的,随着战事的紧迫,征服日本、扫平一切障碍、尽快结束残暴的战争是当务之急。于是致命的核武器被投入到日本的广岛长崎,核武器的毁灭性结束了这场血雨腥风,也对后来的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预防战争,以及如何用更加文明的方式终止战争仍然是当下世界人民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书中对战争细节的描述,让我们如亲临战场。特别一提的是作者正视中国抗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让中国读者更加的认识日军的残暴与固执,我们是热爱和平的人民,追求正义的人民,通过铁与血的英勇抗击,换来的自由、正义和和平,需要维护和捍卫。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四):日落

  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之后,某些地方免费放映2001年的由本阿弗莱克主演的最新电影《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了珍珠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正式序幕,美国也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杀死太阳旗》描述了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和日本在战争中的殊死搏斗。作为二战美国老兵的后代,作者比尔奥雷利(Bill O"Reilly)采用美剧中常用的场景转换,描写了大量的战争细节。

  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和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于1895年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1910年日本占领了朝鲜半岛,大韩帝国灭亡。1931年9月18日日本开始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扶持清王朝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了满洲国;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时表拉开了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在日本侵入东南亚之前,诸国还是英美等国家的殖民地。

  书中并未对亚洲的其他战场做更多描述,主要集中在美国跳岛战略上。美军和日军的交战不可谓不惨烈,日本人虽然装备不及美国,可是占据了地理优势的日本军队顽强抵抗,使得美军损失惨重。最有名的莫过于硫磺岛战役,在经过了近一个月的激烈争夺之后,美军大约有6821人战死,而日本有21000名士兵战死或失踪,日军部队除少数被俘之外被全歼。

  但是由于美军如此高的伤亡率,所以美国政府才决定在日本投下原子弹,以尽快结束战争。书中教对研制原子弹,决定投放原子弹的过程,以及飞机投放原子弹于长岛和长崎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在广岛投放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美国就希望日本能看清当前的形势,无条件投降,接受波茨坦公约,然而裕仁天皇无动于衷。直到第二颗原子弹落下,日本才无奈投降。

  麦克阿瑟以胜利者的姿态登陆日本,接见了日本天皇,成为了日本最高统治者。美国本土很多人反对使用原子弹轰炸日本,毕竟轰炸的是普通老百姓而非军人,妇女儿童也包括在内。然而支持者认为,使用原子弹大大缩短了战争的结束时间,使成千上万的人幸免于难,尤其是使美国士兵幸免于难。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可能已经很难想象战争是如何的残酷,也很难相信为什么战争会使人变成魔鬼。对于个人来说,战争没有胜利者,受到磨难的始终是普通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愿世间不再有战争。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五):日本投降的内幕

  9月3日,今天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对此不妨回顾下日本投降的时间表,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诏书;9月2日,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日本无条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国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确认;9月3日,中国举国欢庆,当时的国民政府确定这一天为纪念日;1946年5月3日,东京审判。1948年12月23日,绞刑判决执行。

  二战中,为了更好地掠夺东南亚的资源,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把美国带入了战争,日本也因此短暂获得了泛太平洋领空的控制权。不过,这也是日本开始走向败落的开端。此书从许多细节方面,帮助读者了解日本投降的根源所在。

  在二战后期,美军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岛屿战争中,开展的跳岛战术,重点占领有价值的岛屿,一步步逼近日本领土。在这些岛屿中,日本军队顽强地进行着抗争,直至全军覆没,也不愿投降。所带来的结果,确是战争的残酷,美军和日军都有大量的人员伤亡。直至冲绳岛战役,美军终于占领了岛屿,该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

  由于冲绳岛离日本国土很近,从此,冲绳岛机场成为了美军轰炸日本国土的平台。通过大量的轰炸,在取得领空权后,轰炸机不受任何的抵抗,美军对日本国土进行着有针对性的轰炸,每次轰炸结束,一个小城市就基本变为平地。不过,日方还是没有放弃抵抗,还在海滩上布置着大量的兵力,以抵抗美军的登陆。即便知道失败不可避免,还是要进行最后的抗争。如果美国最终启用登陆日本国土作战,必然会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这是摆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重要选择。

  2017年9月3日,朝鲜咸镜北道地区发生5.7级“地震”,朝鲜宣布氢弹试验大获成功。而早在1939年10月12日,罗斯福总统因担心德国研制原子弹,从而开启原子弹研制计划。1945年7月16日,原子弹试爆成功。

  在肯·福莱特(Ken Follett)的《世界的凛冬》中,作者以世界大战为背景,描述了英国、美国、德国、苏联等几个国家间的战斗。在原子弹的研制中,苏联虽也派遣过间谍前往美国以获知研制的信息和资料,却因不重视科技,导致该技术落后于美国。直至广岛的原子弹爆炸,斯大林才抓紧时间进行研发。

  “艾诺拉·盖伊”B-29轰炸机,现存于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博物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六):自由因你而鸣

  读完这本书一周过去,才敢提笔写书评。随着“小男孩”和“胖子”的爆炸,即使隔越时空,自己似乎是被狠狠地震荡了两次而元气大伤了。

  对于千禧一代的我们,二战意味着什么?

  历史书上死守八年的抗日战争,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战争似乎离我们太遥远,电视剧里手撕鬼子让人心生排斥,抗战老兵们慢慢凋零,那些曾经铸就了历史的人,似乎也要随着滚滚洪流远去了。

  幸好有人记得,幸好人们从未忘记。

  《干掉太阳旗》,这或许是一本会被书名耽误的书,但真的希望每一个人都不会错过。

  虽然是美国人写的书,但是不妨碍我们通过他们的笔墨和血泪穿越到血腥的贝里琉岛和硫磺岛,战火纷飞的菲律宾,新墨西哥的洛斯阿拉莫斯,华盛顿白宫......这场战争,像一条残酷且丑陋的伤疤,让大洲不得安宁。

  历史就是历史,那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73年前的贝里琉岛,那群脏了吧唧的海军陆战队队员们,悲伤着,呕吐着,散发着难闻的气息,只为争夺一个岛屿。同样是73年前的南京,生灵涂炭,72年前的菲律宾,尸横遍野......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七):以火制火——读《干掉太阳旗》有感

  在来势汹汹的森林大火前,消防员常常也对着来袭的大火放上一场火,而作用恰是阻止火势的蔓延,进而消灭火灾。这就是以火制火。

  有人只看过程,会质疑这是又一场无端的破坏,而在火熄灭后,才发现它的必要和生的美好。人类在饱经二战的残忍和痛苦后,也选择了“以火制火”,用原子能这种惊人的“太阳之火”的力量来给这场与恶魔的死战画上了句号。

  而经历了七十多年,曾经遗留的余烬又悄然冒出一些烟来,别有用心者开始讨论灭火之火是否必要,又夹带私货地为点燃罪恶之火并葬身其中的纵火者祈祷,我们仿佛可以感到那堆余烬在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再一次燃烧。人类的记忆力有时似乎相当糟糕,不止一次忘记过去,也常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忘记过去便意味着背叛。然而,庆幸的是,还有一些人不断记录着人类的教训,为我们敲打着警钟,以免今日的世界又一次遭受邪恶的侵蚀和燃烧。《干掉太阳旗》的作者比尔·奥雷利与马丁·杜加尔德显然就是鸣钟之人。

  他们根据大量的历史文献,口述资料等,细数这场“止火之战”的各个细节,不仅为我们忠实再现了当年腥风血雨的战场,用客观的视角描述战争中的人、兽和鬼,生动描写出政治人物和军事将领在重大事件前的状态和抉择,还让我们深刻理解施放“止战之火”的必要。

  书中用多个视角来为我们呈现当年的历史:有战火纷飞的贝里琉岛、硫磺岛等战场,直面战争的残酷和震撼;有英雄巴西隆(亦译为巴斯隆)、德斯蒙德·多斯,笔调细腻,令人动容;有走向政治巅峰的杜鲁门和特立独行的麦克阿瑟,客观全面,毫不掩饰;有曼哈顿计划的实施和最终成功,步步惊心;还有那满目疮痍的亚洲各国战场和饱受折磨的受侵略国家的人民,让人沉痛哀悼。

  当然,对于丑恶和史实,对于战争中那些兽与鬼的暴行,作者严肃地将其揭露在读者面前:有被拉下神坛,最终却逃脱惩罚的裕仁,他对于战争的推动和日军的兽行一清二楚,导致千万人受难死亡的罪人最后宣布投降却讽刺地借和平之由;有泯灭人性、兽行罄竹难书的日军,这些野兽和魔鬼在南京、菲律宾、冲绳等地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疯狂地把所有人都推上战争的绞肉机,至死都不悔过。读到这些,无论什么人,只要知晓这些残酷和恐怖,都再也不会质疑“以火制火”了。

  深受战火之痛的人们无疑是热爱和平的,今日的我们阅读这些残酷和教训,也无疑是忠于和平的,但也正因为热爱和平,忠于和平,人们才会用尽办法维护这个理想,也才有壮士断腕、以火制火的勇气和决心!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八):为什么偏偏是日本挨了两颗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17秒,‘小男孩’从自己的固定装置上被释放出来。”这个“小男孩”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小男孩或者小女孩那样的一个名词,而是世界上第一颗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在被释放43秒后,世界上第一颗用于实战的原子弹的雷达空炸引信在日本广岛市相生桥上空1890英尺处起爆——百万分之一秒后,广岛市的市民就开始被烧成灰烬……3天之后,另一颗原子弹“胖子”在长崎上空爆炸。

  数字很枯燥,文字也几乎面无表情,但那一刻的情景却已被世界给永远地记住了。为什么日本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尝到了原子弹堪称恐怖的爆炸滋味的国家?为什么广岛市很多市民,譬如青山太太这样的人会在爆炸的那一瞬间“被蒸发”?今天,那些从广岛原子弹爆炸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在日本被称为“被爆者”——意思就是“核爆炸幸存者”!而日本广岛,也会在每一年8月6日在和平纪念公园举行原子弹爆炸周年纪念活动!一切悲剧的最终酿成,都是有原因的!广岛的悲剧也正是如此!要寻找悲剧的成因,就必须从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说起!

  在比尔·奥雷利和马丁·杜加尔德合著的《干掉太阳旗:二战时美国如何征服日本》一书中,讲述了1944年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前后的美日太平洋之战的故事,交叉的两条主线一是麦克阿瑟领导的在太平洋上与日本侵略者的军队作战的场景,而另一条,则重点讲述了日本如何挨了两颗原子弹的前前后后。书的主标题起得很好,表达了那个时代里正义的人们对日本军国主义及其军队的无比憎恶;但副标题则略逊一筹——事实上,二战的时候,表面上看是美国打败了日本、征服了日本,实则是日本自己搬起石头最终砸了自己的脚,一切都是自食其果!

  正因为如此,在广岛核爆的当天,罗伯特·奥本海默说:“我现在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早点把原子弹造出来,然后把它用到德国人头上。”而在2016年1月5日,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回复福克斯新闻主持人比尔·奥雷利的信中也认为:“当时,投放原子弹是正确的决定。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却是正确的。”日本平民遭受原子弹也许的确是个悲剧,但无论广岛也好、长崎也罢,这两个城市的悲剧,正是日本军国主义造成和带来的!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1945年的日本,那么多城市里,为什么偏偏是广岛和长崎各挨了一颗原子弹呢?在选定作为投掷原子弹的目标时,备选目标本来有六个,即东京、京都、广岛、长崎、小仓、新潟,但京都是日本的文化古都,出于战后对日本统治的政治需要被排除;东京此前受到过多次轰炸,不容易评定原子弹效果;新潟是日本重要的铝制品生产基地,但距离过远;小仓是日本九州的重要工业基地,但投掷当天气象条件不佳!而广岛是日本的陆军之城,是日本防卫本土的第二总军司令部所在地,所有前往中国、朝鲜、东南亚、南洋诸岛的日本陆军均从广岛起航;长崎则是日本工业特别是造船业的重要基地,所以,这两个城市成为最终的目标,也是有原因的!

  作为威力巨大无比的超级武器,原子弹的发明、制造,是同盟国与轴心国竞赛的产物。一切的一切在当时是事不得已,被使用也是事出有因——尽管至今无法摆脱当时的杜鲁门政府炫耀武力的嫌疑!但讨论这个问题,必须从历史中找原因!而要想永远杜绝此类悲剧,就必须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真正行动起来,把各自的事情做好,让军国主义、侵略主义永远没有卷土重来之日,这才是最终的唯一的解决办法!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历史已经写就,并定格在了那一个具体的时刻。今天的人们只有明白和记住当时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不会犯下类似的错误!和平当然是美好的,但要想维护和平、确保和平,就必须拿出真正的、切实的、行之有效的行动来!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九):致敬

  随着年龄越长大,越来越抗拒看国产抗日电视剧,多年来看得小说很多类型都涉及,但我没次都逃脱民国有关类型小说。

  很多时候看电视剧小说我都不较真,但会让我心底很较真历史就是在二战时期的历史,那些历史对我来说是沉重的,如果用浮夸剧情来演示出来我很难接受,所以就不看,小说也如此,觉得平时想看消遣的小说,在这个时期是用很浮夸的描写,也是没法接受的。所以一直很逃避这个时期有关。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十):以史为鉴 《干掉太阳旗》书评

  该书讲述了美国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采取跳岛战略,如何逐步接近日本,最终在广岛长崎升起蘑菇云,日本最终投降的那段历史。

  美军在向日本本土行进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伤亡,美国希望尽快结束战争,一来可以减少伤亡,二来可以试验超级炸弹的威力,三来可以避免斯大林继续扩大势力范围。本来美国已经接近日本本土,仅仅再需要些时间,就可以战胜日本。随着蘑菇云的升起,几十万人从地球上消失,广大的日本平民百姓成为了原子弹的试验品及牺牲品。

  日本在神话的天皇及军国主义的影响下,全民都向天皇效忠,因此在同美军的战斗中异常英勇,鲜有投降的。即使在后期日军都使出了“神风特攻队”及拿竹竿的后备队,日本在广岛长崎遭受了原子弹轰炸都还准备最后一搏,日本在2000年的历史中没有向哪个国家投降过。

  美国投放原子弹也是遏制苏联扩张,苏联在关东军的战斗力下降的情况下出兵,抢夺东北三省及朝鲜准备进攻日本,一来为血日俄战争惨败之仇,二来为了在远东打开出海口。美国为了阻止苏联及将日本控制在自己手中,而使用这历史上仅使用过两回的核武器。

  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自然资源匮乏,就决定了要向其他国家寻求资源,从甲午战争到9.18,清政府已经在1911年被中华民国取代的情况下,还在索要辛丑赔款。对华战争也是占领东北三省,准备作为日本的领土。在战败后,日本各届政府一直不断有内阁成员参拜象征二战军国主义的祭拜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点说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一直没有清洗彻底,还没有彻底认输。随着美国的经济的全球影响力的下降,日本当起了围堵中国及俄国的马前卒,仿佛忘记了70多年前的2朵蘑菇云。日本只有像德国总理勃兰特在1970年在华沙下跪那样,真正赢得二战受害国的原谅,才能走上正常国家的道路。各位政客不要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使广大日本爱好和平的百姓再遭受生灵涂炭!中国毕竟不是100多年前的中国,请日本以史为鉴,不要再让《干掉太阳旗》书中的这段历史再次发生。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10篇

http://m.sbbzjw.com/gandongwenzhang/219172.html

推荐访问:干掉他英文 手机干掉了谁

感动文章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大地产商之观澜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洞见与责任》读后感精选10篇